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测试题:第3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单选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单选题

单选题: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2.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D.明清学者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天人感应”理论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4.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够体会,认为“求理”应该是()A.格物致知B.研究圣人之道C.进行内心反省D.致良知5.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①都是对先秦儒学的否定②都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③都是对理学的发展A.①错误,②③正确B.①②正确,③错误C.①②错误,③正确D.①③正确,②错误6.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之说。

有学者称“唐代批判南朝梁陈、北朝齐隋的提倡佛教,而极力倡经世之术。

”下列解释与其观点相符的是()A.此时正是佛教传向内地、道教形成与儒学复兴时期B.“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不及“释迦发穷源之真唱”C.反对三教等量齐观的社会地位,强调儒学的主导地位D.倡导“主诚主敬主静主寡欲主返观内心”为理学修养能力提升7.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朱熹的这句话强调的是()A.“理”是世界的本原B.“仁”的重要性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8.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9.“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则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高二历史试卷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试卷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5.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6.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吻合()A.孔孟之学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格物致知9、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清楚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招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统一。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A.客观性与思辨性B.内在性与简易性C.客观性与客观性D.内在性与直观性【答案】C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经过研讨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转义〞,开掘经典中所包括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否认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看法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3.关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了心学A.奠定中国现代传统文明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承袭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提高思潮【答案】C4.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支持〝抨击绳缚,假定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到达〝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A.一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约束D.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答案】D5.«明史»曾这样描画心学的风行:〝嘉〔靖〕隆〔庆〕然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A.中转本心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D.否认帝权【答案】A6.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美的审美走向,崇尚繁复内敛,讲求次第和动摇,表达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

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A.君主民主绝后增强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兴盛开展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答案】B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普遍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关于自己倡议的理学原那么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留意的,他重复强调这种原那么在生活中的完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3课宋明理学1.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否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且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在此,朱熹()A.“存天理,灭人欲”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2.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

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

这种交往()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3.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4.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

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

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

这反映了()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5.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还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理一气二B.反省内心C.格物致知D.知行合一6.对比佛教、道教,有史学家认为:“孔子儒教,不成为一项宗教……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在下则弘扬师道,在上则服务政治。

只求入世,不求出世。

”材料认为儒教不能成为一项宗教的理由是()A.无专门的宗教组织B.教徒超然于政治外C.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D.只求出世,不求入世7.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

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 封建经济的衰退 B. 专制集权的巩固 C. 理学思想的影响 D. 审美意识的觉醒2.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A. 为天地立新,为民生立命B.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 存天理,灭人欲注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C. 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 面临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5.高二(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 民为贵,君为轻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 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 君臣父子,天之常理6.“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 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B.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C. 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D. 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7.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

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贵儒”又“尊道”8.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 有理而后有气 C. 宇宙便是吾心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9.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预习卷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预习卷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预习卷第3课宋明理学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________、________的理论。

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________,天下之定理”。

朱熹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________。

3.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________,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________就可得到天理。

二、判断题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逐渐失去其正统地位。

5.“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科学发展的普遍真理。

6.王阳明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但其“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三、单选题7.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职能,使传统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故理学也被称为“新儒学”。

其“新”体现在A.提出“三纲五常”B.关注社会伦理问题C.吸收、扬弃佛道思想D.强调“民本”思想8.“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9.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

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理先气后”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D.“格物致知”10.唐代李翱在《复性书》中说:“人性本善,圣人凡人,本无差别,只是圣人不惑,不为情欲所累,所以不失本性;而凡人往往溺于情欲,因而丧失本性。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测试题:第3课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测试题:第3课

第3课宋明理学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A.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 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2.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宋明思想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对材料揭示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概括最准确的是A. 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与推崇B. 本土文化的滋养与融合C. 秦汉以前的探索与选择D. 儒家思想的开放与包容3.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C.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D. 扩大理学家的知名度4.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A. “存天理,灭人欲”B.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C. “学者须先立志”D.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5.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无论元世祖怎么劝降,都坚持“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生信念,坚决不投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

这表明程朱理学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A. 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B.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注重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信仰6.“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第 3 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 。

