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汉诸侯王墓陵园及相关问题[1]
西汉梁王墓地述论
梁 较 石质 好 了。近 3 0年来所做 工作 最多 , 商丘 地 区文 化局 、 河南 省文 物 最 主要 的功能 。到西 汉晚期 , 国 国力衰退 , 高大 、 考古研究所 、 商丘地 区文物工作 队等单位先 后清理 、 掘了保 的山体也已被前代梁 王 占据 , 以这 时期 的梁王 陵规范远 不 发 所
断, 芒砀山西汉墓群应是梁王 的宗族墓地 。 从2 o世纪 3 年 代 , 0 前河 南古 迹研 究会 李景 聃来 芒 山调 因山为 陵, 如河北 满城中山靖 王墓 、 徐州楚王墓等 。
பைடு நூலகம்
芒砀 山发现 的梁王墓规模庞大 、 构复杂 , 石质 山体凿 结 将
查梁王洞( 孝王墓 )“ ,在芒 砀山东南麓 , 清理 了两个 小石棺” 算 空制作墓 室 , 甬道 、 在 墓道 内用方形 、 长方形石条 封堵 , 甬道 在 起 ,1 山西汉梁王墓地 的调查发掘 至今 已有 7 _ l芒 J 0多年 的历史 塞 石间发现有至今仍很坚 固的粘合 材料 , 见防盗 应是塞 石 可
理一座车马坑 , 坑中出土实用 车马器近 2 0 , 00件 其中出土 “ 梁 山虽远离国都 , 但它确是 当时梁 国境 内最适 于建筑 王 陵的一 梁 它又 是梁 国境 内 后 园” 印章一枚 ,孝 园” 铜 “ 文字筒瓦 2 。在 19 块 92~19 94年发 处小山群。梁孝王死后 , 国疆土一分 为五 ,
汉 公 砀山 , 区面积约 1 方公 里 , 陵 0平 已发现 大 中型墓 葬 2 o座 , 从 黄河就有五 次决 口改 道。史载 有 “ 兴 三十 有九 年 ( 元前
葬坑 6 , 处 陵园 2处 , 寝园 1 , 处 中小型土坑墓数百座 。《 史记 ・ 18年)汉 武帝建元 三年 ( 18 ) 汉 武帝元光 三年前 12 6 , 前 3年 、 3
秦汉考古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秦汉考古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遗址位于汉长安城中南部的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
答案:武库2.()在汉代又被称为“东宫”。
答案:长乐宫3.曹魏都洛以后,对城垣及都城格局做了一些重要的修复和改建:重点修复北宫,起()。
答案:太极殿4.东汉洛阳城城市布局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与西汉长安城相比,宫殿区相对集中,形成()和北宫南北对峙的格局。
答案:南宫5.汉河南县城东、南、北三面较平直,西墙靠近(),稍曲折。
答案:涧水6.云梦楚王城,位于()云梦城关。
答案:湖北7.石质甲胄坑位于秦始皇陵陵园内外城之间()。
答案:东部8.山东长清双乳山一号墓的墓主是()。
答案:济北王刘宽9.江苏盱眙大云山一号墓中黄肠题凑所用木材主要是()。
答案:金丝楠木10.已发掘的广州南越王墓的墓主是()。
答案:赵昩11.马王堆女尸属于()。
答案:湿尸12.马王堆女尸的死因是()。
答案:病亡13.下列墓葬中不属于东汉列侯墓的是()。
答案: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14.下列墓葬中不属于东汉诸侯王墓的是()。
答案:河北石家庄小沿村汉墓15.江苏邗江甘泉二号墓中出土的()上面有推断墓主身份的重要铭文“山阳邸”和“建武廿八年造”。
答案:铜雁足灯16.东汉诸侯王墓的基本形制和重要特征是()。
答案:带回廊的前后室砖石结构墓17.东汉诸侯王墓()与同穴合葬并存。
答案:并穴合葬18.关中地区汉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的形制,西汉早期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和()。
答案:土洞墓19.长安城东南陵区有汉文帝霸陵和()。
答案:汉宣帝杜陵20.汉献帝禅陵位于()。
答案:河南省焦作市21.邙山()的核心区域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
答案:北陵区22.西汉时期的壁画以表现天上或仙界的景象为主,晚期出现了()题材。
答案:历史故事23.到()时期形成了中国壁画墓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答案:东汉24.汉代画像砖多用于()建筑,少数为砖椁和砖棺,另外也有一定数量的画像砖用于宫殿等建筑的贴墙砖、铺地砖和踏步砖。
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xx十一陵西汉十一个帝陵,除文帝霸陵在西安东郊、宣帝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外,其余九个帝陵都在渭河北岸咸阳市至兴平县境内。
公元1962年开始勘查武帝茂陵,以后陆续勘查诸陵。
公元1966年发掘文帝窦后墓的部分从葬坑。
公元1970—1978年,发掘长陵的一个陪葬墓——杨家湾大墓和安陵一个陪葬墓的从葬沟。
公元1982—1983年,勘查杜陵并发掘杜陵寝殿和陵园的部分门址。
渭河北岸西汉九陵的勘查,其主要收获是澄清诸陵的方位及其排列顺序。
排除咸阳原上有西周陵的可能性,同时又对汉唐间的有关西汉陵的记述作了详细校核。
认定《汉书》臣瓒注所记诸陵的方位是可信的。
《汉书》臣瓒注的诸陵方位被《三辅黄图》、《水经注》和唐《元和郡县志》所采纳,特别是《水经注》在记述北魏成国渠的流向时,详细标明西汉诸陵的方位和顺序,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可靠依据。
于是在探明北魏成国渠遗迹的基础上,对汉陵逐一进行审定。
审定后的西汉陵,自西至东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
目前的推论是否正确,尚待发掘验证。
西汉的陵寝制度,主要是勘查诸陵的坟丘,陵园的围墙、门道和门阙;还有它们的后妃墓和陪葬墓。
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情况不明外,其他十个帝陵的坟丘都作覆斗形,用夯土筑造。
茂陵坟丘最大,底边长230米、顶高46.5米。
其他略小,一般顶高30米左右,底边长150—200米。
坟丘居陵园中央。
陵园四周夯筑围墙,围墙平面呈方形,每边长400米左右。
四面围墙的中部辟一门,称司马门。
门道宽15米左右。
门道两侧各有一座土阙。
土阙长40、宽15米左右。
汉承秦制,设寝殿于陵园,并在陵园附近设庙。
在各个陵园的内外地面上,目前还可以见到西汉建筑的遗迹和遗物,大约就是寝殿或原庙这一类建筑的遗存。
除杜陵寝殿已发掘,情况比较清楚以外,其他都无法确定。
后妃墓的外形与帝陵同,而规模略小。
一般设在帝陵东边,但有少数例外。
西汉诸侯王崖墓的风水选择及其原因初探
西汉诸侯王崖墓的风水选择及其原因初探西汉诸侯王崖墓的选址保留了大量的汉代墓葬风水术的原则,墓葬背山面水,左右有阙山呼应,明堂开阔。
采用这种风水原则是对汉代以前埋葬习俗的沿袭和发展,同时,崖墓四周环境的合围状态在心理学上给人以安全感。
西汉诸侯王崖墓的风水理论是后世风水理论化、系统化的雏形,为后世风水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标签:西汉诸侯王崖墓;风水;原因一、风水的定义中国的风水术源远流长,汉代及汉代以前有不同的名称,如堪舆、地理、卜宅、相宅、图宅、阴阳、地理、青乌、青囊、形法等,名称虽多,但实际是泛指“相宅堪地,择吉居之”之意。
