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第17章 镇痛药
药理学—— 镇痛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镇痛药知识点归纳考情分析镇痛药(1)吗啡和哌替啶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练掌握(2)吗啡的作用机制、依赖性产生原理及其防治掌握(3)镇痛药应用的基本原则掌握(4)可待因、丁丙诺啡、喷他佐辛、纳络酮和芬太尼的特点了解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因多数药物反复应用可成瘾,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如吗啡和可待因等;二、人工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曲马多和芬太尼等;三、其他镇痛药:如罗通定、奈福泮等。
一、阿片类镇痛药阿片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菲类(吗啡、可待因等)异喹啉类(罂粟碱等)(一)吗啡【药动学】1.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关效应显著,生物利用度低,故常注射给药。
2.分布: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极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3.代谢:60%~70%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生成去甲吗啡。
4.排泄:代谢物及原形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t1/2约2.5~3h。
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故临产前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吗啡。
【镇痛机制】◇吗啡 + 阿片受体◇阿片受体的类型:μ(产生成瘾性)κδσ【药理作用】1.中枢作用镇痛、镇静、致欣快抑制呼吸镇咳缩瞳催吐2.外周作用心血管:血管扩张平滑肌:兴奋镇痛、镇静、致欣快特点:作用强、选择性高、意识清楚。
慢性钝痛>急性锐痛;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可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抑制呼吸机制: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并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特点: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急性中毒——呼吸频率3-4次/分,应给予中枢兴奋药解救。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咳机制: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引言:疼痛是人类常见的不适感受,它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寻找有效的镇痛药物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估不同镇痛药物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
每组动物接受不同的药物处理,然后评估其对疼痛的镇痛效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热刺激和化学刺激两种方法来诱发疼痛反应,并通过行为观察和生理指标来评估药物的镇痛效果。
实验结果:在热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B对小鼠的热痛阈值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药物C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药物A和药物B的镇痛效果可能与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关。
然而,药物C和药物D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镇痛作用。
在化学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C对小鼠的疼痛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药物B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药物A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神经传导来发挥镇痛作用,而药物C可能通过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和减少组织损伤来减轻疼痛。
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镇痛药物具有不同的镇痛机制和效果。
药物A和药物B可能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减轻疼痛,而药物C和药物D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这些结果为临床上的疼痛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仅仅是在小鼠模型中得出的,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类。
因此,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结论: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估不同镇痛药物的效果,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B对热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药物C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实验结果,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结尾:疼痛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本实验为药理学镇痛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我们对不同药物的了解。
