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斯批判
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名义刚性)【圣才出品】
第6章名义刚性1.什么是卢卡斯批判?为什么卢卡斯批判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建议有影响?答:(1)卢卡斯批判的含义卢卡斯批判,又称卢卡斯批评,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该名称来自卢卡斯的论文《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一个批判》。
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采取对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
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批判的具体内容具体来说,卢卡斯批判的内容有:①任何政策都是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弈,双方力图猜中对方的最优策略。
假如政府把私人部门当成被动的“机器”来控制,其政策的基本假设已经错误了。
政府的每一个策略,假如已经被私人部门准确地预见到,则政策的“货币效应”将消失,政府的货币政策将是“中性”的,不会产生任何物质力量。
而政府的财政开支将以其物质力量与私人部门竞争资源,产生所谓的“挤出效应”,即以每一元政府开支从市场里挤出去一元钱的私人开支,结果政府开支仅仅是替私人花钱而已。
所以政府的任何政策,不论是货币的还是实物的,都不会产生有益于社会的效果。
②理论解释为什么在战后确实出现了持续繁荣,是否与凯恩斯政策有关系。
卢卡斯认为,凯恩斯政策假如短期内有效,那就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接电话”的噪音使私人听不清信号。
当大多数私人因为听不清信号而放弃行动时,政府相当于在与一个完全被动的机器博弈,所以很轻易实行“最优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
但是当人们反复听取信号,终于搞清楚了政府意图时,博弈就又回到主动的理性人之间的博弈了。
战后繁荣的代价就是,政府为了不断造成“惊奇”效应,必须不断使自己的政策强度升级。
卢卡斯批判名词解释答案
卢卡斯批判名词解释答案
路卡斯批判是一种复杂的思考方式,它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实用哲学方法。
它源自于职业社会学家路卡斯(Rudolph Rocker)。
他认为,历史和语言都具有文化表达功能,尤其是语言,因为它具有实际功能,能够改变人们的行为。
与结构主义者、解释学者和言语学者不同,路卡斯在思考时更注重实践,而不是理论。
路卡斯批判的核心概念,即“关键字”理论和“语言游戏”理论,提倡以广义
的实际背景来批判性地诠释和研究语言使用,以及文化和知识的刊出和传播的进程,它们支撑着旧社会不公正和不可公平的文化系统。
高校和高等教育中,路卡斯批判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影响力。
首先,在大学
生们编辑各种文学作品中,路卡斯批判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以及文本背后隐藏的意思。
这在学术文献中十分重要。
另外,路卡斯批判的运用,有助于学生们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少去某些社会观念及偏见、甚至可以探究有效的反抗手段。
综上所述,路卡斯批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作用无可限量。
在高校和高等教
育中,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路卡斯批判都在服务与指引着各领域发展,促进着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塑造着社会正义伦理情怀。
经济学家介绍(6)——卢卡斯
经济学家介绍(6)——卢卡斯整理日期:2002-10-20卢卡斯, 60年代末出道, 最初由于对自然率假说和货币中性的拥护而被认为是激进的货币主义者(胡佛,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共同向当时的凯恩斯主义挑战. 但事实上, 他们与货币主义者在对预期的形成机制的看法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卢卡斯等人复兴了穆斯于1960年所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适应性预期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等同于理性预期, Muth, Optimal Properties of Exponentially Weighted Forecasts), 从而提出了预期到的与末预期到的货币冲击都具有实质影响, 因而显著区别于货币学派的观点.卢卡斯最初的研究领域是劳动供给和投资行为, 这同凯恩斯主义对需求的强调是截然不同的. 70年代早期, 卢卡斯对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复兴了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战后凯恩斯主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以至于有些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周期已经死去, 而政府的作用就是适时地采取一些干预措施以抹平经济周期, 而卢卡斯72年的文章(预期与货币中性)则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论证了菲利普斯曲线(因而是一种均衡的经济周期),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非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 它会随着政府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 政府干预终将失灵(此前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已经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失效的观点, 1969年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讲演). 而美国70年代出现的滞涨(唉, 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也很严肃的问题, 而在我国很多人看来就成了攻击资本主义的一根救命稻草, 到了90年代还在絮叨个没完, 却不知从严格的学术角度去探讨它, 而西方宏观经济学因此又得到了一次重大的发展)使得卢卡斯名声大振. 因其对理性预期的强调而被称为是理性预期学派(后面会说到这个称谓是不合适的)这期间最重要的方法性文章就是1976年的理解商业周期(中文版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刊1999年第2期), 在这篇文章里, 卢卡斯全面而非技术性地(在我看来这绝不比成堆的数学模型好读)描述了他的货币周期理论. 但事实上, 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指明了所谓经济周期现象的典型事实, 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厘清了经济周期研究的方向与方法, 明确强调了冲击与传播机制(最初由弗里希1933提出)的作用,这些都是此后宏观经济学发展中最重要的主题.卢卡斯的货币周期理论在取得短暂的成功后, 很快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如个体获取信息的难易以及劳动与闲暇之间跨时替代弹性的大小等),但是他所倡导的理性预期以及微观基础问题却被吸收进了整个主流经济学, 今天, 即使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对此也都是接受的, 区别的不是研究的方法, 而是最后的结论(这样说其实也不确切, 在很多前提假设下也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这就取决与你认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到底基本到什么程度), 因此, 他们更显著的特征似乎在于价格的灵活性以及市场出清, 于是新古典主义的标签取代了理性预期.事实上新古典学派在70年代对理性预期的假说的采用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此前并没有人反对预期是理性的, 但在技术上却很难实现, 而60年代在运筹学方面的进展(特别是贝尔曼动态规划的提出)则在数学上为此铺平了道路( 大家后面会看到, 经济学的发展经常是取决于可用工具的进步), 因此他为主流经济学迅速采纳并无任何奇怪之处.整个8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似乎都为理性预期所主宰, 但这同时也是新古典学派第二派迅速崛起的年代, 其代表人物为Prescott, Kydland, King等, 他们最初就是从对卢卡斯货币周期理论的批判起家的, 提出了实际商业周期理论(Prescott and kydland, 1982, Time to build, 注意Prescott, 我认为他是继LUCAS之后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家, 关于实际商业周期理论将又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这里就不展开了, 有兴趣可以看一下PRESCOTT 1986年的文章, 理论领先于经济周期测量,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刊1999年第四期, 这是我所见过最具个性的文章, 感觉有点模仿LUCAS 1986, 但同样优秀), 但在研究路线上与第一代却是一脉相承的, 完全秉持了卢卡斯(1976, 1980)的路线, 特别是卢卡斯(1980, 经济周期研究中的方法与问题)中所提出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完全人为设计的经济系统作为实验室, 用以替代过于高昂的实际经济政策实验. 因此实际商业周期背后最重要的影响人物仍旧是卢卡斯.卢卡斯另一个著名的影响就是他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也就是著名的卢卡斯批判. 这篇文章事实上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中引入了博弈论的观点. 卢卡斯指出(1977, 经济计量政策评价: 一个批判): 只要经济计量模型的结构与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规则相一致, 而最优决策规则随着决策者相关环境的变化发生系统性的改变, 则经济政策的变化将系统性的改变经济计量模型的结构. 这个命题的提出事实上对当时所盛行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基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意味着利用现有的经济计量模型去对不同的政策规则的效果进行评价是无效的. 因此政策制定者如果要预测个体对政策的反应, 就必须将后者同时考虑在内.卢卡斯除了理性预期之外,对经济增长理论也有重大贡献。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卢卡斯批判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卢卡斯批判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卢卡斯批判一、导论在当下的经济学领域,卢卡斯批判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对西方经济学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并深入探讨卢卡斯批判对经济学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1. 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是指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对于传统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批评和重新构建。
他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现象时忽视了人们对政策变化的反应,因此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和模型。
这种理论被称为“卢卡斯批判”,对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认为经济主体是理性的。
这一理论形成了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在卢卡斯批判的影响下,经济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和修正这一理论。
