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2课_传统艺术的根脉
高一年级美术课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案

高一年级美术课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案第一篇:高一年级美术课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案高一年级美术课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案北京市第19中学一、授课课题:《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二、授课时间: 2课时(2008年9月)三、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及其发展。
2、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美学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玉器的丰富内涵、陶瓷意识的审美观、青铜器的社会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艺术成就和美学特点。
五、教学难点:内涵及文化层面的理解。
六、课业类型:讲授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法八、教具学具:教材,ppt九、板书设计:十、教学过程:导入:提问:你对玉的了解有多少?怎么知道玉的,喜欢吗?喜欢玉什么?从玉的故事、玉的功用等等方面思考。
一、玉的概念提问:什么是玉?说文解字对玉的定义“石之美者”谓之玉。
玉的甲骨文字形。
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
由于制玉工艺被人熟知,所以充斥于日常用语之中。
玉部的字多打117个,涉及到,制玉的质、声、形、方法。
是字数最多得部首之一。
提问:能举例子吗?理本意是治玉,后引申治理国家切磋琢磨…加工方法瑾、瑜、瑶等字,是美玉的意思(同学的名字)代表语言的功用“绝人以玦”、“环” 归还。
玉和美同义(超凡脱俗的美感)保持气节而死“玉碎”。
玉安,玉步… 二:玉的分类:看图猜一猜这些玉都是做什么用的?玉的分类:佩玉、礼玉、弄玉、葬玉1佩玉:中国人的先祖发现玉比一般的石头坚硬,有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温润晶莹剔透,由于它的材质美,慢慢用来做装饰品。
形成佩玉之风。
2礼玉:提问:图表示的是什么?和我们学习的玉有关系吗?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
《说文》:“豊,行礼之器也。
”由于玉的数量少,加工困难。
只有族长或祭祀师佩戴,渐渐玉器演变成礼器。
在中国古代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
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玉璜看图猜一猜下面的图,分别是哪一个玉礼器?a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人民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教学设计.docx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和陶瓷艺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木课题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高一美术选修,《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第二课第一二小节节,以玉石和陶瓷文化发展为主轴编写的。
(2)它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耍和特殊,对本课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贯穿作用。
(3)本课教学内容以鉴赏为主体结合适度专业知识介绍,•学生积极参与的授课方式, 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木的新教学理念;在专业知识传授时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积极参与问题解决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在此阶段的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接受能力极强,通过老师简单的设问, 学生们会很快的找到美术鉴赏带来知识收获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教学环境设计:在美术多媒体教室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牛需要展示大量图片进行。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我国古代石器、玉器、陶瓷的发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了解玉器和陶瓷的丰富内涵及历史地位的变迁以及对屮国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视频并非引入主题,激发学牛学习兴趣,运用社会学式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专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逐步对美术鉴赏产生兴趣,体会传统文化带來的丰富的知识内涵,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屮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热爱和继承。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玉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发展变化和生活中的实际使用。
重点介绍中国传统道徳理念在玉石和陶瓷文化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玉石、陶瓷经济价值比较高学生很难接触到,通过学习古代玉石、陶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古今人量玉石、陶瓷图片展示了解玉石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提问式导入同学们家里有玉吗?在同学们心中玉因该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后进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玉石之分一一玉石艺术大屏幕展示:1)什么是玉石?玉是怎样从石头里分离出来的?大屏幕适时展示一些玉作品(有各种品质的)。
二,传统艺术的根脉

学生预习——导学
• 1 玉是怎样鉴定的吗?
• • • • • • • • 2 玉与玉器有何区别?玉器的设计创作采用怎样的方法? 3 中国最早的玉在那个时代吗? 4 为何中国人特别喜欢玉? 5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6 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7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有何特色? 8 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怎样分类的? 9 春秋战国青铜艺术有何特点? 秦汉青铜艺术的代表作 品是?
良渚文化玉器:
•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东北红山 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 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于浙 江余杭良渚镇(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 渚镇),良渚文化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 质次胎黑土陶为主要特征,大量玉器出土 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良渚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
• • • • •
•
你理解玉吗?何为玉器?