药理学实验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技巧]
药理学实验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目的】学习镇痛实验化学刺激法,观察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并联系其临床用途。
【原理】疼痛概念系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以及生理功能障碍,是许多疾病的症状,是机体受到不良刺激或损害的一种信号和反应。
根据疼痛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目前应用的疼痛模型有:1.热刺激法⑴辐射热刺激法:用一定强度的温度来刺激动物躯体的某一部分使其产生疼痛反应。
大白鼠以甩尾反应时间为痛反应指标。
实验时,用秒表计时,从照射开始到甩尾的时间作为痛阈。
⑵热板法:实验时,把小白鼠放在预先加热到55℃金属板上,以舔后足为常用痛反应指标。
给药后痛反应时间延长一倍以上者作为有效镇痛药物。
注意事项:①反复连续测定应注意防止局部烫伤而影响结果。
②注意正常鼠体温应与室温相近,室温应在20℃左右。
③给药前测试痛阈时,注意反应时间少于2s(10s,热板法)或大于10s(30s,热板法)表示该动物反应过敏或迟钝,则剔除不用。
④热板法要求必须用雌性动物。
方法评价:①仪器装置简单,反应灵敏,指标明确。
②对组织损伤小,可反复利用动物。
③痛反应潜伏期长,利于比较药物镇痛作用的强弱、快慢、持续时间。
④可用于筛选麻醉性和非麻醉性镇痛药。
⑤但由于辐射热刺激法甩尾反应纯粹是一种脊髓反射,因此骨骼肌松弛药也会出现阳性结果,应加以注意。
2.机械刺激法大白鼠尾尖压痛法用钝刀口用力压大白鼠尾,以产生嘶叫作为痛阈值。
此法与大白鼠的年龄关系很大,以100~150g体重为宜。
压痛部位以大白鼠尾尖1/3处敏感性较高。
3.电刺激法⑴齿髓刺激法目前公认牙髓神经是对痛颇敏感的刺激部位,其痛反应近似临床病理性疼痛。
因此齿髓刺激法是评价镇痛药的标准而可靠的方法。
此法适用于狗、猫、家兔、大白鼠等,其中以家兔应用最多。
动物在麻醉下用电钻在牙齿上钻孔后,将电极插入齿髓作慢性埋藏电极。
电刺激时,动物因疼痛会出现咀嚼运动与摆头等反应,这些反应可视为痛阈的指标。
方法评价:反应灵敏、稳定,电刺激引起的舔舌/咀嚼反应比较一致。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第十七节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第十七节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单选题]1.阿司匹林不适用于A.缓解胃肠绞痛B.缓解关节疼痛C.预防术后血栓形成D.治疗感冒发热E.预防心肌梗死参(江南博哥)考答案:A参考解析:阿司匹林只能缓解慢性持续性钝痛(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痛经),对急性锐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知识点。
[单选题]3.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是A.激动中枢阿片受体B.激动中枢GABA受体C.阻断中枢DA(多巴胺)能受体D.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酶E.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酶(COX,也称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PG)合成减少,是非甾体抗炎药解热作用、镇痛作用、抗炎作用的共同作用机制。
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知识点。
[单选题]4.关于阿司匹林的作用,错误的是A.解热作用B.减少炎症组织前列腺素生成C.中毒剂量呼吸兴奋D.减少出血倾向E.可出现耳鸣、眩晕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阿司匹林的一般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大剂量还可抑制凝血酶原生成,从而延长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易引起出血。
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知识点。
[单选题]5.有关阿司匹林作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抑制血小板聚集B.解热镇痛作用C.抗胃溃疡作用D.抗风湿作用E.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阿司匹林易引起胃溃疡、胃出血或诱发加重溃疡发作,不是抗溃疡作用。
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知识点。
[单选题]6.阿司匹林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原理是A.抑制PGE1生成B.抑制地诺前列酮生成C.抑制TXA2生成D.抑制依前列醇生成E.抑制花生四烯酸生成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内环氧酶,减少血栓素A2(TXA2)的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知识点。
[单选题]7.阿司匹林用量需达最大耐受量的是A.头痛B.风湿性关节炎痛C.抑制血小板聚集D.感冒发烧E.肌肉痛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阿司匹林抗风湿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口服每日3~4g),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讲义-药理学——第十七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药理学——第十七节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考情分析一、解热镇痛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一)共同特点【共同作用机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所必需的环氧酶(COX),干扰前列腺素合成。
补充:COX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