3. 传统宏观经济学模型传统宏观经济学模型以凯恩斯经济学为代表,强调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的重要性。
然而,在卢卡斯批判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思考这种模型是否过于简化了经济现实,以及忽视了市场参与者对政策变化的反应。
三、卢卡斯批判对经济学的影响卢卡斯批判对经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重新思考理性预期卢卡斯指出,理性预期对经济现象的解释至关重要。
他认为,市场参与者会根据政策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传统宏观经济学模型需要重新考虑理性预期的假设,以更准确地描述经济现实。
2. 强调市场的有效性卢卡斯批判强调市场的有效性和参与者的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宏观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的重视。
这一观点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推动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卢卡斯批判的出现推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使其从一个较为理论模糊的经济学流派转变为更加具体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传统宏观经济学模型也因此得以修正和完善。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卢卡斯批判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新塑造了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论。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通货膨胀、经济活动和名义货币增长)【圣才出品】
第9章 通货膨胀、经济活动和名义货币增长一、名词解释1.奥肯定理(Okun's law )(厦门大学807经济学2006研)答: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y y a u u **-=--式中,y 代表现时的实际GDP 的增长率,y *代表潜在GDP 的增长率,u 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 *代表自然失业率,a 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
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
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
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2.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 )答:卢卡斯批判又称卢卡斯批评,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在《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一个批判》一文中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
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3.牺牲率(sacrifice ratio)答:牺牲率是指通货膨胀率每下降1%而带来的每年产出百分比下降的幅度。
名词概念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即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NAIRU )。 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有时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被称作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失业。
③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其次,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理性预期假设,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欺骗公众的基础上的。政府所实施的旨在调控宏观经济变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理性预期的经济主体预期到,其政策效果就不能对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产生任何作用。从而最终得出了任何被预计到的政策都不会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任何影响。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圣才出品】
第16章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1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1.积极的经济政策(1)观点当经济遭受冲击时,运用经济政策在能够稳定经济,防止产出和就业的不必要波动,进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具体含义积极政策的支持者认为经济经常遭受冲击,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说明了经济冲击可能引起衰退,衰退是高失业、低收入和经济困苦增加的时期。
经济政策在稳定经济上是成功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逆风而上”,即当经济萧条时刺激经济,而当经济过热时抑制经济。
凯恩斯是积极政策的最主要代表。
2.消极的经济政策(1)观点当经济遭受冲击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经济政策可能会最终破坏经济的稳定,支持无为而治。
(2)不主张用政策干预经济的理由(见表16-1)表16-1不主张用政策干预经济的理由图16-1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的区分3.预期和卢卡斯批判(1)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见表16-2)表16-2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2)卢卡斯批判(见表16-3)表16-3卢卡斯批判考点二:斟酌处置政策与固定政策规则★★★★1.斟酌处置政策(见表16-4)表16-4斟酌处置政策2.固定政策规则(见表16-5)表16-5固定政策规则3.时间不一致性和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1)假设①假定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失业可表示为:u=u n-α(π-Eπ)。
参数α决定了失业对出乎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反应程度。
②假定中央银行选择通货膨胀率。
中央银行想要低失业与低通货膨胀,但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本表示为:L(u,π)=u+γπ2。
式中,参数γ为相对于失业而言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程度。
L(u,π)被称为损失函数,中央银行的目标是最小化损失。
(2)考虑固定政策规则的货币政策固定政策规则要求中央银行把通货膨胀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只要私人主体相信中央银行对这个规则作出的承诺,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就将是中央银行所承诺的水平。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题库43简答题
3.叙述卢卡斯批评。
Describe the Lucas critique.答:(1)卢卡斯批评是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
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强调了人们如何形成未来预期的问题。
预期在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预期影响着各种经济行为。
例如,家庭根据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消费多少,企业根据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决定投资多少。
这些预期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政策。
因此,当决策者估算任何一种政策变动的效应时,他们需要知道人们的预期会对政策变动做出什么反应。
卢卡斯认为,传统的政策评估方法——比如依靠标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对预期的这种影响。
(3)卢卡斯批评给我们两个教训。
狭义的教训是评价不同政策的经济学家需要考虑政策如何影响预期,从而影响行为。
广义的教训是政策评估是困难的,所以,从事这项工作的经济学家应该确实表现出必要的谦虚。
1.古典宏观经济模式的要旨是什么?其分析思路是怎样的?(武汉理工2003研)答: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1)个体利益最大化。
(2)理性预期。
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包含3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
宏观经济演讲:卢卡斯批判
4.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General
f ( y, x, ) F ( y, x, , )
根据经济主体的决策法则(供 求方程)的出来的理论 最佳决 策
看到这里,那么问题来了——
NONONONO……
4.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General
the time limit), she was awarded
这才是人生的大赢家啊! half of the prize money.
二、卢卡斯为什么批判
一方面,“滞涨”的出现使凯 恩斯主义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打 击; 另一方面由于理论无法解释 “滞涨”现象,自然也无法提 不出消除滞胀的举措。
20世纪
“在 20 世纪的最后一个季度中最有 Gregory Mankiw 翻译 影响力的宏观经济学家。”——谷歌
is an American econom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e received 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1995.
Lucas: Certainly if new observations are better accounted for by new or modified equations, it would be foolish to continue to forecast using the old relationships.( Lucas 并不否定修正参数过程本身)
1. Introduction
First of all——理性预期
静态预期
• 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 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的 变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
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
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
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
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
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
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
