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78例

合集下载

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机制分析

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机制分析

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机制分析发表时间:2018-07-26T11:34:16.82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作者:粟文海[导读] 系统性硬化(SSC)属于一种结缔组织疾病,症状表现为皮肤增厚,并且伴随一定的纤维化,对患者的内脏系统造成损害。

湖南省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靖州医院 418400【摘要】目的: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一共收治20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患者进行研究,探讨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机制。

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一共收治20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阳和汤加减进行治疗。

根据发病部位进行加减,每天服用1剂,分两次服用。

评估疗效。

结果: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19例(95%)。

结论: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的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关键词】阳和汤加减;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中医辩证;疗效系统性硬化(SSC)属于一种结缔组织疾病,症状表现为皮肤增厚,并且伴随一定的纤维化,对患者的内脏系统造成损害。

该疾病容易导致患者残疾,甚至于死亡,给患者的身体和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系统性硬化发病原因目前尚在研究中,治疗难度大。

传统治疗主要以西医为主,激素结合免疫抑制剂为常规药物,不良反应多,疗效欠佳。

随着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硬化的实践越来越成熟,并且疗效佳,对改善患者皮肤硬化增厚的症状具有积极的作用。

根据该疾病的病情程度可划分为三种阶段:肿胀期、硬化期、萎缩期。

具有特异性的硬皮病早期临床表现是皮肤肿胀增厚,开始于手指和手。

随后出现多种多样的表现,主要在皮肤、肺、心脏、消化道或肾脏。

无雷诺现象的病人中,肾脏受累的危险性增加。

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加味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阳和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阳和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阳和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熟地黄30g,鹿角胶(另烊、冲)9g,白芥子6g,肉桂、炮姜炭、甘草各3g,麻黄2g。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中鹿角胶、肉桂温经助阳;麻黄、白芥子、炮姜、肉桂辛热散寒,甘草和中,熟地与麻黄、白芥子合用,则静守不滞腻与行散不伤正并用。

全方共奏温阳散寒,解凝消滞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阴证疮疡之病证。

'本方具有增强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废物的排泄,促进对产理产物的重吸收与排泄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疮疡局部漫肿、钝痛、不红不热,以及全身有寒象者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骨髓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症、颌下腺炎症、肌肉深部脓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乳腺小叶增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哮喘、痛经、多发性神经根炎、鼻渊、遗尿、乳腺癌、乳房纤维瘤、骨膜炎、颈椎肥大、雷诺氏病、腰肌劳损、喘息性慢性气管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头痛、癫狗、慢性盆腔炎、渗出性胸膜炎、慢性细菌性痢疾、右心衰竭、结肠冗长、阳痿、阴缩症、附睾结核、水疝、关节腔积液、肩关节周围炎、频发性肢软无力症、白细胞减少症、无脉症、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席汉氏综合征、月经过多、经漏、闭经、不孕症、白带、赤带、小儿痄腮症,唇风等病证,而必须症见局部疼痛,漫肿无头,不红不热,脉沉细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阳不振,寒凝脉阻型)治宜温阳散寒,益气活血。

以本方去鹿角胶,加丹参15g,制附片、红参、当归各10g,细辛3g为主治方。

2.右心衰竭(肾阳不足,心脉凝滞型)治宜温补心肾,宣肺健脾。

以本方加白术30g,茯苓、丹参各20g为主治方。

3.渗出性胸膜炎(阴寒积聚,阳虚饮伏型)治宜温阳散寒,豁痰利水、以本方去鹿角胶、肉桂,加生黄芪20g,葶苈子12g,全瓜萎、猪苓各10g为主治方。

4.头痛(督脉虚寒型)治宜温肾散寒,升阳止痛。

强心名方阳和汤

强心名方阳和汤

另外,方中最神奇的一点在于,它合理利用了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使“麻黄得熟地不发表,熟地得麻黄不凝滞”,互相之间起到了扬长避短的协同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实,阳和汤能强心利尿,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白细胞,并有激素样作用,还可保肝,利胆,抑菌,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调节性腺功能。由于它具有多种
1、水肿
蔡××,女,75岁,1996年4月4日初诊。患者慢性心力衰竭10年余,曾多次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强心利尿剂后缓解,但停药后仍恢复原状。本次因下肢浮肿加重一月,用西药无效而来我院心血管专科门诊。刻诊:胸闷心悸、气喘咳嗽
分析此方药性搭配合理、组方得体,其作用尤其是由风寒湿引起的阴寒诸证要进一步辨证施治,效果有可能更为可观,同时,该组方药源广泛,费用便宜,很值得当今医界探索总结提高,有助于关节病痛患者的治疗康复。
阳和汤新用验案二则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炭、麻黄、生甘草等组成,具有温阳气、通经络、除痰结之功效,是外科治疗阴症痈疽的主要方剂。笔者根据其作用,用于下述诸证,获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吾旧友昔日体内某部身患骨髓炎常服之,效果较为明显。2008年有一位关节滑膜炎女性中年患
者前来求医,见之关节弥漫性肿胀,半年有余,活动障碍,贫血面容。经多处西医予以封闭、抽液并到省级医院手术治疗,但效果不显反而关节肿胀日渐严重。患者自感失望,内心非常痛苦,害怕造成终身残疾之后果。吾初诊之采用:第一减量缓停西医激素之类抗炎药:第二改用中药“阳和汤”加减,经服药一周治疗后,患者面容改变,患处肿胀疼痛、活动障碍有所减轻。第二次面诊,见状效不更方,只在原方加减调整剂量。给药十天。第三次患者前来面诊,患处肿胀解除,其疼痛、活动障碍减轻大半。吾再给药十天,并按原剂做成丸剂以巩固疗效三个月,至今患者关节活动如常。本人继后以此方剂加减治疗类似病例两人,收效满意,可值得推广、试用。