• 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 • 佩玉以求避邪除凶,食玉以求长生不死,穿玉衣以求尸体不朽。 • 玉有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用玉原料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 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 • A货就是天然翡翠,B货就是染色处理过后的翡翠,C货就是树脂、玻 璃仿冒的翡翠饰品。 • 玉根据其硬度、色彩有红色玉有火玉或赤玉之名;水晶又称水玉;白 色大理石则称汉白玉;带红的称翡、绿色的称翠,合称翡翠
•
这件玉鹰1998年在安徽含山县铜陵凌家滩出土,它产生于 新石器时代,距今已经有5500年。鹰外表健美,性情凶猛,象 征勇敢和力量。鹰的两翼好像是两个猪头,也有专家认为应该 是大象头。它的中央有一个八角星纹,这可能是太阳崇拜的象 征。我们常常提到的“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有可 能被突破,提早至少500年,因为宗教、艺术、城市的诞生 等,正是文明发生的重 要表征。 所以,这个玉鹰虽小, 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凝聚着难以想象的重大 意义。
人教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
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本课通过对陶器的产生、发展及古代瓷器的介绍,使学生对陶瓷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陶瓷的赏鉴和陶瓷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2.体会从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环节,进行学习探究,了解陶瓷的发展史,以及不同时期陶瓷的制造工艺和主要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陶瓷装饰纹样、图案的含义。
动手制作一个有特色的陶器作品。
四、设计思想: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模拟“陶瓷艺术博览会”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对陶瓷品鉴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视频学习,了解陶瓷的制作流程,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陶瓷的知识,(如果有条件)准备一两件陶瓷工艺品。
准备一些陶土、塑料刮刀或竹片、塑料袋、水粉颜料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品四件。
六、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流程安排:创设情景,活动导入。
——欣赏分析,尝试探索。
——表演体验,主动探究。
——巩固知识,拓展探究——制作练习,实践探究——展示作品,汇报交流。
——课后拓展(一)创设情景,活动导入。
设置环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陶瓷艺术博览会”,并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小展区,在展区中布置好师生带来的陶瓷艺术品。
1.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搞一个“陶瓷艺术博览会”活动,首先请大家来鉴赏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陶瓷艺术品。
高中美术鉴赏2课_传统艺术的根脉

早在商代,已经创制出了原始 青瓷,到东汉时期,在浙江地区, 烧制成功真正意义上的青瓷器。 施于瓷器上的青釉,是含有铁 质的矽酸盐,在窑内烧制时,经过 还原火使器物表层呈现光亮的不同 程度的青色,所以称为青瓷。
宋代是瓷器艺术发展的高 峰时期,名窑遍及南北各地, 各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其中最 重要的是汝窑、官窑、哥窑、 钧窑和定窑,多是为宫廷烧造 御用瓷器的官窑。
欣赏彩陶作品,分析其造型、纹饰、色彩的特点
舞蹈纹彩陶盆
彩陶壶(新石器时代)
旋涡纹尖底瓶
鱼纹盆
彩陶翁
素陶 继彩陶艺术之后,山东地区大汶口文 化和龙山文化的黑陶器与白陶器以其材质和造 型之美把原始社会的陶器艺术推向最后一个高 峰。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已 使用快轮制造陶器,制成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 和白陶鬻等贵重器物。到龙山文化时期,黑陶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一些典型器物薄如蛋 壳而且厚薄均匀,器形规整。黑陶的制造是在 烧制过程应用了烟熏法和渗碳技术,使之变得 乌黑光亮。
与鼎配合使用的簋是盛食器,有些像 现代的碗,在周代很受重视,数量多,造 型变化丰富。有的簋上的铭文涉及当时的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出土于陕西临潼 的利簋,铭文涉及武王伐纣的日期和当时 的天象,成为判定商周年代分界的重要依 据之一。利簋的造型庄严华美,细部的设 计和纹饰都显示出制作者力图表明这件器 物非凡意义的用心。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想界 十分活跃,青铜器也走下神坛,成为 贵族“钟鸣鼎食”生活的点缀,风格 趋向于富丽、豪华。而冶金铸造技艺 的进步、铁工具的出现则为青铜器新 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造型奇巧,手法趋向写实, 纹饰易于理解。
莲鹤方壶(春秋)
十五连盏灯(战国)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说课稿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是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的第二课。
教材前面一课是《学些美术鉴赏知识》,前课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可以加以应用。
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本课所涉及的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属于工艺美术课程,在中国古代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学情分析: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本节课内容,学生有所知晓,但缺少全面系统的认知和审美。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能力目标: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教学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五、说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展示)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以玉组词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习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2.能够辨识和欣赏传统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艺术魅力;3.提高学生的造型观察和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玉器、陶瓷和青铜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掌握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介绍中国传统艺术中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地位和发展历程;2.分析玉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玉器作品。
第二课时1.分析陶瓷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2.展示并鉴赏陶瓷作品。
第三课时1.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2.展示并鉴赏青铜器作品。
1.梳理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联系和区别;2.综合鉴赏三种艺术品。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展示法;3.构思创作法。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玉器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2. 新知讲授1.讲解玉器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玉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玉器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玉器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玉器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玉器鉴赏的文章。
第二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陶瓷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1.讲解陶瓷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陶瓷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陶瓷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陶瓷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陶瓷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陶瓷鉴赏的文章。
第三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青铜器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2. 新知讲授1.讲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青铜器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青铜器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青铜器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青铜器鉴赏的文章。
《中国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226.

