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的赵树理文学

合集下载

介绍五部赵树理的作品

介绍五部赵树理的作品

介绍五部赵树理的作品
以下是五部赵树理的作品:
《小二黑结婚》:讲述了一段关于乡村中两位年轻人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故事。

通过描绘两人的恋情和家庭的反对,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习俗。

《李有才板话》:这部作品以板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农村中贫苦农民李有才的故事。

通过李有才与其他农民的互动,揭示了农村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李家庄的变迁》:这部小说以李家庄为背景,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变革。

通过讲述李家庄的兴衰史,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历史变革和人民的生活变迁。

《福贵》:这是一部以福贵为主人公的小说,讲述了福贵一家在贫困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锻炼锻炼》:这部小说以两位农村妇女——吃不饱和大能人为主题,通过对她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中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以上作品都是赵树理的代表作,它们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展现了赵树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念。

赵树理的作品

赵树理的作品

赵树理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李有才板话》、《锻炼锻炼》等。

1、《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是现代小说家赵树理写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抗战时期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自由,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家长的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

小说塑造了二诸葛、三仙姑两个落后农民和小二黑、小芹两个年轻进步农民的形象,通过这两对思想观念截然相反的农民的对照。

揭示了当时农村中旧习俗的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性。

同时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重大变化。

小说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语言通俗,富于地方色彩,开创了中国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

2、《李家庄的变迁》《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编著,描写李家庄激烈尖锐的阶级大搏斗。

主人公铁锁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

他是李家庄的外来户,一个勤劳、忠厚、憨直的贫苦农民。

他安分过日,却遭到地主李如珍、小喜、春喜等人的欺压迫害,以致破产,为养家糊口去太原做工,又受到军阀欺凌。

在共产党员小常的帮助下,他提高了觉悟,团结群众,与地主展开正面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成长,后来参加了八路军,走向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通过铁锁的个人生活的线索寓于整个李家庄的变化之中,将抗日战争作为大背景,叙述了农民与地主的斗争取得的阶段性的胜利。

3、《三里湾》《三里湾》,赵树理著长篇小说,成于1955年(乙未年)。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作品。

华北解放区模范村三里湾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秋收、整党、扩社、开渠……合作化运动给农村带来新气象,但由此也引发了有关于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种生活方式的种种矛盾,三里湾在发生着巨变。

4、《李有才板话》《李有才板话》是现代作家赵树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1943年发表。

小说主要内容为: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

赵树理

赵树理
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 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
二是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人物 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 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三是口语化,在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 很高的境界。
三、赵树理的小说与以往乡土小说的不同
A、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 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 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
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 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 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这 在我写的几个小册子中,除了《孟祥 英翻身》与《庞如林》两个劳动英雄 的报道以外,还没有例外。
二、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与独特 价值
3、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A、“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小说 与解放区文学
赵树理小说 解放区其他文学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的意义 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与独特价值 赵树理的小说与以往乡土小说的不同
一、“赵树理方向”——《讲话》 指引下解放区文学的方向
“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 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 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 求,适应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 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的一个榜 样,一种努力的前景。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 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 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 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 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 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 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 式人物的形象;同时, 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 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 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 理、欣赏习惯相一致。 这种创作追求使他的作 品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 鲜明的民族色彩。在他 的影响下,马烽等山西 籍作家形成了一个被列 为“山药蛋派”的作家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赵树理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的人物描写、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等艺术特色。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

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歌手”。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其次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

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他基本上不用现实主义小说常规的“典型化”原则来刻画人物。

赵树理笔下的人物刻画具有独具风格,形成了他的小说的一大特色。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赵树理笔下的人物,从来不脱离故事情节作抽象介绍,而是让人物在具体的环境中以自己的行动来自然的显示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其次,他还擅长于用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

其三,用辩证的观点,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其四,赵树理讲究用传神的“白描”手法描写人物。

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的小说语言是真正的三晋农村农民语言。

其二他的小说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幽默感。

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性很强。

其创作情节曲折,耐人寻味。

努力探索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现实主义生动描写独特语言曲折情节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他是一个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浸淫和“五四”新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

他始终认为,新文学的圈子过于狭小,无法正真满足农民的需要,他一直希望能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

因此,他积极参加过解放区的反奸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群众斗争,了解农村生活的特点,熟悉农村中各阶层人物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

