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练习题

合集下载

认识论专项训练含答案含答案

认识论专项训练含答案含答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测试题1、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4、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

从哲学的角度看,对这种发展观的转变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全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6、、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7、下列观点与“实践出真知”相吻合的是…()A.实践只产生正确的认识B.认识来源于我们的头脑C.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D.真理第一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9、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

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B.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C.学习是认识的主要来源D.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10、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认识论经典习题

认识论经典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A. 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 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 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 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2. 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A. 相对主义的观点B. 诡辩论的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 怀疑论的观点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4. 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A. 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 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 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D. 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6.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A. 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 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7.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 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 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8.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 熟知即真知B. 熟知不等于真知C. 熟知起源于真知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9.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 普遍性B. 绝对性C. 客观实在性D. 直接现实性10.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认识论部分综合练习

认识论部分综合练习

高二政治通用版认识论部分综合练习(答题时间:45分钟)﹡1.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 “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3. 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

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

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

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4.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相同的是()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 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5. 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高中政治-认识论练习1

高中政治-认识论练习1

认识论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2009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铁路、民航、交通、旅游等部门要制定和完善针对人员密集流动情况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各部门协调应对。

这体现认识论的道理有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关注民生2.2010年2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冥王星最新照片,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冥王星在变红。

这一事实说明A.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的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A.真理的具体性B.真理的相对性C.真理的条件性D.真理的客观性4.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

这体现了()A.意识活动的直接现实性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5.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上述古语主要强调了A.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B.实践的重要性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真理是客观的7.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8.2010年4月6日,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完整版认识论高考练习题

完整版认识论高考练习题

即墨二中自编习题学科:政治编写人:高二政治审核人:高二政治全员编号1.(2016•课标I卷,20, 4分)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

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6•课标H卷,20, 4分)1708年,清政府组织传教士绘制中国地图,历经10年成功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已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平,却一直被作为密件珍藏于内府。

反之,参加测绘的传教士把资料带回西方后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中国地理的了解超过中国人。

可见,《皇舆全览图》价值的实现①以对其价值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②取决于其科学内容适用范围的扩大③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制约④以其科学内涵的不断发展为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5•课标H卷,23, 4分)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

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

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

这表明在艺术领域()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4.(2014•课标I卷,22, 4分)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

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3•课标H卷,20, 4分))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

(用)认识论专项训练

(用)认识论专项训练

生活与哲学专项训练(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课堂演练】【实践的含义和特点】1.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⑦实践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本能性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D.①②⑥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经济体制改革⑤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⑥蜜蜂筑巢3.所谓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指A.实践没有意识的参与 B.实践没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C.实践不具有客观物质性 D.实践没有意识的指导4.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

这表明,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

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

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6.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

杜威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内在矛盾性7.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哲学依据是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 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8. 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9.“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认识论题库及解答1

认识论题库及解答1

认识论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12.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运动C实践D世界16.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17. “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表明()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B从实践到认识C从经验到理论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9.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表明了非理性因素的()A指导作用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D激发作用2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21.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1)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1)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认识论习题

认识论习题

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经验论B.教条主义C.诡辩论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认识论测试卷[答案]

认识论测试卷[答案]

认识论
第I卷(选择题)
1-5 ACDDD 6-11 ADDCBB
第II卷(非选择题)
12.
【答案】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果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首先要总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然后分开阐述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并结合材料分析即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提供了研究课题);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果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13.
【答案】
(1)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评价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

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解析】
试题分析:(1)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一般情况下作答时运用的认识论观点主要包括,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而本题比较特殊,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答案主要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角度进行作答,有一定难度。

认识论练习题-教师用卷

认识论练习题-教师用卷

认识论练习题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64.0分)1.以色列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当水螅身体片断再生时,它们使用绳状蛋白质纤维一一细胞骨架,重新排列细胞;当身体被切或者被撕裂时,细胞骨架模型将幸存下来,变成新身体的一部分。

这证实了水螅具有“长生不老”的能力,可以逃避身体衰老进程,这表明①改变创造条件可以克服规律的必然性②新的具体联系建立在固有联系基础上③若干要素重新组合后能产生新的系统④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检验真理性认识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联系观、实践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中这证实了水螅具有“长生不老”的能力,可以逃避身体衰老进程,这表明新的具体联系建立在固有联系基础上,也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检验真理性认识,故②④正确;规律是客观的,①中“克服”说法错误,故排除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并不是若干要素重新组合后就能产生新的系统,故③错误。

故选C。

2.非洲俗谚: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和大家一起走,因为可以互相帮助。

这体现了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 实践具有能动性C. 实践具有自觉选择性D. 实践具有社会性【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和大家一起走,因为可以互相帮助,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性,故D符合题意;ABC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BC。

故选D。

3.从非典到埃博拉,再到中东呼吸综合症,新的疾病不断出现,促使着人类不断探索和研究。

这说明A. 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的主旨。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认识论试题训练

认识论试题训练

认识论训练题高凤稳一、单选题1.2005年7月,我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这是一种自主决定,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改革和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这提现的认识论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D.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文艺评论是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绝句之二》中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长短。

