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案--镇痛药

合集下载

13《药理学》 镇痛药

13《药理学》 镇痛药

2.心血管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 治疗量的哌替啶对心血 管作用类似吗啡,可扩张血管,引起体 位性低血压; 颅内压升高 因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 积,致使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
3.内脏平滑肌 特点为:
①哌替啶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类似 吗啡,但因作用持续时间短,不易引 起便秘,无止泻作用;
但对伴有昏迷、休克、严重肺部疾病、痰 液过多者禁用。
【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1.副作用 治疗量可引起恶心、呕吐、 嗜睡、便秘、排尿困难、呼吸抑制、 体位性低血压、眩晕等。
2.耐受性和依赖性 连续反复应用 易产生耐受性,必须加大剂量才能 获得原有镇痛作用。连续用药1~2周 可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患者出 现兴奋、不安、失眠、出汗、震颤、 流泪、流涕、呕吐、腹泻、虚脱、 打哈欠、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因 此,用于急性剧痛一般不宜超过一 周。
(1)正常状态:内源性脑啡肽与部分吗啡受体 结合 控制兰斑核放电 (2)吗啡效应: 应用外源性吗啡后,与吗啡受 体结合增加 使兰斑核放电受抑 产生镇 静作用
(3)耐受性:反复应用外源性吗啡后,与吗啡 受体结合增加 通过反馈性调节机制,使内 源性脑啡肽形成、释放减少 需较多吗啡产 生药理效应 耐受性
阿片受体激动与效应关系
效应
镇痛 μ
受体
δ κ
脊髓以上水平 脊髓水平 呼吸抑制 缩瞳 止咳 镇静(欣快) 抑制 胃肠活动 免疫抑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有作用,— 无作用;± 可疑;* 主要部位

8镇痛药-药理教案

8镇痛药-药理教案

教师授课方案镇痛药(analgesics)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的药物。

此类药镇痛作用强大,多用于各类剧痛,反复应用易致成瘾,又称为麻醉性镇痛药(narcotic analgesics)。

典型的镇痛药为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可待因)与人工合成品(哌替啶、阿法罗定、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辛、二氢埃托啡等)。

吗啡(morphine)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

口服给药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

皮下、肌内注射吸收较好。

1.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及抑制呼吸、缩瞳、催吐等作用。

其镇痛作用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和立体结构特异性,符合与受体结合药物的特点。

研究证实,吗啡可激动不同脑区阿片受体的不同亚型,呈现多种药理效应。

(1)镇痛作用强大,对各类疼痛都有效。

其镇静与欣快感可消除由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镇痛机理系药物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形成突触前抑制,减少递质(包括P 物质)释放,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而发挥镇痛作用。

(2)抑制呼吸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并可抑制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

(3)镇咳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

(4)吗啡可使瞳孔极度缩小,也可引起恶心呕吐。

2.消化道吗啡可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其张力,产生止泻及致便秘作用;也可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提高胆囊内压而导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3)心血管系统吗啡作用于孤束核的阿片受体,使中枢交感张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

该作用部分地与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有关。

吗啡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可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增高。

(4)其他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尚能收缩支气管。

吗啡的临床用途有①各种急性锐痛、癌症剧痛、对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血压正常者可以用。

②心源性哮喘吗啡配合应用强心甙、吸氧等措施,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第13章 镇痛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13章 镇痛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一节 阿片类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干燥物,含有20多种 生物碱。包括菲类的吗啡、可待因,异喹啉类的罂粟碱等。 • 菲类:吗啡和可待因,是主要镇痛成分。 • 异喹啉类:罂粟碱,无镇痛作用,有松弛平滑肌、 舒张血管
的作用。
123
• 阿片在16世纪已被广泛应用于镇痛、止泻、止咳、解除焦虑和 催眠。由于疗效显著,有“天赐良药”的美名。
3 耐受性和依赖性
机体对药物产生的适应性改变,一旦 停药产生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兴奋、
耐受性:长期用药(2-3周失腹)眠泻流后、泪甚,、至流虚C涕脱N、、S出意对汗识药、丧震失颤等、—呕—吐戒、
断症状(withdrawal syndrome)。
物敏感性降低,需要增加剂量达到原来的药效。
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肽样作用(1)
P PP
P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肽样作用(2)
P PP
P
EE E
阿片受体
阿片类药物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内源性阿片肽 阿片类镇痛药
产生镇痛作用
激动阿片受体
Gi 抑制AC 促进K+外流 减少Ca2+内流
123
减弱或阻滞痛觉 信号传递
• 1803年首先从阿片中提取得到阿片生物碱吗啡纯品。
Papaver somniferum 罂粟
The word “morphine” came from Morpheus, the Greek god of dreams.
The beautiful, useful but “terrible” flower

