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药理学总结】镇痛药
药理学—— 镇痛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 镇痛药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39dc94a7375a417876f8f17.png)
药理学——镇痛药知识点归纳考情分析镇痛药(1)吗啡和哌替啶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练掌握(2)吗啡的作用机制、依赖性产生原理及其防治掌握(3)镇痛药应用的基本原则掌握(4)可待因、丁丙诺啡、喷他佐辛、纳络酮和芬太尼的特点了解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因多数药物反复应用可成瘾,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如吗啡和可待因等;二、人工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曲马多和芬太尼等;三、其他镇痛药:如罗通定、奈福泮等。
一、阿片类镇痛药阿片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菲类(吗啡、可待因等)异喹啉类(罂粟碱等)(一)吗啡【药动学】1.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关效应显著,生物利用度低,故常注射给药。
2.分布: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极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3.代谢:60%~70%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生成去甲吗啡。
4.排泄:代谢物及原形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t1/2约2.5~3h。
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故临产前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吗啡。
【镇痛机制】◇吗啡 + 阿片受体◇阿片受体的类型:μ(产生成瘾性)κδσ【药理作用】1.中枢作用镇痛、镇静、致欣快抑制呼吸镇咳缩瞳催吐2.外周作用心血管:血管扩张平滑肌:兴奋镇痛、镇静、致欣快特点:作用强、选择性高、意识清楚。
慢性钝痛>急性锐痛;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可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抑制呼吸机制: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并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特点: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急性中毒——呼吸频率3-4次/分,应给予中枢兴奋药解救。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咳机制: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13《药理学》 镇痛药
![13《药理学》 镇痛药](https://img.taocdn.com/s3/m/867b62e4856a561252d36f6f.png)
2.心血管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 治疗量的哌替啶对心血 管作用类似吗啡,可扩张血管,引起体 位性低血压; 颅内压升高 因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 积,致使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
3.内脏平滑肌 特点为:
①哌替啶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类似 吗啡,但因作用持续时间短,不易引 起便秘,无止泻作用;
但对伴有昏迷、休克、严重肺部疾病、痰 液过多者禁用。
【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1.副作用 治疗量可引起恶心、呕吐、 嗜睡、便秘、排尿困难、呼吸抑制、 体位性低血压、眩晕等。
2.耐受性和依赖性 连续反复应用 易产生耐受性,必须加大剂量才能 获得原有镇痛作用。连续用药1~2周 可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患者出 现兴奋、不安、失眠、出汗、震颤、 流泪、流涕、呕吐、腹泻、虚脱、 打哈欠、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因 此,用于急性剧痛一般不宜超过一 周。
(1)正常状态:内源性脑啡肽与部分吗啡受体 结合 控制兰斑核放电 (2)吗啡效应: 应用外源性吗啡后,与吗啡受 体结合增加 使兰斑核放电受抑 产生镇 静作用
(3)耐受性:反复应用外源性吗啡后,与吗啡 受体结合增加 通过反馈性调节机制,使内 源性脑啡肽形成、释放减少 需较多吗啡产 生药理效应 耐受性
阿片受体激动与效应关系
效应
镇痛 μ
受体
δ κ
脊髓以上水平 脊髓水平 呼吸抑制 缩瞳 止咳 镇静(欣快) 抑制 胃肠活动 免疫抑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有作用,— 无作用;± 可疑;* 主要部位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220b0a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e.png)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引言:疼痛是人类常见的不适感受,它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寻找有效的镇痛药物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估不同镇痛药物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
每组动物接受不同的药物处理,然后评估其对疼痛的镇痛效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热刺激和化学刺激两种方法来诱发疼痛反应,并通过行为观察和生理指标来评估药物的镇痛效果。
实验结果:在热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B对小鼠的热痛阈值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药物C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药物A和药物B的镇痛效果可能与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关。
然而,药物C和药物D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镇痛作用。
在化学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C对小鼠的疼痛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药物B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药物A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神经传导来发挥镇痛作用,而药物C可能通过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和减少组织损伤来减轻疼痛。