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
经济学流派第8讲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从理性而不是适应性预期出发,曲线无论是短期 还是长期均不存在。
25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通货膨胀 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方程 π= πe -ε(u-u*)
14
“关于结果要在许多天后才能见分晓的积极行动, 我们的大多数决策很可能起源于动物精神 (animal spirits)——一种自发的而不是无所 事事的冲动”(《通论》,第165页)。
在这里,“动物精神”表达的是一种人的本能、 一种信心。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动物精神” 会正向发挥作用,人们会相信这种状态将持续下 去,相信扩大产能和利润不断涌入,甚至会变得 过于“盲目”和“轻信”,进而演化成泡沫诞生 的心理学动力。当经济处于衰退之时,“动物精 神”又会走向反面。因此,“人类本性的特点也 会造成不稳定性”(《通论》,第165页)。
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构成
理性预期 假设
持续市场 出清
总供给
新古典宏 观经济学Ⅰ型
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构成
卢卡斯批判
实际经济 周期理论
巴罗-李嘉图 等价
时间不 一致性和规则
新古典宏 观经济学Ⅱ型
4
理性预期的学说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分支。总体而言, 芝加哥学派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一次革命,他们认为政府 调控是无效的,因而信奉自由的市场经济。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革命”则是继弗里德曼“货 币主义革命”后进一步革命。理性预期是指当事人针对某 个经济现象(例如市场价格)进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 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 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平均地来说, 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 市场参与者对政府政策的预期将导致“政府失灵”。理性 预期的概念现在不仅是宏观分析中的基本方法,在股票、 债券及外汇市场中也被广泛应用。
卢卡斯批评
卢卡斯批评“卢卡斯批评”(Lucas’ critique)的要点及其对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答:(1)卢卡斯批判是指:卢卡斯是根据理性预期的货币理论的朴素原理(当被预测变量发生变化时,预期的形成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对计量经济政策评估的批判。
卢卡斯批评内容:由于政策变化(或者说大众对政策预期的变化)导致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关系发生变化。
这使根据以往数据估算的计量经济模型不再能正确评估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2)凯恩斯主义模型评价政策效果的一般做法是,先估计出消费函数、货币需求函数等经济计量关系式,然后加进不同的政策规则,预测它们的效果。
卢卡斯在1976年发表的《对经济计量学政策评价的批评》一文中抨击了使用大规模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来评价不同政策方案效果的做法。
他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这种做法建立在这种假定之上;即当政策变化时,模型的参数保持不变,他认为,面对政策的变化,大规模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参数可能不会保持不变,因为经济当事人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他们的行为。
由于模型中的参数因政策规则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故无法比较不同政策产生的效果。
总之,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对于政策评价没有用处。
“卢卡斯批评”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意义深远。
由于政策制定者预期不到新的和不同的经济政策对其模型参数的影响,因而利用原有模型的模拟就不能用于预测其他政策体系的后果。
不仅如此,建立在理性预期基础上的“卢卡斯批评”,使人们重新反思曾流行一时的用最优控制理论制定和评价政策的做法。
现在许多西方学者已经意识到政府运用政策调控经济完全不同于控制一部机器。
事实上,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有头脑有思想的经济主体的行为。
根据“卢卡斯批评”,如果经济主体具有理性预期,那种认为政府用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就像控制一部机器那样简单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有鉴于此,用最优控制理论来设计和评价政策的做法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
“卢卡斯批评”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意义在于:其一,在所考虑的特定的政策发生变化时,它强调了模型参数稳定性的重要性,从而对政策模型和模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二,它强调了政策问题在本质上不是一个控制问题,而是一个对策问题。
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汪丁丁卢卡斯(Robert E. Lucas)及"理性预期"学派的工作,于1995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的承认.记得海耶克在接受1974年诺贝尔奖时警告人们,任何知识都只是局部有效的,诺贝尔奖带来的危险是使社会盲目崇拜某一种局部有效的知识从而助长其滥用权利(感谢后现代主义批判家们,我们现在知道了知识就是权利,"话语"的权利).我欣赏伍迪.艾仑(Woody Allen)从不参加评选奥斯卡金像奖的态度.不过,既然有了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也不妨借题发挥,借了介绍卢卡斯的工作之机,发挥一下我对经济学存在的基本问题的看法.这篇文章分成三节.第一节综述卢卡斯本人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又分做"早期","中期",和"后期",因为从新闻中知道诺贝尔委员会奖励的是他"发展和应用理性预期假设,由此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了解"(<明报>1995年10月11日),据我的理解这是卢卡斯"中期"的工作,又被称为对凯恩斯主义的"卢卡斯批判".第二节评价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学派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第三节讨论经济学存在着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未来的走向.这构成我所谓"批判的批判".一. 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1959年于芝加哥大学得到历史学学士,1964年仍于芝加哥大学得到经济学博士.1970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得到教授职位,1974年加入芝加哥大学任教至今.在我看来,卡内基-梅隆学派的西蒙(Herbert Simon,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其非正统的分析方法至少影响了曾经在他身边工作或学习过的两位目前著名的经济学家---卢卡斯,和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人物).卡内基-梅隆的风格是"管理学院"的风格,一切理论都应当切合经济,社会,和人类心理的现实,因此卡内基-梅隆学派注重行为学和组织理论的研究.西蒙最早把"有限理性"假设引入经济学,同时觉得有必要深究"不确定性"给经济分析带来的变化.西蒙的两篇论文对卢卡斯早期的研究有很大影响,一篇讨论不确定性情况下动态规划,另一篇综述经济学中的决策理论(参见Herbert Simon, "the dynamic programming under uncertainty with a quadratic criterion function." Econometrica 24(1956年):74-81页;及"theories of decision-making in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9(June 1959年):253-283页.)卢卡斯早期的研究(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初)集中于单个企业和单个工业的最优投资问题(参见卢卡斯,1965年,"distributed lags and optimal investment policy"; 1966年,"optimal investment with rational expectations", in Lucas and Sargent, eds.,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981),这在当时(六十年代)的经济学系和管理学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受到大经济学家诸如西蒙,阿罗(Kennith Arrow,以其一般均衡理论与希克斯一起获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乔金森(Dale Jorgenson, 哈佛教授),莫迪格利雅尼(Franco Modigliani,1985年获得诺贝尔奖,六十年代初在卡内基-梅隆任教,后终身任职于MIT),法玛(Eugene Fama),格里利希(Zvi Griliches,哈佛教授,六十年代中期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等人工作的推动.那个领域是应用最优控制理论的活跃场所(以阿罗的研究为先导).我相信卢卡斯当时所用的那种动态规划分析方法始终伴随着他的理论表述,以致"合理预期"学派及其"新宏观经济学"必须在八十年代末推出一本专门讲授动态经济学"递推方法"的大部头著作,以消除那些在萨谬尔逊经济分析传统下长大的经济学家的陌生感(参见 Nancy Stoky and Robert Lucas, .哈佛大学出版社1989年).而我本人(以中国科学院数学硕士,最优控制理论专业,的资格),至今仍不认为那是表述动态经济学思想的必要方式.单个企业的最优投资问题成为当时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因为:(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产生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投资正是需求方面最重要最主动的因素(凯恩斯<通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消费惯性"假设,也就是说在总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由于习惯而变动缓慢,对比之下,资本投资的变动不居成了经济波动的主因).但是凯恩斯并没有深究投资者的动机,他凭着直觉把投资动机分成两部分.首先是"自发性投资",受到资本的"野兽冲动(animal spirit)"的驱使.其次是投资者基于对市场信号(例如利率变化,价格变化,总产值的增长等等)的观察作出的理性投资决策我们不妨称之为"理性投资".随着凯恩斯主义在战后的成功,对投资动机做深入研究,从而理解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战后经济学顺乎自然的选择.但是当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投资与增长的各种因素时,在英国和美国的学术思想传统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史称"两个剑桥"之争(一个是英国剑桥大学,凯恩斯主义大本营,认为市场体制有严重缺陷并且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相关联;一个是美国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所在地,新古典经济学大本营,在佛里德曼之前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体系).