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岩性
典型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与解释
典型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与解释岩性是岩石地层中的一种物理特征,对于理解地质过程、研究地层演化以及进行矿产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典型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与解释,可以揭示地球的历史变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一、岩性识别的方法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包括地质野外观察、显微镜分析、物理性质测试等。
在地质野外观察中,可以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纹理、结构等特征来进行岩性的初步判断。
例如,一种灰色细粒砂岩具有细薄层理、均匀的颜色以及较好的耐磨性,可以初步判断该岩石属于砂岩。
显微镜分析是进一步确认岩石岩性的重要工具。
通过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矿物成分、晶粒结构以及孔隙特征,可以确定岩石的岩性类型。
例如,如果岩石薄片中富含方解石的晶粒,可以判断该岩石属于石灰岩。
物理性质测试可以通过测量岩石的硬度、密度、磁性等参数来了解岩石的性质。
例如,测量岩石的密度可以通过剖面测量仪来进行,根据不同的密度数值可以初步判断出岩石的种类。
二、岩性解释的方法岩性解释是对岩石地层中存在的岩性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岩石地层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
岩性解释可以基于岩石的物理特征、化学成分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
首先,可以根据岩石的物理特征来解释岩性。
例如,如果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和节理裂缝,可以推断这是受到古代沉积作用的影响,通过沉积过程的解释可以进一步了解岩石地层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条件。
其次,岩石的化学成分也可以提供岩性解释的线索。
例如,含有大量二氧化硅(SiO2)的岩石往往是火山喷发的产物,通过分析岩石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可以推测出火山的类型和活动性质。
最后,地质构造也对岩性解释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断裂带中出现的破碎岩石和变形构造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构造变动,通过对断裂带的研究可以了解岩石地层的构造演化历史。
三、典型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与解释案例以下以中国的某一典型地质断层带为例,进行岩性识别与解释。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是指在工程地质调查中对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岩性变化等进行分析和描述的特征。
1. 岩性:岩组特征首先包括地层的岩性,如砂岩、泥岩、灰岩、页岩等。
岩性决定了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
2. 岩性组合:地层中不同岩性的组合方式称为岩性组合。
岩性组合决定了地层的整体性质,如强度、稳定性等。
常见的岩性组合有砂岩-泥岩、砂岩-灰岩、砂岩-页岩等。
3. 岩性变化:地层中岩性的改变称为岩性变化。
岩性变化常见于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质现象。
岩性变化导致了地层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对工程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4. 裂隙和节理:地层中的裂隙和节理是岩石中存在的裂缝或裂隙。
它们对岩石的强度、透水性等性质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工程地质调查中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描述。
5. 地层厚度:地层的厚度是指地层的纵向延伸距离。
地层厚度对工程建设的地下开挖深度、基坑支护等有直接影响,因此是工程地质岩组特征中的重要参数。
6. 岩性的物理、力学性质:岩性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对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孔隙度、
含水量等;力学性质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岩组特征包括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岩性变化、裂隙和节理、地层厚度以及岩性的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的特征。
