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酒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咂酒的文化及现实意义浅析

咂酒的文化及现实意义浅析

简要介绍了咂酒的起源、制作、饮用习俗,分析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咂酒;酒文化;少数民族;羌族
【中图分类号】I'3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f Za Wine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农闲时,有一二百人握手连袂。数人吹芦笙导歌, “饥不复食.惟就缸取酒恣饮.已而复歌。夜疲则野 宿,至三日未厌,则五日或七日方散归”。另如彝族 民间盛行的酒礼歌(舞)。这种自娱性民间吉庆歌舞 活动。常与彝族婚礼礼俗融合一体.贯穿婚礼的全 过程。在喜庆丰收和过彝族年集会时常有表演,歌 目甚多,诸如《劝嫁歌》、《盘歌》、《向天地敬酒》、《向 祖先亲友敬酒》、《酒功》、《喝喜酒》、《敬酒歌》、《祝 酒歌》等等。凡是歌舞者礼献之酒.都不能不喝,所 幸咂酒度数不高。风味尤佳。而羌族咂酒有古代遗 风,要跳盛大的锅庄舞助兴,称为“有酒歌儿多,无 酒不起歌”,足见与酒神结下不解之缘的羌族人同 时又受到歌神的青睐。酒歌,已成为羌族人特有的 歌唱形式。因场合不同酒歌内容不同.有婚礼酒歌、 寿礼酒歌、祭祀酒歌等。一般是一边饮咂酒,一边对 唱或轮唱酒歌。节奏或急或缓.声音高亢优美.具有 朴素典雅的风格。羌人的著名酒歌《王特》、《赤基》, 内容丰富,堪称叙事唱史,一些羌族人甚至把它们 称作“酒戏”。
在盛行咂酒的少数民族中。咂酒常常是该民族 各种礼俗中不可或缺的媒介物。是一种具有礼仪规 范的载体.其礼仪性功能远远超过了咂酒作为饮品 的实用功能。如羌族人每次饮咂酒都有开坛仪式。都 要敬神.这种古代祭祀仪式的遗存使得咂酒成为一 种连接人与神的中介物。羌族人以酒敬神。认为神人 共饮,酒里就会含有神的力量.人喝完以后就会感到 心神俱佳。咂酒由老人先喝.是因为羌族人认为老人 能通神。是离神最近的人。他们能消除神力中的压 力,然后再由年轻人喝,吸收神力。而羌族人称小孩 为鬼娃,认为小孩还未成人。介于人鬼之间。阳气不 足。不能直接喝敬过神的咂酒,只有等大人吸收了绝 大部分神力后,小孩才能接受余下的神力。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客人来了以美酒招待,是苗族人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酒必有歌;从家常一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拦路酒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苗族同胞们常常会在寨门前摆上十二道拦路酒,由身着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

这般场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

在苗家醉酒,会被好客的主人视为真诚的表现,主人会叫几个女孩子服侍你,即使她们辛苦三天三夜,也绝没有一丝不高兴的样子。

牛角酒在大型接客仪式中,客人进寨、入席之前要喝用牛角盛的酒—牛角酒,这个过程也叫做“过牛角酒关”。

一般在路口、大门口,设二至三道酒关。

在每个关口备有一对牛角,由两个人拿着,客人来到,即把牛角递到客人嘴边,客人只能用嘴来接,不可用手,一旦用手接了,吃不完就麻烦了,那牛角可放不稳,退给主人吧,主人又不肯接。

有人一见牛角酒就怕了,想方设法蒙混过关,乘主人不注意,从一侧钻进去。

但这一招往往不成功,逃酒者很快就会被主人捉住,引发席间一串笑声。

“梅开二度”的夜宴苗族人家接待客人,按传统习惯,晚餐一般分为两次进行。

第一次让客人吃饭,主人一般不陪,即使陪,也不唱歌不劝酒。

有些客人不懂其中奥妙,在这一餐就吃饱喝足了,哪里知道,隆重的待客礼仪还在后面。

主客双方都吃过饭后,客人被安排到寨外去散步,主人便又忙着杀鸡宰鸭了。

鸡、鸭煮熟后,就整个放到桌上了。

有些客人便会想:这怎么吃?难道这是摆来看的吗?煮好的鸡、鸭捞出后,便在汤里放入大米,开始煮稀饭。

鸡鸭肉摆好后,主人通知客人就座,这时寨邻就一家一瓶酒、一碟肉的来作陪了。

主客坐下来后,什么时候才吃那鸡鸭肉?那要等主要客人唱完歌。

有酒必有歌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

歌是苗族历史的记录,早先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时代流传下来的民歌就成了苗族历史的见证。

那抑扬顿挫的“酒歌”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飞歌”、情意绵绵的“游方歌”以及婉转柔和的芦笙曲调、欢快奔放的铜鼓木鼓舞蹈,都反映了苗族同胞们热情好客的本性和坚忍不屈的民族精神。