争论的焦点是资本理论,但由于资本理论的深刻性,争论几乎涉及了社会和经济学全部领域,从五十年代延续到六十年代.读者可以参考洪(Frank Hahn,剑桥经济教授)与马修斯(R.C.O. Mathews)的综述文章"经济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 survey". Economic Journal (December 1964年).以上的讨论造成了卢卡斯所受教育的第一个大背景.(2)投资与市场信号的关系,尤其是从古典经济学承传下来的所谓"加速度原理"(即认为投资总额正比例依赖于总收入的增长额),在战前的经济研究中已经传统地被认为是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型经济周期的主因.道理很简单:当总收入增长时,不论是价格信号,边际利润,利率信号(有争论),还是按照收入减去习惯消费所剩余的可供投资的基金,都相应增长,于是投资者为追求利润而增加投资.但是增加了的投资,按照凯恩斯的解释,进入总需求,产生了"乘数效应"(即初始的需求诱致初始的供给,但是供给同时产生了对投入品的需求,这第二层需求又诱致第二层供给,如此无限推引,如果所有这些需求加在一起是收敛的,那么就存在一个大于1的实数,它是每一单位增加的需求在这个无限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收入),也就是进一步增加了总收入.这个加速的运动会一直进行,直到整个经济膨胀遇到某种资源(或者货币供给)限制为止.一旦扩张停止,利润率下降,投资就会缩减,并且形成反向的加速运动,一直到整个经济下降被某种"底线"阻挡住(例如资本品自然消耗殆尽,又例如出现了新的市场和外来的需求增长).然后开始新的循环.在这个传统观念的主导下,投资问题就成了经济波动研究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波动与经济信号的不确定性给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事实上,以艾兹涅尔(Robert Eisner)为首的企业投资与推广了的加速度原理研究给了卢卡斯早期研究很大的影响.(3)投资问题的时间特征要求使用远比由萨谬尔逊在四十年代后期完善了的阿尔佛莱德.马歇尔的静态分析方法复杂的动态方法.试想一个简单的故事:你用第一个月节约下来的午餐钱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买了将在下个月到期的银行存款证(bank CD).你的最优决策应当是比较以下两件事,首先,你放弃了一些午餐,也就是一些"幸福",这叫做"成本",如果你不投资,你原本可以享受那些幸福的.其次,你所放弃的午餐幸福,在第二个月给你带来了一定的利息收入,也就是增加了你将来可以享受的幸福,这叫做"收益".你的决策是使收益减去成本在某种投资策略下达到最大值,你的任务是找到那种最优的投资策略.在静态分析中,这个最优策略是保证你从未来利息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即利息带给你的最后那一单位的幸福)等于你所放弃的午餐所带走的"边际效用"(即你放弃的最后那一单位的幸福)的那个策略.实践起来,你可以先通过你自己的价值判断实验地画出一组"无差异曲线"(问你自己当你正在享受某一定量的现在幸福和未来幸福时,你打算放弃多少眼下的幸福来换取一个单位未来的幸福,这就是你正在享受的幸福所对应的那个无差异曲线在对应于现在幸福与未来幸福量处的斜率,你将能够在现在幸福和未来幸福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组曲线在每一个点处的斜率),然后在你目前正享有的现在与未来幸福的那一点上,问你自己,为了换取利息带来的一个单位幸福,你愿意放弃多少单位的现在幸福?把这个答案与和它相等的那个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重合起来,你就找到了一个静态最优策略.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稍微变化一下:假设你每一天存入银行的午餐费都按照复利计算到下个月换取利息.现在你的问题复杂的多,因为较早存入银行的午餐费产生较多的利息,另一方面,较早存入银行也较早地放弃了享受午餐的幸福.所以为了比较,你应当把所有距离今天不同时间的幸福按照某种折现率贴现到今天,然后寻找投资策略使总的现值计算的收益减去成本达到最大值.从原理上说,上面讲的静态方法仍然可以用于这种情况,但非常麻烦.所以我们通常使用动态方法,它只需要用一个贴现值计算公式把每一项成本和收益结合进去,形成一个所谓"净现金流(net cash flow)".投资决策就是最大化这个现金流的现值.这是香港人(凡做过投资的)都非常熟悉的方法了.这种方法的时间特征与资本理论使用的最优控制理论是一回事.这就是卢卡斯早期工作的第三个大背景.为了说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分析的方法,我们不得不先说明一下最优控制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象上面的故事所显示的那样,所谓决策,就是在每一个时刻,决策人必须采取一个"行动",当时间从所考虑的时期的开始时刻流向重点时刻,就要求决策人一连串的行动.我们称这一连串的行动为一个"方案"或一个"策略".决策人通常在每个时刻可以有许多选择,于是从这许多各个时刻上的选择可以组合成许多方案(假如你在两个时刻各有两个选择,那么你可以组成4个不同策略;假如你在三个时刻各有三个选择,那么你可以组成27个不同的策略,通常,策略的数量比可供选择的行动多得多).最优控制理论就是研究如何在如此众多的可能方案中找到最优的那些方案("最优"可以是净现值最大,可以是总效用最高,可以是任何对计划者有意义的"目标").读者可能会不以为然:现代计算机的能力足够从任何数目的方案中一个一个地试算出那些最优的来.其实不然.在中国政府第八个"五年计划"中有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是以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为首的几十所"重点院校"合作开发一个"系统设计软件包",其中数学家们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优化算法.当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八十年代试图计算未来五十年最优的人口生育率时,他们发现最先进的计算机仍远远不够用来计算以"年"为时刻点的按年龄分布的人口控制过程产生出来的如天文数字之多的可能方案.这个事实非常重要,因为早期的海耶克反对计划经济的理由之一就是这种社会计划的"空想性".我们在第三节还要看到,理性主义运动始终要与之对抗的困难之一就是如西蒙("有限理性"假设)早就说过的,没有人能够完成如此复杂的理性计算.现在可以介绍著名的"卢卡斯批判"了,这是他"中期"的工作(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这个名字来自卢卡斯自己的文章,"计量经济政策评价:一种批判"("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 a critique," in ,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North-Holland, 1976年).在这篇论文中,他批判了凯恩斯主义企图把市场经济当做一架机器来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从现代博奕论角度看,卢卡斯的观点以及他在其他文章里的思想(参见Lucas,1972年,"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4:103-124页; 1975年,"an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3:1113-44页),可以分做两个部分来解释.首先,任何政策都是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奕.双方力图猜中对方的最优策略.因此如果政府把私人部门当成被动的"机器"来控制,其政策的基本假设已经错误了.当把政策制定过程视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奕时,政府的每一个策略(例如货币政策的改变,利率调整,实行最低工资率,增加社会福利开支等等),如果已经被私人部门准确地预见到,则政策的"货币效应"将消失,顶多,政策所包含的实质性变化,即"物质性"的行动,将会产生如同一个私人部门的"物质性"行动一样的经济效应.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将是"中性"的,不会产生任何物质力量.而政府的财政开支将以其物质力量与私人部门竞争资源,产生所谓"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即以每一元政府开支从市场里挤出去一元钱的私人开支.结果政府开支仅仅是替私人花钱而已.纳税人知道,让别人替自己花自己的钱,不如自己花自己的钱来的节约.所以政府的任何政策,不论是货币的还是实物的,都不会产生有益于社会的效果.这个论证,如果经验数据证实,当然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重大打击,所以称为"卢卡斯批判".其次,理论必须解释为什么在战后确实出现了持续繁荣,是否与凯恩斯政策有关系;如果有关系,理论上如何解释.于是卢卡斯批判需要引进很强的"不确定性"以便产生所谓政府政策?quot;惊讶"效应.不必使用什么随机过程分析,我只需要读者想象一个接电话的故事(我认为这是卢卡斯的"岛屿模型"的生活版):假如你在美国通过越洋电话用英语指示你在香港的股票经纪人买卖股票,并且你知道你的电话听不大清楚.假设你打算买卖两种股票,它们在股票市场上的计算机号码分别是15(跌的时候买进)和50(跌的时候卖出).这时候你听到经纪人说,代号15的股票突然跌了,你会做如下两种设想.第一,实际上经纪人说的是代号50的股票跌了.第二,他说的确实是15号跌了.你应当做的计算是,首先,估计一下到底你听错的可能性是多大.其次,如果错的可能性不大,你计算买进15号股票的数量,尽量使可能赚到的钱超过可能因为听错而亏损的钱.最后,如果你认为这电话听错的可能性相当大(接近百分之五十),你可以选择"不行动",等候你的经纪人第二次来电话.经过多次通话,你总可以认定正确信息.卢卡斯觉得,凯恩斯政策如果短期内有效,那就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接电话"的噪音使私人听不清信号.当大多数私人因为听不清信号而放弃行动时,政府相当于在与一个完全被动的机器博奕,所以很容易实行"最优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当人们反复听取信号,终于搞清楚了政府意图时,博奕就又回到主动的理性人之间的博奕了,也就是上述第一部分解释的情况.战后繁荣的代价就是,政府为了不断造成"惊讶"效应,必须不断使自己的政策强度升级.于是我们观察到各国财政赤字以加速度上升,终于难以为继.这是凯恩斯式经济政策的代价.卢卡斯的这些工作使他成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人物.但是使这个学派的工作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则是经济学大师佛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获得1976年诺贝尔奖),虽然"理性预期"派的学者总是声称计量经济学家慕斯(John Muth,"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 Econometrica 29(6),1961年)是他们的先驱.佛里德曼在1968年的文章"货币政策的作用"("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VIII(1), 1968)中已经说明了为什么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只可以产生"惊讶"效应."理性预期"在佛里德曼文章里被叫做费雪(Irving Fisher)效应.费雪是投资理论的美国祖师,他的预期学说又是承袭了北欧学派本世纪初的大家,挪.威克赛尔(Knut Wicksell)的利息理论.后者提出的所谓"实质利率"就是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胀率(在类似一般均衡状态下)所得.在对凯恩斯革命反击的运动中,只有佛里德曼的思想,分析方法,及语言才显出对正宗经济学传统的承当.卢卡斯在发表"理性预期"派的文章同时,几乎马上就开始了他"后期"(八十年代)的工作.这是因为其间理论上的密切联系.如上述,投资问题直接就是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课题.于是卢卡斯在反击凯恩斯货币政策的同时,就在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方面展开了他"理性预期"的思想.随后,他的动态理论中又融入了贝克尔(Gary Becker)关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的思想.这就是他著名的文章,"经济发展的机制"("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这些工作使卢卡斯成为新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人物.我个人以为,他后期的工作是最精彩的.这些工作我已经在1995年1,2,3,4月<信报财经月刊>连载文章中转述过了.二. 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运动随着卢卡斯工作在上一节的展开,我们看到经济学中一直存在着的,我称为"理性主义"的运动.