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1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1【范本模板】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1【范本模板】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

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

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在当今社会,公共政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通过对公共政策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公共政策案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教育政策的案例。

在某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教育政策,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该政策包括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等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该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制定针对性强、措施完备的教育政策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关于环境保护政策的案例。

某国政府为了应对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鼓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等。

经过政策的实施,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空气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社会福利政策的案例。

某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旨在减少贫困人口的社会福利政策,包括提供临时救助、发放低保金、提供就业培训等措施。

经过政策的实施,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稳定和和谐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制定健全的社会福利政策对于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几个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的结论。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问题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其次,政策的实施需要有力的执行力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

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阶段性政策周期2、功能性政策周期3、反复性政策周期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

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

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

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

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

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

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1)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1)

案例分析题:1、葛洲坝工程决策及其实施的曲折历程1970 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大江上的第一大坝——葛洲坝工程,举世罕见的仅仅依据一个规划性的文件,采取“边施工、边勘测、边设计”的“三边”方针,就轰轰烈烈、匆匆忙忙上马了。时隔20多年后,原水电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这段历史仍心有余悸:“1970年10月我到阿尔巴尼亚出访两个月。走前葛洲坝工程不要说完整的设计,连正式报告还没写呢,回来却已一炮开工了。记得我刚回到部里,连水电部军管会主任张文碧都对我说:‘钱正英,你什么事都别管了,赶快到葛洲坝去!简直是胡闹,他们已放炮动工了!’”当时惟一敢于挺身而出,后来又力挽狂澜、鼎力挽救了工程的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主任林一山对记者说:“我不是那种说中央错了,以证明自己正确的人。但葛洲坝工程一上马,我就知道它注定要失败!”修建葛洲坝工程的构想,最初是作为三峡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提出的。195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科研人员完成了选择葛洲坝上游40公里处的三斗坪作为坝址,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全部设计。考虑到三斗坪建坝后,三峡电站在枯水调峰运行时泄量的时多时少,会使下游河段内的水位忽高忽低、给航运带来不利,所以要修建葛洲坝反调节航运梯级,同时接住长江这40公里的水头发电。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大将林一山认为,先建三峡工程,或者至多两者同时建,三峡水库拦蓄了长江洪水和全部泥沙,葛洲坝工程不仅成本小,技术问题也简单多了。不上三峡工程而先建葛洲坝就违反了长江水利基建的程序。先于三峡建设的葛洲坝工程,将要独立地承担长江上游的全部洪水和泥沙,不仅不必要地增加资金成本,而且造成技术困难,这是万万行不通的。大坝施工近乎是闹剧式地进行的。中央文件原想由武汉军区、湖北革委会主持,并由国务院各个部委组成坚强的施工指挥部。但真正执行起来与中央指示不符合,工程指挥部全由武汉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等没有搞过水利的外行人员担任指挥部的各个主要领导职务。指挥部一律按团队建制,且团、连长都由军队干部担任(当时认为穿便衣的不能领导穿军装的)。施工队以新兵为主,原来的8000名技术老工人被解散,有的被分配去喂猪。施工不按基建规程办事。当时,“长办”的大多数高级工程师还被关押在“牛棚”,即使在施工现场,也大都有职无权。指挥部命令破除大体积混凝土搅拌夹冰(水泥的生化热需要发散)的制度,即“不准吃冰棒”,质量控制又不严(为了“一打三反”的方便,领导变来变去,且干部官僚主义严重,极少去现场),造成已浇铸的数万立方米的坝体到处是裂缝、蜂窝、狗洞;工地还发起“千人设计,万人审查”的运动,设计人员“奉命设计”,只绘图,不签名(有的说签了字是名利思想,有的因图纸是按领导干部意图画的,不愿签名),还要到一个个席棚去征求民工的意见,结果施工近一年,设计还没有定案。葛洲坝工程除了施工混乱外,更主要的是几个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第一,长江从南津关出峡后,突然90度向南急转,原河宽由300米骤然展至2100米,河床由海平面以下40米陡然上升为海拔30米,呈现出泡水、漩涡、剪刀水等各种及其复杂的流态,同时长江每年要下泄5亿多吨泥沙,工程如何顺应河势,开出两条人工航道保证通航,又不被泥沙淤积?种种模型试验都失败了。第二,葛洲坝基础是建在粘土岩和砂岩夹层上的,含有粘土岩软弱夹层54层,其中部分已经泥化,建坝后泥化夹层会不会恶化,造成坝体滑移?没有可靠的依据。第三,由于没有先建三峡工程拦截洪水,使原来设计只要抗1万到2万水头的葛洲坝,一下升至要独立抗11万立方米砂的水头,大坝建筑物如何合理安置,以对洪水消能防冲,也没有成形的设计。大坝工程采取“三边”方针带来了三大恶果:质量差(两年共浇铸混疑土10.52万立方米,不合格的炸掉了1.62万立方米),进度慢,浪费大(设计还没搞出来,已花费人民币2亿6千万元)。葛洲坝工地的种种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国务院。197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机场送走锡兰总理班夫人,对钱正英说:“葛洲坝是我的一块心病。”同年10月,又发生了长江干道碍航,交通部向中央写了报告。11月,国务院决定紧急召开葛洲坝工程汇报会,一连开了三次,都由周恩来亲自主持。关键时刻,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及时觉察,抓住工程建设的要害问题重新决策,并成立了以林一山为首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姜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五天讨论,写出《关于修改葛洲坝工程设计问题的报告》,决定停工两年,重新设计。1973一1982年,几乎双目失明的林一山主持了10次技术委员会会议,协调了一个像小“联合国”的9人8方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才使工程一步步走出低谷。在此期间,林一山和“长办”的得力千将和助手魏廷铮、张魁元、文伏波等完成了近乎天才的设计。挖掉葛洲坝以理顺河势;选定“两翼一体”的枢纽建筑物布置;筑两道超长防淤堤实现“静水通航,动水冲沙”;利用尾岩抗力固定坝体;采用大单宽流量泄水闸消能防冲;特别是据理力争取消了原设计大坝的5孔泄水闸,添置4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使葛洲坝装机容量由221.5万千瓦一跃为271.5万千瓦,增加发电能力50万千瓦。1974年10月,葛洲坝工地复工(此时已花费4亿元)。至1981年1月大江胜利截流,同年7月第一号机组终于并网发电。此后,到1988年底安装完全部机组,工程一直顺利进行。1989年岁尾国家作最后竣工验收,核定工程总投资为48.48亿元。总之,在走过一段曲折、艰难的历程之后,葛洲坝工程终于有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结合案例,谈谈学习与研究政策科学的现实意义。