心理援助的实践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北川擂鼓镇初中来济南章丘过渡复学期间心理援助的实践与反思
“5•12”汶川大地震后,山东对口支援北川,济南对口支援北川擂鼓镇。
由于当地没有条件复学,济南市政府将擂鼓镇的学生转移到济南进行过渡复学。
其中581名初中学生来到济南的章丘。
以下为我们对这次心理干预的总结与反思,并据此提出了灾区心理干预的一般体系。
一、过渡复学期间心理干预的主要形式
1、成立心理干预小组,制定心理干预工作制度。
我们根据过渡复学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心理干预领导小组和以心理老师和心理援助志愿者为主的工作小组。
制定了《济南——北川擂鼓阳光学校心理干预方案》、《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心理健康档案与信息反馈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有力保障了整个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
2、在灾区学生到校当天,面对全体以心理讲座形式进行第一次心理干预。
主要是讲解地震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是否是正常的震后心理反应,应该如何对待,怎样才能减缓心理创伤等,以此保证学生能尽可能以平和的心态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3、开展心理调查和测评,了解灾区同学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评估。
设计了震后学生心理状况问卷调查表,在第一周内重点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震后心理应激反应,以及学生来到章丘的感受和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并把这次调查的材料作为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以此为依据,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了解。
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灾区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定。
4、建立心理档案,确定不同层次心理干预人群,建立心理状况信息反馈制度。
通过心理调查和心理测评,锁定了不同层次的干预人群,并初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通过建立心理档案,我们初步确定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干预人群。
5、开展教职工心理干预知识全员培训
一方面我们编印了《灾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重点介绍灾后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反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应对这些问题,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不能说等等。
另一方面,还组织教职工培训,专门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缓解学生情绪,积极面对生活。
6、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对灾区同学进行系统心理干预。
根据课程安排,每个班每周有两节心理辅导课,并由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授课。
7、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提高心理干预针对性。
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开展个别心理干预:面对面的个别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
8、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知识的宣传
除了通过讲座、心理辅导课的形式让同学了解灾后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还通过编印、分发小册子《心理自助》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9、开展“手拉手我们是一家”心理援助志愿者爱心活动
组织志愿者开展了“手拉手我们是一家”心理援助志愿爱心活动。
与灾区同学积极进行心灵沟通,为他们更好的学习、生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针对不同的心理援助人群,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
(2)为灾区学生送去同龄人的祝福和爱心礼物。
(3)和灾区同学一起过好课余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宣泄情绪。
10、以灾区同学为主体,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同辈”辅导本来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同是来自灾区,更能理解彼此的感受。
为此,我们在每个班选出2—4名学生担任本班心理委员,并做简单培训,通过心理委员的工作,及时反馈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并力所能及的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营造一个团结、温馨的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心理干预效果。
二、对北川擂鼓镇初中在济过渡复学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的反思
1、心理辅导越快越好。
震后第一时间是最佳心理干预时间,积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这次地震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生中所见到的最惨烈的一幕。
突发的地震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对有些学生来说,未来他们的生活可能没有依靠。
这是他们最为脆弱的时候,而且很多并没有从灾难中反应过来,心理专家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从混乱中找回方向,从灾难中拉回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心理支持系统的重新建立。
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会想办法消化灾难,但是,如果理解不当,会造成许多情绪困扰,还会影响日后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不好的反应固定下来之前,就要进行干预,固定之后将很难改变。
擂鼓初中到山东过渡复学是在震后快一个月的时间,根据我们的了解,只有很少的学生接受过心理干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基本的震后心理常识。
震后一个月之后才进行心理干预,在时间上来说已经很晚了。
2、应该重视心理干预工作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从全国范围看,心理学工作者多分布在大学院校、科研单位、医疗机构,还有一批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咨询人员,但人员还较少,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加之心理干预的研究比较薄弱,理论和实践经验较少,特别是灾后心理干预研究更少。
而灾后心理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大规模、长时间、有组织的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援助工作中不够专业、不够系统等弊端会逐渐显露出来,甚至会给后期的灾后心理重建工作带来困难。
因此应该特别重视灾后心理干预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3、重视专家的指导。
由于我国整体心理学研究水平尚不高,顶尖的心理学家数量有限,因此,对于专家来说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对灾区心理干预工作的指导与研究,最大限度提高灾区干预工作水平。
对于从事灾区心理干预的具体工作者来说,即使经过了培训,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真正掌握灾后心理干预的精髓。
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重视专家对自己具体工作的指导。
在擂鼓初中过渡复学期间,很遗憾,我们没有足够的专家力量的指导与支持,有些问题令人感到无能为力,这在一定程度也影响了我们的工作。
4、正确认识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和局限。
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结构一样。
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它会突破心理防线,侵入心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
当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人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
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干预,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
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预防创伤后应急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心理危机干预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人的任何问题经过干预后都会好转。
危机干预的效果要视不同情况而定。
因此,对于从事干预的工作者来说,不能抱着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开展工作,有些工作不是单靠个人能解决的,必须联合各个方面综合解决,个人英雄主义万万要不得。
对于干预人群和其它工作者来说,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心理干预工作人员,不能因为他们无法解决问题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
5、必须建立心理干预的长期机制。
灾后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恢复远比房屋、道路等硬件设施的重建工作艰巨得多。
因此建立四川灾区的常态化心理救援机制显得特别重要。
一项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唐山地震20到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有大量的精神障碍问题。
所以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张侃提出,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干预要坚持20年。
[①]
由于擂鼓初中是在我市过渡复学,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所建立的干预机制不可能长久,他们回到家乡后必须要建立新的干预机制。
到现在,仍有很多学生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咨询各类心理问题,这也足以说明建立长期心理干预机制的重要性。
6、灾后心理干预需要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全体老师都要接受心理干预知识培训。
灾后心理干预是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只靠几个心理辅导专业老师进行。
每个老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行而对学生造成伤害。
专业人员的援助毕竟是暂时的,有限的,所以要教会老师辨别有问题的孩子,并且提供帮助。
