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7得道多助失道家寡助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7得道多助失道家寡助对比阅读(解析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

……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注释】①政:政令。

②佚乐:使……安乐。

③危坠:危亡。

④生育:使……生养繁息。

⑤欲:欲望,⑥亲:亲近。

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环.B.池.非不深也南冥者,天池.也C.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环而.攻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前人之.述备矣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不效,则.治臣之罪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课内外对比阅读(解析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课内外对比阅读(解析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课内外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战?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迟之门,或之曰:‘往之女家,必致必我,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三章》)【乙】颜回不仕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年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

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

回不愿住。

”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选自《庄子》)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请分别选取一句分析它们的作用。

4.结合文章分析,乙文中的颜回是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吗?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材料二】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①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②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③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④。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⑤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比较阅读6篇(含答案)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比较阅读6篇(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6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4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③?’”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④,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⑤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⑥之则危,背之则亡。

《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⑦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一。

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辅佐桓公成霸业。

③贵:以……为贵。

④君人者:指国君或皇上。

⑤与:亲附,拥护。

⑥非:非难,责怪。

⑦遂:终于,最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3)桓公仰而视.天:_______________ (4)辅.之则强:_______________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寡助之至./礼愈至.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百姓为天D.三里之.城/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3.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与管仲在治国思想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选段内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论语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论语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论语阅读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甲]《曹刿论战》与[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1、[甲] 文中“齐师伐我。

公将战”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

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形容。

[乙]文结尾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是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用原文语句回答)。

2、【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文通过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中心论点;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

3、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同思想的句子。

【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人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对比阅读经典题型汇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对比阅读经典题型汇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对比阅读经典题型汇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对比阅读经典题型汇编一.[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10.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答案】6、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7、C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二.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甲] 故曰,……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及答案《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 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② 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③ 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④ 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对比阅读2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对比阅读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墨子•兼爱(节选)》对比阅读【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1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4 分)⑴环而攻之而不胜⑵亲戚畔之⑶相攻国者亦然⑷具此而已矣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3分)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⑵圣人以治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答:13、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治政之道。

前者强调了,后者强调了。

(4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墨子•兼爱(节选)》对比阅读答案10、答:⑴放弃⑵限制⑶这样⑷全都11、答: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12、答:⑴巩固国防不仅仅依靠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仅仅依靠武器的锋利(精良)。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3说理哲思类第23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3说理哲思类第23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质:以财物或人员作抵押
1
2
34
•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答(案1):特应宜该宽特省别 宽,恩以减招省未, 以至招。来(3那分些)尚 未 归 附 的 人 民 。
(“宜”“省”译对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分) 答案: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
• 材料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长治久安。两文均强调了得民心的重要性。(4分,言之成理即 可)
1
2
34
• 词语迁移 • [1]质
• ◀课内篇目迁移▶
• ①援疑质· 理(《送东阳马生序》) •询_问_____
• ②非天质· 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资_质_____
• [2]省
• ◀课内篇目迁移▶
• ①吾日三省· 吾身(《<论语>十二章》) •自_我_检__查_、__反_省________
• (选自《孟子译注》)
• 注释:①薛虎子:北魏大臣。②覃(tán):蔓延 ,延伸。③蒙化:蒙受教化。④缣(jiān):双 丝织的浅黄色细绢。
• 薛虎子又(向皇帝)进呈奏章说:“陛下您 以道义让天下百姓融洽,恩德如同大自然一样 ,仁德所延伸的范围,功业超过前代的圣哲。 我私下认为居住在边境的民众,蒙受教化的时 间短。小户人家只有一个成年人,统计他被征 调的赋税,一年竟然有七匹细绢的价值。去年 不能满足征收(赋税)的求取,有的人卖掉田地 房屋,典当妻子,卖掉孩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⑴寡助之至.()⑵亲戚畔.之()⑶所恶..勿施尔也()⑷兽之走.圹()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翻译: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二)【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

”奇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济贫困,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选自《子奇治县》)【注释】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

②决之:决断政事。

③仓:仓库廪:仓库中的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比较阅读《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得》

比较阅读《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得》

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曹刿论战》(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一、内容理解,写法比较。

