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PPT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1)第二讲唐代一、唐代政府组织(一)汉唐相权之比较汉和唐,是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
政府与皇室的划分,自汉以来,就王室而论,皇位世袭法,永远无何大变动,仅朝代更换,刘家换了李家而已;但就政府来说,其间变化则很大。
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相权变动,一切制度也随之变动。
1、汉代相权宰相采用领袖制,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
汉朝虽只有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召开由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参加的会议。
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因此也可以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
2、唐代相权宰相采用委员制,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由许多人共同负责。
由于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这几个机关便须通过常川会议(即经常开会之意),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
宰相的职权被分成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
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1)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
(2)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
(3)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
唐代官阶为九品,第一二品官,均以处元老,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三品以下,始为实际责任官吏。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皆为三品官。
3、三省之来历(1)三省之长官原为内廷之官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
中书依官名论,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
侍中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故从官职名称而言,这三个官,原先都是内廷官。
(2)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长官,和以前性质完全不同。
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时,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政府的执政官。
宰相职权,本该领导政府,统治全国,东汉后,宰相此项职权被皇帝夺去,宰相失职了。
皇帝让其私属,像中书、门下、尚书之类来代行政府宰相职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到了唐代,皇帝才正式把以前宰相的职权,分配给了三省。
换言之,也是把以前皇室滥用之权,重新交还政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第三讲宋代一、宋代政府组织(一)宋代中央政府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
从政治制度上看,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而已。
只能说有变动,却不能说有建立。
宋之于唐,似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
有形势推迁,无制度建立。
1、相权之分割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
(1)三省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因而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
中书为丞相,地位独重。
门下、尚书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政府之最高命令。
(2)两府枢密院是晚唐五代传下的管军事的新机构。
宋人不能纠正,沿袭下来,成为一重要官职。
中书省与枢密院,同称两府,然两相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
(3)三司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司。
第一,户部司第二,盐铁司第三,度支司,度支即是管经济出纳的司,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
安史之乱,财政困难,为方便直接处理财政问题,有宰相亲自兼领尚书的一个司,如盐铁、度支之类,此虽不可为训,究竟是宰相亲握财政大权,还可说得过去。
宋代,因其弊不能革,提高三司地位,由三司独掌全国财政,变成政府财权专落在司的手里,这是极不合理的。
——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宰相掌握财政权的不同认识王荆公(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第一措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把户部、盐铁、度支三个衙门,重新组织起来,统一到新衙门(制置三司条例司)里。
这一措施,在荆公是想把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到宰相手里。
司马温公(司马光)极反对唐代由宰相兼领司职。
他认为,财政应该由三司管。
三司失职,可以换人,不该让两府参与其事。
这里可见到荆公、温公对当时制度上的一种歧见。
荆公之意,是想把财政大权仍隶属于宰相,这属制度问题,非人事问题,与当时三司长官之称职不称职不相干。
荆公是想重新厘定三司权限,把当时所谓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的军民财政之职权三分,重新绾合起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2年序1.中国的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
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正。
