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药理学》 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
镇痛药Opioid Analgesics & Antagonists概述疼痛是多种原因引起、使患者感受痛苦的一种症状。
一疼痛的性质:(1)快痛(锐痛:外伤,骨折,急性心梗)尖锐,定位清楚,快、短;(2)慢痛(钝痛:头痛、牙痛、月经痛、关节痛)烧灼痛,定位模糊,慢、长;概述二缓解疼痛的药物分类:(1)镇痛药(analgesics)(2)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s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3)局麻药 local anesthetics,全麻药 anesthetics(4)三环抗抑郁药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5)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antiepileptic概述三镇痛药的特点;1.镇痛作用强;2.对呼吸有抑制作用;3.反复应用易成瘾四镇痛药的分类:1.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2.人工合成镇痛药;3.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药第一节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阿片(opium)又名鸦片阿片的研究历史1)公元前16世纪埃及的草纸文对鸦片已有记载,可能是鸦片的最早文字记载。
2)公元前130~63年,“theriaca”中含有阿片。
3)公元1世纪,罗马学者的《百科全书》中记载阿片为止痛剂。
4)10~11世纪,阿拉伯医学家了解了阿片的麻醉用途(镇痛镇静)。
5)16世纪,阿片在欧洲已被人们广泛应用,“鸦片酊”即为当时用于治疗腹泻的阿片制剂。
6)18世纪以后,“复方樟脑酊”、“棕色合剂”在临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用于止泻止咳同时,吸鸦片开始在东方流行。
7)19世纪开始,对阿片的主要成分进行开发。
阿片的化学成分20多种生物碱分两大类:阿片类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阿片类的作用机制研究历史】一、作用机制的研究历史①1915年:烯丙基去甲可待因可防止或消除吗啡或海洛英引起的呼吸抑制;②1940年:烯丙吗啡有较强的对抗吗啡作用,可促进阿片成瘾者的戒断症状;③1940年以后:环丁甲二氢吗喃、布普林诺啡、镇痛新等进入临床;④1963年:我国发现morphine的镇痛部位在第三脑室周围;⑤1967年,设想脑内有阿片受体⑥1973年:证明脑内、脊髓内存在阿片受体;⑦1975年:从猪脑中分离出两种脑啡肽,其在脑内的分布与阿片受体一致;⑧1993年:阿片受体分子克隆成功;阿片受体的分布①与痛觉整合及感受有关的部位: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区的阿片受体;②情绪及精神活动(新快、成瘾的作用部位):边缘系统及蓝斑核阿片受体;③咳嗽反射、呼吸中枢和交感中枢:延髓的孤束核;④缩瞳有关部位:中脑盖前核;⑤胃肠活动(恶心、呕吐反射):脑干极后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⑥肠肌也存在阿片受体。
第13章 镇痛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一节 阿片类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干燥物,含有20多种 生物碱。包括菲类的吗啡、可待因,异喹啉类的罂粟碱等。 • 菲类:吗啡和可待因,是主要镇痛成分。 • 异喹啉类:罂粟碱,无镇痛作用,有松弛平滑肌、 舒张血管
的作用。
123
• 阿片在16世纪已被广泛应用于镇痛、止泻、止咳、解除焦虑和 催眠。由于疗效显著,有“天赐良药”的美名。
3 耐受性和依赖性
机体对药物产生的适应性改变,一旦 停药产生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兴奋、
耐受性:长期用药(2-3周失腹)眠泻流后、泪甚,、至流虚C涕脱N、、S出意对汗识药、丧震失颤等、—呕—吐戒、
断症状(withdrawal syndrome)。
物敏感性降低,需要增加剂量达到原来的药效。
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肽样作用(1)
P PP
P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肽样作用(2)
P PP
P
EE E
阿片受体
阿片类药物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内源性阿片肽 阿片类镇痛药
产生镇痛作用
激动阿片受体
Gi 抑制AC 促进K+外流 减少Ca2+内流
123
减弱或阻滞痛觉 信号传递
• 1803年首先从阿片中提取得到阿片生物碱吗啡纯品。
Papaver somniferum 罂粟
The word “morphine” came from Morpheus, the Greek god of dreams.