苗族酒文化

苗族酒文化

苗族酒文化一、苗族酒的起源关于苗族酒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下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天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白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

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诰》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

二、苗族酒的种类及制造1、包谷烧酒以玉米为原料酿制的酒, 俗称“包谷烧酒”, 酒精度数高,一般在50%vol 以上, 酒性烈。

作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包谷烧酒, 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 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 早已是刻骨铭心了。

千百年来, 在苗族的生活中, 苗族包谷烧酒一直散发着它那十分迷人的魅力, 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情趣。

在本地苗族抗清民间叙事长诗中有“包谷烧酒桌上摆哟, 哥兄父老个个喝得醉熏熏。

”和“弯弯的牛角号吹了九十九转哟, 包谷烧酒筛过了九十九巡。

”的诗句, 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老家寨包谷烧酒打开时, 清香扑鼻, 具有甜酒之味, 能在不到一分钟时间里就能充满房间, 具有十里飘香之势, 喝下去清爽, 不上火, 能感到一股清感至口腔下肚。

醉意慢慢的发作,让人不知不觉中就感到了醉意, 而又是慢慢地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之久, 是其他酒类无法能比的, 而且, 在醉时不感到头痛, 醒来时也不感到疲软感。

2、水酒用普通大米或粟米酿制的酒, 俗称“水酒”, 酒精含量较低, 一般在30%vol 左右。

3、米酒用糯米酿制而成的酒俗称“米酒”, 酒精浓度一般仅在15%vol 左右, 性平和, 不易醉人, 略带苦味, 但喝惯后则觉得香甜可口, 好饮者每餐能喝上0.5~1kg。

这种米酒, 除自家备用外, 还多用于待客和送礼。

滇东南苗族聚居区的苗族以大米或糯米酿制水酒,方法与彝族水酒基本相同。

苗族米酒是大米或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度低,是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的最佳饮料。

贵州酒文化讲解

贵州酒文化讲解

贵州酒文化讲解贵州是中国的酒乡之一,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多样的酒文化。

贵州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而闻名于世,吸引了众多酒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以贵州酒文化为主题,介绍贵州酒的历史源流、酿造工艺和品鉴特点。

贵州酿酒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代。

自古以来,贵州人民就以酿酒为生,将酒文化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酒在贵州的民间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庆祝节日、祭祖祭神的必备品,也是亲朋好友交流感情的重要媒介。

贵州的酿酒工艺独特而精湛。

贵州酒主要采用高粱、大米、小麦等为原料,经过蒸煮、淘洗、糖化、发酵、蒸馏等工序而成。

其中,蒸馏是贵州酒酿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贵州的传统蒸馏技术独步全国,采用木质蒸馏器,使得贵州酒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蒸馏过程中,蒸馏器的温度控制非常关键,需要酿酒师傅凭借多年经验和技艺进行精确调控,以保证贵州酒的品质。

贵州酒的品鉴特点丰富多样。

首先是香气独特,清香而浓郁,带有一丝麦香和果香的味道。

其次是口感醇厚,入口绵柔,回味悠长。

贵州酒的酒精度数通常在40度左右,适宜的酒精度数使得贵州酒具有温暖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贵州酒还有一种特殊的酒类产品,即酱香型白酒。

这种酒具有浓郁的酱香味,历史悠久,酿造工艺复杂,是贵州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酒文化丰富多彩,不仅仅体现在酿造工艺和品鉴特点上,还体现在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贵州人民将酒文化融入到各个方面的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节庆活动。

例如,每年的贵州黔东南苗族歌舞会上,都会有大型的酒文化展示活动,展示贵州酒的风采和魅力。

此外,贵州还有许多传统的酒文化村落,如贵州织金洞酒文化村、贵州镇远古镇等,这些村落以其独特的酿酒技艺和传统的酒文化而闻名于世。

贵州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贵州政府一直将酿酒产业作为扶贫和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持项目,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促进了贵州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贵州酒已经成为贵州的名片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酒商的关注。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其中,少数民族酒文化作为国家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如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酿酒传统和饮酒文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酒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历史。

在古代,少数民族酿造酒精饮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产业和文化形式。

例如,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白族、傣族等民族以制作米酒和糯米酒为主,并将其作为宴席和重要社交场合的必备佳品。

这些米酒和糯米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工艺制作而成,被赋予了浓厚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酒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

东北地区主要是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的饮酒方式也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

比如,满族有着“推炉”和“贺酒”等特殊的饮酒仪式,这些仪式都与其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活动相关联。

而朝鲜族则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方法和配方,以及饮酒时唱歌跳舞的传统。

不仅如此,中国的西南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少数民族酒文化。

云南、贵州和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藏族等,都以制作美味的高粱酒和白酒为特色。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酿酒技艺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积累和流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与此同时,这些地方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酿酒祭祀、打酒舞等,使得少数民族酒文化更加饱含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酒文化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饮酒方式,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少数民族酿酒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源于人们对土地、天气、气候和传统工艺的深入理解。