1.【甲】文通过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乙】段通过记叙,说明了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2分)2.【甲】【乙】文段都强调了人和、民贵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2分)人和、民贵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观点1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的核心、目标,它和我们的古文化一脉相承。

3.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运用对比证明“得道”(或“人和”)的重要;乙文运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或“深谋远虑”),从文中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等词语就可以看出。

(2分)4. 甲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乙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2分)相同之处: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人心向背(或“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奇治县》对比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奇治县》对比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奇治县》对比阅读答案[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答:10.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答案】6、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7、C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

一.古诗默写饮酒作者:,。

?。

,。

,。

,。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6-10 题。

(18 分)【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注释】(1)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加:更、再。

(3)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4)直:只是、不过。

(5)不可胜食:吃不完。

(6)庠序:古代的乡学。

(7)颁白:头发花白。

(8)涂:同“途”道路。

(9)岁:年成。

【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画一处)(2分) .以五十步笑百步7.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1)填然鼓之(2)兵刃既接3)然而不王者_____ (4)攻亲戚之所畔_ _ 8.翻译句子。

得道多助对比阅读

得道多助对比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照阅读(一)[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

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

’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

’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

’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能够常有马也。

’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

’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此傅说所言,能够自鉴。

(选自《贞观政要》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

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

’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吃。

’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回答说:‘不知道。

’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气力,这样就能够常有马骑。

’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

’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

’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能够正直成材。

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能够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能够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注释】①世子:王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叫太子。

②稼墙: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③夺:抢占。

时:农时。

④消息:休息⑤人主:君主。

⑥绳:墨绳,用来取直的工具。

⑦傅说:商王武丁时为相。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奇治县》对比阅读答案完整篇.do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奇治县》对比阅读答案完整篇.do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奇治县》对比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 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10.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答案】6、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7、C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奇治县》对比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解析版)

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译注》)[乙]秦攻赵长平,齐、燕救之。

秦计曰:齐、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①于齐,而齐不听。

周子②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③,而齐、燕之计过矣。

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④,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⑤,沃焦釜⑥。

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粟:粮食②周子:齐国谋臣,其名不详。

③中:得,适合。

④隐蔽:屏藩,屏障。

⑤奉漏壅:意为捧着漏瓮。

⑥沃焦釜:浇烧干的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3)则且.遂攻之且:(4)则明日及.齐、楚矣及:2.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3.[甲][乙]两文都谈论了战争取胜之道,二者有何异同?4.由[甲][乙]两文,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答案】1.放弃同“叛”,背叛将要到,波及2.(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这就好比牙齿有嘴唇保护一样,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冻。

3.异:[甲]文主要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则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齐国只有联合赵国抗秦才能取得胜利。

同:都主张战争取胜之道在于争取人心、获得支持,而不是依靠险要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三篇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三篇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三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至12题。

(16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班彪①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彪复辟司徒玉况府。

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

彪上书奏,帝纳之。

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②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注释】①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②敷:铺叙。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七里之郭( ) (2)亲戚畔之( )(3)师保多阙( ) (4) 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 )1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1)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12.【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道”,甲文中的“道”,指道义,仁政和王道。

君王要施仁政,行王道,才能赢得民心。

乙文中的“道”,是人臣之道,班彪做到了哪些?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

(3分)二、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2)亲戚畔.之(3)奚以知其然.也(4)故.治国常富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注一处)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___________(用乙文中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

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___________(原文中两字概括)乙文强调要_________(原文中两字概括)5.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这两个“道”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1)委,放弃。

(2)畔,通“叛”,背叛。

(3)然:这样。

(4)故,所以。

2.(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因此,善于主持(或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⑴寡助之至.()⑵亲戚畔.之()
⑶所恶
..勿施尔也()⑷兽之走.圹()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二)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

”奇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济贫困,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选自《子奇治县》)【注释】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

②决之:决断政事。

③仓:仓库廪:仓库中的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共载皆白首也。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5.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三)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一)
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

(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4)走:跑。

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对一半)
5.不一样。

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二)
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
2.C 3.①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②同车的人都是老人。

4.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

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

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

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

”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道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

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

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三)
1.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
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