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

新颖的赵树理文学竹内好(一)首先,我想还是先倾听年轻一代对赵树理的代表作《李家庄的变迁》意见吧。

《李家庄的变迁》这本书所涉及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物和背景的统一问题。

这在过去的小说中是不可能见到的。

它构成了《李家庄的变迁》的显著特色。

如果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挖掘下去,就会触及到新文学的本质问题。

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典型化了的主人公居多。

唐·吉诃德、哈姆雷特、麦克白斯、拉思科里尼柯夫、卡拉马佐夫兄弟、包法利夫人、于连·索瑞尔……,他们的确具有凡人所不及的伟大,而且那伟大又来自于异常强烈的个性。

事件的发展是以个人的个性为中心的,根据主人公的性格,展开戏剧冲突。

也就是说,自始至终是围绕着一个性格问题描写。

正因如此,他们才是孤立的,而且以他们孤独的牺牲,作为悲剧的中心而结束。

在这里,也许可以称他们为个人英雄。

一般认为,个人英雄支配着他们周围的一切。

可是,实际上他们是被周围的一切所支配的,个人所有的行为都由自己负责,个人的一切都受周围的影响,这种影响又通过自身表现出来。

这样,作品的描写只停留在个人身上,使背景和个人永远继续对立下去,无法统一起来。

与此相反,在《李家庄的变迁》中出现的小常和铁锁,不是仅仅具有“非凡”或“卓越”这种意义上的英雄人物。

首先,关于小常,从全篇来看,只是从侧面进行描写的。

当然,这样说也许太过分了。

例如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在冷元为鼓舞士气说俏皮话的时候,作者描写道:“小常听了,暗暗敬佩这个人的说话本领。

”这一部分的确是进入了心理描写的领域。

但是,与其说这是作者为了更好地使读者了解冷元这一人物的性格而叙述了小常的想法,毋宁说是作者信笔所至吧!小常最初的出场是在铁锁搬到太原满州坟的时候。

也就是说,小常不是自己主动上场的,而是在铁锁搬家的同时出现的。

他的存在,随着铁锁的活动而活生生地映入了读者的眼帘。

这样一种消极性,使作品在描写小常时,常常赋予他一种特点。

他的出现,成为铁锁和李家庄人们自觉成长的转机。

赵树理具有新颖独创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赵树理具有新颖独创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作者: 孙振华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中文系 91级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云梦学刊
页码: 49-51页
主题词: 赵树理;文艺创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艺术家;周扬;文学艺术家;李有才;小二黑;描写对象;《讲话》精神
摘要: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为一切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指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及怎样为他们服务的方向,并带来了,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新局面。

其中赵树理的创作可以说是体现了《讲话》精神的典范工作.周扬称他为“一位具有新颖独创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①茅盾也高度称赞他的作品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

”②那么赵树理“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到底新在哪里,有什么独创呢?。

赵树理小说创作特色

赵树理小说创作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色赵树理在实现文艺大众化,创造“新鲜活泼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归纳其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民族精神的精心描绘。

文学作品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的生活题材有关系。

赵树理身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都描写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普通农民的生活与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时代精神,这种题材本身就必然透露出中国历史的特点和民族特色。

不过,仅仅有了民族的生活题材,也还不能使作品成为真正民族的东西。

果戈理说得好:“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衫,而在表现民族精神本身。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作家的创作要表现民族性格的特征。

赵树理写小二黑和小芹,写李有才和小顺、小保、小明、小福,写铁锁,以至于写二诸葛、三仙姑、老秦,福贵等等,都写了他们的心灵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民族性的活生生的血肉联系。

即使是金旺兄弟、阎恒元一伙、李如珍等恶霸地主,也都打上了民族的印记。

这些人物理解事物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评价社会的价值观念,他们所依循的伦理法则和道德规范,他们的全部言行,所有的作为,虽然表现了不同阶级的阶级特征,却又有其共同之处,即:既带有中国革命的那个阶段的特点,又都是纯粹的中华民族的,都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当然,除了描绘这种民族精神,赵树理小说的民族风格也还借助了民俗细节的描写,其中包括中国农村风物习俗的描写。

(二)把“情节”和“性格”融为一体的小说体式。

我们说过,小说的成败主要系于是否创造出不朽的人物,而那万千的世事,尽管转眼即逝,虽新颖亦必归于陈腐,却仍是小说作家们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鲁迅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以情节故事为主的素质,受外国小说影响,开始了以描写人物为主的现代潮流,诚然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进步。

但是,有些作家偏执一端,不注意情节故事,而终于不合乎中国人的文学欣赏的民族传统,难以获得众多的读者。

赵树理第一篇为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赵树理第一篇为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赵树理第一篇为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创作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李家庄的变迁,这是赵树理创作的第一篇的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了》。

《李家庄的变迁(上下)(精)》通过山西农村李家庄的木匠张铁锁的遭遇,反映出抗日战争前后李家庄的不同面貌。

上册写抗战前张铁锁一家在农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的欺压,痛苦不堪。

当时的军阀和地主阶级互相勾结,鱼肉百姓,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张铁锁一家遇到地主权贵欺压,有理无处伸张,最后连他爷爷和他爹苦了两辈子买下的十五亩地也被村长李如珍等人霸占去了。