The beautiful, useful but “terrible” flower
药理学课件第19章镇痛药(指南)
定义和作用机制
镇痛药是用来缓解疼痛感觉的药物。它们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阻止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 减轻或消除疼痛。
分类
镇痛药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分为不同类别,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非阿片 类镇痛药和局部麻醉药。
常用镇痛药的临床应用
各种镇痛药在临床上有不同的应用。例如,NSAIDs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而阿片类药物可用于 控制剧烈疼痛。
药物性质和副作用
镇痛药具有不同的药物性质和副作用。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和患者在使用药物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使用镇痛药时需注意禁忌症和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治 疗。
发展和未来趋势
镇痛药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的研究和发现有望为疼痛管理带来更多的 选择和改进。
药理学课件第十三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05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学 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针对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不断有新药被研发出 来,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在临床试验阶段,研究人员会进行严格的试验,以评估 新药的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等方面。
并及时处理。
02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 四烯酸的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发挥 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的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 肌肉痛等,也可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预防心肌梗死和 脑卒中等。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治
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发挥治疗作用 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 应,如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等
。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和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为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生在 开具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 情、年龄、用药史等因素,合理
选用药物。
01
药理作用
吲哚美辛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
02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也可用于
发热的对症治疗。
03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出血和肝肾损伤等。
塞来昔布
布洛芬
药理作用
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 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的 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 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镇痛药》详细复习要点
第二十一章镇痛药1.阿片受体激动药(1)吗啡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禁忌证(2)可待因、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3)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其治疗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丁丙诺啡、布托啡诺、纳布啡、地佐辛、曲马多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3.其他镇痛药罗痛定、布桂嗪、奈福泮、高乌甲素、氟吡汀、齐考诺肽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4.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纳曲酮等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阿片激动药【主打药】——吗啡【药动学特点】1.皮下注射吸收快,30min可吸收60%。
2.口服后易吸收,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仅为25%。
3.1/3左右与血浆蛋白结合。
仅少量进入脑组织。
4.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大部分经肝脏代谢,主要从肾排泄。
【药理作用】——阿片受体激动剂。
1.对CNS作用(三镇二兴奋一抑制)(1)镇痛镇静:对各种疼痛均有效,对慢性钝痛优于间断性锐痛。
同时出现欣快感——效果良好的重要因素,也是成瘾的重要原因。
明显镇静作用,但无催眠作用。
(2)抑制呼吸:①抑制脑干呼吸中枢;②降低呼吸中枢对CO的敏感性——μ受体。
2中毒剂量——呼吸频率减慢至3~4次/分。
呼吸麻痹——急性中毒的主要死因。
(3)其他作用:①中枢镇咳——抑制延髓咳嗽中枢。
但因其成瘾性强,故不作为镇咳药使用——可待因。
②瞳孔缩小——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
中毒剂量——针尖样。
③恶心呕吐——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
【马上小结】吗啡对CNS作用3镇:镇痛、镇静、镇咳。
2兴奋: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瞳孔缩小;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恶心呕吐。
1抑制:抑制呼吸中枢。
④影响激素释放1)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2)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释放:使血中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降低;3)抑制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的释放,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降低。
