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优国家级优质课)苏教版17.登鹳雀楼
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7《登鹤雀楼》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7《登鹤雀楼》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做到诵读有趣味、有古韵。
2.利用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类比阅读让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围绕一个内容完整地说一句或者几句话的能力。
培养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属于低年级学段,已经认识了七八百字,能够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拼音读物的朗读,初步掌握了断句的方法,逗号句号的停顿。
阅读中,能用理解的词语说话,对于感兴趣的诗文愿意主动读背,喜欢趣味朗读,但语言的品味能力较弱,需要适度的引导。
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部分同学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说几句连贯的话,但不一定能够全在题上。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诵读有自己的特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围绕一个内容完整地说一句或者几句话的能力。
培养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趣读古诗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登鹳雀楼》,你们都学到了什么?(会背了;知道诗意了;还知道了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了;我还记得一些描写大山大河太阳的词语……)指名读读、说说。
诗人登临鹳雀楼看到了美妙的景色,诗句中有具体的景物,这些景物是:白日、山、黄河、海、楼。
(生答,老师相机板书。
)围绕这些景物,可以用许多优美的词语来描绘他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与登楼有关:登高望远极目远眺与白日有关:光芒万丈依山落尽与大山有关:连绵不绝苍苍茫茫与黄河有关:奔腾不息奔流到海。
《登鹳雀楼》PPT优质课(共20张PPT)
想意境
新知讲解
这首诗写黄昏之时,使人登上鹳雀楼 ,极目四望,只见夕阳落山,黄河入海, 一副雄伟壮丽的图画呈现在诗人面前,表 现了诗人豪迈开阔的胸襟。后两句“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用浅显精练的 语言,表达了“登高才能远望”的深刻哲理
诗题意思: 本诗写 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 楼之所见所想。
新知讲解
白 日 依 山 尽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白日:傍晚的
太阳。
依:靠着,依靠 尽:尽头,完了
诗的大意:
夕阳依傍着远处的 高山正渐渐下落,
新知讲解
黄 河 入 海 流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入:向着,
朝着。
诗的大意:
滔滔不绝的黄河水 奔腾着流向大海。
新知讲解
què lóu yī
记拼音
rù
新知讲解
记拼音
yù qióng mù gèng 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人借用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愿望。
B符合题意,用哲学渗透人生,用全局的、反思的、思辨的眼光看问题,事业上方能行得远、站得高,生活中也能少几许烦恼。这表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7.马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单元重难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解析】 用短句形式,运用反复的修辞,尾句用疑问,写出了诗人的坎坷遭遇,体现了诗人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②围绕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党员干部 道德素养; ⑨《行路难》中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两句表现自己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教学难点:如何在艰苦的情况下养护精神。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教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当教案设计得好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思辨能力的发展。
而登鹳雀楼这篇经典诗歌的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和意义,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和创作能力,同时增强语文教育的基础素养。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名士王之涣以及该诗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有助于深入理解正文。
2.诗歌的结构与形式讲解该诗的体裁、章法、韵律等结构特点,加深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诗歌分析能力。
3.诗歌的语言艺术分析该诗的语言艺术特点,如文学形象、修辞手法、意象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4.诗歌的意义解读通过探讨该诗表达的情感、思想、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加深文化宽度和深度。
5.诗歌的创作实践引导学生创作一首古体诗歌,以诗歌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式教学通过教师提问、引用名言等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课程内容产生好奇心和热情,进而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2.思维导图法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整理成图表,便于学生更深入系统地理解和透彻把握所学内容。
3.小组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究所学内容,加深对诗歌的了解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元评价法教师通过课堂上或课后的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包括但不限于闭卷测验、组内评价、作业评分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成果通过这样一堂课的讲解和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文学艺术的阅读和鉴赏、诗歌的创作和表达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为未来更深入和广泛的文学创作和鉴赏做好准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通用7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通⽤7篇) 在教学⼯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关重要的作⽤。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登鹳雀楼》优秀教案(通⽤7篇),欢迎⼤家分享。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1 教学⽬标: 1、能⽤⾃⼰喜欢的⽅法去认字,巩固看拼⾳识字的能⼒。
2、读诗体会这⾸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个⽣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
学写⽣字。
培养学⽣的阅读和识字能⼒。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韵美。
教学准备: 录⾳带、⽣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1、今天⽼师带你们去⼀个地⽅旅游,这个地⽅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个古⼈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还写了⼀⾸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诗吗?请你准备好,⼩声地⽅跟着⽼师读⼀读。
学⽣活动:学⽣⼿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再读⼀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声地跟着⽼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
⼆、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句话,你说⼀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落下去了。
⽣:⽩⽇依⼭尽。
师:黄河之⽔向⼤海奔去。
⽣:黄河⼊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的地⽅。
