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读写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读写结合”训练模式

东胜第七小学任玉梅

语文新课程标准给读和写之间搭上了一座很好的桥梁,它强调:“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新课标以这种纲领性的方式为读和写教学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从中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读和写这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良好的阅读能让写变得有内容,丰富学生见闻,形成独特的个人感受,而一旦写得到提高,则能促进读的体会,扩大读的想象力。“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谈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通过反复朗读,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词句积累,然后在熟读能记得情况下,适当安排一定的随文练笔,可以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也可以把积累的优美语言转变为自己的语言并得以巧妙地运用。

一、课内阅读,各种形式以读促写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形式,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读中积累,读中模仿。

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或句式,进行练笔。学习《泉水》一课,积累句子:泉水流进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想一想泉水还流到了什么地方,那里怎么样。例:泉水流进美丽的花园,看到花儿们争奇斗艳,泉水说:“开吧,开吧,我的水很香很香,可以伴随你们一同成长。”

(二)抓住课文省略处,读中想象。

《假如》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在蓝蓝的天空中,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另一个

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没钱上学的小朋友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用花钱就能快乐地上学;我想画一个绿色的家园,没有污染,让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

(三)感悟课文内容,读中联想。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想象性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

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教学《种葫芦》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了种葫芦人的第一种葫芦,因为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到了秋天一无所获后。激发学生想象,此时种葫芦的任看到空空如烟的葫芦架,他会怎么想。第二年春天他决定怎么样来种葫芦。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不仅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学会反思自己的得失,并加以改进。

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在充分阅读课文后,让学生理解并不仅仅是青蛙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而是他没有认识到广阔的天地,所以才会有“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结论。读完文本,引导学生质疑或延伸,青蛙跳出井口,他会到哪些地方,看到什么,说些什么?结合本册教材课文引导,青蛙会来到田野,看到什么,怎么想,怎么说。青蛙会来到黄山

峰顶,看到什么说些什么。青蛙再来到天安门城楼,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思维一下子打开了,青蛙来到大海边,青蛙来到草原上,青蛙来到响沙湾……“天真的事无边无际,大得很呐!”而且从中也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得远,才能看的全”的道理。补写让各种奇思妙想应运而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从而也影响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

(四)古诗改写

古诗文字精炼,意境悠长。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古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教学中,结合优美的图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理解感悟始终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心理活动,改写成小故事。如古诗《回乡偶书》中,作者少年离家,老年返乡,这其中的离愁感慨,岂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此时竟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体会。面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情景,作者是欣喜还是失望?故事由此而来。让学生结合情景,去想象去构思。有的同学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楚,但从中学生显然已经感悟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变化,也为作者能再次回到家乡而高兴,也能儿童的不相识而百感交集。学生走进

诗中,领悟诗的节奏没、韵律美、意境美,又能通过开放的引导和想象,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二、课外阅读,以读促写

每到到一些传统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学生课外阅读查找资料,班里举行诗歌朗诵会,有关节日的习俗活动介绍会。再结合身边的活动,让学生去画去想去写。不要求内容的完善,更主要是通过这些练笔活动,学生对已读的知识有了印记,对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加深民族情感,感受学习的快乐,还能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联系实践,读写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学习语文、积累素材,拓展语言和思维的主要方式。课内推荐相关的描写春天的小诗、文章去阅读,积累优美的词句。春暖花开,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去闻、去听、去触摸。此时再写一段“你眼中的春天”,学生就不再是简单的套用和模仿,而是有切身的感悟和体验,文字也便有了新的生命。如《秋天的图画》《运动会》《九成宫实践活动》《关爱残疾人》等。学生读到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学生稚嫩的笔画出了他们眼中的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