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以“镇痛药——吗啡”为例

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以“镇痛药——吗啡”为例

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以“镇痛药———吗啡”为例李苗(齐鲁医药学院,山东淄博255300)[摘要]以镇痛药吗啡为例,挖掘药理学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法治教育等思政元素,研究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药理学“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教学设计,以期达到思政教育的元素与本课程教学元素融合,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与支撑。

[关键词]“课程思政”;药理学;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3-0186-0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

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2]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提交一份符合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答卷。

“课程思政”通过价值引领来帮助医学生在价值多元化中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选择,为日后从业塑造良好的医德医风;在知识传授中梳理医学知识、诊疗技术不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唯一路径,健康贵在预防,病人需要关怀;在能力培养中鼓励医学生探索医学未知领域,勤于钻研、敢于实验、甘于奉献,多层次、全方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正是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

[3]“课程思政”不是高校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对当前思政课程教育模式的教学变革。

药理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并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3.3.1镇痛药药理学

3.3.1镇痛药药理学

哌替啶
【药理作用】 2.兴奋平滑肌
中度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兴奋胆囊括约肌 兴奋膀胱括约肌
大剂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 不影响子宫对缩宫素敏感性
无便秘 胆绞痛(弱于吗啡) 较少尿潴留 诱发/加重哮喘 不延长产程
哌替啶
【药理作用】 3.心血管系统
外周 血管
扩张外周血 管,体位性 低血压
脑血 管
颅内血管扩张, 颅内压升高
哌替啶
1.中枢神经系统 2.平滑肌 3.心血管系统
【药理作用】 抑制作用
哌替啶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痛作用较吗啡弱,镇痛效力为吗啡 的1/10,对急性锐痛和持续性钝痛都有效,尤 其对持续性钝痛作用更强,持续时间短2-4h 2.镇静、至欣快作用:消除紧张、恐惧、焦虑, 镇静、致欣快作用,飘飘欲仙感。 3.呼吸抑制:呼吸抑制作用与吗啡相似持续时 间短2-4h
3.心血管系统 4.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药理作用】
吗啡
1.中枢神经系统
抑制作用
• 镇痛:迅速、强大 • 呼吸抑制 • 镇静、致欣快作用 • 抑制咳嗽中枢
兴奋作用
催吐、缩瞳
【作用机制】
吗啡
❖ 吗啡抑制呼吸作用
治疗量时 即出现
机理:抑制延髓脑桥呼吸调节中枢,降低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 小剂量:呼吸变慢而深 • 大剂量:呼吸慢而浅,急性中毒,作用时间长,4-6
胆肾绞痛 与解痉药阿托品等合用
吗啡
【临床应用】
吗啡用于心源 性哮喘的机制
1.2.3
2. 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急促和
窒息。需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综合治疗。 吗啡可抑制呼吸,故应缓慢注射给药。
3.腹泻:急、慢性消耗性腹泻,阿片酊、复方樟脑汀等

药品生产技术《镇痛药-教案》

药品生产技术《镇痛药-教案》
诊断未明的急性腹痛;分娩、哺乳妇女止痛;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颅脑损伤致颅内压增高患者;肝功能严重减退者。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结合病例重点讲解
可待因甲基吗啡
可待因镇咳强度为吗啡1/4,且在镇咳时对呼吸中枢抑制较轻,临床作为中枢性镇咳药应用。镇静、欣快、药物依赖性也较吗啡轻,无明显便秘、尿潴留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响。
纳洛酮:临床上主要用于:①治疗阿片类药物中毒;②诊断阿片类药物依赖性;③试用于休克、昏迷的治疗;④亦可用于乙醇中毒的解救。
小组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5min
作业
课后复习题
教学参考资料、网站
课本教材
教学后记
〔包括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教学过程的全面分析〕
本次课主要学习镇痛药,其中镇痛药的分类,吗啡、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响及其防治是重点内容,。运用视频、图片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举例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课堂互动较好!
引言
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为机体受到伤害后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响,伴有紧张、不安的主观感觉。不仅使患者感受痛苦,而且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是一种主观感受。疼痛是许多疾病的特异性病症,疼痛的部位,性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诊断未明的疼痛不宜先用药物止痛,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断。对于诊断清楚的疼痛,也应合理用药。
3止泻可用于非细菌性、消耗性腹泻以减轻病症。常用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
1.一般反响:治疗量有时可引起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便秘、胆绞痛、排尿困难、呼吸抑制等反响。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颅内压增高。2.耐受性及依赖性;3.急性中毒:抢救用吸氧、人工呼吸、静脉注射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等,还可应用呼吸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等。

