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与室内实验)的训练;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学制年,总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五、教学计划表六、修读要求1.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学分),院系平台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3.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学分(选修),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学分。
4.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修读。
七、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
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师校发〔2013〕38号),现提出修订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秉承“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贯彻“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优秀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精英人才。
二、鼓励学生自主构建个性化修读方案适度调减毕业学分要求,各专业毕业总学分控制在130-155学分。
在学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力求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提供可能。
降低必修学分要求,增加选修学分比例,使各专业选修学分平均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三分之一。
设置自由选修学分,学生可修读全校各专业的专业必修、选修课程(除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专业)。
各学科专业课应开放不少于20%的名额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
三、提升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打通原有的学校平台课程和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构建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
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审核制度。
学生在每个模块均要修读一定数量的学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批判分析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四、优化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以严谨规范、优质精炼为设置目标,建议设置30-48学分。
专业方向课程体现前沿性,院系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分模块设置,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部分专业方向课程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享。
各专业实际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数量不低于学生应选课程的1.5倍,保证学生课程选择的空间和机会。
五、改革教学与评价方式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助教制、新生研讨课等,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12-08-23j教育部网站字体大小:小中大准确定位系统推进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师范大学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思想,紧紧围绕“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确立了“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勇于实践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采取多项举措着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维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构建多元化教师培养体系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创新思路和特色做法,有力地推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方针,努力建设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及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文理工管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为实现学校“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布局已经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共36个。
现有本科专业58个,依托10个学科门类。
2011年实际招生专业48个。
目前,我校共有在校本科生9662,其中:国内本科生8765人、国(境)外攻读学士学位本科生897人。
二、构建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形成激励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长效机制北京师范大学以校级教改项目作为整体质量工程实施的坚实基础和主要载体,构建了由“学校-北京市-国家三级组成的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以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基础,形成了投入制度化的质量工程保障体系学校自2006年起,每年设立400万元预算经费,全面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
校级教改项目坚持“理念引导、统筹规划、客观公正、择优支持、重点突破、激励创新”以及适当向年轻教师倾斜的工作方针,坚持院系把关、依靠专家、公平公开的评审流程和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和过程监控相结合,确保校级质量工程的实施成效。
北师大地理师范教学技能培养方案

北师大地理师范教学技能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较高教学水平、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地理师范生。
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热爱地理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地理教师。
二、教学内容1. 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熟悉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地理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
2. 教学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基本教学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工具的应用,能够利用这些工具进行资源开发、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等。
4. 教育教学理论:要求学生了解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实验教学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实施建议1.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了满足全球范围内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汉语教育人才,我校制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功底、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以及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毕业后应当具备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够为海外汉语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中文教育服务。
二、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1)第一学年:汉字基础、汉语听力、汉语口语、汉语阅读(2)第二学年:汉语写作、汉语语法、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材及教法、实践教学基础(3)第三学年:汉语翻译、现代汉语、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测试与评估、教育实习(4)第四学年: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育研究、留学生心理辅导、毕业实习2.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可选择以下一门或多门选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人类学、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与评估、商务汉语、新闻汉语、旅游汉语等。
三、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交流学习:安排学生参加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学术交流活动,增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习:组织学生到国内外的汉语教学机构进行教学实习,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3.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汉语教育领域的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四、毕业要求学生须完成所有必修课程和实践教学要求,并通过相关考核,方可毕业。
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能力,熟悉中国文化,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能够胜任对外汉语教育相关工作。
五、学习资料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学习资料应当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以适应汉语教育的需求。
六、师资力量本专业的教学力量应当由具有优秀的汉语语言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国际视野的教师组成。
教师须具备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能力,熟悉国内外汉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培养方案如下。
化学专业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1922年建立)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可追溯到 1912 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至今有100 多年的历史。