2.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制度必须和人事相配合。
前言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事物发展的规律)内容概括:1.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2.汉代政府组织:1.皇室与政府 2.中央政府的组织3.汉代地方政府4.中央与地方关系3.汉代选举制度:“乡举里选”4.汉代经济制度:轻徭薄赋,盐铁政策5.汉代兵役制度6.唐代政府组织:1.汉唐相权比较2.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的分配 3.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4.尚书省与六部 5.唐代地方政府 6.观察使与节度使7.唐代考试制度 1.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2.唐代的科举8.唐代经济制度 1.组庸调制 2.帐籍制度 3.两税制9.唐代兵役制度府兵制10.宋代政府组织 1.中央政府 2.相权的分割 3.君权的侵揽 4.谏官与政府5.宋代地方政府11.明代政府组织 1.内阁制度 2.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3.明代地方监司官及督抚12.明代考试制度 1.进士与翰林院 2.八股文13.清代:部族政权 1.军机处 2.六部尚书 3.统制政策 4.民众的反抗运动 5.变法与革命1.家国同构:九卿,名义上说,都是皇帝的家务官,是宫职,而系统属于宰相;换句话说,便是当时政府的首长,宰相,可以管到皇宫里的一切。
本来封建(封邦建国)时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
但到了郡县时代,化家为国,宰相管的,已经是“国家”,不是“私家”了,所以他成了政府正式的首长。
封建时代,以家为国,贵族家庭很多,天下为许多贵族家庭所分割。
那时在大体上说,则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现在中国已经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
这一家为天下共同所戴,于是家务转变成了政务,这个大家庭也转变成了政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39页PPT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一、书籍概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各种制度的优点和缺陷。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从汉代一直讲述到清代,重点分析了各个朝代在制度设计上的特点和得失。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政治制度的复杂性。
二、主要内容1.汉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治久安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奠定了后世的基础。
钱穆先生指出,汉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崇尚儒家,兼顾法家”,这一特点在选举制度、宰相制度、地方制度等方面都有体现。
选举制度方面,汉代采用察举制,重视品德和才能的选拔,但也存在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弊端。
宰相制度方面,汉代设立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但也存在权力过于分散的问题。
地方制度方面,汉代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照顾了地方利益。
2.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也有很多创新之处。
钱穆先生认为,唐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科举,抑制门阀”。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和广泛,但也存在考试内容单一、忽视实践能力的问题。
此外,唐代设立三省六部制,使得宰相权力更加分散,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地方制度方面,唐代实行州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宋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但其政治制度却备受争议。
钱穆先生指出,宋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强干弱枝,重文轻武”。
这一特点在军事制度、官僚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都有体现。
军事制度方面,宋代实行募兵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导致对外战争频频失利。
官僚制度方面,宋代官员数量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且存在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
财政制度方面,宋代实行专卖制度和高额税收,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
4.明代: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汉代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始时,皇权与 相权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从汉武帝起,“宰 相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作者指出,在 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项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 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产生出来。春秋以后,官位世袭, 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神话,选举制也有所改革,从平民 阶层选拔人才,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孝廉”制度成了 “世族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府一直找不到解决 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汉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 了。
