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健康教育

胰腺癌的健康教育

胰腺癌的健康教育

胰腺癌诊治指南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上海市肿瘤

胰腺癌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胆、胰综合治疗组 1、诊断和诊断流程 病史和体格检查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饮食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史等。 对于表现为阻塞性黄疸、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超过正常体重的10%)、不明原因上腹痛或腰背痛、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胃肠道常规检查正常、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者、突发无法解释的腹泻、自发性的胰腺炎发作等表现者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CA19-9在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较高,CA242的特异性优于CA19-9。 必须检查项目:CEA、CA19-9、CA50、CA242。 特殊检查 B超是胰腺癌的首选无创性检查。 对于B超发现有异常者或者显示不清者应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显示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密度以及有无胰管和(或)胆管扩张、病灶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伴有肝转移。对于CT/MRI诊断不能明确的可考虑行ERCP。 病理学诊断 主要包括 (1)US、CT引导的细针穿刺活检; (2)EUS; (3)腹腔镜及术中活检; (4)胰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 (5)腹腔冲洗液及腹水。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在放化疗前必须取得病理学诊断

诊断流程图 诊断流程图 上腹痛、黄疸、体重减轻 B超+CA19-9、CA242检测 CT/MRI 异常无异常 胰腺癌初步确立随访 穿刺/术中取组织 病理诊断成立病理诊断不成立 再次取病检随访 2、临床分期 采用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T) 胰腺癌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0 无原发肿瘤证据;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五种疾病健康教育

肺癌健康教育 肺癌是肺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细胞或肺泡上皮细胞恶变后形成的癌细胞,进一步增殖扩大而形成的癌肿。 一、入院的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时,接诊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做自我介绍,简短精炼的介绍本科室大概情况、住院规则、请销假制度、探视制度、安全防范等,指引他们熟悉医院环境,关心体贴患者,主动解决患者所需,建立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 二、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 (一)一般知识:患者入院后,告知患者严格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评估,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摒弃消极悲观的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二)生活指导:导致患者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避免接触煤烟、油烟污染,避免易产生致癌因素的环境及食物。合理的安排休息及活动,适当进行体育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 康复训练:呼吸训练咳嗽训练 三、化疗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应首选PICC置管,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血管的损害以及化疗药物不慎漏于皮下所造成的组织坏死。 (二)治疗前应告知患者饮食宜清淡少渣、易消化、不产气,适当补充能量、维生素、蛋白质、水分,并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 (三)告知患者拟用化疗药物的作用、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当有恶心、呕吐、耳鸣、头晕,听力下降、便秘、腹泻、尿少、肢体麻木、喉部不适等症状出现时,应及时与医护联系。 (四)遵医嘱记录尿量。 四、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一般三个月、半年、一年、三年、五年。若出现

疲乏、体重减轻、咳嗽加剧或咯血时,应随时就诊。

胰腺癌科普知识.doc

胰腺癌科普知识 当前人们谈“癌”色变,尤其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胰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后远期疗效不令人满意,转移早,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数十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大大增加,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疾病,不要再恐惧胰腺癌,而应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重视它。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胰腺癌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受侵犯的情况。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和上腹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表现,若是40岁以上中年人新近出现上述症状,除考虑肝胆、胃肠道等常见疾病外,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随着疾病的进展,胰腺癌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且逐渐加重的上腹部疼痛,与进食无关,其程度可能为饱胀不适、钝痛乃至难以忍受的剧痛,腰背部疼痛则通常预示着肿瘤较晚期和预后差。 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由于肿瘤与胆总管末端位置较近,容易压迫或侵犯胆管,造成梗阻性黄疸,病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常伴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变深,大便则颜色变浅,晚期可呈现陶土色大便。尽管黄疸经常先于腹痛症状之前出现(即无痛性黄疸),但决非胰头癌的早期临床表现,而是肿瘤已处于进展期的一个信号,有此症状的病人,仅50%左右有根治切除的机会。 胰腺癌的其它表现:少数病人可能摸到上腹部包块,一般为肿瘤晚期的表现,或者为胰头癌压迫胆管后胆汁瘀积造成的肿大胆囊或肝脏;另外,少数胰腺癌患者起病的最初表现为新出现的糖尿病,或者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来病情加重,即原本能控制病情的治疗措施变为无效,需注意有可能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胰腺癌;还应指出的是,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这种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胰腺癌: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胰腺癌的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只能针对可能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同时注意提高机体健康素质。 胰腺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多、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营养有密切关系。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胰腺癌发生应做到戒酒、戒烟,提倡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饮食,即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等等。 除了上述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措施,胰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即二级预防更具现实意义。基于胰腺癌的发病特点, 40岁以上人群,出现无诱因上腹痛、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泻、腰背部酸痛、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突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突然加重,应视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就医,并定期体检。 如何发现胰腺癌: 胰腺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也无特殊诊断价值。血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中与胰腺癌相关的主要有CEA、CA19-9和CA242,三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且可作为普查手段,或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查。这些肿瘤标记物对胰腺癌虽然有一定的阳性率,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仅能供临床医生参考。