1952 年,我国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时,辅仁大学化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2005 年 9 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撤系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学科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物理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和有机化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9年获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参加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建立了励耘化学实验班;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9人,正高职称53.5%,98%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青年教师48.5%,境外博士学位获得者15.2%。
学院拥有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名师5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教指委2人。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
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1门。
拥有基金委创新群体、创新团队及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50余项,年均获得纵、横向经费约4千余万元。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doc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doc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各专业自由选修学分认定办法汇编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汇编二零一七年十二月目录教育学部 (1)文学院 (2)历史学院 (3)哲学学院 (4)法学院 (5)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7)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8)艺术与传媒学院 (9)数学科学学院 (11)物理学系 (12)化学学院 (13)天文系 (14)地理科学学部 (15)环境学院 (16)生命科学学院 (17)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心理学部 (21)政府管理学院 (22)统计学院 (23)新闻传播学院 (24)社会学院 (25)汉语文化学院 (26)教育学部教育学教育学专业设置“专业前置课程” ,无“自由选修”模块设置。
教育学 ( 留学生 )留学生修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中的东西方文化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中的课程,超过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后,可以申请记录为自由选修学分。
还可修读全校各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除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专业)、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研究生课程,也可认定为自由选修学分。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励耘实验班)、汉语言文学 ( 留学生 )学生修读以下模块课程,认定为文学院2015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自由选修”模块课程:1.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A 类课程、各院系的开放为“自由选修”模块的专业课程。
2.文学院学生修读“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课程,超出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
3.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研究生课程。
历史学、历史学(励耘实验班)、历史学 ( 留学生 )1.学生修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中的“东西方文化”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 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中的课程,超过专业要求的学分后,可以申请记录为自由选课学分。
2.选修本专业的专业课,超出专业课学分要求后,可申请记录为自由选修学分。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培养方案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培养方案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培养方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地理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自然资源的紧缺,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其培养方案无疑是业内领先的,其内容和设置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二、培养目标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理学研究与实践技能,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分析能力,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了解我国人文地理环境及其演化、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规划等方面知识,具备独立进行地理学科研和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外语水平的高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可以看出,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下足了功夫,培养方案面面俱到,深度和广度兼具。
三、课程设置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学科发展课程、方法技术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等内容。
这些课程涵盖了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从基础知识到实践技能的培养,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学科全面发展。
学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体现地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更能认识和关心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实践教学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学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如地质调查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训、遥感技术实习等。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更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地理科学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个人观点作为地理科学学部的文章写手,我对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

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北师大教育学:燃烧育人心,点亮未来路在华夏大地的学术殿堂中,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而其中的教育学专业培养计划,则如同一把磨砺教育英才的锐利刻刀,以其独特的匠心独运和深厚的底蕴内涵,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教育事业孕育了一批批满载智慧与热情的教育者。
一言以蔽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北师大的教育学培养计划,正是秉持这一千年古训,致力于打造具有深厚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卓越教育教学能力和敏锐教育科研洞察力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这个计划如同一部精密的教育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执着。
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北师大教育学可谓“滴水穿石”,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
从教育哲学、教育史论到教育心理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置层层递进,宛如搭建了一座通向教育真理的坚实阶梯。
此外,丰富的教育实习、研习营活动以及国内外交流项目,更是让学生们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亲身感知教育的魅力所在。
其次,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与引导。
在这里,每个学子都被视为独一无二的存在,通过导师制度、一对一生涯规划指导等多元化方式,充分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再者,北师大教育学鼓励并推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类创新研究,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拘一格降人才”,学校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设立各类科研基金支持学生的课题探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者。
然而,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学子们怀揣初心,砥砺前行。