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镇痛药物具有不同的镇痛机制和效果。
药物A和药物B可能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减轻疼痛,而药物C和药物D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这些结果为临床上的疼痛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仅仅是在小鼠模型中得出的,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类。
因此,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结论: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估不同镇痛药物的效果,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B对热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药物C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实验结果,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结尾:疼痛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本实验为药理学镇痛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我们对不同药物的了解。
第13章 镇痛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13章 镇痛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de02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7.png)
第一节 阿片类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干燥物,含有20多种 生物碱。包括菲类的吗啡、可待因,异喹啉类的罂粟碱等。 • 菲类:吗啡和可待因,是主要镇痛成分。 • 异喹啉类:罂粟碱,无镇痛作用,有松弛平滑肌、 舒张血管
的作用。
123
• 阿片在16世纪已被广泛应用于镇痛、止泻、止咳、解除焦虑和 催眠。由于疗效显著,有“天赐良药”的美名。
3 耐受性和依赖性
机体对药物产生的适应性改变,一旦 停药产生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兴奋、
耐受性:长期用药(2-3周失腹)眠泻流后、泪甚,、至流虚C涕脱N、、S出意对汗识药、丧震失颤等、—呕—吐戒、
断症状(withdrawal syndrome)。
物敏感性降低,需要增加剂量达到原来的药效。
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肽样作用(1)
P PP
P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肽样作用(2)
P PP
P
EE E
阿片受体
阿片类药物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内源性阿片肽 阿片类镇痛药
产生镇痛作用
激动阿片受体
Gi 抑制AC 促进K+外流 减少Ca2+内流
123
减弱或阻滞痛觉 信号传递
• 1803年首先从阿片中提取得到阿片生物碱吗啡纯品。
Papaver somniferum 罂粟
The word “morphine” came from Morpheus, the Greek god of dreams.
The beautiful, useful but “terrible” flower
药理-镇痛药(精华)
![药理-镇痛药(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8df2ce8aa8114431b80dd88a.png)
镇痛药广义镇痛药分为: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局部麻醉药、某些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具有强大的镇痛用反复应用易于成瘾,故又称成瘾性镇痛药(或麻醉性镇痛药.麻醉性药品)阿片受体类型:μδκσ等亚型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1)镇痛、镇静:吗啡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对持续性钝痛较间歇性锐痛强,对神经痛效果差。
镇痛时,意识及其它感觉不受影响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和欣快感,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等,提高疼痛的耐受性。
(2)镇咳:为抑制咳嗽中枢所致(3)抑制呼吸: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中毒量:呼吸衰竭死亡由于抑制呼吸,新生儿、婴儿易中毒死亡,肺气肿、肺心病禁用(4)其它:催吐:缩瞳:针尖样瞳孔为中毒特征2.心血管系统(1)扩张外周容量血管及阻力血管,抑制压力感受器反射,产生体位性低血压;(2)由于抑制呼吸引起CO2潴留继发性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脊液压力高。
3.兴奋平滑肌(1)强大、持久地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蠕动减少;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减少便意。
(2)胆道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道内压升高和诱发胆绞痛。
(3)提高输尿管平滑肌及膀胱括约肌力,引起尿潴留。
(4)支气管收缩,可诱发哮喘发作。
4.免疫系统: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减少CK分泌、减弱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临床应用】1.镇痛:(1)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的疼痛.(2)胆绞痛、肾绞痛宜合用阿托品.2.心源性哮喘机制: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肺水肿消除.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呼吸频率减慢,消除窒息感.镇静作用,消除恐惧感,降低心肌耗氧量.3.止泻: 伴细菌感染时同时加用抗生素【不良反应】1.一般副作用:眩晕恶心便秘排尿困难.2.反复应用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戒断综合症:长期应用镇痛药后,一旦停药产生的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呕吐甚至意识丧失等症状3.过量可致急性中毒,出现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针尖样缩小,尿潴留,严重缺氧和血压下降,呼吸麻痹.