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汇编
--《法律逻辑学》考试复习资料
法律逻辑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括并且只包括三个不同的项,即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2.论证由_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__三个部分组成。
3.将“有的律师不是共产党员”换质,其结论是_____________;再将所得结论换位后为__________。
4.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 ________ 而后件________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他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5、词项的两个特征是________和_________。
6、 所谓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是指____________被_________的情况。
7、类比推理的结论是________,即使前提是真的,结论仍有两种可能______,_________。
8、侦察推测的逻辑方法,一般至少包含以下三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的周期性经常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一致。
随着太阳上黑子数目的增加,磁暴的强烈程度也增高。
当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烈程度也随之降低。
所以,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的原因。
”这是运用了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中的 。
10、证明是根据已知为 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 的思维形式。
11、思维的形式结构由 和 构成。
12、表示对象不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概念,称为 。
13、由“q p ⌝→”为假,可知p 为 ,q 为 。
14、对一真值形式的判定,就是确定它属于 、 还是 。
15、直言命题的 和 通称为词项。
16、一个直言命题的谓项周延,其质是 。
17、如果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不都当记者”整理成I 命题,则其谓项 。
18、如果SOP 为假,则S 与P 的外延间具有 关系和 关系。
1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运用归纳推理中的 得出的结论。
20.归谬法主要运用的推理形式是 的否定后件式。
法律逻辑学案例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逻辑学作为法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运用逻辑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法律推理、论证和法律适用等问题。
通过对法律逻辑学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法律逻辑学原理的理解,提高法律实践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以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对法律逻辑学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案例一:张某盗窃案1. 案情简介张某因生活困难,多次盗窃他人财物。
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过程中,通过监控录像、证人证言等证据,认定张某实施了盗窃行为。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张某辩称其并未实施盗窃,系被误抓。
2. 法律逻辑学分析(1)证据推理在张某盗窃案中,公安机关通过监控录像、证人证言等证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张某实施了盗窃行为。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证据进行了逻辑推理,得出张某盗窃的事实成立。
(2)反驳与辩解张某在法庭上辩称其并未实施盗窃,属于反驳。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张某的反驳进行了逻辑分析,发现其辩解存在逻辑漏洞,如监控录像与证人证言存在矛盾之处,张某未能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其辩解。
3. 案例总结张某盗窃案体现了法律逻辑学在证据推理、反驳与辩解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运用逻辑学原理,法院对案件进行了正确的审理,维护了法律的公正。
三、案例二:李某故意伤害案1. 案情简介李某与邻居王某因琐事发生争执,双方互殴。
在打斗过程中,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
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过程中,认定李某构成故意伤害罪。
2. 法律逻辑学分析(1)因果关系在李某故意伤害案中,公安机关通过调查取证,证明了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的事实。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因果关系进行了逻辑分析,认定李某的行为与王某的伤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犯罪构成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李某的行为进行了犯罪构成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李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故意伤害罪。
3. 案例总结李某故意伤害案体现了法律逻辑学在因果关系、犯罪构成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运用逻辑学原理,法院对案件进行了正确的审理,维护了法律的公正。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集汇(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推理、法律论证和法律证明的科学,它对于法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法律逻辑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推理的过程、论证的结构以及证明的方法。
本集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逻辑学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赵某交通肇事案基本案情:赵某驾驶一辆轿车在道路上行驶,因操作不当导致车辆失控,与前方同向行驶的行人李某相撞,致李某受伤。
经鉴定,李某受伤构成轻伤二级。
事故发生后,赵某未立即停车,而是继续行驶至附近停车场,后主动投案。
分析:(1)法律推理:本案中,赵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首先,赵某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违反了交通规则,具有违法性。
其次,赵某的行为导致李某受伤,具有危害性。
最后,赵某主动投案,具有悔罪表现,可以从轻处罚。