答:(1)提高政策质量:为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2)公共政策的普遍性: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3)公众政策分析能力:公共政策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相关;(4)理解公共政策中的决策程序、科学和民主集中的关系;(5)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公共政策(6)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2、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省倒数几位。199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外生育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两千元,第三胎罚款五千元,第四胎以上罚款一万元。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考虑到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分别可提成30%。政策实施两年后,县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纳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在所不措。有的群众甚至认为,交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金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请从政策质量、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对象、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这一案例中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答:导致该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1)政策质量:主要是政策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村,乡从罚款收入提成,实际是对村,乡干部鼓励计划外生育起到诱导作用。)(2)政策执行主体:执行者的思想觉悟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与原政策的根本目标资背道而驰。(3)政策对象,群众的思想观念与政策目标差距较大。(4)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措施;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3、某县卫生局于2000年3月下发文件,规定各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向县卫生局交纳1000元的卫生保证金。文件下发后,引起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强烈不满,他们持着省卫生厅1998年2月下发的《关于禁止对医疗卫生机构乱摊牌、乱收费的通知》,要求县政府根据该通知中有关禁止收取医疗卫生保证金的规定,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县政府负责人找县卫生局调查了解,卫生局长答复说,县卫生局之所以收取一定数额的医疗卫生保证金,是要严把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审批关,不是乱收费。请运用政策执行偏差理论分析县政府应不应该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并详述理由。答:(1)政府应该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2)这是一种典型的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要求解释政策执行偏差)(3)主要表现为替代式政策执行。(要求分析)(4)县卫生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4、黑龙江某县土地肥沃,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县,由于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不前,虽然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该县依旧摘不下“贫困县”的帽子,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该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下列四种方案。(1)全县继续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通过科学种田来提高产量。(2)全部种草代替种粮,全力发展养殖业。(3)全部土地用来种蔬菜,尤其重视大棚蔬菜的种植。(4)一部分种粮,一部分种草,一部分种蔬菜。你认为哪一方案是最优方案,为什么?答:方案(4)最优政策方案选择的基本标准: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能最大限度实现政策目标;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少;风险尽可能小;副作用尽可能小。根据内容展开。5、某年7月29-31日,岭县连降大雨,山洪爆发,河水水位迅速上涨,3月22日岭县水库蓄水水量已经大大超过了设计能力,而水位还在继续上涨,县抗洪抢险指挥部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经过讨论大部分人认为:炸坝泻洪是比较稳定的办法。当即电告在水库抢险的冯兴同志,但冯兴同志表示炸坝将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并说自己在现场,对坝上的情况了解最清楚,因而提出不仅不要炸坝,而且还要增调民工坚持保坝,他的理由如下:一是认为水库的负荷虽已达到设计承受能力的极限,而且天还要降雨,据预测,水位的最大限度还要升高37厘米,但水库大坝的负荷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将大坝迅速加固加高,大坝一定能够保住,现在也具有在大洪峰到来之前迅速加高加固大坝的条件:充足的人力和抗洪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抢险人员誓与大坝共存亡的精神。二是权衡利弊,还是保坝比炸坝损失小,无论在哪个地段炸坝,都要至少冲毁3个自然村和3000亩庄稼,若保坝,可能使上游淹没2000亩庄稼。三是即使退一步说,大坝经过抢险没有保住,水库上游虽然造成一定事实上的损失,但可以缓冲洪水冲击下游的时间,使下游的群众及其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冯兴同志没有完全执行县指挥部的命令,带领民工经过紧张的抢险,大坝保住了。你认为冯兴同志在执行政策中的作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1、是政策执行的合理变通。2、合理变通的三原则: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摸清实际情况、上情与下情有机结合。3、冯符合政策执行合理变通的原则(根据三原则适当展开) 6、据报道,人大代表,山东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维介绍了本企业由于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介绍说,1993年企业搞了股份制改造,工募集定向股合4500万元。以前习惯于对上级、政府负责,有事就找主管领导。1993年根据上年赢利650万元的情况,定下当年赢利850万元的计划。可再一算细帐,4500万元募集股,如无1000万元的利润,第二届股东大会根本没办法向股东们交代。当时他们真是紧张,这时才真正理解股份制带来的不仅是资本金的扩大,更意味着责任。企业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大刀阔斧走向市场,先是从内部改革做起。把企业的部门,由37个减少到12个。各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要经历重新考核,普通电工也要竞争上岗。1993和1994连续两年,企业利润以78%的速度递增,目前,企业的正式职工虽只有900多人,却进入了全国500强。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属于政策终结的哪种方式,结合材料说明这种终结的作用?答:政策替代,促进政策的优化:一是人员的优化;二是政策组织的优化(要求结合材料)节省政策资源、提高绩效、避免政策僵化(要求结合材料)7、党中央、国务院推动的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有的地方在执行该政策时却自行变通,变着法子向农民乱收费。安徽寉邱县高塘镇某村村民虽然拿到了农民负担卡和农民税费纳费通知单,但村干部在催收2002年度税费时,却将这些卡、单置之一旁,而把各种税费捆绑捆绑起来,按每人110元的标准征收,从每个农民那里多拿了30多元。该村村委会干部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他们支配的资金减少了很多,村级三项支出(村组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和办公经费)根本没办法保证。“村子要转,债务要还,不找农民我找谁?”请回答:1.上述是什么形式的政策执行偏差2.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是什么?答:(1)替代式政策执行;(2)客观原因:正常的村级三项支出经费无法保证;主观原因:政策执行人员无视政策的原则性。8:某部门领导每遇决策问题总是迟迟不能决断,他总是希望自己所选定的方案能够尽善尽美,但实际上又总能发现每种可方案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都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所以经常导致决策的贻误,影响了工作效率。这位领导的下属送给他一个外号“完美先生”。他知道后不以为然,强词夺理说:“追求完美有什么错?能够做得最好,为什么非得去做次好或不好?”