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问候语差异及原因探讨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在英语和汉语的礼貌用语方面有一些显著的不同,涉及到的表达
和问候形式都有所差异。
大多数汉语礼貌用语具有某种程度的尊重性,并且有时会比英语礼貌用语更加礼貌。
首先,汉语和英语的问候形式是不同的。
汉语中常用的礼貌问候
语是“你好!”,而英语中可以说“嗨!”,“Hi”或“Hello”等词语。
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更加礼貌的问候方式,如“您好!”,
“不好意思打扰您!”等等。
然而,在英语中,尽管也有“hello”的
表达方式,但这一礼貌表达方式几乎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无论是
对朋友、同事、陌生人或是上级等。
其次,汉语和英语的表达常常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汉
语中,“行”一词可以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在英语中,“ok”
一词则是最流行的表达方式之一。
此外,“谢谢”在英语中可以表达
出更多的尊重,比如说“Thank you very much”;而在汉语中,“谢谢”同样可以表示尊重,只是表达形式更加简单。
最后,汉语的礼貌用语往往更具有礼貌性,而英语的礼貌用语则
更实用。
汉语礼貌用语更多地被用于非正式场合,而英语礼貌用语则
常常是针对正式场合使用的,如会议或社交活动等。
总之,英汉礼貌用语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它们在表达形式和尊
重性上有所不同。
英语礼貌用语往往被用于正式场合,而汉语礼貌用
语则更能表达出尊重,是非正式场合的首选。
[精品]汉英招呼语的差异
[精品]汉英招呼语的差异[论文关键词]问候语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
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
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
本文对比了中英问候语内容、结构、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了中英问候语礼貌原则差异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说明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
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一)分类及内容差异1.祝愿式问候。
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 您好”新年好”、 Merry Christmas”等。
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英文中有 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 您早”并不对应, 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 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 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 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
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
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
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 吃了吗”、 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
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
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英文问候语是两国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人们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文问候语强调尊重、亲切、礼貌,通常包括称呼、问候和祝福三个部分;英文问候语则注重简洁、直接、自然,通常只包括简短的问候语。
一、称呼中文问候语中,一般要在称呼上下功夫。
我们通常根据场合和身份来选择适当的称呼,如“先生”、“小姐”、“阿姨”、“叔叔”等。
因为中文重视礼仪和尊重,称呼不当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误会。
英文问候语则不太强调称呼,常用的称呼包括:先生(Mr.)、女士(Ms./Mrs.)、先生/女士(Sir/Madam)等。
使用称呼的时候,通常不必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年龄,尽量用中性的语言表达。
二、问候中文问候语的问候部分包括“您好”、“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这些问候语言简意赅,中文的礼貌和尊重渗透在其中。
英文问候语则更简短,比如:“Hi”、“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有些问候语还带有特殊的含义,如“How are you?” (你好吗) 等。
这些问候语多用于熟人之间的交流。
三、祝福中文问候语的祝福部分则相对比较丰富,常见的有“祝您健康长寿”、“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生意兴隆,财运亨通”等。
祝福的语言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关注,表达出对对方的良好祝愿和祝福。
英文问候语的祝福部分则比较简短,通常只有简单的“Take care”、“Have a nice day”、“Enjoy your weekend”等。
这些祝福语言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能够让交流双方感受到对方的关切和关心。
总体来说,中英文问候语的差异在于中文注重礼仪和尊重,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和关注;英文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自然,简洁明了,表达的是现实的意义和实际的祝福。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和场合来选择适当的问候语,让交流变得更加和谐和顺畅。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先称呼对方的姓名或称谓,然后表达自己的请求或感谢,并在结尾再次表示感谢或祝福。
汉语中的礼貌用语则更加注重对对方的尊重和恭维,通常使用各种尊称和谦称,使谈话双方感到和谐而舒适。
以下是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1. 问候英语中的问候通常使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简单的短语,而汉语中则更多使用"您好"、"早上好"、"下午好"等尊敬的语言。
英语:Hello/ 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汉语:您好/早上好/下午好。
2. 称呼英语中的称呼通常使用对方的名字或姓氏,或者使用诸如"Mr."、"Mrs."、"Ms."等尊称;中文称呼则更加注重使用各种敬称如"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
英语:Mr./Mrs./Miss/Ms. + 姓氏;First name / Last name.汉语:尊敬的+ 姓名;敬爱的/ 亲爱的+ 姓名。