张铁锁只能离乡背井,四处外出打工,饥寒不保,在外乡意外遇到仇人小喜,为了有口饭吃,委曲求全在他手下干活。

因时局动荡,小喜的四十八师留守处也解散了,铁锁只能又回到老家。

下册写铁锁回家后,正逢“牺牲救国同盟会”特派员到李家庄来发动群众参加抗战,铁锁认出特派员正是自己在外打工时碰到的小常,异常亲热。

从此在小常的带领下,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牺盟会的各项工作,实行减租减息,成立了自卫队,建立抗日根据地。

而以李如珍为首的地主阶级不甘失败,负隅顽抗,最后与日本人勾结,充当汉奸,彻底走上与人民为敌的道路。

最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来到村里建立抗日根据地,公审了汉奸,推翻了封建军阀和地主阶级的统治,打垮了日本侵略者,人民当家做主,向自由幸福的道路迈进。

现当代文学专题(2)参考资料一赵树理的小说

现当代文学专题(2)参考资料一赵树理的小说

现当代文学专题(2)参考资料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是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

1931年开始发表通俗文艺作品,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他指明了方向,发表了最能体现这一讲话精神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报话》,从此名声大振,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崛起的新型作家的代表。

以后又发表了短篇小说《地板》、《小经理》、《福贵》、《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体小说《灵泉洞》(上)及短篇小说多篇。

近年又有《赵树理文集》及《赵树理文集读编》问世。

《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是建国前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

《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农民中的落后人物的形象。

二诸葛胆小怕事、落后迷信,极力想维护家长制的权威,顽固地反对儿子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结婚。

三仙姑本是一个好逸恶劳、作风不正的妇女,不仅忌妒女儿小芹的幸福婚姻,而且还贪财出卖女儿。

赵树理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陈腐,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确实是势在必行。

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

《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小二黑结婚》的出现,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坛发生彻底变化的报春花。

如果说《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表现小世界的代表作,那么,《李有才板话》就是表现大世界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准确真实的描写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农村“政治生活的横断面”,反映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心理变动,赢得了“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赞誉。

赵树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赵树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赵树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先驱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一直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赵树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性的文学思想。

赵树理在文学创作上始终秉持“讲真话”的原则,他倡导文学要写真实、真诚、真情实感,并主张反对流于陈词滥调、宣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学创作。

这种新颖的文学思想对当代的文学创作仍然产生着影响。

2. 独立的文学观念。

赵树理一直坚持自己的文学观点,主张文学应该为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提供空间。

这种独立的文学观念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很有启示意义。

3. 纯真的文学情感。

赵树理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纯真而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一直影响着当代文学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4. 文学的社会性。

赵树理在文学创作中强调文学的社会性,他认为文学创作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种把文学与社会联系的观点在当代文学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

赵树理的写作风格

赵树理的写作风格

赵树理的写作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

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个流派还包括冯志勤、西虎、威树、林依晨、赵少康等一批小说家。

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

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篇小说)、《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长篇小说)、《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

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

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

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

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

现代文学【作家及代表作:赵树理】

现代文学【作家及代表作:赵树理】

现代文学【作家及代表作:赵树理】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其通俗乡土小说,成功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作为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得出的文艺路线典范,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1.赵树理与他所描写的对象在思想感情上能融为一体。

他所追求的大众化是出于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予。

能够如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能真正为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2.他们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创作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纪录。

赵树理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他的作品除了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也融入了历史的考察的理智。

3.偏重大众化、通俗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忽视了向西方文学的学习,具有狭隘性。

消极影响:文化修养不足及由之产生思想视野的相对狭窄,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汲取是一种补偿,但也存在缺失。

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1.赵树理笔下农民的历史特征20-30年代,很多作家曾出色地描写过农民,但他们笔下的农民主要是被同情和怜悯的对象;而赵树理却是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在逐步打破枷锁的过程中所焕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

他的小说具有现实主义描写的艺术深度。

如果说鲁迅主要是揭露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创伤,以唤起人们的觉醒;那么,赵树理则主要是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并从这个变化过程中,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小二黑结婚》讲述解放区新一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揭示农村中旧习俗和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

[汇总]赵树理的写作风格

[汇总]赵树理的写作风格

赵树理的写作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

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个流派还包括冯志勤、西虎、威树、林依晨、赵少康等一批小说家。

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

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篇小说)、《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长篇小说)、《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