⽣:欲穷千⾥⽬,更上⼀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个⼩诗⼈,下⾯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江⽔滚滚,奔腾⽽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兴与喜悦吧!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2 教学⽬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能够进⼀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
2、学习8个⽣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欲”两个⽣字。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部编版小学语文《登鹳雀楼》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等5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 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
2. 诵读古诗,想像古诗描写的画面,体会其意境。
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解释诗题。
1.师: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我们今天去欣赏中国的四大名楼(课件)(1)这是江西省南昌——滕王阁。
(2)这是湖北武汉——黄鹤楼。
(3)这是湖南岳阳——岳阳楼。
(4)这是山西省永济——鹳雀楼。
2.为什么要叫它鹳雀楼呢?出示课件。
讲述:(鹳雀是鸟名。
看,这就是,样子很像鹤,只是嘴巴更尖一点。
)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常有鹳雀在那儿玩耍嬉戏。
反复读3.师:我们今天就跟着诗人走近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登”字大一点,指名读课题。
)登,甲骨文(双脚)(豆,盛器)(两手),表示双手捧着装满祭品的豆器走上祭台,造字本义:手捧装满丰收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神灵。
4.知诗人: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
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课件出示: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人们很喜欢他的诗,常常拿来唱。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初读古诗1)听录音范读,注意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2)对子朗读,注意学习伙伴的字音。
2.检查(1)正音:老师转了一圈,发现小朋友“尽”、“穷”“层”“依”这几个字的读音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读读。
(2)朗读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过渡:小朋友们读准了字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呢?自己先练一练我们来玩个游戏吧。
看谁读得跟老师最像。
三、读读诗句,感受悟理※白日依山尽1、这首诗是诗人35岁时写的,当时诗人正在各地游玩,请问诗人是在一天中的早上,中午还是傍晚登上鹳雀楼的?——傍晚时。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指名说)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指名说)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借鉴。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依(依靠)(依然)尽(尽头)(尽力)欲(欲望)(欲念)穷(贫穷)(穷人)层(云层)(层次)瀑(瀑布)(飞瀑)布(一匹布)(瀑布)炉(火炉)(炉子)烟(烟雾)(烟气)遥(遥远)(遥望)川(山川)(四川)三、学习生字出示生字。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篇二教学内容: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封面)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优秀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要求1、了解汉字“依”、“欲”、“穷”、“更”的造字意义,对汉字产生兴趣。
2、通过学习会朗读、背诵古诗。
掌握诗意,能够感悟出诗人在创作本诗时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通过古诗中出现的重点字的汉字造字的意义的讲解,还有一些汉字的小故事,让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走进作者,了解作者创作本诗的背景及意图,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真正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曲吗?(喜欢),那我们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登鹳雀楼》(播放音频,网络上的算侵权吗?不行就自己唱,嘿嘿),大家知道这首歌曲是根据谁写的古诗改编的吗?(唐朝王之涣)师:那大家看题目,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叫“登鹳雀楼”呢?解题:登鹳雀楼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里面有一个相同的部首,大家能找到吗?能。
(隹),鹳雀是一种短尾巴的鸟,(PPT 播放隹的甲骨文,提到带隹的字多数和鸟有关。
)因为这种鸟经常爱停留在楼上休息,所以这座楼就得名“鹳雀楼”。
(PPT播放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就在山西永济县。
有人说,作者王之涣是站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景色,其实当时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是完全看不到那个黄河入海的情形的;也有人说王之涣站在黄河边上看到了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诗人不禁感叹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于是登上了鹳雀楼。
初步感知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师:邀请同学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即可)(二)逐句解读古诗1、白日依山尽(一)解开“依”字的秘密“这句话中的‘依’都是解这首古诗的重点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畅所欲言)我们先来看“依”字,左边的‘亻’旁就表示我们的身体或者说一个人,而右边的‘衣’代表的是我们穿的衣服,衣服紧紧地贴着我们的身体。
(可动画或者图片出示过程。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一、《登鹳雀楼》教案【目标】1.认识和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化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材准备】1.课文:《登鹳雀楼》;2.诗词解析:《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词语解释;3.相关文章或视频资料:介绍《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4.黑板、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课文解读(15分钟)1.教师朗读整首《登鹳雀楼》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和韵味。
2.教师将诗的内容分段解读,分析诗的主题、情感,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 感受古代文化(15分钟)1.教师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
2.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鹳雀楼的盛况和古代文化的魅力。
Step 4 诗词鉴赏(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发音和语调。
2.教师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解读古诗中一些比喻、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意。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见解。
Step 5 朗读训练(15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读诗时注意语调、节奏和感情的表达。
Step 6 拓展阅读(10分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诗词相关的文章或其他古代诗词,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并拓展学生的欣赏能力。
Step 7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仿《登鹳雀楼》的写作风格,创作自己的古诗,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春晓》教案【目标】1.认识和理解《春晓》这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古诗的意境,提高课堂趣味性。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合作能力。