除对症治疗外,尚可注射吗啡对抗药纳洛酮.【禁忌症】1.诊断未明的急性腹痛.2.分娩和哺乳期止痛.3.支气管哮喘、肺心病.4.颅脑损伤所致的颅内压升高者.美沙酮【特点】:镇痛作用和持续时间与吗啡相似,耐受性和成瘾性及其他作用弱于吗啡.【应用】:用于创伤、手术后、晚期癌症等原因引起剧痛.用于吗啡、海洛因成瘾的脱毒治疗.可待因【特点】1、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10-1/122、镇咳作用为其1/43、对呼吸中枢抑制很轻4、成瘾性较弱,但久用也可成瘾【应用】中枢性镇咳药,用于镇咳也可用于中等度疼痛人工合成镇痛药:度冷丁(哌替啶【作用特点】1.镇痛作用为吗啡1/7-1/10.2.抑制呼吸及成瘾性较吗啡轻.3.与吗啡一样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颅内压升高.4.对胃肠平滑肌兴奋作用比吗啡弱,不引起便秘.【应用】1.镇痛: 剧痛,如术后、创伤、烧伤等;内脏绞痛如胆绞痛、肾绞痛宜合用阿托品.应慎用于分娩镇痛,临产前2-4小时内不宜应用.2.麻醉前给药3.人工冬眠:氯丙嗪、异丙嗪4.代替吗啡用于心源性哮喘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喷他佐辛(镇痛辛对μ受体部分激动,拮抗吗啡对μ受体的激动作用。
药理学课件第十三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学课件第十三章解热镇痛抗炎药](https://img.taocdn.com/s3/m/481fbd9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7.png)
05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学 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针对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不断有新药被研发出 来,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在临床试验阶段,研究人员会进行严格的试验,以评估 新药的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等方面。
并及时处理。
02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 四烯酸的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发挥 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的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 肌肉痛等,也可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预防心肌梗死和 脑卒中等。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治
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发挥治疗作用 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 应,如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等
。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和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为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生在 开具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 情、年龄、用药史等因素,合理
选用药物。
01
药理作用
吲哚美辛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
02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也可用于
发热的对症治疗。
03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出血和肝肾损伤等。
塞来昔布
布洛芬
药理作用
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 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的 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 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
镇痛药(药理学重点)
![镇痛药(药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cc578183d049649b6658e4.png)
禁忌症同吗啡
4.能提高膀胱括约肌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吗啡能收缩支气管
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与吗啡相似,可镇静,镇痛,持续时间比吗啡短,镇痛效力弱于吗啡,成瘾性较吗啡弱
2.能中度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但不引起便秘,也无止泻作用,大剂量使支气管收缩,对子宫无兴奋作用,不延缓产程。
3.可致直立性高血压,由于抑制呼吸,也能使CO2蓄积,致颅内压升高
临床应用
1.镇痛:久用成瘾,用于癌症晚期和其他镇痛药无效的剧痛,心肌梗死的剧痛可用吗啡
2.心源性哮喘:作用机制是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阻力,同时镇静作用有利于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可减轻心脏负荷,还能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
3.止泻: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1.镇痛,对各种剧痛(创伤性疼痛,术后疼痛,内脏绞痛,晚期癌痛)都有止痛效果,但对慢性钝痛则不宜适用。
生物碱类镇痛药吗啡
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杜冷丁)
体内过程
口服首关消除明显,故常注射
口服易吸收注射起效更快故常注射
作用机制
镇痛药的作用是激动阿片受体,激活脑内“抗痛系统”,阻断痛觉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⑴镇痛镇静:对各种疼痛都有最有效镇痛部位是导水管周围灰质
⑵抑制呼吸: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可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对脑桥呼吸中枢也有抑制作用
⑶抑制咳嗽中枢,能镇咳
⑷可缩瞳,还可引起恶心呕吐
2.消化道:吗啡可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从而止泻及致便秘。
可使胆总管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导致胆绞痛,阿托品可部分缓解之
镇痛药知识点总结
![镇痛药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9cb8f6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4.png)