药理学第十四章 抗精神失常药、第十五章 镇痛药教案教学设计

药理学第十四章 抗精神失常药、第十五章 镇痛药教案教学设计
7.疼痛的机制5分钟8.吗啡25分钟
9.哌替啶15分钟10.小结5分钟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具:
雨课堂、多媒教科书、板书、多媒体、电子教鞭等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讲授内容
备注
第十四章抗精神失常药
第一节抗精神病药
一、氯丙嗪(吩噻嗪类)
作用机制
作用
用途
作用特点
三、芬太尼
【作用特点】
镇痛作用是吗啡的100倍,用于各种锐痛;用于复合麻醉,Ⅱ型神经安定镇痛合剂(氟哌利多+芬太尼)。
重点掌握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重点掌握吗啡、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巩固课堂知识内容与方法:
1.复习课本、加强课后练习并进行课堂提问,要求学生掌握氯丙嗪、氯氮平、吗啡、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3.内脏平滑肌
(1)提高胃肠道平滑机张力:导致便秘。
(2)抑制胃液、胆汁、胰液分泌。
(3)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支气管哮喘禁用。
(4)胆道括平滑肌和括约肌收缩:用于胆绞痛、肾绞痛(合用阿托品)
(5)膀胱括约肌收缩:导致排尿困难
4.免疫系统
【临床应用】
1.镇痛:适用剧痛,包括严重创伤、烧伤、枪伤及晚期癌肿疼痛。
第二节人工合成镇痛药
一、哌替啶(杜冷丁)
1.镇痛、镇静及欣快感: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因依赖性轻,临床几乎取代吗啡镇痛。无镇咳和缩瞳作用
2.镇静作用明显,常用于人工冬眠:冬眠合剂(氯丙嗪+异丙嗪+度冷丁)
3.治疗心源性哮喘,已代替吗啡。
二、美沙酮
【作用特点】

药理学 镇痛药

药理学 镇痛药
A.哌替啶 B.芬太尼 C.喷他佐新 D.吗啡 E.美沙酮 16.阿片受体的部分激 动剂是 17.对海洛因成瘾的患 者进行戒毒治疗的药物 是 18.禁用于分娩止痛的 药物是 19.有明显的抗M胆碱 答案 受体作用镇痛药是答案
13.镇痛作用最强的药 14.迅速诱发吗啡戒断 物是 症状的药物是 A.二氢埃托啡 B.芬太尼 C.吗啡 A.喷他佐新 B.纳洛酮 C.美沙酮
D.哌替啶
E.阿法罗定 答案
D.曲马多
E.布桂嗪 答案
15.心源性哮喘的治疗最好选用 A.纳洛酮 B.芬太尼 C.吗啡 D.尼可刹米 E.地塞米松
答案
B型题
阿片受体的分布:
疼痛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边缘系统、蓝斑核
情绪及精神
中脑盖前核
缩瞳
孤束核
与咳嗽反射、呼吸中枢、中枢 交感张力血压有关(↓) 胃肠活动
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
作用机制
脑啡肽通过抑制脊髓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 物质→干扰痛觉冲动传入中枢 疼痛时,外周感觉神经的阿片受体上调, 内源性阿片肽可由免疫细胞释放,产生局 部镇痛。
用于慢性中度疼痛和麻醉前给药。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丁丙诺啡
镇痛作用>哌替啶、吗啡,其效慢,持续时间长, 成瘾性轻,用于中度至重度疼痛——各种术后疼 痛、癌性疼痛、烧伤、肢体痛、心绞痛
布托啡诺
作用类似于喷他佐辛,镇痛强度是吗啡3~7倍, 喷他佐辛20倍, 用于中至重度疼痛及麻醉前给 药, 使心脏兴奋,不用于心梗镇痛。
其他镇痛药
左旋四氢帕马丁-罗痛定
其消旋体即为延胡索乙素
镇痛弱于哌替定,比解热镇痛药强,无呼吸抑
制、平滑肌痉挛,无成瘾性

药理学之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教案教学设计

药理学之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教案教学设计

药理学之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的作用机制
2、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种类及用法
3、掌握中枢兴奋药的种类及用法
二、教学内容
1、解热镇痛抗炎药
(1)作用机制:解热镇痛抗炎药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抑制
细胞膜的渗透性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其中,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
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胞因子,如PGE2、IL-1、IL-8等,从而抑制炎症反应;而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等,从
而抑制炎症反应。