请问,这位领导的说法有道理吗?实际上,他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吗?他的完美主义为什么成为决策的绊脚石?答:(1)但从理论角度而言,有道理但不可行。政策实践不同于理论假设,追求最优方案会遇到很多不能克服的障碍。(2)决策目标不是单一的、明确和绝对的。(3)人类理性的限制(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和记忆力)(4)决策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价值冲突。(5)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结论:决策既要讲究合理性,又要讲究时效性和经济性。9、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是在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根据经济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它的局限性。因而必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的变动体现在:(1)扩大社会保障的对象,原来社会保障的对象仅为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干部和固定工,覆盖面窄,要建立一种所有劳动者都能合理、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2)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经费,原来一般由企业直接支付,是企业的沉重负担。现在要逐步还社会保障的本来面目。(3)原有的社会保障项目不够完备,如没有失业保险这个项目。(4)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筹资渠道过窄,需要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社会社会保障筹资体系。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公共政策学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的原因。答:(1)政策环境的变化。(2)政策资源方面的原因。10、1999年6月初,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不堪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一时成为公众议论的中心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该市的日报、晚报、电视台、电台就此事件做了大量报道,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中小学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尽管对此事件见仁见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应尽快采取适当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为此,该市政府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市教育局在两个月之内拿出一个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1999年8月末,在征求有关专家及相关方面的意见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数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实际上,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对此问题,公众已议论了多年,有关专家也呼吁了多年,但政府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政策措施,直到这一悲剧性事件发生后,该市才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你认为该市在这方面应吸取什么教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有: (1)事件或问题必须严重,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2)必须被有关政府部门察觉,引起其重视。(3)要有民主、开放的察觉机制,如新闻媒体。应吸取的教训: 完善察觉机制,以便及时察觉问题,迅速作出回应。11、为了改革和加强车辆管理工作,同时充分体现机动车所有人选择号牌的个性愿望,依据《公安部关于开展启用“二OO二”式机动车号牌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杭州、深圳作为首批四个试点城市,于2002年8月12日率先启用这种新式机动车牌。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编排号码。个性化车牌一经推出,立即受到有车族的热烈欢迎。当天北京就有2300多人申请了新车牌。然而,由于《通知》基本上没有对车牌的编码作出限制,一些如“CHN-001”等相继出炉,引起社会的一片争议。8月21日后,四城市因技术原因暂停发放新车牌。个性化车牌在试行十天后匆匆收场。请回答:1、政策的目标是什么?2、该政策终结的对象和方式是什么?3、该政策终结的原因是什么?4、我们该政策中吸取哪些教训?答:(1)改革和加强车辆管理工作,同时充分体现机动车所有人选择号牌的个性愿望。(2)对象:计划,方式:政策废止。(3)政策质量低,副作用加强、不能实现政策目标。(4)重视政策的预测与可行性分析等。12、我国城镇住房实物分配政策的终结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从1979年试行全价销售住房开始,到如今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试点售房(1979-1985年) 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提出:“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正式实行允许住房商品化政策。在此前后,部分城市开始进行以出售公房为主要内容的单项改革探索。这一阶段的房改政策以试售住房为重点,分为全价售房与补贴售房两种。全价售房的成绩不很理想,到1981年底,全国试点城镇售出的住房仅3000余套,因此很快被补贴售房所取代。1982年国务院批准在郑州、沙市、常州、四平四城市试行新建住房补贴出售,规定个人购房只需支付1/3的房价款,其余2乃由地方政府及职工所在单位分担补贴,简称为“三三制”。但这却受到一些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因为购房职工越多,企业的负担就越重。1985年,补贴住房被视为低价售房而取消。(二)提租补贴(1986-1990年) 调整住房租金思路的提出与试点售房的进行实际上几乎是同时的,但由于其牵涉面更广,对社会的震动更大,需要克服的FE力更多,所以直到补贴售房被否定后,才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出台1988年初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宣布将住房制度改革正式纳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分期分批推行。第一步改革旨在通过全面提高租金,做到以租养房,促进购房,从而实现住房资金的良性循环,并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第二步改革则是理顺分配关系,提高职工的经济负担能力,进一步实行住房的商品化、社会化和专业化。这一阶段的改革在很多地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遗憾的是,由于随后爆发的严重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提租方案触动了某些当权者的利益,因而遭到一些执行者的抵制和反时,原计划用3 -5年完成的提租补贴方案,未及全面推开就夭折了。(三)以售代租(1991-1993年) 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在继续提出合理的调整现有公房租金、出售公有住房的同时,强调实行新房新政策。同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随后批转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起草的《关于全面推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从改革公房低租金着手,将现行公房的实物福利分配制度逐步转变为货币工资分配制度与此同时,各地的房改方案也陆续公布实施-但在实施中一些大城市的运作比较规范,部分中小城市则相对较差,致使优惠比例越来越大,低价售房之风再次蔓延。1992年6月,国务院房改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制止低价售房。(四)全面推进(1994-1998年6月) 1994年7月发布的成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对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基本内容以及近期的改革重点等作了原则规定。这次改革,一是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二是积极推进租金改革.实行新房新租;三是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对不同收入家庭按不同价格售房;四是加快建立经济适用住。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cim解决方案
《CIM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利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正日益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智能制造以及数字化生产已经成为了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CIM(计算机集成制造)解决方案,正是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器。