3. 请求英语中请求的方式通常比较直接,例如"I would like to..."、"Can you..."等句型,而中文中通常更多地使用加上谦词的委婉表达方式,如“如果没有别的安排,麻烦您能否……”;“不知有没有这个可能,请您帮个忙……”英语:I would like to... / Can you.... / Could you... / May I...汉语:麻烦您... / 烦请您... / 请您帮个忙... / 如果方便,麻烦您….4. 感谢英语中通常使用"Thank you"、"Thanks"、"Appreciate it"等简洁的语言表达感谢之情,而中文则通常通过使用多个谢词和谦语表达谢意。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本文旨在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两种文化及其语言的理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问候语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对于提高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本文以英汉问候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英语和汉语的教科书、口语教材、电影、电视剧以及实际交际场景中的英汉问候语使用情况,来探究其差异。
差异分析1.语音方面:英语中的问候语发音一般较为简单,通常是升调,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发音相对复杂,调型多变,有时甚至会出现降调。
2.词汇方面:英语中常使用“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词来表达问候,而汉语中则倾向于使用“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词。
3.用法方面:英语中通常在首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使用正式的问候语,而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间则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Hey”、“Hi”。
而在汉语中,无论面对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一般的问候语都是“你好”,只有在特殊场合如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才会使用较为正式的问候语。
原因探讨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历史、文化、语言地位等方面进行考虑。
在历史方面,英语和汉语的发展历程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了问候语上。
此外,英汉两种文化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英语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因此英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简洁直接;而汉语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所以汉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温和礼貌。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地位也有所不同。
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而汉语则主要在中国及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
这也导致了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启示与建议通过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首先,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在交际过程中,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
其次,教育机构在开展外语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法。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英汉问候语差异浅析问候语是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起步,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社交习惯。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其问候语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语言基础、问候语差异、礼貌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英语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而汉语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系统的不同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此外,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
这种语法结构的差异也影响了问候语的表达方式。
在问候语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各有特色。
英语中的问候语通常简短明了,常见的有“Hello”、“Hi”、“Good morning”等。
而在汉语中,问候语则更加多样化,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有不同的问候方式。
例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你好”、“你们好”等等。
此外,英语中的问候语往往直接切题,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则更注重寒暄和礼节,例如询问对方是否吃过了饭、最近工作如何等。
从礼貌程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在称呼上的差异也值得我们。
英语中往往使用“Mr.”、“Mrs.”、“Miss.”等称呼,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老师”、“师傅”、“小姐”等称谓。
在敬意和谦逊的表达上,英语中的敬称和谦称相对较少,而汉语中的敬称和谦称则更为丰富。
例如,“请”、“谢谢”、“对不起”等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在汉语中往往被表达为“劳驾”、“承蒙”、“不敢当”等更具有谦逊意味的词语。
总的来说,英汉问候语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以及交际风格的不同。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技巧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面对不同文化时,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问候方式和礼貌程度,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的论文_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的论文_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的论文_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比较英汉两种问候语的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可以得出二者在问候语使用中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
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
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
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内容差别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
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
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
ww不是吗?)。
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
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
例如。
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
