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60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和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60例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7-28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7期供稿文/李宏达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 150018)
[导读]观察阳和汤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2006年4月~2009年4月,我们用阳和汤治疗骨性关节炎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骨外科住院患者,其中男86例,女34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53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18年,平均512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根据《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有关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1,2]和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骨关节炎诊断标准制订:①关节痛在休息后减轻,有晨僵或发酸、发僵;②关节摩擦音;③骨性肥大(尤其是远端指关节);④非炎症性渗出;⑤X线检查:关节边缘有硬化或者骨赘,手指或脚趾骨性肥大,骨密度增高。

并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其他关节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口服阳和汤(药物组成:鹿角胶20g,熟地黄40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10g,炮姜10g,甘草5g。

肾虚髓亏明显加枣仁30g,桑寄生20g,杜仲15g;阴寒甚疼痛剧烈加细辛5g,制附片20g,延胡索10g;湿邪偏盛加苍术15g,木瓜30g,薏苡仁30g;痰瘀互结,关节变形明显加炮山甲10g,僵蚕10g,蜈蚣5条,土鳖虫10g,法半夏10g;气血亏虚加黄芪30g,当归20g,鸡血藤30g)。

日1剂,水煎3次,各取汁100ml,3煎混匀,分3次服。

连服30d为1疗程。

2.2 对照组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每次0.1,日2次。

饭后服用,连服30日。

3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订。

临床治愈:关节肿胀疼痛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疼痛减轻,关节功能得到改善;无效:关节肿胀疼痛无减轻,关节功能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5 讨论
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

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与年龄、职业、居住环境、创伤、肥胖、性激素、骨密度、遗传因素、剧烈的竞技运动等有密切关系,常累及膝、髋、足、手、脊柱等关节。

常因疼痛、发僵、关节肿胀、滑膜积液、肢体功能受限等而就诊。

疼痛常在关节活动后出现,休息后缓解,并在潮湿和气压改变时疼痛加重。

由于滑膜和关节囊增厚,囊腔积液,软骨和骨的增生,骨赘形成,可使受累关节肿胀、增大、畸形,导致关节功能受限。

当软骨破坏,软骨下骨暴露、增厚并骨质象牙化时,关节运动出现明显的骨摩擦音。

《素问·痹论》提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等概念,描述其特异性症状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涩而不流,在于筋则
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金匮要略》记载“中风历节病”的病理为“筋伤”、“骨痿”,临床主要表现为“历节痛,不可屈伸”,近似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瘀血致痹学说,创立治疗身痛逐瘀汤等方,别具一格,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痹证理论。

现代中医对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认识与古代基本一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故多以补肝肾、强筋骨、补益气血以治其本,祛风散寒胜湿、活血通络止痛以治其标。

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以肝肾亏虚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劳损为外因,瘀血及痰湿为病理产物。

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抵御无力,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于关节,痹而不通。

或劳力伤损,气滞血瘀,络脉痹阻,关节失于濡养而发病。

中老年患者,天癸渐衰或已经衰竭,则势必肾气亏虚,进而水不涵木,精不养血,则肝气也衰,肝肾两虚,则肝之所主筋,肾之所主骨失于精血之充养和阳气之温煦。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必致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侵袭骨关节,痹阻筋脉、气血、津液,致骨关节“不荣则痛、不通则痛”。

气血、津液瘀滞日久,必致痰瘀互结之证,导致骨关节变形,屈伸不利,影响关节功能。

今以阳和汤温补肝肾,填精补血,散邪通滞。

阳和汤出自清代王维德所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此方具有温阳散寒通滞,化阴凝而布阳气之效。

可散结于寒滞痰凝血瘀之间,祛邪于脉络骨肉之处。

此方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同时恐草木之品补力不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选用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髓养血益精,壮筋健骨,二药配伍,于“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则温阳之功速达。

且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精血充足则肝肾旺,肝肾旺则筋骨强,附着于筋骨之寒邪自去。

寒邪附于肌肉、筋骨及血脉之中,炮姜、肉桂、麻黄、白芥子等温热之品共可驱散寒邪,而肉桂与炮姜均入血分,既可温经散寒,通阳散结解寒凝,又可引熟地黄、鹿角胶直达病所。

此外,麻黄辛温宣散开腠理,得熟地黄通阳而不发表,大量熟地黄得小量麻黄,则补而不腻;白芥子通阳散滞而散痰结,可祛皮里膜外之痰;甘草不单调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土则化耳。

诸药共用,针对血虚阳伤之本,寒凝痰滞之标,补阳和补阴药合用,滋腻与辛散之品相配,温而不燥、补而不腻。

并根据临床表现,随症加减。

肾虚髓亏明显者,加枣仁、桑寄生、杜仲;阴寒甚,疼痛剧烈者,,加细辛、制附片、延胡索;湿邪偏盛者加苍术、木瓜、薏苡仁;痰瘀互结,关节变形明显者加炮甲、僵蚕、蜈蚣、土鳖虫、法夏;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当归、鸡血藤等增强临床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