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红记》戏曲与小说人物形象之比较

合集下载

孟称舜《娇红记》言情特点探析

孟称舜《娇红记》言情特点探析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the Romantic Features of
Jiao Hong Ji
作者: 李春艳
作者机构: 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山西忻州034000
出版物刊名: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2-1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孟称舜 《娇红记》 言情
摘要:�娇红记》是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一部优秀剧作,这部爱情婚姻悲剧体现了晚明时
期“言情”的文学思潮。

文章将《娇红记》与它之前的经典言情戏曲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相对比,探究其言情特点,得出结论:《娇红记》的言情思想有一定的超越性,一方面,从作品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来分析,情的意蕴一步步深化;另一方面,从作者创作的主题思想来看,情的意蕴一步步扩大。

论传奇《娇红记》的艺术魅力

论传奇《娇红记》的艺术魅力

论传奇《娇红记》的艺术魅力作者:曹仪婕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2期摘要: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戏剧作品《娇红记》在艺术手法、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别具特色,其中《娇红记》的传奇性、人物心理描写以及升仙结局更是与同时代的传奇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笔者将从《娇红记》的传奇性以及其剧场性几个方面入手,对传奇的特色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孟称舜《娇红记》特色晚明传奇剧作家孟称舜的剧作《娇红记》描写了主人公申纯与王娇娘因为门第之见而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

王业浩曾盛赞此剧“据事而不幻,沁心而不淫,织巧而不露,酸鼻而不佻,以至临川让粹,宛陵让才,松陵让律,而吴苑玉峰输其浓至淡荡。

”[1]概括而言,孟称舜《娇红记》的特色主要在于传奇作品本身的“奇”和传奇的剧场性。

一、非奇不传的《娇红记》明清文学一向以小说戏曲见长,它不似恢弘壮阔的王朝背景下“铺陈摛文,体物写志”的汉大赋,也不似高深莫测的玄言诗体,更没有驰马纵横的大漠边疆情怀,它所拥有的是对于人性的体察、对于市民阶层的着力描绘。

它为迎合大众的口味必然设置了相当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正是“非奇不传”的特色。

李渔《闲情偶寄》尝云:“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

”[2]传奇性是传奇作品的本质特征也是其生命力所在,而《娇红记》就是具有传奇性的代表作。

在这部宏篇巨制中,作者孟称舜着意在细节上精心雕琢,为读者奉献了一出“奇”剧。

首先,申娇至死不渝的爱恋就是极具传奇性的,其爱恋不掺杂功利的因素,不带入门第的偏见。

王娇娘一介女流的爱情观不让须眉:“奴家每想,古来才子佳人共谐姻眷,人生大幸,无过于斯。

若乃红颜失配,抱恨难言。

所以聪俊女子,宁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无学李易安之终托匪材。

至或两情既惬,虽若吴紫玉赵素馨,身葬荒丘,情种来世,亦所不恨。

”[1]佳人才子共谐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不能实现,宁愿为情而死也不愿像李易安一样托身匪材,王季思评点道:“自求良偶,虽死不恨,这是全剧宗旨。

试论传奇《娇红记》的悲剧性

试论传奇《娇红记》的悲剧性

试论传奇《娇红记》的悲剧性陈娇【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孟称舜的《娇红记》演绎了男女主人公大胆追求并且最终用年轻生命祭奠“生同舍,死同穴”爱情理想的悲剧。

立足对文本的分析,探索该悲剧的成因,进而对其类型加以界定。

得出的结论是:申娇所追求的爱情的理想性以及追求理想爱情时的勇敢性与他们实践爱情理想时的软弱性形成极大的反差,酿成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从类型来说,属于性格悲剧。

%The classic drama Jiaohongji , written by MengChenshun narrated the ideal love of the hero and heroine, which is named as “Live in the same house and die in the same hole”. And both the girl and boy sacrificed their young life to their ideal.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at why this work is defined as a tragic drama and what leads to the tragedy of the hero and heroine. More over, the type of the tragedy will be defin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ideal love goal and the character weakness when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As for this drama , it belongs to a character tragedy.【总页数】3页(P119-121)【作者】陈娇【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试论清代戏曲、小说对孟称舜传奇《娇红记》的接受 [J], 翟丽娟2.论传奇《娇红记》的艺术魅力 [J], 曹仪婕3.孟称舜《娇红记》悲剧性刍议 [J], 周永忠4.试论传奇《娇红记》悲剧的形成根源 [J], 姚慧瑄;5.《娇红记》传奇了悲剧性 [J], 庞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娇红记》到《红楼梦》——兼议中国叙事文学的承续与发展