补充:解热镇痛消炎药的分类1.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对COX-1和COX-2均有抑制作用。
2.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选择性抑制COX-2,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弱。
特点:胃肠道不良反应减轻。
代表药:尼美舒利、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罗非昔布等。
【共同药理作用】一、解热作用机制:抑制中枢COX,使PG合成减少;特点:NSAIDs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但不能降至正常体温以下,而且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
二、镇痛作用机制: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特点:对慢性钝痛有效,对急性锐痛、严重创伤的剧痛、平滑肌绞痛无效。
无成瘾性。
三、抗炎作用机制:抑制炎症局部的COX;特点:对抗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不能防止炎症发展和后遗症(二)常用药物1.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药动学】◇吸收:口服后易从胃和小肠上部吸收。
吸收后,可被胃肠黏膜、血浆、红细胞和肝脏的酯酶迅速水解,产生水杨酸,故阿司匹林的t1/2仅有15min左右。
水杨酸以盐的形式存在,具有药理活性。
◇分布: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游离型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也能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和胎盘。
“阿依水、抢蛋白”格列类、华法林、被抢劫、被游离;易过量、易中毒、低血糖、低凝血。
◇代谢:主要经肝药酶代谢。
◇排泄:①约25%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其余与甘氨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液排出。
②碱化尿液,可加速排泄。
【药理作用】一、解热镇痛作用中剂量二、抗炎抗风湿作用大剂量三、抑制血栓形成小剂量一、解热镇痛作用较强。
适用于:感冒发热、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神经痛和癌症患者的轻、中度疼痛等。
二、抗炎抗风湿作用◇作用较强,但用量要比解热镇痛剂量大1~2倍,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口服每日3~4g)。
17镇痛药
可待因 codeine(甲基吗啡)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5或更低 镇咳作用为1/4 镇静作用弱 抑制呼吸作用轻 用于无痰干咳,及剧烈频繁的咳嗽 可致依赖性,不宜持续应用。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丁丙诺啡 buprenorphine(布诺啡)
本药是蒂巴因的半合成衍生物,属μ 受体部分激 动药。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有效镇痛时间约 6-8h, 主要在肝脏代谢。
• 镇痛药(analgesics)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 系统特定部位、能消除或减轻疼痛的药物。 • 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
分类:
1. 阿片生物碱类阿片肽 2. 人工合成镇痛药 3. 其他 吗啡、可待因 哌替啶、曲马朵、芬太尼 罗通定、奈福泮
第一节 阿片类生物碱
最早使用的镇痛药是来自于罂粟蒴果浆汁的干燥 物阿片(opium)。 1806年德国药师Serturnes从阿片中提取纯化得 到吗啡(morphine)。 这类镇痛药又被称为麻醉性镇痛药,因主要涉及 阿片类镇痛系统,故也称为阿片类镇痛药。
止痛方法:心理、物理、药物以及各种辅助 疗法。
本章介绍的镇痛药多属于麻醉性镇痛药
特点: ↓ 情绪反应(焦虑、烦躁、恐惧) 意识、视、听、触等感觉存在 多数有依赖性。
麻醉药品:(Habitforming Drug)指连续使用后易产 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使用和贮存应严 格管理。如:阿片类、可卡因、大麻类等。 麻醉药: 全麻药、局麻药
阿片受体拮抗药
纳洛酮(naloxone,narcan)化学结构与吗啡相 似。纳洛酮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比吗啡和脑啡肽 都强,但无内在活性 。 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0.4~0.8mg后。能迅速解除 吗啡的作用,可以解除呼吸抑制并使血压上升。 对阿片类已成瘾者,应用纳洛酮后能立即出现戒 断症状。 本品也是阿片受体药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药。
13、【药理学总结】镇痛药
镇痛药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
吗啡药理作用:1. CNS系统的抑制作用⑴镇痛镇静吗啡选择性激活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吗啡也能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并可伴有欣快感。
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钝痛的作用>锐痛)。
⑵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⑶抑制呼吸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至3-4次/分,最后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⑷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
针尖样。
(5)其它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2、平滑肌⑴胃肠道:通过局部及中枢抑制作用,减弱便意和排便反射,引起便秘,用于止泻。
①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肌张力,减缓推进性蠕动, 使内容物通过延缓和水分吸收增加②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⑵胆道收缩胆道奥狄括约肌,胆道排空受阻,导致上腹部不适甚至引起胆绞痛(阿托品可缓解)。
