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领域中德育教学变革的困惑与创新
初中德育的现状困境与创新探究
初中德育的现状困境与创新探究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初中德育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需要进行创新探究,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一、现状困境1. 德育课程内容陈旧单一当前初中德育课程内容主要以道德、法律和公民教育为主,缺乏与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内容。
内容陈旧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2. 德育教育形式单一目前初中德育教育主要以德育课程为主,缺乏其他形式的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多停留在书本知识和道德规范引导上,缺乏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并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德育。
3. 德育教育缺乏有效评估初中德育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和成长情况。
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功利化导向,过分追求以成绩来衡量德育教育效果,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培养。
二、创新探究1. 更新德育课程内容针对当前德育课程内容陈旧单一的问题,可以从道德修养、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更新。
结合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更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德育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也能够提高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2. 多元化德育教育形式除了德育课程外,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德育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开展多元化的德育教育。
通过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情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
3. 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和成长情况,需要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
除了注重成绩和反馈外,还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形成全面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行为。
三、创新成效通过创新探究,初中德育工作可以获得一定的成效:1. 提高学生的自主品德修养通过更新德育课程内容和多元化教育形式的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品德修养。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课程之一,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
一、困境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许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常识、礼仪、道德等方面展开,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
这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只是停留在了知识的层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2. 教学手段陈旧目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讲述式教学,缺乏互动、实践等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3. 评价方式单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和书面作业,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这导致学生只注重表面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改进措施1. 丰富教学内容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单一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例如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品质。
可以通过课外读书、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2. 创新教学手段为了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3. 多元评价方式针对思想品德课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考试和书面作业之外,引入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促使学生更注重自身的成长和提高,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成绩。
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创新与实践探索
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创新与实践探索德育是基础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一、德育课程的创新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课程来开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课程的创新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学校将德育融入其他学科,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把德育元素融入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品德素质。
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
二、社区参与德育工作传统上,德育工作主要由学校来组织和开展,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区也开始参与其中。
社区以其特有的资源和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学校和社区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德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并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活动的推广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实践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
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理论的引导,而在创新与实践探索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艺术表演等,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家校合作的加强家庭是孩子德育的第一课堂,家校合作对于德育工作的成功非常重要。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制定德育目标和计划,并通过家庭访问、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德育工作的开展,让他们成为学生德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共同培养孩子的德育素质。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需要创新与实践的不断探索。
初中德育的现状困境与创新探究
初中德育的现状困境与创新探究一、现状困境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阶段,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困境,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
1. 德育工作理念陈旧传统的德育工作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显得陈旧。
过去德育工作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
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心理。
2. 德育工作内容单一目前的德育工作内容大多局限在国家规定的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很少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技巧等内容。
这种单一的德育工作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3. 德育工作手段滞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缺乏多种形式的参与方式。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很少有其他途径和手段涉及到德育工作。
这种单一的德育工作手段,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难以体现出明显的效果。
学生的素质提升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引导,但目前的德育工作方式往往难以做到立竿见影,这也让学生和家长对德育工作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二、创新探究针对初中德育的现状困境,我们需要进行创新探究,寻求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现代社会要求的德育工作方式。
1. 倡导全面素质教育提倡全面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德育工作应当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动参与。
2. 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在德育工作的内容方面,可以打破条条框框,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技巧等内容。
德育工作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讨论,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
3. 多元化德育工作手段德育工作手段也要实现多元化,不仅仅依赖于教师讲解,还可以借助实践活动和课外教育资源的整合。
学校可以开设各种德育主题的外出实践活动,结合社区资源,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德育的意义。
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优化分析
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优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小学德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德育教学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围绕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优化进行分析探讨。
一、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1. 缺乏专业化的师资力量目前,小学德育教学中很多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他们对于德育理论和方法的理解程度有限,缺乏系统的德育教学技能和方法。
这导致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影响了德育教学的效果。
2. 德育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道德知识的传授,缺乏生活实践的引导和体验。
这种单一的德育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对道德教育的接受度降低,德育教学的效果受到限制。