虽然本文的研究时段界定为西汉时期,但为了叙述方便,通以风水名之。
风水在汉代并没有人给它下过准确的定义,最早给它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葬书》“风水”的理论根本是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
陈怡魁博士将秦汉时代的风水法则称之为“四大局风水术”即:“夫藏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四兽的地形标准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
[1]这样的一个山水布局,把墓葬围在中间,形成了一个山水合围的小环境。
以上引用的定义只是从文献的角度概述了汉代风水的状况,那么真实的西汉诸侯崖墓的风水状况如何,我们通过下文来展现。
二、西汉诸侯王崖墓的风水由于历史久远,汉代的地形地貌大多发生了变化,现在看到的地理情况并非汉代的原始状态,诸多汉墓的风水环境也已经不是当初下葬时的状况,所以不能从现存墓葬的周围环境来推测汉代下葬时的风水选址原则。
但是西汉诸侯王多因山为陵,或者选择高敞台地筑造拔地而起的方坟,山体周围的植被可能会变化,河流可能会变化,山体却变化极微小,山体周围作为当时风水组成部分的山脉和平原也会基本保存,由此看来崖墓保留了更多的风水信息,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当代的地形环境,再结合文献记载寻觅西汉风水术活动的痕迹,力求再现西汉崖墓风水选址的原则。
西汉十一陵——精选推荐
西汉⼗⼀陵陕西历史⽂物丛书西汉⼗⼀陵主编:刘庆柱李毓芳陕西⼈民出版社1987年7⽉第1版⽬次上篇西汉帝王陵史迹述略 (1)第⼀章⾼祖长陵 (3)⼀、西汉⼀朝的创⽴者――刘邦 (3)⼆、陵墓和陵园 (5)(⼀)陵墓 (5)1.⾼祖陵与吕后陵名位辨正 (5)2.陵墓的名称及形制 (5)(⼆)陵园及礼制建筑 (6)1.陵园形制 (6)2.礼葬墓 (7)三、陪葬墓 (9)(⼀)分布情况 (9)(⼆)陪葬者及其墓葬位置 (11)(三)杨家湾汉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5)四、长陵⾢ (21)(⼀)陵⾢形制 (21)(⼆)⼈⼝与居民成分 (23)第⼆章惠帝安陵 (25)⼀、惠帝刘盈 (25)⼆、安陵名位考辨 (26)三、安陵与孝惠张皇后墓形制 (27)四、陪葬墓 (27)(⼀)陪葬者及其墓葬 (27)(⼆)安陵陪葬墓的陪葬沟的发掘 (30)五、安陵⾢ (31)(⼀)陵⾢形制 (31)(⼆)居民成分 (32)第三章⽂帝霸陵 (34)⼀、“⽂景之治”的奠基者――刘恒 (34)⼆、霸陵和孝⽂窦皇后陵 (35)(⼀)霸陵 (35)(⼆)窦皇后陵及其陪葬坑的发掘 (37)三、陪葬墓 (38)四、霸陵⾢ (39)第四章景帝阳陵 (40)⼀、“西汉盛世”的开创者――刘启 (40)⼆、陵墓、陵园及其礼制建筑 (41)(⼀)陵墓和陵园 (41)(⼆)礼制建筑 (42)三、阳陵刑徒墓地的考古发掘 (43)四、陪葬墓 (44)五、阳陵⾢ (45)第五章武帝茂陵 (47)⼀、雄才⼤略的皇帝――刘彻 (47)⼆、茂陵和李夫⼈墓 (48)(⼀)茂陵及其陵园 (48)(⼆)李夫⼈墓――英陵 (49)(三)茂陵的礼制建筑 (50)三、陪葬墓 (51)(⼀)陪葬墓的分布 (51)(⼆)陪葬者及其墓葬位置 (52)(三)霍去病墓⽯刻 (58)(四)阳信公主墓陪葬坑的考古发现 (63)四、茂陵⾢ (66)(⼀)茂陵⾢位置 (66)(⼆)居民成分与⼈⼝情况 (66)(三)陵⾢的社会⽣活 (68)第六章昭帝平陵 (69)⼀、昭帝刘弗陵 (69)⼆、平陵和孝昭上官皇后陵 (69)(⼀)陵墓名位考证 (69)(⼆)陵墓与陵园 (70)(三)陵墓附近的重要建筑遗迹与遗物 (72)三、陪葬墓 (73)四、平陵⾢ (76)第七章宣帝杜陵 (78)⼀、西汉时代的中兴皇帝――刘询 (78)⼆、杜陵和王皇后陵 (79)(⼀)杜陵及陵园门阙的考古发掘 (79)(⼆)王皇后陵及陵园门阙的考古发掘 (83)(三)杜陵南园――少陵 (85)三、礼制建筑的考古发现 (86)(⼀)杜陵寝园 (86)(⼆)王皇后陵寝园 (93)(三)杜陵陵庙 (96)四、陪葬坑的勘察与发掘 (97)五、陪葬墓 (99)(⼀)分布与形制 (99)(⼆)陪葬者及墓葬位置 (100)六、杜陵⾢ (101)(⼀)陵⾢形制与沿⾰ (101)(⼆)⼈⼝情况与居民⽣活 (102)第⼋章元帝渭陵 (104)⼀、元帝刘奭 (104)⼆、渭陵及其陵园 (105)(⼀)渭陵名位考证及辨析 (105)(⼆)渭陵与王皇后陵 (107)(三)孝元傅昭仪陵墓 (108)三、礼制建筑及其出⼟的珍贵⽂物 (109)(⼀)礼制建筑 (109)(⼆)渭陵附近出⼟地的珍贵⽂物 (110)四、陪葬墓 (111)第九章成帝延陵 (114)⼀、成帝刘骜 (114)⼆、延陵及其陵园 (114)三、延陵的后妃陵墓及其陪葬墓 (115)四、昌陵营筑始末 (118)第⼗章哀帝义陵 (120)⼀、哀帝刘欣 (120)⼆、义陵及其陵园 (120)(⼀)义陵名位考辨及义陵形制 (120)(⼆)与哀帝义陵合葬的后妃墓 (122)三、陪葬墓 (122)第⼗⼀章平帝康陵 (124)⼀、短命的皇帝――刘衎 (124)⼆、康陵及其合葬的后妃墓 (124)第⼗⼆章其它西汉陵墓 (126)⼀、汉太上皇陵 (126)(⼀)汉太上皇 (126)(⼆)太上皇陵与昭灵皇后陵 (127)(三)陵墓附近的建筑遗址 (128)(四)陪葬坑 (129)(五)陪葬墓 (129)(六)万年⾢ (130)⼆、⾼祖薄姬南陵 (131)(⼀)⾼祖薄姬与南陵 (131)(⼆)南陵陪葬坑的考古发掘 (131)(三)南陵⾢ (132)三、钩⼷夫⼈云陵 (132)(⼀)钩⼷赵婕妤 (132)(⼆)云陵及其陵园 (133)(三)云陵⾢ (134)四、奉明园、戾后园和思后园 (136)(⼀)奉明园 (136)(⼆)戾后园 (137)(三)思后园 (137)(四)思成侯和思成夫⼈墓 (138)(五)奉明县 (139)下篇西汉帝陵的研究 (141)第⼀章西治帝陵分布 (143)⼀、西汉帝陵的两⼤陵区 (143)(⼀)咸阳原陵区 (144)(⼆)长安城东南陵区 (145)⼆、昭穆制和“公墓”制 (147)三、汉陵布局的渊源及其对后世影响 (149)第⼆章西汉帝陵形制 (152)⼀、陵名考略 (152)⼆、帝陵的合葬 (154)三、陵墓的封⼟ (157)四、“⽅中”结构 (162)五、陵墓之中的随葬品 (167)六、防腐技术 (172)第三章陵园制度 (174)⼀、陵园形制及其变化 (174)⼆、陵园的门阙 (177)第四章寝园的研究 (184)⼀、寝园的渊源 (184)⼆、墓祭与“寝”的功能 (185)三、寝园的布局 (188)四、寝殿的形制 (190)五、便殿的功能与形制 (194)第五章陵庙的研究 (196)⼀、陵庙的渊源与变化 (196)⼆、陵庙的位置与形制 (199)三、陵庙的祭祀活动 (200)第六章陪葬墓 (204)⼀、陪葬坑的分布及性质 (204)⼆、陪葬坑的渊源及变化 (208)第七章陪葬墓 (209)⼀、陪葬墓制度的渊源与布局 (209)⼆、陪葬者的政治⾝份 (211)三、陪葬墓的封⼟形制 (214)四、陪葬墓的园⾢与祠堂 (218)五、合葬与附葬 (220)第⼋章陵⾢ (222)⼀、陵⾢的渊源及发展变化 (222)⼆、陵⾢的作⽤ (224)三、⼈⼝与居民的社会⽣活 (226)第九章帝陵的⾏政机构与官吏设置 (229)⼀、修筑帝陵的机构与官吏 (229)⼆、陵⾢的官吏 (232)三、陵园及寝、庙园官吏的设置 (233)序⾔西汉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常重要的时期,汉民族就形成于这个时代,汉民族的名称也由此⽽来。
西汉历代皇帝陵墓