前言
朝代:汉,唐,宋,明,清
制度的范围:
1.政府的组织(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彼此之间的关系) 2.考试与选举 3.政府的赋税制度 4.国防与兵役制度
制度的概论
1.制度与人事是密切相关的 2.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相互配合 3.制度是跟着人事随时变动 4.制度的创立是基于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而得以产生 5.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分析时需要考虑历史意见) 6.讨论一项制度,要重视其地域性
政府
中央
三公(丞相太尉御 最高最大行政机构 史大夫)九卿(太 尚书省(吏户礼兵 常 光禄勋 卫尉 太 刑工)御史台管监 仆 廷尉 大鸿胪 宗 察(分察与分巡) 正 大司农 少府)
地方
州与县。县分三等 省,府和州,县 同明制,承宣布政 路,(府州军监), 郡与县。县分两级 州长官-刺史,州 外加分司 全国划 使上常设巡抚和总 县 中央派遣管理 郡长官-太守,大 县多分级次,中央 分十三布政使司, 督,军事要地八旗 地方监司管(帅漕 县-令,小县-长 派遣观察使与节度 长官-布政使 提刑 驻防 设置四处禁 宪仓) 使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自序、前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自序、前言内容简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的专题演讲合集(讲演时间1955.8),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自序一、撰写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原因一则,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
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
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因于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之误解。
我们若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这是写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一因。
再则,政治制度必然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
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
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追随别人的人事变化而变化,那是何等愚蠢。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这是写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
二、著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的背景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间,承何敬之先生之邀,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尚书省与六部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分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唐开始是吏礼兵民(户)刑工;太宗时改为吏礼民(户) 兵刑工;宋朝初年吏兵刑民(户)工礼;神宗王安石改 吏户礼兵刑工,此后六部制度推行了一千多年。
政治应该分两方面讲
一是人事,比较变动 二是制度,由人创立、改订,相对比较稳定
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人事,若离开 人事看制度,制度只是一条条条文,枯燥 乏味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制 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 任一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有前身,渐 渐的创立,同样,任一制度的消失,必然 是渐渐变质
汉代地方政府
共分两级:郡 100多个,每个郡管辖10~20个县 县 1100~1400多个 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汉朝。就行政区划而论。 郡长官:太守,地位与九卿平,二千石 县长官:县令 汉代官级分的少,升转极灵活。 汉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监察与被监察) 每郡每年向中央上计簿(各项统计表册),包括财政、经济、教育、刑事、 民事、盗贼,灾荒等 中央派特派员——刺史(六百石)来调查 全国分十三个区,每区一位刺史,每位刺史负责的区域不超过九个郡
中国历史上 国家政体的三次巨变
秦以前,西周、东周为封建“邦国制”:
有共主,无宪法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郡 县制” 辛亥革命后,目标建立“共和制”
殷代官制 见《礼记曲礼篇》
六太掌六典:
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五官司五众:
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甲骨文中有:史、尹、籍、小臣、射马、正 等字或官名
可见汉代中央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是 主事的,事情管得好与坏,责任在宰相,皇帝可以不负责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共38页PPT资料
路,(府州军监), 县 中央派遣管理 地方监司管(帅漕
宪仓)
省,府和州,县 外加分司 全国划 分十三布政使司, 长官-布政使 提刑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同明制,承宣布政 使上常设巡抚和总 督,军事要地八旗 驻防 设置四处禁
地
汉,唐,宋,明,清选举&经济&兵 役制度
选举 经济 兵役
汉
唐
宋
明
清
选举孝廉(固定下 来)察举制度。入 太学-到地方服务察举回中央为郎-
书政治
满汉夹用,大官多 满少汉卧碑禁令 (无言论结社出版
自由)
虽然政权开放,但 书籍昂贵,成为资 本,产生世族门第
由门第特殊阶级开 放政权,报考人数 愈来愈多,政府组
织臃肿
大门第逐步堕落, 把培养人才的机构 愚民政策,讲政权
进士轻薄,无培养 归并到考试制度中, 控制在满洲人手中
人才之地
培养出许多大学问
家,政治家