(2)种类及用法:
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氨基苯磺酸类等,一般口服或注射;
②甾体类抗炎药:如褪黑素类、右美沙芬、布地奈德等,一般皮下注
射或口服。

2、中枢兴奋药
(1)作用机制:中枢兴奋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多巴胺类神
经递质的吞噬和释放来发挥兴奋作用;还可以抑制GABA类神经递质,通
过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而发挥兴奋作用。

(2)种类及用法:
①多巴胺类中枢兴奋药:如美克非、奥氮平、比索洛尔等,一般口服或肌肉注射。

②GABA类中枢兴奋药:如咪达唑仑、左氧氟沙星等,一般口服或肌肉注射。

三、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镇痛作用较强。选择性的消除或缓解痛觉,减轻由疼痛引起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不影响意识。
解热镇痛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镇痛作用较弱,同时兼有解热、抗炎作用。
来源及构效关系;根据来源及构效关系分类:
阿片——罂粟浆汁的干燥物
人工合成——哌替啶、美沙酮
阿片(opium):
教学方法与手段
免疫抑制
一次给药后早期出现短暂的IL-1、IL-2、TNF-α、TNF-β
和IL-10增加,随后出现持久下降,直到给药后48小时才恢复。
抑制NK细胞活性、抑制刀豆素A刺激T细胞增殖、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临床应用】
1.镇痛
用于各种原因的疼痛,特别是对其他镇痛药无效的疼痛。胆绞痛和肾绞痛:加用M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心肌梗死性心前区剧痛—镇静和扩血管心源性哮喘辅助治疗
(4)镇咳:作用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
(5)其他: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缩瞳针尖样瞳孔(中毒表现)
(6)兴奋脑干催吐化学感受区—恶心、呕吐
(7)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的释放。
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
外周作用
(1)消化系统:
A.便秘
延缓肠内容物通过胃窦张力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小肠静息张力增加——推进性蠕动减慢结肠张力增加——推进性蠕动减慢或消失中枢抑制—便意迟钝B.抑制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分泌。C.兴奋胆道Oddi括约肌胆道和胆囊内压增加——胆绞痛
表现:昏迷、针尖样瞳孔、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紫绀、少尿、体温下降,甚至呼吸麻痹。抢救:人工呼吸,给氧。呼吸抑制—用纳洛酮治疗
禁忌证:禁用于分娩止痛和哺乳妇女止痛,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颅高压患者。
与吗啡对比讲解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可待因(甲基吗啡)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70%。脂溶性高。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作用机制】
阿片受体分布广泛,与情绪和精神活动有关的边缘系统和蓝斑核阿片受体密度最高。与痛觉的整合和感受有关的丘脑内侧、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镇痛作用与μ、δ、κ 3种阿片受体有关.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
皮下注射5-10mg显著减轻疼痛,作用持续6小时。用于各种疼痛。对慢性钝痛>急性锐痛。作用强,选择性高。作用在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脊髓胶质区的阿片受体意识清楚。有镇静和欣快症状
(2)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作用弱于吗啡
(3)大剂量收缩支气管平滑肌
3.心血管系统
(1)体位性低血压
扩张血管,外周阻力↓,抑制压力感受器反射促进组胺释放
(2)抑制呼吸—— CO2积蓄——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
临床应用
1.镇痛
对各种疼痛有效。绞痛患者需合用解痉药(阿托品)镇痛作用、成瘾性弱于吗啡能通过胎盘。产妇临产前2-4小时内不宜使用。
(2)心血管系统
A.体位性低血压
扩张血管,外周阻力↓,抑制压力感受器反射促进组胺释放
B.抑制呼吸:CO2积蓄—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
3)其他
A.排尿困难、尿潴留输尿管张力和收缩幅度↑抑制膀胱排空反射膀胱外括约肌张力和膀胱容积↑
B.哮喘:支气管平滑肌兴奋性↑
C.降低分娩子宫张力—产程延长免疫系统。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2.麻醉前给药及人工冬眠
镇静,消除术前紧张,减少麻醉药用量。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冬眠合剂
3.心源性哮喘
镇静和欣快,减轻病人的烦躁和恐惧抑制中枢对CO2敏感性————呼吸由浅快变深慢扩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眩晕、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等。大剂量可明显抑制呼吸。偶可致震颤、肌肉痉挛、反射亢进甚至惊厥。久用可成瘾
2.心源性哮喘
急性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困难。需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综合治疗。应用吗啡:镇静和欣快,减轻病人的烦躁和恐惧抑制中枢对CO2敏感性————呼吸由浅快变深慢扩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3.止咳。止咳作用强大,但因成瘾性强,一般不用。