阳和汤加减治验两则

阳和汤加减治验两则

阳和汤加减治验两则阳和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洪緒的《外科全生集》,由熟地黄、鹿角胶、干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甘草组成。

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的功效。

原治流注、流痰及一切阴疽。

笔者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紧紧抓住“寒性凝滞”之病机,灵活加减,用以治疗多种病证,均获满意疗效。

今不揣浅陋,仅举两则验案,以供参考。

1.乳疽(慢性乳腺炎)患者,女,26岁,1995年12月19日诊。

2月前因哺乳断奶而致左乳房红肿胀痛,经静滴青霉素、内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后肿痛减轻,遂自行停止治疗;岂料月余后左乳肿痛又作,肿块变硬增大,仍宗前方服用1剂后肿痛不减,反增形寒怕冷,头晕,恶心,腹泻等,故于今日再次前来求治。

刻诊:面色苍白无华,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左乳肿块如鸭蛋大,质硬触痛,不热,皮色如常,舌淡、苔白润,脉沉细弱。

诊为乳疽。

此乃血虚寒凝,乳络壅滞所致;治拟温阳散寒消肿,行瘀散结通乳。

投阳和汤加味治之。

处方:熟地15g,鹿角霜、黄芪、瓜蒌各20g,白芥子、肉桂、炮姜、白芷、浙贝母、炮山甲、香附、乳香、没药、半夏、皂角刺各10g,麻黄、甘草各6g,日1剂,水煎服。

服2剂后,疼痛减轻,乳头可挤出少许黄色稠厚乳汁。

病有转机,击鼓再进2剂后,患乳肿块上可见约3㎝×4㎝大小的红色斑块,中央压之波动;遂在局麻下,用三棱针烧红速刺斑块中央,并拔火罐,排出血性稠厚乳汁约100ml,疼痛顿减,肿块缩小。

守方继服2剂后,并采用拔罐、挤压等方法,从针孔和乳头排出血性乳汁和脓液约300ml。

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前方再投4剂,并辅以静滴青霉素、甲硝唑,人工排出少量瘀积乳汁和脓液。

药尽告愈,未再复发。

按:本例患者由于缺乏医疗常识,自行采用停止哺乳的方法回乳,以致乳汁瘀积,乳络壅滞,郁久化热酿毒,加之误用苦寒清热药,迁延日久,耗伤气血,最后表现为一派阳虚寒凝之乳疽症。

根据“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的原则,选用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的阳和汤加味治之。

治疗硬皮病的中医药方

治疗硬皮病的中医药方

治疗硬皮病的中医药方
治疗硬皮病的中医药方
作者:挚爱
1 寒凝血瘀证
证候特点:肢端皮肤发硬,肤色黯褐,指、趾端青紫,口唇色沉,遇寒尤重。

伴有关节疼痛,肤表少汗,毛发脱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涩。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方用阳和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炙麻黄、熟地黄、白芥子、炮姜、当归、桂枝、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生地、丹参、羌活、僵蚕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风湿免疫科唐先平
加减:关节疼痛者加羌活、独活、威灵仙等。

雷诺现象明显者加鸡血藤、莪术、片姜黄等。

中成药:可选用风湿祛痛胶囊、寒湿痹冲剂等。

2 湿热瘀阻证
证候特点:局部皮肤变厚或紧张。

手指皮肤浮肿,皮纹消失。

甚至指端皮肤溃疡、坏死。

伴发热,关节肿痛。

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宣痹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当归、玄参、金银花、蒲公英、萆薢、木瓜、牛膝、薏苡仁、苍术、滑石等。

加减:热重者加羚羊角粉、白花蛇舌草、黄柏、连翘等;肿甚者加土茯苓、防己、车前子、泽泻等;皮肤溃疡疼痛者加乳香、没药等。

中成药:可选用湿热痹冲剂等。

中医知识:阳和汤的案例及治疗

中医知识:阳和汤的案例及治疗

阳和汤在临床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介绍阳和汤的案例及治疗,以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为大家讲解:
患者右上肢食指肿胀,麻木不仁,关节失去灵活,疼痛三天三夜,呻吟不止,彻夜难眠,注射青霉素,内服消炎痛无效,疼痛不减,遂来就诊,诊见:痛苦病容,呻吟不止,右上肢食指明显肿胀,关节运动受限,触之皮肤坚硬,无灼热感,证属寒湿凝滞,气血郁阻,血络阻塞。

