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镇痛药
13《药理学》 镇痛药
![13《药理学》 镇痛药](https://img.taocdn.com/s3/m/867b62e4856a561252d36f6f.png)
2.心血管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 治疗量的哌替啶对心血 管作用类似吗啡,可扩张血管,引起体 位性低血压; 颅内压升高 因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 积,致使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
3.内脏平滑肌 特点为:
①哌替啶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类似 吗啡,但因作用持续时间短,不易引 起便秘,无止泻作用;
但对伴有昏迷、休克、严重肺部疾病、痰 液过多者禁用。
【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1.副作用 治疗量可引起恶心、呕吐、 嗜睡、便秘、排尿困难、呼吸抑制、 体位性低血压、眩晕等。
2.耐受性和依赖性 连续反复应用 易产生耐受性,必须加大剂量才能 获得原有镇痛作用。连续用药1~2周 可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患者出 现兴奋、不安、失眠、出汗、震颤、 流泪、流涕、呕吐、腹泻、虚脱、 打哈欠、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因 此,用于急性剧痛一般不宜超过一 周。
(1)正常状态:内源性脑啡肽与部分吗啡受体 结合 控制兰斑核放电 (2)吗啡效应: 应用外源性吗啡后,与吗啡受 体结合增加 使兰斑核放电受抑 产生镇 静作用
(3)耐受性:反复应用外源性吗啡后,与吗啡 受体结合增加 通过反馈性调节机制,使内 源性脑啡肽形成、释放减少 需较多吗啡产 生药理效应 耐受性
阿片受体激动与效应关系
效应
镇痛 μ
受体
δ κ
脊髓以上水平 脊髓水平 呼吸抑制 缩瞳 止咳 镇静(欣快) 抑制 胃肠活动 免疫抑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有作用,— 无作用;± 可疑;* 主要部位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https://img.taocdn.com/s3/m/736ed306cfc789eb172dc89e.png)
镇痛药Opioid Analgesics & Antagonists概述疼痛是多种原因引起、使患者感受痛苦的一种症状。
一疼痛的性质:(1)快痛(锐痛:外伤,骨折,急性心梗)尖锐,定位清楚,快、短;(2)慢痛(钝痛:头痛、牙痛、月经痛、关节痛)烧灼痛,定位模糊,慢、长;概述二缓解疼痛的药物分类:(1)镇痛药(analgesics)(2)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s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3)局麻药 local anesthetics,全麻药 anesthetics(4)三环抗抑郁药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5)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antiepileptic概述三镇痛药的特点;1.镇痛作用强;2.对呼吸有抑制作用;3.反复应用易成瘾四镇痛药的分类:1.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2.人工合成镇痛药;3.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药第一节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阿片(opium)又名鸦片阿片的研究历史1)公元前16世纪埃及的草纸文对鸦片已有记载,可能是鸦片的最早文字记载。
2)公元前130~63年,“theriaca”中含有阿片。
3)公元1世纪,罗马学者的《百科全书》中记载阿片为止痛剂。
4)10~11世纪,阿拉伯医学家了解了阿片的麻醉用途(镇痛镇静)。
5)16世纪,阿片在欧洲已被人们广泛应用,“鸦片酊”即为当时用于治疗腹泻的阿片制剂。
6)18世纪以后,“复方樟脑酊”、“棕色合剂”在临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用于止泻止咳同时,吸鸦片开始在东方流行。
7)19世纪开始,对阿片的主要成分进行开发。
阿片的化学成分20多种生物碱分两大类:阿片类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阿片类的作用机制研究历史】一、作用机制的研究历史①1915年:烯丙基去甲可待因可防止或消除吗啡或海洛英引起的呼吸抑制;②1940年:烯丙吗啡有较强的对抗吗啡作用,可促进阿片成瘾者的戒断症状;③1940年以后:环丁甲二氢吗喃、布普林诺啡、镇痛新等进入临床;④1963年:我国发现morphine的镇痛部位在第三脑室周围;⑤1967年,设想脑内有阿片受体⑥1973年:证明脑内、脊髓内存在阿片受体;⑦1975年:从猪脑中分离出两种脑啡肽,其在脑内的分布与阿片受体一致;⑧1993年:阿片受体分子克隆成功;阿片受体的分布①与痛觉整合及感受有关的部位: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区的阿片受体;②情绪及精神活动(新快、成瘾的作用部位):边缘系统及蓝斑核阿片受体;③咳嗽反射、呼吸中枢和交感中枢:延髓的孤束核;④缩瞳有关部位:中脑盖前核;⑤胃肠活动(恶心、呕吐反射):脑干极后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⑥肠肌也存在阿片受体。
药理学第十九章 镇痛药
