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评课记录

合集下载

五年级古诗三首评课稿

五年级古诗三首评课稿

五年级古诗三首评课稿一、《登鹳雀楼》评课稿课文简介《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

诗中描绘了登上鹳雀楼后所能看到的壮丽景色,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诗中融入了对山川、历史和文化的颂扬,通过对楼台上的景致描绘,表达了登高远望、游历中的想象,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慨。

教学目标通过教授《登鹳雀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和把握《登鹳雀楼》的主题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教学步骤复习与导入教师将鹳雀楼的图片投影到教室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鹳雀楼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导读与感受教师朗读《登鹳雀楼》,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中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分析与欣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并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美学特点和意境。

创作与表达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以《登鹳雀楼》为题目写一首诗。

拓展与实践学生阅读《登鹳雀楼》相关的历史故事和背景,展开深入了解和研究。

二、《静夜思》评课稿课文简介《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

诗中描绘了一个人独处静谧夜晚时的心境和思绪,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以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孤独、思念的心理状态,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教学目标通过教授《静夜思》,引导学生通过细腻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美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理解和把握《静夜思》的主题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情趣。

3.通过练习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复习与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夜晚的宁静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用心去感受夜晚的宁静。

导读与感受教师朗读《静夜思》,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中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分析与欣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美学特点和意境。

登鹳雀楼教研活动记录

登鹳雀楼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为了深入探讨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我校于2023年4月15日组织开展了以“登鹳雀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校内外的专家和教师共同参与,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活动目标1. 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2. 通过教学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通过研讨交流,分享古诗词教学经验,探讨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思路。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首先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老师们针对《登鹳雀楼》这首诗,从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文本解读环节,老师们对诗歌的背景、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力求还原诗歌的本来面貌。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老师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提出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结束后,老师们分别进行了教学观摩。

观摩课由我校优秀青年教师张老师执教。

张老师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张老师的课堂设计巧妙,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显著。

3. 研讨交流观摩课后,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交流。

大家首先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张老师的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明显。

接着,老师们针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有的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主动探究;有的老师提出,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还有的老师建议,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登鹳雀楼》评课稿

《登鹳雀楼》评课稿

《登鹳雀楼》评课稿《登鹳雀楼》评课稿引言:《登鹳雀楼》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评课稿(一)一、说教材古诗《登鹳雀楼》是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六册的第五课内容,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说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和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说教法、说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这无疑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为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融入情境教学法与和谐教学法,展示一个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辅以图画、图片形式,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一、引入:1、由图入手揭示课题《登鹳雀楼》并板书。

2、播放课件:鹳鹊楼图景并解说,让学生对鹳鹊楼的位置及周围的景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先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再根据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学生的发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1、借助图片和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再字字落实到诗句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四、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画中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

登鹳雀楼听课记录

登鹳雀楼听课记录

《登鹳雀楼》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听课时间:2024年X月X日授课教师:XXX教师授课班级:二年级X班课题:《登鹳雀楼》二、教学过程记录(一)导入(3分钟)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鹳雀楼的图片,画面中鹳雀楼巍峨耸立,黄河奔腾不息。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著名的鹳雀楼,它位于黄河岸边,非常壮观。

古代有很多诗人都曾登上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古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识字教学(10分钟)1.教师范读古诗,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读出了古诗的韵律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生们都专注地倾听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字。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鹳、雀、楼、依、尽、欲、穷、目”等字的读音有困难,及时给予帮助。

3.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词:“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欲、穷、千里目”。

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教学:对于“鹳”字,教师介绍鹳是一种大型水鸟,“鹳雀楼”因常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左边“鸟”字旁表示与鸟类有关,右边“灌”字去掉三点水,通过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依”字,教师通过动作演示依靠的样子,让学生理解“依”有靠着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依”组词,如“依靠”“依偎”等,在组词中巩固记忆。

“欲”字,教师讲解“欲”有想要的意思,通过组词“欲望”“欲求”,让学生理解字义,并与“浴”字进行对比,区分两个字的不同,一个是“欠”字旁表示心理活动,一个是“氵”字旁表示与水有关。

运用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女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生字词。

开火车读时,学生们依次大声朗读,教师认真倾听,对读错的学生耐心纠正并让其再次朗读,确保读音准确。

小组读时,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朗读声音响亮且整齐。

男女赛读中,学生们热情高涨,都努力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理解内容(18分钟)1.学习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前两句诗,提问:“同学们,从这两句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渐渐靠近西山,慢慢落下,黄河水奔腾不息地流向大海。

