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下雷锰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新县下雷锰矿

该矿区位于大新县城西直距51公里,属下雷镇管辖,面积16平方公里;由下雷南部和下雷北、中部两个大型锰矿床及靖西新兴中型锰矿床组成。矿区有公路经县城与湘桂铁路崇左火车站相接,行程117公里,交通尚属方便。

矿区地处右江再生地槽下雷一灵马坳陷,由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泥盆统榴江组和五指山组以及下石炭统岩关阶构成的向斜构造上,构造轴向东偏北,并朝东北方向倾伏,两翼北缓南陡,局部倒转,纵向断裂较发育,偶见出露基性岩岩脉。矿床属海相沉积型碳酸锰矿床,产出于上泥盆统五指山组扁豆状、条带状灰岩和硅质灰岩、泥质硅质岩、硅质岩中;地表和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为由碳酸锰矿氧化而成的锰帽型矿床、堆积型矿床;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围绕翼部分布。

1958年全国掀起大办钢铁高潮。7月间,大新县人民政府在下雷召开金县大炼钢铁干部动员大会,逐更村干部赵承祥于赴会途中(即下雷矿区南部4一7线附近,位于大新县城西直距51公里),对遍地皆是的黑石头颇感兴趣,并随手拣拾几块带交会议;当时误认为是铁矿石,会后便组织群众开采冶炼,几经努力却炼不出铁来。同年l0月,大新县地质队得知此情况后以地质旬报上报南宁专署地质局。该局技术负责人梁厚德派颜锦生到现场检查,发现该黑石头是锰矿石,并初步了解该矿石分布范围,认为值得进行找矿工作。同年11月该局组成衣云山、陆世琛、唐文宜、覃茂炳、岑鸣等人开展以找铁为主,兼顾找锰,并核查下雷锰矿的普查分队。分队进入下雷矿区后,首先在矿区南部16线以东地表用山地工程进行浅部揭露,测制1:5000地质草图,至12月底,初步确定矿区含锰层位属中泥盆统(实为上泥盆统),发现堆积氧化锰矿分布长2000米,宽50米,厚3米以上,矿石令含锰55%一60%;层状氧化锰矿有三层,分别厚2.3一2.5米,1一1.5米,5一7.5米,含量达工业要求,地表出露长4000米;并发现原生碳酸锰矿,认为矿区有进一步勘查价值。从此,拉开了该矿区地质普查、勘探的序幕。

1959年初,该分队改名为九O三地质队,从事锰矿普查勘探工作。同年3月24日,自治区地质局根据南宁专署地质局普查分队年初提交的资料,要求该队转入初步勘探,当年工作任务提交富锰矿石储量600万吨,对矿区作出远景评价。经一年的工作,初步查明矿区为大致东西向不完整的向斜构造,面积18平方公里,矿体主要出露在南翼,西翼和北翼也有断续分布,估算储量可达大型矿床规模。1960年2月18日自治区地质局为缩短勘查时间,要求该队编写设计,直接转入详细勘探,于年底前探明新增储量1500万吨,并对北部地表矿体作出

评价。于是该队选择矿区南部7一16线,浅部以400一200X50米网度系统进行浅井揭露,深部在15线施工钻孔,并开展1:5000地质测量和采集可选性试验样等项工作。1961年由于地质部在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时,指示全国地质工作必须遵循"三保"(保粮、保钢、保尖端),"三按"(按时间、接地点、按矿种)精神来安排矿产勘查项目。为此,自治区地质局认为该矿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不符合"三按"精神,于同年6月通知该队,中止下雷矿区的勘探工作。旋即转入资料整理、储量计算和报告编写,于I962年元月由该队许剑雄、陆世琛、阎维维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下雷锰矿区地质勘探报告书》,探明氧化锰矿石储量904.05万吨和估算碳酸锰矿石地质储量5283. 27万吨,与此同时,该队还初步确定矿区外围靖西县的茶屯、巡屯、湖润、峒巴等地段找矿远景较大,有进一步工作价值,随即队伍撤销。该报告于当年10月,经自治区地质局技术委员会审查,肯定勘探工作对确定矿床远景起了重要作用,为以后勘探提供依据。但由于勘探工作中途下马,尚有大量的设计工作量末实施,地质研究程度不够,对地层时代、构造形态等认识与客观实际尚有一定距离,确定该报告为中间性勘探报告,所探得的储量未获批准。时隔半年,为了适应国家钢铁生产的需要,自治区地质局根据南宁专署地质局九O三地质队提供的大新县下雷锰矿床及其外围富锰矿石分布特点,认为有必要在桂西南开展锰矿普查勘探工作,寻找富锰矿矿山基地。为此,于1961年12月11日、18日、1962年2月3日,曾3次指示桂南地质综合大队(此时南宁专署地质局及下属的九O三地质队等均已撤销),在今后3年内对桂西南大新、天等、靖西等县境的锰矿作出远景评价,探明矿石储量1000万吨,并于一一年内对下雷锰矿作出全面普查评价。该队于1962年3月派韦灵敦带组进入矿区,4月充实力量组成五分队,技术负责人张学寿,8月自治区地质局因压缩投资,施工力量不足等原因,设计工作量末能全面实施,只开展部分浅部地质工作,又一次推延了矿床的评价时间。