(3)大剂量时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和加重哮喘。
(4)提高膀胱括约肌的张力,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
(5)降低子宫张力,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延长产程,产妇禁用。
3、心血管系统⑴扩张血管及降低外周阻力,有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这与吗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促组胺释放有关。
(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的结果。
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4. 其它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诱导的免疫反应。
临床应用:1. 镇痛对多种疼痛均有效,①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②对胆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加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可有效缓解;③能有效缓解心机梗死引起的剧痛、因易成瘾,除癌症剧痛外,一般仅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时的短期应用。
镇痛药——药理学.ppt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C6H5 H5C2OOC
N CH3
1) 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1/7 ~ 1/10。成瘾较慢,戒 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2)消除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反应
19:46
3) 抑制呼吸:较弱。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4)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
第七章 镇痛药 Analgesics
19:46
第七章 镇痛药
学习目标 1、掌握吗啡及哌替啶的作用、用途及不良
反应 2、理解可待因、美沙酮的作用、用途及不
良反应 3、了解其它镇痛药的作用和用途
疼痛
19:46
快痛(锐痛) 定位清楚发展迅速的刺 痛,刺激时立即发生,刺激消除后 立即消失
慢痛(钝痛) 定位弥散、发展缓慢的 “烧灼痛”,持续时间长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4)镇咳 作用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
中枢。
(5)其他:
19:46
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缩瞳、 针尖样 瞳孔(中毒表现);兴奋脑干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 释放激素的释放 、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等。
外周作用:
(1)消化系统: 便秘 延缓肠内容物通过 胃窦张 力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小肠静息张力增 加 —— 推进性蠕动减慢、结肠张力增加 —— 推 进性蠕动减慢或消失、中枢抑制 —— 便意迟钝 抑制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分泌
【临床应用】
19:46
1.镇痛
对各种疼痛有效;胆绞痛患者需合用解痉药 (阿托品);镇痛作用、成瘾性 弱于吗啡;
药理学 镇痛药
二氢埃托啡(dihydroetorphine)
m受体激动剂,为我国研制的强镇痛药,镇痛 效力是吗啡的500-1000倍。临床用于哌替啶、
吗啡等无效的顽固性疼痛和晚期癌痛。小剂量间
断用药不易产生耐受性,反复用药产生耐受和依 赖。 过量引起呼吸抑制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可用纳洛 酮对抗。
第三节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
第十七章 镇痛药 (Analgesics)
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梅和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吗啡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
用、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掌握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
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熟悉喷他佐辛的作用特点。
了解纳洛酮、可待因、美沙酮、二氢埃托
啡的作用特点和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
抑制呼吸的机制
>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 > 抑制桥脑呼吸调整中枢;
(Central Nervous System)
抑制呼吸 (respiratory depression)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药理作用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急性中毒(Acute Poisioning)
①昏迷; ②针尖样瞳孔; ③呼吸高度抑制; ④血压剧降、休克。
呼吸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禁忌证 (Contraindication)
禁用于分娩和哺乳妇女止痛; 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 禁用于颅内压增高和肝功能严重减退患者。
毒品知识简介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Opium Alkaloid)
阿片(opium)来源
C17H19NO3
药理学:镇痛药