《登鹳雀楼》评课

《登鹳雀楼》评课

《登鹳雀楼》评课
赵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那如沐春风般的声音和教态让我不禁拍案叫好,作为一个老师我都被赵老师的声音和谈吐给吸引了,更别说那群对知识渴望欲如此高的学生们,整个课堂上下来收获颇丰。

赵老师在古诗的导入上,能以进行激趣导入,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的学情和思维认知方式,以谜语的形式引入“楼”字(课题中的一个字),她对这个字的解读不仅仅存留在这个字的认读与书写上,更多的是抓住了汉字的演变和汉字的类型之“形声字”的介绍,激发了孩子们对汉字发展历程的探究和兴趣。

接着在初读文本中,赵老师仍然从汉字的甲骨文渊源导入象形字“日“、“山”、“目”,从而引入会意字“雀”的指导教学,由雀字又直接引出了这首小诗的题目“登鹳雀楼”,可以说整个环节的设计师别出心裁、别巨匠心。

而在这首诗的朗读和初步感知上,赵老师的设计更是于细微之处见匠心。

朗读上赵老师更是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的情调和意蕴。

而在内容的初步感知上,赵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作者所观之景的图画再现,让我们每一位老师不得不为这样一个老师竖起赞美的大拇指。

二年级属于低年级阶段,字的书写指导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赵老师在字的教学上采用了随文识字和最后的集体识字两个方式,通过读帖、范写、重点笔顺讲读让学生们很快就爱上了这些汉字朋友们。

整堂课的设计具有大家风范,赵老师那温柔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堂课,不仅抓住了教学古诗第一课时的重难点,而且整个过程
更多地是融入了楼校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我觉得真的是不错的一堂语文艺术课。

登鹳雀楼教研记录(3篇)

登鹳雀楼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被誉为“千古绝唱”。

这首诗不仅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而且富含哲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目。

为了更好地挖掘这首诗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我校语文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以《登鹳雀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标1. 深入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2. 探讨如何将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分析这首诗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三、教研内容1. 诗歌解读首先,教研组成员共同对《登鹳雀楼》这首诗进行了深入解读。

通过分析诗句、背景、意境等方面,大家一致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以下是部分解读内容:- 首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次句“黄河入海流”: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壮阔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 末句“更上一层楼”:鼓励人们要不断进取,勇攀人生高峰。

2. 教学策略探讨接着,教研组成员就如何将《登鹳雀楼》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朗读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比较教学:将《登鹳雀楼》与其他名篇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和艺术特色。

-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年级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研组成员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低年级: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中年级: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 高年级: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稿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稿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稿一、整体感受哇塞,这堂登鹳雀楼的课真的是很有看头呢!一进去就感觉整个课堂氛围特别活跃,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就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又有趣。

感觉这堂课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行,带着学生们在古诗的世界里畅游。

二、教学目标达成老师把教学目标定得特别明确,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含义,感受诗中的哲理。

在课堂上,真的是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从最开始的读诗,到后来对字词的讲解,再到对整首诗意境的领悟,学生们就像一个个小探险家,在老师的带领下,顺利地找到了目标。

比如,老师问同学们“欲穷千里目”里的“穷”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都积极地回答,有说“没有了”的,有说“尽头”的,然后老师再一引导,大家就都明白了这个字在这里是“尽,使达到极点”的意思。

这就说明教学目标在这个环节达成得很不错。

三、教学方法运用1. 诵读法老师特别注重诵读,这一点超棒。

让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读诗,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到读得通顺,再到读出节奏和韵味。

而且老师还示范读,那读诗的感觉就像是在唱歌一样,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

就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老师读的时候,把那种山河壮丽的感觉都读出来了,同学们跟着读,也能慢慢体会到这种感觉。

2. 情境教学法老师还创设了情境呢。

在讲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小书生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然后他就不断地往高处爬。

这样一讲,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了,就是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四、课堂互动环节课堂上的互动环节也很出彩。

老师不是那种一直自己在讲的,而是不断地和同学们互动。

比如老师问“如果你们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有的说会觉得很壮观,有的说会很兴奋。

然后老师就接着同学们的话,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和诗中的词句联系起来。

还有在解释字词的时候,老师也会让同学们自己先猜猜意思,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同学们的参与度就很高。

语文评课记录

语文评课记录

语文评课记录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本次评课记录的课程是一节小学三年级语文课。

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通过朗读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程内容。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登鹳雀楼》是谁写的吗?它讲述了什么内容?”并征求学生的回答。