![药理学第十九章 镇痛药](https://img.taocdn.com/s3/m/fadc0c10eefdc8d377ee321b.png)
A
12
1
O
5
B
10 9
C
15
14 8
D17 16N源自CH3HO 6 714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首关效应灭活多,生物利用
度低,临床上常用注射给药;
约有 1/3 的吗啡与血浆蛋白结合;少分布
CNS,过胎盘屏障。 另一部分为吗啡 -6- 单葡萄糖醛酸苷,活 性强于吗啡
肾排泄,乳汁分泌
15
肝脏代谢,部分与经葡萄糖醛酸结合失活,
4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受体的发现: 1962年,率先提出吗啡镇痛的作用部位在 第三脑室周围灰质 1973年,证实脑内存在阿片受体 1994年,阿片受体分子克隆成功
6
阿片受体的分布
边缘系统、蓝斑核————与情绪及精神
活动有关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 周围灰质————————与疼痛有关
生理状态下,仅有20%--30% 的阿片受体被内阿片肽激动, 产生生理性镇痛机制
29
图:痛觉的产生及传导
刺激
痛 痛 感 感
痛觉传 入神经 元
P物质 P物质受体 内阿片肽
痛觉传 入神经 元
中间 神经 元
31
阿片受体
镇痛作用机制
3 . 镇痛作用的产生
吗啡激动阿片受体 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 (SP、Ach、NA、DA等) 突触后膜电位超极化 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 产生镇痛效应
呼吸中枢兴奋;
δ-R:镇痛、平滑肌收缩。
8
内源性阿片肽
内阿片肽:
脑啡肽: 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 内啡肽: β-内啡肽 强啡肽:
在机体内发挥着调控痛觉感受的作用和对
药理学课件第19章镇痛药(指南)
![药理学课件第19章镇痛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bf4442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f.png)
定义和作用机制
镇痛药是用来缓解疼痛感觉的药物。它们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阻止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 减轻或消除疼痛。
分类
镇痛药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分为不同类别,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非阿片 类镇痛药和局部麻醉药。
常用镇痛药的临床应用
各种镇痛药在临床上有不同的应用。例如,NSAIDs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而阿片类药物可用于 控制剧烈疼痛。
药物性质和副作用
镇痛药具有不同的药物性质和副作用。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和患者在使用药物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使用镇痛药时需注意禁忌症和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治 疗。
发展和未来趋势
镇痛药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的研究和发现有望为疼痛管理带来更多的 选择和改进。
13、【药理学总结】镇痛药
![13、【药理学总结】镇痛药](https://img.taocdn.com/s3/m/a116c17a0722192e4536f65a.png)
镇痛药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
吗啡药理作用:1. CNS系统的抑制作用⑴镇痛镇静吗啡选择性激活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吗啡也能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并可伴有欣快感。
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钝痛的作用>锐痛)。
⑵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⑶抑制呼吸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至3-4次/分,最后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⑷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
针尖样。
(5)其它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2、平滑肌⑴胃肠道:通过局部及中枢抑制作用,减弱便意和排便反射,引起便秘,用于止泻。
①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肌张力,减缓推进性蠕动, 使内容物通过延缓和水分吸收增加②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⑵胆道收缩胆道奥狄括约肌,胆道排空受阻,导致上腹部不适甚至引起胆绞痛(阿托品可缓解)。
(3)大剂量时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和加重哮喘。
(4)提高膀胱括约肌的张力,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
(5)降低子宫张力,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延长产程,产妇禁用。