这些特征对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评价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地层岩性
注:巨厚层>10m,厚层:10m~5m,中厚层5m~1m,薄层<1m
张夏组
指晋冀鲁豫地层区馒头组之上、崮山组之下、以厚层鲕粒灰岩为主夹钙质页岩的岩石地层单位
以鲕粒灰岩为主,次为藻丘灰岩,藻屑凝块灰岩,以及云斑—云质条带细晶灰岩,厚层微晶灰岩,局部夹藻白云岩。
长清群
馒头组
指晋冀鲁豫地层区寒武系下部以紫(砖)红色页岩为主,夹泥云岩、白云岩、灰岩和砂岩的岩石地层单位
紫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砖红色页岩
指晋冀鲁豫地层区整合在张夏组和炒米店组之间以黄绿夹紫红色页岩灰色薄层疙瘩状链条状灰岩竹叶状灰岩互层为主夹蓝灰色薄板状灰岩和砂屑灰岩为特征的岩石地层单位以疙瘩状链条状泥纹泥晶灰岩与黄绿夹紫红色页岩竹叶状灰岩互层为主夹灰色薄板状灰岩砂屑灰岩偶夹薄指晋冀鲁豫地层区馒头组之上崮山组之下以厚层鲕粒灰岩为主夹钙质页岩的岩石地层单位指晋冀鲁豫地层区寒武系下部以紫砖红色页岩为主夹泥云岩白云岩灰岩和砂岩的岩石地层单位紫红色和砖红色页岩朱砂指长清群李官组与馒头组之间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局部夹岩楔的岩石低层单位
朱砂洞组
指长清群李官组与馒头组之间,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局部夹岩楔的岩石低层单位。常含燧石结核或条带
主要为浅灰色、灰黑色厚微晶灰岩、泥晶灰岩和白云岩,次为白云质灰岩、云斑泥晶灰岩和灰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和结核,局部夹肝紫色砂质页岩和钙质粉砂岩楔形体。
李官组
指寒武系底部以砂岩为主,底部偶有砾岩,上部具砂质页岩与云泥岩的岩石组合
崮山组
指晋冀鲁豫地层区整合在张夏组和炒米店组之间,以黄绿(夹紫红)色页岩、灰色薄层疙瘩状—链条状灰岩、竹叶状灰岩互层为主,夹蓝灰色薄板状灰岩和砂屑灰岩为特征的岩石地层单位
遵义凤冈县地层岩性
620m
下段
黄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常夹泥质灰岩、(溶塌)角砾岩、或夹钙质页岩。厚37~334m。
松子坎组(T2s)
上段
浅灰、灰黑、灰绿、紫红色页岩泥页岩、钙质页岩与黄灰、灰色灰岩、泥灰岩、白云岩不等互层。
98~
633m
下段
黄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溶塌)角砾岩,底部为黄绿色“绿豆岩”。厚21~95m。
下覆地层
P2d、P2c
凤冈县地层岩性
系
统
组
段
岩性描述
岩性特征
分布范围
Q
第三系(E)
上第三系(E1)
缺失
紫红色细砂岩和紫红色砂岩
分布在水河
下第三系(E2)
上部
紫红色疏松细砂岩夹灰白色疏松含砾粘土质砂岩。厚30m左右。
30m
下部
紫红色砂岩。厚60m。
60m
下覆岩层
T1,T2
参考文献:1、贵州省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编,贵州省各时代地层分区图及对比简表,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1975.11
第一段
浅灰、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常夹泥质灰岩。厚116~261m。
夜郎组(T1y)
九级滩组
紫红、灰绿色含钙质泥页岩夹灰岩及泥灰岩。厚17~332m。
114~
700m
玉龙山段
灰至深灰色中薄层灰岩,下部常夹黄褐色钙质泥页岩。厚91~311m。
沙堡湾段
黄绿色、灰黄色页岩及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厚6~57m。
第三段
灰色薄至中厚层微至细粒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钙质、泥质含云母粉砂岩。厚47~73m。
195~
376m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7.2 地震资料地层解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二、地震相分析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二、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指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 射单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用于确定和区分不同地震相的常用参数有:外部形态、内部 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速度等。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6)根据反射特征推断沉积相
a、楔状发散结构——湖(海)盆近岸沉积 地形坡降增大,地震反射连续性好,呈微发散形态,为湖 海盆环境沉积,是鉴别古岸线的重要依据。
b、缓楔状中-变振幅反射——河湖(海陆)交替偏砂相 缓楔状,底上超,微发散形态,中振幅连续反射与变振幅 断续反射交替,反映了随水平面升降的河湖(海陆)交替沉积 。
二、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 中可包括若干类型的地震相。 地震相分析是根据一序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并解 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划分地震相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地层参数。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振幅 连续性