胰腺癌的治愈率是多少

http://www.qiuyi.cn/ 胰腺癌的治愈率是多少 胰腺癌的治愈率是多少?胰腺癌也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有“癌中之王”之称,大家都知道乔布斯的逝世就是由于胰腺癌造成的。由于胰腺过于复杂的位置,使手术没有良好的手术空间,胰腺癌早期治愈率比较高。胰腺癌的治愈率是多少? 胰腺癌在早期就会发生转移,癌细胞侵犯周围的血管,手术很难切除全部癌肿,手术创伤大,所以胰腺癌一点要早期治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胰腺癌发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然而胰腺癌无特异症状。首发症状极易和胃肠、肝、胆等疾病相混淆。首发症状就行手术切除者约占百分之五十,不幸的是首发症状往往被医生或病人忽视而延误诊断。 上腹痛或上腹饱胀不适是胰腺癌首发症状。然而患者常先去内科或其它科诊治。所以极大部分病人来外科就诊时,病情属中晚期。当胰腺癌浸润神经丛或有慢性胰腺炎、腹痛剧烈、日夜无休止时;当胰腺癌浸润或压迫胆总管出现黄疸,浸润十二指肠或胃、出现恶心、呕吐或呕血、黑粪时,胰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仅为百分之十五左右,术后五年生存率仅为百分之十。所以近期召开的国际胰腺病学术大会提出要加强对早期胰腺的警惕和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对因腹痛、黄疸、上腹部下适、消化不适、消瘦、恶心、呕吐、腹泻或突发糖尿病等原因就诊的患者,应考虑到胰腺癌的可能。并且对年龄大于四十岁,有上腹部非特异症状;有胰腺癌家族史;突发糖尿病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慢性胰腺炎,尤其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患者要加强监测。 手术切除是目前条件下治疗胰腺癌的条件下治疗胰腺癌的最有效手段。B超和CT可以检查出小于二厘米的胰腺癌,内镜超声甚至可以探查出小于一厘米的微小胰癌。肿瘤小于二厘米的小胰癌手术切除率为百分之九十左右,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百分之八十。所以胰腺癌治疗贵在早期诊断和早期发现。 原文链接:http://www.qiuyi.cn/ztinfo/54556.html

卫生部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胰腺癌

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胰腺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对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胰腺癌 pancreatic cancer:癌症发生于胰腺组织者,称为胰腺癌 2.2胰头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右侧的胰腺癌,为胰头癌。钩突是胰头的一部分。2.3 胰体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胰腺癌,为胰体癌。 2.4 胰尾癌:发生于腹主动脉与脾门之间的胰腺癌,为胰尾癌。 2.5 全胰癌:肿瘤部位超过2个区域的胰腺癌,为全胰癌。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CE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是大肠癌组织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作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CEA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 3.2 CA1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是一种粘蛋白型的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为细胞膜上的糖脂质,因由鼠单克隆抗体116NS19-9识别而命名。是迄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在血清中它以唾液粘蛋白形式存在,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和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的胃肠道肿瘤相关抗原。 3.3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粘蛋白型糖类抗原,人体正常组织中含量很少,甚至没有。发生恶性肿瘤时,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其含量可升高,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时尤为明显。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CA242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特异性较高,即在恶性肿瘤时升高明显,而良性疾病时一般不升高,且具有独立预示价值,可作为胰腺癌和结肠癌校好的肿瘤标志物,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有报道其特异性、诊断效率则优于CA19-9。 4 诊治流程