(2)法律论证:本案中,公安机关对赵某的交通肇事行为进行了调查,收集了相关证据,包括现场勘查、事故鉴定、证人证言等,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赵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3)法律证明:本案中,法院根据证据认定赵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依法对其进行了定罪量刑。
2. 案例二:王某合同纠纷案基本案情:王某与李某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李某将一套房屋出售给王某,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王某按照约定支付了50万元房款。
然而,在房屋过户过程中,李某以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过户。
王某遂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履行合同。
分析:(1)法律推理:本案中,王某与李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
李某以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过户,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违约。
(2)法律论证:本案中,法院认为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李某的行为构成违约。
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判决李某履行合同,将房屋过户给王某。
(3)法律证明:本案中,法院根据王某提供的证据,包括合同、付款凭证等,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违约,并依法作出判决。
法律逻辑知识点总结大一
法律逻辑知识点总结大一在大一的法学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基础的法律逻辑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法律的定义与分类法律是指国家或政权将其意志强制力地体现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制度性规范。
根据其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不同类别。
2. 法律的要素法律的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客体和法律效果。
行为主体指的是具有法律资格的个人或组织,行为客体指的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对象,法律效果指的是法律规定的具体结果。
3. 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一般包括规范前提、规范内容和规范后果三个要素。
规范前提是指规范实施的前提条件,规范内容是指规定的行为要求或禁止,规范后果是指规范对违反者的制裁或保护。
4. 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规范的具体含义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常见的法律解释方法包括文本解释、历史解释、制度解释和目的解释等。
5. 适用法律的原则适用法律的原则主要包括有利原则、宽严适用原则、优先适用原则和随法在民原则。
这些原则在法律裁判和司法实践中具有指导作用,确保法律适用的公正与合理。
6. 法律责任的种类法律责任是指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者进行相应制裁或赋予一定权益的处罚或保护措施。
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等不同种类。
7. 法学推理的要素法学推理是法律逻辑学中的重要内容。
其要素包括概念、判断和推论三个要素。
通过概念的辨析、判断的确定和推论的推导,实现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8. 法律文书的撰写在法律实践中,法律文书的撰写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法律文书应当包括标题、正文、事实、理由和结论等必要要素,并且要求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9. 法律解决争议的途径对于法律争议的解决,可以通过诉讼和非诉讼两种途径。
诉讼是指通过司法机关进行争议解决的方式,非诉讼则包括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方式。
10. 法律伦理与职业道德法律从业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法律伦理和职业道德,遵守法律规范,坚持公正、廉洁、敬业的原则,维护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法律逻辑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公司与乙公司于2018年10月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一批货物,乙公司支付相应的货款。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将货物发送至乙公司,但乙公司并未按照约定支付货款。
经过多次协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甲公司遂将乙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乙公司支付货款及违约金。
二、争议焦点1. 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是否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2. 乙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三、法律逻辑学分析1. 合同关系的认定(1)甲乙双方签订的协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合同成立的规定,即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合意。
(2)甲乙双方签订的协议内容具体明确,具备合同的基本要素,包括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等。
(3)甲乙双方在签订协议时,均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综上所述,甲乙双方之间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
2. 违约责任的承担(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在本案中,乙公司未按照约定支付货款,已构成违约。
(3)甲公司要求乙公司支付货款及违约金,符合法律规定。
四、法院判决根据上述分析,法院认为:1. 甲乙双方之间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
2. 乙公司未按照约定支付货款,构成违约。
综上,法院判决乙公司支付甲公司货款及违约金。
五、案例启示1. 合同签订前,当事人应充分了解对方的信誉、履约能力,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2.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避免违约。
3. 一旦发生违约行为,受损方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 法律逻辑学在合同纠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有助于当事人明确权利义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结:本案通过对甲乙双方合同关系的认定,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运用法律逻辑学原理,明确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解决合同纠纷提供了有力支持。
