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和练习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
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
当时的登记人口是以人丁为计量单位,目的是征集兵丁组建军队。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
据《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
秦朝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备,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檀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做出了迁徒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
汉代的户籍管理实行“编户齐民”,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张掖郡居延汉简记载这样的一个户籍信息:“徐宗,年五十;妻一人;子男(户主儿子)一人;男同产(户主兄弟)二人;女同产(户主姐妹)二人。
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内容已经相当详备。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
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
因此,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
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帐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破,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
这些对体貌特征的描述相当于今天户籍中的照片,可以防止作伪,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
另外,在唐代“贱民”是没有户籍的,他们只能依附于“良民”。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因此全国人口增长迅速,开宝九年(976年),全国户数为309万户,大观四年(1110年)则达到峰值2088万户。
当然,短时间内人口不会如此膨胀,但是它却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户口统计更加完整(少数民族因为政府的“羁磨之策”也不断被编入户)。
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区分“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习题训练大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考点解读1.题型:单项选择题,共3题,每题3分,共9分,分值固定。
2.内容:注重文化积淀。
选文常为严谨的学术论文,题材涉及经济、文化、美学、史学、文艺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3.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能力:考察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方法1.纲举目张法读原文——画出关键词、关键句——理解思路——快速解决以下问题:文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怎样?(是先观点后材料还是先材料后观点)——行文中论证部分的结构怎么样?2.三步阅读法先看标题,预想内容——抓关键,作连线,初步理清思路(快速浏览,)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扩句、尾扩句、,画出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
)——快速筛选整合信息。
(一是找准信息区,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由一点或若干点,可借助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三、方法技巧典例分析1.防止偷换概念原文信息: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设错项: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2.防止无中生有原文信息: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设错项: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3.防止张冠李戴原文信息: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熹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和练习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和练习一、《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①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②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能力:①重要概念: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特定含义。
)②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注意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词句理解和综合推断等方面的能力。
二、解题方法:1.通读全文,勾画要点。
(1)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
(2)题干(提示)中的关键词句: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③关联词。
2.审读题干,筛选信息。
联系阅读材料,依据题干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3.比照文题。
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相关内容后,要仔细、严谨,逐字逐句的比照,看哪个词被换了或删了,句子的意思是否发生了变化,与题干的意思是否符合。
4. 分析文章中心,题干选项即设题陷阱。
三、设题陷阱的种类:(1)范围失当(以偏概全)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
(读原文时,可以用笔把这些词勾画出来。
)(2)然否不当注意: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将“或然”与“必然”不分,或将“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
(3)主次不分注意:不要混淆主次关系,把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反之。
(4)因果倒置注意:命题者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等。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知识点与练习 讲义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思路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三年梳理概括论述思路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揭示人一旦踏、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都要求“简要分析(概述)”“论述层次”,表明考查重点在梳理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层次。
(2)“简要分析(概述)”的范围有“本文”或“第×段”,表明命题角度有整体分析全文层次和局部分析某段层次两种。
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考答案特点:①语言组织均使用了序数词,如“首先、其次、最后”或“第一层、第二层”等。
②答案要点由文中摘引关键词语与自己的语言组合而成。
③在概括层次要点时有时使用了论述层次专业术语,如2016年答案中的“提出全文观点”“收束全文”等。
④6分题均由3个或4个要点组成。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分析论述层次题难度不大,大部分考生能分析准一到两个层次,问题是有一个层次或一个层次要点概括不准。
如2014年考生现场答案第三个要点“如何达到这一重境界”,很笼统空泛,说明对仅有一句话的最后层次认识不清。