胰腺癌诊疗规范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二)临床表现。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出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

癌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 (1)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3)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三)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出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胰腺癌护理常规

胰腺癌护理常规 【定义】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多发于胰头部,腹痛及无痛性黄疸为胰头癌的常见症状。 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神志、瞳孔、T、P、R、BP血氧、血糖)。 2.皮肤粘膜(有无压疮、皮肤有无黄染,感染等)。 3.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有无向腰背部放射及药物镇痛效果 4.有无黄疸腹水及进行性加剧,有无皮肤瘙痒,大便是否呈陶土色 5.有无食欲减退及营养状况 6.化疗后观察血象及不良反应 7.放疗后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其它放疗防应 8.并发症的观察(如;消化道大出血) 【护理措施】 1.保持病房安静安全舒适整洁,减少患者因环境不适而加重疼痛,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2.加强心理护理,注意观察患者情绪,讲解必要的疾病知识,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3.加强营养,少食多餐,戒烟酒及刺激性食物。每周测量体重,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保持大便通畅 4.观察患者腹围,如合并有大量腹水时嘱卧床休息,给予半卧位,观察并记录尿量 5.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黄疸患者如有皮肤瘙痒,嘱患者不要搔抓皮肤,以免引起感染 6.化疗患者注意保护血管,预防化疗药物刺激产生静脉炎,避免药物外渗。加强保护性隔离,防止感染。 7.化疗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预防感染,保护照射野皮肤,放疗病人应每周化验血常规1次,根据不同症状及时对症处理。 8.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如:呕血、黑便)。有消化道出血时,按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多与患者交流沟通,提供疾病相关知识,缓解焦虑情绪,鼓励患者积极 配合治疗 2.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少食高动物脂肪、高动 物蛋白食物。要避免暴饮暴食酗酒。忌食葱姜蒜辣椒酒等刺激食品 3.皮肤护理指导每日用温水擦浴1-2次,擦浴后涂止痒剂;出现瘙痒时可用手拍打, 切忌不能用手抓,瘙痒部位尽量不用肥皂等清洁剂清洁。 4.放疗指导向患者讲解放疗常识及常见的放应,减少患者恐惧,指导患者正确保护 放射野皮肤,告知其避免用手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内衣宜柔软、宽大、吸 湿性强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等擦洗皮肤,以免破溃影响治疗 5.嘱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保持大便通畅。观察患者腹围,如合并有大量 腹水时嘱卧床休息,给予半卧位,观察并记录尿量 6.化疗患者向其解释化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7.出院指导嘱病人预防感冒,适当增减衣物,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劳逸结合, 有情况随诊。