0.5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彩陶人面鱼纹盆》
(马家窑文化) 《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在造型、纹饰、色彩三方面的特点:
造型:以常用生活器皿为主,实用多样,具 有美感。
纹饰:以表现渔猎生活及常见事物的抽象 几何纹为主,简洁,流畅。
色彩:采用取自天然的红黑白三色,搭配 陶土本色,朴素和谐而不乏明度对比。
景德镇
青花
课后探究:
请搜集一些瓷器、瓷片或陶器、陶 片,观察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并 说出二者的各自艺术特色。
三、青铜器
中
国
古
代
青 铜
礼器
器
种
类
繁
多
兵器
酒器
乐器 水器
商代的青铜器装饰感强,神秘﹑厚重有权威。
通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
与稳 柱 司 装重 足 母 饰如 。 戊 成山 这 鼎 功的 种 的 地效 设 造 体果 计 型 现。 既 为 了它 是 长 国以 出 方 家其 于 形 政巨 实 腹 权大 用 , 象的 需 有 征体 要 两 的量 , 立 作和 也 耳 用造 构 , 。型 成 四
3、玉忠也材质通透性。
4、玉礼也重量感。
组 佩
5、玉乐也玉撞击的声音。
玉器的审美追求: 一种是追求玲珑剔透华丽之美。
另一种是突出玉的天然材质,追求至大至高 的朴素之美 。
怎样欣赏玉器作品
1、材质:色泽度 纹理 硬度
2、精工度:三分料七分工 碾琢得怎样(层 次 轮廓 线条 造型 点 线 面来观察)工艺细 腻 圆弧有度 手感平滑
汝窑
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 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
冰裂纹开片 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高中美术《二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中国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
2,过程与方法: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我国传统青铜工艺的价值为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初中都没有系统的上过美术课,没有相对的欣赏能力或是欣赏能力不足,对青铜器更是只知其名,没有更多的认识。
所以我留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了解青铜器的历史、造型、作用、价值。
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对青铜器能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分类和代表作品有哪些,并能详细了解其内容。
教学难点: 青铜器的主要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
4教学过程
4.1第三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组织教学
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2【导入】图片欣赏(展示各个时期青铜器的不同器形和种类)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_教案课件

玉的鉴别
• 水鉴别法: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 是真玉。 • 手触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 观察法: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 的是真玉。 • 舌尖鉴别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 • 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 其价值大减。
•
• • • • •
翡翠的质量鉴别
• 在玉石家族众多成员中,最名贵的当推翡翠。它是一种天 然矿石,硬度极高,产量极少。其色彩主要以绿色、红色 为主。红色为翡,绿色为翠,故名翡翠。
• 翡翠的分级:
• ①特级:艳绿色(祖母绿色)、苹果绿色,玻璃地(半透明、质地细 腻),均匀鲜艳,无杂质,无裂纹。 • ②商品级:绿色,油青地,微透明、间杂半透明的祖母绿色细脉和斑 点翠。 • ③普通级:藕粉地、豆绿色、浅绿色,白色细腻,微透明。不透明翡
豆种翡翠
• 豆种翡翠的名称十分形象:其大多呈短柱状,恰似一粒一粒的豆子排 列在翡翠内部,仅凭肉眼就能够看出这些晶体的分界面。因其晶粒粗 糙,故玉件的外表也难免粗糙,其光泽、透明度往往不佳,通常被翡 翠界称为“水干”。一些带有青色者,被称为“豆青”或“淡豆”; 带有绿色者,被称为“豆绿”。豆种翡翠极为普通,质量较差,属于 低档玉种。
新石器时代晚期
• 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 山东半岛的大汶口文 化、龙山文化,东南 沿海的良渚文化,把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推 上了第一个高峰时期。
良渚文化玉琮、玉壁
• 良渚文化的中心地区在太湖至杭 州湾一带,距今五千至四千年, 良渚文化遗址中的贵族大墓随葬 品有大量玉器,其中最重要的是 代表贵族特殊身份的玉琮、玉壁。
商代玉雕——俏色
比德于玉
• “温润而泽,仁也”,玉的 材质温和柔润有光泽,与 儒家学说核心的仁可以相 比。 • “缜密于栗;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垂之如队 (坠)”以玉体密致坚刚 比附与智;以很好的透明 度比附于忠,以玉材的重 量感比附于礼。 • 人们佩玉体现的礼乐观念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价值连城”战国时期发 生的完璧归赵故事
《传统艺术的根脉 古代陶瓷》教学设计