CIM解决方案是通过将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实
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

它包括了从生产计划、物料采购、生产调度、设备控制到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机系统的集成和协调,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精准和可控。

首先,CIM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

通过自动
化生产流程和智能化设备控制,CIM能够有效地减少人为因
素造成的误差和浪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CIM解决方案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精准的生产计划和
调度。

通过实时监控生产环节和数据分析,CIM系统能够根
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生产计划,确保生产过程的顺畅和高效。

另外,CIM解决方案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

通过
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CIM系统
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生产情况和制定生产决策。

总的来说,CIM解决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它能够帮助制造企业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CIM解决方案必将成为制造企业的重要利器,助力企业迎接数字化生产的挑战。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首先把“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提出来的学者是(B)A.莱斯特●萨拉蒙B.林德布洛姆C.奥斯汀●兰尼D.威廉●邓恩2.俗话讲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可用于形容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结构的(B)A.线性结构B.职能结构C.线性-参谋结构D.矩阵结构3.政策主体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具体的行动路线,被称为(C)A.战略B.战术C.策略D.方法4.只有同时配备和调动一系列政策工具,公共政策才能从一种行动纲领转化成(A)A.社会现实B.政策系统C.历史知识D.科技知识5.政策系统的核心是(D)A.经济组织B.公共事务C.公共利益D.公共权力6.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指的是(A)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7.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是(A)A.“上下来去”模型B.集团模型C.精英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8.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的政策网络是(D)A.象征型政策网络B.意见型政策网络C.混合型政策网络D.利益型政策网络9.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是(B)A.边界分析法B.层次分析法C.类别分析法D.多角度分析法10.将政策目标划分为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的依据是(C)A.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B.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C.政策所服务的主体D.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11.政策借用国对于该政策的信息了解不充分,不清楚它在原国家是如何运行的,这种现象在政策移植中被称为(A)A.信息不全的政策移植B.不完全的政策移植C.不当的政策移植D.信息过剩的政策移植12.政策主张是以来自于政策行为者的动机、个案比较、相似或类似个案类推的论证为基础的政策论证模式是(D)A.权威模式B.直觉模式C.分析模式D.实用模式13.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重视表面文章和形象包装,而忽视了深层问题的解决,这在政策执行偏差中属于(C)A.规避式政策执行B.替代式政策执行C.象征式政策执行D.观望式政策执行14.政策执行机关最主要、最核心的特性是(B)A.服务性B.执行性C.权威性D.法制性15.政策监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D)A.政策接续B.政策执行C.政策调整D.政策评估16.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提出者是(A)A.梅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B.霍恩和米特尔C.巴达克D.雷恩和拉宾诺维茨17.评估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是(A)A.政策成本评估B.政策需求评估C.政策效益评估D.政策价值评估18.服务于共同政策目标的两项或多项政策被一项服务于同样目标的新政策所取代,这种现象被称为(B)A.线性接续B.政策合并C.政策分解D.政策部分终结19.对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的调整是(C)A.政策措施调整B.政策方案调整C.政策客体调整D.政策关系调整20.要求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在对政策系统做到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科学的分解和整合,指的是政策分析原则中的(D)A.预测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协调性原则D.分合原则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全国哀悼日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种挚爱;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艾滋病一政治性工具:二经济性工具:三社会性工具:------—殡葬改革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

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

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3、经济环境.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

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

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

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限塑令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

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本身的过错而是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1)选择执行(2) 附加执行(3) 机械执行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宝贵资源;( 4)、创建良好的公共政策执行环境; ( 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 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政府拨付专款50万元,资助1 200名贫困大学生春节期间进酒楼打工.这些年,政府财大气粗了,动不动就“政府埋单”。

公共政策案例一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一分析

案例一:南方某市近年外来流动人口增多,而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对不够,加上治安管理混乱,一时治安问题突出。

在各主要线路的公交车上,活跃着各类偷窃团伙,甚至在一些偏僻路段,抢劫行为时有发生。

市民对此普遍心存不满,纷纷呼吁政府机构着手治理。

你认为A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为什么?
答:该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能进入政策议程。

一项政策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该市的治安状况已非常混乱,偏僻路段抢劫、公交车上偷窃等治安问题已变得日益严重。

应当尽快进入政策议程,拿出具体解决方案,使社会治安混乱的现状得到彻底扭转。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要研究解决社会治安问题,该市必须召集有关社会管理及公共治安方面的专家共同讨论、分析,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制定出有效具体的解决方案。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案例中提到,该市的社会治安状况存在的严重问题,已被广大市民所察觉,并已呼吁政府机构着手予以解决。

这就充分说明该市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综上所述,南方某市的治安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引起了
市民的普遍不满,该市政府应该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应,若不及时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歪风,其未来趋势将更加猛烈、更加难以控制。

因此,该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应进入政策议程,抓紧研究问题解决方案并予以落实。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目前,许多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对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也挑战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以某市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为例进行公共政策分析。

问题背景:某市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但由于经济增长不平衡和环境管理不到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居住环境,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希望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

政策目标:某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政策措施,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政策措施一: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该政策措施的目标是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对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效果。

政府将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重罚并公开曝光,以此震慑污染者,确保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

政策措施二:推动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政府将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环境治理和减排工作,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

政府还将对那些严重污染的企业实施严格的限产和淘汰政策,推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政策措施三: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出行政府将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政府还将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政府将建设更多的地铁、轻轨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并鼓励居民骑自行车、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政策措施四: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政府将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政府将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环境治理和改善成果,引导公众的舆论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政策评价: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在公共政策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中的关键问题,为政策决策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探讨其背后的政策逻辑、实施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公共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案例背景,某市政府出台了一项新的环保政策,要求所有工业企业必须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并且实施严格的排污标准。

这项政策旨在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居民健康。

政策逻辑分析,这项政策的制定背后,体现了政府对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的高度重视。

通过强制要求工业企业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并且执行严格的排污标准,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降低居民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

实施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这项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按要求安装了污染治理设施,并且进行了排污标准的调整。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空气和水质的污染程度有所下降,居民的健康状况也有所改善。

这表明政策的初衷是正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按时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的安装,导致政策执行不够到位。

另外,一些企业存在着违规排污的行为,监管不力导致一些企业逃避监管。

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为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结论,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调整。

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以改进,才能更好地实现政策的目标,为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保持谦卑的心态,倾听各方意见,不断完善政策,确保其能够最大程度地符合公众利益,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禁止塑料袋概述: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这项政策通常包括禁止商家提供塑料袋,鼓励消费者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案例分析:1.旧金山:旧金山市于2012年制定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

根据该政策,商家不得提供塑料袋给顾客。

该政策的目标是减少漂流在街道和水域中的塑料袋数量,保护海洋动植物的生态环境。

然而,该政策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商家和消费者不满于这一变化,因为他们认为用塑料袋方便且成本低廉。

此外,一些研究指出,替代塑料袋所使用的纸袋和可重复使用袋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孟买:孟买市于2018年实施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

政府提供了过渡期给商家和消费者适应新政策。

然而,新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因为一些商家仍然提供塑料袋,并存在非法制造和销售塑料袋的问题。

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行动,处罚非法使用塑料袋的商家,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和执法行动。

尽管如此,全面禁止塑料袋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执法力度。

3.德国:德国是全球重要的塑料垃圾回收国家之一。

政府推行了广泛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以减少城市垃圾填埋的压力。

此外,一些城市还出台了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政策,鼓励人们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这些政策的实施遭遇了一些挑战,包括缺乏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改变,以及一些商家的抵制。