浅谈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浅谈中英问候语的差异问候语, 又叫招呼语、见面语, 它短小简单, 是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交际用语。
就语言学来看,由于其着重遵循着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从而成为一种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这样一来,在表达上便会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给人以尊重,礼貌的态度和语气,能得到无形的好处和方便。
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形式、运用的场合、方式等存在很多差异,这也使得中西方的问候语在内容、礼貌标准、称谓和禁忌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方面的情况做初步的对比分析。
问候语首先体现在称谓方式上。
中国人有着“上下有仪、长幼有序”的观念。
一般来讲, 晚辈称呼长辈时, 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姓名称谓, 而且无论有无血缘关系, 均可以亲属称谓相称, 如叫“爷爷”“叔叔”“阿姨”等。
晚辈直呼长辈姓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同辈之间若是不太熟识,也忌直呼对方的名字,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可称呼“先生”、“同志”、“美女”。
而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那么多忌讳, 基本上不存在讳名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 用Mr . + 姓或Mrs. ( Ms. Miss) + 姓就可以了。
在问候内容上,中西方也有不同。
在日常的交际中,中国人喜欢用这样的打招呼方式,“你去哪儿?”,“有晚自习吗?”,“吃了没?”,等待。
而大多数西方人对这样的问句正常的回答是“这事与你无关!”。
在英语里,这样的发问是一个标准的问句,而不是问候语,具体的回答被看作是个人的私事,这样的发问只会在上级对下级或好朋友间才会出现。
如果在社交场合使用,会被视为是粗鲁的表现。
其实汉文化中使用这些问句,其目的并不是表示询问,并不要求对方回答具体的问题,而仅仅是表示一种打招呼和关心。
对方通常也会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回应,如“有事”、“嗯”、“瞎忙”等,因为汉语的问候语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并不一定要提供什么信息。
在英语国家,人们见面一般以谈论天气表示问候,如“Lovely day, isn’t it天气不错,是吧!”“It’s so hot today, isn’t it今天可真冷,对吧?。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
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汉英招呼语的差异
语文应用汉英招呼语的差异□毕继万 “招呼”语是两人相识后或相识者见面时的问候语,是说话人肯定自己与被招呼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志,是每种礼貌语言的重要方面。
相识者和熟人之间的招呼语一般有两种情况:每天或经常见面时的招呼语和久别重逢时的招呼语。
在对外交往中招呼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冲突屡见不鲜,值得有关人士高度重视。
一、汉英招呼语的文化冲突在汉英交往中,许多中国人不了解招呼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冲突,习惯于将汉语招呼语直译成英语或者直接搬用汉语招呼语,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解甚至严重的文化冲突。
主要表现有五:11有些招呼语被理解成了解信息的问题。
例如,汉语的“吃了吗?”,英语国家的人会理解成是要了解对方是否已经吃饭,因而往往被看成是请人吃饭或要求与对方共同进餐的发端语;在未婚青年男女之间使用则会被对方理解为幽会的要求语。
21有些招呼语又会被人理解为对别人私事的无礼探听和粗暴干涉。
例如“干吗去呀?”和“干吗去了?”,英语国家的人都理解为探听别人私事的问句,有些人甚至怀疑中国人都是特务,因为住在中国旅馆的外国人常常“会遭到中国旅馆服务人员的类似讯问”。
31也有些外国人抱怨中国人常常毫无意义地提出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
例如,见人买菜时问“买菜呀?”,见人正朝电影厅走去时问“看电影去呀?”,一位新西兰女士听到这一问题后就极不高兴地嘟囔道:“多么愚蠢的问题呀!”41外国人还认为中国人爱说一些奇怪的“大实话”。
例如,“吃饭去呀”“擦车啦”“您来啦”。
51中国人以“叫人”的方式打招呼也会被英语国家的人理解成为了要说什么而喊住对方,因此听到中国人叫他们时他们常常会停下来等候你的“下文”。
二、汉英招呼语对比汉英招呼语的基本功能并无区别,都是表示“我见到你了,我没有不理你”,都是愿意与对方交往的一种礼貌表示。
两种语言的招呼语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
11汉英招呼语的类别大同小异。
(1)汉英招呼语都有问候型。
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2、实验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英汉言语幽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 解和接受程度,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为量化和科学的依据。
3、案例研究:针对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应用和效 果,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运用言语幽默提供指导。
4、跨学科研究:可以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 到英汉言语幽默的研究中,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言语幽默的本质和功能。
2、问候用语
在问候用语方面,英语和汉语也有所不同。英语中的问候语常常涉及天气、 健康等话题,如“How are you?”“Nice weather, isn’t it?”等。而在汉 语中,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对方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如“你吃了吗?”“你到哪 里去了?”等。
3、告别用语
在告别时,英语和汉语同样存在差异。英语中常见的告别语有 “Goodbye”“See you later”等。而在汉语中,告别语则更为丰富,如“再 见”“再会”“后会有期”等。
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汉言语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英语中,由于对狗 的喜爱,许多与狗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汉语中,由于 对龙的崇拜,很多与龙相关的言语行为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三、如何避免日常交际中英汉言 语行为差异带来的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因英汉言语行为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呢?首先,我 们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我们要尽量采用直 接、坦率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要避免谈论对方认为不合适 的话题,尤其是与其信仰、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内容。
二、文化内涵的探讨
英汉言语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以英国人为例,他们通常以“dog” 作为宠物,对狗有着特殊的喜爱。因此,在英语中,“dog”往往具有积极的语 义内涵,如“lucky dog”表示幸运的人。而中国人则崇拜龙,认为龙是权力、 尊严和繁荣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和词汇,如“龙飞凤 舞”“生龙活虎”等。