每一次的酿酒都需要精心挑选材料、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储存,方可得到口感独特的美酒。

而在饮酒仪式上,少数民族饮酒者还将演唱歌曲、跳舞和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将酒文化与社交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少数民族酒文化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十大名酒的酒文化(2)

中国十大名酒的酒文化(2)

中国十大名酒的酒文化(2)中国十大名酒的酒文化(2)---茅台酒的文化(下)茅台传说在南粤——寻找茅台酒最近的前身中华酒的传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酒的起源传说,另一类是关于酒曲神话的传说。

前此我们认定,茅台酒传说中“仙女临河赐酒”的故事是个酒曲神话的传说,但这个故事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仙女”向赤水河中倒入的是“酒曲”。

最近笔者在粤北清远英德的黄花镇发现的一个传说故事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认定”。

那是关于黄花镇地名来历的传说故事,它不仅与茅台酒相关,还直接点明了茅台酒所以成为好酒正是由于天上的仙女“酒曲女宫”去到了那里。

故事是这样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有三个仙女下凡来到人间,她们是黄花仙姑、翠豆女仙、酒曲女宫。

三位仙女被英西峰林美景吸引,立足于此,成婚持家,生儿育女。

黄花仙姑带来了油菜花种,春天播满了英西峰林;翠豆女仙,夏天种遍了满山田野的大豆;酒曲女宫,秋天收回了沉甸甸的玉米。

油菜花染黄了小溪,黄花仙姑把菜籽做成菜油,翠豆女仙把豆做成了豆腐,用菜油炸成黄花色(今黄花镇的豆腐仍保留其颜色);酒曲女宫酿出醇厚的玉米酒。

有一天,一个采蜜的蜜蜂神不小心被油菜花芯刺伤了右眼,上天告状到玉皇那里。

三个仙女闻讯怕玉皇治罪,黄花仙姑携儿带女逃到了云南罗甸,酒曲女宫随夫举家逃到贵州茅台镇,而翠豆女仙有一重病十五岁女儿,来不及逃逸,被父亲五谷大神缉拿。

五谷大神可怜重病的外孙女,见是痘病(天花)速用黄花和豆叶放于酒中,令其内服,片刻,疾病痊愈并赐外孙女名为黄花荳。

母女骨肉分离,心如刀绞的翠豆女仙泪流成河,但见女大病已愈,也只好随父回天界。

后来,天姿国色的黄花姑娘用母亲的泪水做成了细嫩耐放、清甜可口的黄花色外皮、雪白色肉的豆腐。

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黄花姑娘,就把这里叫做了黄花镇。

当年正因为有了这三位仙女,才有了今天的云南罗甸油菜花海洋,贵州茅台镇的国酒茅台,广东英德黄花镇的黄花豆腐。

显然,把黄花镇的这个地名传说与茅台镇的“仙女临河赐酒”的故事对照起来看,前者恰好做了后者的注脚。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苗族是中国民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们独特而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的传统饮食结合了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苗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1. 粮食作为主要食材:苗族人民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主要种植稻谷、玉米、薯类等作物。

其中以稻谷最为重要,几乎每餐都会有稻谷制成的米饭或米饼。

苗族人民非常擅长制作各种食品,如粑粑、酥糖等,这些食品都离不开粮食的支持。

2. 丰富多样的腌制食品:苗族传统饮食文化中的腌制食品也是其特色之一。

他们以猪肉、牛肉、火腿、鸡蛋等为原料,采用独特的腌制方法制作出许多美味的腌制食品。

苗族人民常常将这些食品作为佐餐或小吃,增添饮食的风味。

3. 丰富的手工面食:苗族人民非常擅长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面食,如面条、饵块、猫耳朵等。

这些手工面食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并结合一些蔬菜、肉类等搭配制作而成,口感独特,风味鲜美。

苗族人民通常会在节日或重要场合准备这些手工面食,以犒劳自己和招待客人。

4. 酒文化的独特表达:苗族传统饮食文化中,酒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民非常喜欢饮酒,并且有着丰富的酒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的米酒、糯米酒和甜酒都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

在苗族的婚礼、葬礼和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在庆祝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 食材的多样性:苗族人民居住在山区,这使得他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食材。

他们采摘山上的野菜、山珍,捕捉山区的鱼虾蟹等海鲜。

这些丰富的食材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饮食选择,并且让他们在饮食中享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味道。

综上所述,苗族传统饮食文化以粮食为主要食材,善于腌制食品,擅长制作手工面食,强调酒文化,同时还有丰富多样的食材。

这些特点使得苗族的传统饮食文化独具魅力,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江苗族的饮食文化

西江苗族的饮食文化

两千年来,一批批苗民陆续从长江中下游流域历尽人间坎坷辗转迁徙来到黔东南,部分人来到雷公山脚下美丽富饶的西江寨安居。

这些苗民把苗族古老久远的饮食文化也带到了这里。

苗民定居于美丽的雷公山脚下的西江后,在平坝开垦坝田,在陡坡上营造层层梯田来种稻并在田里养鱼。

在确实无法种植水稻的土地上,才种上高粱、小麦、红苕、洋芋、玉米等杂粮。

随着山区生活劳作环境的改变,他们“靠山吃山”,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苗族风情的古朴的饮食文化。