法律逻辑学 完整版_OK
• 逻辑学对思维形式结构的考察,是从它所表现的思维内容的真假关系方面来 进行的。
16
• 逻辑学在对思维形式结构研究的基础上, 还要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思 维逻辑规律就是存在于思维形式中的必然联系。其中主要有:同一律、矛盾 律和排中律。
17
• 逻辑学还研究思维的一些逻辑方法。逻辑方法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遵循 和运用逻辑规律以形成概念和命题,进行推理和论证的方法。主要有:定义、 划分、限制、概括、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以及进行证明和反驳中的反证法、 归谬法等
33
• 第四,同一语句可以用不同命题来表达 • [例1] 所有人民法院都是审判机关
34
• 2、命题与判断 • 一个命题所陈述的思维对象情况,如果被思想者所肯定或否定,这个命题就是判
断 • 传统逻辑学将命题与判断视为同义语 • 但现代逻辑学认为,命题与判断有明显的区别
35
• 第一,有的命题的内容能被人们所断定,而有的命题的内容则不一定能被人 们所断定;
18
•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以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学说。
19
• 三、逻辑学的性质 • 一门工具性质的科学
20
• 四、逻辑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
经》 • 古印度:因明,在唐代传入中国,中国因明学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法律逻辑学
1
• 第一章 绪 论
• 主要明确: •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 2、法律逻辑学的特点和作用。
2
• 第一节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
“逻辑”这个语词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导源希腊文,原意是思想、理
法律逻辑学 (第二版)主编陈金钊熊明辉知识点
法律逻辑学(第二版)主编陈金钊熊明辉目录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第四章判断与法律判断第五章推理与法律推理第六章论证与法律论证第七章大前提的建构(一):法律发现第八章大前提的建构(二):法律解释第九章小前提的建构:法律事实的认定第十章法律论证评价与谬误第十一章道义逻辑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法律逻辑简史逻辑学通常被认为产生于古希腊,其始祖就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在古希腊,逻辑学的产生被认为有两大动因:一是公共演讲,二是法庭辩论。
由此可见,逻辑学一开始就与法律是分不开的,法律与逻辑之关联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我国法律逻辑简史第一阶段是传统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二阶段是现代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三阶段是法理学研究方法阶段。
第四阶段是非形式逻辑研究方法。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三、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在古希腊时代,逻辑学是应民主和法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找到一种评判决断的理性工具。
自从亚里士多德确定了逻辑学在理性评判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之后,逻辑学就成为维护与实现法治的基础性工具。
如前所述,弗劳斯已把法律与逻辑看成是最亲密的朋友,而霍姆斯曾指出:“法律人的训练主要是逻辑训练,司法裁决的语言主要是逻辑语言。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四、法律逻辑学的主要内容从宏观的角度看,法律逻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从微观的甚至是核心的内容来看,法律逻辑学主要是研究法律推理与论证方法的学问。
五、法律逻辑的特征与功能(一)逻辑学角度的特征1.法律逻辑首先必须是逻辑。
2.法律逻辑是一门应用逻辑。
3.法律逻辑是一种语用逻辑。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二)法学角度的特征1.法律逻辑以法治的实现为最高目标,研究的是法治建设所需要的逻辑。
2.法律逻辑是对法律的逻辑运用,是理解、解释法律的逻辑规则,是在立法和司法中一定要运用的逻辑规则。
3.法律逻辑是法律方法论的基础,指引着人们的法律思维路径。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集汇(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律证据等问题的学科,它对于法官、律师、检察官等法律职业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逻辑学的应用,以下是对几个典型案例的集汇和分析。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张某交通肇事案基本案情:张某酒后驾车,与行人王某发生碰撞,导致王某受伤。
经鉴定,王某伤情构成轻伤。
张某被起诉至法院。
分析:(1)推理过程:法院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认定张某酒后驾车违反了交通管理秩序。
然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结合张某的犯罪情节和王某的伤情,认定张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2)法律逻辑学应用:在本案中,法院运用了演绎推理。
首先,从法律规范中抽象出一般性原则,然后根据具体案件事实,将这一原则具体化,最终得出张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结论。
2. 案例二:李某故意伤害案基本案情:李某与邻居赵某因琐事发生争执,李某持刀将赵某打成重伤。
李某被起诉至法院。
分析:(1)推理过程:法院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然后,根据李某的犯罪情节和赵某的伤情,确定李某的刑事责任。
(2)法律逻辑学应用:在本案中,法院运用了归纳推理。
首先,根据李某的具体行为,归纳出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然后根据这些要件,得出李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结论。
3. 案例三:王某合同纠纷案基本案情:王某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王某购买该公司的一套房产。
合同签订后,王某支付了部分房款。
然而,由于房地产公司未能按期交房,王某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已支付的房款。
房地产公司拒绝退还房款,王某遂起诉至法院。
分析:(1)推理过程:法院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的规定,认定王某有权解除合同。
然后,根据合同约定和王某已支付的房款,判决房地产公司退还王某已支付的房款。
(2)法律逻辑学应用:在本案中,法院运用了类比推理。
法律逻辑学的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三,男,40岁,某市居民。
张三的父母均已去世,留有房产一处。
张三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分别是张四和张五。
张三的哥哥张四已婚,有一个女儿,张五未婚。
张三的房产继承问题引发了一场法律纠纷。
张三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他作为父母的法定继承人,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然而,张四却主张,他应当优先继承房产,因为他有女儿,需要为女儿的生活和教育提供保障。