【2018-2019】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范文模板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篇一: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201X-05-15 18:19 来源: 作者:网友评论 0 条浏览次数 294摘要本文拟通过分析问候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对语言交往进行跨文化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汉语英语问候语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
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
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
国外学者关于礼貌的研究,已经有了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论以及作为这些理论基础的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等影响较大的理论,国内学者顾曰国(1990)也提出了中国社会的礼貌准则。
布朗与莱文森(1978)指出,问候语存在于各语言中。
高夫曼(1971)认为问候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比如说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吃了吗?”“去哪儿?”“忙什么哪?”“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来了?”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与汉语相比,英语的问候语则简单得多,也抽象得多,而且往往是模式化的套语,如“Hello”、“Hi”、“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文后语,大都脱离了他们产生初期那种对人表示关心、讲究具体实用的特点。
人们见面时说出这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其实并不要求对方明确回答,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要发出的信息被对方知道了,就算实现了打招呼问候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目的。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别与发展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别与发展问候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英两种语言体系下的问候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发展及原因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中文问候语较为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敬语和谦辞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虚。
如“你好”“再见”等。
而英语中的问候语则相对简单直接,常使用“Hello”“Hi”“Goodbye”等。
中英问候语在话题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中文问候语中常询问对方的家庭、工作、身体状况等,而英语问候语则更注重天气、新闻等公共话题。
中文问候语更加注重时间观念,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问候语。
如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等。
而英语问候语则相对较为笼统,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注重等级观念和群体意识,而英语国家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因此,现代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简单、实用的英语问候语。
中文问候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情感和态度,而英语问候语则更加注重口语化和简洁明了。
这种语言自身特点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问候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独特的特点。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和语言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英问候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未来,我们应更加中英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两种语言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问候语作为交际的起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比分析中文和英文的问候语,并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问候方式。
英汉问候语及习俗差异探析
英汉问候语及习俗差异探析人们花费精力、财力去学习这门或那种语言,其目的是为了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
各种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而来的,任何民族在使用本族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都把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注入到语言当中。
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和接受者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当中,就易于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可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建立明确的文化差异意识,而建立文化差异的意识必须首先弄清文化差异何在。
一、问候的习俗差异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问候语同样也是礼貌用语和常规用语的一种。
在交际中,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通过使用问候语而被突出并加以确定。
在任意语言中,不论地点、场合熟人相见都要互致问候。
问候大致都可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两类:前者是通语言行为进行的,如“您好”、“近来忙吗?”,有多种形式;后者指人们见面或相遇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头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微笑或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
下面详细介绍:(一)语言问候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和“Merry Christmas”等。
但由于各国文化习俗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英文中的“Good morning”(早上好)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
“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行为准则之一。
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若上午10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暗讽之意了。