我想,卢卡斯的贡献只有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才看得更为深远和清晰,同时带给我们某种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这一节将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阿尔佛莱德.马歇尔在为现代经济分析奠基时考虑到解释现实世界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其一是进化论的,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我们不需要假设"理性人"也可以解释现存的社会现象.其二是"工具理性"的,靠了"理性人"假设,我们可以逻辑地说明现存社会现象的理由.马歇尔选择了后者.从此,经济分析开始了它的理性主义运动.这个运动在经济学而言大致可分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问世起,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止(因为萨谬尔逊写了<经济分析基础>).第二阶段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历经三十多年.第四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还方兴未艾.马歇尔的方法是所谓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即我们常见的供给和需求分析.他的理论集注于一个市场上的均衡及影响均衡的各种因素(著名者如马歇尔四个"诱致需求律"现在仍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为什么马歇尔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就必定导出均衡分析的框架呢?这是因为"理性"必定是选择下的理性.试问当你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时(虽然这是很难想象的情况),你如何表现出你的理性呢?当你没有选择时,你就是"物",而不是"人".我赞同理性假设,因为它的前提是人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当理性人在选择中表现其理性时,任何一门实证科学都要求观察到这种理性行为.于是你不妨问自己第二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永远混乱不堪,前后矛盾,或者完全随机,你怎么能观察到他的"理性选择"呢?一个永远观察不到的事物,从实证角度看,是不能说它"存在"的.而一个人当他的行为开始一致,有序,有目的时,在哲学意义上他就开始表现出"理性".记住,凯恩斯写的出色的<阿尔佛莱德.马歇尔传记>告诉我们,马歇尔不仅有数学天分,而且曾经热衷于"高级哲学".当时为经济学奠基的几位剑桥教授,都有良好的哲学修养,否则他们是不可能完成把经济学从古典的"道德哲学"领域中分离出来的艰巨使命的.可观测性,或实证性,要求经济学必须而且只能研究"均衡",只有处于均衡状态的人的行为才是稳定的,才表现出"理性".不要忘记,当克莱因(L. Klein,因计量经济研究及解释凯恩斯理论而获得1980年诺贝尔奖)战后为如何估计需求曲线而发愁时(解决的办法是寻找一个所谓"工具变量"间接地获得所要观察的变量包含的信息),他所遇到的问题正是由于供给曲线随时间的移动而引起的."稳定",这是我们人类理解世界的最低要求,我们的头脑实在是太愚钝太缓慢了,对转瞬即逝的现象我们只能感到困惑和神秘.但是经马歇尔建立的均衡分析方法始终受到来自另一方面,进化论方面的挑战.对直接观察现实经济的人来说,变化才是事物最显著的特征.收入的增长,产品的多样化,社会福利的改善,人口繁衍,市场扩张,以及战争带来的反向变动.例如来自熊比特(Joseph Schumpeter),海耶克(F. Hayek),奈特(F. Knight),西蒙,钱德勒(Alfred Chandler),和卡尔多(Nikolas Kaldor)等大经济学家的批评.马歇尔的理论一直到了四十年代末,才由萨谬尔逊(在其博士论文中)加以全面整理并系统地改造成了使用方便的数学方法."使用方便",在这里至关重要,分析方法就相当于"工具",一个方便的工具要比其他工具更可能成为主要工具.在今天的教科书里(例如克莱珀斯1990年的<微观经济学教程>),萨谬尔逊的方法已经被写成"菜单"或计算机程序,人们可以不动脑子就得到一切分析结果.这种方法的要点是:首先把一个正在做出理性选择的人所面临的可选择的东西叫做"变量",把他面临的不可选择或一时不可改变的那些东西叫做"参量".然后用上面讲过的方法实验地找到他的效用函数,或其他的什么目标函数,在给定的参量下(这些参量往往通过某种联系约束着变量的取值范围),寻找变量的最优值.这些最优值叫做"解".下一步是验证这些解是否确实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那些检验条件叫做"二阶条件".最后一步叫做"比较静态分析",就是稍微变动一下参量的数值,看看解是怎样变化的.这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只有在这一结果中我们才能得到可以通过实证观察来验证的命题.萨谬尔逊为此,为了他全面推进了经济分析的方法得到诺贝尔奖,同时,在我们的论述中,是他结束了经济学理性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在理性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阿罗领导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并使其成为公认的经济分析的语境(即使对话双方得以相互理解的背景环境).例如当我们谈到"效率","伯累托最优",或"国民生产总值"等问题时,往往已经假设了一般均衡的概念."理性假设"发展到了这一阶段就与博奕论相接了.德布洼(G. Debreu,因一般均衡理论得到1983年诺贝尔奖)证明一般均衡(即所有市场上的均衡同时实现)的存在性,用的是卡库塔尼不动点定理.而博奕论中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也用到同一个不动点定理(或它的等价定理).这两者的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如果每个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的条件是依赖于其他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状态,那么如何保证所有的市场同时达到它们各自的均衡呢?在博奕论里这个问题变成。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结,并强调面对政治大破坏时,人民的经济生活的连续性。对此,卢卡斯 印像深刻。在伯克莱,他选修了经济史课程,并旁听经济理论课。从那时起, 他开始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改学经济学,并因此回到了芝加哥。
1963 年,卡内基工学院(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工业管理研究生 院提供给卢卡斯一个教职。
罗伯特·卢卡斯
百科名片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1937 年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 经济学天才、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 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 独到的见解。为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1995 年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年的纪念会。
1974 年卢卡斯回芝加哥教书。1980 年成为芝加哥的约翰·杜威有优异贡献 教授。
1995 年 10 月 10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 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以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 和发展”所作的贡献。他的研究,“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经济 政策的理解”,并为各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目录
个人简介 学术研究 学术成就 论文著作展开 个人简介 学术研究 学术成就 论文著作展开
个人简介
1937 年,卢卡斯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根1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敷工资设艺料技高试术中卷0资不配料仅置试可技卷以术要解是求决指,吊机对顶组电层在气配进设置行备不继进规电行范保空高护载中高与资中带料资负试料荷卷试下问卷高题总中2体2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1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1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3术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 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卢卡斯批评(word文档良心出品)
卢卡斯批评“卢卡斯批评”(Lucas’ critique)的要点及其对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答:(1)卢卡斯批判是指:卢卡斯是根据理性预期的货币理论的朴素原理(当被预测变量发生变化时,预期的形成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对计量经济政策评估的批判。
卢卡斯批评内容:由于政策变化(或者说大众对政策预期的变化)导致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关系发生变化。
这使根据以往数据估算的计量经济模型不再能正确评估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2)凯恩斯主义模型评价政策效果的一般做法是,先估计出消费函数、货币需求函数等经济计量关系式,然后加进不同的政策规则,预测它们的效果。
卢卡斯在1976年发表的《对经济计量学政策评价的批评》一文中抨击了使用大规模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来评价不同政策方案效果的做法。
他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这种做法建立在这种假定之上;即当政策变化时,模型的参数保持不变,他认为,面对政策的变化,大规模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参数可能不会保持不变,因为经济当事人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他们的行为。
由于模型中的参数因政策规则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故无法比较不同政策产生的效果。
总之,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对于政策评价没有用处。
“卢卡斯批评”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意义深远。
由于政策制定者预期不到新的和不同的经济政策对其模型参数的影响,因而利用原有模型的模拟就不能用于预测其他政策体系的后果。
不仅如此,建立在理性预期基础上的“卢卡斯批评”,使人们重新反思曾流行一时的用最优控制理论制定和评价政策的做法。
现在许多西方学者已经意识到政府运用政策调控经济完全不同于控制一部机器。
事实上,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有头脑有思想的经济主体的行为。
根据“卢卡斯批评”,如果经济主体具有理性预期,那种认为政府用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就像控制一部机器那样简单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有鉴于此,用最优控制理论来设计和评价政策的做法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
“卢卡斯批评”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意义在于:其一,在所考虑的特定的政策发生变化时,它强调了模型参数稳定性的重要性,从而对政策模型和模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二,它强调了政策问题在本质上不是一个控制问题,而是一个对策问题。
补充 卢卡斯批判和微观
前面我们已经解出厂商1的最优产量是q*1t=at/3b。 所以在这里厂商1选择的“最优”产量 ˆ ~ = (1 − b β ) a − 1 α ˆ 并不是最优的,那么问题出在哪 q 2b 2 里?我们的凯恩斯解法错在什么地方呢?