情况紧急的时候可以给老师做很简单的培训,讲讲基本的原则,讲讲孩子可能出现的反应,应该怎样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方式帮助孩子,越具体越好。
全体老师一起配合,营造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恢复。
对老师来说,他们本身也是受灾者,同样承受着心理创伤。
所以,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训老师,这种培训本身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心理干预和辅导。
7、必须要成立心理干预小组,协调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制定工作制度,通过制度引导心理干预规范进行。
灾后心理干预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因此一个更高层面的心理干预领导小组显得特别重要。
同时,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小组也能有效避免盲目干预和重复干预的问题,能实现不同干预的资源共享,避免对学生的“二次伤害”。
心理干预小组制定的制度是科学、规范干预的有力保证,能提高心理干预实效。
8、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宣泄负面情绪。
心理危机干预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幸存者把情感宣泄出去。
除了通过专业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宣泄之外,还要在课外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考虑这次异地复学的特殊性,整个复学期间是全封闭管理式,学生整天关在校园里,如果没有足够的活动,长期单调的生活势必影响学生情绪的恢复。
因此,学校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对课外时间做了详细的安排,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不同的
活动形式。
推而广之,在心理干预中,必须要重视游戏、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宣泄不良情绪。
10、重视给学生补充科学的地震知识,防止各种谣言对学生情绪的伤害。
汶川地震是一次超强大地震,尽管是震后一个月来到山东,但学生们仍然谈地震而色变,害怕进入室内,害怕墙上的裂缝,担心家乡再次遇到地震,对此必须要给学生补充足够的地震知识和地震来临时的自救知识。
每个人在面对未知情景时都难免有焦虑情绪,难免对未知情景作出种种猜测,因此,在各种自然灾后之后总会有各种谣言传播,对此心理干预小组要及时监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以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防止出现大的情绪波动。
三、灾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通过对现阶段地震灾区心理干预状况的分析与研究,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震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在擂鼓初中过渡复学期间的心理干预实践,我们认为科学有效的中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应该具有以下要素。
1、危机干预的目的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地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促进灾后学生心理健康重建;创设灾后心理辅导的良好校园环境,建立尊重、平等、接纳的心理辅导氛围,维护学校稳定。
2、危机干预的原则
(1)与学校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2)以学校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第一时间内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相关规章制度。
有组织、有制度、规范的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4)短期的心理救援与长期的心理干预相结合。
(5)要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工作。
成人与学生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应该有所区别。
(6)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7)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类干预,确定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8)保证灾后各类信息流通,迅速发布有关灾情的权威信息,以阻止相关谣言的传播,降低学生心理恐慌的程度。
3、危机干预的组织与管理
(1)第一时间内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必须尽快成立危机干预的领导小组,使心理危机干预在震后救灾工作的大局下有序开展。
要建立、健全由专门的心理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干预工作小组。
学校教职工要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指挥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2)建立健全心理干预工作制度,规范开展心理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
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
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
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
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
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
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
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
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
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
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三、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一)危机干预的目的: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二)原则:
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三)方法: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四)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
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
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
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五)工作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根据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确定干预技术:
ABC 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
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
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七)干预技术要点
1、心理急救
(1)接触和参与
目标: 倾听与理解。
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帮助放松情绪,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确定。
(3)稳定情绪
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情绪反应。
可以使用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 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
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应激反应、减少苦恼和促进社会恢复的信息。
(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
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
2、心理晤谈
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
对于住院的轻伤员,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
急性期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以重建为目的的晤谈可以在恢复期进行。
正规的急性期集体晤谈,通常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
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或小组治疗这种方式有广泛的了解,同时对应激反应综
合征有广泛了解。
,在灾难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
理论上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参加集体晤谈。
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症状描述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自我识别症状,将应激反应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互相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出现的并存问题(如过度饮酒);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
第六期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
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晤谈注意事项:(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2)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
(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
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给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3、松弛技术
可以教所有被干预者学会一种放松技术,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
分离反应明显者不适合学习松弛技术。
(分离反应表现对过去的记忆、对身份的觉察、即刻的感觉乃至身体运动控制之间的正常的整合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
四、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一)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1、如果有些医院伤员及家属过于集中,会给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
2、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持续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影响善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