然而,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德国的塑料垃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结论:禁止塑料袋的公共政策在各国实施的成果有所不同。

这些案例表明,社会共识、政府执法以及替代产品的可行性是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尽管禁止塑料袋的政策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挑战,但通过合理的过渡期和有效的宣传教育,可以推动公众接受新的购物习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塑料袋被广泛使用,但却对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它们很难降解,进入土壤和水域会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破坏性影响。

【《公共政策分析》】_公共政策分析 案例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_公共政策分析 案例答案

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以及答案案例一:⑴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⑵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

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师资,设备和国际化水平明显高出小城市,城镇等,相对的学费也令人结舌。

很多教育的基础设施和资源还依然停留有在初建的原有水平,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提高,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质量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阻止了孩子发展,存在着与不同区域同龄学前儿童的差距⑶供求关系方面明显供给不足。

城市人口增长相对应的教育资源的短缺。

一方面,学前儿童的增多,导致了公共资源的紧缺。

政府在广纳人才的时候,对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并没有与吸引人才同样并驾齐驱。

导致了公立幼儿园的最初规划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另一方面,稀缺的专业师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

现有的教师资源远远不足以满足各类幼儿园和孩子家长对老师的各项指标的要求(4)时代发展促使教育价格的提升。

今天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人民群众对于幼儿教育的需求早已“今非昔比”。

近几十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整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大量受过专门的专业训练、甚至是高学历幼儿教师的进入,在提升了幼儿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幼儿教育的“价格”,使得昔日以廉价的、“看孩子”为主要任务的“托儿所”已经一去不复返。

优质的幼儿教育很难“廉价”,优质的幼儿教育需要投入。

2提出的政策包括:明确提出了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解决入园难问题。

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机制。

”一个能针对实践问题的关键点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大限度符合社会利益,具体,明确,充足,并能得到有效的执行的政策才够称之为比较有效的政策。

在本例中,针对教育的投入过少而提出的加大教育投入的资金融入和比例,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去解决因资金不够而致使公立幼儿园过少,收费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习题仅供参考分析用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习题仅供参考分析用
鉴于美国的防务努力没有出现重大的减少,在今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不可能在世界上与美国的力量分庭抗礼,平起平坐。不过,分析家们认为,如果中国自己的国防建设按照目前的速度进行,那么,在15-20年内,中国可能成为“一个可怕的、多方面的地区强国”。到那时,中国就有能力争夺对东亚的海洋和空域的控制,在战场上投入各种各样的远程武器,对美国在信息领域的支配地位构成挑战,同时给美国本土造成一种加大了的战略核威胁。
同样横跨晋江,同样是当地重要交通枢纽,两座大桥的遭遇却如此不同。“它们的‘姓’不一样。泉州大桥‘姓’国有,刺桐大桥‘姓’民营。”一位当地人士这么说。很明显,与泉州大桥的国有“身份”相比,刺桐大桥的民营背景,让其备受困扰。
思考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姓“国有”和姓“民营”的矛盾?
2.如何协调两者的矛盾?
【答案】
1.利益归属不同。官方和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的政策目标和实施过程不同。
2.政府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积极迎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公民参与制定或选择政策方案,领导干部与政策制定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科学知识和民主意识。
案例2
美国兰德公司9月10日发表一份新闻公报,题:兰德公司分析家们敦促美国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做出重大改变。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推行廉政保证金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有人认为是在摆花架子,有违于法律精神;也有人认为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国情下可以探索,总结完善。
思考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廉政保证金制度”能否奏效?
2.请针对“廉政保证金制度”进行评估?
【答案】
1.一分为二:肯定方面:它是一项新的制度设计,符合现代行政管理和民主政治理念。从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人都是社会的人,趋利避害是其基本的表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先贤们,才设计出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廉政保证金”客观上增加了一些人看得见、摸得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至能够感受到切肤之痛的“腐败成本”,对反腐败确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否定方面:“廉政保证金:的做法实际上也非浏阳市首创,类似的制度,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早已存在。但是,它国的实践,仍不能作为我们实行廉政保证金制度的依据。拿新加坡来讲,我们和它也没有大多的可比性,原因是他们的公务员实行的是高薪,扣除公积金,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我们公务员工资低,收取的“保证金”很少,几十年下来也就是几万块钱,如此微薄的成本,究竟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遏制腐败,实在令人生疑。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者促进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

在实践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公共政策案例,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案例分析对象为某国家的教育政策。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国政府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

其中包括对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经费的增加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到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首先,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该国家,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通过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了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平。

其次,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是该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政府通过取消一些教育行政审批和管理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推动学校办学机制的多样化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此外,教育经费的增加也是该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府通过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师的待遇,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该国教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

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存在不均衡等。

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公共政策分析作业一及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作业一及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作业(一)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A )的失效。

A.正常状态 B.特殊状态C.终结状态 D.起始状态2.(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A.拉斯韦尔 B.史密斯C.西蒙 D.克朗3.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D )。

A.互动模型 B.对策模型C.系统模型 D.浴盆模型4.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三C.二 D.五5.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C )。

A.反映 B.深入C.内化 D.响应二、多项选择题1.史密斯认为,( ABCD)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理想化的政策 B.执行机构C.目标群体 D.环境因素2.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ABCDE )。

A.抵触型 B.僵化型C.滞后型 D.折扣型E.结构型3.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ABCD).A.多样性 B.动态性C.交叉性 D.突发性三、名词解释1.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2.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3.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4.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公共政策案列分析题

公共政策案列分析题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2.201204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水泥业作为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

而记者近日在采访时发现,一个按国家规定不得开工建设,且被Y州州委州政府数次批示叫停的水泥项目,却正在大张旗鼓地抢建。

有关专家称这是一个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调控失灵范本”。

2010年2月24日,Y州工信局《关于Y州水泥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称:该水泥项目,州委州政府明确要求缓建,但项目所在地、该州所属的T市一直在推进,建议按州委州政府意见办事。

2月25日,州领导在这份材料上批示:“赞成工信局意见,关于T市的水泥项目,应采取措施予以缓建,T市应从大局出发配合工作。

”但是作为Y州管辖的T市并未听从州领导的意见。

不久,T市水利部门批准了该项目的用水审批文件。

此后不到两个月,该项目土建工程强行开工。

5月28日,在Y州工信局《关于T公司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上,州领导再次批示“州委州政府是一直不赞成此项目的,要想尽办法缓建。