从《娇红记》到《红楼梦》——兼议中国叙事文学的承续与发展

从‘娇红记“到‘红楼梦“兼议中国叙事文学的承续与发展李江波(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 100081)*摘 要:传奇戏曲‘娇红记“和小说‘红楼梦“虽然体裁不同,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也有相当的差距,但在人物形象㊁情节安排和细节构建上,两者有许多相似点㊂通过对‘娇红记“和‘红楼梦“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就此探讨文学艺术进步的轨迹㊂关键词:‘娇红记“;‘红楼梦“;比较d o i :10.3969/j.i s s n .2095-5642.2018.02.083中图分类号:I 20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8)02-0083-04‘娇红记“是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名作㊂剧叙王娇娘㊁申纯故事㊂在 十部传奇九相思 的潮流中,亦以情爱为主题的‘娇红记“却不入俗流,独树一帜,赢得当时及后人的普遍赞誉㊂无论是人物形象㊁情节安排还是情感描写,‘娇红记“都有别于一般的才子佳人剧作,而和其后诞生的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有许多可比之处㊂一㊁人物形象比较(一)王娇娘与林黛玉比较王娇娘和林黛玉可比之处甚多㊂她们既有相似的出身,相近的择偶观,相同的对于感情的炽烈真诚,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㊂首先,她们都来历不凡㊂王娇娘前世是天上的玉女,出生时其母曾梦见仙女折仙葩一朵与之㊂而林黛玉则是 阆苑仙葩 ,前身乃灵河畔一株绛珠仙草㊂带有神秘色彩的前世的传说赋予她们与众不同的美丽和个性㊂其次,她们都追求知己之爱㊂与之前才子佳人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不同,王娇娘㊁林黛玉把心心相印,相知相通作为定情的砝码,比之慕色怜才即定终身,她们的爱情观不再受单纯情欲的驱使,体现了更高更新的精神层面的追求㊂再次,她们对待感情慎重而真诚㊂她们都对意中人一往情深,却又总是掩盖真心,敏感多疑,需要经过重重考验,逐步加深彼此的感情,才会坦露心声㊂不同的是,王娇娘对爱情的追求更大胆㊁热烈,与杜丽娘㊁崔莺莺相比,王娇娘在爱情上少了一些盲目性,从而在情侣的选择上表现出自信㊁自立㊁自尊的姿态㊂她 宁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无崇李易安之终托匪材 [1],一心要 得个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 [1]㊂虽然 同心子 的概念依然有些模糊,但对于自己未来的伴侣,王娇娘已然有了较为明确而自觉的意向,表现出心理上的 我 的觉醒㊂对自我,对世界,王娇娘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她肯定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男性,选择意中人, 古来多少佳人,匹配匪材,郁郁而终,与其悔之于后,岂若择之于始[1]㊂相比之下,同样痴情的黛玉没有王娇娘勇敢,却比娇娘更灵慧㊁更真实㊂她既有少女的纯真与痴情,又有诗38第34卷 第2期V o l .34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C H E N G D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2018年2月F e b .2018*收稿日期:2017-11-27 作者简介:李江波(1975 ),男,北京人,国家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㊂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2月人的清雅和洒脱,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并不可爱然而同样吸引着读者目光和心灵的任性㊁狭隘,甚至孤高㊁刻薄㊂尤其是,黛玉有着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㊂黛玉曾在‘葬花词“中倾吐心语: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㊂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㊂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时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2]370-371这里有惜春㊁伤春的情绪,有自怜自哀的感怀,更有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悲叹,它表达了黛玉对生命悲剧的直觉体味,也表达了她以生命来抗争污浊的坚定执着㊂她更清楚地看到了生命在时间的流逝中走向衰老,走向死亡的必然性㊂这种清醒的自我意识,先验的悲剧情怀已具有了一些更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应该说,黛玉对自我和世界的意识及思考的深度,是王娇娘所不及的㊂有意味的是,从崔莺莺到王娇娘再到林黛玉,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在不期然地发生着变化㊂从美丽多情的完美花瓶到有着种种性格弱点的人间女子,她们的感情更深沉,心理更复杂,更具有人间烟火气从而更加亲切和惹人喜爱㊂其实,尽管在男权社会中受压抑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仍然不乏聪慧睿智,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女子㊂宋朝女诗人朱淑真,才华横溢,却被迫与恋人分手,嫁给不爱的人㊂但她始终无法接受这无爱的婚姻,几年后郁郁而死㊂她那首著名的诗歌: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㊂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㊂ 写出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那属于青春的喜悦和惆怅,至今读来仍令人心动㊂但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却很难看到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女性形象㊂毋宁说,那些举止刻板,语言无味的 佳人 主要是男性作家想象的产物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女性群体自我意识的提高,长期掌握文坛话语权的男性作家在女性观上有了进步㊂他们开始把女性这一群体作为与男性平等的有尊严有感情的真正的 人 来观察㊁思考㊁刻画㊂这种平等㊁尊重的态度使他们能够体味女性的心理与情感,赞赏她们的才华与个性,同情她们的悲哀和不幸,从而塑造出更加真实㊁丰满的女性形象㊂(二)申纯与贾宝玉比较两书中的男主人公申纯与宝玉有很多相似之处㊂首先,感情经历相似㊂申纯与宝玉分别爱上自己的表妹,且经过心上人的反复考验,经过一番爱的折磨,赢得了她们的爱情㊂但有情人未成眷属,在封建家长的干预之下,表妹郁郁而亡,而他们为情所困,无法自拔,终以一死或出家了却尘缘㊂其次,志向㊁情趣相似㊂申纯与宝玉都属多情才子,对所爱之人温柔体贴,呵护备至㊂他们也都有轻薄浪子的一面,与丫环调笑,与妓女往来,有 滥情 的倾向和公子哥儿㊁轻浮文人的恶习㊂但当他们与表妹定情后,又都能够专情于所爱之人,之死靡它㊂作为爱情悲剧中的男主角,这两个形象非常相似,但放到全书来看,两人又有很大的差异㊂首先,两人对于功名的态度不同㊂申纯起初是 矢志功名 的,后来得遇娇娘,便不以功名为念,已是十分难得㊂而贾宝玉对功名科举的反感和厌恶则更为自觉和彻底㊂贾宝玉自幼便厌恶仕途经济,‘红楼梦“第十九回,袭人说宝玉: 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做 禄蠹 [2]263㊂他还痛斥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人为 沽名钓誉 ㊁ 国贼禄鬼之流 ㊂其次,两人对于爱情的态度不同㊂在爱情问题上,申纯的痴情虽也可圈可点,甚至令人泣下,但最初,他爱上的还是娇娘的美貌㊂在对情欲的赤裸裸的追求上,他与传统才子佳人戏中的男主角本无差别㊂不过,在娇娘的影响㊁感化下,他对娇娘的感情由 悦其色 而至 恋其情 ,并至死不渝,也可算情深义重了㊂与之相比,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要更纯净,更富于诗意㊂虽然,宝玉通过‘西厢记“曲词的数次调侃,多少表达了宝玉爱情中的 欲 的成分,但宝玉对黛玉的爱更多的是尊重㊁珍视,是怜惜㊁呵护,是无私无怨的付出㊂宝玉迫切想得到的,是黛玉的心,是他对黛玉的刻骨之爱在感情上的回应,而从未要求黛玉以身相许来证明自己的爱情㊂总的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贾宝玉的形象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㊂他摒弃了中国传统社会对成年男性的期待,即以求取功名㊁仕途上进为人生目标,同时,也将男尊女卑㊁三纲五常之类的传统规范抛诸云霄,他尊重一切美好㊁纯洁的女性,为她们的不幸悲哀,为她们的命运忧虑㊂他是传统社会角色的叛逆者,也是传统性别意识的叛逆者㊂与申纯相比,贾宝玉对传统的反叛更为彻底㊁决绝,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的㊂48第34卷(总第300期)李江波:从‘娇红记“到‘红楼梦“ 兼议中国叙事文学的承续与发展二、情节设置比较(一)情节发展的设计㊁描写比较首先,在情节设计,情感走向方面有很多相似点㊂王申爱情和宝黛爱情都具有前世宿缘所带来的先天的巨大力量,无法言明且无力自拔,都在相爱而又无法确证对方情感的情况下,经历了痛苦的心灵折磨:百口莫辩的误会㊁怀疑,口是心非的冷漠㊁拒绝,最后终于相知相通,情意和谐;其次,在情感描写方面有许多相似点,都以日常生活中温馨美妙的细节来描写情感的美好:王娇娘与申纯曾 掷花拥炉 ,畅谈心曲[1],林黛玉和贾宝玉也曾桃花树下,共读西厢[2]315-316,这些都是极其琐细而又生动的生活画面,流溢着青春的光彩,散发着温情的馨香,每令读者玩味不已,正如陈洪绶所云: 