镇痛药知识点总结镇痛药是用于减轻或消除疼痛的药物,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末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镇痛药不仅可以缓解一般疼痛,还可以治疗慢性疼痛、术后疼痛、神经性疼痛及癌症疼痛。
在临床上,镇痛药被广泛应用,其种类多样,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镇痛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剂型、使用禁忌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分类根据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将其分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麻醉类药物和其他非阿片镇痛药。
具体如下: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炎镇痛的效果。
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2.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来减轻或消除疼痛。
常见的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哌替啶、可待因等。
3.麻醉类药物麻醉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达到止痛的效果。
常见的麻醉类药物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等。
4.其他非阿片镇痛药除了上述三类,还有一些其他非阿片镇痛药物,如氯胺酮、氨曲南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但都可以用于镇痛治疗。
二、作用机制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减轻炎症和镇痛的效果。
在感觉神经末梢,非甾体抗炎药还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少神经末梢的刺激。
2.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来减轻或消除疼痛。
阿片受体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分为μ、κ、δ等几种亚型。
阿片类药物主要作用于μ受体,通过激活μ受体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达到止痛的效果。
3.麻醉类药物麻醉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阻滞或神经传导来达到止痛的效果。
它们主要作用于脑干和脊髓的特定部位,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来减轻或消除疼痛。
4.其他非阿片镇痛药其他非阿片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包括NMDA受体拮抗、钙通道阻滞等,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https://img.taocdn.com/s3/m/f2eb604b7e21af45b307a8ca.png)
0
1-2 3-4
No pain
Least pain Mild pain
Relaxed, calm expression
Stressed, tense expression Guarded movement, grimacing
5-6
7-8 9-10
Moderate pain
Severe pain
Moaning, restless
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s
μ、δ、κ受体 65%氨基酸序列相 同:其7个跨膜区 段的氨基酸序列和 3个细胞内氨基酸 序列几乎相同,而 细胞外的2个氨基 酸序列和氨基及羧 基未端的氨基酸序 列差异较大。
阿片受体的分布
下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 质、脊髓背角区受体密度高。与镇痛有关。 边缘系统与蓝斑核与情绪和欣快感有关。 延髓孤束核与抑制呼吸、镇咳和交感神经中 枢活动有关。 中脑盖前核与缩瞳有关。 脑干极后区、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核阿片受 体与胃肠活动有关。
镇 痛 药 Analgesics
疼痛
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 产生的痛苦感觉,伴有不愉快情绪或心血管 和呼吸方面的变化。
分类
疼痛发生的部位不同,分躯体痛、内脏痛、神 经性痛,分急性痛(锐痛)和慢性痛(钝痛)
原因
谷氨酸(快递质)和P物质(慢递质)
镇痛药按药理作用与机理分为两类:
1、中枢性镇痛药:
镇痛药物分类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吗啡 人工合成镇痛药 杜冷丁 芬太尼 其他镇痛药 罗通定
一、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鸦片
阿片中的生物碱
阿片受体的分型、分布及兴奋后 产生的效应 阿片作用机制
鸦
片
第十三章镇痛药ppt课件
![第十三章镇痛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68591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8.png)
【禁忌证】
分娩止痛和哺乳妇女止痛,支气 哮喘及肺心病患者,颅脑外伤和颅高 患者。肝病患者
美沙酮(methadone)
用与吗啡相当。 物利用度92%,血浆蛋白结合率90%,半 -40小时。反复使用有一定蓄积性。 镇咳、呼吸抑制、胃肠和胆道压力影响与 。 状弱于吗啡,成瘾性产生较慢,程度较轻 于各种剧痛,及吗啡和海洛因的脱毒治疗
3)镇咳: 用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降低咳嗽刺激 咳嗽中枢传递——易成瘾,用可待因代替
4)缩瞳 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缩瞳 尖样瞳孔(中毒表现)——判断是否中毒 之一
5)催吐 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器,引起恶心、呕吐
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体位性低血压。
机制:促进组胺的释放,直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血管扩张 )颅内压升高 抑制呼吸中枢,使CO2积蓄,反射性引起血管扩 其是脑血管扩张和脑血流量增加,导致脑内压升高 (颅内压升高病人禁用)
第十三章 镇痛药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吗啡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 良反应
熟悉吗啡中毒时症状及解救 熟悉哌替啶(度冷丁)临床应用 熟悉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的临床应用。 了解疼痛的定义和镇痛药应用的原则
疼痛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使患者痛苦的一 种症状,是伤害性刺激通过痛觉神经传至中 枢,经大脑皮质综合分析产生的 一种感觉。