2.关切式问候:关切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
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等均是。
此种问候语极为普通随便,问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
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礼貌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与人之间消除抵触、融洽共处、平等合作的基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尽管每一个民族都提倡礼貌,但礼貌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认为是“礼貌”的,另一个民族也许认为是“不礼貌”的。
这在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本文旨在分析英汉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1. 赞誉准则上的差异。
赞誉准则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行为。
在英语中,被赞誉人礼貌的做法就是遵循Leech 的“一致原则”,迎合对方的赞誉,说声“ Tha nks! ”或“ Tha nk you!”,欣然接受恭维。
而汉语重视贬己尊人准则。
在受到别人的恭维时,总是习惯先否定对方的赞扬,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而接受恭维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或缺乏教养。
比如:中国人送礼时会说“小小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而西方人则会直接说:“ I hope you like it. ”或“ I think it may be useful to you. ”。
2. 称呼语的差异。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
英汉语言都视见面打招呼为礼貌,而打招呼就得有合适的称呼语。
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和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偏爱和崇尚对等式( reciprocal/symmetrical )的称呼类型,体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
非家庭成员的称呼通常只要在姓氏前加上Mr. ,Mrs. ,Ms.,Miss 就可以了。
而且在英语称呼习惯表达上,关系越是亲密,越是习惯于直呼其名。
中国人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和传统伦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较习惯于非对等式( nonreciprocal/asymmetrical )的称呼类型,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
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起点。
中英问候语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本文将从问候语的构成、使用场合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问候语的构成中文问候语通常包括称谓和问候语素两部分。
称谓根据不同场合和关系有多种形式,如“老师”、“校长”、“亲爱的”等。
而问候语素则通常由“吃了没”、“好”、“在忙吗”等词构成。
在中文问候语中,称谓和问候语素的组合使用非常重要,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和场合进行相应的调整。
英文问候语则通常由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短语组成,如“Hello”、“Hi”、“How are you?”。
在英文中,人们往往通过简单的寒暄用语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友好,并不强调称谓的使用。
使用场合中文问候语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工作场合,人们通常会使用正式的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
在家庭和私人场合,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吃了没”、“去哪里”。
在中国文化中,问候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节日、季节和时间段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道贺“新年好”。
英文问候语的使用场合相对简单。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普遍使用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用语。
而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或晚宴等,人们则使用更加正式的问候语,如“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虽然英文中也存在一些特殊场合下的问候语,但总体来说不如中文繁琐。
表达方式中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多样化。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询问对方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在中国文化中,面带微笑、语气平和、声音适中也是表达友好和尊重的重要因素。
英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则相对简单明了。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直接询问对方的近况或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在英文中,语气和声音的变化往往不如中文那样受到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问候语差异及原因探讨
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标签:问候语;问候称谓;问候内容;问候句式
0 引言
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不论第一次见面还是熟人打招呼,通常要彼此之间打招呼,问候的目的则是保持社会接触。
本文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1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1.1 英汉问候称谓的差异
人们见面交谈,一般都会先称谓对方。
英汉问候称谓语有着极大的差异。
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复杂。
例如,汉语中第二人称就有“你”、“您”、“你们”“您们”之分,而英语中只有一个“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
一般说来,“您”是用来称谓比自己较高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而地位较高的人称谓比自己地位较低的人为“你”就可以了。
“您们”是“您”的复数,“你们”是“你”的复数。
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谓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语。
例如,称谓别人用“先生”、“阁下”、“足下”、“君”等,称谓自己用“在下”、“鄙人”、“弟子”等。
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却远远不如英语的频繁。
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1) How are you? 最近怎么样?
(2) How do you do? 您好!
(3) How is your work? 工作怎么样?
(4) How is your family? 家里都好吧?