西汉历代皇帝陵墓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叫前汉。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朝⽌。
(约公元(约公元西汉,⼜叫前汉。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朝⽌因国都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故称西汉。
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因国都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故称西汉。
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强盛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国家,经济繁荣,国⼒强盛。
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是中国的第⼀个黄⾦时期。
西汉列帝多数都有所作为,锐意进取,才缔造出了中国的第⼀个强盛时期。
西汉共有13帝,其中病的9帝;被毒杀的1帝;国亡被废后为乱兵所杀的1帝;箭伤复发致 西汉共有13帝,其中病的9帝;被毒杀的1帝;国亡被废后为乱兵所杀的1帝;箭伤复发致死的1帝;被废后事不详的1帝。
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刘砦村,是以汉⾼祖的曾祖⽗、刘姓⼤始祖刘清墓为中⼼汉皇祖陵:汉皇祖扩展⽽成的陵园。
汉皇祖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刘砦村,是以汉⾼祖的曾祖⽗、刘姓⼤始祖刘清墓为中⼼扩展⽽成的⼀座陵园陈列馆。
现为当地"重点⽂物保护单位"。
汉皇祖陵俗称“皇林”,历来是当地汉⾥堂刘⽒祭祀祖先的场所,原来有墓有祠,但经过千百年来的改朝换代和沧桑变化,再加上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的“破四旧”,当地古迹建筑被破坏殆尽,仅剩下刘邦曾祖⽗刘清的⼟坟⼀堆。
现在的汉皇陵,则1992年以后由当地政府与刘姓族⼈修复重建。
正门为4根⼤⽯术组成的汉式红漆⼤门,门楣上镶嵌着“汉皇祖陵”4个⼤字。
⼤门两帝各有⼀⼤⽯狮守护。
⼤门东侧有⽂物保护碑和标志。
进⼤门后为庭院,庭院正⾯是汉⾼祖刘邦的⼀尊⾼达4⽶多的汉⽩⽟雕像。
庭院右东厢为陈列室,其中有关于刘邦的⽣平介绍。
左侧西厢则为“汉代名⼈与⽂化”陈列室。
位于刘邦雕像⾝后的庭院中部正殿,是⾼⼤庄严的“汉代帝王殿”,其中有刘邦及汉代24帝的雕像。
两汉墓葬
(11初)试论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发现及形制特征(11考古)汉代诸侯王墓的基本类型和特征(03考古)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汉代诸侯王和官爵二十级的列侯墓,都有边长10米以上的竖穴,多重棺椁,或黄肠题凑,或石室墓、砖椁墓、崖洞墓,葬品丰富。
目前已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有60余座,列侯大墓数量更多,它们是汉代上层丧葬制度的代表,反映了除帝陵意外的一种墓葬类型最高和最完善的层次。
墓葬的基本类型主要有:1、木椁墓木椁墓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木板搭筑椁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阶梯式墓,多重棺,但西汉早已没有先秦天子七重、诸侯五重那样严格的棺椁制度,诸侯王和列侯墓多3—7重棺椁,南方地区多见3—4椁箱,椁一般不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组合。
马王堆汉墓是木椁墓中的典型类型。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1972—1974年先后发掘初3座墓葬。
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
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
椁室由外、中、内三椁,外、中、内三棺和垫木组成,内棺中放置女尸1具,保存十分完好。
随葬物品非常丰富。
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
2、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室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它比普通的木椁墓规格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
题凑即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
目前所见10余座黄肠题凑墓皆为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又以西汉早、中期为多。
东汉有仿黄肠题凑的石条题凑墓。
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典型墓例有北京大葆台汉墓、定县北庄汉墓等。
北京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丰台区黄土岗,两座墓的结构相同。
1号墓保存较好,墓室模拟地上宫室建筑的趋向非常明显,大致以题凑为界,题凑内的内回廊、前室、后室构成内藏部分,外回廊为外藏,从内到外,依次为棺室(梓宫)—前室(便房)—题凑—外藏。
2号墓被严重焚毁,结构与1号墓大致相同,出百余斤五铢钱。
汉陵王墓介绍
汉陵王墓介绍汉陵王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一些盗墓贼在龙湫村一带盗掘古墓,偶然发现了汉陵王墓的踪迹。
随后,考古专家对这一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最终确认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墓葬就是西汉时期的汉武帝陵墓。
自此以后,汉陵王墓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汉陵王墓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从外观上看,宛如一个宏伟的城池。
陵墓内设有多层城垣、宫殿、台阶、墓道等建筑,布局严谨,格局壮观,展现了西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陵墓内葬有汉武帝及其王后的陵园,其中包括山阳宫、南宫、北宫等建筑,体现了古代帝王陵墓的宏大气派和豪华奢靡。
