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首诗搞定世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百首诗搞定世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选
两百首诗搞定世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选——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作者/非墨今年初,我囫囵吞枣,翻完李笠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却突然传来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去逝的消息——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在医院离世,享年83岁。这消息着实吓了我一大跳,怎么我刚读完他的诗集,就死了,好像是我把他读死了似的。“诗人被读死了”,这当然是玩笑话。诗人即便能被读死,也不会被像我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读死,我没这能耐,我不是巫师。其实,我接触特朗斯特罗姆还算是比较早的,很早就读过湖南人民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的,由诗人北岛译的《北欧现代诗选》,其中收录有特氏的九首小诗。我是因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功利驱使,又购得《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来啃,啃得一嘴夹生饭,肠胃不适。说实话,我读不太懂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没有很多评论家、国内著名诗人们说得玄乎其玄的阅读感受。我不知道造成此原因,究竟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风格的缘故,还是翻译的问题,或者是我智商的问题。而最大的可能是第三者,我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善于找自身差距和原因。当年读北岛译的,我就没读懂,印象不深,不愿重读。多年以后,重新读李笠从瑞典原文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仍然没读懂,并没有因诗获
大奖,和我年龄的增进,有什么改变,这让我的自信心倍受打击,内心倍受煎熬。把诗歌写得像谜,读诗像猜谜,诗写得不让人读懂其实是诗人的一种能力和本事。但我也明白,能否读懂,并不是评价诗歌好与坏的标准。汉董仲舒曾说“诗无达诂”,你怎么诠释诗歌都不能完成解释明白,最多只能无限靠近,或者诗歌本身就暗藏“杀机”,有很多种“可能”,“言有尽而意无穷”。好的诗歌,并不一定因为能读懂才好,很多好的诗歌,流传广远,倍受争议,被反复解读,一再被诠释,往往因读不懂而妙趣横生,堪称经典,比如《古诗十九首》,比如李商隐,比如吴文英。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之所以不好懂,与其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的写作手法有关。但也有人并不认同此论断,认为“特朗斯特罗姆与其说是一个面向未来诗歌美学的大师,不如说是一位整合现代主义诗歌美学,并做出自己独特诠释的巧匠。”北岛在1984年写的《北欧现代诗选》译序里是这样评价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他的作品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与传统的欧洲抒情诗结合了起来,并体现了他的宗教信仰所带来的某种宁静。20 世纪60 年代初,他开始打破这种宁静,并逐渐放弃了早期的形式主义。他十分推崇法国诗人艾吕雅的那种明快的风格和经济的手法……他和他
同时代的许多诗人反对他们前辈的作品中那种过于夸张、过于伤感和过于强调自我意识的隐喻,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并
不排斥隐喻,而是试图使它们更准确、更敏锐、更坚实。”先将特朗斯特罗姆的《17首诗》中的《序曲》摘出来,让大家体会一下他的诗歌风格:《序曲》醒,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他察觉——用云雀的飞翔姿势——强大的树根在地下甩动着盏灯。但地上苍翠——以热带风姿——站着高举手臂,聆听无形抽水机的节奏。他沉入夏天,慢慢沉向夏天刺眼的坑洞,沉向太阳涡轮下抖颤的脉管湿绿的棋盘。于是停住这穿越瞬间的直线旅程,翅膀张成汹涌水面上鱼鹰的栖息。青铜时代的小号被禁的单调悬挂在深渊上空。在一天最初时分,知觉把握世界就像手抓住一块太阳热的石头。漫游者站在树下。当穿越死亡旋涡之后是否有一片巨光会在他头顶上铺开?读特朗斯特罗姆,马上就跌入他有意营造的一种诗歌晕眩之中,一种漩涡磁场里,像一个黑洞,并逐步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读着读着,就不禁要自问,他写的究竟是什么?这也算是诗歌?诗歌也能写成这样?疑窦丛生,疑虑重重,你发现自己是原始里森林迷路的孩子。但特氏的诗歌,与许多国内神乎其神的一些所谓现代诗歌不同的是,其建立于层出不穷的意象台阶之上,有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含作底蕴,不像很多国内现代诗歌模仿之作,剥掉皮后,里面什么都没有,要么白纸一张,要么一堆虱子。特朗斯特罗姆生于1931年4月15日,父亲是一位记者,母亲是一位教师,两人离
婚后,他随母亲长大。特朗斯特罗姆并非职业诗人,一开始他只想成为自然科学家或考古学家。这一点很像唐宋时期的诗人,很少以诗人为职业,诗人的职业化我总觉得是一个问题。中学毕业后,他考入斯德哥尔摩大学修心理学。1956
年毕业后留校四年做学问研究,此后转到一个青少年拘留所做心理医生。1965年他与夫人和孩子一起搬到斯德哥尔摩
以西40公里的小城韦斯特罗斯,直至去逝。可见其生平也
并不复杂和折腾,没有什么波浪起伏的人生特别经历,心理医生、心理学家是其正当并很有声誉的职业,写诗是副业。1990年特朗斯特罗姆因脑溢血造成语言功能性阻碍,但此
后又有所恢复。2001-2002年特朗斯特罗姆还到过中国,出席过北京大学举办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发布研讨会,照片上看,他只能坐在轮椅上。当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已在中国拥有很多读者和粉丝。据说,特朗斯特罗姆是普希金、泰戈尔之后,中文译本最多的外国诗人,仅在中国文坛享有知名度的诗人译者,目前已不下十位。其中,最早从瑞典语直接翻译的译者是李笠,北岛是同时期最早从英译本转译的人。稍后有翻译家李之义的译作,近年又有马悦然的译本。口碑比较好的译本是董继平的《特兰斯特罗默诗选》,伊沙、老G合译的《最好的托马斯》,以及黄灿然的译作。诺贝尔文学奖官方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作“通过其凝练、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在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中,开门见山就讲:“特朗斯特罗姆是为数不多的一位在世界文学舞台具有影响力的瑞典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六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很多地方成为意义重大的诗歌文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曾公开承认:他不止一次偷过特朗斯特罗姆诗里的意象。去年,我在中国与中国诗人交往时发现,特朗斯特罗姆是他们诗歌写作的一个杰出榜样。”这很少见,特意地标明和打出中国元素。似乎在暗示特氏在中国的影响和阅读量,是其获诺奖的“筹码”之一。特朗斯特罗姆的代表作,无疑是那首《自1979年3月》。各家都抢译,各种译本都大同小异,各种诗歌选本也都编入。而在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时,因病而由他妻子莫妮卡
致的《答谢词》结尾,引用的也是这首诗。这是特朗斯特罗姆特别满意和特别看中的一首诗,也是社会各界反复吟咏和提及的一首诗歌。全诗摘如下:《自1979年3月》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词而不是语言,我走向雪覆盖的岛屿。荒野没有词。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我遇到雪上鹿蹄的痕迹。是语言而不是词。写诗虽然非特朗斯特罗姆的职业,但在瑞典,他写诗出名很早,不是职业,也算是半个职业。他的诗歌生涯开始于中学时期,1954年尽管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年
仅23岁的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7首诗》,并因这本诗集
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为“一鸣惊人
和绝无仅有的突破”。此后,陆续出版了诗集《途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