胰腺癌护理措施

胰腺癌护理措施 临床特征 1、腹痛常为首发症状,也是胰体、胰尾癌最常见的症状。腹痛部位在中上腹,常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癌肿晚期可表现为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提示癌肿已侵犯后腹壁及腹腔神经丛。 2、黄疸梗阻性黄疸是胰头癌最突出的症状,一般呈进行性加重,伴皮肤瘙痒,尿呈浓茶色,大便可呈陶土色。 3、消瘦乏力由于癌肿本身引起的体质消耗、食欲不振、胰腺功能不足以及严重而持久的腹痛影响睡眠和休息,病员可迅速出现体重下降,消瘦乏力等全身恶液质征象。 4、消化道症状由于胆汁和胰液排出受阻,使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病人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和腹泻。 5、伴有胆道梗阻者,血清胆红素(主要为直接胆红素)可显著增高,碱性磷酸酶升高,部分病人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试验呈糖尿病曲线。 6、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显示胰管狭窄、管壁僵硬、扩张、中断、移位。 7、经皮肝胆管造影(PTC)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胰管充盈缺损、中断、移位、管壁僵硬。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①评估病人焦虑程度及造成其焦虑、恐惧的原因;鼓励病人说出不安的想法和感受。②及时向病人列举同类手术后康复的病例,鼓励同类手术病人间互相访视;同时加强与家属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沟通和联系,尽量帮助解决病人的后顾之忧。③教会病人减轻焦虑的方法。 (2)饮食护理:①了解病人喜欢的饮食和饮食习惯,与营养师制定病人食谱。②记录进食量,并观察进食后消化情况,根据医嘱给予助消化药物。 (3)对于有摄入障碍的病人,按医嘱合理安排补液,补充营养物质,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 (4)按医嘱输注白蛋白、氨基酸、新鲜血、血小板等,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凝血机制障碍等。 (5)监测肝功能、电解质、凝血图等。 (6)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浴1~2次,擦浴后涂止痒剂;出现瘙痒时,可用手拍打,切忌用手抓;瘙痒部位尽量不用肥皂等清洁剂清洁;瘙痒难忍影响睡眠者,按医嘱予以镇静催眠药物。 2、术后护理 (1)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应密切观察腹腔引流管和香烟引流条内渗出物的量和性状,警惕术后胆瘘、胰瘘和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 (2)行胰体和胰尾切除者,要注意置于胰腺断面处的引流管内有无清亮、无色的水样胰液渗出。疑有胰瘘时,应立即将引流管接持续负压吸引,并涂擦氧化锌软膏保护引流管口周围皮肤。

胰腺癌综合诊治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北京100730 通讯作者:张太平,电子信箱:tpingzhang@yahoo.com 专题笔谈·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处理 胰腺癌综合诊治 韩显林,张太平,赵玉沛 关键词:胰腺癌;黄疸;胰腺炎 Keywords:pancreatic cancer;jaundice;pancreatitis 文章编号:1005-2194(2012)03-0175-03中图分类号:R735.9文献标志码: A 张太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兼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外 科手术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学会 普外科分会委员;担任10余种核心期 刊编委。对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和 急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有较深造诣,发表论文及综述130余篇。 1病历资料 患者女,66岁。主因“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皮肤发黄1个月余,大便颜色变白1周”入院,不伴腹痛、肝区隐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瘦等。入院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TBIL)188.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42.1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516.7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07.8U/L,谷氨酰转移酶(GGT)644.0U/L,碱性磷酸酶(ALP)708.0U/L;血淀粉酶(AMY)121.0U/L,LIP 133.6U/L;尿BIL+++,UBG(-),BLD++,淀粉酶771.0U/L;红细胞沉降率(ESR)25.0mm/1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4.3mg/L,铁蛋白641.9μg/L;CA系列(-)。腹部彩超:梗阻性黄疸,肝内外胆管、胆囊、胰管扩张,梗阻部位壶腹部,壶腹占位可能性大;CT示胰头占位病变。以“梗阻性黄疸、胰头占位性质待定”入院。查体示:皮肤明显黄染,双侧巩膜黄染;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入院时考虑梗阻性黄疸诊断明确,胰头占位性质不明,胰头癌可能性大,但患者肿瘤标志物无异常,同时多项炎性指标升高,血及尿中淀粉酶升高,不能除外慢性胰腺炎可能,此外,彩超提示壶腹癌可能。拟入院后进一步完善ERCP、PET-CT、超声内镜等检查,行减轻黄疸、保肝治疗,同时复查肿瘤相关指标、腹部彩超,争取明确诊断,检查结果见表1。 表1入院后主要检查汇总 入院后 时间 检查项目结果 第1天CA19-9正常 第3天ERCP造影见胰管下段显影,胰颈段及以上胰管未 显影,胆管选择插管困难,针形刀预切开乳 头约0.5cm,插管未成功。提示:胰管颈段 狭窄 第4天PTCD造影示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总管下端 未见显影,引流成功 第8天PET-CT胰头局部代谢轻度增高,性质待定,必要时 超声内镜穿刺活检 第12天超声内镜 (EUS) 胰腺头体尾肿大,胰管体尾部扩张,胰腺头 部回声减低、欠均匀,未见明显占位,胆管壁 增厚达3.4mm,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胰腺 头部超声引导下穿刺3次,病理回报:穿刺 涂片见增生的导管上皮,未见明确癌细胞 患者复查CA19-9正常,同时结合超声内镜及PET-CT表现考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遂查IgG4,结果正常(92mg/L)。至此,因患者病情复杂、诊断不明,遂提请我院胰腺会诊中心行病例讨论。 2诊断与治疗 胰腺会诊中心讨论结果:患者胰头存在密度不均的占位,边界不清,但与胰腺癌一般表现不同,其他肿瘤证据不足;病史及影像不支持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但不除外其他类型胰腺炎可能;患者胰管扩张,胰头有梗阻,需手术解除,可手术探查、术中穿 571 2012年3月第32卷第3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最新知识点)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感谢聆听...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 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