汉陵王墓的发掘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汉武帝的铭刻石刻,刻有大量汉代史料和汉字学资料,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汉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陵墓内还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青铜器、玉器、陶器、铜镜等,展示了汉代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风貌,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汉陵王墓不仅在建筑与文物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也是中国古代陵墓艺术的典范之一。
陵墓内的装饰、雕刻、绘画等都体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堪称中国古代陵墓中的"艺术殿堂"。
尤其是汉武帝墓中的壁画,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生动景象,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展示了汉代艺术的高超水平,堪称"汉画之最"。
汉陵王墓是中国古代陵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汉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这座古墓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揭开了西汉时期的神秘面纱,使我们对汉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重温了千年前的壮丽历史。
汉陵王墓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希望各界人士能够共同努力,珍惜历史文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座古墓永远流传下去。
历年考古文博专业考研试题选辑[1]1
北京大学2001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南方古猿2莫维斯线3兴隆洼文化4牛河梁5新莽嘉量6冯素弗墓7文思院8熹平石经9炳灵寺石窟10园冶二、简述1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2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3瓷器的出现时间及地域三、大题1试述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其意义2从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3从考古材料论周代的丧葬制度4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2002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三棱大尖状器2城背溪文器3蒙特留斯4周原5滇王之印6印纹硬陶7新考古学8法门寺9大明宫含元殿10号墓为陵二、简述1简述水稻起源阶段考古新发现2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3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三、大题1马家窑文化特征,并画出代表性陶器2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3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4元大都考古发现及意义2003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细石器2陶寺文化3丁公陶文4成都金沙遗址5李济6《世说新语》7耶律羽之墓8萨栅银币9湖州镜10黄肠题凑二、问答题1简述莫维斯线和自己对这一命题的认识2黄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3根据考古材料概述中国冶铁术的发达及铁器普遍使用过程4唐大明宫特征及主要遗址5绘图并说明商周鬲的形态特征2004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广谱革命2石器拼合3瑶山墓地4柴尔德5里耶秦简6沂南汉画像石墓7华清池8安伽墓9长沙窑10葡萄镜二、问答题1论述中国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2 2500-2000BC,中国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都有哪些,试述这些区域文化较3墓葬资料所见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异同4试述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特征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2005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金石学2裴文中3碳14 4燕下都5湾漳墓6朱封大墓7天龙山石窟8汉代铁官9夏商周断代工程10低温釉陶二、论述题1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2东周都城的多样性和原因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形制及特点。
4北宋皇陵建制2006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三大气候信息库2、AMS 测年3、蛋壳陶4、瑶山墓地5、吴城文化6、金涂工艺7、石阙8、模型明器9、虞弘墓10、号墓为陵二、论述1、什么叫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论述史前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汉代诸侯墓形制及变化特点
汉代诸侯墓的形制及变化特点如下:
一、形制:
西汉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木椁墓,单人葬。
贵族官僚大都把死人当作活人看待,将生人所用的车马、金银珠玉佩饰、丝织衣物、铜漆器皿、食品、钱币等葬入墓中;将房屋、田地、武士、奴仆和牲畜等制成模型和偶像随葬。
一般汉墓也有数量不等的铜、陶生活用具。
西汉后期:出现石室墓、砖室墓、壁画墓,开始流行夫妻合葬。
东汉时期:砖室墓普及全国各地,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和崖墓也在山东、四川等地广泛流行,并流行家族几代合葬。
二、变化特点:
墓室结构:从土坑墓、土洞墓向空心砖墓、木椁墓,再向石室墓、砖室墓的发展。
这一变化体现了汉代墓葬结构的逐渐复杂化和规模化。
葬俗:从西汉前期的单人葬向西汉后期的夫妻合葬,再到东汉时期的家族几代合葬的发展。
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家庭观念和家族制度的逐渐强化。
随葬品:从西汉前期的丰富多样的生活用品和模型,到东汉末年逐渐被陶明器所替代。