传统艺术的根脉——陶瓷艺术教学设计授课年级:高二级教材版本: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我选取的是第二课中的一个小节《古代陶瓷》,本课讲述了古代陶瓷的发展与文化内涵以及他们的审美对中国文化、社会习俗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其艺术鉴赏力。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①简述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特点,彩陶图像与当时社会生产的内在关系;陶器的造型、装饰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瓷器的发展史;③重点介绍宋代的“五大名窑”④古代青瓷、青花瓷器、彩瓷等方面达到的艺术成就,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瓷器艺术的审美观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关链接: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时代特点。
2、认知能力:本课教学中学生对于古代陶瓷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不管是理论还是实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没有学习过美术的,故教师需要针对这一情况广泛的收集有关材料,帮助他们加强认识和理解。
3、学习特点:本课内容量大,知识的专业性强。
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率领学生认识我国古代陶瓷艺术成就很难。
因此,教师要把握重难点,抓住不用时期的作品,着重向学生渗透鉴赏的点,使学生学会方法,融会贯通地剖析其他相关作品。
教材目标:1、能区分陶器与瓷器;2、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成就;3、感受中国的陶瓷艺术的美,有着丰富的装饰形式和融诗,书, 画,印为一体的艺术风格.教学重难点:1、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2、陶与瓷的区别,3、五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方法:预习法、探究法、学习方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小结法3、战国提梁盉,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
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
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教案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六盘山高级中学武应玺教材:高中美术鉴赏(人教版)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第一讲《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
教材前面一课是《学些美术鉴赏知识》,前课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可以加以应用。
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本课所涉及的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属于工艺美术课程,在中国古代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玉器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它不但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同时,具有民族精神内涵和寄托。
本课通过对玉器艺术的历史介绍,使学生对玉石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玉器的鉴赏和玉石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玉器,让学生了解我国玉器工艺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举例法、讨论法、比较法体味不同时期玉器的发展和审美追求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玉器的鉴赏,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培养感觉、感知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玉石雕刻的艺术性。
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难点:玉器的繁荣时期距今遥远,因此学生对于玉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可能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不同历史时期玉石文化的感悟。
教学内容:①从石器制造的发展,看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其中包括对物质材料的形体、质感、色彩,以及对称、秩序感等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掌握。
将玉从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类审美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

唐朝时期的“南青北白” 唐朝时期的“南青北白”(浙江越窑
的青瓷、河北刑窑的白瓷) 的青瓷、河北刑窑的白瓷)
青花
粉彩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食器 鼎 鬲 甗 簋 簠 酒器 爵 角 斝 觚 觯 水器 罍 壶 盘 匜 瓿 乐器 鼓 铙 钟 镈 兵器 钺 盔 刀 镞 戟 矛
玉器是何时出现的?