2b 的估计量。
也就是说,厂商2的行为要受到厂商1行为的 影响。厂商1的行为改变将使以前观测到的厂 商2的行为模式不再成立(回归方程不成立)
1.2微观基础 (1)简单模型的扩展 厂商1——政府;厂商2——居民。 (2)菲利普斯曲线
(2)凯恩斯解法 假设厂商1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自己的产出不变为 q1 同时用计量模型 q2t = α + βat + ε t 观测厂商2的行为, 估计方程并预测厂商2的产量为:
ˆ ˆ ˆ q2 = α + βat
这时厂商1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 ˆ max ∏ q1t = [at − b(q1t + q2t )]q1t 解得厂商1的最优产量为:
卢卡斯批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微观基础
1.卢卡斯批判 1.1 一个简单模型 假设有两个厂商,在t时期的产量为q1t与q2t ,他 们共同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是pt=at-b(q1t+q2t)。 两个厂商都能观测到at值,也知道b的取值,两 个厂商生产成本设定为0。 (1)标准解法(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解法)
两个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函数为: max∏q1t=[at-b(q1t+q2t)] q1t max∏q2t= =[at-b(q1t+q2t)] q2t 由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以得到 q1t=at/2b-1/2*q2t q2t=at/2b-1/2*q1t 解得两个厂商的最优产量为q*1t=q*2t=at/3b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卢卡斯批判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卢卡斯批判序言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或概念,其中卢卡斯批判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深入解释卢卡斯批判的含义,并结合个人理解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希望读者能够对卢卡斯批判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对西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卢卡斯批判的概念解释卢卡斯批判是指来自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的一种经济学思想和方法论。
其核心观点是对传统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模型和政策进行批判,认为这些模型和政策在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方面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卢卡斯批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预期理论:卢卡斯认为在宏观经济领域,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基于他们对未来经济变量的预期。
任何政策变化都会引发人们对未来预期的调整,从而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
2. 非理性预期: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中通常假设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理性的,但卢卡斯批判认为这种假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实际上,人们的预期往往是受主观因素和信息限制影响的,可能并不完全理性。
3. 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由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不确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预测和衡量。
二、卢卡斯批判的个人理解和观点在我看来,卢卡斯批判为我们揭示了宏观经济模型和政策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往往是不确定和非理性的,这就给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过分简化了人们的决策行为,导致模型预测的不准确性。
与此卢卡斯批判也提醒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更加谨慎和审慎。
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会因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产生调整而产生变化,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更加关注人们的预期形成和变化规律,避免出现预期失灵导致政策失败的情况。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卢卡斯批判的深入理解,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一经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也可以认识到在宏观经济领域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历年经济学 (军队文职)及答案
经济学 (军队文职)(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1、甲公司向乙公司签发一张银行承兑汇票,付款银行为A银行,乙公司取得该票据后将该票据背书转让给丙公司,丙背书转让给丁公司,B银行作为票据保证人在票据上签章,但是未记载被保证人名称,丁公司按期提示承兑遭到A银行拒绝。
根据票据与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规定,被保证人视为()。
A、甲公司B、A银行C、乙公司D、丙公司【答案】A【解析】已承兑的汇票,承兑人为被保证人;未承兑的汇票,出票人为被保证人。
本题中票据被拒绝承兑,所以出票人甲公司为被保证人。
()2、边际消费倾向MPC与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
A、大于1B、小于1C、等于1D、不确定【答案】C【解析】边际消费倾向MPC与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等于1,二者呈反方向变动。
()3、如果收入是完全平均分配的,则基尼系数将等于()。
A、0B、0.75C、0.5D、1.0【答案】A【解析】当收入分配完全平均时,洛伦兹曲线与45°线重合,基尼系数为零。
()4、如果原始存款为20万元,派生存款为60万元,则货币乘数为()。
A、2B、3C、4D、5【答案】C【解析】最简单的货币乘数=存款乘数=存款总额/原始存款=(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原始存款=(20+60)/20=4,故C项正确,ABD错误。
所以答案选C。
()5、下列()不是通过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动实现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
A、法定准备金政策B、公开市场业务C、再贴现政策D、以上都不是【答案】C【解析】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卢卡斯批判的名词解释
卢卡斯批判的名词解释导言:卢卡斯批判是一个理论框架,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格兰西(Antonio Gramsci)提出。
它是对现实和文化的综合分析,旨在揭示社会阶级的力量关系以及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知如何受到权力运行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本文将对卢卡斯批判的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包括意识形态、文化产业、权力与知识关系,并对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卢卡斯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一种通过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来组织和控制社会的体系。
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模式,更是一种力量运行的工具。
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和操控,特定阶级能够维持其统治地位并掌控社会舆论。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主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媒体等途径传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卢卡斯批判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大规模文化生产和传播活动,包括电影、音乐、出版、广告等行业。
文化产业通过商品化和商业化的手段,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可以交换和买卖的商品,并通过市场机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文化产业同时也受到了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经常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并通过媒体的选择和宣传来塑造公众的价值观念。
三、权力与知识关系权力与知识关系是卢卡斯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视角。
卢卡斯认为,权力和知识密不可分,彼此相互依存,并通过相互作用来塑造社会和个体的认知。
权力通过知识的构建和传播来维持和控制,而知识则受到权力的制约和影响。
权力通过掌握和操控特定的知识来创造和维持支配机制,而知识则是通过权力的运行和选择来塑造和定义的。
因此,理解权力与知识关系对于揭示现实中的力量结构以及社会认知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卢卡斯批判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卢卡斯批判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构建,更是一种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