第一节主食西江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将远古苗族先民们在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养成的饮食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小米、高粱、麦子、红苕、洋芋等“杂粮”。

困难年代,还食过蕨根粉和葛根粉等。

西江苗民对主食的烹饪方法既简单又十分讲究。

根据饭含水份的多少大体分为干饭和稀饭。

大米又有粘米和糯米。

平时日子一般都吃粘米饭;只有在节庆日、婚丧、走亲访友、祭祀时,才制作糯米饭和糯米粑。

做干饭的炊具大部分使用大铁锅和木制的甑子,先放清水于铁锅中煮开后再下粘米煮到半熟后舀在筲箕里滤去米汤,随即把未熟的粘米饭,扒入甑子中蒸熟即可食用(若是糯米则不用铁锅煮,而先用凉水浸泡一夜左右滤去泡米水)。

大米干饭的制作成为了节省燃料或因有急事也用铁锅煮焖饭,或用鼎罐架在三脚架上煮熟。

为了节约大米,或为了增加多种营养成分、调剂口味,或在大米紧张的季节里,苗民们常用大米掺包谷或小麦或小米或红苕或洋芋等“杂粮”,甚至用蕨根粉、南瓜、豇豆、饭豆等同大米拌合在一起放在甑子中蒸煮。

煮稀饭最简单。

但工艺和配料也很讲究。

苗家的稀饭只用粘米煮,或粘米糯米按适当比例混合煮熟加鸡肉成鸡稀饭,加饭豆、南瓜、野菜煮成饭豆粥、南瓜粥、野菜粥等。

吃稀饭一般多是尚能进食的重症病人及正在康复中的患者和妇女产后身体虚弱者。

健康人在农闲时、粮食紧缺时或炎热的天气里也将稀饭当晚餐。

鸡稀饭则是过苗年时宾主共用的必备食品。

西江苗族用糯米煮成的糯米饭和用粑槽打成的糯米粑在饮食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论苗族婚礼酒歌的社会价值——以黔东南苗族酒歌为研究对象

论苗族婚礼酒歌的社会价值——以黔东南苗族酒歌为研究对象

论苗族婚礼酒歌的社会价值——以黔东南苗族酒歌为研究对

潘彤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0)008
【摘要】苗族酒歌是苗族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体现了苗族在情感表达、观念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上的艺术价值.研究发现,苗族人的婚礼酒歌集中表达了他们在亲情、爱情和友情上的情感,体现了其在家庭与婚恋上的价值观念,融入了其民族所特有的
文化内涵.苗族酒歌所具备的艺术价值丰富,在维护和营造其民族文化环境和民族特
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潘彤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黔东南地区苗族酒歌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J], 王建朝;单晓杰
2.城步苗族《酒歌》及其艺术特色阐释 [J], 张驰
3.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调研 [J], 潘丽英;苏世奇
4.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苗族酒歌的传承现状调研 [J], 潘丽英;苏世奇
5.互联网助力宜宾苗族酒歌的保护与传承 [J], 侯小艳;李华;黄洪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故事】苗族酒文化的历史简介 苗族为何有饮酒习俗

【历史故事】苗族酒文化的历史简介 苗族为何有饮酒习俗

【历史故事】苗族酒文化的历史简介苗族为何有饮酒习俗【历史故事】苗族酒文化的历史简介苗族为何有饮酒习俗在苗族人的生活中,酒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东游。

从在家三餐到婚礼、葬礼,甚至是大型的国家节日,喝酒都是人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

当客人到来时,用美酒款待对方是一种神圣而不变的待客礼仪。

如果你来到苗族村,那里的苗族人必须拿出自己酿造的各种葡萄酒来招待你。

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它们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记忆。