减轻由疼痛引起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不影响意识。 2、解热镇痛药
作用在外周,缓解疼痛作用较弱,用于钝痛,同时还有 解热、抗炎作用的药物
镇痛药(analgesics)
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通过激动阿 片受体,在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的情况下,选 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疼痛地药物。 ➢ 缓解剧痛 ➢ 反复应用,易产生依赖性 ➢ 属麻醉药品管理范畴,严格控制使用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https://img.taocdn.com/s3/m/de3d222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3.png)
药理学——镇痛药药理学——镇痛药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因多数药物反复应用可成瘾,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如吗啡和可待因等;二、人工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曲马多和芬太尼等;三、其他镇痛药:如罗通定、奈福泮等。
一、阿片类镇痛药阿片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菲类(吗啡、可待因等)异喹啉类(罂粟碱等)(一)吗啡【药动学】1.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关效应显著,生物利用度低,故常注射给药。
2.分布: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极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3.代谢:60%~70%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生成去甲吗啡。
4.排泄:代谢物及原形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t1/2约2.5~3h。
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故临产前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吗啡。
【镇痛机制】◇吗啡 + 阿片受体◇阿片受体的类型:μ(产生成瘾性)κδσ【药理作用】1.中枢作用镇痛、镇静、致欣快抑制呼吸镇咳缩瞳催吐2.外周作用心血管:血管扩张平滑肌:兴奋镇痛、镇静、致欣快特点:作用强、选择性高、意识清楚。
慢性钝痛>急性锐痛;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可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抑制呼吸机制: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并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特点: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急性中毒——呼吸频率3-4次/分,应给予中枢兴奋药解救。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咳机制: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特点:镇咳作用强,但易成瘾。
——临床常用可待因代替。
缩瞳机制:作用于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引起瞳孔缩小。
特点:针尖样瞳孔常作为诊断吗啡过量中毒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机磷中毒、吗啡中毒,都有针尖样瞳孔。
镇痛药小结
![镇痛药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c072e74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f.png)
镇痛药小结镇痛药是指一类能够缓解疼痛感觉的药物,在医疗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减轻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疼痛。
根据作用机制以及药理特点的不同,镇痛药可以分为非处方镇痛药和处方镇痛药两类。
非处方镇痛药主要有乙酰水杨酸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局部麻醉药等。
乙酰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抑制痛觉传导,对轻至中度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苯丙酸等则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痛觉传导来缓解疼痛,适用于由炎症引起的轻至中度疼痛。
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常用于局部麻醉,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局部区域丧失痛觉。
处方镇痛药主要包括阿片类镇痛药、神经阻滞剂和抗癫痫药等。
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等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来抑制痛觉传导,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适用于重度疼痛或术后镇痛。
神经阻滞剂如普鲁卡因、丁卡因等作用于神经末梢或局部局麻区域,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镇痛目的。
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刺激的传导来缓解疼痛,适用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
在应用镇痛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的人对镇痛药的敏感性和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应根据疼痛的原因和程度来选择合适的镇痛药,避免滥用或误用。
还应注意对镇痛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进行合理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镇痛效果。
最后,在应用镇痛药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疼痛能够得到缓解,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的风险。
总结而言,镇痛药在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疼痛。
