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百家争鸣(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32 人教课标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32 人教课标版
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P4
(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
2.推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学术下移 B.诸侯重用“士” C.周王室衰微 D.井田制崩 溃 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 B.各国相继变法 C.战争繁频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
夫。……”
——《孟子》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2.孟子的思想:
3.荀子的思想: •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
赵国人。荀子有两位有 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 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的思想: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吸 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部分)
政治:“仁义”和“王道”,“以德 服人” 民本: “君舟民水” 伦理观: “性恶论” 朴素的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
互依存和相不往断转来化的
福祸相依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_百家争鸣【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_百家争鸣【课件】

何为百家?

“百家”为泛指,

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墨、道、

法、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

家、小说家等十家。

何为争鸣?
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 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
主张。
二 百家争鸣
Q1:战国时期为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一: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
好恶殊方。……(诸子)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原因一:王室衰微、诸—侯—变班法固的《需汉要书和·士艺阶文层志崛》起
材料二: 原因二: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三 :“西周时,“学在官 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知识, 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下层贵族 降为平民者有之,官方学者流落 民间者有之,因而出现了文化知识 下移的现象,文化知识开始传播 到社会上,学在“私家”,私人 讲学之风兴起,打破了“官学”独 占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一 老子和孔子 二 百家争鸣
看课标 培素养
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 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学习目标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 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 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 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岳麓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岳麓必修3)
第 一
第 2
单课

新知预习 ·巧设计
基础等级 发展等级
名师课堂 ·一点通
重点诠释 考点全解
课堂小结·建通史 创新演练·大冲关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 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仁政 ”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政治上]
(1)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战国 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四、韩非与法家 1.历史地位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主张 法 、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 “ 是古非今 ”的历史观。
3.影响 (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 想 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帝道”指的是 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现 代的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 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所 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典题例析]
[例2] (2011·广东高考)“夫仁政,必自经界
(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
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土地 政策,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 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解决百姓的土地问题是施 行仁政的前提,只要人民获得了土地,社会就可以安 定下来(“可坐而定也”)。故C项正确。

《百家争鸣》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

《百家争鸣》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

道家思想特点 哲学思想
治国思想
新课学习
道是世界之本 朴素辩证法 方法论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三、法家
新课学习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秦国 变法国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法家特点: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新课学习
2、韩非子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3、荀子
新课学习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 舟。”
提出“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就是把握礼
新课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并 提出学说,由孟子、荀子 的总结、改造与发展
二、道家
1、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新课学习
“道”是世界的根本,是 永恒不变的 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 方向转化的规律
小国寡民 无为 而治
2、庄子
新课学习
昔者庄周梦为蝴 蝶……俄然觉……不知 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 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齐物”——“逍 遥”——“无所恃”
将“法”、“术”、 “势”糅合为一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 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加强中央集权,厉 行赏罚,奖励耕战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 对“是古非今”
影响: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 专制政权的工具。

百家争鸣课件

百家争鸣课件

子曰:“吾十有五而 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 志于学,三十而立, 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 能够顺乎天命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 逾矩。” 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 ──《论语· 为政》 最高阶段。
主张
“兼爱”“非攻” 节俭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尚贤”
特点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主张和贡献 政治思想
(1)仁爱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解决人 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 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 即“克己复礼为仁”; (2)强调在政治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思想评价
(三)法家

李悝

(1)推行“尽地力之教” (2)主张用严酷刑罚来加强君主集权 商鞅 (1)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制定尊卑爵 秩的等级 (2)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 权
(三)法家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 法 非 家 子
观点 主张
(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 系统的法治理论;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 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优质课件(部编版)1

百家争鸣优质课件(部编版)1


这可是我的老本行,不管是修房子的人还是住房子 的人,都应该身体力行在领导者的指挥下添砖加瓦。
大厦将倾,急有何用,大厦已倾,扶有何用;随遇
丙 而安即可。若无此大厦,就无此烦扰。依我看,还
不如以天为盖地为庐来得潇洒!
颓颓将倾了,留有何用!不如干脆推倒重建新的,
丁 国君命令众人,监督众人认真修建,敢滥竽充数,
春秋
儒 孔子
仁;有教无类; 以德治国;恢复西周制度
战国
战国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儒
荀子
“礼治”
道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墨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 “尚贤”
战国
法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思想 之辩
面对社会剧变,如何治理国家
春秋
儒 孔子
仁;有教无类; 以德治国;恢复西周制度
材料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 税之多;民之轻死,以 其上求生之厚;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
——《道德经》
无为而治
材料六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道德经》 顺应自然
64岁重返卫国
被嘲丧家犬
5658岁回离到开鲁国
匡城桓受魋困挑衅