3. 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脱节在一些学校中,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往往是分开开展的,缺乏有效的融合与贯通。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容易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出现了知行不一致的现象。
4. 家校合作不足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除了学校的教育外,家庭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互动不足,家长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缺乏关注和引导,这也是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一个困境所在。
为了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质量,学校应该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开展德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对于德育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在德育教学中,应该注重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践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情感的重要性,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学校应该加强对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贯通,让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支撑。
通过将道德情感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获得道德情感的培养。
三、结语小学德育教学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优化的空间。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小学德育教学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和教师角色三个方面分析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并提出一些突破的建议。
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之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课程主要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主,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
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缺乏对德育课程的兴趣和重视,导致德育教育的效果不佳。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可以适度增加德育教育的课程种类,引入更多实践性的内容,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还体现在教育方式的单一。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者主导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还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困扰。
很多小学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德育教学成为他们的一项负担。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可以加强小学教师的德育教育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和德育水平。
可以引入专业的德育教师或德育教研组,协助小学教师进行德育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
小学德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方式单一和教师角色困扰等困境。
要突破这些困境,可以通过适度增加德育课程种类、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等措施。
只有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德育工作中常见的困惑及解决方法
德育工作中常见的困惑及解决方法德育工作虽然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常常会遇到许多困惑。
尤其是在未来的2023年,面对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理念,优秀的德育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本文将从德育工作中的困惑出发,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并探讨其背后的内在原因。
一、学生关注度低现象:在学校的德育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太关注老师的讲解,甚至在使用手机、看小说等行为,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原因:一方面,现在很多学生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十分旺盛,很难集中精力听讲。
另一方面,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学生的必需品,很难避免对课堂的干扰。
解决方法:在课堂上运用互动教学的方式,比如提问环节、集体讨论、小组活动等,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同时,加强家校合作,与学生家长联手,共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师能力不足现象:有些德育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水平不足,往往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缺乏教育引导。
原因:一方面,德育课程的特殊性,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往往把德育当成次要的工作,没有给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课程设计不合理和缺乏培训。
解决方法:针对老师的问题,学校应该开展定期的德育教育培训,让老师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同时,增强老师们的教学技能,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生动形象的比喻等,从而使课程不仅仅是为了灌输知识,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
三、德育水平不均现象:不同学生的德育水平差异比较大,有的学生表现很好,而有些学生却受束缚,无法做出很好的表现。
原因:学生的德育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学习习惯等,不同学生的差异也因而而产生。
而德育课程的设计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解决方法:针对学生德育水平差异问题,可以实行多元化的德育课程和评价方法。
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感到力不从心。
本文将就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对未来的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困难在2023年,我们所遇到的德育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大,很多孩子出现了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
而且,随着物价的上涨,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赚钱方面,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和陪伴,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加剧,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此外,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常常受到电子产品的干扰,特别是智能手机和电视。
这些现代电子产品会让孩子们沉迷其中,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导致他们的心理受到侵害,无意中侵害了他人的权利。
二、解决方案在解决以上问题方面,学校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舒压活动的时间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运动和放松自己。
舒压活动可以包括各种运动、亲子活动、看电影等等,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多样化设置。
2、关注家庭教育,开展家长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进行宣传和引导,鼓励家长在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过分强调成绩,忽略了孩子的成长。
3、加强现代科技的管理学校可以加强对电子产品的管理,鼓励学生在使用现代科技产品时遵守规定,不要过度沉迷其中。
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相关的科技教育,让学生们了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教育他们科技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4、建立心理问题交流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心理问题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和同伴的心理状况,学会倾听和尊重,让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
另外,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问题。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小学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目前小学德育教学面
临着一些困境。
一方面,一些学校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把重心放在学科教学上,德育成
为了次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方法相对滞后,缺乏创新和更新。
家庭教育
和社会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针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突破。
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加强对德育教师
的培训和选拔,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以提高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要更新德育教育理
念和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形成
有力的德育合力。
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义工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家庭教育也需要加强,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通过以上的突破,我们相信小学德育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生可以在健康的教
育环境下塑造良好的品德,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才。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1. 引言1.1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教育体制转变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德育教学在小学阶段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德育教学中往往将重心放在学科知识的教授上,导致德育课程被边缘化,教学内容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