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

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

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

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

新颖的赵树理文学

新颖的赵树理文学

新颖的赵树理文学(一)首先,我想还是先倾听年轻一代对赵树理的代表作《李家庄的变迁》意见吧。

《李家庄的变迁》这本书所涉及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物和背景的统一问题。

这在过去的小说中是不可能见到的。

它构成了《李家庄的变迁》的显著特色。

如果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挖掘下去,就会触及到新文学的本质问题。

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典型化了的主人公居多。

唐?吉诃德、哈姆雷特、麦克白斯、拉思科里尼柯夫、卡拉马佐夫兄弟、包法利夫人、于连?索瑞尔……,他们的确具有凡人所不及的伟大,而且那伟大又来自于异常强烈的个性。

事件的发展是以个人的个性为中心的,根据主人公的性格,展开戏剧冲突。

也就是说,自始至终是围绕着一个性格问题描写。

正因如此,他们才是孤立的,而且以他们孤独的牺牲,作为悲剧的中心而结束。

在这里,也许可以称他们为个人英雄。

一般认为,个人英雄支配着他们周围的一切。

可是,实际上他们是被周围的一切所支配的,个人所有的行为都由自己负责,个人的一切都受周围的影响,这种影响又通过自身表现出来。

这样,作品的描写只停留在个人身上,使背景和个人永远继续对立下去,无法统一起来。

与此相反,在《李家庄的变迁》中出现的小常和铁锁,不是仅仅具有“非凡”或“卓越”这种意义上的英雄人物。

首先,关于小常,从全篇来看,只是从侧面进行描写的。

当然,这样说也许太过分了。

例如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在冷元为鼓舞士气说俏皮话的时候,作者描写道:“小常听了,暗暗敬佩这个人的说话本领。

”这一部分的确是进入了心理描写的领域。

但是,与其说这是作者为了更好地使读者了解冷元这一人物的性格而叙述了小常的想法,毋宁说是作者信笔所至吧!小常最初的出场是在铁锁搬到太原满州坟的时候。

也就是说,小常不是自己主动上场的,而是在铁锁搬家的同时出现的。

他的存在,随着铁锁的活动而活生生地映入了读者的眼帘。

这样一种消极性,使作品在描写小常时,常常赋予他一种特点。

他的出现,成为铁锁和李家庄人们自觉成长的转机。

赵树理的文学成就

赵树理的文学成就

赵树理的文学成就如今中国文坛上有那么一批作家,居住在繁华都市舒适的寓所,身着名牌服饰,出入于灯红酒绿之处,吃完鲍鱼,喝够洋酒,然后坐到电脑前敲出一部又一部或者表现当代人孤独感、性苦闷,或者设计痴男怨女情爱纠葛故事,或者想象历史名人逸闻逸事的小说和电视剧剧本,赚上比较可观的稿酬和版权费,再去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至于别人活得好不好,大众的利益是否受到侵犯,以及社会生活中有什么重大问题,根本不去过问或者表示出一点关心。

由此现实,我想起了同样是作家身份而且名气很大的赵树理。

今年9月是他诞辰103周年、逝世39周年,以我的理解,赵树理是一位以辉煌的文学成就与令人震撼的人生悲剧,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立独行的作家。

(一)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抗日战争爆发后,赵树理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战行列,成为牺盟会的一名特派员,深入到阳城县山区,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很快组织起一支抗日队伍,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不久,他奉命担任烽火剧团团长,亲自改编出上党梆子历史剧《韩玉娘》和《邺宫图》,带领团员们四处演出,鼓励群众与侵略者斗争的信心。

后来,上级领导根据赵树理的特长,调他去做报纸副刊编辑,先后编过《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山地》,《人民报》副刊《大家干》,《新华日报》华北版副刊《中国人》。

他非常投入地编这些副刊,形式以快板、鼓词、民谣、小故事为主,把读者对象定位于广大普通群众,走通俗化、大众化道路。

这也是他后来多年坚持写作通俗化、大众化作品的起因之一。

这些副刊的稿件基本上是他一个人编写,把以往读书积累的知识全派上了用场。

他结合时事政治编写成形式活泼、短小精悍的大众化读物。

功夫不负苦心人。

赵树理付出了劳动,收获也颇丰。

这几个副刊都曾赢得过众多读者。

赵树理编《中国人》报时,把编好的稿件送去印刷,工友们一边印一边念;他则在一旁边抽烟边听大家读,遇到工友们有念着不顺当的词语,当即修改,直到通畅为止。

同事们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中国人》报,《中国人》报,一个编辑姓赵;他编,他写,他校;别看报纸小,作用可得了;写篇小鼓词,快板句句妙;小评论,小报道,大半作品老赵包。