面对挑战,北师大学子们常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风貌,坚守教育理想,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总之,在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的熏陶下,学子们不仅收获了厚重的专业知识,更锤炼出了坚韧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教育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地理科学专业(Geography)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与室内实验)的训练;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学制4年,总学分164.5,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五、教学计划表<<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六、修读要求<<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1.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49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67.5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33.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4学分),院系平台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3.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48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5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43学分(选修),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22学分。
4.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3S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修读。
北师大 哲学学院 本科生培养方案 哲学

2
2
3
2+ 2
3
2+ 2
2 √ √ √ √ √ √√ √
1 √√√√√√
3 √√√√√√
2
2
22
22
2
2
2
2
2
2
2
√√√
2
2
6√√
14 √ √ √ √ √ √ √
44 2 2+2
2
2+2
2
√ √ √ √√
2
√ √ √ √√
6
√ √ √ √√ √
总学时
小 学 期
讲 课
实 践
32 32
32
32 32
32 32
2
学
技 PHI21060 环境哲学(英文) 2
术 PHI21061 科技伦理学
2
哲 学
PHI21062
科学与宗教
2
PHI21063 科学、技术与社会 2
PHI21064 自然科学哲学
2
语 PHI21065 古代汉语
2
言 类
PHI21066
古希腊语
2
课 PHI21067 拉丁语
2
程
十一、修读要求
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哲学 (Philosophy)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专门型或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内外高 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也可直接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
二、培养要求
通过四年学习,系统掌握哲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掌握 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相应的社会研究能力;具备良好的哲学创新能力和解决具体 问题的实践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备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前沿发展 动态的信息和查阅文献的能力。品德优良,身心健康。
小学教育(师范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小学教育(师范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过硬、实用的教育职业技能,能胜任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师资。
(二)基本规格1. 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求实创新精神。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格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教育研究人员及教育管理工作者。
2. 业务素质:具有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所修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小学教育管理能力和小学教育研究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3. 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具有指导小学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初步知识、技能和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达到大学英语要求水平、普通话文科二级甲等、理科二级乙等、浙江省计算机一级水平。
4. 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意志力和心理自我调整能力。
二、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为四年。
学生可在3~8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三、主干课程简介1. 心理学基础总学时:64 周学时:2 学分:4 开课学期:1、2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着重论述最基本的心理现象、规律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心理的生理机制;心理的发展;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等。
参考教材:《心理学》张厚璨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普通心理学》王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 小学教育学总学时:70 周学时:2 学分:4 开课学期:2、3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论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教育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以及保障教育活动实施的教育法律。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本科生培养方案是高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方案,也是教案管理的重要依据。
年本科生培养方案是在年以来实行课程整合、课时压缩、试行弹性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学分制、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修订的。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案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把“科学、规范、拓宽”的专业调整目标贯彻到培养方案之中。
. 适应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体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 实现首都师范大学-年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发展目标,继续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案改革思路。
二、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重视基础课教案,确保基础课教案质量。
在保证基础课课时的前提下,改革重点放在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案内容,改进教案方法,使用现代化教案手段等方面。
.弹性原则为了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本次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要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力求做到课程设置“模块化”,使学生可以做到自主“选时、选课、选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识性原则体现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观念,调整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力求体现“文理渗透”、“文文渗透”、“理理渗透”的理念。
.特色培养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
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我校综合性优势,努力培养适合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复合型”、有一定“特长”的专业人才。
三、培养目标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需要的素质较高、基础扎实、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并有发展潜力的专门人才。
教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还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案基本技能,适应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四、学制、学时、学分安排. 学制:学制年,学生可在-年内完成学业。
北京师范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物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培养方案如下。
物理学专业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已有百余年历史,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开设的物理学课程。
1911年创建数学物理部,1924年正式成立物理系。
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如张贻惠、张宗燧、郑华炽、黄祖洽等在此从教。
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4个二级学科。
近年来物理学科ESI国际学科排名一直保持在前1%。
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队伍物理学系现有专任教师72人,均具有博士学位,3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其中杰青2名、优青4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中组部海外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5名,青年长江学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科研方面,应用光学实验室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理论物理是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近年来,物理学系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其中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和“973”、“863”、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重要项目20 余项,近5 年物理系教师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4 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
年均在国际著名物理学杂志上发表SCI 论文150 余篇。