这使得学生缺乏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德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许多小学教师在德育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方法,对于如何进行德育教学缺乏有效指导和支持。
这导致德育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无法得到有效塑造。
要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需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教师培训和支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等措施。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改进,才能实现小学德育教学的突破,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正文2.1 德育教学困境分析一、师资力量不足小学德育教学需要具备专业的师资力量,但目前许多学校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德育教师的数量不足,部分德育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这导致德育教学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
二、学生道德观念淡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一些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始淡化,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使得德育教学面临挑战,学校很难完全担负起学生道德教育的责任。
三、家庭教育薄弱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但一些家庭教育薄弱,缺乏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这使得学校德育教学更具挑战性,因为学生的道德问题不仅仅在学校中出现。
四、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小学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德育教学条件的差异化。
在资源匮乏的学校,德育教学往往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发展。
以上是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困境的主要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未来制定有效的突破策略提供参考。
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困境与挑战
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困境与挑战2023年,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
面对当下社会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学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传统的德育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阐述。
一、传统的德育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目前,我们的德育教学还是以权威主义为主导,过分强调道德规范性,缺乏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德育主体性和因材施教性。
学生的身体、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传统的德育教育强调单向传授,过于注重掌握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兴趣,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厌倦。
同时,教师的德育素养和工作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信任和不理解。
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第一个困境是遵循崇高正义的原则还是遵循实用价值的原则。
在如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实用性和个人利益,德育教育的基础价值受到了冲击,难以得到充分的支持和认同。
第二个困境是掌握科技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利用网络文化进行虚构的行为,在学校德育教学中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德育的教育内容如何与网络文化相结合,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个困境则是在全球价值观的冲突中寻求平衡。
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更加需要胸怀全球视野,与世界潮流同行。
然而,在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时候,如何保持人民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与国际接轨,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学校德育教学需要探索的新模式第一个新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教育。
学生的体验、感受和需求应成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将德育纳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提高其实践性和应用性。
第二个新模式是视德育为全员参与的工程。
德育教育不应该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单向传递,而应该成为全员共同参与的工程。
家长、同学、社会、政府等都应该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德育资源和教育方式。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1. 引言1.1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现状小学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普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为关注,德育教育容易被忽视,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压力增大。
学生在现代社会面临各种信息的冲击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德育教学内容与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但现有德育课程往往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
部分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影响教学效果。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着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亟待改善和突破。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特色化教学策略、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创新发展、建立全员参与的评价体系等措施,或许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的困境,提升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2 德育教学存在的困境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德育理念和方法的系统培训,导致德育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二是德育课程过于功利化,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品德养成,使得学生的品德修养缺失;三是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了偏差;四是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滞后于时代发展,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五是德育评价体系单一,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品德养成。
这些困境使得当前小学德育教学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寻求突破,提升小学生德育教育质量。
2. 正文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我们应该注重招聘和培训优秀的德育教师。
德育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榜样力量。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引优秀的师资,如提高待遇、加强宣传等方式。
针对已有的德育教师,学校应该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初中德育的现状困境与创新探究
初中德育的现状困境与创新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初中生德育教育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如何创新德育教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初中德育的现状困境,探索创新的德育教育模式与方法。
一、现状困境1. 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创造性,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2.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成为困扰学校的严重问题。
传统的德育教育难以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受到阻碍。
3. 德育教育内容的单一传统的德育教育更多地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德育教育中缺乏生活常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对能力较弱。
二、创新探究1. 提倡综合素质教育为了解决现状困境,初中德育教育应提倡综合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智力、体质、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设置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倡导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一种注重实际动手操作和实地体验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通过学校社会实践、实验课程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引导情感管理教育情感管理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情绪管理能力的教育模式。
通过情感管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4.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是教育孩子的双重主体,加强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当前小学德育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家庭教育不足、社会风气不纯等问题,给师生之间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针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做好德育教学的突破工作,引导学生正确树立道德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和突破之策。