妙在常境中韵味佳绝 [1]㊂不过,他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㊂申王之爱的动人主要在于他们对彼此的欣赏和认可,在于他们对感情的忠诚和执着,而宝黛爱情,则更有灵魂之爱的意味㊂对宝黛来说,天性的聪慧让他们在比别人更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美妙的同时,也比别人更加倍地感受着生命的苍凉㊂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寒冷世间的彼此温暖,相互抚慰㊂当黛玉听到宝玉在人前一片私心颂扬自己 从不说这些混账话 时,她又惊又喜: 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2]433这种强烈的知己之感的体认,是王申之爱所不具备的㊂(二)故事结局的比较这两个故事的结局相似之处在于,抛开结尾处浓厚的神话色彩,‘娇红记“和‘红楼梦“都是典型的悲剧㊂两者都以种种预言㊁谶语㊁征兆,预示了不幸的结局:宝黛爱情起初的 还泪 之说,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所见所闻,黛玉始终无法释怀终至成疾的种种不祥的预感㊁忧虑;王申二人初次约会突如其来的暴雨,提亲不允,情浓鬼迷,种种巧合造成的误会 他们的故事始终笼罩着宿命的悲凉,并在这种悲凉的底色的映衬下,一步一步走向了令人叹息的悲剧结局,由于感情的受挫,人生理想的破灭,主角们或死或出家,终以生命祭奠了自己的爱情㊂同时,这两个悲剧的酿成,除了封建礼教㊁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之外,抛开虚无宿命论,都和这两对年轻人的性格和思想意识不无关系㊂他们能够在思想上冲破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却无力将自己的爱情推向现实的婚姻㊂在外界的重重阻挠面前,他们无力反抗,甚至没有反抗的意识㊂申纯在得知娇娘被王父许给帅公子后,竟然流泪说: 帅子既来求婚,亲期料应不远,小生便当告别㊂今生缘分从此诀矣,你去勉事新君,则要想起西窗明月,花阴深处,恩深义重,那时休便忘了人也呵! 申纯在婚姻之事上软弱和不作为让王娇娘深感绝望和怨愤: 兄丈夫也,堂堂六尺之躯,乃不能谋一妇人㊂事已至此,而更委之他人,兄其忍之乎? [1]而宝黛对自己的婚姻同样全无现实的设计,他们深深相爱,也为前路深深忧虑,却毫无对策,只能被动地接受 父母之命 对他们命运的宣判,终至美梦成空㊂我们无法苛责两对年轻人的软弱,毕竟,人总是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局限㊂而两位作家以他们的如椽之笔所记述的这两个悲剧,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即是它们各自的价值所在㊂但是,由于作者思想观念的不同,这两个悲剧的深层意味是完全不同的㊂‘娇红记“第一出就开宗明义: 贞夫烈女世间无,总为情多难负 , 烈娇娘心择多情种 , 义申郎情合鸳鸯冢 ,第四十七出,娇娘宁死不嫁帅公子,死前向飞红吐露心声: 我始以不正遇申生,今又改而之他,则我之淫荡甚矣 ,死了也要 虚飘飘灵儿,早飞傍望夫山贞女祠 ㊂申纯在得知娇娘的死讯后,决意一死: 想古来义夫烈士,不惜杀身,以践一诺,我昔与小姐有誓,生不同辰,死当同夕㊂今她既待我九泉之下,我便欲悔背前盟,谅老天也断不相容了㊂ [1]由此看来,他们 殉 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为了这爱情的不能实现,也是为 贞节 ㊁为 信义 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热情歌颂至情㊁痴情的同时,‘娇红记“对传统伦理道德有一定程度的皈依,主人公强烈的贞节观,信义观使他们殉情的行为让人在感动之余多少有几分失落 原来,他们终究还是被纳入了一条既定的轨道,作为 贞夫烈女 的样板呈示给了世人㊂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在开篇即点明: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㊂作者无意给世人提供处世的标杆,只想表达人生的荒诞和无稽: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58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2月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2]82,‘红楼梦“里的悲剧,只关风月,只为这情的不能实现,为这梦的终归破碎,为人生的繁华喧嚣之后必然走向的虚无和落寞,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86㊂因此,‘红楼梦“的悲剧是更为深刻的悲剧,是 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3]㊂‘红楼梦“探讨的是超越时代的人生或人性的悲剧性㊂这是‘红楼梦“在思想上远超‘娇红记“的重要方面㊂‘娇红记“和‘红楼梦“不仅在人物形象㊁情节设置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一些细节㊁场景方面,都有类似的地方㊂比如说,‘娇红记“第十七出,申纯想念娇娘, 几案上千来张纸,一张张都写遍了他名姓儿 ,与‘红楼梦“中 龄官画蔷 何其相似㊂‘娇红记“第九出 分烬 ,申纯借灯花调笑娇娘,娇娘羞恼,声称要去告诉爹娘,申纯忙跪下求饶,方才了结㊂‘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宝黛共读西厢,宝玉借‘西厢记“中的唱词,表达对黛玉的爱慕之情,黛玉羞恼,也声称要去告状,只是 爹娘 换成了 舅舅㊁舅母 ,急得宝玉忙赌咒发誓才算过关,这两个颇有情趣的小插曲也极为相似㊂在情感的日常化描写上,‘红楼梦“受‘金瓶梅“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谁又能肯定,‘红楼梦“没有受过‘娇红记“的影响呢?否则,这二者之间如许之多的相似之处又如何解释呢?从情节简单㊁叙述简洁,人物形象相对单薄㊁平面的笔记小说㊁唐传奇,到情节相对丰富㊁人物形象鲜明的长篇章回小说,中国古典叙事文学一路走来,不断吸取前代的经验和艺术成就㊂从本文的上述比较来看,‘红楼梦“在人物塑造㊁细节描写等方面很有可能对传统戏曲比如‘娇红记“有所借鉴,并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终成皇皇巨著㊂虽然‘红楼梦“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艺术上的卓绝成就,都是‘娇红记“望尘莫及的,但对‘娇红记“和‘红楼梦“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叙事文学的发展轨迹,哪怕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㊂当然,本文的浅陋之见,尚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谨以此文抛砖引玉,以待大方之家㊂参考文献:[1]孟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M]//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明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1955.[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10.F r o m J i a oH o n g J i t o A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O n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N a r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L IJ i a n g b o(B r a n c ho fA n c i e n tW o r k s,N a t i o n a l L i b r a r y o fC h i n a,B e i j i n g10008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l e g e n d a r y d r a m a J i a oH o n g J i s h a r e s a l o t o f s i m i l a r i t i e sw i t h A D r e a mo f R e d M a n-s i o n s o nc h a r a c t e r i m a g e s,p l o t a r r a n g e m e n t a n dd e t a i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i n s p i t e o f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s t y l e a n d a g a p i n i d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e n t a n d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b e t w e e nt h e t w ow o r k s.B y c o m p a r i n g J i a o H o n g J i a n d A 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t h i s p a p e r t r i e s t oa n a l y z e t h e t w ow o r k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e x p l o r e t h e t r a c e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a r t.K e y w o r d s:J i a oH o n g J i;A 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c o m p a r i s o n(责任编辑:姚冰责任校对:罗布) 68。