3、心血管系统⑴扩张血管及降低外周阻力,有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这与吗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促组胺释放有关。
(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的结果。
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4. 其它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诱导的免疫反应。
临床应用:1. 镇痛对多种疼痛均有效,①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②对胆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加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可有效缓解;③能有效缓解心机梗死引起的剧痛、因易成瘾,除癌症剧痛外,一般仅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时的短期应用。
镇痛药——药理学.ppt
![镇痛药——药理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5836fac5da50e2524d7ff7.png)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C6H5 H5C2OOC
N CH3
1) 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1/7 ~ 1/10。成瘾较慢,戒 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2)消除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反应
19:46
3) 抑制呼吸:较弱。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4)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
第七章 镇痛药 Analgesics
19:46
第七章 镇痛药
学习目标 1、掌握吗啡及哌替啶的作用、用途及不良
反应 2、理解可待因、美沙酮的作用、用途及不
良反应 3、了解其它镇痛药的作用和用途
疼痛
19:46
快痛(锐痛) 定位清楚发展迅速的刺 痛,刺激时立即发生,刺激消除后 立即消失
慢痛(钝痛) 定位弥散、发展缓慢的 “烧灼痛”,持续时间长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4)镇咳 作用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
中枢。
(5)其他:
19:46
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缩瞳、 针尖样 瞳孔(中毒表现);兴奋脑干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 释放激素的释放 、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等。
外周作用:
(1)消化系统: 便秘 延缓肠内容物通过 胃窦张 力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小肠静息张力增 加 —— 推进性蠕动减慢、结肠张力增加 —— 推 进性蠕动减慢或消失、中枢抑制 —— 便意迟钝 抑制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分泌
【临床应用】
19:46
1.镇痛
对各种疼痛有效;胆绞痛患者需合用解痉药 (阿托品);镇痛作用、成瘾性 弱于吗啡;
药理学第15章 镇痛药
![药理学第15章 镇痛药](https://img.taocdn.com/s3/m/85b98f2beefdc8d376ee32bf.png)
D.8-10分,3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需要用药
镇痛药的分类
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病人意
识清醒下选择性消除或减轻疼痛,同时
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的药物。
镇痛药分类: ① 阿片类生物碱 吗啡
②人工合成类
③其他类
哌替啶
曲马多
第一节 阿片受体激动药
③呼吸抑制作用
治疗剂量: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大剂量:抑制呼吸中枢,呼吸慢而浅,是中毒致 死的主要原因 ④其他 催吐---兴奋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
缩瞳---激动中脑盖千核部位的阿片受体, 致瞳孔缩小,吗啡中毒时出现针尖样瞳孔
第一节 阿பைடு நூலகம்受体激动药--吗啡
阿片受体阻断药
纳洛酮 纳曲酮
1.拮抗阿片受体,阻断吗啡的作用。 2.与受体亲合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 3.用于解救吗啡中毒
第一节 阿片受体激动药--可待因
可待因(甲基吗啡) 1.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2, 镇咳作用为1/4。 镇静作用弱, 抑制呼吸作用轻。 2.用于无痰干咳,及剧烈频繁的咳嗽。
3.用于中等程度疼痛,与解热镇痛药有协同作用。
第十五章 镇痛药
问题
常见的镇痛药有哪些?
吗啡的作用机制?
镇痛药
疼痛的产生: 疼痛感受器(神经末梢)→传入神经(Glu和P物质 等)→中枢(整和)→皮层(边缘系统)→疼痛、紧 张、焦虑 WHO对疼痛程度的分类 A.0分:无痛