张五也认为,作为兄弟姐妹,张三、张四、张五应当平分房产。
二、法律逻辑学分析1. 案件事实的认定(1)张三、张四、张五均为张三父母的子女,具有平等的继承权。
(2)张三、张四、张五均为法定继承人,继承顺序相同。
(3)张三、张四、张五的继承份额应当平均分配。
2. 法律逻辑学推理(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张三、张四、张五作为法定继承人,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2)张三、张四、张五的继承份额应当平均分配,因为他们在继承顺序和继承资格上具有相同性。
(3)张四主张优先继承房产,但其理由不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应当平均分配,除非法律规定有特殊情况。
三、案件判决根据以上分析,法院认为:1. 张三、张四、张五作为法定继承人,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2. 张三、张四、张五的继承份额应当平均分配。
3. 张四主张优先继承房产的理由不符合法律规定。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张三、张四、张五平分房产。
四、法律逻辑学启示1. 在继承纠纷案件中,应当遵循法律规定,认定案件事实。
2. 在进行法律逻辑学推理时,要注重法律的适用性和继承人的继承资格。
3. 在处理继承纠纷时,要充分考虑继承人的实际情况,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
4. 在继承案件中,要充分保障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
五、结语张三的继承权纠纷案,充分体现了法律逻辑学在继承纠纷案件中的运用。
通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法律逻辑学推理和案件判决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在处理继承纠纷时,要遵循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继承人的实际情况,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
法律逻辑学2012(二)
(三)集合意义上的词项与非集合意义上的词项
依据词项指称的对象是事物的群体还是某 类事物的分子,词项可以分为集合意义上的 词项和非集合意义上的词项。 集合意义上的词项是指事物群体意义上的 词项。非集合意义上的词项是指某类事物中 的分子的词项,它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象。 注意二者使用的语境。 (1)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集合意义上使用) (2)中国人是炎黄子孙(非集合意义上使用)
(二)定义的方法 1、实质定义 实质定义也称真实定义,它是用来揭示词项所 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定义。 实质定义最常用的方法:属加种差定义法, 即通过揭示被定义项的邻近属和种差来下定义的 方法。 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实质定义分为四种: (1)性质定义:性质定义是以被定义项所反映 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为种差。如:
四、词项(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词项、普遍词项与空词项 依据外延数量的不同,词项分为单独词项、普遍词 项与空词项。 1、单独词项是指外延为一特定事物的词项。例如: 专有名词: 如 地名:“武汉”、“长沙”、“南昌”等; 人名:“鲁迅”、“雷锋”等; 摹状词:包含特有属性的词,或者包含书目序列、 最高程度限制词以及“这个”“那个”等指示的 词项。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第一部宪法、世
二、词项(概念)和语词 联系:任何词项(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 达的,词项(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 词项(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 区别: (1)词项(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
(2)并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词项(概念)。实 词表达概念,不能独立充当语法成分的虚词不表 达词项(概念),助词、感叹词、疑问词不表达 词项(概念)。
特有属性为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并且仅仅
为该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也即:决定一事 物之所以称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 性。把握一类事物之属性,即形成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人们进行判断和推 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形式的基本单位,由 概念组成命题,再有命题组成概念。没有概 念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 概念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 括等逻辑方法获得的。
法律逻辑学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三,男,生于1950年,生前居住在某市A区。
张三有一子一女,儿子李明,女儿李花。
张三的妻子于2005年去世,无其他直系亲属。
张三于2018年去世,留有房产一处、存款若干以及一辆轿车。
张三去世后,李明和李花因遗产继承问题产生纠纷。
李明认为,自己作为长子,应该继承大部分遗产;而李花则认为,自己作为女儿,同样有权继承遗产,不应因性别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
双方协商未果,遂将此事诉至法院。
二、法律逻辑学分析1. 法律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推理和论证规律的学科,旨在揭示法律推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法律逻辑学中,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概念:(1)前提:即用于推导结论的假设条件。
(2)结论:即由前提推导出的结果。
(3)推理:即根据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4)论证:即为了支持结论而提出的理由和证据。
2. 案例中的法律逻辑学分析(1)前提在本案中,法律逻辑学的前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2)结论根据上述前提,本案的结论应为:李明和李花作为张三的子女,均有权继承张三的遗产。
(3)推理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八条,张三的配偶、子女、父母均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李明和李花作为张三的子女,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
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九条,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李明和李花作为张三的婚生子女,属于继承人的范畴。
(4)论证①关于性别平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因此,在继承问题上,李花作为女儿,享有与李明作为儿子同等的继承权。
法律逻辑学(精选)211页PPT
谢谢!