一、困境1.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近年来,随着社会综合素质教育的开展,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减轻,但是道德素养的下降却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缺乏友爱、诚实守信、守纪守法等问题,甚至出现了欺凌、打架等严重行为,这给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家庭教育不足当前,不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粗暴等问题。
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教育管束不够,导致孩子缺乏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这种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对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3.社会风气不纯近年来,一些负面消息层出不穷,社会风气日趋不正。
网上游戏沉迷、网络暴力、学校欺凌等问题成为了困扰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难题。
学生受到种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德育水平难以提升。
二、突破1.多方合作,构建德育共育机制在解决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问题方面,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德育共育机制。
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应该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学校可以与社区、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开展道德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与家长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
家长可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积极参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德育共育的机制,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道德水平下降的问题。
2.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重新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情感教育、游戏教育、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和成长。
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
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德育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方法单一、内容空洞、缺乏实践等。
因此,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德育教育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德育教育。
这种观念的偏差导致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高,投入不足。
因此,要加强德育教育,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明确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品德的塑造者,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引导学生。
家长也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德育内容课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德育课程存在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因此,需要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德育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一方面,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要开发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并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增加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和话题,如网络道德、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三、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往往以说教为主,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德育实效,需要创新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困惑和解决的思路
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困惑和解决的思路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困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小学生的思想也变得复杂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令教师们普遍哀声叹气,甚至出现素手无策的现象.我认为就现在来说,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困惑。
(一)对小学德育地位评价的困惑1.对小学德育地位的困惑。
理论上要把学生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但事实上是可抓可不抓,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好坏主要还是看学生成绩,它是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普遍关心的重要内容。
因此,它也成了一个长时期以来一直争辩不休的话题.在对德育地位的认识上,出现了一种“理论上越辩越明白,实践中越做越迷茫"的奇怪现象。
2﹒对当前德育评价的困惑。
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问题是一个让教育界,乃至于整个社会困惑已久的老问题,它严重阻碍了小学德育的健康发展。
其困惑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品德评定系统如何确定.近年来,不少地区都在探索“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定”的研究与实践.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研究力量,也难以形成在较大范围内具有推广价值的评价方案。
二是如何看待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对于小学校长来说。
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比思考和规划学校的德育工作更难。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校艰苦努力一年甚至于数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由某一学生偶发事件,“一票否决”、“一落到底"、“前功尽弃”;三是学校、社会“两重天”.比如,为什么“学校里的好学生”,到了社会并未能成为好公民?一些“好学生”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有理想、有觉悟,但在公交车上老弱病残我不让、在家里“自己的事情父母做”、社区里他人困难别找我。
教师困惑,怎么好好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就“变坏”了呢?社会困惑,这些起码的事都做不到,学校是怎么教育孩子?为此,小学德育工作经历种种挑战和困惑。
(二)德育教学在各个环节存在的困惑学校德育工作应是学校、社会、家长共同完成的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标。
但我们在实践中往往达不到这种配合的过程。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突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阅历的增加,人们对爱和尊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培养好人才,学校德育教育日益受到各方面关注。
小学作为教育的基本阶段,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问题一:德育教学缺乏个性化、多样性和创新性当前,小学德育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解道德道理、传授道德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性和创新性需求。
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道德教育感到厌烦和无聊,视德育教学为一种枯燥的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道德教育课程。
例如,如果学生喜欢运动,可以组织体育比赛来强调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
如果学生喜欢音乐,在道德教育中可以注重音乐美学教育,并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模式多是一种单向传递,教师传递道德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社会实践和多元化教育很少被引入课堂,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缺乏兴趣。
突破方案:参与性、体验性和交互性的德育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交互性,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实践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和兴趣爱好实践纪律、培养情感、锻炼意志、进行团队合作的活动,从而增强道德理解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问题三: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评价是依靠传统的测试和考试来判断学生道德行为和伦理品质,评价手段单一,容易忽略学生的性格和情感方面,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例如:自我评价、互评、客观评价、情感性评价。
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正、透明的德育管理平台,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性,更好地发挥和育人功能。
总结:小学德育教学是立德树人工程的关键环节,可以为未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德育教学反思与创新
初中德育教学反思与创新
导言: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使命,而德育教育则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初中德育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培养。
然而,在我们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初中德育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 重拾德育教育的意义
2. 德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二、初中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思想不够深入
2. 学校德育教育的整体规划不足
3. 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脱节
三、初中德育教学的创新
1. 加强德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
2. 建立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
3. 强化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四、德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
1. 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
2.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五、德育教学中的家校合作