2015年考生现场答案则漏掉了第三个层次,没有注意到段中“有时”所单独指出的内容。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回顾旧知:检查对上节课的把握——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三)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三步骤”
习论证方法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反对党八股》为例)
①对比论证:列举党八股第一 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说明了文章长而空的后 果并指出产生的原因,然后以 斯大林的演说进行正面说明, 一贬一褒,从反正两方面说明 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 的文章。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 会存在”到“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 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 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 过程。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三 层,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 构。第一层(从“人们的 社会存在”到“……物 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 神的辩证关系;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 到“此外再无别的目 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 的两次飞跃。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表达意思准确鲜明。 2. 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多以“所以”“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为标志,
收束全文; 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 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 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知识点汇总
【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知识点汇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1.锁定关键词、关键句。
2.回归原文定位,找出相应区间。
3.进行信息比对,发现信息差别。
二、“四重比对”1.比对词语,看选项是否偷换词语概念。
2.比对句子,看选项是否偷换句意。
3.比对句间关系(分句间、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4.比对论据和结论,看论据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成立。
三、转述方式选项设置常用的转述方式主要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四、十三种命题形式(注意,这十三种命题形式是论述类文本中最基础的命题形式,2014年以后在这些命题形式上的设置难度提升,更加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词语的信息比对,而是下面介绍的几种情况。
而这些基本的情况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偷换概念2.无中生有3.强加因果4.因果颠倒5.夸大事实6.扩大范围7.以偏概全(选项以部分替代整体或遗漏了信息)8.颠倒是非9.表述绝对化(注意条件与结论,注意“就”与“才”)10.张冠李戴(混淆对象)11.答非所问(注意题干,选项于题干而言“答非所问”)12.混淆已然和未然(混淆已发生的与未发生的)13.混淆或然和必然(混淆或许发生的与必然发生的)五、熟悉命题手段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文本原句进行了改装、重组,这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1.“删”,即删除原文句子中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句子原意。
2.“漏”,即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3.“改”,即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4.“凑”,即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
六、“正确选项”的“变形”处理“正确选项”指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变形”是指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对语句做最大限度的外形变化,来个“似非而是”; “错误选项”指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它在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对语句对最小限度的外形变化,来个“似是而非”。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庸小说的武与侠新垣平①金庸辞世之后,各大媒体纷纷发文纪念,除寄托哀思外,更带有“盖棺论定”的意味。
耐人寻味的是,许多文章的重点都强调,金庸除去武侠小说之外,还是卓越的报业大亨、政论家,以及参与起草《基本法》、与许多政要交好等事迹。
强调这些成就自然无可厚非,不过其中也隐隐有“金庸可不止是写武侠的”的言外之意。
这种潜台词彰显出,对于如何评价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金庸现象”,人们仍然感到困惑不定。
但毫无疑问,如果没有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即便金庸其他方面的成就再翻几倍,影响力也绝达不到今天的一成。
②金庸本人在访谈中有一个说法:“武侠小说的精神是‘侠’字而不是‘武’字,‘侠’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
”这段话传播很广,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以此而论,武侠是传播一种道德精神,自然于国于民有重要意义,所以武侠小说较为高雅的叫法就是“侠义小说”,而低俗的称呼是“武打小说”。
③不过对一种文学本质与功能的看法,并不会因为作家本人曾说过而更加合理。
把脱离了“武”的“侠”当成武侠的基石有很多说不过去的逻辑。
当年韩非子就说过“侠以武犯禁”,脱离了起码的武力,侠客和一般的好人、热心人的区别就不大了。
这些人自然也十分值得学习和效仿,但小说读者显然不是为了看这些。
④事实上,金庸小说中的主角,也并非都可以归为一般认知的“侠”,哪怕是有“武”的“侠”。
早期的陈家洛、郭靖等人,还多少是按侠客的形象塑造的,有许多为国为民的光彩事迹。
到了“神雕侠”杨过,虽然也有些侠义之举,但重点刻画的却是其冲突激烈、爱恨交织的个人情感生涯,后来的张无忌、令狐冲等人,虽然武功天下无敌,却也并不是“侠之大者”。
可算是大侠的萧峰,也有不少侠士绝对不应该有的杀戮之罪。
到了韦小宝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也讲义气,但和行侠仗义怎么也沾不上边。
按照陈墨等金庸学者的研究,在金庸小说发展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侠”的退隐现象。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
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
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
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
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教堂培育。
“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
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
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
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
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
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
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