现有资料证明, 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七千年 的新石器时代,在凌家滩玉器、大汶口文化、 的新石器时代,在凌家滩玉器、大汶口文化、良渚文 红山文化等遗址中, 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现。
玉 钺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玉 琮
玉 璧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
商代玉器(俏色): 商代玉器(俏色):
彩陶 黑陶
瓷器: 瓷器:
中国原始瓷器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 中国原始瓷器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 商代中期 东汉时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青瓷 时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青瓷, 东汉时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青瓷,宋元 明清时 时期是中国瓷器的繁盛时期 ,明清时 期达到了高峰。 期达到了高峰。 宋代五大名窑: 官窑、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汝窑 、官窑、 哥窑、 定窑、 钧窑。 定窑、 钧窑。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和瓷器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先有陶 器后有瓷器,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 器后有瓷器,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 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 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
(一)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陶器:含铁量高,粘性适度, 陶器: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的粘土 瓷器: 瓷器:制瓷的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 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在器表施有高温 下烧制的釉面。 下烧制的釉面。 (2)烧制的温度不同 )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为 烧成温度一般为800--1000℃,瓷器烧成温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为 ℃ 瓷器烧成温 度 必须在1200℃以上 必须在 ℃ 质地疏松有一定的吸水性,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的吸水性, )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的吸水性 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质地密实不透水。 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说课材料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我将用五个部分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
第一部分:说教材《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是中国美术鉴赏部分的第二课,属于工艺美术类别。
本课讲述了古代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发展与文化内涵以及它们的审美对中国文化、社会习俗的深远影响。
教材前面一课是《学些美术鉴赏知识》,前课里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可以加以应用。
这一课我将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本节课着重讲述古代玉器艺术。
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本课所涉及的玉器、陶瓷、青铜器,在中国古代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课标指出:应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以及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2、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鉴赏工艺美术作品。
3、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难点和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对古代玉器的欣赏,理解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
所以必须对古代社会的礼制做初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就成为了本课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时期,制瓷业的中心 转入江西景德镇。作为官府瓷器 作坊,成功地创制出卵白釉、青 白釉和釉里红、蓝釉等各种色釉 瓷器,以及青花、斗彩、五彩、 粉彩等彩绘瓷。
青花是以氧化钴为原料在 坯胎上绘成图像,施加透明釉 后,在约1300℃高温下以还原 焰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在洁白 的胎质上绘出的青色图像,具 有一种素洁、高贵而又绚烂的 艺术效果。
西周的青铜器风格趋向俭朴,追求 朴素淡雅之美。
噱季子白盘(西周) 盂鼎(西周)
青铜器难辨字注音: 食器:鬲(Li)鼎(Ding)簋(Gui) 甗(yan)盉(He)盘(Pan)鉴 (Jian)罍(Lei)瓿(Bu)壶、钫 (Fang)豆(Dou) 酒器和水器:斝(Jia)卣(You) 爵(Jue),角(Jiao)觚(Gu)彝 (Yi)觥(Gong)尊
玉器的制作在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 一种是追求玲珑剔透的华丽之 美。 另一种是突出玉的天然材质, 追求至大至高的朴素之美。
思考与探究 1.日常语汇中有哪些与玉有关系,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2.玉从石器中分化出来以后,石器 雕刻有哪些发展?
泥土的生命 — 古代陶器与瓷器
鸟 纹
龙 纹
蝉 纹
兽 面 纹
鱼 纹 麟 纹 绳 纹
思考与探究 1.青铜器艺术在商周以后有 什么发展、变化? 2.青铜器造型与纹饰对后代 有什么影响?
