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2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精梳理·通时空观念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历史分期:前771年,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分为□01春秋、□02战国两个阶段。

2.春秋五霸形成:□03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君称为“□04春秋五霸”。

3.战国七雄与周王室灭亡

(1)战国七雄形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05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出现□06三家分晋,齐国出现□07田氏代齐。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只剩下□08齐、□09楚、□10燕、□11韩、□12赵、□13魏、□14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15256年被秦国所灭。

4.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

(1)华夏认同:春秋时期□16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17华夏”,在频繁的交往中,产生了□18华夏认同观念。

(2)民族交融: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已逐渐融入华夏族,楚国也不再被视

为蛮夷。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19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

(1)农业:□01铁制农具广泛使用,□02牛耕得到推广,□03水利灌溉工程大量

兴修。如:□04都江堰、郑国渠。

(2)工商业:□05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发展。手工业□06分工更细密,□07货币广泛流通,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08中心城市和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

2.商鞅变法

(1)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兴起,他们要求获取政权。②□09兼并战争剧烈,为了富国强兵。

(2)开始时间:前356年。

(3)内容及作用

[金版微点拨]

【思考探究1】你觉得“射王中肩”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金版点拨: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易混易错】奴隶、农民、无产阶级的区别

奴隶,一无所有,无财产,无自由,无人权,是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权处置奴隶。

农民,有自己的土地,有一定的自由,有一定的人权。

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近代无财产,有自由,现代社会有人权。

【知识拓展】华夏观念

(1)“华”“夏”在夏、商、西周时是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其含义也有多种。而华已有文化先进之意,夏不仅为地名,也为国名。

(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政权与边地少数民族并立,边地落后,夷夏对称,这时,夏即指文化发达的东方诸国。华夏连称则指礼仪文化发达的中国之意。

(4)结局:商鞅被杀,但变法深入人心。

(5)意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

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12国富兵强,为秦□13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四、百家争鸣

1.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1)□0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

(2)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3)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4)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受到重用。

2.百家争鸣局面

□02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03政治、□04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3.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

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05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4.百家争鸣的表现

(1)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06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07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2)道家:代表是□08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3)□09下层平民利益。墨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10兼爱”“□11非攻”,还提出了“□12尚贤”的政治主张。

(4)法家:代表□13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14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15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5)阴阳家:以□16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17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思考探究2】教材P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图,此图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现象对工商业发展会有何影响?你有何启示?

金版点拨:现实:货币不统一。

原因:诸侯国并立,全国不统一。

影响:阻碍工商业发展。

启示:①统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②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思维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奴隶

制向

封建

制过渡⎩⎪

⎪⎧

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代替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代替血缘世袭为君主任免代替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发展

【思维导图】

研重难·籍史料实证主题一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图为教材P10)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二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

——教材P13

三《战国策》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毛泽东说:“(商鞅)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男子到女家就婚)。借父耰鉏(yōu chú农具),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教你读史]史料一观察图一中周的都城、诸侯的都城、长城等,图二中货币及形状,文字材料中的“牛”“耕”。史料二分两部分,第一层叙述了各国变法的原因,第二层各国变法内容涉及生产、政治权利的取得和法律制度等。史料三的评价分两个方面,肯定和否定。

[问题探究](1)史料一中蕴含了哪些时代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