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
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
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
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
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
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案白。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
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
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
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
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
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高中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高中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宠物猫——占领都市圈与互联网在进化与人工培育繁殖过程中,家猫的面部特征相比野猫更加圆润,拥有更圆的脸型、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嘴。
这种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始的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
因此很久之前,即使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人们也心甘情愿养猫。
最早的“猫奴”还要追溯到古埃及时代。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徳在游览埃及时曾记述说:“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如果谁家宅子不慎发生火灾,主人通常先抢救家里的猫。
”他甚至记录了赫赫有名的“培琉喜阿姆之战”中埃及人失利的原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国王冈比斯为了征服埃及,率领大军,骑在骆驼背上穿越90千米的沙漠,来到埃及的前哨站培琉喜阿姆,在那里与埃及军队遭遇,但后者竞因波斯人盾牌上画的圣猫像而不愿进行反击。
”我国唐宋时期,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爱猫者也大有人在。
诗文书画中,猫嬉闹花间月下的身影常常可见。
想得到一只猫不是件容易事,得用盐和茶叶来换,如宋代曾几的《乞猫》:“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
青蒻裏盐仍襄茗,烦君为致小於菟。
”得到猫以后,也要费心照料,给予其他家畜完全不同的级别待遇,如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今天,世界上家猫的数量是家犬的三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猫人。
究其原因,一是猫的活动领域相比狗要小得多,很多家猫对于常年独处一室悠然自得,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出门。
二是猫若即若离的神游性格并不像狗那样需要主人陪伴。
猫与主人的关系如同一个低要求的房客,既可以满足主人的情感陪伴,又不用其负担陪伴压力。
因此不少人都选择了养猫。
猫的热度甚至延伸到了工作场所: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喜欢将养猫作为公司福利的一部分,如同下午茶放松员工的神经,加班夜晚的“猫咪精神鼓励员”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独特企业文化。
高中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中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
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
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
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
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
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
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关;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
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
首先是“叙事的宏大”。
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
其次是“宏大的叙事”。
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
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书法“文化缺失”论的逻辑指向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这当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当代书法文化内涵缺失有所担忧的论调。
学者们在文章中不同程度地对当代书家传统文化修养的缺失、当代书作文化价值的弱化、当代书法展览中的文化失语症等现象提出了批评。
若具体分析,当代书法“文化缺失”论的指向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作者的文化身份;二是作品的文字内容。
首先,学者对当代书法缺乏文化内涵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书写者文化身份的不认同。
我们知道,传统书法家的构成是以文人为主体的,而时至今日,书法家的构成是比较多元的,既有专业化、职业化的书法工作者,也有在政界、学界、商界从事各类工作的书法创作者,他们与传统文人的知识结构相比较,对古文字的学习与使用,对古文经典的记忆与理解,对古典文学的创作与欣赏,都是令人远逊古人之处。
正因如此,众多学者提出书家要多读书,增加古文与古诗词的学习与创作,这自然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但也应明确,读书多是不可能直接带来书法境界提高的,否则,当代最有成就的书家应该是著作等身的文史哲专家了。
“文化缺失”批评对当代书法的文化价值提出质疑的另一个方向集中于书写的文字内容方面。
当代书法文字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缺失主要体现在展览书法中的文字硬伤与内容抄录现象。
有专家指出,包括“国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获奖提名和获奖作品都难逃作品硬伤和扣分的厄运,在57位获奖提名的作者中有41位因作品有硬伤被扣分。
而在文化考试中找枪手作诗,或作诗平仄押韵不能合律的又不在少数。
文字硬伤包括错别字的出现、繁简体的混乱、多音多义字的误用等方面,无论历史原因如何,在书法展览中出现都是不应被容忍的。
而关于书法抄写古诗词还是自作诗词的难题,同样困扰着当代书坛。
早期的被我们现代人当作书法作品的书迹则基本是用以记录、传播文字内容的实用书写。
202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江西南昌.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对新时代文学做出了全方位的展望和期待,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崇高风格的重倡与张扬。
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是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深度论述崇高风格的文论家。
他认为崇高首先表现为一种大美或壮美,这种美来自客观的融合;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都使人感受到宏大与超迈;人生来就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加上自然界的崇高事物对人的潜移默化,使人逐渐养成向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热爱崇高的审美情趣,培育出由丰富的思想和激动的感情所形成的伟大心灵。
在郎加纳斯看来,“崇高”的基本内涵,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就文学而言,崇高之美是通过文学风格体现出来的,即崇高风格。