B.1-3分,1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睡眠
镇痛药的应用
3.毒品的危害
①吸毒对社会的危害 亲属离散、家破人亡;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https://img.taocdn.com/s3/m/f2eb604b7e21af45b307a8ca.png)
0
1-2 3-4
No pain
Least pain Mild pain
Relaxed, calm expression
Stressed, tense expression Guarded movement, grimacing
5-6
7-8 9-10
Moderate pain
Severe pain
Moaning, restless
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s
μ、δ、κ受体 65%氨基酸序列相 同:其7个跨膜区 段的氨基酸序列和 3个细胞内氨基酸 序列几乎相同,而 细胞外的2个氨基 酸序列和氨基及羧 基未端的氨基酸序 列差异较大。
阿片受体的分布
下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 质、脊髓背角区受体密度高。与镇痛有关。 边缘系统与蓝斑核与情绪和欣快感有关。 延髓孤束核与抑制呼吸、镇咳和交感神经中 枢活动有关。 中脑盖前核与缩瞳有关。 脑干极后区、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核阿片受 体与胃肠活动有关。
镇 痛 药 Analgesics
疼痛
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 产生的痛苦感觉,伴有不愉快情绪或心血管 和呼吸方面的变化。
分类
疼痛发生的部位不同,分躯体痛、内脏痛、神 经性痛,分急性痛(锐痛)和慢性痛(钝痛)
原因
谷氨酸(快递质)和P物质(慢递质)
镇痛药按药理作用与机理分为两类:
1、中枢性镇痛药:
镇痛药物分类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吗啡 人工合成镇痛药 杜冷丁 芬太尼 其他镇痛药 罗通定
一、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鸦片
阿片中的生物碱
阿片受体的分型、分布及兴奋后 产生的效应 阿片作用机制
鸦
片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https://img.taocdn.com/s3/m/61262fd3f524ccbff12184b6.png)
药理学——镇痛药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因多数药物反复应用可成瘾,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如吗啡和可待因等;二、人工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曲马多和芬太尼等;三、其他镇痛药:如罗通定、奈福泮等。
一、阿片类镇痛药阿片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菲类(吗啡、可待因等)异喹啉类(罂粟碱等)(一)吗啡【药动学】1.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关效应显著,生物利用度低,故常注射给药。
2.分布: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极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3.代谢:60%~70%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生成去甲吗啡。
4.排泄:代谢物及原形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t1/2约2.5~3h。
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故临产前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吗啡。
【镇痛机制】◇吗啡 + 阿片受体◇阿片受体的类型:μ(产生成瘾性)κδσ【药理作用】1.中枢作用镇痛、镇静、致欣快抑制呼吸镇咳缩瞳催吐2.外周作用心血管:血管扩张平滑肌:兴奋镇痛、镇静、致欣快特点:作用强、选择性高、意识清楚。
慢性钝痛>急性锐痛;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可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抑制呼吸机制: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并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特点: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急性中毒——呼吸频率3-4次/分,应给予中枢兴奋药解救。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咳机制: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特点:镇咳作用强,但易成瘾。
——临床常用可待因代替。
缩瞳机制:作用于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引起瞳孔缩小。