敬酒、交杯和扯碗酒,如黔东南苗族的酒礼:每当开席,不得先端饭碗,而是先把酒喝够。

首先是由主人给每个人斟酒,各自喝干两杯。

其次由主人给大家敬酒,也是每人须敬两杯。

在敬过酒后,大家就可以吃饭了。

晚饭后,他继续喝酒,享受美酒的乐趣。

喝酒的方式是由每个人决定的,或是递杯,或是猜拳击,或是唱酒歌。

当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食物和饮料时,他们必须喝一杯团圆酒。

此外,生活在偏远山区的苗族同胞在举行婚礼和其他婚礼活动时,或亲朋好友聚会时,仍然保持着相互尊重和饮酒仪式的传统美德。

牛角酒主要盛行于黔、滇及相邻川南、桂北、湘西南苗族地区。

因以一种特制的水牛角作为酒具盛酒,故称为牛角酒。

只有在重要的场合下才使用牛角酒。

牛角吊在事先栽好的做成拱门的两根竹子上,或吊在门两旁。

客人来了,顺势拿起牛角就可以斟酒敬酒。

敬牛角酒是种高规格礼节,在任何情况下,喝牛角酒都只能用嘴接喝,不能用手接下来。

为封锁进入要塞的道路举行的酒会。

这种礼仪主要用于公共节日。

它是一种结合传统习俗和时代潮流的礼仪。

进门挡住路。

这种礼仪主要用于苗族村民的婚姻。

当孩子们喝长发葡萄酒时,这种情况更常见。

它是典型的传统“迁徙芦笙舞”(即苗语“azo”)的主要内容。

陪客仪式的第一项是祝酒,苗语叫“保酒”。

由主人或主人委托的人,一人端酒,一人端一碟肉或鱼之类的佳肴,分别把酒杯送到每一个人手上,主客一视同仁。

人人都经过了这一程序后,接下来就是“转转酒”。

由两个主人轮流给席上的每一个人敬酒,与刚才不同的是,这回不要求接酒的人说什么,而敬酒的人却要唱敬酒歌,每唱一首敬一个人。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概述-文化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概述-文化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概述-文化研究【内容提要】贵州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主要表现在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和多姿多彩的酒文化方面。

在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正在展现其特殊的魅力。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国论文联盟整理。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以喀斯特地貌为其主要特征。

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1100多米,山高坡陡,河谷深邃,好多地方都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

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历来有“十里不同天”之称。

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部分待定的人们共同体。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省份,但是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不像内蒙、新疆、西藏、广西那样由某个单一少数民族为主体大聚居,而是和汉族杂居相处,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聚居区,而仡佬族极为分散,呈零星分布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状况,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受其它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二、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畜牧业和养殖业。

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

大体说来,居住在平坝、河谷地带的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

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小麦、玉米、土豆、荞麦等粗杂粮为主食,很少时间能吃上米饭,只是在近几十年才有较大的改观。

苗族米酒发展现状

苗族米酒发展现状

苗族米酒发展现状苗族米酒是苗族民间传统酿酒工艺的代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苗族米酒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现状。

首先,苗族米酒的酿造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传统的苗族米酒是采用手工酿造的方式,将糯米和苹果酵母经过多次发酵和蒸煮而成。

现在,许多传统的酿造技艺得到了传承,年轻一代也开始重视传统酿造技艺的学习和研究。

一些专门的酿酒工坊也开始出现,使得苗族米酒的酿造工艺得到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发展。

其次,苗族米酒的市场逐渐扩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苗族文化的推广,苗族米酒逐渐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旅游景点或特色小镇开始将苗族米酒作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进行推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和购买。

同时,一些商业化的酒厂也开始生产苗族米酒,使得苗族米酒的市场逐渐扩大,并逐渐走向品牌化和规模化。

再次,苗族米酒的品质逐渐提升。

在传统酿造技艺的基础上,一些酿酒专家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良,以提高苗族米酒的品质和口感。

一些优质的糯米和纯天然的酵母被引入到酿酒过程中,使得苗族米酒的口感更加浓郁细腻。

同时,一些现代化的设备和自动化的生产线也开始应用于苗族米酒的酿造中,使得苗族米酒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升。

最后,苗族米酒的文化价值得到了重视。

随着苗族文化的传承和研究,苗族米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一些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开始研究苗族米酒的历史、酿造技艺和文化内涵,使得苗族米酒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展示。

一些文化节日、展览和论坛也开始将苗族米酒作为重要的文化展示项目,使得苗族米酒的文化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之,苗族米酒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呈现出新的状态。

酿造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创新,市场逐渐扩大,品质逐渐提升,文化价值得到了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信苗族米酒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谈黔东南苗族文化中酒歌的特征

谈黔东南苗族文化中酒歌的特征

谈黔东南苗族文化中酒歌的特征 / 乔 红 潘俊月苗族酒歌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

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社会影响力和音乐感染力。

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是歌舞之乡、百节之州,每逢佳节、乔迁等重要日子,人们通过吟唱酒歌进行情感抒怀。

酒歌中朴实无华的语句表达出丰富多彩的古老故事,沁人心扉。

今天,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我们通过深入研究,提升苗族酒歌的内涵,凸显其艺术生命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50的劝酒要唱酒歌;敬酒要双手捧碗,主人将酒喂到客人嘴里,随后夹肉块喂给客人。

客人不接酒碗也不起身,否则“屁股一抬重新再来”。

苗家接待客人的酒多半是以自己酿造的苞谷酒和米酒为主,苗家人勤劳致富,做农活起早贪黑,习惯晚餐即使没有客人也适量喝上几口米酒养身安眠。

酒的酿造多为女人的活,她们边劳作嘴里不时唠叨“都为家里这个酒鬼”,这也是她们对丈夫爱的表达。

在苗族地区男人是顶梁柱,喝酒强身健体且舒筋活血化瘀,所以苗族家庭都有备酒的习惯。

苗族亲访友都会喝酒,无论什么场合,男人坐席女人下厨,待美味菜肴上席完毕后女主人方可入席,随后女人起身吟唱酒歌。

黔东南苗族酒歌文化底蕴厚重,它不仅是老百姓酒桌上的歌,闲时吟、节时赛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习惯。