汉代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始时,皇权 与相权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从汉武帝起, “宰相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作者指 出,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项制度背后当 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产生出来。春秋以后, 官位世袭,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神话,选举制也有所 改革,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 孝廉”制度成了“世族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 府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汉 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了。
入仕
自由报名,由尚书 礼部举行考试,吏 部分发任用,培养 在于门第,考察律
诗
制度愈加严格,防 县考-省试—会试,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本节第一部分讲汉代政府组织。
作者从皇室与政府、中央政府的组织、地方政府组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四方面来讲述。
首先皇室与政府二者分开,所有一切实际事务归属与宰相,宰相才是实际政治的领袖,即皇权与相权之分。
其次中央政府的一切组织也属于宰相,均对宰相负责,宰相对皇帝负责。
然后地方政府为郡县制,为地方长官负责本地一切政事。
最后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体现在对地方长官的领导,地方上的事务只需向中央进行报备,中央进行督查,而中央对地方的具体事务不直接干预。
读了这一部分就很困惑。
皇帝与宰相到底是何关系?宰相对一切实际事务负责的权力有多大?如果全部由宰相负责,那皇帝的权力岂不是很小?如果宰相对一切实际事务负责的权力的根基是皇权,那有谈何相权?权力就这么多,相权大了,皇权就小,反之一样,那么这种制度又怎么会出现?当然反过来一想,历史就是如此,汉代的政治制度就是这样。
至于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另外一种,谁知道呢?我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这样的制度,对当时及后世的政治人事与社会的影响。
不要试图去假设,而要考察这个存在的事实产生的影响,在历史中的意义。
第二部分讲汉代选举制度。
汉代选举制度从开始的不定期推荐和特殊人才需要推荐,到后来的举孝廉。
这套选举制度有什么说的呢?只能说为后面的门第世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讲汉代经济制度,也就是赋税制度。
汉代税赋得失作者也考察了,即称得上“轻徭薄赋”,但是汉代土地私有,允许个人间土地进行交易,致使土地兼并之风不绝,而轻徭薄税也只针对自耕农及有田产者,而佃租却超过赋税,政府给出的优惠,绝大部分好处都被大地主拿走了,因此就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
第四部分讲汉代兵役制度。
汉代兵制为全面皆兵,兵役主要三种,一是到中央军去服役,一是去边境戍边,一是在原地方服役。
去中央服役则什么都不需要准备,来回路费,服役期间吃喝均无政府承担,为期一年,而戍边则需自带甲胄粮草,不过三日即可,地方服役更简单了,每年秋天操练一次,为期一月。
制度当与时俱进---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制度当与时俱进---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近⽇,得遇论坛⼀⼈之推荐,⽽阅读了钱⽼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若论权术,地球⼈都知道中国⼈是祖宗。
但国⼈却不知中国古往今来之便有制度,便有⼈性的思考,便注重⼈伦。
中国历来的政治制度就是国⼈所谈论的诟病,究其原因更深层的是中国的制度貌似⽆法象国外⼀样去严厉的执⾏法制。
但钱⽼的思路却另辟真理,古来西⽅便重视将⼈之精⼒和智慧引导⾄科学与经济发展,⽽中国古来便习惯于将⼈之精⼒和智慧引导⾄为官,从政之路。
智慧的较量,⼒量的博弈,如何不能使中国的政治到了更⾼的竞争态势。
为何说管理中国⼈⽐外国⼈难上加难,我觉得也许是和中国数千年来的教育有关系。
制度的建⽴应该溯其根源,制度⽆绝对的公平也⽆绝对的好,制度当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才能去解释时代所⾯对的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发展。
⽽不能将制度作为⼀个模板,千年不衰,万世永存,纵是古董,吾辈国⼈也该将其肃之⾼楼,⽽俯头检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时代的进步发展过程中,制度只是根据时代的现状去定义,去解决当时的问题和和适应当时的社会,⽽不该成为⼀个社会继续发展的包袱,更不该成为时代的牵绊。
制度的好,坏,优,劣,该⽤⼀种公平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任何制度⽆绝对的好和坏,只是说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成为当时社会必须之救济法,是制度必然会存在其缺点和优点,在其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我们要看到的是,实质的问题是,制度到底是促进了社会还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商君于秦实施变法之初说:“秦之法,乃为战时之法,但法岂有亘古不变之道理。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三、 宋代:
到了宋代,一段出身低微没什么文化的皇帝和地位高、学问好 的宰相们争权夺利的故事开始了。
皇权变大了。宋代也有三省,但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中书省 的中书就是宰相。而与中书相对的,设有枢密院,合称两府。
不仅仅是宰相制度与唐不同,连尚书省作为行政总机关的制度, 也都破坏了。
谏官不受宰相管理。
钱穆先生称,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专制黑暗就是从清朝开始 的,还说清朝无制度,只有法术。
政令的发布也完全打乱了原有的行政体系。 寄信上谕对清代的行政伤害尤其大。 言论的控制。
没有任何一项制度和规则是无中生有,是有利无弊的。 因此向历史学习,可帮助我们鉴往知来。
分享完毕,感谢大家!
四、明代:
一个只有皇帝,没有宰相的时代——明代与清代。明代与清 代也有不同。
朱元璋不再相信任何人当宰相能不擅权,所以立下祖制不再 设立宰相。
虽然皇帝成为各部门的顶头上司,但并不是全部事情独裁的。 让太监集团掌权了,但凡想做一点事情的大臣,为了能上达天听,都必须 Nhomakorabea和太监勾结。