2.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详细解读了《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问学生关于诗中词语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还引用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

3. 朗读和鉴赏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诗歌鉴赏。

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美景描写和感情表达,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合作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诗人、游客等,并以该角色的身份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总结和作业布置在课程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学生在赏析诗歌时需要注重情感的体验。

教师还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登鹳雀楼》的前两节,并写一篇读后感。

三、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课堂讲解、朗读和鉴赏、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他们通过朗读和分组讨论,不仅学会了《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还提高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总体而言,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教研活动评课(3篇)

古诗教研活动评课(3篇)

第1篇昔者诗书满室香,今朝教研共芬芳。

春风化雨润心田,诗韵悠扬映课堂。

一、活动背景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为了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校于近日开展了古诗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登鹳雀楼》为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过程1. 教学展示本次活动由我校青年教师张老师主讲,课题为《登鹳雀楼》。

张老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将《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呈现于课堂。

在导入环节,张老师通过讲述诗人王之涣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接着,张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2. 互动交流教学展示结束后,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对这堂课的看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 专家点评我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李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

李老师认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巧妙,教学方法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李老师也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互动不够充分等。

三、评课内容1. 教学目标明确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同时,张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 教学方法多样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内容丰富张老师对《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从字、词、句、篇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同时,张老师还结合了诗人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 教学效果显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登鹳雀楼》教学实录是怎样的呢?要如何进行评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导入新课(师依次课件出示:)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生l:日。

(师课件出示:日)生2:山。

(师课件出示:山)生3:目。

(师课件出示:目)师:小朋友,象形字是一幅图,也是一个字。

(师课件出示: )师:这个字,你们还认识吗?生:雀。

(师课件出示:雀)师:小朋友,“雀”字的部首是“隹”,表示“鸟”。

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想一想还有哪些字也藏着这个部首呀?生:鹰、雕。

生:雁、难。

师:“雀”这个字中,撇是关键笔域。

(“雀”字的撇变红)师:“雀”字上面是个“小”,写的时候“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一笔没有钩,因为汉字的笔画走势要向字的中间集中,有了钩,走势就向上了。

撇要写得长,托上罩下。

(边讲解边范写,生跟着书空。

) (师课件出示:鹳雀)师:(出示“鹳雀”图)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师:来,跟老师读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鹳雀。

(师在“鹳雀”旁边出示“楼”字)师:跟老师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鹳雀楼。

师:(出示“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这座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因常有鹳雀停留,所以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

(讲完后粘贴在黑板上)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齐读):鹳雀楼。

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楼”字?生:“数”去掉反文旁,左边加个木字旁。

师:真棒!你采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识记字形的好方法。

师:“楼”是个形声字,右半部分(课件将“娄”变红)也读“lou”,左半部分的木字旁告诉我们什么呀?生:那时候的房子是用木头建造的。

师:写“楼”字的时候右下方“女”字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使整个字平稳。

(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生在《习字册》上练习书写“雀”“楼”两字。

写完后,师打开投影进行点评。

)师: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后来因为有个诗人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而名扬四海。

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评课稿[5篇范例]

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评课稿[5篇范例]

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评课稿[5篇范例]第一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评课稿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评课稿生活中有很多景象都美得使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比如:小孩子在有水洼的马路上“啪嗒啪嗒”跑的时候,那小巧的脚后跟溅起的细碎水花,那无节奏的自由的脚步声,那暖暖春日乍见枝头的嫩芽初绽……当我们目睹这一切,便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因其笑而笑,因其伤而哀,生命因此而丰盈。

古诗词凝练的语句,深远的意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师生享受语文的经典园地。

所以,今天很感谢张教导为我们带来的古诗《登鹳雀楼》,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回,享受了一回。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全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如何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张教导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示范。

一、分散与整合张教导的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从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

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心。

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

又如在学习一、二行诗句时,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河滚滚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最后,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评课稿《登鹳雀楼》评课稿之一前几天,我听了田永强老师讲的《登鹳雀楼》,整节课田老师都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1、指导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特别是和学生一起探究白日的意思,更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理解诗句意思不是老师告诉,而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如老师引导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老师一直强调往上看,看到了红红的太阳正慢慢下落,往下看又看到了奔腾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后一句诗的理解也是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登鹳雀楼》评课稿之二一、课的价值1、虚心好学,大胆尝试:①一份教案,你征求了多位教师的.意见,修改了六次,足见其向学之心。