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根据不同的疼痛原因和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药,以及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是提高镇痛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痛药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
吗啡
药理作用:
1. CNS系统的抑制作用
⑴镇痛镇静
吗啡选择性激活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吗啡也能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并可伴有欣快感。
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钝痛的作用>锐痛)。
⑵镇咳
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⑶抑制呼吸
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至3-4次/分,最后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⑷缩瞳
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
针尖样。
(5)其它
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2、平滑肌
⑴胃肠道:通过局部及中枢抑制作用,减弱便意和排便反射,引起便秘,用于止泻。
①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肌张力,减缓推进性蠕动, 使内容物通过延缓和水分吸收增加
②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⑵胆道
收缩胆道奥狄括约肌,胆道排空受阻,导致上腹部不适甚至引起胆绞痛(阿托品可缓解)。
(3)大剂量时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和加重哮喘。
(4)提高膀胱括约肌的张力,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
(5)降低子宫张力,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延长产程,产妇禁用。
3、心血管系统
⑴扩张血管及降低外周阻力,有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这与吗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促组胺释放有关。
(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的结果。
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4. 其它
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诱导的免疫反应。
临床应用:
1. 镇痛
对多种疼痛均有效,
①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
②对胆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加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可有效缓解;
③能有效缓解心机梗死引起的剧痛、因易成瘾,除癌症剧痛外,一般仅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时的短期应用。
2. 心源性哮喘辅助治疗
心源性哮喘系急性左心衰竭引起急性肺水肿并导致呼吸困难。
治疗原则:除强心、利尿、给氧外,静注吗啡可产生良好效果。
依据:
①吗啡扩张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②镇静作用,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③抑制呼吸,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由浅快变深慢。
3.止泻
阿片酊-单纯性腹泻。
不良反应:
1.治疗量: 产生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尿少、排尿困难、胆绞痛、直立性低血压等。
2.久用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3.过量引起急性中毒: 表现昏迷、瞳孔缩小、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体温下降、少尿,死于呼吸麻痹。
抢救
人工呼吸、给氧、给纳洛酮-阿片受体拮抗药。
可待因
作用与吗啡相似,但强度较弱。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1/12左右。
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4左右。
用于中等程度疼痛和剧烈干咳
哌替啶(度冷丁)人工合成镇痛药
药理作用
1、镇静镇痛
特点:迅速、维持时间短;成瘾性< 吗啡;不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不延长产程;不引起便秘;无缩瞳作用。
2.抑制呼吸
替代吗啡辅助治疗心性哮喘
3.其它
扩张外周和脑血管、收缩气管、抑制肠蠕动等。
临床应用
①镇痛:替代吗啡用于创伤、术后、癌症晚期引起的剧痛;内脏绞痛需加用阿托品;
②心源性哮喘(替代吗啡辅助治疗)
③麻醉前给药。
镇静、诱导麻醉
④人工冬眠。
(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
不良反应
1.一般反应:眩晕、恶心、呕吐、口干等
2.体位性低血压
3.成瘾性
4.急性中毒:以中枢抑制为主,但有部分病人会出现阿托品样症状—兴奋、惊厥,可用巴比妥类药对抗。
禁忌症
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
美沙酮
药理作用
与吗啡比较,镇痛作用相当,镇静作用较弱,耐受性与成瘾性发生较慢,戒断症状略轻。
临床应用
适用于创伤、美沙酮:手术及晚期癌症等所致剧痛。
可用于吗啡、海洛因等成瘾的脱毒治疗。
芬太尼
强效镇痛药(吗啡的80-100倍),一般不单用于镇痛,主要用于麻醉辅助用药和静脉复合麻醉,或与氟哌利多合用产生神经阻滞镇痛。
喷他佐辛(镇痛新):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激动κ受体和阻断μ受体)
作用特点
1、镇痛< 吗啡(1/3)
2、抑制呼吸< 吗啡(1/2)
3、优点:成瘾性少
4、其它:对胃肠平滑肌、子宫平滑肌的作用与度冷丁相似;
5、兴奋心血管系统:心率↑、血压↑,对冠心病患者,iv能提高平均主动脉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心脏作功量↑。
与提高血浆中NA的水平有关。
用途
各种急慢性剧痛
不良反应
1、恶心、呕吐、眩晕、出汗
2、抑制呼吸、BP↑、心率↑,少数尚可引起焦虑、恶梦、幻觉等。
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
对各型阿片受体都有竞争性阻断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阿片类药物中毒:解救呼吸抑制和中枢抑制用于阿片类药成瘾者的鉴别诊断:可诱发戒断症状酒精中毒、休克、脊髓损伤等也有一定的疗效研究疼痛与镇痛的工具药。
同类药
纳曲酮(Nalox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