治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利湿削坚,方用阳和汤,之后痊愈。

此患者症属中医学痹症、阴疽范畴,西医诊断为指硬肿症。

此病寒冬腊月多见,三九严寒当冲,寒邪侵袭身体肌肤。

本例患者素来阳虚体弱,寒邪侵袭食指,以致寒凝血滞,血络受阻,形成闭阻,不通则痛。

此症选用阳和汤治疗,组成药物为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生甘草,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少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腠理,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

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

这部分内容中功效及主治为考试的重点内容,例如:
1. 阳和汤的主治为:
A.血虚寒厥证
B.心肾阳衰寒厥证
C.浊阴上逆证
D.阴疽
E.阴寒内盛证
1.【答案】D。

解析:阳和汤的主治为阴疽。

贴骨疽、脱疽及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

以上就是阳和汤的案例及治疗的重点,预祝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阳和汤加减治阳痿医案、配方

阳和汤加减治阳痿医案、配方

阳和汤加减治阳痿医案、配方阳痿为男子性功能障碍中的常见病,其病因颇多,病机复杂,但仍以阳虚为多见。

正如张景岳所说:“阳痿者,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仅有之耳。

”阳气亏虚,则宗筋失于温煦、养,作强不能而为阳痿。

因此凡属阳虚之阳痿在治疗时首应顾护阳气,可予阳和汤以温阳补血。

【临床应用】李氏以阳和汤加减治疗阳痿35例,其中辨证属脾肾阳虚、寒痰凝滞型,药用阳和汤去甘草加半夏陈皮、淫羊藿、山药、九香虫;辨证属命门火衰、寒凝宗筋型,药用阳和汤去甘草加附子、乌药、小茴香、淫羊籗、巴戟天。

结果:治愈(阴茎勃起坚挺,伴随症状消失或减轻,性生活恢复正常)26例,占77%;好转(阴茎勃起,性生活有时较困难,伴随症状减轻)5例,占14.3%;无效(阴茎勃起困难,不能进行性生活)4例,占8.7%;总有效率为91.3%。

王氏、崔氏等亦有验案报道。

【病案举例】1.李某,男,34岁,农民,1992年1月18日就诊。

患者阳物勃起不坚,不能同房已半年余。

曾服男宝、金匮肾气丸等不效。

现阳痿伴阴囊湿冷,腰酸,膝以下发冷。

舌胖淡,苔白略滑,脉沉细。

询问得知其在豆腐坊工作多年证属阳虚寒凝,治当温阳散寒,以阳和汤加减。

处方:熟地30g,麻黄12g肉桂6g,鹿角霜10g,白芥子10g,生姜3g,威灵仙15g,甘草6g6剂后阳事渐振,诸症悉减。

继进6剂已能交合,下肢复温。

再进6剂巩固疗效,性生活满意。

按:患者终年劳作于阴冷潮湿之地,久劳伤肾,复为寒气侵袭,由外而内,由下肢而至宗筋。

以阳和汤温阳散寒通滞,尤其是重用麻黄辛温发散、通阳开窍,去内外之寒气,使阳复寒去,药合病机,收效甚快。

2.张某,男,42岁,教师。

患者3年前行房受凉感冒后,渐见腰酸无力、阳事不举,畏寒肢冷,服用男宝及延生护宝液后,虽有勃起,但举后不坚,不能行房思想苦闷,记忆力减退。

诊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细证属阳虚寒凝,气滞血瘀,治宜温阳祛寒,理气化瘀。

方用:鹿角胶(烊化)15g,仙灵脾、仙茅、肉桂、香附、郁金、炙甘草各10g熟地20g炮姜、炙麻黄各8g,威灵仙30g.服用7剂后,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明显好转,已能行房,但举不坚。

阳和汤加减方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阳和汤加减方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阳和汤加减方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陶茂灿;曹毅;宋欣伟;贺倩倩;孙丹;邱础;许美雯;施晨璐;张云鹏;李园园;杨晓红【摘要】[目的]观察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疗效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60例患者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阳和汤)组,口服中药阳和汤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口服;对照( D-青霉胺)组,口服D-青霉胺,开始剂量250mg/d,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至0.75 g/d-1g/d,并同时服用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每次各2片,3次/d,减少D-青霉胺的毒副作用。

所有病例每2周复诊1次,治疗前后对患者皮肤厚度评分,同时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月分别检测患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谱、抗着丝点抗体( anti-centromere antibody,ACA)、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类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of metalloproteinase-1,T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类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of metalloproteinase-2,TMP-2)等实验室指标,3个月后判定疗效。

[结果]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总有效率达70.00%,优于对照组(P<0.05);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自身抗体中AC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阳和汤加减能降低皮肤硬度积分(P<0.05);阳和汤组患者ESR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能降低硬皮病患者CTGF水平(P<0.05)、下调血清TIMP-1及TIMP-2(P<0.01),上调血清MMP-1水平(P<0.05)。