地 震 地 层 参 数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4、划分地震层序的应用
1、地层对比 2、构造研究 3、沉积体系研究
•地震反射的特点 可以在横向上连 续追踪观察,在 对地震反射层标 定后,可用于组 或甚至段的地层 对比。
地震相分析是在划 •一个沉积层序也 就是一个构造层, 分地震层序基础上进 代表盆地发育过程 行的,通过分析各地 中的特定阶段。划 震层序的地震相类型、 分地震层序是恢复 展布及垂向演变,便 区域构造运动和盆 可恢复沉积体系类型、 地发育历史的基础。 展布和盆地充填历史。
评估区地层岩性简表
O2m
0.5~26
黑色页岩为主,上部夹薄层灰岩
枯牛潭组
O2g
5~26
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及瘤状灰岩
下统
大湾组
O1d
29~71
黄绿色页岩与生物结晶灰岩互层
红花园组
O1h
16~43
深灰色页岩与扁豆状灰岩互层
分乡组
O1f
11~36
灰色白云岩、生物灰岩夹页岩
杨家坝组
O1y
9~24
灰绿色页岩与白云岩互层,底为0.1~2.6m灰绿、兰灰色页岩
下统
双河场群
S1sh
527~529
上部黄绿色页岩夹泥质粉砂岩;下部炭质页岩、硅质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偶夹重晶石矿
奥
陶
系
上统
五峰组
O3w
14~32
黑色薄层硅质岩与炭质页岩互层
临湘组
O3l
2~13
上为黄绿、深灰色页岩,下为灰色中厚层瘤状灰岩
中统
宝塔组
O2b
12~29
灰、灰紫、紫红色龟裂纹泥质灰岩夹瘤状灰岩
栖霞组
P1q
52~136
灰黑色厚层块状沥青质灰岩,下部夹多层黑色钙质页岩、泥质粉砂岩
铜矿溪组
P1t
0.4~10
铝土岩、炭质页岩夹煤、黄铁矿、赤铁矿
下
古
生
界
志
留
系
中统
徐家坝群
S2xj
201~419
顶部:灰绿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上部:灰白色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钙质粉砂岩。中部:扁豆状石英粉砂岩与砂质页岩不等厚互层。下部:黄绿色页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生物灰岩透镜体。底部:中层泥质粉砂岩
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环境条件一、地层岩性境内出露地层简单,为一套中生界上侏罗统陆源碎屑岩,总厚735m。
蓬莱镇组(J3p)出露厚度627m,分布面积达1204km2,占全县面积的85%;遂宁组(J3s)仅分布东南隅,出露厚度108m,分布面积220km2。
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分布于斜坡、平台和沟谷之中,一般厚0-14m。
照片1-4 遂宁组地层照片1-5 蓬莱镇组地层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侏罗系遂宁组(J3s):该组地层分布于石湍、通旅、回澜、蟠龙等地。
岩性为紫红色、绛红色泥岩、钙质泥岩为主,间夹透镜状粉砂岩,(见照片2-4)。
泥岩主要成分为水云母粘土矿物,微细层理发育,可溶盐含量较多,普遍夹有石膏细脉,风化后形成众多蜂窝状孔洞,一般出露厚度23-94m。
岩相较稳定。
该岩层组分布区多为农户聚居区,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岩体受破坏较严重。
同时风化带网状裂隙发育,岩体切割细碎,易于发生小规模的崩塌及溜坡等。
调查中可知,该类地层出露区地质灾害发生密度较大,但由于岩性以泥岩为主,且岩层倾角平缓,因此规模一般很小。
2、侏罗系蓬莱镇组(J3p)遍布县内大部分地区,岩性以紫红色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薄层泥质细粉砂岩或细粒砂岩不等厚互层,中下部泥岩夹石膏脉较多,水云母含量略高于遂宁组,可溶盐含量则较遂宁组略少(见照片2-5)。
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地面裂隙率为1-5.6%,以垂直裂隙为主,风化后多张开1-5cm。
该类地层为砂泥岩互层,浅层卸核裂隙、成岩裂隙等发育,岩体多被切割呈数米见方的块体。
在农户聚居区,同时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在暴雨季节,易产生规模相对较大的崩塌等地质灾害。
)3、第四系全新统(Q4广泛分布于各地。
分布于斜坡、平台上的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一般厚0-2m,为紫红色砂质粘土或粘质砂土,与下伏泥岩或砂岩呈渐变关系。
因风化作用和人工耕植,土层疏松,干裂纹纵横,透水性好,有利于土体溜坡及小规模滑动的形成。
分布于沟谷的第四系坡洪积层(Q4dl+pl),一般厚2-14m。
镇江地层岩性
镇江市志概述镇江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江苏省的西南部。
北滨长江,与扬州市隔江相望;东、南与常州市相接;西邻南京市。
镇江市南起北纬31°37′(句容县袁巷乡南界),北抵北纬32°20′( 扬中县新坝镇北侧的长江中),南北跨纬度42′;西界为东经118°58′(句容县郭庄乡西端),东界为东经119°58′(扬中县西来桥镇东面江面上),东西跨经度1°整。
镇江全市面积3843平方公里,占江苏省面积的3。
74%。
在全市面积中,丘陵山地占51。