只有爱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来;②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执教(先学会的当小老师教大家读7个生字);打擂台表演读(“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谁不服,敢把她读下台?”);男女赛读;师生体验性对读;2、教学语言简洁,富有亲和力和激励性:①语言简洁,活动指示清楚明白:如,“老师今天也带来一幅与山有关的风景图,请你们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仔细看看,图上画有什么?”、“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生字,你会读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②注重鼓励性评价,拉近师生距离:如,“你真厉害,教得很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学会的?”、“读得真好,听你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海天交接处的一轮白日……”、“女同学读得有感情、有节奏,男同学读得响亮、有气势,要是发挥各自的优点合起来读,一定很好听,想不想读?”、“谢谢!你给老师这么好的评价。

”“××同学不仅会背古诗,还能读出节奏,真不简单!”、“我们班的男子汉今天怎么了?甘愿服输?”3、能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中心能放在学生的思维上,并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

如,学生回答“如果登上鹳雀楼你想干什么?”扯到“要养一只猫,让它抓老鼠”、“我要变成诸葛亮”时,你表现得较从容,懂得追问,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指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三年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评课记录

三年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评课记录

三年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评课记录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选取了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三首经典古诗,通过分析这些古诗的形式、主题和意境,能够让学生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对这三首古诗的评课记录:《登高》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豁达开阔的感觉。

可以将此首诗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首先,杜甫通过描绘登高所看到的壮丽景色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里的“风急天高”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登高时的景象,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仰望宇宙的感觉。

其次,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疑问和感慨。

他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生动地描绘了生命的无常和宇宙的广阔,让人感叹自己的渺小和时间的无限。

最后,诗的结尾以问句“谁道人生无再少?”给读者留下了深思。

这句问句简短却意味深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无限价值。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一首送别诗,通过描写古原草的美景来述说离别之情。

这首诗写景描写细腻,感情真挚,给人一种怀旧之情。

首先,白居易通过描绘古原草的美丽来表达送别之情。

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形象地刻画了草原的景象,给人一种广袤无垠的感觉。

而“一岁一枯荣”则表达了世事变迁、兴衰无常的哲理。

其次,诗的后半部分,白居易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别离情感的强烈思念,虽然分别的痛苦无法消除,但生命继续,生生不息。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一首描写人物情感和审美境界的唐诗。

这首诗结构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楼上的壮丽景色和楼下的喧嚣,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登鹳雀楼》的讲课稿及评课

《登鹳雀楼》的讲课稿及评课

《登鹳雀楼》的讲课稿及评课《登鹳雀楼》的讲课稿及评课引言:《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作为许多老师上公开课选择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登鹳雀楼》的讲课稿及评课,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登鹳雀楼》讲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古诗词三首评课稿

古诗词三首评课稿

古诗词三首评课稿(正文)这篇评课稿将为您介绍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作品,并对各诗词进行评述。

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这三首诗词。

其一,《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王之涣的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楼诗之首。

它描述了一个人登上鹳雀楼,俯瞰烟波浩渺的江山壮丽景色的情景。

通过巧妙的描写手法,王之涣以豪迈的笔触描绘出楼高地势险要,景深气象万千的景象,将壮丽的山川景色与雄浑的豪情融为一体。

诗中蕴含了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未来的向往,意境深远,字字珠玑。

其二,《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让人们了解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静夜中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房屋和月色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时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短小精悍的诗句中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受,真情流露。

其三,《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若虚的作品,以其优美的词藻和丰富的意境著称。

诗人以江上春花、天空皓月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绚丽多彩,营造出浪漫诗意的氛围。

通过詹咏花鸟以及与月的联想,诗人将春色与月光完美融合,使人联想到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字字千古传世。

通过对上述三首古诗词的介绍与评述,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首诗在不同时期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

它们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精湛的描写技巧,将美景、内心感受与读者完美地连接在一起。

这些古诗词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与享受,同时也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它们曾照亮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灵,也延续至今对我们的情感具有启发和滋养作用。

总结起来,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欣赏、研究、评述这些古诗词作品,我们能够从中领略到中国文人的情怀与智慧,也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这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优美,表达深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希望这篇评课稿能够为您提供一份对古诗词的独特理解,让您对古典文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欣赏。

评课记录及反思古诗三首 精选1篇

评课记录及反思古诗三首 精选1篇

评课记录及反思古诗三首一、评课记录1. 课程内容本次课程的主题是古诗鉴赏,共讲授了三首古诗:《登鹳雀楼》、《将进酒》和《夜泊牛渚怀古》。

这三首诗分别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李白和宋代诗人杨万里,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播放古诗的音频、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背景。