法律逻辑学(精选)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Hale Waihona Puke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法律逻辑学部分整理资料
A=具有性质T的B类(认识性内涵)规定性内涵(1)、(2)(3)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外延:具体有该概念内涵方面构成性质的对象(具有模糊性)单独概念: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象普遍概念:外延有两个或以上的对象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分别指群体和个体)例:人群/人,森林/树木,工会/会员有的语词只能是集合概念(但既可以是单独概念也可以是普遍概念)例:南沙群岛、《鲁迅全集》;山脉、群岛、丛书、海军舰队有的与此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也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结合语境)例:W公司的职工有200多人(集合)W公司的职工都是40岁以下的人(非集合)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单个概念与多个概念结合体)例:书/教学用书,花/红色的花,英雄/抗洪英雄,医生/女医生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根据概念外延所制成的对象,是独立存在的尸体还是依赖于实体而显现的某种属性)实体概念:长江、动物、城市属性概念:凶猛、美丽、犯罪行为、官僚主义重要结论:所有属性概念都是普遍概念,并且都是非集合概念正概念与负概念(或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根据概念的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是以具有某种性质为特征还是以缺乏某种性质为特征区分)概念间关系的知识及其应用:(结合欧拉图)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1)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在语境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互相替换)(2)A概念全部外延都属于B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但B概念外延中却还有不属A概念外延制成的对象,则A真包含于B。
(即A的外延被完全包含于B的外延之内)(3)若A真包含于B,则B真包含A(4)A、B两个概念的外延仅仅只有一部分相同的关系(5)A、B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的关系又细分为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若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恰好等于其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则A、B之间的关系就叫矛盾关系,若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则A、B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叫反对关系)正确思维要求概念具有确定性(即概念明确)确定性的表现有四种情况:内涵清晰/不清晰+外延封闭/开放概念内涵的揭示——定义:Ds就是Dp。
法律逻辑学的刑法案例(3篇)
第1篇一、基本案情张某,男,35岁,某市居民。
因与邻居李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致其终身残疾。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如果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的行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三、法律逻辑学分析(一)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 事实认定:根据张某的供述和李某的伤情鉴定,可以认定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致其终身残疾。
2. 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 逻辑推理: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即有故意伤害的故意、实施了伤害行为、造成了他人重伤。
因此,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二)张某的行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1. 事实认定:张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2. 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3. 逻辑推理:张某的行为符合自首的构成要件,即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因此,张某的行为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
四、判决结果根据以上分析,法院认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鉴于张某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张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五、案例启示1. 法律逻辑学在刑法案例中的应用,有助于准确认定犯罪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确保刑罚的公正。
2. 犯罪分子应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争取宽大处理。
3.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邻里纠纷的调解,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定义
(一)定义及其结构
定义是通过揭示词项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特 性和本质或特有对象范围来明确词项的一种逻 辑方法。
被定义项 定义联项 定义项
Ds
就是
Dp
(二)下定义的方法
1、真实定义法—实质定义(属加种差定义法)
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
定义项
2、外延定义 外延定义是用简短的语言揭示被定义项的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全称否定命题 “所有S不是P”——SEP 如:任何违法行为都不是法律应当保护的。 3、特称肯定命题 “有S是P”——SIP 如:有些律师是教师。
4、特称否定命题 “有S不是P”——SOP 如:有的合同在法律上不是有效的。 5、单称肯定命题 “(这个)S是P”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单称否定命题 “(这个)S不是P” 如:张某不是本次庭审的审判长。
负词项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特性或本质的 词项。
