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难点
1、劳动价值理论。
2、剩余价值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教学,互动研讨式教学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以货币和生产资料的集聚为前提,它能够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结起来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从而成功地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其途径有:第一,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第二,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起源于把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而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所谓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利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案例)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随着资本积累进程的发展,资本关系从根本上改造了社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并使其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资本所创造的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推动着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成为资本关系自我扬弃的强大动力。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为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因而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缺一都不可能成为商品。
二者的对立或矛盾表现在:首先,二者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其次,二者具有相互排斥性。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只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才能获得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二者不能兼得。只有通过交换把商品卖出去,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力的支出。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尽管在具体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人们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这就是抽象劳动。各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和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凝结了这种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上看的,抽象劳动则抽象掉了劳动的具体形式;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永恒的自然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个性是性质各不相同的劳动,它构成社会分工体系,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共性是性质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
(三)价值量的决定
1、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既然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那么,价值量当然也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也只能是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商品的价值量还收到劳动的繁简程度的影响。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总和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1)本质: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商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经济运行中的表现形势。
商品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1)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2)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