试论孟称舜《娇红记》中丫鬟形象的突破性发展

试论孟称舜《娇红记》中丫鬟形象的突破性发展

然而徐朔 方和孙秋 克著 《 明代文 学史 》在评 价 《 娇红记 》时 , 却说 “ 小说 显然没 有处理 好飞 红的身份 ,有损 于 申生对娇娘 的真挚 爱情 ,这是小说 的重大 缺陷 。孟 称舜 的传奇 ……全盘接受 了小说 的 上述 缺 陷 ,不仅 没有 改 进 ,某些 缺 点 的表 现 ,如 申生 同飞红 的关 系 ,甚 至变本 加厉 ” 。 笔者 以为 ,上 述说 法不 准确 。仔细 阅读文 本 ,可 以发 现这 种 “ 本加 厉 ” 的描 写不 仅不 是作 品 的缺 陷 ;相 变 反 ,作 家正 是耍 通 过 申生 与飞 红关 系 的进 一 步发展 ,来 塑造 飞红 的形 象 ,使其 形象较 之其他 同类作 品 ,情感更 加丰富 ,个性 更加 突 出 ,并赋予 了她鲜 明的时代特 征 ,使 其具有积极 的时代意义 。 ( )“ 二 哪个 少女不 怀春 ?”—— 与飞红 同龄 的 丫鬟也伤春 在 传奇 《 红记 》中 ,作者不 仅细致 地描摹 了 、鬟飞红心理 , 娇 r 还描写 了其 他同龄 丫鬟 的思春情怀 ,以及 她们在想要 获得爱情 时所 遇到的 障碍 和由此产 生 的无奈 。 “ 春好 景最 无 过 ,花 面 丫鬟 十八 多 。常来 花下 觅情 哥 ,不 三 见情哥奈若 何” ,湘娥道 出了婢 女也怀春 也生情 , “ 但 只是望 梅止 渴” ,不 可实现 ,小慧进 一步说 出 了不可 实现 的原因 , “ 巾家哥 那 哥倒好 ,只怕不要 你这癞 蛤蟆 哩” 。当然 ,申纯 是才子 ,应 该配佳 人 ,而 湘娥尽管 “ 二八 花容” ,但其 、 的身份 就已经决定 了这种 r 鬟 不可能 。之后二 人所 唱的两支 民间小 曲 ,虽是作 为舞 台演 出 .的插 卜 科打诨 ,内容不够高雅 ,但却真实地透露出了、鬟们热切的情感渴 r 望 。她们幻想着 , “ 到花 园儿里 ,撞著一个 爱风流识趣 人儿” , 走 却 “ 地间则见 老夫人 走将来 至 ,骂一声 ” ,丫鬟们此 时 “ 的不 蓦 兀 荡 了人 魂灵 也 ,干 千儿 吓个 死 ” 。虽 然如 此 ,仍不 死 心 , “ 是 若 汤 着 了身儿 ,打 呵打也 该得 的 ;若 是 合着 了 口儿 ,骂 呵骂也 应 得 的”。只要 能获得爱 情 。打 骂都在 所不惜 , “ 只可惜 白白地遭这 虚 名 也 ,干干 的害个死 ” ,之后 两人 同笑离场 。 剧 作家 用舞 台调笑 的方式 向世 人道 出 了 丫鬟 的爱情命 运 ,这 笑的背后 隐藏了怎 样的悲凉 !少女 多情 ,这是人 的 自然本性 ,再正 常不 过 ;但是 , 丫鬟 的身 份 这一 标记 就 将这 一切 合理 变 为 了不 合 理。 “ 婢女是一种卑下的职业,是一类女性群体的特有身份。婢女 没有人身 自由……她们 的婚 姻大 事 、未来 命运 ,都无一例外 地掌握 在主 子手里 。 ” 那 么 丫鬟 的婚 姻最 终会 有 怎样 的归宿 呢?李 渔 向 我们道 出了真相 , “ 家畜 丫 ,及笄 而嫁者 十无一二 ,往 往逗遛 人 鬟 淹 固 。蹉 跎年 月 ,至三 四十 岁 ,犹 不 知正 夫妻 之伦 。完 室家 之好 者 ,纵幡 然择配 ,而屈指 归桃 之 日,亦 就木之年 矣。” 婢女的爱情之路如此坎坷,但作者却突破性地把 丫 鬟的情爱追 求置于才子佳人戏中,并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思考,真实地描写她们 的七情 六欲 、喜 怒哀 乐 。这是 作家 对人性 的肯定 、对 个性 的张扬 的 体现 。 ( )“ 三 难道 女人家 不是人那 ? ”— — 丫 的个性觉醒 和平等 鬟

《娇红记》之婢女形象探微

《娇红记》之婢女形象探微

第32卷第2期2020年4月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Vol.32No.2Apr.2020《娇红记》之婢女形象探微任小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作为晚明时期重要的传奇作品,孟称舜《娇红记》对婢女形象的塑造取得了成功。

其对《娇红记》小说有继承,也有创新。

继承表现于婢女描写都以飞红为重心,突出了她才貌俱全、精通翰墨、恩怨分明等性格特征。

创新主要体现在刻画她们对“情”的渴慕,并且赋予她们的“情”以理性规范的约束。

孟称舜对婢女形象的这种塑造,既是出于作品传“奇”的文体需要,也反映了晚明重“情”的时代特征,同时对人们认识晚明婢女生存境况提供了借鉴,亦体现出作者“发乎情,止乎礼”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娇红记》;婢女;传“奇”;重情;作家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5X (2020)02-0036-06DOI :10.16595/j.1671-055X.2020.02.007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bout the maidservants in the Jiao Hong JiRen Xiaofang(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of Liberal Arts,Xi ’an 710119,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huan-qi drama in late Ming dynasty,Meng Chengshun ’s Jiao Hong Ji was suc⁃cessful in shaping the maidservants image.It inherited and innovated the novel of Jiao Hong Ji ..The inheri⁃tance manifested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aidservants.They both focused on Fei Hong and highlighted her per⁃sonality traits of having both looks and real talent,being good at calligraphy and diction,and having distinct preference and hatred.The innovation manifested in reflecting their desires for “love ”,and give the “love ”the rational norms of the constraints.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handmaids is satisfied with the need of the “odd ”of the works.It also reflects peopl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lov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It also provides a ba⁃sis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the handmaids in that era.What ’s more,shaping the hand⁃maids reflects the author ’s values that the affection generates between man and woman but restrained by the rit⁃ual.Key words:Jiao Hong Ji ;handmaid;legend;love ;writer ’s thought 收稿日期:2019-12-08作者简介:任小芳(1994-),女,陕西宝鸡人,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论元代小说《娇红记》的独特魅力与悲剧意蕴