阳和汤加减治狭窄性腱鞘炎

阳和汤加减治狭窄性腱鞘炎

阳和汤加减治狭窄性腱鞘

狭窄性腱鞘炎是腱鞘韧带增厚,造成管道狭窄,压迫增粗的肌腱,而引起的肌腱滑动障碍。

男42岁,1992年8月6日就诊。

左腕关节桡侧疼痛1年余。

患者1年前出现左腕关节桡侧疼痛,持重时乏力且疼痛加剧,活动不利,久治未愈。

诊见:左腕关节茎突外有一蚕豆大小隆起物,局部皮色不红、不热,握拳尺偏试验阳性,舌质淡,苔白滑,脉沉。

线摄片未见异常诊断:狭窄性腱鞘炎。

证属痰湿凝聚,治以化痰祛湿,温通经络,方以阳和汤加减。

处方:
白芥子20g,熟地30g,姜炭9g,鹿角胶12g,麻黄、肉桂、乳香、没药、生甘草各6g,羌活3g,
每天1剂,水煎服。

3剂后疼痛消失,又服7剂,隆起物消失。

嘱其勿投手过度,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例病程年余,邪已入络,隆起物不红不热,结合舌脉,辨属阴证。

故以阳和汤温经通络,重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邪,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以羌活为引经药立达病所,使病除而愈。

阳和汤合二陈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阳和汤合二陈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阳和汤合二陈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药物组成】熟地30 g 肉桂3 g 麻黄2 g 鹿角胶9 g 白芥子6 g 姜炭2 g陈皮12 g 半夏12 g 茯苓9 g甘草6 g 。

【组方依据】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如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气亏虚,运化失健,气血生化乏源,则致营血亏虚;脾不运化,不能化精而化水湿,水湿内停,聚而为痰,正气谓“脾为生痰之源”。

脾虚日久,则伤中阳,中阳不振,阴寒内生,寒凝痰滞,加之营血本虚,可致寒痰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而成痈、疽、流注等。

因血虚痰凝,则见胸闷头晕,肢节疼痛,面色无华,身倦乏力,手足麻木;寒痰凝滞,则见形寒肢冷,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淡不渴,脉沉细等。

故以此二方相合,温补营血,散寒除痰,健脾益气,通络止痛,则诸症自除。

【方药分析】方中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藉血肉有情之品助熟地以养血;寒凝痰滞,非温通经脉不足以解散寒凝,故以炮姜、肉桂温中有通;麻黄开腠理以达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陈皮、半夏燥湿理气化痰,和胃降逆,合白芥子增强祛痰之力,与温补药并用,可使补而不腻;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生用有化毒之功。

全方合用,既可散阴凝寒痰,使阴破阳回,又可温补营血之不足,使营血虚滞得除,尚可健脾祛湿,以绝生痰之源,共成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健脾祛痰之效。

【用方指征】临床上以各种流注、痰核、鹤膝风、脱疽等,患处温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胸膈痞满,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应用】1.头痛临床上以头部重痛如裹,痛势不甚,绵绵不休,遇冷加重,或伴头晕心悸,形寒身倦,胸膈痞满,恶心欲呕,食少口淡,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者可以本方治疗。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气短心悸,胸闷头晕为主症,伴形寒肢冷,面色觥白,肢倦神疲,脘部痞满,纳食减少,或有晕厥,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缓或结代无力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阳和汤加减治百病

阳和汤加减治百病

阳和汤加减治百病阳和汤加减治百病阳和汤将其广泛的用于治疗属阴证的癌症、良性肿瘤、哮喘、鼻炎、体虚、紫癜、骨质增生、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皆曾获良效。

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

治宜温经补血,散寒通滞。

阳和汤出自清朝名医王洪绪的著作《外科证治全生集》,是王家的一张祖传秘方。

阳和汤熟地40g,鹿角胶12g(烊化),白芥子8-12g,生甘草4g,肉桂4g(后下),炮姜2g,麻黄2g。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者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方用姜炭、肉桂温热之品为臣。

脾主肌肉,姜炭温中,破阴通阳;寒在营血,肉桂入营,温通血脉。

佐以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两味合用,既能使血气宣通,又可令熟地、鹿胶补而不滞。

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是补血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与滋腻之品相伍,宣化寒凝而通经络,补养精血而扶阳气。

用于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化阴凝而布阳气,使筋骨、肌肉、血脉、皮里膜外凝聚之阴邪皆得尽去,故以阳和名之。

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臣;姜炭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白芥子消痰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均以为佐;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加味阳和汤1、对于肺火旺盛的患者,桑麦阳和汤:桑白皮12g+麦冬12g+阳和汤原方以桑白皮清肺热,麦冬滋肺阴,即可抵消阳和汤温燥伤肺之副作用。

2、春夏季节服阳和汤,还可考虑仿肾气丸补中有泻之制方思路,泻肾浊,潜肝阳。

泽苓阳和汤:泽泻8g,茯苓8g,猪苓8g,牡丹皮8g,白芍12g+阳和汤原方以泽泻、茯苓、猪苓泻肾浊,牡丹皮泻肾热,白芍柔肝潜肝阳,以抵消阳和汤的温补造成的肝肾阳亢火旺之副作用。

硬皮病的中西医治疗经验良方 (2)

硬皮病的中西医治疗经验良方 (2)

硬皮病的中西医治疗经验良方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及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征的疾病。

其发病率在结缔组织疾病中仅次于红斑狼疮。

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种类型,前者损害仅限于皮肤,后者不仅侵犯皮肤,还累及食道、胃肠道、肺及肾等全身多种脏器。