绝粮七日
流落到黄河一带去了…
——《论语·微子》译文
礼崩乐坏
假设你是当时的周王室\诸侯\卿大夫, 想想这些急剧的变化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孔子 没落的贵族 墨子 卑微的工匠 韩非 高贵的王族
先秦诸子百家主张
生活 主要 代表 时代 派别 人物
主要主张
春秋

老子 万物有其对立面且可转化;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_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_优秀课件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1、生平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
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晚年到鲁
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工作。孔子
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
所在地。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51岁从政;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68 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 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 子深情爱戴。
5.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1)、地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
(2)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 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不仅是中国文 化名人,更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竞相鸣叫,比喻在学术方面,对各种看 法和观点进行争辩。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 争芳斗艳的局面。
仁、爱人、为政以德;
变化急剧而深刻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为“改革” (法家:韩非)开放的中国努力学习吧!
北京孔庙
其中强调用“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它常常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使用,意思是老翁丢失了马,哪里知道就不是福气呢?这个成语现在往往用来比喻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或者用来形容虽然暂时受了损失,也可能因此
新课导入
变化急剧而深刻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一大
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孔子。在国内,各

百家争鸣课件

百家争鸣课件

②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 王制》
③伦理观: “性恶论”(主张礼法)
二、道家
• (1)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 民” • 不尚贤,使民不争。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2)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 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 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 制走向瓦解 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 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 的地位。 削弱,诸侯不断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 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材料三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七年》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 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 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 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
②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 “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3.荀子
①政治思想: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 王霸》

(部编)《百家争鸣》ppt优秀课件

(部编)《百家争鸣》ppt优秀课件
“百家”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
——《论语·雍也》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3.以“礼”治理国家 ——《论语·颜渊》 3、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的思想家是(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
后一点。” 13(1)儒家,“仁”。
7、2007年9月,以“走进孔子. 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 而合。
思考 孔子这样做,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大家 遵守周礼,讲仁、信,重建社会秩序。
文化方面:
5、在校园文化节的主题演讲会上,小明同学引 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位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 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 思想家的主张不谋 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儒

中文名:孔丘 别名:孔子、仲尼、圣人 国籍:春秋·鲁国 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 职业: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成就:开创儒家学派 代表作:《论语》
政治方面: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①“仁者爱人”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克己复礼”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随。
当马上就去做。”学生们觉得奇怪,同样一个问题,为 3、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的思想家是(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耻且格。

《百家争鸣》ppt课件42(24张PPT)

《百家争鸣》ppt课件42(24张PPT)


明朝中期 《西游记》 吴承恩 唐僧取经的故事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着市民文学日趋成熟和繁荣,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不仅着意于战争场景的描写,更精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曹操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统治阶级自私、贪婪、奸诈、残暴的种种表现,
早日成为“一子”“一家” ,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随堂练习
1.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 后,问“伤人乎?”这则故事体现出孔子倡导并实践了他
的思想 ( A.“仁”
A

B.“因材施教”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2.你的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想劝他(她)说:“一次考试失 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 会考好的。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你才及早发 现问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这时,你可以引用以下哪家
想是B(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刚刚开学,班中已屡次出现随便乱扔纸屑的现象。
你瞧,刚刚打扫好的教室,不知又是谁扔了几张纸,
值日生又得重新打扫。为此班委开了个紧急会议,但
是大家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出示明北京城的图片。

三、小说和戏剧

学生概括古典小说的成就,并通过这些古典小说概括明清文化的时代特征。

年代 著作 作者 题材 价值

百家争鸣(课件).

百家争鸣(课件).