同时,教师还组织了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此外,学生们还学会了一些鉴赏古诗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反思古诗三首1.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

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所看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远眺的豪情壮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1)形式美:五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快,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2)意境美: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3)情感美:诗人表达了自己远眺的豪情壮志,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 《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

全文如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通过描绘饮酒畅怀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

登鹳雀楼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登鹳雀楼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登鹳雀楼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登鹳雀楼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描绘登高远望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历史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首诗歌来进行评课活动,以此来探讨其优缺点及改进建议。

一、评课活动简介1.1 活动目的通过对《登鹳雀楼》一课的评价,了解该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

1.2 活动形式本次评课活动采取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进行。

每个小组分别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最后,各小组代表向全体参与者进行汇报。

二、优点分析2.1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且可操作性强。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2 教学内容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对课文的解读和分析,又包括对历史文化背景、自然风光等方面的介绍。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

2.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互动效果。

三、缺点分析3.1 教材选取不当本节课所选取的教材过于经典化和传统化,难以引起现代年轻人的共鸣。

同时,该教材内容较为抽象和深奥,容易让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3.2 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置不够合理,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考虑。

例如,问答环节过于简单和固定化,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

四、改进建议4.1 教材选取要灵活多样在教材选取方面,应该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

除了传统经典作品外,还应该引入一些现代文化元素和流行文化元素,以更好地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登鹳雀楼教研活动记录(3篇)

登鹳雀楼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2022年9月30日开展了以“登鹳雀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深入挖掘《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教学价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各年级语文教师按照年级分组进行集体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研究《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们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2. 课堂观摩集体备课结束后,各年级选派优秀教师进行课堂观摩。

观摩课分为以下三个环节:(1)教师授课:教师按照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授课,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观摩课后,各年级教师对授课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

3. 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结束后,各年级教师围绕《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教学,展开深入研讨。

研讨内容包括:(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师们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共同探讨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3)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们交流各自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三、活动总结1. 活动成果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观摩和教学研讨中,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2. 活动不足(1)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古诗的解读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古诗的内涵。

(2)课堂互动环节不够丰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改进措施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古诗教学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评课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评课

生活中有很多景象都美得使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比如:小孩子在有水洼的马路上“啪嗒啪嗒”跑的时候,那小巧的脚后跟溅起的细碎水花,那无节奏的自由的脚步声,那暖暖春日乍见枝头的嫩芽初绽……当我们目睹这一切,便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因其笑而笑,因其伤而哀,生命因此而丰盈。

古诗词凝练的语句,深远的意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师生享受语文的经典园地。

所以,今天很感谢张教导为我们带来的古诗《登鹳雀楼》,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回,享受了一回。

全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如何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张教导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示范。

一、分散与整合张教导的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从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

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心。

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

又如在学习一、二行诗句时,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河滚滚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最后,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

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
时间:2014年11月5日
地点:六年级办公室
与会人员:李正想王献芳郭琼王云霞严志东鲍春华
严志东方红霞张卉利汤琳刘凤清
辜浩英黄红丽
记录:郭琼
一、黄红丽老师说课
说教材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
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
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二)扶放结合法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四)合作学习法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二)初读指导
(三)悟读古诗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四)指导写字
说板书设计
二、中心发言人辜浩英
黄老师的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从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

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座老师精彩点评
汤琳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
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
心。

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自己
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流,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

张卉利
在学习一、二行诗句时,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河滚滚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最后,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

方红霞
今天的课堂,学生的朗读由浅入深,由他及我,不绝于耳,犹如天籁之音缓缓诉尽诗人的情、自己的情,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有理解层面的读,有感悟层面的读,有积累内化的读,有个人读,有齐读,有引读,等等。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环节:在学习第二行诗句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读,用心听听诗中的声音,在引出诗句后便请了多名学生来读,然后,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请学生借助文字想象情景,读出气势。

王献芳
教师精妙的语言,媒体精美的画面再现了诗文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身在此楼中”中的遐想,而老师不时假设性的提问:小朋友,当你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情景,会说什么话?读了第二行诗句后问:想一想这是怎样的情景,你觉得怎么样?等等。

老师灵活的引领帮助学生自然转换了角色,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更与诗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了学
生多彩的内心文化和心智结构,让整个课堂呈现了这种景、弥漫着这份情。

王云霞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黄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

使图、文、声立体同时输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去感悟古诗,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四、李主任总结
在本节课中,黄老师注意丰富学
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
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黄老师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

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
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