五、 清代: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
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
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新亚书院即是他创办的。
成书的背景 呈现 纠正
《旧唐书·魏徵传》: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 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 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 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清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清代政治得失今天是钱穆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日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
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日颓其志。
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
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
虽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榘矱,时切其向慕。
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
——钱穆先生《宋明理学概述》钱先生晚年说,他要找中国文化的义勇兵,对中国文化,先生呕心沥血,弘扬中华文化,先生毕生在努力。
今天是先生诞辰125年,先生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华夏这块土地上,涌现出一些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学子。
清代先生从七个方面来讲述。
清代的制度是法术,制度之政治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
不好说是政治。
大底制度是出于之于公的。
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
而法术的出于私。
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界限。
清代的部族政治,维护满蒙两部落的利益。
有句谚语说:“成吉思汗之后被满族屠杀太多,只要有一位活着定要灭了满族。
所以就出了慈禧,叶赫那拉氏。
”这也说明满族凶残的一面。
还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忘记了是那一位外国人曾写到,他们要从天津乘船到广州,不知如何走,地方官员找来了几个渔民,不问清楚竟然就强行让他们带路,还有清政府送给外使食物,肉类已经变质无法使用,他们抛到海里,衣衫褴褛的百姓奋不顾身的跳进海里捞取肉类。
如此贫穷的百姓,试问还会有心情保护这个国家吗?国显然是满人的国,与百姓无关。
火烧圆明园,除了八国联军还有一大群民众也参与其中,参与提供燃料,提供线路,并参与抢文物。
在百姓的心中那是皇帝家的,趁机打劫不为过。
崇祯皇帝吊死之后,万民请求安葬皇帝,崖山之战大臣和民众十万余人跳海而亡。
这些不足以说明问题吗?鼓吹的康乾盛世,看看当时的民众生活,就知道所谓的盛世只是满族部落的盛世,与其他人无关,闭关锁国换来的是乾隆问英国使臣骑马到英国需要走多久。
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让李鸿章背负卖国贼的骂名,试问一个不敢让汉人参政议政的朝代,李鸿章何德何能能卖国呢?康有为不能说是懂政治的人,维新变法失败也是必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英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THE MING
DYNASTY
壹制度与法术
I POLITICAL SYSTEM AS
OPPOSED TO POLITICAL MEANS
贰清代的部族政权
II POLITICAL POWER OF THE TRIBE
叁清代部族政权下的 政府
III THE QING GOVERNMENT UNDER
钱老先生的这本书,内容翔实,分析历代制度经济社会基础,点评利弊得失。
钱穆先生选汉、唐、宋、明、清五代,分别考察权利架构、人才选拔、经济税收以及军事制度,条分缕析, 前后贯通,高屋建瓴,夹叙夹议,娓娓道来,令人豁然开朗。
认真听,你总能听到他在纸页的背面呼喊,走得慢一些,别急着否定一切,去看历史的盘根错节,去看这种 盘根错节养育的巨树与藤蔓。
读书笔记
钱先生对历史研究的功底造诣是很深的,但是观点过于主观,为儒家士文化涂脂抹粉有点用力过了。
钱先生是将中国历史学透彻了,各种史证,考据信手拈来,并且不会单点而论,必要放于当时当境系统分析。 3.明是泥腿子出的政权,创业之主功业无量,自然也是豪气万丈,精力无限,皇权才逐渐独大,且形成祖制,相 权不复汉唐光辉。 5.钱先生说,西方有阶级,无流品;中国有流品,无阶级。
叁宋代赋税制度
III TAXATION SYSTEM OF THE
SONG DYNASTY
肆宋代兵役制度与国 防弱点
IV MILITARY SYSTEM AND WEAK NATIONAL DEFENSE OF THE SONG DYNASTY
I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英对照)(博雅 双语名家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邀演讲的演讲记录 稿稍加修改而成。虽然该书只选择了汉、唐、宋、明、 清五个代代来分别讲述,但正如其前言所说,这五个代 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代代,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历 史的全过程。全书分为五讲,每讲又分别从政府的组织、 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论 述各代的政治制度及得失、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既揭示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又澄清了近现代国人 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向读者展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史”。
满汉夹用,大官多 满少汉卧碑禁令 (无言论结社出版 自由)
选举或考试
虽然政权开放,但 书籍昂贵,成为资 本,产生世族门第
由门第特殊阶级开 放政权,报考人数 愈来愈多,政府组 织臃肿
大门第逐步堕落, 把培养人才的机构 愚民政策,讲政权 进士轻薄,无培养 归并到考试制度中, 控制在满洲人手中 人才之地 培养出许多大学问 家,政治家