论元代小说《娇红记》的独特魅力与悲剧意蕴

论元代小说《娇红记》的独特魅力与悲剧意蕴
姜丽华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娇红记》是元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本文认为,其超越前代众多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于恋爱过程、恋爱心理的细腻描摹与准确把握.小说反映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爱情,他们(尤其是娇娘)要求专一、平等、心意相通,要求爱情的纯粹,为爱而生,也情愿为爱而死--这是小说的感人之处.本文在分析人物时力求深细,在探求悲剧意蕴时力求观照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与家庭,认为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顽固势利的家长最终造成了申纯、娇娘的爱情悲剧.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姜丽华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2.1
【相关文献】
1.精心求证,梳理源流--澄清《娇红记》作于元代的谬说
2.戏曲《娇红记》的继承与发展——与小说版之比较
3.《娇红记》:戏曲与小说人物形象之比较
4.从《娇红记》的审美倾向看元代戏曲对小说的影响
5.《娇红记》与韩国古代汉文小说《韦敬天传》的叙事结构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厢记》《娇红记》中丫环形象比较研究

《西厢记》《娇红记》中丫环形象比较研究
的姻缘,但在这一 行 为 的 背 后,所 隐 藏 的 正 是 对 当 时 整 个 封
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
浅析《西厢 记》中 红 娘 形 象 的 内 在 美 [
现 代 语 文,
4]辛萍 .
J].
2006(
12).

存在的语用———认知理据。
【 参 考 文 献 】
色,她们的存在不 仅 使 故 事 变 得 更 加 活 泼 生 动,推 动 着 情 节
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她们在文学作品 里 担 任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角
色,她们没有小姐的锦衣玉食,没有 爱 情 的 垂 怜,但 她 们 也 有
着自己努力的方 向,帮 助 才 子 与 佳 人,让 他 们 有 情 人 终 成 眷
(二)演变为“红娘”,促成创作潮流
在中国古代的 文 学 作 品 中,有 众 多 红 娘 的 形 象,而 红 娘
这一形象最初的来源就是《西厢记》中 的 红 娘,因 为 她 为 爱 情
主人公制造了机 会,促 成 了 莺 莺 与 张 生 的 美 满 姻 缘,在 当 时
以及后来广 为 流 传,就 像 飞 红,抑 或 是 紫 鹃。“现 在,红 娘 已
文学作品里也有众多的丫环形象,或多或少的带着她们的身影,可以看出丫环这个群体的意义。
[关键词] 红娘; 飞红; 比较; 群体意义
[中图分类号]
I
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10(
2016)
10-0053-02
元明清小说 戏 剧 中,描 写 了 很 多 才 子 佳 人 的 故 事,而 故
遇到张生后,还是 在 王 娇 娘 遇 到 申 生 后,红 娘 与 飞 红 都 分 别

从《娇红记》的审美倾向看元代戏曲对小说的影响

从《娇红记》的审美倾向看元代戏曲对小说的影响
节设置。
审美;另一方面就是故事氛围的营造及故事结局 的 处理具有浓郁的悲剧 色彩 ,即整个故事表现出的悲
剧性审美。 《 娇红记》 两种美学倾 向的形成均与得
到当时成熟的戏曲艺术的滋养有关 。 《 娇红记》戏剧化 的审美倾 向主要表现在情节 构设上。 《 娇红记》是一 部描写青年男女婚恋题材 的作品,与唐宋时期 同类题材的小说相 比,《 娇红 记》的叙事框架基本 上没有变化 ,即 :男女 主人公
维普资讯
第 2卷 8
第 1 期
宜春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 ) 社
Ju a o Ycu nvrt s a si c ) or l f ihnU i sy  ̄i c ne n e i( l e
V 12 N . o . 8. o 1 F b20 e .o 6
主,又使 《 娇红
才 子 的心上 “ 人” 佳 ,这 种 巧 合 为 帅子 得 知 圃 中人
记》对 《 莺莺传》有所超越 ,即情节丰富的同时又 向复杂化 、戏剧化迈进。而这正是 《 娇红记》与以
往 同类 题 材 的小 说 相 比,在 情 节 构 设 上 出现 的 新

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从一见倾心到双双殉情 而死,
的结合顺理成章。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男女主人 公初次相见或二次相见后便步入花荫树丛 ,成其好
其问经历 了七次别离 ,六次重逢 ,离合之次数远远
超过 了以往同类题材 的小说 。而且 ,男女主人公一 见钟情之后 ,并没有像 以往作品中的才子佳人那样
记》 审美倾向的考察,充分说明了元代戏曲繁 荣对 当时小说创作产生 了影响 ,小说创作对戏曲艺
术 给 予 了借 鉴 , 同时也 为研 究戏 曲艺术 与 小说 创 作之 间的关 系提 供 了参考 。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孟称舜简介,是名剧《娇红记》作者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孟称舜简介,是名剧《娇红记》作者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孟称舜简介,是名剧《娇红记》作者简介明末清初,描述爱情故事的戏剧《娇红记》的问世,奠定了明末清初时剧作家孟称舜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有人认为,孟称舜是继元代关汉卿之后,清代洪升之前,在明代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孟称舜自幼爱好诗文词曲,喜欢阅读屈原的作品《离骚》,年轻时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文人了。

崇祯年间,孟称舜顺利考上当地的秀才,但以后仕途坎坷,屡试不第。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孟称舜和哥哥孟称尧加入张溥等人组织之复社。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孟称舜加入了当时研究文学的“枫社”,成了临川汤显祖“玉茗堂派”(或“临川派”)的重要成员。

撰写《贞文记》孟称舜担任松阳训导不久,听说了当地传说才女张玉娘和才子沈爱情的动人故事。

孟称舜推崇张玉娘的人品和才华,同情张玉娘和沈所遭受的悲惨命运,认为有必要把她们的爱情故事公布于世人,撰写成小说。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孟称舜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撰写成戏剧《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后来又更名为《贞文记》。

作品一问世,当时受到轰动,后世人们把它和《西厢记》、《追魂记》、《娇红记》一起,全称为“四美”剧本《贞文记》是围绕张玉娘和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的,其中的主要情节缩写为以下内容:南宋末年,浙江松阳县城有一官员张懋,夫人临盘,娩出一个女婴。

张懋和夫人刘氏均出身于官宦人家,系书香门第。

张父为女婴取名玉娘,字若琼。

在此期间,松阳大户人家沈元,也在同年同月同日娩出一个男婴,叫沈。

他是北宋状元沈晦嫡系七世孙,与张玉娘是表兄表妹。

张、沈两家交谊甚厚,来往密切,双方父母为他俩订下了婚约。

小时候,张玉娘与沈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十几年后,女大十八变,张玉娘不仅生得十分漂亮,并且能文善诗。