自2010年起,参加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建立了励耘物理实验班。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优秀的学术素养和良好道德风貌,宽厚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
附加资料3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规定模板

天文学(Astronomy)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基础研究、教育科普、经济发展、乃至国防安全等战略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坚实的数理和天文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宽口径复合型理科人才。
毕业生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重点中学等单位,从事天文或相关的航天、测地、理论物理、空间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科普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天文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训练,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天文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教学和开发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2.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掌握坚实系统的数理基础知识及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3.熟练掌握天文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独立利用天文设备开展天文观测并进行数据图像的处理,了解天文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总体趋势,具备初步的科研工作能力;4.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利用计算机语言和软件进行编程和数据处理,以服务于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并具备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初步具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6.熟练掌握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的方法,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查阅文献和获取前沿发展动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结构。
三、主干学科天文四、核心课程(17门)天文学导论I和II,天文学导论实验I和II,数学物理方法I和II,球面天文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天体力学基础,实测天体物理,天文数据处理,恒星结构与演化,星系天文学,恒星大气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通物理实验、天文学导论实验、专业实习与国外研修、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毕业论文与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基本理论,掌握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本技能,能在有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教学、应用软件与应用系统的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及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卫星遥感原理、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处理和信息提取的原理与技术;掌握地理信息科学原理与应用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集成与空间分析方法,全球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了解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具有熟练地运用RS、GIS、GPS解决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中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受到一定的科学研究与撰写科学论文的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
学制4年,总学分164.5,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七、修读要求
1. 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49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 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64.5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3
3.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1学分),院系平台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3. 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51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5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46学分(选修),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36学分。
每学期学分不得超过30。
4. 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3S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修读。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能够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教育学、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中文写作、文学鉴赏与批评、中学语文教育、教育学研究、社会责任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1.掌握文学艺术、语言学、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文史哲知识分析解决汉语言文学学科基本问题的能力;2.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汉语言知识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3.掌握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批评的基础知识,具备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4.掌握汉语言文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能够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备在中等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5.掌握文秘、新闻等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新闻采编、广告策划的能力;6.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7.掌握外国语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8.掌握体育运动常识,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专业方向1、文秘方向:学习和掌握文秘事务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秘写作和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能胜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和公关策划、设计、组织等实务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各专业自由选修学分认定办法汇编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汇编二零一七年十二月目录教育学部 (1)文学院 (2)历史学院 (3)哲学学院 (4)法学院 (5)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7)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8)艺术与传媒学院 (9)数学科学学院 (11)物理学系 (12)化学学院 (13)天文系 (14)地理科学学部 (15)环境学院 (16)生命科学学院 (17)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心理学部 (21)政府管理学院 (22)统计学院 (23)新闻传播学院 (24)社会学院 (25)汉语文化学院 (26)教育学部教育学教育学专业设置“专业前置课程”,无“自由选修”模块设置。
教育学(留学生)留学生修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中的东西方文化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中的课程,超过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后,可以申请记录为自由选修学分。
还可修读全校各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除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专业)、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研究生课程,也可认定为自由选修学分。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励耘实验班)、汉语言文学(留学生)学生修读以下模块课程,认定为文学院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自由选修”模块课程:1.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A类课程、各院系的开放为“自由选修”模块的专业课程。
2.文学院学生修读“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课程,超出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
3.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研究生课程。
历史学、历史学(励耘实验班)、历史学(留学生)1.学生修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中的“东西方文化”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中的课程,超过专业要求的学分后,可以申请记录为自由选课学分。
2.选修本专业的专业课,超出专业课学分要求后,可申请记录为自由选修学分。
3.选修其他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课程,可申请记录为自由选修学分。
4.在本科阶段修读的历史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可以申请记录为自由选课学分,也可以认定为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或学位专科课程学分,且只认定一次。