13、【药理学总结】镇痛药
镇痛药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
吗啡药理作用:1. CNS系统的抑制作用⑴镇痛镇静吗啡选择性激活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吗啡也能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并可伴有欣快感。
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钝痛的作用>锐痛)。
⑵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⑶抑制呼吸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至3-4次/分,最后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⑷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
针尖样。
(5)其它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2、平滑肌⑴胃肠道:通过局部及中枢抑制作用,减弱便意和排便反射,引起便秘,用于止泻。
①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肌张力,减缓推进性蠕动, 使内容物通过延缓和水分吸收增加②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⑵胆道收缩胆道奥狄括约肌,胆道排空受阻,导致上腹部不适甚至引起胆绞痛(阿托品可缓解)。
(3)大剂量时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和加重哮喘。
(4)提高膀胱括约肌的张力,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
(5)降低子宫张力,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延长产程,产妇禁用。
3、心血管系统⑴扩张血管及降低外周阻力,有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这与吗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促组胺释放有关。
(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的结果。
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4. 其它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诱导的免疫反应。
临床应用:1. 镇痛对多种疼痛均有效,①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②对胆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加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可有效缓解;③能有效缓解心机梗死引起的剧痛、因易成瘾,除癌症剧痛外,一般仅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时的短期应用。
镇痛药——药理学.ppt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C6H5 H5C2OOC
N CH3
1) 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1/7 ~ 1/10。成瘾较慢,戒 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2)消除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反应
19:46
3) 抑制呼吸:较弱。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4)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
第七章 镇痛药 Analgesics
19:46
第七章 镇痛药
学习目标 1、掌握吗啡及哌替啶的作用、用途及不良
反应 2、理解可待因、美沙酮的作用、用途及不
良反应 3、了解其它镇痛药的作用和用途
疼痛
19:46
快痛(锐痛) 定位清楚发展迅速的刺 痛,刺激时立即发生,刺激消除后 立即消失
慢痛(钝痛) 定位弥散、发展缓慢的 “烧灼痛”,持续时间长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4)镇咳 作用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
中枢。
(5)其他:
19:46
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缩瞳、 针尖样 瞳孔(中毒表现);兴奋脑干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 释放激素的释放 、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等。
外周作用:
(1)消化系统: 便秘 延缓肠内容物通过 胃窦张 力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小肠静息张力增 加 —— 推进性蠕动减慢、结肠张力增加 —— 推 进性蠕动减慢或消失、中枢抑制 —— 便意迟钝 抑制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分泌
【临床应用】
19:46
1.镇痛
对各种疼痛有效;胆绞痛患者需合用解痉药 (阿托品);镇痛作用、成瘾性 弱于吗啡;
药理学:镇痛药
0
1-2 3-4
No pain
Least pain Mild pain
Relaxed, calm expression
Stressed, tense expression Guarded movement, grimacing
5-6
7-8 9-10
Moderate pain
Severe pain
Moaning, restless
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s
μ、δ、κ受体 65%氨基酸序列相 同:其7个跨膜区 段的氨基酸序列和 3个细胞内氨基酸 序列几乎相同,而 细胞外的2个氨基 酸序列和氨基及羧 基未端的氨基酸序 列差异较大。
阿片受体的分布
下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 质、脊髓背角区受体密度高。与镇痛有关。 边缘系统与蓝斑核与情绪和欣快感有关。 延髓孤束核与抑制呼吸、镇咳和交感神经中 枢活动有关。 中脑盖前核与缩瞳有关。 脑干极后区、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核阿片受 体与胃肠活动有关。
镇 痛 药 Analgesics
疼痛
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 产生的痛苦感觉,伴有不愉快情绪或心血管 和呼吸方面的变化。
分类
疼痛发生的部位不同,分躯体痛、内脏痛、神 经性痛,分急性痛(锐痛)和慢性痛(钝痛)
原因
谷氨酸(快递质)和P物质(慢递质)
镇痛药按药理作用与机理分为两类:
1、中枢性镇痛药:
镇痛药物分类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吗啡 人工合成镇痛药 杜冷丁 芬太尼 其他镇痛药 罗通定
一、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鸦片
阿片中的生物碱