文摊文学家赵树理及其创作

文摊文学家赵树理及其创作

他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 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 他在抗日 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创作的重要作品,显现出鲜明的 民间本色。 《小二黑结婚》把一个藏污纳垢的民间社会文化历 历在目地展现了出来。(既有小二黑、小芹这样纯洁 正直、追求自主婚姻的一代新人,又有金旺、兴旺这 样一些混入革命政府仗势欺人的地痞流氓,还有二诸 葛、三仙姑这样封建迷信、倚老卖老的保守农民)而 《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等却描述了农民在土 改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态和遭遇的尴尬事件。 (村长闫恒元 、侄儿闫喜富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 老槐底下的 “老字辈”“小字辈”们 的忍气吞声。李 有才等富有反抗精神的农民土改到来时的欣喜。)
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 小摊子。因为那些欧化的长句子,干枯而深奥的叙 述,各种古怪的表现形式和毫无生活内容的作品, 在农村农民中间根本没有市场。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 “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 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去夺 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作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 就是我的志愿。 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 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要写的 主题。
二、文摊文学家赵树理
(一)赵树理民间文化立场的确立 赵树理,1906年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 农家庭,三世单传,祖上曾出过举人,加上他幼时 聪明过人,祖父对其寄予厚望,取乳名为“得意”, 私塾启蒙时取大名为“树礼”。树理,是其从事写 作后自改的名字。 幼时的赵树理深受民间文化和古典文化的熏陶, 读私塾,随祖父、父亲学习戏曲、算卦、江湖医术、 听评书,读古典小说。逐渐精通并迷恋上民间广博 的文化传统,为其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了坚定的民间文学立场。

当代文学 赵树理 《三里湾》

当代文学 赵树理  《三里湾》

浅析《三里湾》的叙述和人物艺术中心摘要:《三里湾》是赵树理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尝试从叙述艺术和人物艺术两个方面解读《三里湾》,叙述艺术主要讲叙述者和叙述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艺术方面则从民间性、人物塑造和人物绰号入手,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赵树理以及他的作品《三里湾》。

关键词:《三里湾》;叙述者;人物;绰号一、叙述艺术1.叙述者:赵树理是中国现代农民作家之一,创作了很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通俗易懂的小说,《三里湾》就是其中之一。

赵树理很多小说都采取全知全能的说书人视角,所谓说书人视角,是指小说的叙述者不受任何限制,在故事之上,能够随意出入故事人物的内心,无所不知,亦无处不在。

叙述者对环境、事件和人物无所不知,可以不受任何时空限制,从一个故事跳到另一个故事,或者从现在说到过去再回到现在,即使跨越幅度过大,读者也不会感到诧异,这样有利于故事的叙述,并且容易被群众所接受,拉近文学和群众的关系。

《三里湾》这部小说一开头就有了说书人叙述的倾向。

文章开头,“从棋杆院说起”,这一个“说”字就暗示了叙述者的说书人身份,小说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读者也就变成了听众,虽然没有传统的显性书场,但小说一开始就拟定了一个“说——听”的隐含书场格局,这也为接下来故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叙述者在故事之上,对故事的发展了如指掌,又可以随时走入并窥视人物内心,便于故事的叙述和小说的写作,而且以说书人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更符合大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习惯。

如小说第四节:“想知道玉生为什么和他媳妇打起来,总得先知道这两个人是两个什么样的人”。

[1]([1]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8.)这句话和传统说书人讲故事的方式极为相似,以叙述者主动提问来引出故事,有利于将人物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述清楚,既传递出说书人的声音,也展示了说书人的全知视角。

用其他的叙述手法,小说的叙述有时候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如果“叙述者>人物”,即用说书人手法来叙述,叙述者知道的比故事人物知道的都多,这样故事中好多人都觉得奇怪,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疑惑,待叙述者借金生之口做出了解释之后,大家就会弄明白。

赵树理的短篇名作

赵树理的短篇名作

赵树理的短篇名作《“锻炼锻炼”》,首刊于1958 年8月号的《火花》杂志,紧接着《人民文学》在9月号上转载,当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五八年短篇小说选》,将其作为“头题”佳作收入选本之中。

这篇很有特色的小说在读者中间反响热烈,但也存在不同意见。

《文艺报》1959年春召开座谈会,并辟“文艺作品为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专栏,以7、9、10三期相继发表12篇文章,对此篇小说展开争鸣,另在《火花》、《人民文学》、《北京文艺》等杂志也发表了评论。

在讨论中,大多数意见持肯定态度,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相当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中象“吃不饱”“小腿疼”这一类农村妇女与基层干部的形象。

但是,在反“右倾”的政治背景下也发表了一些偏颇意见,认为《“锻炼锻炼”》不但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说成丑化农民和歪曲了现实。

到了“文革”前夕的反对“修正主义”时,将这篇作品以及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表现“实干”、讲究“实利”的几篇小说,诬称为“中间人物论”的代表作。