1%,圩区占19。
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
市属各县的面积是:丹阳1048平方公里,丹徒868平方公里,句容1380平方公里,扬中332平方公里。
镇江市区面积为215平方公里,平原占59.0%,丘陵山地占7。
4%,岗坡占33。
6%。
市区北临长江,东、南、西三面均与丹徒县接壤,市区东到谏壁镇粮山村东界,西至蒋桥乡的六摆渡村西界,南至官塘桥乡缪家甸村南界,北至共青团农场北界,此外在丹徒县与句容县交界处,有属于润州区的”飞地"——韦岗镇。
宁镇山脉雏形形成于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镇江市地貌轮廓也大致形成。
以后经过长期的剥蚀、侵蚀以及断裂的改造,逐渐形成了破碎低矮的山体.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镇江接受了下蜀黄土的堆积,并在江河沟谷和山区坡麓地带形成清晰的阶地。
大约6000年前,由于气候处在间冰期,气候转暖,海面上升,海水直逼宁镇山脉坡麓,这里曾经是长江入海的口门.由于海潮的顶托,长江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沉积,使河口不断东移延伸,镇江便成为长江三角洲的西部顶端。
处于宁镇低山丘陵与长江三角洲平原两大地貌单元接界处的镇江市,地形西高东低.最高峰为句容的大华山,高437。
2米;市区最高峰为十里长山,高349米。
境内除长江和大运河外,其余河流均较短小,被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分隔,分别流入长江、太湖、秦淮河.镇江市地质现象丰富,地层齐全,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都有出露,有的地方同时出现。
滑坡地质特征
滑坡地质特征一、引言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滑坡的发生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了解滑坡地质特征对于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滑坡地质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滑坡研究提供参考。
二、滑坡地质特征概述滑坡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下水和地表水。
这些特征共同影响着滑坡的发生、发展和稳定性。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
地质构造对滑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造活动导致的岩体破裂,为滑坡提供了滑动面和剪切带;二是构造活动导致的岩层倾向和倾角变化,影响了滑坡的稳定性。
2.地层岩性地层岩性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不同岩性的抗剪强度和抗侵蚀性差异较大,直接影响滑坡的稳定性和滑动特性。
例如,软岩和破碎岩体容易发生滑坡,而硬岩和完整岩体相对稳定。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滑坡发生的外部条件。
地形地貌对滑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形坡度,坡度较大时,地表水容易汇集,降低了滑坡稳定性;二是地貌类型,如山区、丘陵地区和盆地等地貌类型,不同地貌类型的地质条件和土壤特性差异较大,滑坡发生的概率和特点也不同;三是地貌演化,如构造抬升、流水侵蚀等过程,会导致滑坡的形成和发育。
4.地下水和地表水水是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地下水和地表水通过影响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滑动面条件,进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
水的作用主要包括软化岩土体、增加岩土体内部压力、冻胀作用等。
三、滑坡地质特征在防治中的应用了解滑坡地质特征对于防治滑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滑坡地质特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措施:1.地质勘探和监测通过地质勘探,可以查明滑坡地质条件,为防治滑坡提供依据。
同时,建立滑坡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滑坡动态变化,为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持。
2.抗滑工程根据滑坡地质特征,设计合理的抗滑工程,如抗滑桩、锚杆、土钉等。
这些工程可以提高滑坡稳定性,防止滑坡发生。
3.排水工程针对滑坡区域的水文条件,实施排水工程,降低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滑坡的影响,提高滑坡稳定性。
地层岩性特征一览表