这一变化显示了汉代随葬品逐渐简化,以及陶器在随葬品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崖洞墓的出现和发展:西汉王级崖洞墓模仿诸侯王生前居住的宫殿,主干线上有甬道、前室和后室,两侧分布有若干侧室和耳室。
这一形制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汉代诸侯王墓的高度模仿生前居住环境的特点,以及追求死后永恒的思想。
总之,汉代诸侯墓的形制及变化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汉墓葬
•
杜陵陵园的北门和东门、便殿、寝殿和 几个陪葬坑经过发掘。 • 《汉书· 韦玄成传》记载:“京师自高祖下 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 庙……,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 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 • 紧靠杜陵园东南有寝园,周围有长方形围墙, 其西侧为寝殿,东侧为便殿。寝殿为寝园中 正殿,殿内陈设皇帝生前的衣冠和起居用具, 完全像生前那样侍奉。而便殿像征“皇帝休 宴之所”。杜陵的寝殿建筑经过发掘。
• 参考文献: • 1、刘庆柱、李毓芳:《西汉诸陵调查与研 究》,《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 社1983年;《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 版社。 •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帝杜 陵陵园遗址》,科学出版社1996年。 •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阳陵》,重庆 出版社,2001年。
秦、西汉帝王陵园复习题: 1.简述西汉帝陵在那些方面继承了前代的传 统,那些方面是创新? 2.概述秦始皇陵园以及陵园外主要相关遗存 的布局情况。 3. 名词解释 兵马俑 寝殿 便殿 陪葬墓
• 陈长安:《洛阳邙山东汉陵试探》,《中原文物》82-3;韩国河: 《东汉陵墓踏查记》,《考古与文物》05-3
• 东汉时期的皇陵制度与西汉大同小异,但 陵园结构有所简化。自明帝开始在光武帝 原陵上推行“上陵礼”之后,陵上祭祀活 动和祭祀建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 益重要,进而影响到唐宋以后的陵园建筑 格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二十等爵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的级别: • 二十级:为列侯,有封邑,一般是有功的功臣, 有一定的官职。三公一级的官吏(丞相、太尉、 御使大夫)必须是列侯,官秩(zhi)万石。 • 十九——十四级:为担任官秩2000石的官吏. • 无封邑,包括九卿、郡太守、郡太守副职。 • 十三——九级:官秩1000—600石。县令、县长级。 • 九级以上为汉代的高级官吏,是高级贵族的 标志,可以上朝见皇帝。 • 八级——一级:官秩500石~斗食小吏。 • 八级有官者,加一级可升为九级爵;八级无官者 加一级不能升上九级,可传与子孙。
历史趣谈西汉的帝王陵墓为何几乎全部都被盗挖过
西汉的帝王陵墓为何几乎全部都被盗挖过导语:西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
汉民族就形成于这个时代,汉民族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由于秦代仅存在了十五年,因而封建社会各种典章西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
汉民族就形成于这个时代,汉民族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由于秦代仅存在了十五年,因而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应该说是完成于西汉。
西汉王朝自高祖刘邦到平帝刘衎,共经历了十一个皇帝。
除文帝和宣帝分别葬于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和杜东原上外。
其它九个皇帝葬就葬在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
这九座帝陵东自高陵县马家湾乡,西至兴平县南位乡,东西一线排开,绵延百余里。
由东向西依次为: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
西汉帝陵的形制比较规整。
据《汉旧仪》及《皇览》等书记载,西汉帝陵一般占地7顷,墓冢修筑于陵园中心,高12丈。
地下墓室深13丈,墓室为方形,通向地面有四门,四门设置联剑、伏弩等暗器,以防盗掘。
死者口含蝉形玉石,身着金缕玉衣(用金丝连缀玉片而成的葬服),纳于贵重的梓木棺(称为梓宫)中。
梓宫外随葬车、马、丝绸、金银、玉石、珠宝、米谷、兵器、货泉、器皿等。
然后四周堆垒层层上好的柏木,木头皆向梓宫,即所谓“黄肠题凑”。
文献的这种记载,已有不少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考古工作者曾对汉太上皇陵及宣帝杜陵进行钻探,发现其陵墓各有四条墓道。
对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等陵园进行测量,发现其平面均为正方形,门阙在四面墙垣正中。
由此可知,西汉帝陵的基本模式为:地下墓室为方形,墓宫四方中央开门(称羡门),由此四门通往地面四条道路(称羡道),四条羡道又向墓冢四周延伸出四条道路,四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四周围墙正中的司马门,门外有巍峨的双阙。
整个陵园布局的构思简洁明快,线条洗练。
位于陵园中心的墓冢呈复斗形,上小下大,沉稳注重,一派肃穆景象。
揭秘:西汉帝陵为何几乎全部被盗挖过?西汉帝陵的地下墓室,至今未正式发掘。
考古学通论(下)-秦汉
(1)长江中游江淮地区。西汉后期楚文化的因素已趋于 消失,但由于自然环境与中原不同,仍有许多自身的 文化特点。 (2)长江下游地区。原有的吴越文化传统仍然得到十分 强烈的保留,长期存在的几何印纹陶仍有大量发现。
3、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
包括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川 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沱江流域。 墓葬方面,在秦和西汉时期流行竖穴土坑木椁墓,东汉 时期流行砖室墓和崖墓。
第二节
秦汉考古的年代分期与分区
一、秦汉考古的分期
第一种,分为六期。秦代一期,西汉早、中、晚三期, 东汉前、后二期。
第二种,分为五期。即以汉武帝元狩五年为界,将西汉 分为前期和后期。
第三种,分为四期。将汉代文化分为三期,即汉武帝元 狩五年以前为第一期,元狩五年以后至东汉和帝为第
二期,东汉殇帝至献帝为第三期。
这一地区秦汉墓葬的发掘和编年研究,铜镜、货币的演 变分期的研究,对其他各地的墓葬分期都有不同程度 的参考意义。
(1)关中地区。西汉时期是汉文化的中心区域,东汉 时期的地位有所下降。
(2)三河、东郡、颖川和南阳诸郡。西汉时期受到关 中地区较强烈的文化影响,东汉时期成为文化中心。
(3)青徐幽冀等州。西汉后期与关中地区的差别缩小, 但仍有许多地方的文化因素。
