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第1套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
”此材料反映的是
A . 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B . 春秋时诸侯争霸
C . 周王室对诸侯已失去控制
D . 周代分封制崩溃
2.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 . 分封制
B . 王位世袭制
C . 郡县制度
D . 中央集权制
3.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
秦朝“钱范”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A . 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 . 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 . 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 . 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 . 派文臣做知州
B . 设置参知政事
C . 设置枢密使
D . 三司使负责财政
5. 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 . 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 . 地方各行省
C .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D . 西藏地区
6. 明代初年废除中书省后,皇帝直辖六部,尚书权重,侍郎权轻;到清代,六部
尚书和侍郎均称堂官,虽有权直接上奏,但意见不一时全由皇帝裁决。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 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B . 地方权力日渐削弱
C . 内阁退出历史舞台
D . 六部成为权力中枢
7. 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
经过希腊化的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
贺拉斯这一说法的视角是
A . 商业征服
B . 文化同化
C . 宗教皈依
D . 财富侵蚀
8. 英国《自由大宪章》中涉及债务担保和连带责任,与罗马法中“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的规定如出一辙。
出现该现象的根源在于
A . 罗马法中蕴含着天赋人权思想
B . 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 . 英国法律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
D . 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在罗马法
9.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
这表明()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 . 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 . 清政府外交已实现近代化
10. 某班举行学习讨论会,讨论的主题是“鸦片战争爆发谁之过”。
下列四位同学的发言,最能准确表达主题的是
A .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
B .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英正常贸易
C . 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和对外扩张的必然要求
D . 中国的爱国大臣林则徐等人的禁烟运动引发的
11.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
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
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 . 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 . 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 . 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 . 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12.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有关条约内容表述有误的是()
A . 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
B .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 赔偿英法两国巨额白银
D . 允许外国人在内地经商
13. 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
这种增长
A . 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B . 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
C . 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
14. 美国驻华公使瑞德威廉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从外交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中国同意打开门户……绝对和彻底地打开了她辽阔版图的每个角落。
她同意我们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
她还同意,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在北京开设使馆。
”这封信最早当写于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以后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15.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
A .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 .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 .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 . 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文化
16.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
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 . 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
B . 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
C .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 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17. 在下列太平天国的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 .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C . 严惩外国侵略者
D . 反对腐朽没落的清王朝
18.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步倾向。
但从内容上看,两者也存在共同的局限性,其表现有()
①不能正确认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具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无法真正得到推广和实践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③
19. 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 .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
B . 开放重庆等新的通商口岸
C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 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20. “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
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A . 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B . 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C . 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D . 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21. 1912年元旦,发表在上海《申报》的《新祝词》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
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
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
”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 . 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
B . 维护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C . 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D . 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22.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最能够反映20 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 . 《南京条约》和国民革命
B . 甲午战争和五四运动
C . 《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D .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3. 读下表,据此能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②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③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④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善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24. 丁建宏教授在《德国通史》中提到一个微妙的历史细节: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代表团赶到凡尔赛,请求授予威廉一世“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头衔……他(威廉一世)问俾斯麦:“这些家伙是来干什么的?”得知各邦的君主都同意新宪法以后,威廉一世才接见了帝国议会代表团。
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帝国议会拥有较大的权力,可以任命官员
B . 代表民主的议会,臣服于专治君主的铁腕
C . 德意志式的立宪会议制度具有特殊性
D . 象征统一国家的宪法,要征得
各邦君主首肯
25.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中写道“从西周到明清都如此。
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
君臣官民都是父子,四海之内皆为兄弟。
所以当年海瑞骂皇帝,司法部门就按照‘儿子骂父亲’来量刑。
”这主要体现出古代中国
A . 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
B . 家国同构观念的广泛影响
C . 家国一体思想融入法制的特色
D . 君权的至高无上性
26. 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见,当时的内阁()
A . 已成法定机构
B . 直接统领六部
C . 握有军政大权
D . 严重威胁皇权
27. 罗马法规定,债权人获得的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
这表明罗马法()
A .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 主要调节公民间的债务纠纷
C . 实现了罗马经济的平稳发展
D . 体现了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
28. 《辛丑条约》附件规定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等。
这些规定()
A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 体现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C . 反映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D . 意在消灭中国反帝运动
29. 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的观点反映了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典型特点是
A . 人民是实,君主是虚
B . 议会是实,司法是虚
C . 君主是虚,立宪是实
D . 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30.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 .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 .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
二、材料分析题
3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
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
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制度始行于哪一朝代?选拔标准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及其主要特点,并概括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材料二:美国制宪者采纳了英国的代议制度,他们称之为“共和”。
在“民主共和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既注重权利的平等。
又时刻防止专制权力的出现。
前者如民众投票权方面,选民的财产资格得到放宽,小州在参议院中获得了平等的代表权。
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分权和制衡方面,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联邦政府内实现了三权分立。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的是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两国分别建立了哪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政体?
(2)英、美两国在建立资本主义政体的过程中,议会(或制宪会议)分别制定过什么重要的法律文件?
(3)分别比较英、美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不同。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1)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哪些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献颁布的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简要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