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登鹳雀楼》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登鹳雀楼》《望海潮》《江雪》1. 《登鹳雀楼》1)诗人:王之涣2)登高望远:寓意追求进取3)写景:描绘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4)情感:抒发对壮丽景色的赞叹2. 《望海潮》1)诗人:柳宗元2)联想宏大:揭示了我国古代诗人豪迈激奋的性格3)写景:描绘海上浩渺的壮丽景色4)情感:表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远方的向往3. 《江雪》1)诗人:柳宗元2)冬雪情怀: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感受 3)写景:描绘江雪纷飞的动人场景4)情感: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我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是教学中重要的一课,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不仅可以领略到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登高咏怀之作。
诗人以登高远眺的景色为切入点,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进取的思考,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叹和对进取精神的推崇。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可以使学生在品味诗歌的也能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追求进取的心态。
古诗《望海潮》是宋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豪放洒脱之作。
诗中描绘了海上浩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远方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人豪迈激奋的性格,培养孩子们丈量大地、心怀天下的气节。
古诗《江雪》同样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描绘了江雪纷飞的动人景象,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感受。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之心,教会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关心他人。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课。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教会学生积极向上、热爱大自然、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和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17 登鹳雀楼(2)-要点梳理
17 登鹳雀楼(2)
【基础须知】
一、字音字形
1.欲
字音:yù
笔顺:
写法:“谷”字两点均小,第二撇比第一撇稍长。
字义:①想得到什么或达到某种目的。
②想要。
造句:我的食欲很好。
巧记:半吹半浴。
2.穷
字音:qióng
笔顺:
字义:①贫困。
②尽;完。
③表示程度高到了极点。
造句:我们早已摆脱了贫穷。
3.目
字音:mù
笔顺:
组词:目光目录目标
造句:小明的目光很有神。
动画:
4.更
字音:gèng
笔顺:
字义:①更加。
②再;又。
造句:我们应该更加爱护公共财产。
二、词语小超市
1.近义词
更—再
2.反义词
入—出
【重点梳理】
读古诗,说说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太阳落山、黄河奔腾流入大海的美景。
【难点再现】
学习了《登鹳雀楼》,你有哪些收获呢?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眼前的风景。
所以登高才能望远。
当我取得优秀成绩的时候,老师会提醒我,要我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
这样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登鹳雀楼》古诗图片-《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
《登鹳雀楼》古诗图片|《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背景】一首绝句,“四句皆对”,有些像律诗中间的两联,写得不好,很容易带来单调板滞的毛病。
这首诗却写得形象丰美,神韵飞动,气势不凡,难怪成为万口流传的千古绝唱。
探寻它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巨大的审美效应,就在于诗人虽然写成了四句皆对,却又丝毫不给人以对仗的感觉(“不嫌其排”)。
沈德潜所谓“骨高”,就是说写的开阔宏大,命意高远。
诗人啸傲登临,高视阔步,景与情会,才一气呵成了这首对似不对的杰作。
三层高阁的鹳鹊楼坐落在山西永济县的城楼上,下临由北直泻的黄河,地势高峻。
诗人进入楼内,已是傍晚时分,举目远眺,淡淡的夕阳正挨着黄河西岸的峰峦缓缓下沉,给天空抹上几片晚霞;俯视城下,黄河正在脚底呼啸奔腾,想象它曲折远去,訇然流向大海的景象是何等壮观。
这一联,一静一动,由实而虚,包涵了一个无比宽广的空间,展露出诗人坦荡的胸襟。
但诗人游兴正浓,意犹未尽,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要登得更高,看得更远,于是便有了结尾的第二联。
他兴致勃勃地要登上最高层,是为了穷尽千里之目。
他要追上时光的步履,看到白日落下去的山那边的美好风光,看到黄河入海处轰隆澎湃的万千气象。
他在不停地追求,不停地高吟,似乎要探寻出这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奥秘,这就把登临写景的诗提到哲理的高度,激发读者乐观向上的无穷情思,而诗人意气风发、潇洒出群的英姿也就矗立在我们眼前了。
这第二联纯属虚写,而虚中含实,妙在用“欲穷”、“更上”前后呼应斡旋,使全诗显得意绪完整,酣畅流动。
这种上下两句句意贯串的流水对,对疏通诗的意脉,化板滞为灵活方面是很有帮助的,用来收束全诗,为诗家所常用。
中唐畅当也写了一首四句皆对的绝句《登鹳鹊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模物写景不能说不逼真,但这原应是律诗中的两联,独立成绝句,语势显得局促,似乎收束不住全诗,读来似断缯裂帛,缺少一种神韵,与王作相比,高下是不言自明的。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译者北京大学教授、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On the Stork TowerWang Zhihuan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格律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鉴赏评价诗词意境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风华绝代【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晓》孟浩然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写手来帮您深度挖掘这三首风华绝代的古诗。
我们来看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
作者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象,寓意着追求更高境界、更广视野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向上的精神,正是古代诗人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
接下来,是孟浩然的《春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向往和赞美。
作者借助“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清新美丽的景色,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追求。
让我们来品味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展现了孤寂和思乡的情感。
作者借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意象,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追忆,流露出对故乡和亲情的浓浓眷恋。
三首古诗各有千秋,每一首都深藏着古代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和表达。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不少的思考和启示。
对这三首古诗的个人理解,我认为它们不仅仅是古代文化遗产,更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体验和表达。
它们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这种情感表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文章的总结和回顾中,我们不妨再挑出这三首古诗中的共同主题,即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登高远望、赞美春天、还是思乡忆故,古诗都在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向上的精神不仅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对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内在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17登鹳雀楼
17.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字意。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前置性学习:1、响亮地朗读古诗5遍。
2、搜集有关鹳雀楼的资料,了解诗人王之涣。
3、剪好生字卡片,自学生字词。
4、试着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句蕴含的哲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两分钟:(介绍黄河)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经9个省区,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养育着两岸的中华儿女,哺育着两岸的花草树木,灌溉着两岸的农田庄稼……她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