本病临床上以皮肤损害,骨、关节、肌肉受累的疼痛、强直、变形较多见,可归属于中医学“皮痹”、“痹证”的范畴。

系统性硬皮病累及内脏,以其主要临床症状及相应受损严重之脏腑可分别属于“心痹”、“肾痹”、“肺痹”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HLA-B8的频率增加,亲属中抗核抗体及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高。

(2)血管异常:特别在系统性硬皮病表现突出。

患者多有雷诺现象,甲皱毛细管袢清晰度差,数目显著减少但明显扩张,血流缓慢。

在疾病早期血清中可以检出一种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因子使血管产生病变,由此活化血循环中的一些细胞并释放出强效的介质促使组织纤维增生。

在皮肤肺、肾可以见到小动脉内膜下纤维化。

(3)免疫异常:在系统性硬皮病可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有些并具有特征性,但一般与发病机制关系不大。

B细胞活性的提高与辅助性T细胞功能的增强有关。

后者尚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可溶性因子与其他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释放的介质一起对成纤维细胞的趋化、核分裂和胶原合成起调节作用。

(4)胶原代谢的失调:在患者,循环的Ⅲ型胶原前肽及型胶原前肽及皮肤水肿期的Ⅲ型胶原前肽及型胶原增加,其成纤维细胞的I型胶原和MRN A值增高。

由于氨基前肽裂解缺陷促使细原纤维形成并导致可以反馈控制胶原生物合成的游离的前胶原肽数量减少。

此外,纤维连结蛋白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在患者纤维化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周围其含量增高。

2.病理在早期损害中,胶原纤维束肿胀和均一化。

胶原纤维间和血管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血管壁水肿,弹力纤维破碎。

晚期真皮明显增厚,胶原纤维索肥厚硬化,排列紧密,成纤维细胞减少。

阳和汤---神奇的方剂,组方精准,堪称妙方

阳和汤---神奇的方剂,组方精准,堪称妙方

阳和汤---神奇的方剂,组方精准,堪称妙方〖方源〗《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熟地一两(30g)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麻黄五分(2g)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姜炭五分(2g)生甘草一钱(3g)〖用法〗以上八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一钱(3g),日二次。

临床效果胜过水煎服。

〖用法〗水煎服。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主治〗阴疽。

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解〗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

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者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方用姜炭、肉桂温热之品为臣。

脾主肌肉,姜炭温中,破阴通阳;寒在营血,肉桂入营,温通血脉。

佐以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两味合用,既能使血气宣通,又可令熟地、鹿胶补而不滞。

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是补血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与滋腻之品相伍,宣化寒凝而通经络,补养精血而扶阳气。

用于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化阴凝而布阳气,使筋骨、肌肉、血脉、皮里膜外凝聚之阴邪,皆得尽去,故以阳和名之。

〖运用〗1.本方为治疗阴疽的常用方剂。

以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脉迟细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2.如兼气虚不足,可加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效果更佳。

3.用本方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血虚寒凝者。

〖附方〗1.小金丹《外科证治全生集》白胶香制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一两五钱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归身酒炒,各七钱五分麝香三钱墨炭一钱二分上药各研细末,用糯米粉一两二钱,同上糊厚,千槌打融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二百五十丸,临用陈酒送下一丸,醉盖取汗,流注将溃及溃者,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

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部性难治性冻疮疗效确切

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部性难治性冻疮疗效确切

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部性难治性冻疮疗效确切摘要:冻疮是常见的外科疾病,该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且症状随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增减趋势。

本病好发于儿童,并随年龄增长,大多数患者可不药而愈。

然而,本病也有难缠者,经年不遇,难以根治,且患者大多数身体壮实,除局部症状外,无从辩证,普通体疗方法难以奏效,患者倍受煎熬。

关键词:阳和汤、冻疮、冰凝、温通、温散冻疮是常见的外科疾病,它是人体在遭受寒冷邪气侵袭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

临床上以肢体暴露部位的局部性冻疮最为常见,局部冻疮的外在特点以冻伤局部肿胀发凉、瘙痒、疼痛、皮肤紫斑或起水疱、溃烂为主要表现,除此之外尚有感觉减退、运动不灵活;全身性冻疮则以体温下降,全身僵硬,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如若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且症状随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增减趋势。

本病好发于儿童,并且随年龄增长,大多数患者可不药而愈。

然而,本病也有难缠者,经年不遇,冬季症状加重,局部除上述症状外常伴有感觉减退、运动受限等表现,而随着天气转暖其症状虽有缓解,然而却出现局部皮肤渗液、瘙痒、局部批文下降、触之冰凉似“鬼手”,甚至在仲夏季节,亦如此。

病状岁岁如此,难以根治,且患者大多数身体壮实,除局部症状外,无从辩证,普通体疗方法难以奏效,患者倍受煎熬。

今,姑且称此类冻疮为难治性冻疮。

在多年中医临床实践中,我将对局部性难治性冻疮的治疗方面的一些认识概括如下:一:源流。

本病名称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该著就本病的病因、属性方等进行过阐述;之后多家医著均有只言片语的论述,然而罕见有出于该著者;至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则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且所载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内服剂、外用剂、灸法、甚至利用了冬病夏治的时令气候疗法,著论精辟,可操作性强,临床较为适用;至明清时期,有特色的医著如《外科正宗》等对本病病理又另有新论,并且王维德撰写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所创制的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方剂虽不是本病专方,但对本病的治疗却开辟了新的思路。