4.止泻。使推进性胃肠蠕动减慢用于严重单纯性腹泻,对急、慢性腹泻均有效。
【不良反应】
治疗量—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眩晕、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体位性低血压和免疫抑制等。连续多次给药机体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耐受性:药物反复使用后,机体对药物反应强度递减。表现为使用剂量逐渐增大和用药间隔时间缩短。
可能原因:
1.受体下调2.受体磷酸化3.受体下陷4.G蛋白脱偶联5.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上调6.孤啡肽生成增加————对抗阿片类药物作用。
(2)镇静和欣快
—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出现嗜睡、精神朦胧、理智障碍等。安静时易诱导入睡,但易唤醒。
(3)抑制呼吸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通气量减少。急性中毒:呼吸频率可降至3 ~ 4次/分。可用中枢兴奋剂拮抗。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用于镇痛、止咳、止泻、抗焦虑和催眠。
1806年,首次提纯吗啡。
阿片生物碱分类:
菲类:吗啡和可待因,是主要镇痛成分。
异喹啉类:罂粟碱,无镇痛作用,有松弛平滑肌、舒张血管的作用
二.吗啡(60min)
【吗啡的基本的化学结构】
吗啡(morphine)A、B、C环构成基本骨架,-N-甲基哌啶环与环B稠合,环A上的酚羟基被甲基取代,成为可待因;叔胺氮上的甲基被烯丙基取代成为拮抗药-纳络酮
成瘾性:表现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甚至意识丧失,病人精神出现变态,有明显强迫性觅药行为等。戒断症状:停药后出现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造成很大痛苦。成瘾的治疗:替代疗法。美沙酮或二氢埃托啡单独或联合治疗,6 – 7天可基本脱瘾。联合应用,治疗期间情绪稳定,不出现戒断症状,且不易出现美沙酮或二氢埃托啡的依赖性。急性中毒原因:用量过大。
肝脏代谢,10%脱甲基成吗啡,镇痛为吗啡的1/12,镇咳为吗啡的1/4。无明显镇静作用。
可待因:用于中枢性镇咳和中度疼痛镇痛。
三.哌替啶及其相关药品(40min)
哌替啶(pethidine),度冷丁(dolantin)
体内过程
口服生物为哌替啶酸和去甲哌替啶。后者有明显中枢兴奋作用。药理作用
布洛芬(brufen,异丁苯丙酸):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消炎作用,其效力近似阿司匹林。对炎性疼痛的疗效比创伤性强。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是胃肠道的副作用较阿司匹林少,病人易于耐受。
吡罗昔康(piroxicam,炎痛喜康)
抗风湿疗效同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好。优点:血浆半衰期长、用药量小。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禁忌证
禁用于分娩止痛和哺乳妇女止痛,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颅脑外伤和颅高压患者。
药物相互作用
曾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病人,用哌替啶可致严重呼吸抑制、中枢兴奋、谵妄、高热和惊厥。氯丙嗪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增强本药的呼吸抑制作用。
尼美舒利(nimesulide):新型NSAID,较高的选择性抑制COX2。抗炎作用强、不良反应小。
【体内过程】
口服给药,首关消除大,生物利用度低,皮下和肌肉注射吸收较好。肝脏代谢:主要代谢物吗啡-6-葡萄糖苷酸的生物活性比吗啡强。可通过胎盘屏障,血脑屏障通过率较低经肾脏、乳汁及胆汁排出。
【药理作用】
1.中枢作用
镇痛、镇静、欣快;抑制呼吸;其他:缩瞳、镇咳、呕吐等
2.外周作用
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其他;免疫作用
◎课后总结:(5min)
本次课的重点是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注意其作用机理的关系和特点。
◎课后练习
1.吗啡成瘾性原理及治疗
2.人工合成镇痛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是什么?
3.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有什么临床意义?
4.吗啡或哌替啶治疗心源性哮喘的原理?
5.吗啡镇痛的原理与阿司匹林有何不同?
6.吗啡、强心苷、利尿药、氯化钾合用治疗心源性哮喘各起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前复习(3min)
1、抗精神病药阻断中枢DR后可产生哪些效应?
◎新课引入(2min)疼痛的种类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
镇痛药
一.疼痛分类(10min)
快痛(剧痛):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刺激时立即发生,刺激消除后立即消失。
慢痛(钝痛):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发生较慢,持续时间长。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1/7—1/10。成瘾较慢,戒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2)消除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反应。
(3)抑制呼吸:较弱。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4)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恶心呕吐
(5)增加前庭器官的敏感性—眩晕
2.平滑肌
(1)提高胃肠道平滑肌、括约肌张力,减少推进性蠕动。因作用时间短—不引起便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