成因类别底层序号岩性各大层层顶标高(m)颜色湿度稠度压缩性泥浆护壁钻(冲)孔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q sik(KPa)泥浆护壁钻(冲)孔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 pk(KPa)分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 ka(KPa)人工堆积层①粘质粉土素填土、粉质粘土素填土34.29~38.53(自然地面标高)黄褐稍湿~湿/ 中高①1放渣土杂稍湿/ 中②粘质粉土、粉质粘土32.80~36.41褐黄湿~稍湿/ 中高~高②1砂质粉土、粉质粘土褐黄(局部灰)稍湿~湿/ 低~中低②2粘土、重粉质粘土褐黄(局部灰黄)很湿可塑中高②3粉砂褐黄湿/ 低③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28.80~30.71 灰~黄灰很湿可塑~硬塑中~中高③1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灰~黄灰稍湿~湿/ 中低~中③2有机质粘土灰很湿可塑中④细砂、粉砂23.75~25.84 灰~黄灰(局部褐黄)饱和/ 低④1粘质粉土灰黄(局部褐黄)稍湿~湿/ 低~中低④2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褐黄~灰黄很湿可塑~硬塑中④3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灰黄(局部褐黄)稍湿~湿/ 低第四纪沉积层④4粘土黄灰很湿可塑中低⑤粘质粉土、粉质粘土18.17~20.16 褐黄~灰黄稍湿~湿/ 低~中低60 / 240 ⑤1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褐黄(局部灰)很湿硬塑~可塑中~中低60 / 200⑤2粘土褐黄很湿硬塑~可塑中低~低55 / 200⑤3粘质粉土、砂质粉土褐黄~灰黄稍湿~湿/ 低65 / 260⑥细砂、粉砂11.56~15.24 灰(局部褐黄)饱和/ 低60 / 300 ⑥1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黄灰~灰很湿可塑~硬塑中~中低65 / 230⑥2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灰~黄灰湿~稍湿/ 低70 / 280⑥3粘土灰~灰黄很湿硬塑~可塑中低~中60 / 220⑦细砂、中砂 5.29~7.42 灰黄~褐黄(局部灰)饱和/ 低65 1200 360⑦1粘土、重粉质粘土灰黄~灰黄(局部灰)很湿可塑~硬塑中低~低60 800 200 ⑦2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灰黄~褐黄(局部灰)稍湿~湿/ 低70 900 280⑦3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灰黄很湿可塑~硬塑低~中低65 900 240⑧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4.79~0.09 黄灰~灰很湿可塑~硬塑低~中低65 1000 250⑧1粘质粉土、粉质粘土黄灰~灰湿~稍湿/ 低70 1000 260 ⑧2有机质粘土、有机质重粉质粘土灰很湿可塑~硬塑中低~低60 900 200⑧3细砂、中砂黄灰(局部褐黄)饱和/ 低70 1400 360 ⑧4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灰黄~灰湿~稍湿/ 低75 1000 280⑨卵石-17.80~-14.92 杂饱和/ 低140 3200 500 ⑨1细砂、中砂褐黄~灰黄饱和/ 低75 1800 400-32.94~30.13 褐黄(局部灰)很湿硬塑~可塑低⑩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⑩1粘土、重粉质粘土褐黄很湿可塑~硬塑中低~低⑩2粘质粉土褐黄湿/ 低褐黄很湿硬塑~可塑低⑾粘质粉土、重粉质粘土-40.20~38.85⑾1粘土、重粉质粘土褐黄很湿硬塑~可塑低~中低⑾2粘质粉土、粉质粘土褐黄稍湿~湿/ 低⑾3 细砂褐黄饱和/ 低⑿细砂-50。
广西地层岩性
岩石广西出露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中沉积岩最发育,分布占全区面积的88%;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东北和桂北占全区面积的9.03%;变质岩仅见于桂北及桂东南局部地域,其分布占全区面积的2.9 7%。
一、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在变质作用条件下,使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及先前已形成的变质岩)变成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变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
其岩性特征,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变质作用的改造,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具有与其他岩类不同的特征。
广西变质岩在元古界至中生界均有分布,其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可划分为区域变质岩、混合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四种类型,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桂东及桂东南地区;混合岩主要分布于陆川—岑溪断裂带中;接触变质岩分布于广西各期次岩体接触带,以及部分隐伏岩体的顶盖围岩上;不同地区变质作用程度差别较大,其中桂东南地区分布少量达角闪岩—麻粒岩相的中—高级变质岩和混合岩,桂西地区主要分布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极低级变质岩,其它地区的变质程度仅达绿片岩相。
变质作用时代集中在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