2、东平陵县城
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阎家村北。 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900米。 城墙夯筑而成,夯层厚0.12~0.22米。西城墙保存最好, 地面以上残存高度约5米、宽24米,墙基宽约40米。 城门
遗迹、遗物: 冶铁遗址 制陶遗址 建筑基址
3、午汲古城
河北省武安县。 城址平面近方形,长、宽800米左右。夯土墙尚高出地 面3-4米、宽 8-13米。 东、西、北三面城门的遗迹清晰可见。 连接东、西城门的大路宽6米,长近1000米,直通城外, 城内还有4条南北向的道路。
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特点
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特点古代的帝王们在修建自己的里陵墓的时候为了防止他人盗墓会把地墓修建的非常的复杂,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欢迎阅读!考古人员把这座大冢封土全部清除后,下面是一个东西带有长斜坡墓道的中字形竖穴土坑。
从墓口至墓室底部约10米,由前后斜坡墓道、墓室、外藏椁组成。
墓向朝东,墓坑加墓道长达45米,墓圹本身长17米、宽12米。
如此庞大的墓坑在皖西甚至整个安徽汉代考古中曾未出现过,而墓室的结构则是西汉前期一种典型的高级墓葬形式;;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一名首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
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柏木外藏椁十五具。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汉代丧葬制度,这是“天子之制也”,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皇帝的宠臣及诸侯国国王与王后,实际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国时魏人苏林在注释《汉书;霍光传》“黄肠题凑”一词时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根据《后汉书;礼仪志》大丧条下刘昭注补引《汉书音义》篇说:“题,头也。
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也”。
由此可知,“黄肠”是指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题凑”是指木头头部向内堆放的墓葬结构。
因西汉流行用柏木构筑,故称“黄肠题凑”。
柏木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上等名贵木材,古人之所以选择它用于墓葬,主要取决于其材质优良、耐水湿、抗腐性强、有香味,可以保护棺木不受损坏。
然而,在“黄肠题凑”中,以成千上万根珍贵的柏木心材来堆垒成一道厚重围墙,主要是一种身份、等级和权势的象征。
自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界在北京大葆台发现第一座西汉黄肠题凑墓起,又相继在河北石家庄市北郊小沿村发现了推测为西汉初赵王张耳(死于公元前202年)墓、湖南长沙象鼻嘴文景时长沙王墓、江苏高邮天山广陵王墓等近十座西汉王侯一级的墓葬。
这一系列墓葬的发现,为研究黄肠题凑墓室结构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而双墩一号汉墓黄肠题凑的发现,使学术界对这种葬制的起源、发展与消亡,又有了进一步认识。
西汉诸侯王陵墓中所见柱洞的初步研究
许鑫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摘要:西汉诸侯王墓的墓道、墓圹周围时常见有柱洞,其性质与功用较为特殊。
墓道周围的柱洞,有的应是为送葬人员搭建临时建筑的遗迹;有的应与墓道建筑有关。
墓圹周围的柱洞,应是为防止墓葬被破坏而建的修陵防护设施遗迹,可看作预作寿陵的证据。
总之,要根据柱洞位置、分布特点、层位关系作具体分析。
今后的发掘工作也应更加关注此类现象。
关键词:西汉;诸侯王墓;柱洞;临时建筑;预作寿陵西汉诸侯王墓考古发掘时在墓道、墓圹周围常发现有柱洞,这些柱洞的性质和功用较为特殊。
已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如段清波认为,这些大型墓葬的主墓道上曾经建有立柱结构的建筑物,后来被人为拆解;[1]刘瑞认为,对这些柱洞现象,需留待今后资料丰富时再开展讨论。
[2]学者们对这些柱洞性质与功用的分析极为有限。
笔者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从陵墓形制和丧葬仪式全面考察此类现象,望学界方家批评指正。
一西汉诸侯王墓柱洞的发现概况“根据已公布的相关资料,目前被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有余座。
”[3]而有关柱洞现象的报道非常有限且较为零散。
山东章丘洛庄汉墓,是一座“中”字形竖穴土坑墓,发掘者推测墓主应为西汉早期受封于吕国的第一代诸侯王吕台。
在东墓道南北两侧发现一些“夯土”遗迹,南北成排分布,相距非常有规律。
这些遗迹面积大小不一,小的有平方厘米,大的有平方米,共同特点是开口于原地表,表面平整,有明显的夯打、平整痕迹,经解剖其下为柱洞(图一)。
东西通长米,东部呈坡状,最深处米。
主柱洞为先挖一直径、深米的大圆形深穴,然后在中心立柱,柱洞直径为米,应为原柱子的直径。
此坑表面经过夯打处理。
发掘者认为,“这些柱洞是在建筑物用完后,拔走柱子,重新回填的。
这里的建筑物是在修墓或入葬时为举行某种仪式而特意修建的,待墓葬回填后,便把这些建筑拆除,并将柱洞重新回填夯平。
”[4]位于河北献县万村的,是西汉早期偏晚的一座甲字形大墓,墓主人有可能是西汉早期河间国王后或王妃。
由平陵建制谈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_岳起
考古与文物 2007年第5期由平陵建制谈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岳 起 刘卫鹏(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1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汉昭帝平陵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和调查,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收获。
本文主要以平陵的钻探调查成果并且结合其他西汉帝陵的最新发现谈一些想法和观点,望诸位大家斧正。
1.帝、后陵位置截至目前,关于西汉帝、后陵的位置问题,学界多倾向于“帝西后东”之制,平陵曾经就是“帝西后东”说的典型代表之一。
但是经过这次钻探调查发现,东面的属于昭帝平陵,西面的是上官皇后陵①,同原来认定的正好相反,属于“帝东后西”之制。
目前,可以确定属于“帝东后西”之制的有太上皇万年陵、惠帝安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其后陵均位于帝陵的西北方。