酒歌多为无伴奏演形式,重大场合会有芦笙、木鼓、木叶、琵琶为伴奏乐器。

酒歌的取材多样、宽泛;主题突出,表现形式复杂。

例如迎接远方的客人要唱拦门酒歌,客人入席进餐要唱劝酒歌,送客要唱赞美酒歌、祝福酒歌等。

细节多样复杂,但整体突出民族的生活仪式感,具有传递相互敬重、加深亲情、缓解压力等功能。

由于社会变迁,苗族酒歌日渐汉化,传承人日渐稀少,黔东南酒歌的研究初衷在于:从近年来的权威网站显示,对黔东南酒歌的研究太少,查阅近五年的相关酒歌的文章不足10篇。

面临民族音乐的失传状况,笔者倍感危机,为传承黔东南的地方文化,选择对黔东南苗族酒歌为研究主题,它博大精深,历史久远。

【历史故事】苗族酒文化的历史简介 苗族为何有饮酒习俗

【历史故事】苗族酒文化的历史简介 苗族为何有饮酒习俗

【历史故事】苗族酒文化的历史简介苗族为何有饮酒习俗【历史故事】苗族酒文化的历史简介苗族为何有饮酒习俗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

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口活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

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各种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

酒宴、交杯和拽碗酒,例如黔东南苗族的酒礼:每当边学愚,严禁先端饭碗,而是先五更喝够。

首先就是由主人给每个人行礼,各自喝干活两杯。

其次由主人给大家酒宴,也就是每人须敬两杯。

在敬过酒后,大家就可以喝茶了。

饭后,又继续喝酒,以酒作乐。

喝酒的方式由大家决定,或交杯,或猜拳,或唱酒歌。

大家吃饱喝足要收席时,还要喝一次团圆酒。

此外,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苗族同胞在社会交往中,凡有嫁娶等喜事或亲朋好友相聚一堂时,还保持着相互敬传酒礼的传统美德。

牛角酒主要盛行于黔、滇及相连川南、桂北、湘西南苗族地区。

因以一种特制的水牛角做为酒具器皿,故称作牛角酒。

只有在关键的场合下才采用牛角酒。

牛角缠在事先柏树不好的制成拱门的两根竹子上,或缠在门两旁。

客人去了,顺势拎起至牛角就可以行礼酒宴。

恭牛角酒就是种低规格礼节,在任何情况下,喝牛角酒都就可以用嘴接喝,无法用手接下来。

进寨拦路酒礼。

这种礼仪多用于公共节庆活动,它是传统习俗和时代风尚相结合的一种礼仪。

进门拦路酒礼。

这一礼仪多用于苗族聚居的村寨住户嫁娶,小孩长毛酒时较为常见,是典型的传统《迁徙芦笙舞》(即苗语“阿佐”)的主要内容。

陪客仪式的第一项就是庆生,苗语叫做“保酒”。

由主人或主人委托的人,一人端酒,一人端一碟肉或鱼之类的佳肴,分别把酒杯送至每一个人手上,主客一视同仁。

人人都经过了这一程序后,接下来就是“玩玩酒”。

由两个主人轮流给席上的每一个人酒宴,与刚才相同的就是,这回不建议接酒的人说什么,而酒宴的人却必须演唱酒宴歌,每演唱一首恭一个人。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通过对苗族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的阐述,分析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意义和保护现状。

文章总结了当前苗族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苗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将研究苗族非遗的现状和保护工作,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a.苗族概况苗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蚩尤部落,历史上曾经历过数次迁徙。

如今,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省份,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苗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独特的建筑、服饰、歌舞、民间故事等。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注重生态保护,这些特点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其中包括苗族古歌、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医药、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

这些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如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瑰宝,歌词涵盖了苗族的历史、神话、传说等方面;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风格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面临诸多困难。

当前,苗族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非遗传承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一些非遗项目缺乏创新和改进,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

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保护区、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

创新非遗保护模式。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非遗项目进行记录、整理和保护。

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DRINKING&TALKING煮酒少数民族的酒文化王毅畅欢中国究竟哪个民族的人最能喝酒?这个问题或许没有定论。

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大山高原的藏族、大西南的苗族“好酒善饮”之名全国皆知。

笔者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期在四川的“甘阿凉”三州转悠,倒是和三地的彝族、藏族和羌族接触很多,便以此抛砖引玉,聊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少数民族很能喝酒?彝族:彝区贵酒四川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

关于喝酒,彝族有三句有名的俗语。

“生以酒迎来,死以酒送归。

”“彝区贵酒,汉区贵茶肿“有酒便是荣,有酒便是宴肿女口果你有闲在彝族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就会惊讶地发现这里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婚丧嫁娶,甚至过去的社会军事活动都是离不开酒的。