孔子
谢谢指导
周游列国
叶落归根
师生互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 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经济: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 政治: 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文化: 私学兴起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 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探究:学以至用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墨的老师,如 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
难点探究
关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名、 法、阴阳、纵横、农、杂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 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难点探究
如何理解荀子所提出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和“制天命而 用之”等观点?
思考:材料中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主张? “仁政,民贵君轻”
情景创设三
归纳老子的思想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 断,柔能胜刚。
小国寡民的社会
情景创设四
郑人买履
请思考:韩非子《郑人买履》和《守株待免》的 故事分别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观点?
守 株 待 兔
老子 1、 孔子 2、 3、 庄子

(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百家争鸣》(课件)

(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百家争鸣》(课件)

宋国
郑国
卫国 陈国 蔡国
鲁国
楚国
孔丘,子路,子贡,颜回, 曾参,子夏,冉求,曾子
子路 夫子,弟子跟随你去研学。
颜回 夫子,弟子誓死追随夫子 周游列国。
子贡 夫子,弟子报名,研学算 我一个。
(1)请你完成孔子的简介。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山东),儒家学派创始人,大 思想家、大教育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百家争鸣的 历史小剧场,并结合课文,完成表格的填写。
学派 墨家 儒家
道家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子 兼爱非攻、贤人治国、节俭 《墨子》
孟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反对非正义战争
《孟子》
荀子 庄子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 自由,人格独立
《庄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意 “无为而治”不是
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
(5)反映了老子在处世方面的什么思想主张?
地干预,顺其自然。对今
天保护自然环境有重
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要意义。
朋友圈
孔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 周游列国,以期施展一匡天 下的抱负。
周游列国途中
孔丘,子路,子贡,颜回, 曾参,子夏,冉求,曾子
子路 夫子,郑人说我们累累若 丧家之犬。 颜回 夫子,陈蔡绝粮,师兄弟 们都病倒站不起来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3)孔子周游列国会向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宣传什么政治主张? 1.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 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 2.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 服,社会才会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
(1)“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2)“非攻”,反对掠夺战争
新知讲解
法家学派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1)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2)主张树立君主权威,强化中央 集权统治。
韩非子
新知讲解
兵家学派
春秋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孙膑 ——《孙膑兵法》 “围魏救赵”
新知讲解
(1)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核心是“仁”,
一是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二是“克己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
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②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孔子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孔子不但是一位大思想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 被古代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新知讲解
(2)孔子的教育思想成就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
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②发现和总结了许多教育规律,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等。
孔子讲学图
新知讲解
孔府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 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西汉以后,历代帝 王进行了数十次的重建、扩建, 使其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 筑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知讲解
孟子
—— 孟子被尊为“亚圣” 主要思想: “仁政” “民贵君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新知讲解
(2)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反对侵扰百姓 庄子——道家战国代表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新知讲解
墨家学派
墨子——战国时期创始人
主要思想:
(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 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 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2)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 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新知讲解
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 儒家
孔子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新知讲解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 国家,实现统一大业。
百家争鸣为 中国走向大一 统起到重要作 用
新知讲解
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新知讲解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 ( C)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导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新知讲解
“百家”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新知讲解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处于大变革时期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
新知讲解
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新知讲解
儒家学派 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论语》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新知讲解
中文名:孔丘 别名:孔子、仲尼、圣人 国籍:春秋·鲁国 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 职业: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成就:开创儒家学派 代表作:《论语》
课堂练习
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 思想的是( )
A、道家思想 B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课堂练习
“当仁不让”“随遇而安”“守 株待兔”这三个成语分别渗透了下 列哪三家学派的精神( )
A.道、儒、墨
D
B.道、墨、法
C.墨、儒、法
D.儒、道、法
课堂练习
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 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 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孙膑兵法》
新知讲解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仁爱”、“克己复礼” “德”“礼” “仁政”“贵” “君轻”
春秋末期、战国 “对立”“无为”
战国前期
“非攻”即反对战争 “兼爱”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与时移”
孙武(孙子) 春秋晚期
孙膑
战国时期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新知讲解
百家争鸣的影响
A.儒家思想
B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课堂练习
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 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C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课堂总结
百家争鸣
根本原因:社会动荡和变革
学派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学派 代表人物 孔子
儒家
孟子
道家 老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孙子
兵家
孙膑
时代 春秋晚期
主要主张或著作
“仁爱”、“克己复礼” “德”“礼”
战国时期
春秋末期、战 国 战国前期
战国末期 春秋晚期
“仁政”“贵” “君轻” “对立”“无为”
“非攻”即反对战争 “兼爱” “法与时移” 《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
新知讲解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成为主流思 想,而倍受统治者的青睐是法家思想为什么?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 国君权力;
(2)同时为应对战争,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 赋税、徭役、兵役等,阶级矛盾激化;
(3)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 当时社会形势需要,所以受到青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