”与此同时,该项目开始挖地基,进行更大规模的施工建设。

2010年8月19日,T市市委书记、市长带领市四大班子成员及各委、办、局负责人共100余人赴承建该项目的公司视察工作。

该公司负责人向市领导表示:克难攻坚,抓紧施工,争取早投产、早见效。

10月28日,州领导第三次在一份材料上批示“这个项目以缓建为好。

”在这次批示后,T市和承建该项目的公司反而加快了建设步伐。

11月中旬,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战胜困难抢工期”的红色条幅在猎猎寒风中飘舞。

请回答:(1)公共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从政策失灵的角度分析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

33.201204《社会救助法草案》被高层否决近期以来,中国部分地区物价上涨,影响了一些低收入家庭。

然而,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基本原则不明确,有些地方的社会救助资金保障不足,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缺乏法律及法规的依据,申请人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现象时有发生。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引言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机构或公共部门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结构、改善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

在公共政策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研究和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三个公共政策案例为例,分析这些案例的问题、目标、实施过程、效果和未来发展。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将深入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案例一:城市交通拥堵缓解政策问题描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成为了政策制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标设定城市交通拥堵缓解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道路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质量。

实施过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交通规划、修建地铁和轻轨交通系统、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推广共享交通工具等。

效果评估通过实施上述政策,城市交通拥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交通效率得到提高,市民出行质量得到改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地铁系统扩建速度较慢、共享交通工具发展不平衡等。

未来发展为了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加快地铁系统扩建的速度,推广更多的共享交通工具,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案例二:环境保护政策问题描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政府需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目标设定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实施过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采取污染物治理和减排技术、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等。