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_百替生物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 张太平,肖剑春,赵玉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北京100730)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2009年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42470例,死亡病例数35240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5年生存率<5%[1]。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也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目前胰腺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5%~25%。近年来大的医疗中心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经<5%[2],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最新的NCCN指南,就其外科治疗的关键问题加以讨论,以期进一步规范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1根治性手术可切除性标准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最有效治疗方式,然而胰腺癌发病隐蔽、进展快、恶性度高、早期诊断率低,8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3]。因此术前评估肿瘤范围及可切除性极为重要,近来有meta分析指出多排螺旋三维重建CT预测肿瘤可切除性的准确率在52%~96%,不可切除的准确率为90%~100%,是评估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的最佳方法[4],除此之外超声内镜、PET、腹腔镜、腹腔镜超声等也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要方法。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中定义可切除性胰腺癌为:肿瘤无远处转移;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有清晰的脂肪层;且肠系膜上静脉(SMV)/门静脉清晰可见。将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分别定义为:1胰头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大于180度、侵犯腹腔干(任何度数)、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肿瘤侵犯围绕腹主动脉;2胰体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侵犯腹主动脉;3胰尾癌:肿瘤有远处或者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4淋巴结状态:淋巴结转移范围超出手术所能切除范围。[5]国内在2007版胰腺癌诊治指南中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标准也有相应定义。[6]然而目前并无一致公认的胰腺癌可切除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判断还受其它因素如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术者的经验及手术团队的专业性等影响,尽管如此能否获得R0切除应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点。 2可能切除性胰腺癌 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胰腺癌之间存在“灰色地带”即可能切除性胰腺癌。[7]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定义可能切除性胰腺癌为:严重的单侧或双侧的SMV/门静脉侵犯;肿瘤围绕SMA小于180度;肿瘤围绕或包裹肝动脉,但可以重建;SMV闭塞,但受累部分很短可以重建。[5]可能切除性胰腺癌成功进行R0切除风险较大,因此术前应先接受包括全身化疗和放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其可切除性,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M.D.Anderson癌症中心回顾分析了该中心1999年至2006年中160例诊断为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其中125例进行了新辅助治疗。经过可切除性再评估,66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其中62例患者获得了R0切除。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40月,非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13月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8]该中心还通过非随机Ⅱ期临床实验发现新辅助治疗增加了胰腺癌的R0切除率[9]。有meta分析(总结1966-2009年111项临床研究共4394例患者)显示经新辅助治疗大约1/3可能切除患者可以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时间和可切除患者无差异。[10]由此可见血管受累并非胰腺癌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临床中应重视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积极进行新辅助治疗以期获得R0切除。然而目前新辅助治疗的具体疗程和方案还并未统一[11-13]因此还期待更多临床研究。 3是否术前胆道引流 大约70%胰头癌患者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19],有研究认为黄疸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因此建议术前经皮穿刺或者内镜下进行胆道引流。[14-16]然而这一观点备受争论,有meta分析认为术前减黄反而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并且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17-18]但限于这些分析所基于的临床研究严谨性有待提高,所以结果的可信度受到置疑。近来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篇多中心前瞻性随