朱熹对“克己”作以下解说:“克”意为“胜” ,“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说 ()A.将人性置于公义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好误会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好一致【答案】 D2.诗歌创作常常碰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这样,为有源泉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一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答案】 D3.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颂扬,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今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响了()A.关羽的个人道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奉吻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奉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是民众自己的利益和政府的倡议相关系,不完好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 A 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颂扬”,被世人颂扬是其前提条件,不能是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故 B 项错误;关羽因为被忠勇被人颂扬,吻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所以被统治者所加封,故 C 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保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奉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4.北宋和尚契嵩说:儒家“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样,而同归于治”。

这反响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摇动【解析】据资料中“儒家‘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表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进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 A 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向来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 C 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摇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的“一”应指()A.理学B.佛教C.道教D.法家教派2.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3.“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

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人伦者,天理也”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其中战国的“清新”、宋朝的“理性美”特色很明显。

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B.“罢黜百家”、理学盛行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D.“百家争鸣”、理学盛行5.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做“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学的贡献极大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7.下图是朱熹讲学布道的云根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倡导三纲五常8.下列不符合陆王心学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D.“理”要到身体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能力提升9.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D.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1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高二历史试卷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试卷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5.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6.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吻合()A.孔孟之学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格物致知9、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测试题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测试题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三教合一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

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局面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项正确。

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且佛教处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 项错误。

2、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这里的“实践”主要是指()A.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遵从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C.改革科举取士的内容和形式D.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这里的真理,就是朱熹说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这里指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恪守三纲五常,故选B。

ACD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3、两宋时期,乡村伦理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张载弟子所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一种是朱熹所改进的乡村族约,主要是宗族内部的改过迁善教育。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A.理学的理论化 B.教育的平民化C.社会的宗族化 D.儒学的社会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社会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宋明理学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9·丹东高二检测)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答案D2.(2019·泰安高二检测)“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天人感应”D.“民贵君轻”解析“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 B3.(2019·安阳高二检测)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最有可能体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材料中慧能的这首诗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

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答案D7.(2019·大同高二检测)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解析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都是理学思想家,他们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即为天理,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人的善性,只不过恢复善性的途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3课 宋明理学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

他所说的“道”,最有可能是( )A.儒家的仁义思想B.道家的无为学说C.佛教的忍耐说教D.法家的法治理念解析:韩愈是儒学大师,他激烈反对佛、道,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因此,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的思想出发C.从万事万物的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解析:“忠厚传家久”反映了儒家学者强调道德修养,“诗书继世长”反映了儒家学者强调知识修养,A项正确。

答案:A4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解题时注意“集大成”“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等信息。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其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答案:C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是做人的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材料中的思想家虽然并不反对通过外在的读书等手段明理,但是,更主张从内心确立仁义良知,这是“心学”的主张,四个选项中只有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答案:D6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他所说的“灵明”是指( )A.天理B.人的物欲C.宇宙万物D.人的精神解析:王阳明是宋明理学大师,其所谓的“灵明”就是天理,故选A项。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1、 (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
分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B. 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2.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宋明思想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对材料揭示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概括最准确的是
A. 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与推崇
B. 本土文化的滋养与融合
C. 秦汉以前的探索与选择
D. 儒家思想的开放与包容
3.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C.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D. 扩大理学家的知名度
4.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C. “学者须先立志”
D.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5.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无论元世祖怎么劝降,都坚持“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生信念,坚决不投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

这表明程朱理学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A. 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
B.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注重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6.“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7.宋代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这反映了
A. 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辨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B. 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C. 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
D. 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8.(陆九渊的弟子傅子渊、陈正己之间的一段对话)陈问:“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辩志(志:意识动机)”正己复问曰:“何辩?”对曰:“义利之辩。

”陆九渊闻此对话,说:“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

”可见,陆九渊强调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天人感应
9.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

他们反映出中国古代“国士”( )
A. 励志入世救民
B.批判重利轻义
C. 固守儒学传统
D. 倡行经世致用
10.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 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B. 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 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D. 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11.“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
A. 慎思明辨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穷理格物
12.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 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 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 根植于自然经济,重视科技发展
D. 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9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在治理国家上又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中的什么观点?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

(5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