前言
朝代:汉,唐,宋,明,清
制度的范围:
1.政府的组织(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彼此之间的关系) 2.考试与选举 3.政府的赋税制度 4.国防与兵役制度
制度的概论
1.制度与人事是密切相关的 2.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相互配合 3.制度是跟着人事随时变动 4.制度的创立是基于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而得以产生 5.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分析时需要考虑历史意见) 6.讨论一项制度,要重视其地域性
作者简介
钱穆(1895.7.30-1990.8.30),男,江苏无 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 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 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 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中央研 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鲁、 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 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 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 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 滨。
汉,唐,宋,明,清政府组织
汉
特点
由封建转为郡县, “化家为国” 丞相为政府最高首 领,副丞相御史大 夫,主管监察,御 史中丞打理皇宫
唐
整个中国古代史的 高潮,是中国历史 政治制度上一个最 大的转折 最高机构政事堂, 中书省门下省,给 事中,谏官
宋
明
清
承袭旧制 散弱 国 现代中国的开端, 全无制度,代表的 防资源面临巨大威 中国传统政治开始 是满洲部族政权的 胁 提倡文治 皇权趋向专制 利益 中书省(门下尚书 中书舍人 廷推, 移至宫外),给事 廷议,廷鞫 内阁大学士掌管国 中,谏垣独立 给事中封驳权,内 政 军机处(秘书 阁制度 处)寄信上谕 六 部尚书侍郎可单独 枢密院 尚书省(六部分头) 上奏,满汉分离1: 财政(户部盐铁度 都察院 通政司 大 1 大官由皇上选用, 支司)用人(考课 小官也须皇上面见 理院 院)
汉代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始时,皇权与 相权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从汉武帝起,“宰 相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作者指出,在 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项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 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产生出来。春秋以后,官位世袭, 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神话,选举制也有所改革,从平民 阶层选拔人才,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孝廉”制度成了 “世族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府一直找不到解决 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汉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 了。
7.讨论政治,历史的特殊性是必然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序
第一因:在中国,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儒家抱负即是修齐治 平,这既是文化追求,也是一种政治抱负。要想客观地来检讨传 统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 第二因:政治制度,必得自根自生。我们专求模仿西方的制度, 但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结果还要追随他人的人事,十分愚蠢。 心得
八旗
得失检讨
汉
经济
唐
宋
军队到地方派差, 地方没有兴家
明
门第消失,农户散 漫,舞弊取巧规制 赋役的黄册与鱼鳞 册最终废弃。
清
差役,田租分分合 合,地丁合一,实 际税赋还是增加 八旗
土地问题没有解决, 为着财政收支以及 形成兼并,减轻租 征收手续方便,牺 税,惠及地主而非 牲了土地平均分配 农民 的理想 全国皆兵制,数量 多,操练简,有名 无实 自由兵役制,府兵 制度失败,忘记民 族界限,雇佣外国 人当兵做将
经济
节制资本,土地归 租庸调制—两税制, 两税制,差役制度 农民私有,允许自 随地摊派,改收货 制定了免役钱 由买卖。田租,人 币 口税,力役
兵役
兵制:全民皆兵 1.中央的卫兵2.边 郡的戍卒3.原地方 服兵役
兵制:全兵皆农 府兵制度, 雇佣外国人当兵
军队分为禁军与厢 军,募兵制
同唐代府兵,大兵 区为府,小兵区为 卫。
政府
中央
三公(丞相太尉御 最高最大行政机构 史大夫)九卿(太 尚书省(吏户礼兵 常 光禄勋 卫尉 太 刑工)御史台管监 仆 廷尉 大鸿胪 宗 察(分察与分巡) 正 大司农 少府)
地方
州与县。县分三等 省,府和州,县 同明制,承宣布政 路,(府州军监), 郡与县。县分两级 州长官-刺史,州 外加分司 全国划 使上常设巡抚和总 县 中央派遣管理 郡长官-太守,大 县多分级次,中央 分十三布政使司, 督,军事要地八旗 地方监司管(帅漕 县-令,小县-长 派遣观察使与节度 长官-布政使 提刑 驻防 设置四处禁 宪仓) 使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地
军制
国防先天不足养兵 四境太平,兵卒懈 而不得用,效率低 怠,物质条件薄弱, 下 最终败给满人
政府组织
武帝设大司马大将 军,破坏了皇家与 政府的平衡
中央指派大吏,剥 夺地方职权,形成 藩镇,军人割据
宋初出于自卑心, 蓄意减夺中书宰相 职权
太祖废止宰相 内 臣干预政事 吏胥 制度使官与吏流品 泾渭分明 出现文 书政治
汉,唐,宋,明,清选举&经济&兵役制度
汉
选举
选举孝廉(固定下 来)察举制度。入 太学-到地方服务察举回中央为郎入仕
唐
自由报名,由尚书 礼部举行考试,吏 部分发任用,培养 在于门第,考察律 诗
宋
明
清
制度愈加严格,防 县考-省试—会试,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 止作弊,考察经义 进士及第,满三年 制度 考试,入翰林院, 成为大官。考察八 股文 差役杂项一并归入 田赋项下 地丁摊粮,只收田 租,不要丁口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