特点:针尖样瞳孔常作为诊断吗啡过量中毒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机磷中毒、吗啡中毒,都有针尖样瞳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镇痛药一、A11、哌替啶禁用于A、人工冬眠B、产前止痛C、手术止痛D、麻醉前给药E、心源性哮喘2、吗啡不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缩瞳作用B、止吐作用C、欣快作用D、呼吸抑制作用E、镇静作用3、镇痛作用效价强度最高的药物是A、吗啡B、哌替啶C、芬太尼D、喷他佐辛E、美沙酮4、哌替啶不引起A、恶心呕吐B、便秘C、镇静D、体位性低血压E、呼吸抑制5、常用于吗啡或海洛因成瘾者脱毒治疗的药物是A、哌替啶B、可待因C、罗通定D、喷他佐辛E、美沙酮6、下列关于镇痛药吗啡的镇痛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镇痛作用强大,对各种疼痛均有效B、对持续性钝痛强于间断性锐痛C、镇痛同时伴有镇静,可消除紧张情绪D、对间断性锐痛强于持续性钝痛E、伴有欣快感7、吗啡引起胆绞痛是由于A、胃窦部、十二指肠张力提高B、抑制消化液分泌C、胆道平滑肌痉挛,括约肌收缩D、食物消化延缓E、胃排空延迟8、因吗啡具有扩张血管、镇静和抑制呼吸等作用,故可用于治疗A、心源性哮喘B、支气管哮喘C、肺源性心脏病D、颅脑损伤致颅内压升高E、分娩镇痛9、下列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吗啡不适用于A、心肌梗死性心前区剧痛B、癌症引起的剧痛C、大面积烧伤引起的剧痛D、严重创伤引起的剧痛E、颅脑外伤引起的剧痛10、可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的药物是A、阿片酊B、美沙酮C、阿法罗定D、阿司匹林E、哌替啶11、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A、镇痛、镇静、催眠、呼吸抑制、止吐B、镇痛、镇静、镇咳、缩瞳、催吐C、镇痛、镇静、镇咳、呼吸兴奋D、镇痛、镇静、止吐、呼吸抑制E、镇痛、镇静、扩瞳、呼吸抑制12、吗啡中毒最主要的体征是A、瞳孔缩小B、循环衰竭C、恶心、呕吐D、中枢兴奋E、血压降低13、吗啡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心源性哮喘B、瞳孔缩小C、呼吸肌麻痹D、血压降低E、颅内压升高14、吗啡中毒时拮抗呼吸抑制的药物是A、尼莫地平B、纳洛酮C、肾上腺素D、曲马多E、喷他佐辛15、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呼吸抑制B、镇静作用C、兴奋催吐化学感受区D、收缩支气管平滑肌E、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16、关于可待因不正确的说法是A、可引起便秘B、镇咳强度为吗啡的1/10C、无成瘾性D、中枢镇咳药E、中度镇痛17、与氟哌利多一起静注用于神经安定镇痛术的药物是A、氯丙嗪B、芬太尼C、苯海索D、金刚烷胺E、丙米嗪18、下列药物可用于人工冬眠的是A、吗啡B、哌替啶C、喷他佐辛D、曲马多E、可待因19、与吗啡镇痛机制有关的是A、抑制中枢阿片受体B、激动中枢阿片受体C、阻断外周环氧酶合成D、阻断中枢环氧酶合成E、阻断外周M受体20、吗啡禁用于A、慢性消耗性腹泻B、颅内占位性病变者C、烧伤疼痛D、骨折引起的头痛E、心源性哮喘21、吗啡与哌替啶比较,叙述错误的是A、吗啡的镇咳作用较哌替啶强B、等效量时,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与哌替啶相似C、两药对胃肠道平滑肌兴奋作用基本相似,但哌替啶的持续时间长D、分娩止痛不能用吗啡E、哌替啶的成瘾性较吗啡弱22、患者男性,58岁。
肝癌晚期,在病房大叫疼痛,浑身大汗淋漓,根据癌痛治疗原则,可首选A、可待因B、阿司匹林C、哌替啶D、纳洛酮E、吲哚美辛23、哌替啶不能单独用于治疗胆绞痛的原因是A、对胆道平滑肌无解痉作用B、可致胆道括约肌痉挛C、易成瘾D、抑制呼吸E、镇痛作用不如吗啡24、属于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的是A、纳洛酮B、哌替啶C、喷他佐辛D、芬太尼E、美沙酮25、治疗胆绞痛应首选A、吗啡B、阿托品C、哌替啶+阿托品D、阿司匹林E、罗通定26、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无关的药物是A、哌替啶B、可待因C、罗通定D、喷他佐辛E、美沙酮27、可用于阿片类药物成瘾者鉴别诊断的药物是A、美沙酮B、哌替啶C、纳洛酮D、曲马多E、喷他佐辛28、心源性哮喘应选用A、吗啡B、肾上腺素C、麻黄碱D、氢化可的松E、普萘洛尔29、哌替啶用于治疗胆绞痛需要合用的药物是A、阿司匹林B、麦角胺C、芬太尼D、阿托品E、吗啡30、关于可待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口服易吸收B、属于前体药物C、镇痛效力不如吗啡D、增加剂量镇痛作用显著增强E、属于中枢性镇咳药31、下列关于镇痛药应用基本原则叙述错误的是A、首选无创给药途径B、调整药物剂量C、注意对不良反应的监测D、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合用E、按照WHO三阶梯治疗方案32、下列情况能用哌替啶而不能用吗啡的是A、癌症疼痛B、剧烈咳嗽C、泄泻D、人工冬眠E、心源性哮喘33、属于阿片生物碱类药的是A、可待因B、哌替啶C、芬太尼D、曲马朵E、罗通定34、有关吗啡的叙述错误的是A、主要在肝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效B、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C、松弛膀胱平滑肌,引起尿潴留D、中毒时引起呼吸抑制E、增加胆道平滑肌张力,增加胆道内压力35、吗啡与哌替啶比较,下列不正确的是A、哌替啶可用于人工冬眠而吗啡不可以B、吗啡的镇痛作用比哌替啶强C、哌替啶具有镇咳作用而吗啡无D、吗啡的成瘾性较哌替啶强E、两药均可用于心源性哮喘36、下列可作为吗啡拮抗药的是A、美沙酮B、哌替啶C、纳洛酮D、喷他佐辛E、芬太尼37、临床不能将哌替啶用于A、癌症剧痛B、手术前后给药C、人工冬眠D、心源性哮喘E、抗心律失常38、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