郎加纳斯的崇高美学阐发了文艺的普遍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崇高风格有着久远的传承。
庄子散文的崇高风格基于其哲学的滋养,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通过自然万物的宏大形象以传达理想精神的崇高风格。
屈原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崇高风格的美学魅力,折射出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国之衰微、民之疾苦的沉痛忧患。
司马迁曾言“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也回应了郎加纳斯的观点:言辞的伟大来自思想的深邃。
杜甫诗歌亦具崇高之美,诚如刘熙载所论“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诗的崇高之美,不惟来自对大自然阔大形象的捕捉与抒写,更来自对人生理想的追寻和对国运沉沦的忧愤。
杜诗无疑诠释了崇高美学的根本特征: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和练习
一、《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①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②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能力:
①重要概念: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特定含义。
)
②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注意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 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词句理解和综合推断等方面的能力。
二、解题方法:
1.通读全文,勾画要点。
(1 )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
(2)题干(提示)中的关键词句:
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
2.审读题干,筛选信息。
联系阅读材料,依据题干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3.比照文题。
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相关内容后,要仔细、严谨,逐字逐句的比照,看哪个词被换了或删了,句子的意思是否发生了变化,与题干的意思是否符合。
4.分析文章中心,题干选项即设题陷阱。
三、设题陷阱的种类:
(1)范围失当(以偏概全)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例如:“一些”“有些”
“几乎” “除……之外” “到……为止” “绝大多数” “全都” “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 等。
(读原文时,可以用笔把这些词勾画出来。
)
(2)然否不当
注意: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 “大概”“也许”“差
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
情说成既成事实,或将“或然”与“必然”不分,或将“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
(3)主次不分
注意:不要混淆主次关系,把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反之。
(4)因果倒置
注意:命题者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 变成了果,或把“果”
变成“因”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5)张冠李戴
注意:分清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不要将表述的对象弄混。
(6)歪曲事实(曲解原文)
注意:选项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7)无中生有
注意: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纯属命题者凭空捏造。
(8)选择与兼备
注意:兼备,指同时具有几个方面,选项会将表选择的关系说成兼备关系,或相反。
(9)表述过于绝对
当然,命题者在设题时还有其他陷阱,如答非所问、偷换概念、自相矛盾、过于绝对、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在做题时要认真辨别。
四、高考真题详解
【题干】(2016 •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
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A)。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
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1.B)。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1.C)。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
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1.D)。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 ,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 世纪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
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2.B),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 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3.D)。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子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项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选项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选项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D
小题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D项,“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有误,由原文第2段倒数第2句“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子题单选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选项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选项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选项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选项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小题解析
本题难度大,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C级。
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4段第2句说“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选项对“旧史学” 缺少限定。
【子题单选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选项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选项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选项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D
小题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有误,原文最后一段第 2 句说“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
进行补充” ,可见“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不是始于“殷墟甲骨文被发现”时,商周古文字也曾经是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该选项的错误类型为强加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