2020版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

2020版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 胰腺癌是病死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患者预后的明显改善。《中国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2020版)》南基于GRADE 系统,针对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指征、方案选择、疗效评估及其相关病理学诊断、手术策略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对现有临床研究的证据等级量化评估并提出推荐意见,以指导并促进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主要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拟行新辅助治疗的胰腺癌患者常规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讨论,MDT模式应贯穿新辅助治疗全程(证据等级:低;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2:新辅助治疗能否提高可切除胰腺癌(RPC)患者的R0切除率及总体生存率仍有争议,提倡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等级:高;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3:对于、临界可切除胰腺癌(BRPC)患者,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R0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证据等级:高;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4:新辅助治疗能够使部分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患者肿瘤降期,获得手术切除机会,进而改善预后(证据等级:中;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5: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前应经细胞学或组织学明确诊断(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6:合并胆道梗阻的患者应在新辅助治疗前进行胆道引流,可选择自膨胀金属覆膜胆道支架,但对于切除可能性较大、术前等待时间较短的患者优先选择塑料胆道支架(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7:不推荐对所有RPC患者常规开展新辅助治疗,合并高危因素的RPC患者可行新辅助治疗(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8:RPC患者可接受2~4周期的新辅助治疗,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的患者可采用联合治疗方案,ECOG评分≤2分的患者可采用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单药化放疗方案(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9:对于ECOG评分≤2分的BRPC患者,均应接受新辅助治疗(证据等级:强;推荐程度:强)。

肿瘤患者健康教育手册

书名 1.肿瘤患者护理常规及(与)健康教育(手册)(处方)(指导) 2.肿瘤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与)健康教育(手册)(处方)(指导) 3.肿瘤科住院患者护理常规及(与)健康教育(手册)(处方)(指导) 4.肿瘤疾病护理常规及(与)健康教育(手册)(处方)(指导) 5.肿瘤患者健康教育(手册)(处方)(指导) 6.肿瘤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手册)(处方)(指导) 7.肿瘤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手册)(处方)(指导) 8.肿瘤疾病健康教育(手册)(处方)(指导)

目录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肿瘤的概念及治疗 一、肿瘤基本概念 二、二、肿瘤的生物学基础 三、第一节化学治疗 四、一、概述 五、二、化疗药物种类 六、三、常见恶性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 七、四、化疗模式 八、第二节放射治疗 九、一、概述 十、二、种类 十一、三、常见恶性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十二、四、放疗方式 十三、第三节微创治疗 十四、一、概述 十五、二、种类和适应证 十六、三、应用及前景 十七、第四节生物治疗 十八、一、概述 十九、二、分类 二十、三、肿瘤生物治疗的应用和前景二十一、第五节分子靶向治疗 二十二、一、概述 二十三、二、药物分类及应用 二十四、三、问题及前景 二十五、第六节中医治疗 二十六、一、概述 二十七、二、辨证(病)原则 二十八、三、论治原则 二十九、四、治疗肿瘤方法 三十、第七节肿瘤病人的心理治疗 一、肿瘤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