酒算是彝族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说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饮酒。

喝的酒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饮酒规矩。

彝族饮酒的规矩是根据场合、对象、用途等条件的不同来决定的。

几乎每个饮酒场合都有不同的饮酒规则。

以前有幸被彝族的朋友邀请参加过其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这种场合的饮酒规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祖灵为大,行酒必先。

”彝族凡是在祭祀、节日甚至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第一杯酒一定要敬给祖灵和各神灵。

他们会把这杯酒在祖灵供桌上放置一会,然后由主家的人将供酒分饮一遍后,其他人方可饮用。

有趣的是,彝族家主人倒酒会先敬客人,自己也会陪着喝上一杯。

接着主人与客人分别坐在各自的位置上,各自用各自的饮具,各饮各的酒。

在彝族人的酒宴上有一条亘古不变的规矩。

凡是饮酒时候,都要遵循先尊者后卑者、先长辈后晚辈的顺序。

这倒是和我们大多数的酒文化一致。

一些有特殊意义的“酒7彝族人还遵循一个“贻赠”的原则。

比如小娃娃的“认亲酒”、过年的时候的“拜年酒”等,这时候彝族人不会关着门一家人独自饮酒,他们会召集本村或者是本家族人一起喝,而饮酒者要向敬酒人赠送一些东西作为感谢。

如果你到传统的彝族地区看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一个酒杯一人喝一口,酒杯依次传递给每个人,围绕着轮流喝酒的场景,千万不要惊讶。

苗族酒文化

苗族酒文化

苗服
苗居
苗家 饮酒大法
“高山流水”
“姑娘酒 ”
侗族和苗族都有酿制姑娘酒的习俗,即姑娘出生时,马上为她煮一坛甜酒,将其窖在地下或埋藏在池塘底, 待姑娘长大成人,婚嫁之日才开窖启用。
“转转酒 ”
转转酒是指饮酒时,大家围坐成一个圆圈,席上只有一碗酒,在座的顺一个方向将酒碗依次传饮,以示亲密 无间,无所猜忌,不忌讳这忌讳那,只传递心心相印的真情实意。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贵州酒史,源远流长,出土文物表明, 早在商末周初贵州便有了酒。贵州各族 人民在长期酿酒、用酒过程中,形成了 许多工艺独特的酿酒技术和饶有风趣的 酒礼酒俗,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贵州“酒
文化”。其中,苗家酒独树一帜。
简述
•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可以追溯 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传说 是蚩尤的后代。如今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 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 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 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 四位
“讨八字酒 ”
“咂酒 ”
“拦路酒”
“送客酒”
“栽花竹酒”
Hale Waihona Puke 西江千户苗寨“小酌怡情,大饮伤身 美酒虽好,切勿贪杯

Thanks
By陈四火
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

浅析苗族酒文化

浅析苗族酒文化

浅析苗族酒文化浅析苗族酒文化苗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酒文化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守护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从苗族酒的制作工艺、酒的种类和酒文化的意义等方面,对苗族酒文化进行浅析。

首先,苗族酒的制作工艺是苗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黍米、糯米等谷类作物,经过蒸煮、磨碾、发酵等工序制成。

在制作过程中,苗族人民注重以天然的方式进行发酵,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

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保证了苗族酒的原汁原味,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其次,苗族酒的种类繁多。

根据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原材料,苗族酒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蒸酒、泡酒、糯米酒、青酒等。

其中,蒸酒是苗族酒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誉为“苗族国酒”,也是苗族人民在婚嫁、迎神等重要场合中必备的饮品。

蒸酒的制作需要精选高粱和糯米等原料,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蒸煮。

蒸酒口感醇厚,香气独特,具有较高的酒精度数,饮用时具有极高的仪式感和社交的意义。

苗族酒文化也是苗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苗族社会中,酒被视为团结人心的重要工具。

在苗族重大节日和传统仪式中,酒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之一。

例如,在苗族人民的婚礼仪式中,新郎必须端起酒碗给亲朋好友敬酒,这被视为新郎勇敢和善良的象征。

此外,在苗族人民的年轻人成年仪式中,亦会有饮酒仪式。

年轻人们会在亲友的见证下,喝下一碗苗族酒,以示他们已经成年,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

苗族酒文化还寄托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拜。

苗族人民相信酒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因此在苗族社会中,酒也被视为一种祭祀的对象。

在苗族的祭祀仪式中,人们会为神灵奉上一碗酒,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同时,苗族人民也相信酒可以驱邪祛病,在被邪气侵害或生病时,会喝上几杯苗族酒,以求心身康健。

总之,苗族酒文化是苗族人民守护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酒文化研究
——以六盘水市苗族地区为例
摘要: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制酒、饮酒、唱酒歌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酒文化。