在十年浩动中,赵树理这位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作家竟被打成“黑作家”,“叛徒”,“写中间人物的祖师爷”,关押批斗,含冤而死。

其实,在浮夸风、共产风一阵紧似一阵的时候,赵树理以其冷静和严肃态度创作了《“锻炼锻炼”》等面对现实敢于揭露问题的小说,这正标志了赵树理是一位有良知、有勇气、有使命感的作家,为当代文学历史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篇章。

因此,1980年工人出版社与山西大学联合编辑出版了《赵树理文集》,周扬在序言中以“卓见和勇敢”称赞赵树理的为人与为文。

《“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

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

“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当代文学赵树理《三里湾》

当代文学赵树理《三里湾》

浅析《三里湾》的叙述和人物艺术中心摘要:《三里湾》是赵树理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尝试从叙述艺术和人物艺术两个方面解读《三里湾》,叙述艺术主要讲叙述者和叙述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艺术方面则从民间性、人物塑造和人物绰号入手,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赵树理以及他的作品《三里湾》。

关键词:《三里湾》;叙述者;人物;绰号一、叙述艺术1.叙述者:赵树理是中国现代农民作家之一,创作了很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通俗易懂的小说,《三里湾》就是其中之一。

赵树理很多小说都采取全知全能的说书人视角,所谓说书人视角,是指小说的叙述者不受任何限制,在故事之上,能够随意出入故事人物的内心,无所不知,亦无处不在。

叙述者对环境、事件和人物无所不知,可以不受任何时空限制,从一个故事跳到另一个故事,或者从现在说到过去再回到现在,即使跨越幅度过大,读者也不会感到诧异,这样有利于故事的叙述,并且容易被群众所接受,拉近文学和群众的关系。

《三里湾》这部小说一开头就有了说书人叙述的倾向。

文章开头,“从棋杆院说起”,这一个“说”字就暗示了叙述者的说书人身份,小说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读者也就变成了听众,虽然没有传统的显性书场,但小说一开始就拟定了一个“说——听”的隐含书场格局,这也为接下来故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叙述者在故事之上,对故事的发展了如指掌,又可以随时走入并窥视人物内心,便于故事的叙述和小说的写作,而且以说书人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更符合大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习惯。

如小说第四节:“想知道玉生为什么和他媳妇打起来,总得先知道这两个人是两个什么样的人”。

[1]([1]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8.)这句话和传统说书人讲故事的方式极为相似,以叙述者主动提问来引出故事,有利于将人物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述清楚,既传递出说书人的声音,也展示了说书人的全知视角。

用其他的叙述手法,小说的叙述有时候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如果“叙述者>人物”,即用说书人手法来叙述,叙述者知道的比故事人物知道的都多,这样故事中好多人都觉得奇怪,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疑惑,待叙述者借金生之口做出了解释之后,大家就会弄明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颖的赵树理文学(一) 首先,我想还是先倾听年轻一代对赵树理的代表作《李家庄的变迁》意见吧。

《李家庄的变迁》这本书所涉及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物和背景的统一问题。

这在过去的小说中是不可能见到的。

它构成了《李家庄的变迁》的显著特色。

如果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挖掘下去,就会触及到新文学的本质问题。

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典型化了的主人公居多。

唐?吉诃德、哈姆雷特、麦克白斯、拉思科里尼柯夫、卡拉马佐夫兄弟、包法利夫人、于连?索瑞尔……,他们的确具有凡人所不及的伟大,而且那伟大又来自于异常强烈的个性。

事件的发展是以个人的个性为中心的,根据主人公的性格,展开戏剧冲突。

也就是说,自始至终是围绕着一个性格问题描写。

正因如此,他们才是孤立的,而且以他们孤独的牺牲,作为悲剧的中心而结束。

在这里,也许可以称他们为个人英雄。

一般认为,个人英雄支配着他们周围的一切。

可是,实际上他们是被周围的一切所支配的,个人所有的行为都由自己负责,个人的一切都受周围的影响,这种影响又通过自身表现出来。

这样,作品的描写只停留在个人身上,使背景和个人永远继续对立下去,无法统一起来。

与此相反,在《李家庄的变迁》中出现的小常和铁锁,不是仅仅具有“非凡”或“卓越”这种意义上的英雄人物。

首先,关于小常,从全篇来看,只是从侧面进行描写的。

当然,这样说也许太过分了。

例如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在冷元为鼓舞士气说俏皮话的时候,作者描写道:“小常听了,暗暗敬佩这个人的说话本领。