不同时期的青铜器有着不 同的艺术风格。 请同学分组对商、西周、 春秋和秦汉的青铜器加以欣赏和 分析,并举例说明其特点。
千峰翠色——古代青瓷器 瓷器的烧造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 又一重大贡献。 瓷器与陶器性质大不相同,是以瓷 土(高岭土)和石英、长石等为原料,塑 造或模制成型,施釉后,在1200℃以上 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其胎质细密,叩 之声音清彻,不吸水或很少吸水。
陶器与瓷器有什么区别? 1. 原料不同 (陶:粘土 瓷:瓷土) 2. 烧制温度不同 (陶:1000度以下 瓷:1200度以上) 3.质地不同 (陶:质地疏松 瓷:质地细腻) 4. 用釉不同 (陶:无釉或低温釉 瓷:高温琉璃釉)
传统艺术的根脉——
玉器、陶器和青铜器艺术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 第二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 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 明珠,它以鲜明的民族特点和 制作精巧的传统工艺,成为世 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石之分 — 古代玉器艺术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在制作石器的 过程中,发现有些石材质地坚韧,具 有美丽的色彩与光泽,让人看了感到 愉悦,便将其珍重地区别开来,用以 制作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他们 将这类石材称作“玉”。 把玉从各种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 类审美认识的重要发展。
五彩,斗彩及珐琅彩。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传说夏代建国之初,九州之 牧进贡了铜材,于是铸成九个鼎, 上面刻出百物图像,使人民看了 知道趋吉避凶。九鼎从此成为国 家政权的象征物。
夏代以后,人们学会了铸造青 铜器,青铜鼎便成为贵族统治者用 以祭祀鬼神祖先的“礼器”。已知 最大的鼎是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 真正从实用价值讲,铸造这么笨重 的大鼎使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但 作为权势象征物,它需要借助于巨 大的体量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早在商代,已经创制出了原始 青瓷,到东汉时期,在浙江地区, 烧制成功真正意义上的青瓷器。 施于瓷器上的青釉,是含有铁 质的矽酸盐,在窑内烧制时,经过 还原火使器物表层呈现光亮的不同 程度的青色,所以称为青瓷。
宋代是瓷器艺术发展的高 峰时期,名窑遍及南北各地, 各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其中最 重要的是汝窑、官窑、哥窑、 钧窑和定窑,多是为宫廷烧造 御用瓷器的官窑。
将天然的玉石加工成无暇的美玉就需要“剜脏去绺”、 “因材施艺”,而“巧色”与“俏色”是指合理利用玉 石的天然色泽展现玉材之美。
商代俏色玉雕
白玉墨玉俏色童子
请同学谈谈对玉器加工中的“因材施 艺”、“剜脏去绺”、“俏色”的理解。
比德于玉
孔子说:“君子比德如玉焉”,说明玉器在 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与鼎配合使用的簋是盛食器,有些像 现代的碗,在周代很受重视,数量多,造 型变化丰富。有的簋上的铭文涉及当时的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出土于陕西临潼 的利簋,铭文涉及武王伐纣的日期和当时 的天象,成为判定商周年代分界的重要依 据之一。利簋的造型庄严华美,细部的设 计和纹饰都显示出制作者力图表明这件器 物非凡意义的用心。
古代中国以玉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和高尚 人格,所以古人以佩玉为尚。
大圭不琢
“大圭不琢”的观念在工艺美 术创造中很重要。对于玉材天然美 质的鉴赏,也被用于对人的品评, 如形容具有纯真质朴素质的人“如 璞玉浑金”。璞就是包在玉材外面 的石皮,“璞玉浑金”指的是未琢 的玉、未冶炼的金(铜),外表朴素 无华而具有内在的美。
战国时代有些制造非常精细 繁丽的作品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其代表性作品是湖北随县出土的 曾侯尊盘,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 合而成。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更加轻便,精巧,实用。
长信宫灯(汉)
虎牛形案(西汉)