二、二、肿瘤病人的心理评估 三、三、肿瘤病人的心理治疗 四、四、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 五、第八节肿瘤病人的康复治疗 六、一、与肿瘤病人康复相关的问题 七、二、肿瘤病人的康复护理 八、第九节肿瘤病人的姑息治疗 九、一、肿瘤病人的姑息治疗 十、二、肿瘤病人姑息治疗的护理 第二章肿瘤常见并发症及治疗 第三章第一节常见急性并发症的治疗第四章一、癌性疼痛 第五章二、恶性胸腔积液 第六章三、高钙血症 第七章四、上腔静脉综合征 第八章第二节相关并发症的治疗 第九章一、骨髓学毒性反应 第十章二、消化道毒性反应 第十一章三、放射性肺炎 第十二章四、放射性皮炎 第十三章五、放射性肠炎 第十四章六、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第十五章健康教育总论 第一节健康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三节健康教育概述 一、健康教育的定义 二、健康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三、健康教育的方法 四、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第四节住院患者须知 一、病室内定时通风的意义 二、住院期间限制探视的意义 三、防止跌倒和坠床 四、护理的分级与意义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 年xx 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 示,XX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 位。xx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xxxx男 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XX (XX、XX)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 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得 到xx,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 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 ,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 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 )糖类抗原CA19-9 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①血清CA19-9 > 37 U/ml 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2%和82.8%9。 ②约10%胰腺癌病人呈Lewis 抗原阴性,CA 1 9-9不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肿瘤标记物如CA125和/或癌胚抗原(CEA等协助诊断。 ③发现CA19-9 升高者,排除胆道梗阻或胆系感染等因素后则高度怀疑胰腺癌。 (2)血糖变化也与胰腺癌发病或进展有关: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

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① 血清CA19-9 > 37 U/ml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2%和82.8%9。 ② 约10%胰腺癌病人呈Lewis抗原阴性,CA19-9不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肿瘤标记物如CA125和/或癌胚抗原(CEA)等协助诊断。 ③ 发现CA19-9升高者,排除胆道梗阻或胆系感染等因素后则高度怀疑胰腺癌。 (2)血糖变化也与胰腺癌发病或进展有关: ① 老年、低体重指数、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新发糖尿病者,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② 既往长期罹患糖尿病,短期出现血糖波动且难以控制者,亦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③ 前瞻性研究显示空腹血糖每升高0.56 mmol/L,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14%。 (3)其它诸多生物靶标如外周血内microRNA、ctDNA、外泌体内Glypican-1等也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尚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证实。 1.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技术诊断胰腺癌的基本原则为:①完整(显示整个胰腺);②精细(层厚1~3 mm 的薄层扫描) ;③动态(动态增强、定期随访) ;④立体(多轴面重建,全面了解毗邻关系)。(1)增强三维动态CT薄层扫描是目前诊断胰腺癌最常用的手段,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密度及血供情况,并依此判断肿瘤与血管(必要时采用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邻近器官的毗邻关系,指导术前肿瘤的可切除性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

健康教育

克罗恩病的健康教育 克隆病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部肿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粘膜、肝脏等肠外损害。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临床表现有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其健康教育如下: 1. 给予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低渣、高营养饮食,勿食牛奶和乳制品。病情严重者,给予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及电解质。保留灌肠时,指导病人正确体位(左侧卧位),药液量(小于200ml)及灌肠后的注意事项(抬高臀部左侧卧位0.5h)。腹泻频繁者,嘱便后用温水清洗,防上肛周皮肤粘膜破溃、糜烂。使用大杨酸制剂或甲硝唑治疗时,注意胃肠道的副作用,嘱病人宜饭后服用。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形态、次数、伴随症状及便后症状缓解情况。 2. 病情严重或进食困难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维生素等,必要时补充血清白蛋白、电解质及微量元素。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遵医嘱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注意铁剂宜饭后服用。腹泻严重者遵医嘱给予止泻剂。监测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电解质等指标。 3. 嘱病人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尽量减少外出和探视,防止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协助病人于晨起、餐后、睡前漱口,禁食者做好口腔护理;女病人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避免尿路感染。检查和护理病人前应洗手,谨防医源性感染。定期监测体温、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指标。 4. 观察病人的发热类型,有无心率增快,谵妄、惊厥等毒血症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过高者,根据病情、年龄等选用降温方式,如醇浴、冰敷、药物等。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和被服,防受凉感冒,并注意皮肤和口腔护理,防止褥疮和口腔炎、口腔溃疡的发生。对体温高、出汗多而进食少者,静脉补充能量、水分及电解质,谨防脱水、酸碱平衡紊乱及电解质紊乱。 5.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嘱病人注意休息,给予舒适的体位,保持安静,以保存体力。指导病人放松自己,分散注意力的一些技巧,如听音乐,看报纸、杂志,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等。遵医嘱给予解痉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疼痛剧烈时及时报告,并协助其日常生活。