此次调查,以六盘水市苗族地区为例,挖掘该市苗族地区酒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六盘水市苗族地区苗族酒文化
六盘水市辖两县两区,分别是水城县、盘县、钟山区和六枝特区。

这四个地区都居住着苗族,尤以水城县和六枝特区苗族居多。

该市苗族地区苗族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所形成的酒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

一、该市苗族地区酒的起源、分类及其发展
(一)酒的起源
苗族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

今天,该地区苗族民间还有一首专门叙述从水稻种植到酿出米酒全过程的酿酒歌叫《Baif Jux Bil》。

过去苗族食用的都是未经蒸馏的连糟酒,相当于古代汉族地区的“醅”,也就是唐代诗圣杜甫《客至》中所说的“樽酒家贫只就醅”中那种酒。

后来才有蒸馏酒。

在汉族传说和文献中有杜康、仪狄造酒之说,苗族的酒是怎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下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天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白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

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诰》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

要酿出美酒,良好的酒曲必不可少。

苗族人认为,酒曲是生命的,必须雄雌兼备才能繁衍后代。

所以制曲饼时要捏一个圆形的表示雌性,一个比大拇指略粗长的表示雄性,其他的以二者为中心。

每个曲饼的一面用拇、食、中三指尖分别压出一个小窝,象征狗爪印,以驱鬼避邪。

(二)酒的分类
该市苗族地区居住之所,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暖湿润,山中泉水甜如甘露。

苗族人民种植的五谷杂粮及其山上采摘的花果都可以作为酿酒的原料,所以酿出来的酒就会有不同的种类。

比如:苞谷酒、高粱酒、糯米酒、葡萄酒、刺梨酒、杨梅酒、水花酒、桂花酒、窝托罗酒、红薯酒、重阳酒等等。

1.重阳酒
重阳酒堪称苗乡特产,制作工艺比较简单。

因必须在重阳节期间制作而得名。

将糯米或糯小米一次蒸熟后撒上酒曲,待发酵成醪糟,放入坛内,再加适量烧酒密封浸泡,一年半载即可开坛取用。

其糟已化,其色微黄,其味醇香,以手试之,粘如糖浆;以口尝之,甜如甘露;口感虽好,后劲却大。

2.桂花酒
桂花酒是水城县南开乡的特产。

南开乡四面环山,植被完好,生态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当地苗民家家户户种有桂花树,堪称桂花苗族村寨。

每年秋季,桂花开放之时,苗民采摘桂花回家,把摘好的桂花放在酿制好的酒里面,用薄膜把酒坛子的口封好,随后把酒坛子放在挖好的土坑里埋好,两三个月后挖出来就可以喝了。

然而酒坛子埋在地下时间越久,桂花酒的香味就会越香越纯。

(三)酒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白酒越来越多,满天飞的广告为酒开路,今天这种牌子的酒好销,明天又将是另一种好卖,只是那些自称是粮食酿制的白酒,喝了常常让人难受,时不时闹出中毒惨剧。

在到一些现代化的酒厂看看,酒不是在酝酿而是勾兑,用酒精加水的办法出产一些各类有害物质超标的液体。

而这样的液体贴上印制精美的外包装就成为价格不薄的商品,上柜台进包房成礼品。

因此苗家酒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面临一定的冲击。

二、该市苗族地区酒文化
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制酒、饮酒、唱酒歌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酒文化。

苗族人民热情好客,不论婚嫁,还是丧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苗族同胞都要把酒拿出来喝,用喝酒的方式庆贺自己或者祝福他人。

这种酒不斟在杯中,也不放在碗里,而是藏在龙竹筒里,用一支通着的麻杆吸食,你一口我一口,轮流着从老人到小孩,直到大家喝得差不多了,才歇下。

酒香四漫,微醉成仙,满口清芬的酒香,让你醉得舒服醉得酣畅,终生难忘。

每逢喜事,酒是助兴济,老年人喝了,会唱起高兴的歌谣;年轻人喝了,会跳起动情的舞;新娘子喝了,会喜形于色;新郎官喝了,能即兴对歌,冲破新娘家人的考问,完全答对岳父出的问题。

同样,丧事时,酒也得出场,没有酒是办不成事的,特别是红白事。

主人家备下的酒越多,说明你越好客大气;反之,别人就会说你太小气了。

这些年吃粮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谁也不愿意落个小气的坏名,因此,做客苗家,你得有三分酒量,不醉是不行的,醉了苗家人才会高兴。

如果客人有幸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美酒来款待客人,那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

当评论苗族人民的性格时,酒是一个最好的比喻。

苗族人纯朴、刚烈、热情,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气质,而美酒那种清爽、醇香、凝重的口感,更是苗族人民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结语
六盘水市苗族地区苗族人民热情好客,酿酒历史悠久,苗族酒文化浓烈,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上很多工业酒和假酒冲刺着人们的餐桌,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苗家人的酒虽好喝,既纯又香,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上不了市场;苗家人的酒文化虽浓,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我们在品尝苗族酒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苗族酒及苗族酒文化的挖掘保护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