沈风流倜傥,才华出众。

两人常常一起游玩、赋诗、作画。

沈氏后来家道中落,张父悔婚,但张玉娘矢誓终身与沈相爱。

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沈随父北上京城赴试,幸运地考中了榜眼,成了松阳历史上唯一的榜眼。

略论孟称舜《娇红记》

略论孟称舜《娇红记》

作者: 黄文丽
作者机构: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出版物刊名: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9-81页
主题词: 孟称舜;娇红记;才子佳人故事
摘要:孟称舜《娇红记》叙述了申纯与娇娘的爱情悲剧故事,此故事曾以小说、传奇、杂剧等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它通篇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塑造了娇娘被动反封建礼教、申生对爱情从软弱到坚定但又充满纨绔了弟习气以及飞红自信坦率,勇于抗争,大胆争取独立人格但又容易妥协的现实女子形象。

在某些方面才子佳人故事“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陷。

简析《娇红记》中的丁怜怜形象

简析《娇红记》中的丁怜怜形象

简析《娇红记》中的丁怜怜形象作者:郭佳慧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1期【摘要】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根据元代同名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其中丁怜怜这一人物与申纯、王娇娘、飞红三人相比,并不是主要人物,但她在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剧中人物丁怜怜的形象分析,表现出丁怜怜善良的本质及其卑微的社会地位,探究这一人物在剧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并进一步探析此人物形象对后世戏曲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娇红记》;丁怜怜;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30-02一、丁怜怜人物设计分析《娇红记》中通过“访丽”、“妓饮”、“玩图”、“演喜”这四出戏,一步接一步地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这四出戏的每一出在剧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作者根据每出在全剧中发挥的作用安排位置,使丁怜怜这一人物在剧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丁怜怜作为一个妓女角色,在剧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一)出身角妓,名为殊色。

剧中第一出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戏剧的整体情节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作者安排丁怜怜首次亮相是与帅子同时上场的,并借帅子之口介绍丁怜怜。

丁怜怜名为殊色,是帅子最爱的标志女子。

从这里可以肯定丁怜怜是一个姿色非凡的女子。

作者并没有直接叙述丁怜怜的美貌,而是借他人之口让读者揣摩,这样更能客观的表现出丁怜怜的相貌的确非同一般,借帅子之口使剧情显得更为真实。

(二)重情重义,直率坦诚。

在“访丽”一出中作者并没有对丁怜怜进行大幅度的描写,只是一笔带过。

作者安排丁怜怜正式出场是在“妓饮”,在这一出里作者对丁怜怜进行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心里描写。

“妓家门径……陶尽虚脾气”。

丁怜怜跟一般妓女一样,常常以财分辨贵重。

但她也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是重情重义之女子。

此外还可以揣摩出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她不甘心一辈子做妓女,她希望自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能跟自己相爱的人生活。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42《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唐俊珊 南京师范大学摘要:孟称舜的《娇红记》是明代戏曲中一部优秀的作品,与其它同类才子佳人作品中小梅香的形象相比,该作品中的小梅香飞红的自身形象和在作品中的作用都展现出了她的独特性。

关键词:《娇红记》;飞红;独特性《娇红记》之所谓“娇红”取女主人公“娇娘”与小梅香“飞红”两者名字中各一字组合而成。

不同于才子佳人戏曲的一贯套路,以二人之名共同命名,孟称舜着意赋予飞红一定的独立性,旨在塑造一个迥异于女主人公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以此寄托自身对于女性人性化的关照。

一、飞红自身形象的独特性(一) 颇饶姿色,兼通文翰众所周知,才子佳人作品中作者着力塑造的是女主人公的才貌,非但诗词歌赋、针黹女工样样精通,且亦都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在作品中则或以语言描写的方式侧面衬托,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张生见其第一眼便惊叹道:“我死也!”[1]老夫人在楔子中也言:“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2]这都为突出莺莺的美貌和才华服务。

而创作者对于陪伴在小姐身旁的丫鬟们,却十分吝惜笔墨,如《西厢记》中之红娘出场,作者仅在楔子中借老夫人简短的一句:才“是自幼伏侍孩儿的”[3]做了介绍,盖在作者创作视角下,“小梅香”们仅是女主人公的陪衬,其在文中之存在意义为衬托女主人,不需有才有貌。

《娇红记》中的飞红则不同,孟以娇娘和飞红两人名字命名,即说明其有意给予飞红展现自我的空间,故第七出中,飞红自报家门时言:“俺飞红颇饶姿色,兼通文翰。

”[4]这颠覆了以往小梅香的形象,她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颇饶姿色”亦“兼通文翰”。

作为丫鬟,飞红开始关注本身所具有的美好品质,意味着她意识到自己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萌生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与以往的小梅香相比,在对自我的认知上,实现了突破。

(二)大胆张扬,追求平等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中,低下的身份致使梅香们形成隐忍的性格。

如《西厢记》中的红娘,虽受命于老夫人看着崔莺莺,其内心却是向着莺莺的,意欲帮助她与张生,但莺莺却因疑心红娘是老夫人派来的眼线,一再出言相伤,红娘丝毫不敢顶撞。

娇红记

娇红记

娇红记:戏曲与小说人物形象比较摘要: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最早来自元代清江人宋梅洞所写的小说《娇红记》,小说写的是娇娘与申纯的爱情悲剧故事。

而早在孟称舜之前元人王实甫、朱经等人就有《娇红记》杂剧。

本文通过比较孟称舜戏曲《娇红记》与宋梅洞小说《娇红记》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异同,得出戏曲对小说中的人物既有继承又有创造,人物形象变得更为饱满多情,从这些变化中我们也大体可以感受到孟称舜“情之至”的观点。

关键词:娇红记;人物形象;情之至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最早来自元代清江人宋梅洞所写的小说《娇红记》。

本文通过比较孟称舜戏曲《娇红记》与宋梅洞小说《娇红记》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异同,得出与小说相比戏剧中的娇娘自觉地提出了“自择良配”的要求和“同心子”的愿望,并且摒弃了淫女作风。

申生这一人物变得更加多情,但也流露出一些纨绔子弟的恶习。

而飞红这一形象变化最大,孟称舜对她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她变得聪明、善良、多情而又敢于追求人生幸福,人格平等。

同时,戏剧中仅出现几出的女鬼也变得更加多情可爱。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也大体可以感受到孟称舜“情之至”的观点。

一、娇娘小说中的娇娘矜持理智,虽然与申生一见钟情,但没有立刻委身于他,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试探、考验,才最终定情。

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申生言稍涉邪,娇则凝眸正色,若将不可犯”“每相遇,生不问,娇益不答。