0
1-2 3-4
No pain
Least pain Mild pain
Relaxed, calm expression
Stressed, tense expression Guarded movement, grimacing
5-6
7-8 9-10
Moderate pain
Severe pain
Moaning, restless
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s
μ、δ、κ受体 65%氨基酸序列相 同:其7个跨膜区 段的氨基酸序列和 3个细胞内氨基酸 序列几乎相同,而 细胞外的2个氨基 酸序列和氨基及羧 基未端的氨基酸序 列差异较大。
阿片受体的分布
下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 质、脊髓背角区受体密度高。与镇痛有关。 边缘系统与蓝斑核与情绪和欣快感有关。 延髓孤束核与抑制呼吸、镇咳和交感神经中 枢活动有关。 中脑盖前核与缩瞳有关。 脑干极后区、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核阿片受 体与胃肠活动有关。
镇 痛 药 Analgesics
疼痛
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 产生的痛苦感觉,伴有不愉快情绪或心血管 和呼吸方面的变化。
分类
疼痛发生的部位不同,分躯体痛、内脏痛、神 经性痛,分急性痛(锐痛)和慢性痛(钝痛)
原因
谷氨酸(快递质)和P物质(慢递质)
镇痛药按药理作用与机理分为两类:
1、中枢性镇痛药:
镇痛药物分类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吗啡 人工合成镇痛药 杜冷丁 芬太尼 其他镇痛药 罗通定
一、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鸦片
阿片中的生物碱
阿片受体的分型、分布及兴奋后 产生的效应 阿片作用机制
鸦
片
药理学 镇痛药
13.镇痛作用最强的药 14.迅速诱发吗啡戒断 物是 症状的药物是 A.二氢埃托啡 B.芬太尼 C.吗啡 A.喷他佐新 B.纳洛酮 C.美沙酮
D.哌替啶
E.阿法罗定 答案
D.曲马多
E.布桂嗪 答案
15.心源性哮喘的治疗最好选用 A.纳洛酮 B.芬太尼 C.吗啡 D.尼可刹米 E.地塞米松
答案
B型题
阿片受体的分布:
疼痛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边缘系统、蓝斑核
情绪及精神
中脑盖前核
缩瞳
孤束核
与咳嗽反射、呼吸中枢、中枢 交感张力血压有关(↓) 胃肠活动
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
作用机制
脑啡肽通过抑制脊髓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 物质→干扰痛觉冲动传入中枢 疼痛时,外周感觉神经的阿片受体上调, 内源性阿片肽可由免疫细胞释放,产生局 部镇痛。
用于慢性中度疼痛和麻醉前给药。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丁丙诺啡
镇痛作用>哌替啶、吗啡,其效慢,持续时间长, 成瘾性轻,用于中度至重度疼痛——各种术后疼 痛、癌性疼痛、烧伤、肢体痛、心绞痛
布托啡诺
作用类似于喷他佐辛,镇痛强度是吗啡3~7倍, 喷他佐辛20倍, 用于中至重度疼痛及麻醉前给 药, 使心脏兴奋,不用于心梗镇痛。
其他镇痛药
左旋四氢帕马丁-罗痛定
其消旋体即为延胡索乙素
镇痛弱于哌替定,比解热镇痛药强,无呼吸抑
制、平滑肌痉挛,无成瘾性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因多数药物反复应用可成瘾,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如吗啡和可待因等;二、人工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曲马多和芬太尼等;三、其他镇痛药:如罗通定、奈福泮等。
一、阿片类镇痛药阿片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菲类(吗啡、可待因等)异喹啉类(罂粟碱等)(一)吗啡【药动学】1.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关效应显著,生物利用度低,故常注射给药。
2.分布: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极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3.代谢:60%~70%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生成去甲吗啡。
4.排泄:代谢物及原形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t1/2约2.5~3h。
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故临产前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吗啡。
【镇痛机制】◇吗啡 + 阿片受体◇阿片受体的类型:μ(产生成瘾性)κδσ【药理作用】1.中枢作用镇痛、镇静、致欣快抑制呼吸镇咳缩瞳催吐2.外周作用心血管:血管扩张平滑肌:兴奋镇痛、镇静、致欣快特点:作用强、选择性高、意识清楚。
慢性钝痛>急性锐痛;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可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抑制呼吸机制: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并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特点: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急性中毒——呼吸频率3-4次/分,应给予中枢兴奋药解救。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咳机制: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特点:镇咳作用强,但易成瘾。
——临床常用可待因代替。
缩瞳机制:作用于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引起瞳孔缩小。
特点:针尖样瞳孔常作为诊断吗啡过量中毒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机磷中毒、吗啡中毒,都有针尖样瞳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1/25
脑干极后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等部位的阿片受体与胃肠活动有关。 肠肌本身也有阿片受体。 现阿片受体可分为μ、δ、κ、及和 型 每种受体又有不同的亚型