中医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

出 自己的见解 ,为该病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 了参考
【 关键词 】 系统性硬化 病;中医药;综述
[ s a t I i p p r s s mi s l oi p to e ei i C ie e dc e C ie e dc e rame t n i e t a E tr a Ab t c ] nt s a e y t c ce s a g n s h n s ii , hn s ii e t n dda c c l xen l r h , e r s h sn me n me n t a l i
种 原因不明,临床上 以局 限性 或弥漫性皮肤 增厚和纤维化为
特 征 , 可 影 响 内脏 ( 、 和 消 化 道 等 器 官 ) 也 心 肺 的全 身 性 疾病 。
地龙 、王不 留行 。②寒湿痹阻型 ,治以散寒除湿 ,温 阳通 脉 。 方药 :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 附子细辛汤加减 。 黄芪、 白芍药 、 桂枝 、 炙麻黄 、炮附子、细辛 、王不留行、生姜 、大枣、皂刺 、 土鳖虫、僵蚕 、水蛭 、丹参 、鸡血藤 。③ 痰阻血瘀 ,治以祛痰
分化 ,则痰瘀渐 结,络脉受阻 。时水治p等指 出本病 的发病机 1 理是本虚 标实,阳气不足 ,卫外不 固,胺理不密 ;风寒湿之邪 伤于血分 ,致 荣卫行涩,经络时疏 s ,造成经络 阻遏 ,气血 疲 滞而 发病 。 应治 以益气养血 , 活血 化癖 , 温经散寒 , 除湿 化痰 , 通络 除痹 为法 。罗云玲等l认为此病属素体气血虚弱 ,卫外 不 4 】 固,膝理不密 ,风寒湿邪乘虚而 ,客于肌肤经络之间 ,致营卫
的发生 ,以阳气亏虚为本 ,痰毒阻络为标 ,证 属本虚标实,五 脏虚损 , 劳欲过度 , 情志所伤等 为内因; 体虚外感 , 外邪 入侵 , 饮食 不节 ,外伤等 为外 因;致痰伏于络 ,痰郁化毒 ,痰 毒阻络 而发病 。邱 志济【等认为其病机虽多为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 失 】 调 ;或 内伤劳倦 ,情感刺激 ,疾病误治 ;或病 后失养,脾胃受 损 ,气 血亏虚 ,筋脉 失养 ,久则局部络 阻,肌肤萎缩 、干 枯、

阳和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阳和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 关键词】 乳癖散结汤 乳房囊性增生
[ 中图分类号 ] 6 5 8 R 5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5 09 2 0 )5 1 2 1 10 —0 1 (0 70 —0 0 —0 乳房囊性增生病 也称乳癖 或乳腺 增生症 , 乳腺 间质 的 良 无 变化。 是 性增生 , 可发生于腺管周 围并伴有 大小不等囊肿 形成 ; 也可发 生 3 典型病例 腺管 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 增生 , 伴乳管囊性 扩张 ; 另一类是 笔者 , ,2岁 , 女 4 干部。两侧乳 房肿 块已发现 5年多 , 肿块增 小叶实质性增 生。本病是妇科 常见病症 , 是常见 于 2 4 岁之 大 , 有胀痛 , 年 由于思想 负担 大 , 5 5 伴 近几 情绪 低落 , 躁易怒 , 烦 常 间 。突出的临床表 现是乳 房肿 痛和乳 房肿 块 , 胀痛具 有周 期性 失眠 , 在当地医院按神 经官 能症 治疗无好 转 , 入 院, 耐心 问 收 经 的特点 , 常发生或加 重在月 经前期 , 可推动 , 与周 围组织 分界 诊 , 为乳房 肿痛 十年余 , 当地诊 断为 乳腺 小叶 增生症 , 但 自诉 在 也 并不清楚。本病病 程长 , 病缓慢 , 绪波 动易 加剧 临床症 状 , 有 医院诊断为乳腺癌 。经本院 B超和病理诊 断均支持 所下诊断 发 情 伴有程度不等 的植 物神 经功能 紊乱病 症是本 病 的特点 , 人常 为乳腺d n 增生症 , 病 ,t - 触诊 见两 侧乳房 腺管 后小 叶多个 结节 性肿 表现为神经质症状 。 块, 大小不 等 , 可推 动 , 粘连 , 下淋 巴结 不肿 大 , 不 腋 给予乳 癖散 1 临床治疗 5 6例中 , 年龄最小的 2 7岁 , 最大 的 5 1岁 , 病程最短 者一 年 , 最长者为二 十年 , 乳腺 B超和病理诊 断 , 经 确诊均 排除结核 肿痛 及恶变者 。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 1 方药组成 柴胡 1 白芍 1g 香附 1g 漏芦 3 g 丝瓜络 . 0 0, 0, 0. 1g 生牡 蛎 3 g 先 下 ) 路 路通 1 红 花 1g 当归 1 g 皂 刺 0. 0( 、 0 0、 0、 1g 郁金 1 g王不 留行 2 枳壳 1g 甘草 7 。加减 : 0, 0, 5 0, g 伴有 经期 寒热者加黄芩 , 便秘 者加 芒硝 1 g 冲)倦 怠无力加党参 3 g 黄 5( , 0. 芩 3 g 消化功能较差者加鸡 内金 1 g冲 ) 0, 0( 。 2 2 疗效判定 痊愈 : . 临床症 状消失 , 检查 肿块 消失 ; 经 显效 : 临床症状消失或好 转 , 局部肿块 明显缩小好 转 ; 效 : 有 肿块 缩小 , 经期或情绪波动有增大但较 治疗 前有 明显改善者 ; 无效 : 治疗后 结汤加合欢花 2 g柏子仁 2 g 经服 5 0, 0, 0余天 , 临床症 状消失 , 病 人治愈 出院, 月后 复查无复发 。 三 4 讨 论 乳腺囊性增生病属于中 医乳癖 范 围。见一侧 或两侧乳 房 内 大小不等的肿块 , 经前期加剧 , 经后 缩小 , 绪波 动而加剧肿痛 , 情 常伴有肝气郁结的症 状 , 如易 躁易怒 , 心烦不 寐 等神经 质症 状 , 由于女性害羞的原 因不愿诊 治而被 家人 不解 , 常按神 经官 能症 治疗 。经耐心询问做通病人 的思想 工作故诊 断为此病 。乳 癖散 结汤即针对此病 因病 机而 设 , 中柴胡 、 方 白芍、 附、 香 郁金 、 枳壳 等药 , 肝解郁 , 舒 当归 、 红花 、 刺、 不 留行 等活 血化瘀 , 皂 王 漏芦 、 丝瓜 络 、 路路通 、 刺等 消肿解 毒 , 结通 络 , 蛎软 坚化 结 , 皂 散 牡 共 奏消郁散结之功 , 临床疗效较好 。