可以确定属于“帝西后东”之制的有文帝霸陵、景帝阳陵、宣帝杜陵、哀帝义陵。
高祖长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还有一定的争议。
高祖长陵的帝、后陵位置,一般认为西边的是高祖长陵,东边的是吕后陵,其主要是根据《史记·外戚世家》中的晋人裴姻的“集解”中所引《关中记》的记载②,《关中记》为西晋潘岳所著,已佚,其时上距西汉已四、五百年,记载失误不是没有可能。
对高祖和吕后陵的位置抱怀疑态度的有清人毕沅和日本人足立喜六,毕沅曾把东边封土定为高祖长陵,西边的为吕后陵,并在陵前树碑标志。
足立喜六认为“吕后陵在长陵之东,这与实际情况不符”③。
陈直先生也认为“高祖陵在长陵之东,吕后陵在长陵之西”④。
刘邦的父亲———太上皇万年陵位于陵园的中部偏东,其妻子的陵墓位于万年陵西北方,共处一个陵园⑤。
刘邦的儿子———惠帝安陵位于陵园的东南部,张皇后陵位于安陵的西北方,帝、后共处一个陵园⑥。
从长陵的承前和启后来看,这父、子、孙三代陵园的建制有着极大的共性,即帝、后(夫、妻)共处一个陵园,帝、后陵在陵园中呈东南———西北向布局,这也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帝陵制度。
尤其是刘邦的儿子———惠帝安陵和高祖长陵的建制几近相同,除过帝、后共处一个陵园外,陵墓在陵园中的位置、陵园内建筑遗址的位置基本相同;陪葬坑均位于陵园的东部、靠近东边封土的东北部。
西汉皇帝陵寝
两汉帝陵的调查、发掘与研究一、西汉帝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西汉自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称帝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共历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等十一帝214年。
西汉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时期,也是秦代创立的统一的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时期。
因而西汉考古、特别是集中体现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的帝陵考古研究工作无疑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1.西汉帝陵研究历史回顾西汉帝陵的研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记载著录期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和近代就有许多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对西汉帝陵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帝陵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和附近出土的铜器、玉器、瓦当、钱币等进行了记述、著录或考证【278】。
(2)踏查测量期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足立喜六、水野清一,法国汉学家沙畹、谢阁兰及美国学者毕安祺等先后对包括西汉帝陵在内的西安附近的古代建筑、陵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279】;其中1906年1月至1910年2月应聘为“陕西高等学堂教习”的足立喜六对西汉十一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实地踏查和简略的勘测。
1933年足立喜六根据其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由东洋文库出版了《长安史跡之研究》一书。
此书第五章“汉代之陵墓”或可视为西汉十一陵考古研究的开山之作。
30年代至4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包括西汉十一陵在内的关中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以“西京筹委会”、“陕西考古会”、“西北史地考察团”和“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开展工作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80】。
严格地讲,此阶段的工作还算不上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调查。
(3)勘察试掘期此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如果说本世纪初到1949年间中外学者对西汉帝陵的考察是帝陵考古研究工作的萌芽时期,那么此阶段就是现代科学意义上西汉帝陵考古工作真正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秦汉帝陵陵园的规制, 韩国河先生 曾推测秦始皇陵有可能存在一个更大的外 城 垣 [ 33 ], 即 秦始皇 陵有可 能存 在三 重陵 园。刘瑞先生在其相关研究中更加确认了这 一制度, 并指出西汉帝陵实行的亦为三重陵 园制度, 且更为完善。西汉帝陵的三重陵园 中, 内陵园仅葬天子, 为帝陵封土所在, 是陵 园系统的核心; 中陵园内建设有皇后墓葬及 陵园, 修建一些与陵园祭祀相关的建筑等, 埋藏数量众多的 外藏!坑, 共同构成对帝王 的第二层陪葬系统; 外陵园中埋葬大臣和后 妃, 并建设一些其他性质的建筑, 构成对帝 王的第三层陪葬系统, 总体体现出完整而严 格的陵墓埋藏系统 [34 ]。西汉诸侯国 制同中 央!, 但诸侯王的身份等级又低于皇帝, 那 么, 西汉诸侯王墓实行的是怎样的陵园制度 呢?
邱永生先生认为狮子山汉墓的陵园可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楚王和王后墓组
考古
成的中心区; 第二个层次是包括羊鬼山大 墓, 绣球山一、二号陪葬墓、车马器坑, 狮子 山东侧古槐堆及地面建筑遗存在内的放射
状圆弧; 第三个层次由汉兵马俑 ( H1~ H 4) 、骑兵俑和马俑坑、羊鬼山北和东南兵 俑坑等外围陪葬坑等组成。根据地势, 推测 陵园园墙主体当沿狮子山的周边修建, 大体 涵盖了前两个层次, 而西侧的兵马俑坑及山 的东、北部陪葬坑等则一如秦始皇陵兵马 俑, 埋葬于陵园之外 [35 ]。以上所言该墓陵园 的三个层次与帝陵的三重陵园较为相似, 但 羊鬼山汉墓近年被盗, 经调查, 该墓应为王 后墓无疑 [36 ], 加之一些新的考古发现, 上述 推论还有可推敲之处。
图三 河北定县八角廊 M 40 陵园平面图 1 城垣 2 封土 3 墓道 4 墓室 5 后室
82( 总 370)
( 四) 其他诸侯王墓陵园 1 山东省曲阜九龙山鲁王和王后墓 以山为陵, 墓前面有空地和车马道, 从地面 现存遗迹分析应该有陵园 [28 ]。 2 河北省获鹿高庄常山宪王刘舜墓 南侧发现有夯土遗迹, 因范围不明, 不能 复原 [ 29 ]。 3 石家庄北郊小沿村西汉墓 封土堆 西面五十米处采集到秦汉砖瓦多种 [ 30], 推 测应有陵园建筑。 4 陪葬高祖长陵的齐王刘闳墓 ( M 21) 周围出土有 齐园!、齐园宫当!、齐一宫 当! 等文字瓦当 [31 ], 说明该墓当有相对独立 的陵园或墓园。 5 出土和传世的汉代印章或封泥有 顷 园长印!、 靖园长印!、 齐哀园印!、 齐悼园 印! 等[32 ], 部分或与诸侯王墓陵园有关。