另外,“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面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
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刘老”、“张老”、“王老”等。
但是在英语称谓中,就不能用old,因为“老”在西方文化中是“不中用的”意思,所以英美人特别忌讳别人称自己“老”。
在称谓时可以直接称呼对方“Mr.”、“Miss”、“Mrs”、或“Madam”。
其次,汉语中,我们经常用“姓氏+职业或头衔”来称谓别人,如刘老师、赵经理、张校长、陈工程师等。
但是,在英语中,我们不能说“Teacher Mary”、“Manager Black”、“Principal Brown”、“Engineer Smith”。
汉语中有一套极为复杂的称谓体系。
根据血缘关系以及年龄大小,有着不同的亲属称谓语。
例如,英文中的cousin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对应词: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等。
此外,汉语中还用这些亲属称谓语来称谓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或者陌生人,以此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如称谓老人为“爷爷”、“奶奶”,称呼中年人为“伯伯、叔叔、阿姨、大妈、大婶”等。
而在英语中,只有称呼亲属时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1.2 英汉问候内容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内容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不仅把食物作为其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
所以,中国人见面了通常会问“吃了吗”,“到哪里去啊”等。
而英国是个岛国,天气经常多变,因而更关注天气状况,见面了他们会经常以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
例如,“Lovely day, isn’t it?”(天气不错,是吧!),“It’s so hot today,isn’t it?”(今天可真冷,对吧?)。
其次,汉语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交谈双方的关系、说话场合等进行变化。
中国人见面说“吃了吗”,“到哪里去啊”,“最近忙些什么啊”等传统的问候语,其目的并不是真正为了询问,而是对对方表示关心。
听话人可以使用一些模糊的字眼来回答,如“出去走走”、“出去”、“有事”、“瞎忙”等。
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ood m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Hi!”,“Hello!”。
如果问候英美人“吃了吗?”或“去哪儿”,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会认为,“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
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
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
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
在英语文化中,诸如年龄、收入、个人动向、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信息被视为个人隐私,询问这些隐私就是侵犯别人,会给别人带来不悦,导致交际的失败。
1.3 英汉问候句式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也有将天气作为问候语的时候,但是汉语通常使用感叹句,如:“天气可真不错啊!”或“天气太糟糕了!”来表达对好天气的欣喜和对坏天气的不满;而英语通常使用反意疑问句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如,“Lovely day,isn’t it?”,“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这在汉语中却是极为少见的。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汉语的问候语在一些场合趋于简化。
熟人在路上见面的话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多以“嘿!”或“改天我再找你!”,“哪天找你玩!”。
英语问候语形式较为固定,回复也较为正式。
如:
——How are you?
——Fine,thanks./I’m fine,thanks,and you?
——How do you do?
——How do you do?
汉语问候的形式就较为灵活,如人们见面了问“周末准备去哪儿玩”、“上网了吗”、“现在哪儿高就啊”、“工作忙吗”等等。
2 导致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原因
2.1 地理环境不同
英美国家大部分都是属于岛国,以英国为例,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
由于是岛国和受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
所以英国人最常问候的就是天气,人们见面寒暄、打招呼、应酬一般都是先讨论天气。
中国横跨亚欧板块,四季更替,于是俗话说“看天吃饭”,而且在中国都以民生为主,穿衣吃饭是最关心的问题,古时候由于天灾等因素,人民常常吃不好穿不暖,所以见面第一句习惯性的会以类似“吃了吗”此类的寒暄,而实际上,他不是在问你是不是真的吃的,只是见面打招呼而已。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后期,“你吃了吧”这句问候语最盛行,人们见面就是习惯问候对方“你吃了吧”。
这种传统的问候方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深入人心,其实也暴露了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人们对缺吃少食的恐慌心。
2.2 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文化中,对社会评价的注意焦点不同,导致了中西方问候语在对象和内容场合上的差异。
在问候的场合中,中国社会对于刻意的称赞以及褒奖,尤其是对女性的外貌、穿着打扮、发型等方面的问候。
所以,人品、才能、智慧是中国社会在交际时的中心内容,由于中国社会受“男女有别”的封建思想影响,在许多交际场合,男性对女性外貌的言语是不合适的。
这方面的言语多局限于女性之间。
中国人经常对对方的外貌变化予以忽视,即使注意到了对方身上的变化,也往往用一些中性的言辞来称赞。
而西方人更偏爱于对外貌、服饰、发型或所有物等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方面
的言词最为突出。
西方社会崇尚“新”。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新的东西,如新车、新衣服、新的发型等都是更容易引起别人的称赞。
虽然这种新,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稍作修改或改变,但重要的是,谈话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并认为这是值得称赞的。
2.3 价值观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已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
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