“收回阳气”的方子一一阳和汤,看好患者7年未愈的腰痛、腰椎骨质增生,

“收回阳气”的方子一一阳和汤,看好患者7年未愈的腰痛、腰椎骨质增生,

“收回阳气”的方子一一阳和汤,看好患者7年未愈的腰痛、腰椎骨质增生,从落灰的旧书中,幸获一“收回阳气”的方子后,看好患者7年未愈的腰痛、腰椎骨质增生。

多年后我才顿悟:中医兴衰与否,全看是否用心!记得我才十几岁时,有位精通骨病的老师,教了我不到两年,就被上海一家大医院聘去。

我问老师能否给我留个念想,或是给我些叮嘱教导。

他却只是摇摇头,对我说:“我教你的日子虽不多也不少,你年纪不大,却是个有心、用心的医者苗子。

书中能学的,你都会了,将来许多书中学不到的,还在后面呢。

”不久后,他启程离开,只留给我几本破旧不堪的书籍笔记。

我当时并没有在意,只是随手收了起来。

当时我心想,这老师颇有些抠门,这些书本如此破旧,想来不是他常用的东西。

结果几年后,我随意翻看时,发现其中一个名为【阳和汤】的方子,可堪大用!方组: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生甘草。

《外科全生集》原文中写的,此方用于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痰阻滞导致的阴疽。

也就是说,它本来是看外科的。

但是,我发现这方子,温补阳气、通达气血的作用不小,所以多年来,我常用于阴寒阻滞所形成的痹症。

痹症,中医用词,说的就是筋骨关节痛的毛病。

我用此方治过的,下面要说的只是其中一个。

57岁的常先生,从7年前开始腰疼,用过很多法子都不管用。

偏偏他又是个爱干活的主,每次腰上稍微舒服了些,就要去干农活,结果动不动就疼,一次比一次疼。

常先生说,这些年身上总是怕冷,腰间阵阵发凉,酸软无力。

左腿麻木不已,去拍过片子,一看发现是腰椎体骨质增生。

我看他苔白,舌质淡;痛处发凉、冷痛、酸软、乏力。

综合分析之后,我给他施方: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生甘草、杜仲、骨碎补、牛膝、鸡血藤,随症加减调理。

结果,不到一个月后,常先生反馈腰痛大有改善,疼痛缓解,行动相对自如。

原方继续加减巩固,疼痛消失,腰部不再发凉酸软,日常生活轻松很多,干活也不会伤到腰了。

其实这个医案并不复杂,就是“阳气不足”,这是许多中老年人的通病。

加味阳和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临床观察

加味阳和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临床观察

加味阳和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临床观察作者:杨莉侯昱唐希文等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加味阳和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原西药治疗不变的基础上,给予符合纳入标准的19例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患者口服加味阳和汤,每天1剂,疗程3个月。

观察患者皮肤硬度的改变,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19例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1例。

治疗后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正常。

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加味阳和汤可软化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患者的皮肤硬化,服用安全。

是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的有效中药复方,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加味阳和汤;脾肾阳虚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可影响多个内脏系统的结缔组织疾病。