一、揭题析题。
1、出示鹳雀楼,师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座楼阁,知道它的名字吗?,示“鹳雀楼”词,指名读“鹳雀楼”。
板书:鹳雀楼,相机讲解:看老师写完这个“鹳”字,聪明的小朋友一定知道,它属于一种——鸟。
教学生字“雀”,“雀”的部首是个“隹”,它指一种短尾巴的鸟。
再看“楼”,很久以前,楼都是木头做的,所以是木字旁。
再读“鹳雀楼”。
2、鹳雀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因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超链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鸟,真是一种美丽的鸟,像鹤一样优雅。
3、师简介: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
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出示)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把他看到的想到的(板:看、想)写成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补充板书课题)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
(点击)指名读课题。
齐读课题。
3、我们一起来听课文朗读。
(播放)想不想读?快快打开书,自己来读一读吧,注意把每个生字都读准了。
二、初读《登鹳雀楼》。
1、指名读诗(3、4个,评价,每个小朋友都把诗读准了。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第17课《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作品:《登鹳雀楼》、《春晓》和《画》。
下面是这三首诗歌的超详细笔记:
1.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诗人登上高楼,远望周围美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 要点:描写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美景的赞叹,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
2.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内容:描写了清晨春天的美景,描述了大自然在春季的美丽和生机。
- 要点:诗人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画》:
- 作者:郑燮
- 内容:通过描绘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赞美。
- 要点:诗人通过描述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这三首古代诗歌都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并且激发对美的感知和思考。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三年级语文17课堂笔记一、《登鹳雀楼》1.1 介绍题目:本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登高远眺、心旷神怡的感觉,表现了诗人豁达胸襟的境界。
1.2 内容概要:诗人登上高楼,眺望远方,风光秀丽,思绪万千,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1.3 个人观点:此诗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给人以思索与启迪,深深吸引着读者。
登高远眺,豁达开阔的心境,值得我们深思。
二、《春晓》2.1 介绍题目: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诗歌,写景与抒怀相结合,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和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2.2 内容概要:诗人在清晨目睹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由此引发了他对自然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感慨。
2.3 个人观点: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将春天的美好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静夜思》3.1 介绍题目: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婉约精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对亲人、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3.2 内容概要: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回忆起远方的亲人、家乡的美好,感慨万千,情愫绵长。
3.3 个人观点:《静夜思》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极富盛名的名篇之一,直抒胸臆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使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深入人心。
总结回顾:以上三首古诗,虽然只是短短几十字的篇幅,却蕴含着诗人的深情和对生活、自然的独特感悟。
从《登鹳雀楼》的高远豁达,到《春晓》的生机盎然,再到《静夜思》的寂寥思念,每一首诗都传递出了诗人对不同情感、不同景象的感悟和体验。
这些诗歌不仅富有情感,还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自然的感悟。
在读懂了这些古诗之后,我们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对诗人内心世界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我们都能在阅读这些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并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关于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说教材《登鹳雀楼》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明白得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明白得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预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说教法、学法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关心学生来明白得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如此能够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关心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明白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舞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如此,教师依照具体情形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究规律,了解方法,明白得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明白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因此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如何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那个地点(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观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17登鹳雀楼
17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3.在自主探究课文怎么写的基础上,懂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自主探究方案:1.读一读课题,想一想围绕课题能产生哪些疑问?再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了什么?2读一读课文:带着你的疑问和猜想读课文,看看课文内容与你的猜想有什么区别?3.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读题时产生的疑问。
4.读读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一二两句写了,三四两句写了。
5.自学生字词,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并把难写的字多书。
6.自我检测。
(1)通过预习,你能读准这些词语吗?进入鹳雀楼依山尽欲穷更加千里目(2)借助插图想想古诗的意思。
7.课外搜索:网上搜集《鹳雀楼》的资料。
(提示学生从鹳雀楼这个地方和作者入手)第一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学生“展示自学”——教师“了解学情展示学习: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我领大家读一读”出示:进入鹳雀楼依山尽欲穷更加千里目开火车读词。
3.听写。
检查对照孩子的书写情况,重点指导书写”欲、楼”两个字。
4. 学生汇报查资料的情况,教师相机对鹳雀楼和作者补充介绍。
5. 通读课文。
二、学生“交流问题”——教师“定向目标”(一)提出问题:1. 通过预习,你们认为这首古诗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写什么。