”等等。

娇娘俨然是一个端庄自持的大家闺秀。

同时,她对于爱情也是果敢、纯粹的,当得知与申生姻缘无望,申生劝她勉事新君的时候,娇娘怒道“兄丈夫也,唐唐五尺之躯,乃不能谋一妇人……既以与君,则君之身也。

”与懦弱的申生相比,显得更加执着、勇敢。

而当申生与她告别的时候,她更是说“果不济当以死谢君!”情在她眼中已然超越了肉体的生命,这样的从一而终也让宋梅洞在小说篇末感慨“节义大闲,万古不易,予始虽为二子恨,终实为二子喜”。

①而孟称舜的《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在吸收了小说娇娘形象的特点之上又对其进行了再加工,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浅析《娇红记》中申纯形象塑造的失败之处

浅析《娇红记》中申纯形象塑造的失败之处

浅析《娇红记》中申纯形象塑造的失败之处
涂洁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2()16
【摘要】《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明代作家孟称舜的一部传奇作品。

在剧中,孟称舜塑造了娇娘、申纯这对有情人的形象,并且让主人公在剧中提出了“同心子”的爱情观。

这样的爱情思想在封建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众多学者给予了《娇红记》一剧较高评价。

但是对于剧中申纯的人物形象,学界颇有争议,一些学者对于申纯的评价处于正反两极,非常极端。

本文将围绕申纯的人物形象来谈一谈申纯形象塑造的失败之处。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涂洁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5
【相关文献】
1.《西厢记》中红娘与《娇红记》中飞红形象比较
2.论《娇红记》中申纯的形象
3.《西厢记》《娇红记》中丫环形象比较研究
4.论《娇红记》中申纯的形象
5.高中语文选修教学之作品中的“红娘”形象分析——以《西厢记》、《牡丹亭》、《娇红记》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娇红记》:小说与戏曲辨

《娇红记》:小说与戏曲辨

《娇红记》:小说与戏曲辨
武影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4)004
【摘要】元代宋梅洞的小说<娇红记>与明代孟称舜的戏曲传奇<娇红记>以其在各自领域取得的独特成就,赢得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二记不仅本事相同,在人物情节、诗词说白等方面也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对这两种不同体裁<娇红记>的对比观照,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它们的成就与不足,走出单一研究<娇红记>小说或戏曲不可避免陷入的误区,从而能够重新给小说、戏曲以合理的定位.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武影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7
【相关文献】
1."才子佳人"小说戏曲叙事模式的演变历程——以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至明(题红记)戏曲的嬗变个案为例 [J], 鲁茜;陈如碧
2.试论清代戏曲、小说对孟称舜传奇《娇红记》的接受 [J], 翟丽娟
3.戏曲《娇红记》的继承与发展——与小说版之比较 [J], 李欣鑫
4.《娇红记》:戏曲与小说人物形象之比较 [J], 李春艳
5.从《娇红记》的审美倾向看元代戏曲对小说的影响 [J], 王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1Jan.2012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据元代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的,其内容叙述一对青年男女申纯和王娇娘的爱情婚姻悲剧。

孟称舜在改编小说《娇红记》的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通过比较二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可以见出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突出了“言情”思想,具有晚明的时代精神。

一、王娇娘形象小说中的娇娘对爱情的态度是慎重理智的、坚定忠贞的、积极的、果敢的。

虽是一见钟情,但申娇二人并未马上密约幽会,私定终身,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试探、考验。

尤其是女主人公王娇娘,确定申纯对自己一片真心后才表明自己的态度。

娇娘对待爱情亦是坚定与忠贞的。

在“拥炉”一节中,娇娘对申纯表白:“果不济,当以死谢君!”①由此可见,娇娘对爱情婚姻无比坚定忠贞的心态,对情的看重甚至超越了生命。

在爱情受到阻碍之时,娇娘是积极的、果敢的。

申娇二人的情事受到飞红妒嫉之后,娇娘放下小姐架子,“屈己以事飞红”,②积极地为二人的爱情之路清除障碍,最终赢得飞红的同情和理解。

戏曲吸收了以上小说塑造娇娘形象的特点,但并非完全照搬,而是在改编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

戏曲中的娇娘对爱情婚姻有自觉清醒的理性认识。

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认为才子佳人共谐姻眷即人生大幸,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宁为卓文君自求佳偶,无学李易安终托匪材”(第四出晚绣),这里明确她要“自求佳偶”,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表明王娇娘对爱情婚姻有着独立的理性思考。

王娇娘自求佳偶的思想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叛逆。

王娇娘对爱情婚姻的自觉追求还体现在对爱人的慎重选择上。

娇娘对爱人有明确的要求。

她追求“但得个同心子,死同穴,生同舍,便做连理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第四出晚绣)的理想爱情婚姻。

“同心子”即志同道合,志趣相同,两心相通的爱人。

戏曲中的娇娘比之小说中的形象更加理智成熟。

在“拥炉”一出,当申纯表白深情后,娇娘要申纯“当归告尊亲,谴媒说合”。

与申纯追求爱情的大胆直率不同,娇娘作为一位大家闺秀,不能不处处小心戒备。

因为在男权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女子常遭受负心男子的“始乱终弃”。

鉴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聪慧的娇娘不能不有所顾虑,计虑久远。

还有,戏曲中的娇娘形象比之小说更刚烈。

在申娇二人因飞红产生误会之后,娇娘误以为申生负心。

她不容自己的感情受到亵渎,于是对申生说“休道是青霄白日梦魂也,便一灵儿死向黄泉。

(泪介)也再世与你,与你的不愿重相见。

”“我便把思情断却、断却终无怨。

”(第三十一出)爱得深所以才恨得切,才会有这样决绝的口吻。

这段语言将娇娘在爱情遭受打击之后,伤心欲绝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小说中的娇娘这样说道:“妾不敢怨君,幸爱新人,无以妾为念也。

”③戏曲中的娇娘形象要比小说中的个性鲜明。

通过对比戏曲与小说塑造王娇娘形象的异同,可以发现戏曲中的娇娘形象比小说中的娇娘对待爱情更理智、更慎重、更勇敢、更坚决、更积极,更聪慧。

尤其是戏曲中的王娇娘提出了“同心子”和“自求良偶”的爱情观,超越了小说中娇娘形象的内涵,为下文申娇二人最后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同时,王娇娘提出的爱情观有个性解放的意味,“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妇女的进一步觉醒,表明她们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希望主动掌握自己命运这一民主要求的增强”,④具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精神。

二、申纯形象作为娇娘的“同心子”,小说中的申纯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真诚的、热情的。