(一)区域变质岩区域变质作用是一种大面积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变质类型,为广西境内主要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面积为56688km,约占全区面积的24%。
按变质程度、岩石组合和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四个变质岩区。
桂北变质岩区分布于柳州—桂林一线以北,受区域变质的地层主要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
主要经受了四堡期和加里东期低压型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改造。
区域变质岩类型较简单,主要有:变质砂泥岩、板岩、千枚岩、变质基性—超基性岩、片岩、绿泥透闪石岩和大理岩等。
胜利油田地层岩性及组合特征
原
组
140
为一套海陆交互的砂泥岩沉积。特点是以海相灰岩与泥岩为主夹有多组煤层。灰岩含丰富的海相化石。希瓦格鲕是本组的标准化石。
中
石
炭
统
本
溪
组
54
为一套砂泥岩与灰岩互层。夹煤层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灰岩含丰富的海相化石,是区域地层对比划分的标准层(含假史塔夫鲕等)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下
古
生
界
Pz
下部:褐灰色泥岩、灰质泥岩与褐色、黑褐色油页岩互层。是本区的主要油(气)源层系。有区域标准油页岩集中段。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沙四段
350-1400
上部:褐灰色灰质泥岩,劣质油页岩夹薄层灰岩及泥岩。局部地区见块状砂岩和礁灰岩。
中部:灰色、褐灰色泥岩,灰质页岩夹砂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
下部:蓝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白云岩,砂岩,泥岩中出现石膏。有蓝灰色泥岩标志层。是本区的生油层系,也是含油层系之一。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馒
头
组
105-238
上部灰色灰岩、鲕状灰岩与暗紫红色页岩互层。下部为紫红色、棕红色页岩与同色白云岩、灰岩互层。底部有一层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太
古
界Ar
前 震 旦 系(未 穿)Z
为一套深变质的片麻岩。
注:本表以东营凹陷为主。
奥
陶
系
O
中
奥
陶
统
八
陡
组
61-190
上部为灰色灰岩夹泥质白云岩、泥灰岩。中部以灰色白云岩为主,底部为角砾状泥灰岩、泥质白云岩。顶部被风化、溶蚀,溶洞发育,为古潜山储集层。是本区含油层系之一。
上
马
地球地层时代划分及岩性
界
系
统
地层名称
岩组
代号
岩 性 简 述
备 注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Qh
粉质粘土、粘性土、碎石土、砾石层
更新统
Qp
粘土夹砾石,底部为新滩砾岩
仅见于新滩龙马溪附近
中 生界
侏罗系
下统
香溪组
J1x
黑色厚层底砾岩,含砾石英砂岩
整合接触
三叠系
上统
沙镇溪组
J1s
含炭质页岩及煤层、顶部为灰黄色厚层石英砂岩
整合接触
中统
巴东组
第三段
T2b3
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夹灰绿色页岩
整合接触
第二段
T2b2
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夹页岩、泥岩
第一段
T2b1
紫红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夹泥岩、页岩
嘉陵江组
T2j
灰白色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整合接触
下统
大冶组
T1dy
灰色、浅灰色薄层状灰岩
整合接触
上古生界
二叠系
上统
吴家坪组
下古生界
志留系
中下统
纱帽组
S1-2s
灰绿色中薄层粉砂岩、页岩
罗惹坪组
S1Lr
奥陶系
中上统
龙马溪组
O3S1l
灰绿色页岩夹石英砂岩
宝塔组
O2-3b
龟裂灰岩、瘤状灰岩
下统
桐梓组
01t
生物碎屑岩、白云岩
断层接触
寒武系
中上统
三游洞组
∈3sy
浅灰色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
整合接触
覃家庙组
地层岩性——精选推荐
地层岩性第○1层:填土黄褐色或灰褐色,松散,主要有粘性土和碎石组成,部分地段该层上部为耕土或植土。
该层普遍分布,厚度0.5~7.1m。
第○2层:碎石黄褐色,局部灰色,N120=5.7击,稍密~中密状态,一般粒径为20~80mm,含量约占50%。
最大粒径200mm。
颗粒形状以棱角形或次棱角形为主。
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和板岩,粘性土及角砾完全充填。
该层在沿线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主要为坡麓堆积成因,该层厚度为0.5~7.3m。
第○2-1层:粉质粘土灰黑色,可塑状态,含少量细砂颗粒,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
该层仅在D66、D67号钻孔有揭露。
厚度为2.4~3.3m。
第○3层:卵石灰色,N120=5.1击,松散~稍密状态,一般粒径为20~50mm,含量约占60%~70%。
颗粒形状呈圆形或亚圆形,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和板岩,偶见花岗岩,中粗砂及圆砾充填。