阿片受体的分型、分布及兴奋后 产生的效应 阿片作用机制
鸦
片
《药理学》课件—解热镇痛抗炎药
组织损伤、炎症或过敏
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
组织胺、缓激肽
PG (—) 解热镇痛药
(PGE1、PGE2、PGF2α)
致痛 痛觉增敏
致痛
感觉神经末梢
致痛
镇痛作用特点
•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 痛、肌肉痛等慢性钝痛
• 无效:创伤引起的剧痛,内脏平滑 肌绞痛
• 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 • 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
NSAIDs的分类
依椐NSAIDs 对COX同工酶抑制作用的强度和选择性 不同,分类如下: (1) 特异性COX1抑制剂:如小剂量阿斯匹林<0.5g/d (2) 非特异性COX抑制剂:指对COX1和COX2具有不 同抑制作用的制剂,如大多数常用的NSAIDs。 (3) 选择性COX2抑制剂:主要抑制COX2的制剂,如 美洛昔康、尼美舒利、萘丁美酮、依托度酸 等。 (4) 特异性COX2抑制剂:只对COX2起抑制作用的制 剂。如塞来昔布,Rofecoxib 等。用,对控制风
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的 疗效。
解热镇痛药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
PG合成增加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 释放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痛觉增敏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致痛
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 )
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药理学特点
作用和应用 1.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2. 抑制血小板聚集 3. 其它作用:老年性痴呆;先兆子痫
血小板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环内过氧化物 (PGG2、PGH2)
(—)
阿司匹林
TXA2
血小板释放AD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心血管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 治疗量的哌替啶对心血 管作用类似吗啡,可扩张血管,引起体 位性低血压; 颅内压升高 因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 积,致使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
3.内脏平滑肌 特点为:
①哌替啶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类似 吗啡,但因作用持续时间短,不易引 起便秘,无止泻作用;
但对伴有昏迷、休克、严重肺部疾病、痰 液过多者禁用。
【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1.副作用 治疗量可引起恶心、呕吐、 嗜睡、便秘、排尿困难、呼吸抑制、 体位性低血压、眩晕等。
2.耐受性和依赖性 连续反复应用 易产生耐受性,必须加大剂量才能 获得原有镇痛作用。连续用药1~2周 可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患者出 现兴奋、不安、失眠、出汗、震颤、 流泪、流涕、呕吐、腹泻、虚脱、 打哈欠、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因 此,用于急性剧痛一般不宜超过一 周。
(1)正常状态:内源性脑啡肽与部分吗啡受体 结合 控制兰斑核放电 (2)吗啡效应: 应用外源性吗啡后,与吗啡受 体结合增加 使兰斑核放电受抑 产生镇 静作用
(3)耐受性:反复应用外源性吗啡后,与吗啡 受体结合增加 通过反馈性调节机制,使内 源性脑啡肽形成、释放减少 需较多吗啡产 生药理效应 耐受性
阿片受体激动与效应关系
效应
镇痛 μ
受体
δ κ
脊髓以上水平 脊髓水平 呼吸抑制 缩瞳 止咳 镇静(欣快) 抑制 胃肠活动 免疫抑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有作用,— 无作用;± 可疑;* 主要部位
(2)抑制呼吸 治疗量吗啡即可抑制呼吸 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随 剂量增加,呼吸抑制随之加深。中毒时呼 吸极度抑制,可使呼吸频率减慢至3~4次 /min,引起严重缺氧。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 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此作用与吗啡降低 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呼吸调 节中枢有关。
消除;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 结合而失去作用,吗啡及代谢物主 要经肾排泄,也有少量经乳汁排泄, t1/2为2.5~3 h。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丘脑内侧、脑室和导水管周 围灰质、脊髓胶质区)吗啡具有强大的镇 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均有效,但对持 续性钝痛较间歇性剧痛效力更强,且 意识不受影响。皮下注射5~10mg即能 显著减轻或消除疼痛,作用持续4~5 h。
1.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2.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往往是诊断疾病的 依据,诊断未明的疾病不宜用 3.疼痛引起病人痛苦、休克甚至危及生 命
镇痛药
定义: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 系统的特定部位,在不影响意识和其他 感觉的情况下,能减轻或消除疼痛的药 物。
分
类
激动阿片受体的镇痛药
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可待因 人工合成类: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 曲马多、强痛定 部分激动阿片受体的镇痛药:喷他佐辛 与阿片受体激动无关的镇痛药:罗通定 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
此类患者有强烈渴求用药的欲望,可不 择手段去获取药品,不仅严重损害用药 者的健康,还可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社会 问题,危害极大。故须按照国家《麻醉 药品管理条例细则规定》严格控制使用。 对戒断症状较重的患者可用替代治疗, 使用依赖性较轻的人工合成镇痛药美沙 酮等帮助患者脱瘾。
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的机制:
(3)镇咳 吗啡激动延脑孤束核的 阿片受体 — 抑制咳嗽中枢 , 因此具 有强大的镇咳作用,但由于易产生 成瘾性,临床上多用可待因代之。
(4)其他 ① 缩瞳 吗啡兴奋支配瞳孔括约肌的 副交感神经缩瞳核,引起瞳孔括约肌收 缩,使瞳孔缩小,。吗啡中毒时瞳孔极 度缩小,可出现针尖样瞳孔,为吗啡中 毒的特征。 ②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恶 心、呕吐。
可待因(codeine)—甲基吗啡
