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真正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真正的发生

——让数学学习真正的发生

乌鲁木齐第50中学:李邺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劝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教育就是给学生真正的爱,就是给所有的孩子一样的阳光和雨露;然后,温暖的看着他们成长,而不是期待他们长一样高,结一样的果。优秀的学生,谁都会教。换句话来说,优秀的学生在谁手里都能够成才。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问题”学生,我们这出教育的大戏还怎么唱下去?“问题”学生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有了“问题”学生,教育才能真正的发生。

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的交流,讲授、灌输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给学生的知识,忽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随心所欲,随性而为,不拘一格,这就是佐藤学所说的的润泽的课堂。

只有在润泽的课堂上,数学学习才能真正的发生。吴正宪老师是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心目中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她的优秀是因为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在2016年的10月8号,吴正宪老师来到新疆乌鲁木齐,我们乌鲁木齐水磨沟的小学数学老师有幸在现场聆听了

吴老师执教的小数除法一课,在吴老师的这堂课上,以甲乙丙丁四人去用餐,共花了97元钱,甲先付了钱,乙、丙、丁应各付给甲多少钱?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无形之中意识到以前所学的有余数的除法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学习商是小数的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在整节课中类似“有没有问题问他?”“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话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在不断的提问,思考,解决,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这节课上,无形的培养了学生的四能,即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吴老师对孩子们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方面也进行了充分的培养,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让孩子们逐步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有时会因为急着想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基本数学素质的培养,长远看来,这样的做法是对学生无益的。吴老师曾说:“数学核心素质与教学内容相比,更加重要,教不完的内容明天继续教。”

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我们在教学时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思考:既然用加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用加法解决呢?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我们在课堂中如何来体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在相同的加数只有两三个的时候,乘法不能凸显出它的简便,只有相同加数的个数到了一定的量才能凸显出乘法运算的简便。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给出很多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感觉到写加法算式很麻烦,当学生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来完成的时候老师适时

的引出乘法,学生一定都会有很高的求知欲,到底还可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能使之变得不这么麻烦呢?在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并且主动去学习乘法以便今后解决问题。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以14×12为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14×12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学生想到的方法有14×10=140 14×2=28 140+28=168; 14×6=8414×6=84 84+84=168;14×3=42 14×9=126 42+126=168;14×5=70 14×7=98 70+98=168......只要给学生留出较充分的探索空间,教师再多一些恰当引导,每个算法都可能被学生找到,都能成为发现和创造的富饶土壤。当然,我们老师想要的方法是第一种。虽然旁杂的方法很多,但是正是有这些旁杂的方法出现突出了算理的理解,加强了算法探索,对学生运算能力形成提供了保障。如果只是出现了第一种算法,那么算容易被淹没在机械化、程序性的操作之中,可能学会了竖式计算,却忽略了他的本意。在学生把口算的过程变成竖式时,自己便会发现用第一种方法比较直观。

以比和百分数为例,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那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和百分数呢?我们又将怎样体现学习比的必要性?因为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比能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给出长方形,用分数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再给出一个三角形,继续用分数表示三边之间的关系,这又是一个用以前所学的分数不能解决的问题。于是有了比,自然地体会到学习比的意义和必要性。再来说说百分数,虽然分数和

比都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在遇到有些问题的时候分数不便于比较和描述。我在上这节课时给出了25颗黄豆和20颗花生做发芽试验,黄豆有21颗发芽了,花生有17颗发芽了,并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谁的发芽率高?因为做实验的种子颗数不一样所以不便于比较,为了便于比较而产生了百分数。那为什么不统一成十分之几或千分之几呢?虽然十分之几和千分之几也是十进制,但是十分之几不够精确,而千分之几比较麻烦。但是生活中在统计人口的增长率等等就用到千分数,因为人口数量比较多,用千分数更加精确。只是生活中百分数用起来比较方便,所以百分数用的比较多,比较常见。由此还拓展到了人民币,人民币为什么最大面额是100元,而不是十进制的10元或1000元?同样的道理,100元用起来比较方便。想想看,如果准备带600元出门买东西,要是带10元面值的,得带60张,得好厚一沓。如果带一张1000元,一是太多了,二是若是不小心丢了可就损失1000元。此环节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且体会到数学中的十进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赞科夫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首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它们的意义和必要性,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机。只有这样,数学学习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