该层仅在沿线穿越河漫滩处有分布,厚度为1.5~6.6m。
第○4层:粉质粘土灰黑色,可塑状态,含少量细砂颗粒,局部夹粉细砂薄层,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
该层主要分布在D47~D51、D66~D74号钻孔段的河漫滩处。
厚度未揭穿。
第○5层:碎石黄褐色或灰色,N120=12.2击,中密~密实状态,一般粒径为20~80mm,含量约占60%~70%。
最大粒径500mm。
颗粒形状以棱角形或次棱角形为主。
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和板岩,粘性土及角砾完全充填。
该层在沿线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主要为冰水沉积成因,该层厚度为0.5~7.9m。
第○6层:块石灰色,N120=26.8击,密实状态,一般粒径为100~300mm,含量约占60%~70%,最大粒径1500mm,颗粒形状主要为次棱角形或亚圆形,局部地段以漂石形式呈现。
母岩成分为砂岩和板岩,偶见花岗岩。
碎石含量约为20%~30%,粘性土、中粗砂及角砾完全充填。
该层在沿线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主要为冰水沉积成因,局部靠河地段为河流堆积成因。
宁夏区域地层岩性特征描述
土坡组(Ct)
286.0
灰黑色砂岩,粉砂岩夹薄层泥岩、灰岩,含较丰富的腕足类等化石,底部为黑灰色泥岩,夹数层薄煤层,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Neuropteris gigantea Ounbarlla Subpapyracea Nereuropteris
奥陶系(O)
中统
中上部为棕红色、紫红色中粗粒砂岩、粉砂岩,底部为砾状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横城矿区、韦州矿区及红墩子矿区。
上
石盒子组(Psh)
219.5
上部为紫色泥岩,中部以灰绿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下部含植物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Gigantopteris yuananensis Tingiahamaguchii
渐
新
统
清
水
营
组
(Eq)
100.0
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泥质为主,局部夹砂质,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主要发育在横城地区,其它区域零星分布。
新近系(N)
中新统
鹤
壁
组(N1h)
下部以灰、深灰色石灰岩砾岩为主,夹褐黄、灰绿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局部夹薄层泥灰岩;上部为灰白与灰绿色钙质砂质泥岩、砂岩,夹泥灰岩薄层及不稳定砂砾岩或砂岩。
宁夏区域地层简表地层时代岩性描述及接触关系古生物特征分布情974由风积砂砂土组成eq1000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泥质为主局部夹砂质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宁夏区域地层简表
地层时代
厚度(m)
岩性描述及接触关系
古生物特征
分布情况
界
系
统
组
新生界(Cz)
第四系(Q)
9.74
由风积砂、砂土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层岩性
①人工填土(Q4s):色杂,成分不均,以黄土为主,含有建筑垃圾,分布于河床,层厚约0.5m,松散。
(2)浆砌石:(Q4s):灰白色,岩性以砂岩为主,已建堤防,分布于左岸,高度约10m。
(3)砂壤土:(Q4col):灰黄色,以粉粒为主,质地较均,可见少量碎石,可塑,层厚约1.50m,分布于右岸二级阶地前沿。
(4)砾石:(Q42al):色杂,成分以砂岩及钙质结核为主,磨圆度较好,呈棱角状-浑圆状,分选性较差,一般粒径0.2-2cm,最大粒径10cm,中细砂充填,砾石含量约为50%,中细砂充填,稍密-中密,层厚约5m,分布于河床,层底高程1222.10~1227.50m。
(5)黄土:(Q3eol)灰黄色,成分较均一,以粉粒为主,具针状孔隙含白色菌丝体,垂直节理发育,硬塑,分布于二级阶地上部。
(6)砂壤土:(Q3al):灰黄色,以粉粒为主,质地较均,具水平层理,硬塑,分布于二级阶地上部,层厚约1.50m。
(7)砾石:(Q3al):灰白色,成分以砂岩及钙质结核为主,磨圆度较好,呈棱角状-浑圆状,分选性较差,微胶结,一般粒径0.2-2cm,最大粒径10cm,中细砂充填,砾石含量约为50%,砂土充填,中密,分布于二级阶地下部,层底高程1218.30~1225.50m。
(8)砂岩:(K11)浅棕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钙质胶结,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左岸,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呈
砂状及碎块状,厚度约 1.50~2.50m。
层顶高程约1220.40~1231.60m。
(9) 砂岩:(K11)浅棕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钙质胶结,成
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左岸,裂隙不发育,弱风化岩体较完整呈块状,层顶高程约1219.50~1229.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