” 这一部分的确是进入了心理描写的领域。

但是,与其说这是作者为了更好地使读者了解冷元这一人物的性格而叙述了小常的想法,毋宁说是作者信笔所至吧! 小常最初的出场是在铁锁搬到太原满州坟的时候。

也就是说,小常不是自己主动上场的,而是在铁锁搬家的同时出现的。

他的存在,随着铁锁的活动而活生生地映入了读者的眼帘。

这样一种消极性,使作品在描写小常时,常常赋予他一种特点。

他的出现,成为铁锁和李家庄人们自觉成长的转机。

因此,在其它的场面中,完全没有描写他的活动和个人生活。

这样一种对小常的侧面描写,消极性、转机性,使他从一开始就在很多场合下作为具有背景因素的人物而出场。

这种背景性的倾向,愈来愈浓,在李家庄成立“牺盟会”(牺牲救国同盟会)以后,就完全背景化了。

他的“死”,只是通过人们的对话告诉读者的。

另一方面,作者细致地刻划了铁锁这个形象。

对他个人的描写,就占了作品的近一半篇幅。

小常是以他人为媒介被间接地描写的;相反,铁锁却常常是被直接刻划的。

作为一个贫农,他饱经风霜,作者的意图,集中地表现在描写铁锁作为一个农民,经过与小常的交往,逐渐觉悟的过程。

对于小常则始终只是从侧面进行描写。

与此相反,作者常常以独白的手法告诉读者铁锁在想些什么,使人感到生龙活虎般的铁锁就在眼前。

“牺盟会”成立前夕的铁锁,无论是作为个人或作为组织者来看,作者对他的描写都达到了最高潮。

换言之,即这个时期的铁锁是处于作为典型来完成的前夕。

从训练所解散的那天,他与小常相遇,深感组织起来的重要性,在正午的旷野上高兴地仰天大叫着跑回村里,到与妻子二妞的久别重逢;直至“牺盟会”成立时的朝气蓬勃的活跃景象等等,都体现了这点。

然而,这种对铁锁的生动精彩的描写,在“牺盟会”成立的同时便停止了。

以后的铁锁便迅速转向背景化。

对他只是侧面描写了。

和小常一样,即使在人们成长、发展的转折时期,也从未积极地描写过他的主动性。

其后,主动性就表现在对青年和妇女的描写上了。

这样,就使读者对小常、铁锁完全不同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他们是才华横溢、能说善辩的冷元和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白狗这一类型的人物。

铁锁在作品中最后一次出现时,作者写道:“白狗已经把铁锁挤到一边,自己站在正台上”讲起话来。

这一侧面的描写是具有象征性的。

对于小常和铁锁的背景化,应该怎样解释呢? 前面谈到的个人英雄的情况,那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作为典型性格来描写,使人物始终与背景相对立。

然而,小常和铁锁之所以能成为典型,是因为他们实现了那个时代的理想。

也就是说,使他们成为英雄,并非是因为他们具有个性,而是因为他们是作为一般的或者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出现的。

(在这一点上,他们具有与叙事诗的主人公阿伽留斯、奥德赛相通的东西。

) 在他们看来,事件虽然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在发展,但是,作为其直接原因以及结果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来看,却与他或他们并无利害关系,而是关系到集体的命运。

他们通过抛弃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并在那世界中得到了自由的自己。

没有得到自己安身的环境这件事本身,说明了他们可以在无限广阔的空间游弋。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与自己息息相通的世界之中。

上述情况,是只有作为集团(民族、国民)的典型而完成时,才能达到的境界。

因此,小常和铁锁在完成典型的同时,就溶入背景中去了。

不言而喻,这时的所谓文学作品的背景就是社会(集体)了。

以上是将某大学生的读书报告在字句上略加修改后,原封不动地转载的。

如果要提出这个作者的名字,也许会给本人带来麻烦。

但是不交代名字也是失礼的。

我想作者既能写出这种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即使披露她的名字,也不至于使她为难的。

作者就是九州大学国语专业的本科生冈本庸子。

今年年初,我到九州大学逗留了一周,讲授现代中国文学。

在讲授中,也提到了《李家庄的变迁》,但是,我没有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

因此,以上读书报告的意见完全是冈本氏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

读了那篇报告后,我感到比自己整理的意见处理得更有水平。

我认为她抓住了赵树理文学的核心问题。

为了展开讨论,更确切些说,想专门根据她的意见来进行讨论,所以,在本文开始时,我就引用了她的论点。

其次,冈本氏在报告的结尾处附加了以下的感想。

为了了解冈本氏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我想,不仅是为了方便,而且因为这篇文章本身也包含了重要的问题,因此想一并引用。

我在读《李家庄的变迁》的时候,不禁对小常、铁锁这些人物产生了羡慕之情。

他们生活在一种悠然自得、自我解放的境界之中。

我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达到这个境地。

我是多么憎恨自己的小市民习性啊!因为过于习惯“自我修身养性”,其结果对于我说来,很难恢复与别人感情上的联系。

个人的事件同社会的事件,对于我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其实,是当时的日本社会,使这两者不得不对立起来。