第四节 词项外延间的关系
一、词项外延间的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是其外延至少有一部分是重 合的这样两个词项间的关系。
1、全同关系 (同一关系)
S=P
SP
2、从属关系
(1)真包含关系 (属种关系)
SP
SP
(2)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SP
PS
∪ ∪
3、交叉关系
法律逻辑学
参考书目
• 姜成林《普通逻辑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2版
• 雍琦《实用司法逻辑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 雍琦《法律逻辑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 雍琦、金承光、姚荣茂《法律适用中的逻辑》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石开贵《法律逻辑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划分的子项不得相容 子项相容
(四)对词项进行划分的法律意义
第三章 命题(判断)
第一节 命题概述
一、命题及其逻辑特征 命题就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并具有真假
之分的思想。 特征: 1、命题总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 2、命题总是有真假之分的。
二、命题、语句和判断
1、命题和语句 2、命题与判断 三、命题的种类
第二章 词项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就是反映思维对象特性和本质的
思维形式。 二、概念、语词和词项
概念 语词
词项
第二节 词项的内涵和外延
一、词项的内涵 反映在词项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和本
质就是词项的内涵。 二、词项的外延
指具有词项内涵所反映特性或本质的 一个个、一类类思维对象,即词项适用 的一切对象。 三、明确词项内涵和外延的意义
对象范围的定义。
3、语词定义法 说明性的语词定义法 规定性的语词定义法
(三)定义的规则
定义过宽
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 定义过窄
2、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
循环定义
3、除非必要,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词项
--定义否定
定义含混
4、定义必须简洁确切 以比喻作定义
(四)法律定义的特点 1、强烈示判断对象的词项) 谓项(表示判断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种 性质的词项) 联项(联结主项和谓项的词项) ——质 (肯定、否定) 量项(表示判断对象数量的词项) ——量(全称、特称、单称) 结构:所有的(或有些)S是(或不是)P
二、直言命题的种类 1、全称肯定命题 “所有S是P”——SAP 如: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
思维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形式逻辑——普通逻辑
逻辑学 辩证逻辑 数理逻辑
二、思维 ——想一想 ——人在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信息
增值。 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2、概括性 三、思维和语言的有机联系
第二节 法律逻辑学的 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法律中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及思维方 法 二、法律逻辑学的性质
命题
模态命题 规范命题 真值命题 简单命题
非模态命题 复合命题
性质命题 关系命题 联言命题 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负命题
第二节 直言命题
一、直言命题及其结构 1、直言命题的定义
直言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 某种性质的命题。(性质命题) 例如:(1)所有的审判员都是司法工作者。
(2)有些违法行为不是犯罪。 (3)格劳秀斯是国际法的创始人。
S∩P≠0,并且S¢P,P¢S S P
二、词项外延间的不相容关系
1、矛盾关系
S∩P=0且S∪P=I I S P
2、反对关系
S∩P=0且S∪P I
ISP
第五节 明确词项的逻辑方法
一、词项的限制和概括 (一)词项的限制
增加内涵→缩小外延 属词项→种词项 (二)词项的概括
减少内涵→扩大外延 种词项→属词项 (三)词项的限制和概括在法律工作中的
三、 词项的划分
(一)划分及其结构 划分是根据词项所指称的思维对象某
一方面的性质把它们分为若干个小类以 明确词项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母项 划分的子项 划分的标准
(二)划分的方法
1、一次划分、连续划分
2、二分法
3、划分与分类的关系
(三)划分的规则
多出子项
1、划分必须相应相称 划分不全
2、划分标准必须同一 混淆标准
首先,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介于法学与逻 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其次,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应用 学科。
第三节 研究和学习法律逻辑学的 意义及方法
一、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法律表述这的明确性和一致性 (二)有助于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有助于提高法庭辩论的水平
二、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方法 (一)牢固把握基本词项、基本理论、基本技 能 (二)加强整体思维 (三)高度重视、准确掌握专业术语
三、直言命题主、谓项 的周延性
第三节 词项的种类
一、单独词项、普遍词项和空词项 单独词项是反映独一无二的思维对象的词项; 普遍词项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思维对象的
词项。 空词项是没有指称对象的词项。
二、集合词项和非集合词项 集合词项是反映由一定数量思维对象组成的
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词项。 三、正词项和负词项
正词项就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特性或本质的 词项;
版 • 陈应芬《法律分析逻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逻辑、思 维和语言,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 性质,研究和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意义
以及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法律逻辑学的 研究对象和性质。
第一节 逻辑、思维和语言
一、逻辑 逻辑学是以逻辑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