”据此回答2—3题。

2.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这体现了()A.要在尊重文艺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B.主观可以不依赖于客观而独立存在C.共性和个性并不总是统一的D.正确的价值观对实践具有反作用3.诗人认为那种“矮人看戏”的作风是不会有什么真知灼见的,因为这种作风()A.缺乏想象力B.不具有创造性思维品质C.没有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D.不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4.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出乎其外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这从哲学角度告诉我们()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④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④5.台湾地区领导人曾信誓旦旦地宣布与“台独”一刀两断,提出不搞“台独”和“四不一没有”等,但这些都是语言伪装,其实渐进式台独活动一天也没有停止。

这启示我们,正确认识事物A.要透过现象看本质B.要主观符合客观C.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要全面地看问题6.为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意味着财政政策从单纯地注重经济指标转向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这表明A.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深化与拓展B.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不同的反作用C.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7.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还可以降低实验风险。

认识论巩固练习

认识论巩固练习

认识论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座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B.客观规律性C.主观能动性D.普遍有效性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也,笃于时也。

”这句话的主要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B.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C.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3.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物极必反,暗极则光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言警句是:A.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B.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C.不怕慢,就怕站D.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5.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6.顺应“网络微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游戏。

使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就能顺手玩上几分钟。

目前该游戏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时间里赚进500万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根据上题材料,该游戏成功开发体现了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②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③认识过程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认识论练习题

认识论练习题
B
单项选择题
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
单项选择题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A、B
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征有: A.实践的观点 B.辨证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A、B
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1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 括以下环节: A.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 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C.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 实际的实践活动 D.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 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A、B、C、D
A、B、C
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18、“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A、C、D
B
单项选择题
14、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对立统一规律 C、实事求是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单项选择题
15、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C
单项选择题
16、科学家对194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 星的天文现象做出了准确的预报。这件事 说明 A、认识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反映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现实生活中,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材料中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 )A.天与人的关系问题B.名与实的关系问题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D.理与气的关系问题2.“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对《红楼梦》的这一评述所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B.认识决定实践,实践水平的不同,认识也就各不同C.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面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D.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一定的差异3.一段弯曲的树根,弃置荒野,匠人过而不顾,农人或拾为木柴,根雕艺术家得之,如获至宝。

对这段树根认识上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人们的意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必不相同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4.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④我思故我在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5.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成就,反过来又成为科技进步的强大助推器。

比如有些生物实验,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不仅能迅速获得结果,而且能节约器材费用,还能避免某些真正实验所具有的危险性。

上述事实说明( )A.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取代现实的科学实验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社会性B.历史性C.直接现实性D.能动性7.2011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主要任务,并为2012年中国宏观调控指明路向,“稳中求进”成为来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

这说明(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B.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C.事物内部结构总具有优化趋向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无限的8.“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与此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不畏义死,不荣幸生2 C.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D.入山问樵,入水问渔9.“嫦娥一号”在200公里轨道高度获取了120米分辨率全月图,而“嫦娥二号”卫星在15公里近距离轨道对月球虹湾地区高精度成像,加上新设计的CCD相机,“嫦娥二号”分辨率可以优于“嫦娥一号”1.5米。

这表明(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②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③科学技术能提高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能力④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10.2011年3月11日,9.0级大地震使日本海底大面积升降,产生的重力差引发了海啸,损失惨重。

“准确预测”是地震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但这种预测目前还做不到。

这告诉我们( )①人自然的变动规律无章可循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④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领域无法让人们认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1.“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2.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认识论角度,这说明( )①认识来源于人的大脑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④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3.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

”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

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

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

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

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①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②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③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在一定意义上真理就是谬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4.从邓小平提出培育“四有”新人、坚持“三个面向”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江泽民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这说明(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15.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再次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回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这一要求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是(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认识A.③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16.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

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C.客观的物质性活动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17.古诗云:“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图画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18.“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

”短短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入到一种空灵恬淡的意境中。

从哲学角度看,这种意境( )A.因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B.必须借助现实的景物作为载体C.意境的设置有时可以摆脱事物规律的制约D.意境创作的灵感源于作者的主观想象19.“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那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20.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B.人能认识世界,但认识总是有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二、主观题1、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

”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

”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1)为什么面对同一现象不同主体会产生认识差异?(2)为什么三种不同的认识会产生“消沉”、“聪明”、“坚强”不同的效果?2、材料一:2011年8月1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实现下潜5000米级水深的突破。

“蛟龙号”深潜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远洋深海探测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1)材料一中,我国深海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是如何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6分)材料二: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

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2)辨析:真理因人而异,所以真理是无法辨明的。

(5分)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曾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

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

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顶着一顶非常沉重的“大帽子”——“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12月8日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六个“请”,诚挚地希望与会代表尽快达成协议。

材料2 哥本哈根离我们很远,我们感受不到为人类的未来谋划的会议气氛。

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现在的寒冬腊月却与几十年前的动辄零下30℃的寒冬腊月不可同日而语。

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到我们现在所持有的生活态度、经济模式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计划,为他们预留生存空间。

如今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