例如,在媒体研究领域,卢卡斯批判理论可以用来揭示媒体报道的偏见和操控,以及新闻制度中的权力运行;在教育领域,卢卡斯批判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教育制度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以及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在文化研究领域,卢卡斯批判理论可以用来研究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和消费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接受和理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汪丁丁卢卡斯(Robert E. Lucas)及"理性预期"学派的工作,于1995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的承认.记得海耶克在接受1974年诺贝尔奖时警告人们,任何知识都只是局部有效的,诺贝尔奖带来的危险是使社会盲目崇拜某一种局部有效的知识从而助长其滥用权利(感谢后现代主义批判家们,我们现在知道了知识就是权利,"话语"的权利).我欣赏伍迪.艾仑(Woody Allen)从不参加评选奥斯卡金像奖的态度.不过,既然有了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也不妨借题发挥,借了介绍卢卡斯的工作之机,发挥一下我对经济学存在的基本问题的看法.这篇文章分成三节.第一节综述卢卡斯本人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又分做"早期","中期",和"后期",因为从新闻中知道诺贝尔委员会奖励的是他"发展和应用理性预期假设,由此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了解"(<明报>1995年10月11日),据我的理解这是卢卡斯"中期"的工作,又被称为对凯恩斯主义的"卢卡斯批判".第二节评价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学派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第三节讨论经济学存在着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未来的走向.这构成我所谓"批判的批判".一. 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1959年于芝加哥大学得到历史学学士,1964年仍于芝加哥大学得到经济学博士.1970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得到教授职位,1974年加入芝加哥大学任教至今.在我看来,卡内基-梅隆学派的西蒙(Herbert Simon,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其非正统的分析方法至少影响了曾经在他身边工作或学习过的两位目前著名的经济学家---卢卡斯,和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人物).卡内基-梅隆的风格是"管理学院"的风格,一切理论都应当切合经济,社会,和人类心理的现实,因此卡内基-梅隆学派注重行为学和组织理论的研究.西蒙最早把"有限理性"假设引入经济学,同时觉得有必要深究"不确定性"给经济分析带来的变化.西蒙的两篇论文对卢卡斯早期的研究有很大影响,一篇讨论不确定性情况下动态规划,另一篇综述经济学中的决策理论(参见Herbert Simon, "the dynamic programming under uncertainty with a quadratic criterion function." Econometrica 24(1956年):74-81页;及"theories of decision-making in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9(June 1959年):253-283页.)卢卡斯早期的研究(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初)集中于单个企业和单个工业的最优投资问题(参见卢卡斯,1965年,"distributed lags and optimal investment policy"; 1966年,"optimal investment with rational expectations", in Lucas and Sargent, eds.,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981),这在当时(六十年代)的经济学系和管理学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受到大经济学家诸如西蒙,阿罗(Kennith Arrow,以其一般均衡理论与希克斯一起获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乔金森(Dale Jorgenson, 哈佛教授),莫迪格利雅尼(Franco Modigliani,1985年获得诺贝尔奖,六十年代初在卡内基-梅隆任教,后终身任职于MIT),法玛(Eugene Fama),格里利希(Zvi Griliches,哈佛教授,六十年代中期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等人工作的推动.那个领域是应用最优控制理论的活跃场所(以阿罗的研究为先导).我相信卢卡斯当时所用的那种动态规划分析方法始终伴随着他的理论表述,以致"合理预期"学派及其"新宏观经济学"必须在八十年代末推出一本专门讲授动态经济学"递推方法"的大部头著作,以消除那些在萨谬尔逊经济分析传统下长大的经济学家的陌生感(参见 Nancy Stoky and Robert Lucas, .哈佛大学出版社1989年).而我本人(以中国科学院数学硕士,最优控制理论专业,的资格),至今仍不认为那是表述动态经济学思想的必要方式.单个企业的最优投资问题成为当时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因为:(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产生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投资正是需求方面最重要最主动的因素(凯恩斯<通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消费惯性"假设,也就是说在总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由于习惯而变动缓慢,对比之下,资本投资的变动不居成了经济波动的主因).但是凯恩斯并没有深究投资者的动机,他凭着直觉把投资动机分成两部分.首先是"自发性投资",受到资本的"野兽冲动(animal spirit)"的驱使.其次是投资者基于对市场信号(例如利率变化,价格变化,总产值的增长等等)的观察作出的理性投资决策我们不妨称之为"理性投资".随着凯恩斯主义在战后的成功,对投资动机做深入研究,从而理解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战后经济学顺乎自然的选择.但是当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投资与增长的各种因素时,在英国和美国的学术思想传统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史称"两个剑桥"之争(一个是英国剑桥大学,凯恩斯主义大本营,认为市场体制有严重缺陷并且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相关联;一个是美国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所在地,新古典经济学大本营,在佛里德曼之前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体系).争论的焦点是资本理论,但由于资本理论的深刻性,争论几乎涉及了社会和经济学全部领域,从五十年代延续到六十年代.读者可以参考洪(Frank Hahn,剑桥经济教授)与马修斯(R.C.O. Mathews)的综述文章"经济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 survey". Economic Journal (December 1964年).以上的讨论造成了卢卡斯所受教育的第一个大背景.(2)投资与市场信号的关系,尤其是从古典经济学承传下来的所谓"加速度原理"(即认为投资总额正比例依赖于总收入的增长额),在战前的经济研究中已经传统地被认为是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型经济周期的主因.道理很简单:当总收入增长时,不论是价格信号,边际利润,利率信号(有争论),还是按照收入减去习惯消费所剩余的可供投资的基金,都相应增长,于是投资者为追求利润而增加投资.但是增加了的投资,按照凯恩斯的解释,进入总需求,产生了"乘数效应"(即初始的需求诱致初始的供给,但是供给同时产生了对投入品的需求,这第二层需求又诱致第二层供给,如此无限推引,如果所有这些需求加在一起是收敛的,那么就存在一个大于1的实数,它是每一单位增加的需求在这个无限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收入),也就是进一步增加了总收入.这个加速的运动会一直进行,直到整个经济膨胀遇到某种资源(或者货币供给)限制为止.一旦扩张停止,利润率下降,投资就会缩减,并且形成反向的加速运动,一直到整个经济下降被某种"底线"阻挡住(例如资本品自然消耗殆尽,又例如出现了新的市场和外来的需求增长).然后开始新的循环.在这个传统观念的主导下,投资问题就成了经济波动研究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波动与经济信号的不确定性给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事实上,以艾兹涅尔(Robert Eisner)为首的企业投资与推广了的加速度原理研究给了卢卡斯早期研究很大的影响.(3)投资问题的时间特征要求使用远比由萨谬尔逊在四十年代后期完善了的阿尔佛莱德.马歇尔的静态分析方法复杂的动态方法.试想一个简单的故事:你用第一个月节约下来的午餐钱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买了将在下个月到期的银行存款证(bank CD).你的最优决策应当是比较以下两件事,首先,你放弃了一些午餐,也就是一些"幸福",这叫做"成本",如果你不投资,你原本可以享受那些幸福的.其次,你所放弃的午餐幸福,在第二个月给你带来了一定的利息收入,也就是增加了你将来可以享受的幸福,这叫做"收益".你的决策是使收益减去成本在某种投资策略下达到最大值,你的任务是找到那种最优的投资策略.在静态分析中,这个最优策略是保证你从未来利息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即利息带给你的最后那一单位的幸福)等于你所放弃的午餐所带走的"边际效用"(即你放弃的最后那一单位的幸福)的那个策略.实践起来,你可以先通过你自己的价值判断实验地画出一组"无差异曲线"(问你自己当你正在享受某一定量的现在幸福和未来幸福时,你打算放弃多少眼下的幸福来换取一个单位未来的幸福,这就是你正在享受的幸福所对应的那个无差异曲线在对应于现在幸福与未来幸福量处的斜率,你将能够在现在幸福和未来幸福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组曲线在每一个点处的斜率),然后在你目前正享有的现在与未来幸福的那一点上,问你自己,为了换取利息带来的一个单位幸福,你愿意放弃多少单位的现在幸福?把这个答案与和它相等的那个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重合起来,你就找到了一个静态最优策略.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稍微变化一下:假设你每一天存入银行的午餐费都按照复利计算到下个月换取利息.现在你的问题复杂的多,因为较早存入银行的午餐费产生较多的利息,另一方面,较早存入银行也较早地放弃了享受午餐的幸福.所以为了比较,你应当把所有距离今天不同时间的幸福按照某种折现率贴现到今天,然后寻找投资策略使总的现值计算的收益减去成本达到最大值.从原理上说,上面讲的静态方法仍然可以用于这种情况,但非常麻烦.所以我们通常使用动态方法,它只需要用一个贴现值计算公式把每一项成本和收益结合进去,形成一个所谓"净现金流(net cash flow)".投资决策就是最大化这个现金流的现值.这是香港人(凡做过投资的)都非常熟悉的方法了.这种方法的时间特征与资本理论使用的最优控制理论是一回事.这就是卢卡斯早期工作的第三个大背景.为了说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分析的方法,我们不得不先说明一下最优控制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象上面的故事所显示的那样,所谓决策,就是在每一个时刻,决策人必须采取一个"行动",当时间从所考虑的时期的开始时刻流向重点时刻,就要求决策人一连串的行动.我们称这一连串的行动为一个"方案"或一个"策略".决策人通常在每个时刻可以有许多选择,于是从这许多各个时刻上的选择可以组合成许多方案(假如你在两个时刻各有两个选择,那么你可以组成4个不同策略;假如你在三个时刻各有三个选择,那么你可以组成27个不同的策略,通常,策略的数量比可供选择的行动多得多).最优控制理论就是研究如何在如此众多的可能方案中找到最优的那些方案("最优"可以是净现值最大,可以是总效用最高,可以是任何对计划者有意义的"目标").读者可能会不以为然:现代计算机的能力足够从任何数目的方案中一个一个地试算出那些最优的来.其实不然.在中国政府第八个"五年计划"中有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是以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为首的几十所"重点院校"合作开发一个"系统设计软件包",其中数学家们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优化算法.当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八十年代试图计算未来五十年最优的人口生育率时,他们发现最先进的计算机仍远远不够用来计算以"年"为时刻点的按年龄分布的人口控制过程产生出来的如天文数字之多的可能方案.这个事实非常重要,因为早期的海耶克反对计划经济的理由之一就是这种社会计划的"空想性".我们在第三节还要看到,理性主义运动始终要与之对抗的困难之一就是如西蒙("有限理性"假设)早就说过的,没有人能够完成如此复杂的理性计算.现在可以介绍著名的"卢卡斯批判"了,这是他"中期"的工作(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这个名字来自卢卡斯自己的文章,"计量经济政策评价:一种批判"("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 a critique," in ,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North-Holland, 1976年).