在阿片中含量0.5%,口服易吸收。10%脱 甲基为吗啡。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2,镇咳作用为其1/4, 持续时间相似。 副作用少,欣快感及依赖性< 吗啡。镇咳 剂量时抑制呼吸轻微。 中等程度疼痛止痛,与解热镇痛药有协同 作用;典型的中枢性镇咳药,治无痰干咳 及剧烈频繁的咳嗽。
2.心源性哮喘 对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突 发肺水肿而引起通气功能降低、呼吸困难 称为心源性哮喘。除应用速效强心苷类、 氨茶碱和吸氧外,静脉注射吗啡即可产生 良好效果。
其机制是:
①吗啡可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 心脏负荷,有利于肺水肿的消除。 ②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 性,减弱代偿性呼吸过度兴奋,使急促浅表的呼 吸得以缓解。 ③吗啡的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减少耗氧。
第十七章
【目的要求】
镇痛药
1. 掌握吗啡、哌替啶的作用、作用机理、用 途、不良反应。
了解可待因、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新、 二氢埃托啡、曲马多、布桂嗪、罗通定、纳 洛酮、纳曲酮的作用特点。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伤害 性刺激通过痛觉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经 大脑皮质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种感觉。
(疼痛感受器(神经末梢)→传入神经→中枢(整 和)→皮层(边缘系统)→疼痛、紧张、焦虑。)
镇静:还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消 除患者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 惧等不良情绪,患者在外界环境安静 的情况下易于入睡,但易被唤醒。 欣快感:(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绝大 部分患者随疼痛缓解和情绪稳定,出 现欣快感,表现精神舒畅,渴望再次 用药以致成瘾。
【作
用
机
制】
阿片受体:至少有μ、δ、κ、σ四种亚型
疼痛的分类
快痛(剧痛):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 刺激时立即发生,刺激消除后立即消失 如严重创伤、战伤、烧伤、晚期癌症等
慢痛(钝痛):
定位不明确的“烧灼 痛”,发生较慢,持续时间长,如牙痛、 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痛 经等 绞痛:胆绞痛、肾绞痛、腹绞痛、心绞 痛
疼痛的意义:
肉中刺 眼中钉
【禁忌证】
1.禁用于临产妇、哺乳期妇女止痛 因可通过胎盘、乳汁进入胎儿及婴幼儿体 内,影响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呼吸,还能对 抗缩宫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延长产程。 2.禁用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患者 由于抑制呼吸及咳嗽反射,促进组胺释放 可致支气管收缩,易诱发支气管痉挛和严 重缺氧。
3.禁用于诊断未明的急性腹痛,以免 掩盖病情,延误诊治。 4.禁用于颅脑损伤致颅压增高者吗啡 可扩张脑血管,引起颅压升高。 5.禁用于肝功能严重减退者。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哌替啶通过激动 中枢的阿片受体产生作用,其特点有: ①镇痛、镇静作用持续时间短,仅 2~4 h,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10,镇 静、欣快作用较吗啡弱。
②对呼吸抑制作用程度与吗啡相似, 但持续时间较短;
③对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兴奋作用, 可引起恶心、呕吐。
④药物依赖性发生较慢。 ⑤几无镇咳和缩瞳作用,
滥用镇静催眠药者400万人
滥用兴奋剂和致幻剂者约500万人
世界上 10万人/年 因吸毒而死
麻醉药品 ( 联合国 1961 年麻醉品单一公 约)
1.阿片类 天然来源 : 阿片以及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如 吗啡、可待因 人工合成 : 二醋吗啡 ( 即海洛因, heroin) 、哌 替啶、美沙酮、芬太尼等。 2.可卡因类:包括可卡因碱, 古柯叶等
(4)戒断症状:停用外源性吗啡,与受体结合 的配体减少,正常脑啡肽机制尚未恢复正常, 吗啡受体处于所谓“空载状态” 兰斑核放 电 递质释放 戒断症状
吗啡+内阿片肽 阿片受体 负反馈
阿片肽生成和计,全世界滥用麻醉药品和 精神药品的人数>5000万,其中: 滥用阿片者约600万人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 罂粟未成熟果桨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 碱,公元16世纪已被广泛用于镇痛、止咳、止泻。 菲类: 吗啡、可待因—— 镇痛、镇咳 异喹啉类:罂粟碱—— 松弛平滑肌、扩血管
妖花罂粟
吗啡(morphine)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 低(约25%),多采用皮下和肌肉注射给药。 分布:吸收后约1/3与血浆蛋白结合,仅有少量透过 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药理作用。亦可通过胎盘 进入胎儿体内,故临产前应用可致新生儿呼吸抑制, 这是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不完善所致。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吗啡镇痛作用虽强,但易产生依赖性 是其最大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临 床应用。为此人工合成了多种依赖性较 吗啡小的代用品,如哌替啶、芬太尼、 美沙酮、喷他佐辛等药物。它们的化学 结构与吗啡虽不同,但能激动或部分激 动阿片受体,产生与吗啡相似的药理作 用。
哌替啶(pethidine)
哌替啶,又名度冷丁。是目前临床 最常用的镇痛药。
【体内过程】
吸收 口服易吸收,,但生物利用度较 低(40-60%) ,常注射给药。皮下注射 吸收快,起效迅速,10min开始发挥镇 痛作用。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0%,能透过 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消除 主要在肝中代谢为哌替啶酸和去 甲哌替啶,后者有中枢兴奋作用,中毒 时引起肌肉震颤、抽搐甚至惊厥与此有 关。主要经肾排泄,少量可自乳汁排出。 t1/2约3 h。
分布广泛,与情绪和精神活动有关的边缘系统 和蓝斑核阿片受体密度最高。 与痛觉的整合和感受有关的丘脑内侧、脑室和导 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
镇痛作用与μ、δ、κ3种阿片受体有关。
疼痛刺激使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可能为P 物质),该递质与接受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含脑啡肽的神经 元释放脑啡肽,后者与阿片受体结合,减少感觉神经末梢释放 P物质,从而防止痛觉冲动传入脑内。E:脑啡肽;SP:P物质
3.大麻类:包括各种大麻制品,如印度大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