5.在校期间凡公派在境外大学修读的各类课程,经审核可认定为通识教育课程或专业教育课程,给予成绩和学分认定,符合上述规定的课程,可以申请记录为自由选课学分。
哲学、哲学(励耘实验班)、哲学(留学生)自由选修课程要求选修10学分。
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自主选修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课程、学校各模块各类型通识课及研究生课程。
法学院法学(卓越实验班)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师校发[2014]24号)的人才培养要求,现制定法学卓越实验班自由选修课程学分认定办法。
1.学生修读通识教育课程超过63学分的部分,可以认定为自由选修课的学分。
2.学生可任意选修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教师职业素养课程。
鼓励学生选修哲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课程,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3.学生从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修读的学分超过18学分的部分,可认定为自由选修课的学分。
法学(留学生)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师校发[2014]24号)的人才培养要求,现制定法学留学生自由选修课程学分认定办法。
1.学生修读通识教育课程超过58学分的部分,可以算作自由选修课的选修学分。
2.学生可任意选修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教师职业素养课程。
鼓励学生选修哲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课程,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3.学生从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修读的学分超过18学分的部分,可认定为自由选修课的学分。
法学(瀚德实验班)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师校发[2014]24号)的人才培养要求,现制定法学瀚德实验班自由选修课程学分认定办法。
1.学生修读通识教育课程超过61学分的部分,可以算作自由选修课的选修学分。
2.学生可任意选修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教师职业素养课程。
鼓励学生选修哲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课程,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3.学生从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修读的学分超过18学分的部分,可认定为自由选修课的学分。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管理实验班)、经济管理类(留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瀚德实验班)专业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师校发[2014]24号),2015版培养方案设置了自由选修学分。
为加强对学生修读自由选修学分的指导,学院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了自由选修学分认定办法。
认定范围如下:1.修读本专业或外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课程和研究生课程(除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专业);建议优先修读本专业或本院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
2.修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中的东西方文化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中的课程,超过专业要求的学分后,可以申请记录为自由选修学分。
3.认定办法按照学校指导意见执行。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俄语、日语专业英语(留学生)、俄语(留学生)、日语(留学生)专业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修以下类型课程,共选修10个学分,课程修读成绩合格可认定为自由选修学分:1.建议优先选修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可选修其他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本专业研究生课程;2. 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的“东西方文化”类课程,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选修的超过本专业修读学分要求的课程。
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影视文学、美术学、书法学、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音乐学(留学生)、舞蹈学(留学生)、戏剧影视文学(留学生)、美术学(留学生)、书法学(留学生)、艺术设计学(留学生)、数字媒体艺术(留学生)自由选修课程不低于10学分。
学生可根据发展需要,自主选修本专业或外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或研究生等课程。
包括:1.鼓励学生选修艺术与传媒学院内非本专业的开放课程。
(见附件1:艺术与传媒学院各专业开放课程表)2.通识教育课程中修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中的东西方文化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中的课程,超过专业要求修读的学分后,超出部分可以申请转为自由选修学分。
鼓励学生修读通识教育课程中的A类课程。
3.全校各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本专业的研究生课程。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励耘实验班)、数学与应用数学(留学生)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院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在2015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含励耘理科实验班、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自由选修课程10学分。
现将该类课程学分认定做如下说明:1.自由选修课程范围:(1)通识教育课程中的A类课程;(2)本专业或外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3)教师职业素养课程;(4)境外高校修读的本科生专业课程;(5)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程、学位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2.学分认定办法:(1)上述范围内每门课程只能选择在一个课程模块中认定学分,不能同时认定为两个及以上课程模块中的学分;(2)本专业培养计划的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完成规定学分之外的学分,可以认定为自由选修课程学分。
本办法自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5级起开始执行,由数学科学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解释。
物理学系物理学、物理学(励耘实验班)、物理学(留学生)物理学系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自由选修学分,可以从全校所有院系开设的本科生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中获得。
超过本专业要求修读的学分后,超出部分可以申请认定为自由选修学分。
化学学院化学、化学(留学生)自由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自主选修本专业或外专业的专业课、通识教育课程中的A类课程和专业开放课程、化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和化学类教师职业素养课程,修读成绩合格可认定为自由选修课程模块学分。
化学(励耘实验班)自主选修本专业或外专业的专业课、通识教育课程中的A类课程和专业开放课程、化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修读成绩合格可认定为自由选修课程模块学分。
天文系天文学、天文学(留学生)为贯彻我校“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我系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中安排了10个学分的自由选修课程,现制定天文学专业自由选修课程学分认定办法。
1.建议学生优先选修天文或相关专业(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以及系统科学等)的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建议程序设计C和C++选修其中一门;建议化学或生物中选一门,因为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学等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天文研究的热点。
2.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自主选修本专业或外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研究生课程等。
3.学生修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中的东西方文化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中的课程,修读学分超过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可以申请将超出学分记录为自由选修学分。
地理科学学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留学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留学生)、地理信息科学(留学生)为加强对学生修读自由选修学分的指导,结合地理科学学部专业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地理科学学部自由选修学分认定办法。
以下课程均可被认定为自由选修课程学分:1.全校各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研究生课程。
2.通识教育课程中,“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中的“东西方文化”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中的课程,超过专业要求的学分后,可申请记录为自由选修学分。
申请认定此类课程的学分总数不可超过4学分。
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自由选修学分修读要求:修满6学分,其中至少选修本学院开设的课程1门(2学分)。
以下范围内课程可认定为自由选修课程:1.全校各专业(包括本学院其他专业,不包括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选修课程;2.本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需任课教师同意);3.学生修读“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课程,超出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可认定为自由选修学分。
建议修读数理基础模块或其他学科中与环境专业相关的课程,以拓展本专业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