在这篇论文中,他批判了凯恩斯主义企图把市场经济当做一架机器来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从现代博奕论角度看,卢卡斯的观点以及他在其他文章里的思想(参见Lucas,1972年,"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4:103-124页; 1975年,"an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3:1113-44页),可以分做两个部分来解释.首先,任何政策都是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奕.双方力图猜中对方的最优策略.因此如果政府把私人部门当成被动的"机器"来控制,其政策的基本假设已经错误了.当把政策制定过程视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奕时,政府的每一个策略(例如货币政策的改变,利率调整,实行最低工资率,增加社会福利开支等等),如果已经被私人部门准确地预见到,则政策的"货币效应"将消失,顶多,政策所包含的实质性变化,即"物质性"的行动,将会产生如同一个私人部门的"物质性"行动一样的经济效应.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将是"中性"的,不会产生任何物质力量.而政府的财政开支将以其物质力量与私人部门竞争资源,产生所谓"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即以每一元政府开支从市场里挤出去一元钱的私人开支.结果政府开支仅仅是替私人花钱而已.纳税人知道,让别人替自己花自己的钱,不如自己花自己的钱来的节约.所以政府的任何政策,不论是货币的还是实物的,都不会产生有益于社会的效果.这个论证,如果经验数据证实,当然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重大打击,所以称为"卢卡斯批判".其次,理论必须解释为什么在战后确实出现了持续繁荣,是否与凯恩斯政策有关系;如果有关系,理论上如何解释.于是卢卡斯批判需要引进很强的"不确定性"以便产生所谓政府政策?quot;惊讶"效应.不必使用什么随机过程分析,我只需要读者想象一个接电话的故事(我认为这是卢卡斯的"岛屿模型"的生活版):假如你在美国通过越洋电话用英语指示你在香港的股票经纪人买卖股票,并且你知道你的电话听不大清楚.假设你打算买卖两种股票,它们在股票市场上的计算机号码分别是15(跌的时候买进)和50(跌的时候卖出).这时候你听到经纪人说,代号15的股票突然跌了,你会做如下两种设想.第一,实际上经纪人说的是代号50的股票跌了.第二,他说的确实是15号跌了.你应当做的计算是,首先,估计一下到底你听错的可能性是多大.其次,如果错的可能性不大,你计算买进15号股票的数量,尽量使可能赚到的钱超过可能因为听错而亏损的钱.最后,如果你认为这电话听错的可能性相当大(接近百分之五十),你可以选择"不行动",等候你的经纪人第二次来电话.经过多次通话,你总可以认定正确信息.卢卡斯觉得,凯恩斯政策如果短期内有效,那就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接电话"的噪音使私人听不清信号.当大多数私人因为听不清信号而放弃行动时,政府相当于在与一个完全被动的机器博奕,所以很容易实行"最优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当人们反复听取信号,终于搞清楚了政府意图时,博奕就又回到主动的理性人之间的博奕了,也就是上述第一部分解释的情况.战后繁荣的代价就是,政府为了不断造成"惊讶"效应,必须不断使自己的政策强度升级.于是我们观察到各国财政赤字以加速度上升,终于难以为继.这是凯恩斯式经济政策的代价.卢卡斯的这些工作使他成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人物.但是使这个学派的工作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则是经济学大师佛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获得1976年诺贝尔奖),虽然"理性预期"派的学者总是声称计量经济学家慕斯(John Muth,"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 Econometrica 29(6),1961年)是他们的先驱.佛里德曼在1968年的文章"货币政策的作用"("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VIII(1), 1968)中已经说明了为什么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只可以产生"惊讶"效应."理性预期"在佛里德曼文章里被叫做费雪(Irving Fisher)效应.费雪是投资理论的美国祖师,他的预期学说又是承袭了北欧学派本世纪初的大家,挪.威克赛尔(Knut Wicksell)的利息理论.后者提出的所谓"实质利率"就是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胀率(在类似一般均衡状态下)所得.在对凯恩斯革命反击的运动中,只有佛里德曼的思想,分析方法,及语言才显出对正宗经济学传统的承当.卢卡斯在发表"理性预期"派的文章同时,几乎马上就开始了他"后期"(八十年代)的工作.这是因为其间理论上的密切联系.如上述,投资问题直接就是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课题.于是卢卡斯在反击凯恩斯货币政策的同时,就在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方面展开了他"理性预期"的思想.随后,他的动态理论中又融入了贝克尔(Gary Becker)关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的思想.这就是他著名的文章,"经济发展的机制"("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这些工作使卢卡斯成为新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人物.我个人以为,他后期的工作是最精彩的.这些工作我已经在1995年1,2,3,4月<信报财经月刊>连载文章中转述过了.二. 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运动随着卢卡斯工作在上一节的展开,我们看到经济学中一直存在着的,我称为"理性主义"的运动.我想,卢卡斯的贡献只有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才看得更为深远和清晰,同时带给我们某种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这一节将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阿尔佛莱德.马歇尔在为现代经济分析奠基时考虑到解释现实世界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其一是进化论的,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我们不需要假设"理性人"也可以解释现存的社会现象.其二是"工具理性"的,靠了"理性人"假设,我们可以逻辑地说明现存社会现象的理由.马歇尔选择了后者.从此,经济分析开始了它的理性主义运动.这个运动在经济学而言大致可分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问世起,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止(因为萨谬尔逊写了<经济分析基础>).第二阶段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历经三十多年.第四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还方兴未艾.马歇尔的方法是所谓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即我们常见的供给和需求分析.他的理论集注于一个市场上的均衡及影响均衡的各种因素(著名者如马歇尔四个"诱致需求律"现在仍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为什么马歇尔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就必定导出均衡分析的框架呢?这是因为"理性"必定是选择下的理性.试问当你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时(虽然这是很难想象的情况),你如何表现出你的理性呢?当你没有选择时,你就是"物",而不是"人".我赞同理性假设,因为它的前提是人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当理性人在选择中表现其理性时,任何一门实证科学都要求观察到这种理性行为.于是你不妨问自己第二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永远混乱不堪,前后矛盾,或者完全随机,你怎么能观察到他的"理性选择"呢?一个永远观察不到的事物,从实证角度看,是不能说它"存在"的.而一个人当他的行为开始一致,有序,有目的时,在哲学意义上他就开始表现出"理性".记住,凯恩斯写的出色的<阿尔佛莱德.马歇尔传记>告诉我们,马歇尔不仅有数学天分,而且曾经热衷于"高级哲学".当时为经济学奠基的几位剑桥教授,都有良好的哲学修养,否则他们是不可能完成把经济学从古典的"道德哲学"领域中分离出来的艰巨使命的.可观测性,或实证性,要求经济学必须而且只能研究"均衡",只有处于均衡状态的人的行为才是稳定的,才表现出"理性".不要忘记,当克莱因(L. Klein,因计量经济研究及解释凯恩斯理论而获得1980年诺贝尔奖)战后为如何估计需求曲线而发愁时(解决的办法是寻找一个所谓"工具变量"间接地获得所要观察的变量包含的信息),他所遇到的问题正是由于供给曲线随时间的移动而引起的."稳定",这是我们人类理解世界的最低要求,我们的头脑实在是太愚钝太缓慢了,对转瞬即逝的现象我们只能感到困惑和神秘.但是经马歇尔建立的均衡分析方法始终受到来自另一方面,进化论方面的挑战.对直接观察现实经济的人来说,变化才是事物最显著的特征.收入的增长,产品的多样化,社会福利的改善,人口繁衍,市场扩张,以及战争带来的反向变动.例如来自熊比特(Joseph Schumpeter),海耶克(F. Hayek),奈特(F. Knight),西蒙,钱德勒(Alfred Chandler),和卡尔多(Nikolas Kaldor)等大经济学家的批评.马歇尔的理论一直到了四十年代末,才由萨谬尔逊(在其博士论文中)加以全面整理并系统地改造成了使用方便的数学方法."使用方便",在这里至关重要,分析方法就相当于"工具",一个方便的工具要比其他工具更可能成为主要工具.在今天的教科书里(例如克莱珀斯1990年的<微观经济学教程>),萨谬尔逊的方法已经被写成"菜单"或计算机程序,人们可以不动脑子就得到一切分析结果.这种方法的要点是:首先把一个正在做出理性选择的人所面临的可选择的东西叫做"变量",把他面临的不可选择或一时不可改变的那些东西叫做"参量".然后用上面讲过的方法实验地找到他的效用函数,或其他的什么目标函数,在给定的参量下(这些参量往往通过某种联系约束着变量的取值范围),寻找变量的最优值.这些最优值叫做"解".下一步是验证这些解是否确实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那些检验条件叫做"二阶条件".最后一步叫做"比较静态分析",就是稍微变动一下参量的数值,看看解是怎样变化的.这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只有在这一结果中我们才能得到可以通过实证观察来验证的命题.萨谬尔逊为此,为了他全面推进了经济分析的方法得到诺贝尔奖,同时,在我们的论述中,是他结束了经济学理性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在理性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阿罗领导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并使其成为公认的经济分析的语境(即使对话双方得以相互理解的背景环境).例如当我们谈到"效率","伯累托最优",或"国民生产总值"等问题时,往往已经假设了一般均衡的概念."理性假设"发展到了这一阶段就与博奕论相接了.德布洼(G. Debreu,因一般均衡理论得到1983年诺贝尔奖)证明一般均衡(即所有市场上的均衡同时实现)的存在性,用的是卡库塔尼不动点定理.而博奕论中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也用到同一个不动点定理(或它的等价定理).这两者的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如果每个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的条件是依赖于其他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状态,那么如何保证所有的市场同时达到它们各自的均衡呢?在博奕论里这个问题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