1963年,该矿区普查勘探工作被国家列为重点工作对象。自治区地质局在原桂南综合地质大队五分队建制上,加强领导,充实技术人员,强化施工管理等,组建成广西四二四地质队,原桂南综合地质大队主要领导转到该队任职,技术负责人先后为张学寿、王新建,选择在矿区南部4线以西、西南部乌龟背以东的氧化锰矿为主的普查勘探方案,在浅部重新布置工程施工或清理原有山地工程。深部施工4、9、15.30等四条勘探线,接200米间距施工钻孔,于1966年2月结束矿区浅部矿层的普查评价和对南翼、西翼1.63平方公里范围内氧化锰矿、碳酸锰矿勘探工作。在自治区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刘元镇等的具体指导下,基本查清

矿区地质构造形态,纠正以往对含矿地层时代及矿区构造的错误认识;查明矿区氧化锰矿矿石较好,原矿达高炉冶炼要求,经选矿试验处理,可获电池锰等高品级矿石,但对矿区碳酸锰矿矿石的选冶性能的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未能作出肯定评价。至1968年,由广西第二地质队(前身是广西四二四地质队)王新建、韦棍昌、龚景秋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下雷锰矿地质勘探报告书》,探明锰矿石储量7853万吨,其中工业储量4968万吨,估算深部地质储量4028万吨。1971年8月,自治区地质局邀请自治区冶金局,长沙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自治区冶金设计院、桂南锰矿等单位组成"三结合"审查组对该报告进行审查,以决议书的形式批准该报告。至此,一个大型的锰矿床,几经周折,终于被探明,正式提供矿山开发利用。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家钢铁工业发展对锰矿的急需,扩大对大新下雷锰矿的开采规模,l972年9月至1977年8月,广西第二地质队根据冶金工业部、自治区建委的要求,考虑到本矿区主要矿段矿体形态及矿层产状变化较大的特点,派二分队进入矿区,技术负责人沈锡大,选择探明储量较多的矿区南部2一7a线东部露采地段和铲区西南部28一39线西部露采地段的氧化锰矿和340米标高以上的碳酸锰矿,采用坑探作为矿山基建性的补充地质勘探,并对新布洼地中泥盆统东南岭组石灰岩含水层作群孔抽水试验,先后于1976年12月由该队沈锡大、杨家谦、张鳞、王凤贵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县下雷锰矿补充地质勘探报告》和1977年10月由该队陆福根、王德华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下雷锰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况补勘结果,虽矿石储量增加不多,但地质研究程度和储量级别相对提高,并证实中泥盆统东南岭组石灰岩洼地含水层水量不大,且无深部地下水补给,给矿山开采提供可靠资料。

为了全面提高矿区南部碳酸锰矿的地质研究和勘探程度,进一步查明矿床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伴,以满足矿山设计部门对南部碳酸锰旷开采设计的迫切需要,l978年国家地质总局指示自治区地质局根据"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对下雷碳酸锰矿的选矿试验,初步认为精矿可达Ⅲ级品,冶金部已决定利用这种矿石,冶金部规划院、长沙黑色矿山设计研究院计划在0、8、15.24线打4个竖井,分3个采区开采70米标高以上的碳酸锰矿,要求补做部分地质工作",将该矿区再次列为1979年地质工作重点项目。于是自治区地质局安排广西第二地质队二分队和广西第四地质队四分队同时进入矿区工作。次年5月,两个分队合并组成广西第四地质队四分队,技术负责人谈开甲,对矿区南部0一28线深部碳酸锰矿加密勘探工程,进一步查明矿区深部地质构造形态,矿层厚度,质量变化及水文地质条件,并在15线布康洼地对上泥盆统榴江组石灰岩含水层作一组大型双主孔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