可是《李家庄的变迁》中,由于个人是社会的人,也就是社会使个人得以存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没有任何矛盾。

这部作品略微使我们了解到了这样的社会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小常和铁锁是在完成典型的同时,与整体溶合在一起的人物。

如果对他们进行分析,并以图解的方式加以说明的话,会使读者较易理解。

尽管如此,对于他们的真正认识,现在我到底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呢?在进行图解以后,我所把握的、展现在我眼前的他们,仍然和过去一样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从这里,我认识到了《李家庄的变迁》这一文学作品的真实价值之所在。

与此同时,对于赵树理的这种从新的立场出发,来把握人类和社会的准确性,我不禁赞叹不已。

这部作品表现了一切人们的意志,它作为新叙事诗而问世。

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震动。

同时,对于力图恢复与人们的合作的我来说,也给予了极大的勇气。

二 我完全同意冈本氏的意见,包括对《李家庄的变迁》的评论。

因此,以下所述,与其说是我的意见,不如说只是我对冈本氏意见所作的补充说明。

最近,现代中国文学一般说来是受欢迎了。

我想读者中的大多数人可能是青年吧。

但我认为,大概并不是所谓的文学青年。

现在所谓文学青年,很多是投机分子,他们不能成为创造未来文学的力量。

基于求生的欲望而读文学作品的读者,在当今是不能成为文学青年的。

否则,进行探究求索的真正读者好象就产生在他们之中了。

关于这一点,我曾多次指出过。

我有确凿的证据,当然是自己所经历的范围内的事情。

我所接触的学生们,由于不满现状,总是想追求某种带根本性的东西。

因此,他们想接近中国文学。

固然,也有学生从开始就想专攻中国文学。

但是,与其那样说,不如说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西欧文学、日本文学时感到不满足,于是就不断摸索,最后终于找到了中国文学这个方向。

这样的学生数量居多。

他们素质好,而且很热情。

这种学生的数目正在与日俱增。

他们中间有不少优秀的学生。

冈本氏就是其中之一。

也许出于关心政治而想接近中国文学的学生也一定不少。

但是他们不和我接近,所以我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

我的观察也许有些片面,但这也是不得已的。

总之,就我所观察的范围来说,他们是在寻求与中国文学的相同之点。

他们感到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也感到有了解决问题的线索。

然而,要找出其共同之点,也未必容易,勉强地说,这一共同点是:整体中个人的自由问题。

青年的主要要求,如果离开直接的生存问题来说的话,就是自我完成吧。

这是难以抑制的生的欲望,作为其本身来讲,是应该被尊重的。

然而,当今的多数青年,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已深感走西欧的道路是不可能到达自我完成的境界的。

他们没有考虑到这里孕育着个体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总的说来,过去的文学遗产,已经不能象当时的白桦运动曾经吸引过我们那一代人那样地吸引住现在的青年人了。

如果不用某种方法来调和与整体的关系的话,就很难完成自我。

这一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由此,一方面产生了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倾向。

的确,安于这种现状的人不少。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满这种现状的人,而且在不断增加。

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是西欧个性解放过程中的产物,所以,在以表面是现代化还未成熟的个体为条件建立起来的日本社会里,想要诚实地生存下去,诚实地思考的人,是不能长期停留在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之上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他们想到别的地方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发现问题。

中国文学常常与政治问题相结合,因此,这也许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一要求。

只是因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这一政治原因才学习中国文学,有这种想法的人,眼光是短浅的。

尽管是由于那种外部条件的推动,但是,如果中国文学不具有解答青年内心要求的东西,它必然会以流行一时而告终。

我认为,阅读中国文学的意义,应从更深刻、更长远的角度加以理解。

如果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而学习中国文学的话,那么,从浩翰的人民文学中选出任何一部作品来读也就可以了,任何作品都有可以作为教材。

但是,若要满足内心的要求的话,对象就很有限了。

我认为赵树理恐怕是唯一的一个人了。

在这里,赵树理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它的性质既不同于其他的所谓人民作家,更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遗产。

这里所说的赵树理的不同性质,包括了个性的问题和自我完成的问题。

这一点把他与其他人民作家区别开来了。

我想,特别提出赵树理的这种特殊性,是会遭到很多人反对的吧。

因为把赵树理与其他人民作家等量齐观的人不少。

但是,我反对那种意见。

我认为,把现代文学的完成和人民文学机械地对立起来,承认二者的绝对隔阂;同把人民文学与现代文学机械地结合起来,认为后者是前者单纯的延长,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