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 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 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 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16种人格特质
Q4 A Q3 Q2 Q1 O N M L I H B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衡量指标。 与人打交道:A(乐群性)、C(稳定性)、 F(兴奋性)、G(责任心)、H(敢为性) 指标要求较高。 商业领导者:Q3(自律性)、Q1(批判 性 )、H、E(主见性)指标要求较高。 务实工作者:C、G指标要高,M指标要求较 低。
图片来自百度
16种人格品质的应用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 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 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管理者的所有行 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和管理活动有着 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理环境也 不同。 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员的人格类型进 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建议。 16PF广泛用于人员的选拔和评定。

人格形成阶段学说
爱利克·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 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 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 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 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 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 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 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图片来自百度
人格形成的八个关键阶段
婴儿期
• 0-1.5岁
儿童期
• 1.5-3岁
学龄初期
• 3-5岁
学龄期 •6-12岁 青春期 •12-18岁 成年早期
•18-25岁
成年期 •25-65岁 成熟期
•65岁以上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 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 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 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16种人格品质释义(1)

乐群性:高分者外向、热情、乐群;低分者缄默、孤独、内向。 聪慧性:高分者聪明、富有才识;低分者迟钝、学识浅薄。 稳定性:高分者情绪稳定而成熟;低分者情绪激动不稳定。


恃强性:高分者好强固执、支配攻击;低分者谦虚顺从。
兴奋性:高分者轻松兴奋、逍遥放纵;低分者严肃审慎、沉默寡言。 有恒性:高分者有恒负责、重良心;低分者权宜敷衍、原则性差。
敢为性:高分者冒险敢为,少有顾忌,主动性强;低分者害羞、畏缩、退却。
敏感性:高分者细心、敏感、好感情用事;低分者粗心、理智、着重实际。 怀疑性:高分者怀疑、刚愎、固执己见;低分者真诚、合作、宽容、信赖随和。
16种人格品质释义(2)

幻想性:高分者富于想像、狂放不羁;低分者现实、脚踏实地、 合乎成规。 世故性:高分者精明、圆滑、世故、人情练达、善于处世;低分 者坦诚、直率、天真。 忧虑性:高分者忧虑抑郁、沮丧悲观、自责、缺乏自信;低分者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 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 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 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 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 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 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对自我信心不足。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 是精神分析学说 的创始人。爱利克· 埃里克森是在西 格蒙德.佛洛依德的女儿安娜.佛洛依 德的邀请下参加了精神分析的研究。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的形成 主要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主张性决定 论,在人6岁的时候,人格进本就已 经形成了。 爱利克· 埃里克森虽然传承了西格蒙 德.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是 他认为人格的形成贯穿于人的一生。 从爱利克· 埃里克森的人格形成的阶 段论来看,人格的形成密集区在0-12 岁之间,25岁基本已经形成。每一个 阶段后一个阶段是关联的。
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
——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浅析
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形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的模式,这个 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这个词来自希腊语“Persona”,原意是“面具”。 人格是个体所有稳定心理特征的组合。 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 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12-18左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它将为成 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的,早在幼年时期, 儿童已经形成了自我感知。但是,青少年时期却是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回答" 我是谁"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Marcia等心理学家(Marcia, 1987; Penuel & Wertsch, 1995)是这样界定 同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 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 特别是关于工作、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如果 青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整合起来,或者说他们感到根本没有能力 选择,那么角色混乱就发生了。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 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 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 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 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直白地说,就在走入社会之前,对自身的认知和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的定位。 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要怎么干? 如果个人和家庭的目标不一致,就可能产生冲突。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先天形成为主。
性格:表现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 举止中。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 界观的影响大。后天形成为主。 自我调控:是人格的内控系统和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觉察 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我体验(自我的意识和评价)和自我 控制(对自己行为的调节能力)。



实验性:高分者自由开放、批评激进;低分者保守、循规蹈矩、 尊重传统。
独立性:高分者自主、当机立断;低分者依赖、随群附众。 自律性:高分者知己知彼、自律谨严;低分者不能自制、不守纪 律、自我矛盾、松懈、随心所欲。 紧张性:高分者紧张、有挫折感、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时常 感到疲乏;低分者心平气和、镇静自若、知足常乐。


图片来自百度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 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 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 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 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 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 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 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 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 不健全的人格。
总结

图片来自百度
C
E
F G
创造能力强人的个性因素:(11-A)*2 + B*2 + (11-F)*2 + H + I*2 + M + (11-N) + Q1 + Q2*2。 专业成就高者:Q3*2 + G*2 + C*2 + E + N + Q2 + Q1。 成长力强者的因素:B +G + Q3 + (11-F)。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 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 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 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 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 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 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 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 础。 求知欲强,要鼓励和引导,不要打压。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 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产生内疚感,这使他 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 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 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 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百度文库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 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 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 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渴望认可和表扬,保持勤奋感,否则,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产生自卑感。 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 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 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 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成年期(25~65岁):繁殖和停滞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 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 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 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 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 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 造力的品质。 主要冲突是,家庭的繁衍和停滞;事业的发展和停滞。


16种人格品质

雷蒙德.卡特尔(1905-1998),美国心理学家, 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

图片来自百度
卡特尔在其人格的解释性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编 制了16种人格因素问卷,从16个方面描述个 体的人格特征。这16个因素或分量表的名称和 符号分别是: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 (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 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 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 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