效果评估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环境执法不力、排污企业治理不力等。

未来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府可以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并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对策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1、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1、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2、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题:1、葛洲坝工程决策及其实施的曲折历程1970 年 12月30日,中国第一大江上的第一大坝——葛洲坝工程,举世罕见的仅仅依据一个规划性的文件,采取“边施工、边勘测、边设计”的“三边”方针,就轰轰烈烈、匆匆忙忙上马了。时隔20多年后,原水电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这段历史仍心有余悸:“1970年10月我到阿尔巴尼亚出访两个月。走前葛洲坝工程不要说完整的设计,连正式报告还没写呢,回来却已一炮开工了。记得我刚回到部里,连水电部军管会主任张文碧都对我说:‘钱正英,你什么事都别管了,赶快到葛洲坝去!简直是胡闹,他们已放炮动工了!’”当时惟一敢于挺身而出,后来又力挽狂澜、鼎力挽救了工程的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主任林一山对记者说:“我不是那种说中央错了,以证明自己正确的人。但葛洲坝工程一上马,我就知道它注定要失败!”修建葛洲坝工程的构想,最初是作为三峡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提出的。195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科研人员完成了选择葛洲坝上游40公里处的三斗坪作为坝址,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全部设计。考虑到三斗坪建坝后,三峡电站在枯水调峰运行时泄量的时多时少,会使下游河段内的水位忽高忽低、给航运带来不利,所以要修建葛洲坝反调节航运梯级,同时接住长江这40公里的水头发电。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大将林一山认为,先建三峡工程,或者至多两者同时建,三峡水库拦蓄了长江洪水和全部泥沙,葛洲坝工程不仅成本小,技术问题也简单多了。不上三峡工程而先建葛洲坝就违反了长江水利基建的程序。先于三峡建设的葛洲坝工程,将要独立地承担长江上游的全部洪水和泥沙,不仅不必要地增加资金成本,而且造成技术困难,这是万万行不通的。大坝施工近乎是闹剧式地进行的。中央文件原想由武汉军区、湖北革委会主持,并由国务院各个部委组成坚强的施工指挥部。但真正执行起来与中央指示不符合,工程指挥部全由武汉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等没有搞过水利的外行人员担任指挥部的各个主要领导职务。指挥部一律按团队建制,且团、连长都由军队干部担任(当时认为穿便衣的不能领导穿军装的)。施工队以新兵为主,原来的8000名技术老工人被解散,有的被分配去喂猪。施工不按基建规程办事。当时,“长办”的大多数高级工程师还被关押在“牛棚”,即使在施工现场,也大都有职无权。指挥部命令破除大体积混凝土搅拌夹冰(水泥的生化热需要发散)的制度,即“不准吃冰棒”,质量控制又不严(为了“一打三反”的方便,领导变来变去,且干部官僚主义严重,极少去现场),造成已浇铸的数万立方米的坝体到处是裂缝、蜂窝、狗洞;工地还发起“千人设计,万人审查”的运动,设计人员“奉命设计”,只绘图,不签名(有的说签了字是名利思想,有的因图纸是按领导干部意图画的,不愿签名),还要到一个个席棚去征求民工的意见,结果施工近一年,设计还没有定案。葛洲坝工程除了施工混乱外,更主要的是几个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第一,长江从南津关出峡后,突然90度向南急转,原河宽由300米骤然展至2100米,河床由海平面以下40米陡然上升为海拔30米,呈现出泡水、漩涡、剪刀水等各种及其复杂的流态,同时长江每年要下泄5亿多吨泥沙,工程如何顺应河势,开出两条人工航道保证通航,又不被泥沙淤积?种种模型试验都失败了。第二,葛洲坝基础是建在粘土岩和砂岩夹层上的,含有粘土岩软弱夹层54层,其中部分已经泥化,建坝后泥化夹层会不会恶化,造成坝体滑移?没有可靠的依据。第三,由于没有先建三峡工程拦截洪水,使原来设计只要抗1万到2万水头的葛洲坝,一下升至要独立抗11万立方米砂的水头,大坝建筑物如何合理安置,以对洪水消能防冲,也没有成形的设计。大坝工程采取“三边”方针带来了三大恶果:质量差(两年共浇铸混疑土10.52万立方米,不合格的炸掉了1.62万立方米),进度慢,浪费大(设计还没搞出来,已花费人民币2亿6千万元)。葛洲坝工地的种种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国务院。197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机场送走锡兰总理班夫人,对钱正英说:“葛洲坝是我的一块心病。”同年10月,又发生了长江干道碍航,交通部向中央写了报告。11月,国务院决定紧急召开葛洲坝工程汇报会,一连开了三次,都由周恩来亲自主持。关键时刻,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及时觉察,抓住工程建设的要害问题重新决策,并成立了以林一山为首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姜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五天讨论,写出《关于修改葛洲坝工程设计问题的报告》,决定停工两年,重新设计。1973一1982年,几乎双目失明的林一山主持了10次技术委员会会议,协调了一个像小“联合国”的9人8方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才使工程一步步走出低谷。在此期间,林一山和“长办”的得力千将和助手魏廷铮、张魁元、文伏波等完成了近乎天才的设计。挖掉葛洲坝以理顺河势;选定“两翼一体”的枢纽建筑物布置;筑两道超长防淤堤实现“静水通航,动水冲沙”;利用尾岩抗力固定坝体;采用大单宽流量泄水闸消能防冲;特别是据理力争取消了原设计大坝的5孔泄水闸,添置4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使葛洲坝装机容量由221.5万千瓦一跃为271.5万千瓦,增加发电能力50万千瓦。1974年10月,葛洲坝工地复工(此时已花费4亿元)。至1981年1月大江胜利截流,同年7月第一号机组终于并网发电。此后,到1988年底安装完全部机组,工程一直顺利进行。1989年岁尾国家作最后竣工验收,核定工程总投资为48.48亿元。总之,在走过一段曲折、艰难的历程之后,葛洲坝工程终于有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结合案例,谈谈学习与研究政策科学的现实意义。答:(1)提高政策质量:为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2)公共政策的普遍性: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3)公众政策分析能力:公共政策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相关;(4)理解公共政策中的决策程序、科学和民主集中的关系;(5)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公共政策(6)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2、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省倒数几位。199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外生育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两千元,第三胎罚款五千元,第四胎以上罚款一万元。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考虑到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分别可提成30%。政策实施两年后,县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纳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在所不措。有的群众甚至认为,交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金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请从政策质量、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对象、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这一案例中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答:导致该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1)政策质量:主要是政策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村,乡从罚款收入提成,实际是对村,乡干部鼓励计划外生育起到诱导作用。)(2)政策执行主体:执行者的思想觉悟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与原政策的根本目标资背道而驰。(3)政策对象,群众的思想观念与政策目标差距较大。(4)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措施;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3、某县卫生局于2000年3月下发文件,规定各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向县卫生局交纳1000元的卫生保证金。文件下发后,引起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强烈不满,他们持着省卫生厅1998年2月下发的《关于禁止对医疗卫生机构乱摊牌、乱收费的通知》,要求县政府根据该通知中有关禁止收取医疗卫生保证金的规定,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县政府负责人找县卫生局调查了解,卫生局长答复说,县卫生局之所以收取一定数额的医疗卫生保证金,是要严把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审批关,不是乱收费。请运用政策执行偏差理论分析县政府应不应该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并详述理由。答:(1)政府应该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2)这是一种典型的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要求解释政策执行偏差)(3)主要表现为替代式政策执行。(要求分析)(4)县卫生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4、黑龙江某县土地肥沃,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县,由于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不前,虽然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该县依旧摘不下“贫困县”的帽子,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该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下列四种方案。(1)全县继续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通过科学种田来提高产量。(2)全部种草代替种粮,全力发展养殖业。(3)全部土地用来种蔬菜,尤其重视大棚蔬菜的种植。(4)一部分种粮,一部分种草,一部分种蔬菜。你认为哪一方案是最优方案,为什么?答:方案(4)最优政策方案选择的基本标准: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能最大限度实现政策目标;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少;风险尽可能小;副作用尽可能小。根据内容展开。5、某年7月29-31日,岭县连降大雨,山洪爆发,河水水位迅速上涨,3月22日岭县水库蓄水水量已经大大超过了设计能力,而水位还在继续上涨,县抗洪抢险指挥部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经过讨论大部分人认为:炸坝泻洪是比较稳定的办法。当即电告在水库抢险的冯兴同志,但冯兴同志表示炸坝将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并说自己在现场,对坝上的情况了解最清楚,因而提出不仅不要炸坝,而且还要增调民工坚持保坝,他的理由如下:一是认为水库的负荷虽已达到设计承受能力的极限,而且天还要降雨,据预测,水位的最大限度还要升高37厘米,但水库大坝的负荷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将大坝迅速加固加高,大坝一定能够保住,现在也具有在大洪峰到来之前迅速加高加固大坝的条件:充足的人力和抗洪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抢险人员誓与大坝共存亡的精神。