机制是A、止吐作用B、扩瞳作用C、镇静作用D、缩瞳作用E、致吐作用39、吗啡产生强大镇痛作用的机理是A、选择性抑制痛觉中枢B、镇静并产生欣快感C、模拟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D、抑制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E、降低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40、下列关于可待因的说法,错误的是A、镇痛持续时间与吗啡相似B、临床镇痛效价低于吗啡C、主要用于无痰剧烈干咳D、欣快症及成瘾性弱于吗啡E、镇静作用很强41、吗啡的镇痛作用机制是由于A、降低外周神经末梢对疼痛的感受性B、激动中枢阿片受体C、抑制中枢阿片受体D、抑制大脑边缘系统E、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42、吗啡的药理作用是A、镇痛、镇静、镇咳B、镇痛、镇静、兴奋呼吸C、镇痛、镇静、扩瞳D、镇痛、欣快、止吐E、抑制平滑肌收缩、止泻43、吗啡一般不用于治疗A、急性锐痛B、心源性哮喘C、急慢性消耗性腹泻D、急性心肌梗死E、肺源性心脏病44、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于A、诊断未明的急腹症B、分娩止痛C、颅脑外伤的疼痛D、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锐痛E、用于哺乳妇女的止痛45、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广泛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无致便秘作用B、镇痛作用比吗啡强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D、依赖性和呼吸抑制较吗啡轻E、对支气管平滑肌无作用46、下列关于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不正确的是A、镇痛、镇静B、欣快症C、延长产程D、恶心、呕吐E、抑制呼吸47、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待因的镇咳作用比吗啡弱B、美沙酮可用于吗啡和海洛因的脱毒治疗C、吗啡溶液点眼会形成针尖样瞳孔D、可待因常作为解痉挛药使用E、喷他佐辛造成的生理依赖性很小48、心源性哮喘应选用A、肾上腺素B、麻黄碱C、异丙肾上腺素D、哌替啶E、氢化可的松49、阿片受体激动药为A、苯佐那酯B、吗啡C、阿托品D、喷托维林E、纳洛酮50、患者,男性,36岁,急诊入院,昏迷,呼吸抑制,瞳孔缩小,血压下降,查体见骨瘦如柴,臂、臀多处注射痕,诊断为吸毒者、海洛因中毒,可用来鉴别诊断的药物是A、尼莫地平B、纳洛酮C、肾上腺素D、曲马多E、喷他佐辛二、B1、A.吗啡B.纳洛酮C.强痛定D.喷他佐辛E.哌替啶<1> 、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组成冬眠合剂A B C D E<2> 、镇痛作用与成瘾性较吗啡弱,且其成瘾性成生较慢,故常作为吗啡的代用品用于各种剧痛的是A B C D E<3> 、临床用于阿片类药急性中毒解救A B C D E<4> 、成瘾性小,在药政管理上已列入非麻醉品A B C D E三、C1、患者女性,30岁,极度消瘦,就诊时昏迷,查体发现呼吸高度抑制,针尖样缩瞳,四肢及臂部多处注射针痕,诊断为药物过量中毒。
<1> 、此中毒药物最可能是A、阿托品B、阿司匹林C、吗啡D、苯巴比妥E、肾上腺素<2> 、为解救该患者的呼吸抑制,宜选用A、阿托品B、尼可刹米C、哌替啶D、苯巴比妥E、纳洛酮2、患者,男性,63岁,前列腺癌手术后,胸肿瘤已转移至骨,正接受放射治疗,现已出现晚期癌痛症状,特别是患者坐时,感觉右髋疼痛加重,运动时后背疼痛加剧。
该患者每日服氧可酮+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止痛,但疼痛日益加重。
<1> 、若患者需继续服用镇痛药缓解癌症疼痛,最好选用下列哪一种药A、布托啡诺B、可待因+阿司匹林C、美沙酮D、喷他佐辛E、右丙氧芬<2> 、临床用于阿片类药急性中毒,解救呼吸抑制的药物是A、纳布啡B、美沙酮C、曲马朵D、洛贝林(山梗菜碱)E、纳洛酮3、患者,男性,58岁,体检时B超显示肝部有肿块,血化验发现癌胚抗原升高,诊断为肝癌早期,后出现右肋部偶发间歇性钝痛,请问<1> 、关于疼痛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尽早使用吗啡、哌替啶、美沙酮等镇痛药物B、不需用药C、选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D、可选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E、使用氯丙嗪、氯氮平、氟哌啶醇<2> 、随着时间推移,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原用药物不能很好地缓解疼痛,最好选用A、哌替啶B、可待因C、苯妥英钠D、布洛芬E、氯丙嗪<3> 、患者肝区疼痛加重,发作时剧烈难忍,大汗淋漓,伴有消瘦,乏力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水、黄疸,提示病情已到肝癌晚期,可以选用的镇痛药物是A、哌替啶B、可待因C、苯妥英钠D、布洛芬E、氯丙嗪4、患者,男性,55岁,1小时前因右侧腰背部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出冷汗,服颠茄片不见好转,来院急诊。
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
B型超声波检查:肾结石。
<1> 、患者宜选用的药物是A、阿托品B、哌替啶C、阿托品并用哌替啶D、吗啡E、阿托品并用吗啡<2> 、选药的理论基础是A、防止成瘾B、增加镇痛作用C、增加解痉作用D、镇痛和解痉作用E、抑制腺体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