舒张血管
2021/1/25
2021/1/25
•Lüllmann, Color Atlas of Pharmacology © 2000 Thieme
2021/1/25
阿片受体及阿片肽: 阿片受体在脑内分布广泛而不均匀,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 ,与疼痛刺激的传入、痛觉
急性中毒:频率减至2~3次/min。
呼吸抑制是致死主要原因
⑶镇咳: 激动延脑孤束核阿片受体,抑制延脑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镇咳作用强,但易成瘾,可待因。
2021/1/25
⑷催吐: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恶心和呕吐。连续用药可消失。 ⑸缩瞳:
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 引 起瞳孔缩小。针尖样瞳孔。
•Lüllmann, Color Atlas of Pharmacology © 2000 Thieme
2021/1/25
镇痛药 麻醉药品管理范围: 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和可待因等; 人工合成:哌替啶、安那度和芬太尼等 非麻醉药品管理范围: 其他类:罗通定、左美丙嗪等。
2021/1/25
麻醉性镇痛药 (narcotic analgesics) 明显抑制呼吸,有镇静和欣快等中枢作用; 长期使用易致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 造成用药者精神变态而出现药物滥用及停药戒断症状。
2021/1/25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opium),含有20余种生物碱 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用于镇痛、止咳、止泻、抗焦虑和催眠。 1806年,提纯吗啡。 菲类: 如 吗啡(含量约10%)和可待因,
具有镇痛作用; 异喹啉类: 如 罂粟碱,有平滑肌松弛作用。
2021/1/25
内源性阿片样活性物质 内源性阿片样肽或内阿片肽: 脑啡肽:甲硫氨酸脑啡肽、亮氨酸脑啡肽 a-内啡肽、b-内啡肽、g-内啡肽和强啡肽。 外周如胃、小肠、外分泌腺、肾上腺髓质及神经丛等也分布有内阿片肽。 提示内源性阿片(样)肽的存在: 调控痛觉感受或内源性镇痛系统 调节心血管及胃肠功能等的作用
觉的药物。 多数药物反复应用可成瘾 为麻醉性镇痛药(成瘾性镇痛药)。
2021/1/25
能选择性地抑制痛觉,缓解消除疼痛的一类药物
镇痛药 (analgesics)
镇痛药的研究和发展
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人使用阿片治疗腹泻 1806年:德国的药师从阿片中提取出吗啡 1817年:从阿片中纯化出那可丁 1832年:从阿片中纯化出可待因 1940年:发现烯丙吗啡有拮抗吗啡的作用 1848年:从阿片中纯化出罂粟碱 1951年:报道烯丙吗啡可作为吗啡中毒的解毒药 1953年:证实烯丙吗啡可诱发阿片成瘾者的戒断症状 1962年:证明脑内有吗啡的特异性作用位点 1973年:四位科学家同时证明有吗啡的受体 1975年:发现甲硫氨酸脑啡肽,L-脑啡肽内啡肽
K+、H+ 痛觉感受器 脊髓
BK、PG 边缘系统 大脑皮质
情绪反应
疼痛
2021/1/25
定位
躯体疼痛的分类
锐痛或快痛 清楚,尖锐, 严重创伤,烧伤,心梗
钝痛或慢痛
不明确,烧灼痛 感染性炎症,腹痛,牙痛
传导纤维
A 和 有髓
兴奋阈
低
C 和 f 无髓 高
2021/1/25
镇痛药(analgesics) 中枢神经系统 减轻或消除疼痛, 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
强大镇痛,各种疼痛 慢性持续性钝痛 > 急性间断性锐痛 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 消除因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 产生镇静和欣快感。 安静时易入浅睡。
2021/1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直接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
治疗量:抑制呼吸,使呼吸慢、深。
剂量增大,抑制加重慢、浅,
体 内 过 程: 胃肠道给药,首关消除大,生物利用度低(25%) 皮下和肌肉注射 吸收较好。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30%, 肝脏代谢。 主要代谢物 吗啡-6-葡萄糖苷酸 的生物活性比吗啡强。 可通过胎盘屏障,血脑屏障通过率较低 经肾脏、乳汁及胆汁排出。 。
2021/1/25
药理作用
一. 中枢神经系统 ⑴镇痛和镇静:
⑹其他: 促进抗利尿激素、催乳素和促生长激素释放;抑 制黄体生成素释放。
对陷于悲伤、痛苦等精神状态的病人可产生欣快感。
2021/1/25
二. 外周作用
1. 兴奋平滑肌 ⑴胃肠道:便秘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引起痉挛,胃排空和肠蠕动减弱;抑制消化液分泌;抑制中枢,便意迟
2021/1/25
伤害性刺激使脊髓初级感觉神经的传 入纤维释放兴奋性递质(P物质), 激动突触后膜的P受体,将痛觉传入 脑内,引起疼痛
脑内抗痛系统的脑啡肽神经元,其末 梢释放脑啡肽,作用于初级感觉神经 元末梢的阿片受体产生突触前抑制, 从而减少P物质释放,阻止痛觉冲动 传入脑内
2021/1/25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 *** 吗啡
药理学 第17章 镇痛药
内容提要
1、疼痛 2、阿片受体 3、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4、人工合成及其他镇痛药 5、镇痛药应用原则
2021/1/25
疼痛 •慢痛(钝痛) 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发生
较慢,持续时间长
•快痛(剧痛) 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刺激 时立即发生,刺激消除后立即消失。
伤害性刺激
缓解疼痛药物分类(用途): classification
1.镇痛药(成瘾性镇痛药,麻醉性镇痛药):
作用于CNS,选择性抑制或消除痛觉.减轻由疼痛引起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不影响意识. 镇 痛作用强大,反复用易成瘾.
代表药:吗啡 2.解热痛抗炎药:
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镇痛作用较弱,同时兼有解热、抗炎作用。用于各种钝痛, 3.局麻无药成和瘾抗性抑。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