胰腺癌健康指导

胰腺癌健康指导 1、定义 胰腺癌发病于胰腺组织-胰腺位于平躺时腹部胃的下方,胰腺分泌的酶帮助消化,分泌的胰岛素调节糖代谢。 胰腺癌即便能够早期诊断,预后还是较差。胰腺癌早期难以发现并且扩散迅速,这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症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症状和体征,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用外科手术摘除。 2、症状 癌症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症状和体征,当症状出现时,包括: ?上腹疼痛,可以放射到背部 ?皮肤和眼睛巩膜发黄(黄疸) ?食欲不振 ?体重减轻 ?精神压抑 何时就医 当你出现或同时出现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腹痛、黄疸等症状时应该就医。除了胰腺癌还有许多疾病有类似的症状,医生需要检查才能确诊。 3、病因 胰腺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了解你的胰腺

胰腺大约6英寸(15厘米)长,看起来象个横躺的梨形。胰腺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泌包括调节糖代谢的胰岛素,以及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胰腺癌形成机理 胰腺癌发病于遗传突变的胰腺细胞,这种突变导致细胞生长不受控制,并且在正常细胞死亡后仍然存活。这些细胞累积起来组成了肿瘤。 胰腺癌的分型 胰腺癌的细胞分型有助于更好的治疗,其分型包括: ?癌症发病于胰腺导管样腺体(腺癌):病变细胞在生产消化液的导管样腺体, 多数胰腺癌是腺癌,有时这种癌症被称为外分泌肿瘤。 ?癌症发病于产生激素的细胞:癌症细胞在生产激素的细胞被称为内分泌肿瘤, 胰腺的内分泌肿瘤非常少见。 4、风险因素 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风险因素包括: ?年龄增长,特别是60岁以上 ?黑色人种 ?超重人群 ?慢性胰腺炎 ?糖尿病 ?遗传方面的综合症可以增加发病风险,包括BRCA2基因突变、色素沉着息 肉综合症(波伊茨-耶格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结肠癌综合征(林奇综合症)、家族性非典型痣恶性黑素瘤(FAMMM)。 ?有胰腺癌家族史的

【免费下载】胰腺癌诊疗指南

胰腺癌诊治指南(2009版) 胰腺癌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胆、胰综合治疗组 1、诊断和诊断流程 病史和体格检查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饮食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史等。 对于表现为阻塞性黄疸、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超过正常体重的10%)、不明原因上腹痛或腰背痛、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胃肠道常规检查正常、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者、突发无法解释的腹泻、自发性的胰腺炎发作等表现者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CA19-9在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较高,CA242的特异性优于CA19-9。 必须检查项目:CEA、CA19-9、CA50、CA242。 特殊检查 B超是胰腺癌的首选无创性检查。 对于B超发现有异常者或者显示不清者应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显示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密度以及有无胰管和(或)胆管扩张、病灶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伴有肝转移。对于CT/MRI诊断不能明确的可考虑行ERCP。 病理学诊断 主要包括 (1)US、CT引导的细针穿刺活检; (2)EUS; (3)腹腔镜及术中活检; (4)胰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 (5)腹腔冲洗液及腹水。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在放化疗前必须取得病理学诊断

胰腺癌诊治指南(2009版) 诊断流程图 诊断流程图2、临床分期 采用TNM 分期(AJCC ,2002)原发肿瘤(T ) 胰腺癌TNM 分期(AJCC ,2002)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3 肿瘤超出胰腺,未累及腹腔轴或肠系膜上动脉 B 超 、CA242 检测 随访 病理诊断成立 病理诊断不成立 再次取病检 随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