2.我们逐句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古诗写了什么内容?概括总结: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4. 对于这首古诗,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针对学生的提问,相机引导---怎么写。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形成共性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一想,古诗描写了那些景物?蕴含了什么哲理?)(二)探究问题:1.本首古诗是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课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呢?相机给课文划分段落。
17《登鹳雀楼》
17《登鹳雀楼》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17《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17《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教材文章。
本篇文章将分为三个部分对每首古诗进行解析和讲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第一首古诗。
第一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是王之涣写的一首描写登楼的古诗。
诗中描绘了登上高楼的美景和壮丽的景色。
通过运用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楼上的风景和人们的欢乐场景,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首诗中既有对景色的描绘,也有对感受和情感的表达,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的笔触感受到登高望远的快乐和自由,体会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是李白写的一首表达寂静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诗。
诗中诗人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通过思念之情的表达,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诗人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亲人,在这寂静的夜晚思绪万千,诗人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和沉思。
通过用意境和声音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使读者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思念和孤寂之情。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首古诗是《悯农》。
这是李绅写的以悲叹农民生活为主题的古诗。
诗中写了农民种田的艰辛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农民的劳作和辛苦的描绘,使读者感到对农民的同情和悲痛。
诗人以平民百姓为代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不满和愤慨。
这首诗通过真实地描绘了农民的生活,使读者对农民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引发了对社会关切的思考。
这三首古诗各具特色,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描写和表达,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每首古诗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表达方式,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字和情感的敏感性,提高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三首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
古诗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练习语文能力的好素材。
通过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古诗,我们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登鹳雀楼》说课稿《登鹳雀楼》说课稿(精选8篇)《登鹳雀楼》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登鹳雀楼》诗歌赏析
《登鹳雀楼》诗歌赏析 《登鹳雀楼 》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②尽:沉没,消失。
③穷:尽,达到极点。
④更:再。
【译文】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 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 万里河山, 尽收眼底; 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 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 之深意,有情有理。
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 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 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 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唐诗 中之不朽之作。
1/5
2/5
3/5
4/5
5/5
。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登鹳雀楼》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登鹳雀楼》教案【篇一】(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2)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
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
(这就是鹳雀楼。
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
(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
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楼 进入 目前 目标
欲: 想要
穷: 尽 目: 眼睛 千里目: 指看到更远的地 方 更:再
登上鹳雀楼, 看见太阳挨着群山 落下去了,黄河的 水正日夜不停地流 入大海。 想要看到更远 的地方,就要再登 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有一天,唐代的大诗人 ___登上了___,他抬 头远望,只见太阳___,
背一背王之涣的诗。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背一背唐朝其他诗人的诗。
长干行 唐 李白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做好准备,听写词语。
山雀 云雀 楼房 楼道 依次 依旧 入门 加入 欲望 穷苦 穷人 目光 目的 更加 更好 更多 目不转睛 欲言又止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7
登鹳雀楼
鹳雀楼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到此一游。 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慢 ~ 慢 ~ 地 沉落
夕阳西下
太阳挨着群山慢慢地沉落。
黄河水日夜不停流入大海。
黄 河 入 海 流 。
白 日 依 山 尽 ,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回忆古诗填空。
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王之涣写的。诗人登上 guàn雀 楼, 抬头远望,只见太阳 挨着群山渐渐落下, 黄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入大海 。看着看 着,诗人想:要想 看到更远的地方 , 就得 再登上一层楼 。 2.诗中“欲”是 尽 想要 的意思,“穷”是 再 。 的意思,“更”是指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跑出来了, 还认识吗?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读出节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大声读读下面的生字,给它们 分分类。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读一读,记一记。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楼 依 欲 入 目 更
人 日 木
17
登鹳雀楼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仙鹤 。
因为经常有鹳雀鸟停留在上 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 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 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 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 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 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雀
山雀
穷
穷苦 穷人 贫穷
空
究
云雀
麻雀 孔雀
17
登鹳雀楼
雀:山雀 楼:楼房 依:依次 入:入门 欲:食欲 穷:穷苦 目:目光 更:更加
云雀 楼道 依旧 加入 欲望 穷人 目前 更多
麻雀 孔雀 楼层 高楼 依托 入口 进入 欲言又止 贫穷 穷尽 目不转睛 更好 更高
黄河水___。看着眼前壮
丽的美景,他想:要想__
_,就得___。于是他吟
诵道:___,___。_
__,___。这就是著名
的古诗《___》。
你还知道王之涣的哪些诗?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还知道唐朝其他诗人的诗吗?
长干行 唐 李白 郎骑竹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