他在舅家第一次见到表妹娇娘时就被深深吸引,之后经过再三试探,二人的恋爱关系才确定下来。

对待真正的爱情,申纯同娇娘一样,也是忠诚的,专一的。

遇见娇娘之前,申纯也和当时其他文人一样,常常“向柳陌花蹊,闲停车骑”,并与妓女丁怜怜相好。

但自对娇娘产生真正的爱情之后,再也无心烟花柳巷。

除与丁怜怜交好之外,他在王家与娇娘确定恋爱关系之后还与飞红调笑,而一旦当他得知娇娘因此而恼怒生气之后,便再也不理睬飞红了。

申纯对爱情的追求是执著的。

甚至为了爱情可以抛弃科举功名。

第一次见娇娘之后,被娇娘深深吸引,于是“功名之心顿失,日夕惟思慕娇娘而已。

”⑤最后申纯得知娇娘已去,《娇红记》:戏曲与小说人物形象之比较李春艳(忻州师院专科部,山西忻州034000)摘要: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据元代同名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的,通过比较戏曲和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可知戏曲在借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情”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丰富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进一步突出了人物个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鲜明的晚明时代精神。

关键词:娇红记;人物形象;言情;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147-02147--也要殉情时,哥哥以功名仕途劝他,然而申纯为了心中至高无上的神圣爱情,甘愿抛却所有的功名,为情而死。

戏曲在继承以上小说塑造申纯形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申纯对科举功名的淡漠。

相比小说,戏曲中的申纯多次明确表明重爱情轻功名。

他说:“我不怕功名两字无,只怕姻缘一世虚”(第三十三出愧别),“泼功名,视作春昼雪”(第四十五出泣舟)。

在爱情婚姻受阻的情况下,娇娘期望申纯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以成就二人姻缘,申纯说“功名成否在天,但姐姐深情,小生断不敢忘也”(第三十三出愧别)。

相比小说,“他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是‘情至论’新观念的体现。

小说《娇红记》虽也以申纯的殉情表达了这种感情至上的思想,又借篇末作者自评表现了对旧礼教下青年男女婚姻不自由的愤慨,具有反封建包办婚姻的意识,但毕竟不及戏曲直接借主人公之口发出反封建思想的言语那样鲜明、有力。

而且主人公的觉醒与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无庸置疑地清楚凸显出元代小说《娇红记》在思想方面相比于戏曲《娇红记》的局限性及后者的进步性。

”⑥申纯的轻功利、重爱情的思想,是反叛传统封建思想意识的。

由此凸显真正的爱情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弘扬真挚的爱情超越生死的力量,突出至真至纯之情这一主题。

所以,戏曲中申纯的形象比小说中的申纯闪现出更自觉的人性觉醒的意识,显然,体现了晚明文学追求个性解放的特点。

三、飞红形象小说题名为“娇红记”,可能作者最初的本意是将飞红和娇娘放在大体相同的重要位置上,或者是将飞红作为申娇二人情感发展的重要人物来安排。

而实际上飞红在小说中的分量并不重,由于作者用笔较少,这一人物形象比之娇娘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陪衬,缺乏个性的光彩。

相比小说,戏曲对飞红的刻画非常细腻,多侧面展现飞红的心理和行动。

戏曲中的飞红作为一个与娇娘同龄的青春少女,她在对娇娘青春情怀的关照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反观着自己的青春情怀。

与娇娘一样,她也有着强烈的对生命欲求的渴望。

飞红的言行举止透露出一个妙龄少女怀春的苦闷,对爱情的渴盼。

所以《和诗》一出,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飞红怀着对申生的爱慕之情,直率大胆地去找申生。

并在《诟红》一出,主动邀约申生一同戏耍扑蝶。

申娇二人密约幽会,飞红是心知肚明的,但她居然还要去“偷觑”申生,与申生“调笑”,这是她作为侍妾的身份不允许的。

但生命的情怀不是理智能完全束缚住的,怀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燥动不安的生命本能激发了飞红对“情”的“冲动”与追求。

可以这样说,飞红的“插足”并非有意而为之,而是基于一种感性的、本能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是一种不自觉行为。

作者在戏曲中花费大量笔墨改编这一人物,既增添了戏曲情节的生动曲折,更反衬了申娇二人的至爱深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觉醒的人性反封建礼教束缚,因此,有研究者评价:“只有到了孟称舜手中,飞红这个人物形象才真正站立起来,和娇娘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很好地配合完成了作品的主题的表达。

”⑦这种评价非常恰当。

四、丫鬟和女鬼形象小说中的小慧、湘娥等丫鬟共出现了三次,作者每次都一笔带过,她们仅作为飞红的陪伴出现,形象模糊,缺乏个性、思想。

而戏曲中作者借小慧和湘娥之口,直接表达她们对“情”的渴求。

《和诗》一出,飞红、小慧和湘娥三人的唱白表现了深处王家大院的丫鬟们青春情怀的苦闷与压抑。

她们如盛开的花儿一样,正值生命蓬勃旺盛的季节,自然而然渴望美好的爱情婚姻,想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

然而,地位卑微的她们只能通过调笑来释放缓解苦闷的青春情怀。

正如有学者这样评价:“一般的戏曲小说都注目于公子、小姐的爱情生活,有的作品也写到市民阶层青年男女的恋爱愿望和经历,象这样正面用同情、肯定的笔调描写身处奴隶地位的丫鬟们的情欲是少见的,这样再次表明作家‘言情’的主旨”,⑧评价非常中肯。

戏曲中的女鬼形象比小说中的也要多情。

我们通过女鬼之口“一片幽情千古在,为谁憔悴为谁怜”“一点幽情不散,每夜魂游月下”,(第三十九出妖迷)可以推测,女鬼生前也是一个多情女,很可能因情而夭亡。

而小说对女鬼的死因交待得很清楚:“因得暴疾,遂至不起,殡于亭中”。

⑨戏曲改编后模糊了女鬼的死因,着重强调她的“多情”。

所以当她看到亭西轩内的书生申纯时,便化成娇娘模样,与申纯幽会。

女鬼曾说:“地老天荒际,一点情难化”(第三十九出妖迷),充分表明“情”的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剧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虽然面貌模糊,甚至连她的姓名身世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在作者笔下她并非一个恶鬼,而是一个多情女形象,她与申纯的幽会是出于“色心所惑,使奴不能忘情”。

(第三十九出妖迷)这一形象再次彰显了“情”的力量,表达的依然是作者对“情”的肯定。

总之,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戏曲比小说更突出“情”、彰显“情”,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他们都是“情”的化身。

戏曲在借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情”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丰富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进一步突出了人物个性意识的觉醒,明显体现了晚明扬情的时代精神。

———————————————————注释:①②③⑤⑨陈建根.中国文言小说精典[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278,286,282,276,286.④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496.⑥武影.《娇红记》:小说与戏曲辨[J].宜宾学院学报,2004,(4):67.⑦赖利明.飞红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65.⑧周锡山.论孟称舜的《娇红记》[J].戏曲艺术,1987,(4):34.参考文献:〔1〕朱颖辉.孟称舜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2〕王健.中国明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姜黎梅)14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