4.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以《登鹳雀楼》为主题的绘画或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它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载体,引领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本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在欣赏古诗的同时,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首先会以一首古诗《登鹳雀楼》的朗诵作为开场,让学生在悠扬的配乐中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随后,我会向学生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并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珍惜时间,追求卓越。
登鹳雀楼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登鹳雀楼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登鹳雀楼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描绘登高远望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历史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首诗歌来进行评课活动,以此来探讨其优缺点及改进建议。
一、评课活动简介1.1 活动目的通过对《登鹳雀楼》一课的评价,了解该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
1.2 活动形式本次评课活动采取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进行。
每个小组分别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最后,各小组代表向全体参与者进行汇报。
二、优点分析2.1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且可操作性强。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2 教学内容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对课文的解读和分析,又包括对历史文化背景、自然风光等方面的介绍。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
2.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互动效果。
三、缺点分析3.1 教材选取不当本节课所选取的教材过于经典化和传统化,难以引起现代年轻人的共鸣。
同时,该教材内容较为抽象和深奥,容易让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3.2 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置不够合理,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考虑。
例如,问答环节过于简单和固定化,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
四、改进建议4.1 教材选取要灵活多样在教材选取方面,应该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
除了传统经典作品外,还应该引入一些现代文化元素和流行文化元素,以更好地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登鹳雀楼 优秀教案
登鹳雀楼以文带文课型【教学内容】1、识记巩固本课生字。
2、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4、拓展阅读两翼教材杜甫的名句和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背诵积累。
一、课前导入环节“课前导入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1、出示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这节课,我们的小脚丫来到这儿画雄鸡2、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3、简介:鹳雀楼。
学生齐读“鹳雀楼”板书:鹳雀学生观察两字字形上的共同点。
“隹”指短尾鸟。
4、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这节课,我们的小脚丫跟着唐诗去鹳雀楼旅行。
5、板书课题。
识记“楼”字、指导书写。
二、“一主”教材学习环节“一主”教材学习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一)、一读:读准字音1、学生自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指名读。
强调生字读音:依、尽、欲、穷、层多音字:更出示生字,如果都能读准确,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3、巩固字词复沓读:白日依山尽,依依依,尽尽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河河河,海海海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欲欲欲,穷穷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层层层,楼楼楼更上一层楼。
4、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5、指导写“层”字简介“层”字字理:尸人,“曾”表示重叠。
人住的多层房屋,如云般层叠。
(二)、二读:读出韵律1、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示画了停顿节奏的古诗。
按节奏读出韵律美。
2、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范读、指名读、齐读。
(抑扬顿挫、音断气连)3、感受快节奏的韵律(可拍手打节奏读)4、自主发挥多种古诗读法。
(三)、三读:读出画面1、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读诗句,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出示:白日依山尽,齐读(师板画“群山”“白日”)2、欣赏“白日”拉近镜头,仔细看看这太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啊?从哪儿看出来的?突出重点词语读:白日依山尽3、引导体会“依、尽”用词的贴切太阳靠近群山慢慢地往下落:突出重点词语读:白日依山尽,依—山—尽“白日”正紧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直到完全落下去,一点也看不见。
《登鹳雀楼》优质教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
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2)学习“依”字。
点拨:本诗中“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太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
①交流识字方法:同学们,“依”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加一加”)
②字理辅助识字。
课件出示“依”的字理演变图:
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
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
组词:依靠、依赖、相依为命。
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板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诗词含义。
“欲”是想要。
“穷”是穷尽。
“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
(2)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
4.想象画面,总结哲理。
(1)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登楼所见登楼所思)
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
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
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教学目标】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设想】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们深深地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 上/ 一层楼。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会意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起笔如蚕头; 折笔轻巧下笔稳; 捺脚似燕尾。
作业:
1.写:美美地写一写《登鹳雀楼》。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
17.登鹳雀楼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楼琦君
lóu
楼
竹篓
娄
hāo
形声字
搂抱
蒌蒿
日
象形字
山 目
会意字
雁
zhuī
读字帖 认结构 找主笔
tiè
ɡuàn
quâ
鹳 雀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dēnɡ
ɡuàn quâ
lóu
登 鹳 雀 楼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2.背:美美地背一背《登鹳雀楼》。
huánɡ hã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ɡ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ɡânɡ shànɡ yì cãnɡ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 雀 楼
/依 山 尽 , 白日
黄 河/ 入海流。
/千 里 目 , 欲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