在。北侧羊鬼山的北坡上散落有大量汉代板 瓦及瓦当, 东坡有保存较好的长方形建筑遗 存 [ 17]。墓葬西南有大规模的兵马俑陪葬坑,
( 1- 4) 规模小, 墓主等级相对要低。陵园东 门位于东墙中部偏南, 西与 M 1 墓口相对,
坑周围发现大量汉代建筑遗物, 证明曾有相 当规模的地面建筑 西北部世贸汉之源工 地陵园及相关人员的墓葬群等 [21 ]。以上说
许多形制较小的竖穴石棺墓, 也有中等形制 明, 狮子山汉墓有规模较大、规划整齐的陵
的石室墓, 这些可能是主墓的 葬墓。
( 二) 楚王墓陵园 西汉楚王墓分布于楚都彭城
( 今江苏徐州市) 的周边, 目前已 发现、发掘 8 处 16 座墓 [13 ]。楚王 墓陵园的考古工作多为零星调查
长方形, 门道两侧的夯土既是陵园墙的一部 分, 又作为门道南、北两侧的墙( 图二) 。
东、北部发现有俑坑、车马坑、器物坑等数量 多, 排列较有规律 [ 19]。狮子山西绣球山顶部
2 柿园汉墓陵园 所在山头南北两侧 有两座陪葬墓, 墓主为高级官吏 [ 20], 另外还
的山脚下均发现有夯土墙痕迹, 陵墙基本沿 山体的自然走势绕山一周。陵墙内外分布着
安山四面包围起来。陵园内已发现有梁孝王 及其王后墓, 另有 M 1 的寝园建筑和众多的
山的主峰偏西约 60 米处发现有直接开凿于 岩石上的方形基址浅坑等, 亦应有建筑存
陪葬墓、陪葬坑等。保安山 M 3、M 4、M 5 等 规模较大, 位于北部偏西, 墓主可能为梁王 夫人或高级贵族, 寝园遗址东南的陪葬墓
区东部靠近 104 国 道附近 发现一 些建筑堆积及遗迹, 有夯土墙等,
初步推测为陵 园墙的某一 建筑遗
存, 极可能为门址或相关建筑[ 16]。
狮子山西坡发现有排水设施, 由陶
图一 河南永城保安山、柿园汉墓陵园分布示意图
质绳纹排水管和卵石散水等组成, 其近旁还发现 较多集中分 布的建
长方形, 南北长约 900、东西宽 750 米, 将保 筑材料, 推测应是一处汉代地面建筑遗迹。
考古 2011 年第 4 期
新发现 新进展
论西汉诸侯王墓陵园及相关问题
刘尊志
关键词: 西汉 诸侯王墓 陵园 KEYWORDS: Weste rn Han D ynasty T om bs of t he Fe udat or y P rinces M a usoleum P recincts ABSTRACT: In the Weste rn H an D y nasty , almost all of the mausoleum s of t he fe udat or y princes had m auso leum pr ecincts, the scales a nd planning o f w hich w er e inhe rited fr om that of t he prev io us pe riods and ref err ed t o the imperial m ausoleums. U sually , the mausoleum pr ecincts had inner and o ut er zo nes and nam ed w ith t he posthumo us names o f the feuda tor y pr inces. T her e we re many facilities such as attendant tom bs a nd sto ra ge pits w ere ar rang ed in the m auso leums and co rr espo nding ag encies and pe r so nnel w ere assigned to manag e t hem. T he ma usoleum precincts of t he feudato ry pr inces had their t em po ral and reg ional featur es show ing bot h the str ict hiera rchical system s o f the W ester n H an Dy nast y and t he dev elopments of these mausole ums fo rme d acco rding to t he f uner al r ules w hile reflected their o wn cha ract erist ics.
文献及其他资料试对西汉诸侯王墓的陵园 及相关问题作浅显论述, 不正之处以求指 正。
一、西汉诸侯王墓陵园的 发现概况
根据已公布的相关资料, 目前被发现、发 掘的西汉诸侯王墓有 70 余座。而陵园方面虽 有相关资料公布, 但总体较少且较为零散。
( 一) 梁王墓陵园 梁王墓地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周 边地区, 共发现诸侯王级别墓葬 16 座 , [ 10] 其中保安山汉墓陵园 [11 ]及柿园汉墓陵园 [12 ] 公布了陵园材料( 图一) 。 1 保安山汉墓陵园 位于保安山周 围。南、北、东三面都发现有夯土墙, 西侧有 夯土遗迹。复原出的保安山汉墓陵园平面近
以西汉帝陵的三重陵园规划制度为参
考, 楚王墓应是整个陵区的核心, 在狮子山 周边应有一重陵园, 可称为内陵园, 这从狮 子山西侧发现的较多建筑遗存中亦可得到 证实。山顶有建筑遗存, 这在帝陵中基本不 见, 而这一建筑位于墓葬上部一侧, 应为祭 祀礼仪性建筑, 这也不同于帝陵的内陵园,
因此该墓的内陵园既有帝陵内陵园的特征, 但又包含了帝陵中陵园的一些内容。羊鬼山 王后墓与王墓为同茔异坟异穴合葬, 且有一 定距离, 周边也发现有相应的建筑遗存, 因 此, 王后墓应有相对独立的陵园。帝陵的中 陵园内为皇后陵、陪葬坑及相关祭祀建筑, 而大臣和后妃等的墓葬则位于外陵园内。但 作为狮子山楚王墓陵区中陪葬墓的绣球山 M 1、M 2 等位于兵马俑陪葬坑与王墓和王 后墓之间, 墓主为楚国官吏, 这与帝陵明显 不同。因此狮子山汉墓应有大面积的外陵 园, 包括了王后墓和较多建筑设施、东西两 区陪葬坑以及绣球山、骆驼山、世贸汉之源 工地陪葬墓区( 图四) 。永城保安山梁孝王及 其夫人墓, M 1 墓外发现的陵寝建筑与墓葬 之间略有间隔, 而且从剖面观察, 其底部与 墓道口紧接, 说明墓葬与陵寝建筑是一体 的, 没有分属不同层次的陵园, 这也说明诸 侯王墓的内陵园当是综合了帝陵内陵园与 中陵园的部分内容。保安山 M 1 与 M 2 之间 有一定距离, 结合陪葬墓、陪葬坑及其他相
4 楚王墓陵园的其他相关资料 北洞 山楚王墓的地表发现建筑用陶器的残片, 推 测应有陵园等建筑 [ 23]。土山东汉某代彭城 王墓的封土中出土有 楚夷园印!、 楚文园 印!、 楚文园丞! 等封泥 [24 ], 说明楚夷王刘 郢 ( 客) 及文王刘礼的墓葬应有相应的陵园 管理机构及人员等。
( 三) 中山王墓陵园 墓葬均位于河北省境内, 相关资料亦较 零星和散乱。 1 满城汉墓 [ 25] 这是以一代王为中心 的中山王陵区, 靖王刘胜、其妻窦绾的墓葬 及 18 座陪陵都位于陵园之内 [26 ]。 2 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 周围 发现有城垣, 平面为长方形, 南北长 145、 东西宽 127、墙基厚 11 米左右! [27 ]( 图三) 。
陵园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划在墓葬
周围修建的建筑。从目前资料看, 春秋时期 陵园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如甘肃礼县大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