和其它的风湿免疫病相比,关注度不够,研究较少。

SSc易致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目前病因不明,治疗困难。

西医一般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副作用大、疗效不显著,相对而言中医药疗效更佳,在软化皮肤、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方面较西医有较大的优势。

系统性硬化可分为肿胀期、硬化期和萎缩期,自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笔者应用加味阳和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化患者19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本组19例,男2例,女17例。

年龄14~72岁,中位数41岁。

弥漫性皮肤系统硬化症9例,局限性皮肤系统硬化症10例。

轻度硬化11例,中度硬化3例,重度硬化5例,其中7例有肢端溃疡。

实验室检查,19例抗核抗体(ANA)均阳性,滴度在1∶100~1∶1000之间,抗Scl-70阳性7例,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

1.2 诊断标准系统性硬化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系统性硬化(硬皮病)分类诊断标准[1]。

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78例

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78例

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78例
王付启;隋克毅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2(014)036
【摘要】目的:观察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近6年收治局限性硬皮病患者78例,采用阳和汤加减口服.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4.9%,结论: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疗效显著.
【总页数】1页(P187)
【作者】王付启;隋克毅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驻马店市中医院皮肤科;463000,河南驻马店市中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78例
2.阳和汤加减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指标的影响
3.阳和汤加减合鳖甲煎丸治疗乳腺结节验案
4.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分析
5.阳和汤加减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78例摘要目的:观察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近6年收治局限性硬皮病患者78例,采用阳和汤加减口服。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4.9%,结论: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局限性硬皮病中医药疗法阳和汤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组织中出现胶原纤维异常增生,导致皮肤纤维化和硬化为特点的疾病。

临床可以分为系统性和局限性。

局限性硬皮病局限于皮肤,亦有学者认为局限性硬皮病可以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1]。

本病治疗中医更具有优势,效果更好,2005年3月~2011年9月运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7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8例,男23例,女55例,年龄9~67岁,平均43.7岁,病程2个月~13年。

诊断标准:参照赵辩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硬皮病一章诊断。

治疗方法:采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生黄芪、太子参、伸筋草、路路通各15g,桂枝、白芥子、桃仁、红花、川牛膝、穿山甲、制附子、肉桂、干姜各10g,葛根12g,皂角刺10g。

加减:纳差加砂仁、焦三仙各15g,舌苔厚腻加枳实10g、厚朴10g,无汗加麻黄10g,肺脾两虚,皮肤变硬干枯,伴面色萎黄,加党参、云苓、白术各15。

服药方法,服用中药前先服用肥儿丸,成人体格强壮者服
用1包,体质弱者半包。

服药后会有腹泻数次。

腹泻止住之后即可服用汤药。

汤药用法,水煎2次,取汁500ml分两次早晚饭后服用,2个月1个疗程。

1~2个疗程观察疗效,服药期间嘱咐患者多食辛辣发汗之物,多活动。

结果
治疗78例,显效40例,有效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9%。

例1:患者,女,25岁,2007年7月29日初诊。

2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左足背肿胀发硬,无不适,起初未予重视,后来皮损逐渐扩大,渐延及胫前及大腿前部,呈带状分布,皮损处皮肤逐渐变硬,萎缩,发紧光亮,伴左下肢冰凉。

为求系统诊治,今来我院求治。

入院症见:左足踝至胫前大腿前可见一带状皮肤发硬,萎缩,皮损处皮肤发亮,左足冰凉,纳差,畏寒肢冷,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入院中医诊断:皮痹阳虚脉络痹阻。

西医诊断:带状硬皮病。

处方:生黄芪20g,太子参15g,白芥子、桂枝、葛根、桃仁、红花、穿山甲、皂角刺、制附子、肉桂、川牛膝、干姜各10g,伸筋草、路路通各15g,水蛭6g,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取汁500ml分两次服用,日1剂,上方连服28剂,皮损处皮肤变软,仍有皮肤萎缩,守方加减服药6个月。

病情痊愈。

讨论
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尚无特效疗法[2]。

关于本病中医古籍未见明确记载,多数学者倾向于皮痹的诊断,《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
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肺,在于皮则寒,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于病相益,故寒也”。

巢元方著《诸病源侯论.风湿痹侯》记载,“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疼。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气血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病嗟,入于经络,传于阳经,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遂”。

可见此病与风寒湿以及寒凝血瘀有密切关系。

认为本病阳虚为本,寒凝血瘀为标,临床治疗以温阳散寒,软坚通络为基本大法。

方中附子、肉桂、干姜直入肾经,培补元阳,使阳气得充,寒凝之邪可化;白芥子、葛根、桂枝解表散寒,且葛兼根有解肌作用,使肌肤玩痹得解。

桃仁、红花、伸筋草、路路通、活血通络,气血行,脉道通,毒邪去。

水蛭、山甲、皂角刺软坚散结。

生黄芪、太子参补中益气,气行血行。

全方集温阳散寒,活血通络软坚于一炉,切合病机,故疗效可观。

参考文献
1 许冰.硬皮病的皮肤表现[j].皮肤病与性病,2011,33(4):199-201.
2 袁国强,朱秀惠,张庆昌.硬皮病中医治疗十法[j].山东中医杂志,2004,1:2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