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
礼器
乐器
兵器
酒器
水器
饕餮纹与夔龙纹是商周青铜器中应 用最广的装饰纹饰,饕餮纹是以浮雕与 线刻相结合构成一个有耳及角、双目圆 睁的怪兽头部。也有称兽面纹,多用于 青铜器上大面积的装饰。有的饕餮纹明 显可以看出是由两条相对的夔龙纹合构 而成的,夔龙是一种有角有爪的侧面龙 形图像,多用作辅助性纹饰。
彩陶 原始社会的先民在日用陶水器、 食具上施加彩绘,创造了一个绚丽的彩陶 艺术世界。彩陶最初出现在大西北的泾水、 渭水流域,距今约八千年左右。到距今七 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彩陶 进入兴盛时期,并向西北地区推衍,出现 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经历马家 窑一半山一马厂前后相承的三种文化类型, 大约一千二百多年的发展衍变,而进入尾 声。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彩陶充分展现了在实用基础上 简单朴素的美感,。其纹饰更是体 现了原始先民对多样统一,对比与 和谐,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的高度 概括。
彩陶在造型、纹饰、色彩三方面的特点: 造型:以常用生活器皿为主,实用多样, 具有美感。 纹饰:以表现渔猎生活及常见事物的抽象 几何纹为主,简洁,流畅。 色彩:采用取自天然的红黑白三色,搭配 陶土本色,朴素和谐而不乏明度对比。
青铜铸造: 青铜是铜和铅、锡的合金,在铸造中有两 种典型工艺:一种是范模法,一种是失蜡法。 范模法是先用黏土做好铸件模型(外为模,内 为范),并烧硬,再用黏土从模型上分片取模 和范,把拼成完整的模和范浇铸并固化后,便 呈现出模型的形状和特征。失蜡法需要用石蜡 先做成一个模型,然后用稀黏土覆盖在模型上, 稀黏土可以填塞至任何细节之中,经过烧制以 后,石蜡流出,留下浇铸的空间,这样就可以 铸造出非常细腻的纹样。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半 岛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把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推上第一个高峰时期。
良渚文化玉琮 璧
中国古代讲求碧玉无瑕,而 天然的玉很难做到没有瑕疵,无 瑕的美玉通常是加工的结果。因 才施艺、剜脏去绺是玉石加工的 原则,同时也体现在经过精心琢 磨的玉器的别具匠心上。
司母戊鼎的造型为长方形腹,有两立耳, 四柱足。这种设计既是出于实用需要,也构成 稳重如山的效果。
铭文“司母戊”三字铸于鼎的内壁,戊是商 王武丁的一位配偶,铭文表明这件大鼎是下一代 商王为祭祀母辈戊而铸造的。
到了西周时代以礼乐制度区分贵 族之间的身份等级。青铜礼器、乐器 成为礼乐的物化形态,用鼎的数量、 大小都有严格规定。天子享用的最高 规格是九鼎八簋。西周时期也有一些 著名的大鼎,如大盂鼎。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想界 十分活跃,青铜器也走下神坛,成为 贵族“钟鸣鼎食”生活的点缀,风格 趋向于富丽、豪华。而冶金铸造技艺 的进步、铁工具的出现则为青铜器新 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造型奇巧,手法趋向写实, 纹饰易于理解。
莲鹤方壶(春秋)
十五连盏灯(战国)
春秋时代的立鹤方壶盖顶上清新俊逸 的立鹤被学术界认为是呼唤新时代到来的 象征。壶的周身装饰着一对龙形大耳、四 条飞龙,铸造精工,动感强,像是竞相向 上攀爬。而壶底下弓身匍匐行进的两只小 兽回头咋舌的形态,使64.28公斤重的大 壶给人的感觉变得轻盈了。这些地方都充 分表现出了作者富于浪漫情怀的艺术想象 力和创造精神。
欣赏彩陶作品,分析其造型、纹饰、色彩的特点
舞蹈纹彩陶盆
彩陶壶(新石器时代)
旋涡纹尖底瓶
鱼纹盆
彩陶翁
素陶 继彩陶艺术之后,山东地区大汶口文 化和龙山文化的黑陶器与白陶器以其材质和造 型之美把原始社会的陶器艺术推向最后一个高 峰。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已 使用快轮制造陶器,制成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 和白陶鬻等贵重器物。到龙山文化时期,黑陶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一些典型器物薄如蛋 壳而且厚薄均匀,器形规整。黑陶的制造是在 烧制过程应用了烟熏法和渗碳技术,使之变得 乌黑光亮。
商周青铜器中种类最多, 设计最见匠心的是酒器。其中 主要的有饮酒用的觚与爵,盛 酒的尊、罍、卣、觥,以及铸 成动物形象的鸟兽尊。
商代的青铜器装饰感强,神秘﹑厚重由权威。
司母毋大方鼎(商)
鸮尊(商)
商代酒器之中那些做成动物形 象的鸟兽尊和兕觥、卣等器物,在 比较写实的造型中,常施加一些神 秘的纹饰,把飞禽、猛兽、蛇、鱼 等动物形象综合于一体,希望以此 赋予作品以超自然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