二是权衡利弊,还是保坝比炸坝损失小,无论在哪个地段炸坝,都要至少冲毁3个自然村和3000亩庄稼,若保坝,可能使上游淹没2000亩庄稼。三是即使退一步说,大坝经过抢险没有保住,水库上游虽然造成一定事实上的损失,但可以缓冲洪水冲击下游的时间,使下游的群众及其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冯兴同志没有完全执行县指挥部的命令,带领民工经过紧张的抢险,大坝保住了。你认为冯兴同志在执行政策中的作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1、是政策执行的合理变通。2、合理变通的三原则: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摸清实际情况、上情与下情有机结合。3、冯符合政策执行合理变通的原则(根据三原则适当展开)6、据报道,人大代表,山东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维介绍了本企业由于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介绍说,1993年企业搞了股份制改造,工募集定向股合4500万元。以前习惯于对上级、政府负责,有事就找主管领导。1993年根据上年赢利650万元的情况,定下当年赢利850万元的计划。可再一算细帐,4500万元募集股,如无1000万元的利润,第二届股东大会根本没办法向股东们交代。当时他们真是紧张,这时才真正理解股份制带来的不仅是资本金的扩大,更意味着责任。企业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大刀阔斧走向市场,先是从内部改革做起。把企业的部门,由37个减少到12个。各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要经历重新考核,普通电工也要竞争上岗。1993和1994连续两年,企业利润以78%的速度递增,目前,企业的正式职工虽只有900多人,却进入了全国500强。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属于政策终结的哪种方式,结合材料说明这种终结的作用?答:政策替代,促进政策的优化:一是人员的优化;二是政策组织的优化 (要求结合材料)节省政策资源、提高绩效、避免政策僵化 (要求结合材料)7、党中央、国务院推动的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有的地方在执行该政策时却自行变通,变着法子向农民乱收费。安徽寉邱县高塘镇某村村民虽然拿到了农民负担卡和农民税费纳费通知单,但村干部在催收2002年度税费时,却将这些卡、单置之一旁,而把各种税费捆绑捆绑起来,按每人110元的标准征收,从每个农民那里多拿了30多元。该村村委会干部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他们支配的资金减少了很多,村级三项支出(村组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和办公经费)根本没办法保证。“村子要转,债务要还,不找农民我找谁?”请回答:1.上述是什么形式的政策执行偏差2.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是什么?答:(1)替代式政策执行;(2)客观原因:正常的村级三项支出经费无法保证;主观原因:政策执行人员无视政策的原则性。8:某部门领导每遇决策问题总是迟迟不能决断,他总是希望自己所选定的方案能够尽善尽美,但实际上又总能发现每种可方案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都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所以经常导致决策的贻误,影响了工作效率。这位领导的下属送给他一个外号“完美先生”。他知道后不以为然,强词夺理说:“追求完美有什么错?能够做得最好,为什么非得去做次好或不好?”请问,这位领导的说法有道理吗?实际上,他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吗?他的完美主义为什么成为决策的绊脚石?答:(1)但从理论角度而言,有道理但不可行。政策实践不同于理论假设,追求最优方案会遇到很多不能克服的障碍。(2)决策目标不是单一的、明确和绝对的。(3)人类理性的限制(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和记忆力)(4)决策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价值冲突。(5)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结论:决策既要讲究合理性,又要讲究时效性和经济性。9、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是在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根据经济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它的局限性。因而必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的变动体现在:(1)扩大社会保障的对象,原来社会保障的对象仅为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干部和固定工,覆盖面窄,要建立一种所有劳动者都能合理、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2)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经费,原来一般由企业直接支付,是企业的沉重负担。现在要逐步还社会保障的本来面目。(3)原有的社会保障项目不够完备,如没有失业保险这个项目。(4)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筹资渠道过窄,需要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社会社会保障筹资体系。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公共政策学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的原因。答:(1)政策环境的变化。(2)政策资源方面的原因。10、1999年6月初,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不堪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一时成为公众议论的中心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该市的日报、晚报、电视台、电台就此事件做了大量报道,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中小学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尽管对此事件见仁见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应尽快采取适当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为此,该市政府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市教育局在两个月之内拿出一个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1999年8月末,在征求有关专家及相关方面的意见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数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实际上,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对此问题,公众已议论了多年,有关专家也呼吁了多年,但政府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政策措施,直到这一悲剧性事件发生后,该市才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你认为该市在这方面应吸取什么教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有: (1)事件或问题必须严重,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2)必须被有关政府部门察觉,引起其重视。 (3)要有民主、开放的察觉机制,如新闻媒体。应吸取的教训: 完善察觉机制,以便及时察觉问题,迅速作出回应。11、为了改革和加强车辆管理工作,同时充分体现机动车所有人选择号牌的个性愿望,依据《公安部关于开展启用“二OO二”式机动车号牌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杭州、深圳作为首批四个试点城市,于2002年8月12日率先启用这种新式机动车牌。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编排号码。个性化车牌一经推出,立即受到有车族的热烈欢迎。当天北京就有2300多人申请了新车牌。然而,由于《通知》基本上没有对车牌的编码作出限制,一些如“CHN-001”等相继出炉,引起社会的一片争议。8月21日后,四城市因技术原因暂停发放新车牌。个性化车牌在试行十天后匆匆收场。请回答:1、政策的目标是什么?2、该政策终结的对象和方式是什么?3、该政策终结的原因是什么?4、我们该政策中吸取哪些教训?答:(1)改革和加强车辆管理工作,同时充分体现机动车所有人选择号牌的个性愿望。(2)对象:计划,方式:政策废止。(3)政策质量低,副作用加强、不能实现政策目标。(4)重视政策的预测与可行性分析等。12、我国城镇住房实物分配政策的终结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从1979年试行全价销售住房开始,到如今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试点售房(1979-1985年) 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提出:“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正式实行允许住房商品化政策。在此前后,部分城市开始进行以出售公房为主要内容的单项改革探索。这一阶段的房改政策以试售住房为重点,分为全价售房与补贴售房两种。全价售房的成绩不很理想,到1981年底,全国试点城镇售出的住房仅3000余套,因此很快被补贴售房所取代。1982年国务院批准在郑州、沙市、常州、四平四城市试行新建住房补贴出售,规定个人购房只需支付1/3的房价款,其余2乃由地方政府及职工所在单位分担补贴,简称为“三三制”。但这却受到一些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因为购房职工越多,企业的负担就越重。1985年,补贴住房被视为低价售房而取消。(二)提租补贴(1986-1990年) 调整住房租金思路的提出与试点售房的进行实际上几乎是同时的,但由于其牵涉面更广,对社会的震动更大,需要克服的FE力更多,所以直到补贴售房被否定后,才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出台1988年初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宣布将住房制度改革正式纳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分期分批推行。第一步改革旨在通过全面提高租金,做到以租养房,促进购房,从而实现住房资金的良性循环,并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第二步改革则是理顺分配关系,提高职工的经济负担能力,进一步实行住房的商品化、社会化和专业化。这一阶段的改革在很多地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遗憾的是,由于随后爆发的严重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提租方案触动了某些当权者的利益,因而遭到一些执行者的抵制和反时,原计划用3 -5年完成的提租补贴方案,未及全面推开就夭折了。(三)以售代租(1991-1993年) 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在继续提出合理的调整现有公房租金、出售公有住房的同时,强调实行新房新政策。同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随后批转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起草的《关于全面推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从改革公房低租金着手,将现行公房的实物福利分配制度逐步转变为货币工资分配制度与此同时,各地的房改方案也陆续公布实施-但在实施中一些大城市的运作比较规范,部分中小城市则相对较差,致使优惠比例越来越大,低价售房之风再次蔓延。1992年6月,国务院房改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制止低价售房。(四)全面推进(1994-1998年6月) 1994年7月发布的成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对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基本内容以及近期的改革重点等作了原则规定。这次改革,一是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二是积极推进租金改革.实行新房新租;三是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对不同收入家庭按不同价格售房;四是加快建立经济适用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