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 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
六、德育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
1. 德育教学的规划和实施
2. 德育教学的效果评估
七、德育教学的拓展与创新
1. 利用新媒体开展德育教学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
初中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关键环节。
通过反思和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真正实现学生成长为道德品质高尚、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优化分析
小学德育教学的困境与优化分析
小学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当前存在着一些困境。
德育教学难以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当前小学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度不高,德育教学往往变成了独立的活动,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德育教学受到评价体系的约束。
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成长,但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科成绩为重,对学生品德等非学科能力的考核和反馈不足,导致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度降低。
德育教学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德育课程的开展需要合适的教材、教具和场地等资源的支持,但目前的情况下,这些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配置,导致德育教学缺乏有效的支持。
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德育教育。
家庭是孩子德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德素养,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社会也应该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支持和资源,组织一些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成长的机会。
小学德育教学存在一些困境,但通过整合学科教学、建立全面评价体系、加大资源投入以及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可以优化小学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领域中德育教学变革的困惑与创新
作者简介:刘文文,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
摘要:教育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德育同样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它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革。
探讨中国中小学德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变化历程,比较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德育课程的建构,进而对当代德育若干问题作一理性思考。
关键词:德育;困惑;创新;生活世界
作为教育核心要素之一的德育,它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革。
探讨中国中小学德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变化历程,比较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德育课程的建构,进而对当代德育若干问题作一理性思考,有助于从一个侧面加深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与认识。
一、历史层积的德育困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到来。
与社会性质的根本变革相适应,共和国德育致力于“破旧立新”的观念大调整,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以苏联为师法对象的政策导向,努力构建以“五爱”为核心的新德育框架。
应该肯定,这一新德育构想是符合新生共和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环境的,但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僵化以及极“左”思想的泛滥,中国德育的
政治化倾向愈演愈烈,至“文革”时更达致极点,从而严重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德育工作规律。
直至“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小学德育伴随着社会发展的结构转型和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进行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同时也引来了许多德育发展中意想不到的困惑和问题——德育政治化与知识化。
(一)德育政治化问题。
依据“大德育”理念,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小学德育是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五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德育本身就包涵有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德育政治化”,则是指德育的意识形态化,它突出德育中“高、大、全”的政治导向,窄化了德育的本质内涵。
(二)德育知识化问题。
德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撞击、对话与升华,而德育知识化则把人类这一高尚的精神活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灌输与接受。
苏格拉底在与美诺讨论美德是什么时,曾明确地肯定“美德就是知识”,以美德不是知识,那就不可教了,强调了道德形成的理性主义原则。
苏格拉底举例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理性,勇敢对它是有害的。
”然而,后人却为了教学的便利,把美德细化为许多知识节点——德目,进行类似于科学领域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结果是道德知识普及了,德性人格反而走向迷失。
学校德育有时向学生灌输相互对立的东西。
如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觉将自私自利、投
机取巧的消极品质带给学生。
道德教育不仅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反而容易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斥和抵触,反而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德育的内容逐年有所更新,但德育的方法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知识宣传和说服教育上,片面地把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知识的获得看作是德育的全部内涵。
二、当代德育创新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当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首先应求助于教育。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教育的功能,但它反映了教育对社会道德的重要影响。
面对百余年历史层积中的“德育政治化”、“德育知识化”问题,以及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长期浸染和渗透,德育仿佛离开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真实生活世界,成了随风漂移的天上白云。
“改革开放”后,德育工作慢慢从天上回到地面。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中国德育创新的必然选择。
回归“生活世界”的当代德育的创新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础。
出自对传统书本知识中心论的反感,20世纪初年的杜威即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旨在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师承杜威的陶行知则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出发,把它改造成“生活即教育”,从而更加突出了教育的生活基础。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是无处不在的,故而教育也就普遍存在。
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是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到处是生
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要与浑浊的落后的生活同流合污,而是要用先进的生活进行价值引导。
同理,道德教育也不可能无故发生,它也是要在真实生活的困难境遇中进行适时的价值引导,以促进其内在德性的自然生长。
陶行知说:“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
”如果学生不能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遇到疑难的问题,产生价值的需求,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变成缺少对话的独白与灌输,学生的内在德性提升和美好的“可能生活”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树立完整的生命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
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乃是为了生活中的人,为了生活中那完整的生命存在及其健康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诸多发展潜质的生命体,它不是“物”,而是“人”,即使刚刚生下来的婴儿,他也有人的尊严与自我。
为此,我们要“把人当人看”,要善待每一个生长中的生命体,不仅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更要细心的呵护与全方位的滋养。
作为人类的崇高追求,教育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但遗憾的是,就学生的现实生存状态而言,不把人当人看的反人道事例常常见诸报端,有些学校体罚现象似有卷土重来之势,至于家长不顾学生兴趣而随意追加课业负担的善意摧残,更是数不胜数。
(三)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共谋和谐社会发展。
就客观现实而言,回归“生活世界”即是要正视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差异。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世界正在缩小成为一个村庄。
面对扑面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冲击,我们首先要以开放的心态予以积极的接纳,对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价值取向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善意的理解……另外,我们也要结合中国国情民性进行实践再探索和理论再创造。
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教育和优秀道德遗产固然要认真学习,但这种学习一定要牢牢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树立中外融通的理性学习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需要。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 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 高领飚、庄兆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5]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 [美]杜威著,赵祥麟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