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丧葬礼仪
我国自古形成一种传统 的丧服制度,即“五服”制 度。传统丧服分为五等: 斩衰:最重的丧服,是 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 丈夫、未嫁女儿为父穿的丧 服。丧服用极粗的生麻布制 作,不缝边,服期为三年。 实际上为二十五个月。(生麻 布,最粗,刀砍,不缝边)
齐衰:是仅次于斩衰 的重孝服,是子为母、母 为长子、夫为妻、男子为 叔伯父母、男子为兄弟、 已嫁女子为父母、媳妇为 公婆、孙子女为祖父母及 曾祖父母等穿的丧服。丧 服用熟麻布制作,可缝边, 服期为三年、一年、五个 月、三个月不等。(熟麻 布,次粗,裁剪,缝边)
二、元宵节
1.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渊源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在汉武帝时期,史籍在 这方面的记载很多。汉武帝是一位笃信神仙的皇帝,他深信方士 之说,认为天地间最高的神仙是“泰一神”,汉武帝曾下令在都 城之东南方修建祭坛,年年祭祀。汉武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汉武帝重病不起,召巫师治病,巫师请来泰一神,汉武帝 病乃大愈。于是汉武帝祭祀泰一神的活动更加隆重,尤其在正月 十五这一天最盛,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来娱神。 到了汉明帝时,曾派人去印度迎请佛法,为弘扬佛法,明帝下令 于正月十五日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这种习俗后来流传到了 民间,在历朝历代的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其娱神的内容越来越淡 化,娱人的内容越来越得到强化,截至今天,成为一个以娱乐为 主的传统节日。
(2)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至今还流传在民间的清明习俗。古 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十分重视扫墓祭祖活动,因 为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态,商周以来一直 把祭祀祖先当成一件大事,孔子在《论语》中说: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3)踏青郊游
寒食扫墓都是充满悲戚之情的习俗活动,而清明时 节正是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大好时节, 如果人们整日沉浸在悲戚之中岂不辜负了这大好时光? 古人是决不会如此大杀风景的,因此,又形成了清明 节踏青郊游的习俗。
大功:是次于齐 衰的丧服,是男子为出嫁 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 和未嫁的堂姊妹、女子为 丈夫的祖父母和叔伯父母 以及为自己的兄弟等穿的 丧服。用较粗的麻布制作, 服期为九个月。(熟麻布, 较粗,裁剪,缝边)
小功:是次于大 功的丧服,是男子为伯 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 母、堂姊妹、外祖父母、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 等穿的丧服。用较细的 熟麻布制成,服期为五 个月。(熟麻布,较细, 裁剪,缝边)
三、清明节
1.清明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来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我国的 历法中,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 温、降雨、物候的变化,所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 它来安排一年的农事活动。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的一个演变为节日的节气, 这一转变与寒食、扫墓等风俗的注入有关。我国远古 并无扫墓习俗,扫墓习俗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秦汉 时代扫墓的习俗注入了礼的内容,成为孝的一种表现 形式。特别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扫墓之俗大盛。 而寒食之俗在我国起源比较早,但形成节日大约是在 晋代的事,并被附会上了介子推的故事。
2.春节的主要节俗活动
(1)除夕逐傩 除夕是元旦前的最后一天,古俗又称“除日”、 “除夜”、“岁除”、“岁尽”、“岁暮”、“暮岁” 等,因其为“月穷岁尽之日”又被名为“除岁”。这 是一个去旧迎新的日子,古代先民在这一天一项重要 的活动就是“逐傩”。逐傩是一种击鼓驱鬼除瘟疫的 舞蹈仪式,又称“傩”或大傩”。
馓子
四、端午节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 节期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日。因“端”与“初”同义, “午”与“五”同义,古代原本端五、端午可以互称, 到了唐代,因为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生日,为了避 “五”字讳,便将这一节日固定称为端午节。
2.主要节俗活动 (1)除瘟避毒
端午时值盛夏,正是百虫复兴、瘟疫频发的季 节,经过不断传承与演变,又形成“五毒”的说法, 五毒即五种毒虫,各地说法不一,多以为蜈蚣、蝎子、 壁虎、蜘蛛(蟾蜍)、毒蛇。在科学技术、医疗水平 都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只能依靠各种俗信活动来求得 吉祥,因此历史上形成了多种除瘟避毒的习俗活动。 艾草 菖蒲 雄黄
(2)换桃符
桃符是我国最早的门神,它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说在远远的沧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冠伸展三千里, 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树枝东南方向有一鬼门,世间万鬼都打 此处出入。神荼、郁垒(读音申书、玉律)两兄弟居此门外,凡 害人之恶鬼出入此处,二人便把他们捉住,用苇索捆绑,令老 虎吃掉。因此,汉代人们在除夕之夜用桃木削神荼、郁垒之像 立于门上,同时门上悬挂苇索,以供二人缚鬼之用。魏晋南北 朝时期,人们将这一风俗简化,削一个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 郁垒的名字悬挂于门上,称为“仙木”或“桃符”。唐末五代 的时候,桃木板上的神荼、郁垒被钟馗所代替。
2.主要节俗活动 (1)灯俗
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以灯俗为其最具特色的节俗活 动,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历 朝历代,每到元宵佳节,举国上下一片灯火辉煌,上 至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元宵期间必以观灯赏灯 作为庆祝、娱乐之事。 与赏灯有关的另一项习俗就是灯谜,这项活动也是在 宋代出现的。人们为了进一步增强节日的欢乐气氛, 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谜语张贴在花灯上,以供游人一边 赏灯一边猜谜,以此游戏取乐。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诗经 小雅 斯干》 洗三 剃头 出门 抓周 满月酒 百家饭 百家衣 百家锁
山东泰山:碧霞元君
二、成年礼仪 (一)冠礼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 射、朝、聘等礼仪制度。 冠礼被称为礼之首。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 冠礼,表示成年。 子路在卫国的一次战争中负了重伤,帽缨 也被砍断了,临死之前却说:“君子死,冠不 免。”遂结缨而死。
缌麻:是最轻 的丧服,为族人、岳 父母、外甥、外孙、 女婿等。用最细的熟 麻布制成,服期为三 个月。(熟麻布,最 细,裁剪,缝边)
从丧服制度可以看出
1.在丧期中可以看出重男轻女的情况。妻为夫 居丧三年,夫为妻服丧只有一年。 2.在丧服中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别甚严。例如庶 子为嫡母服丧三年,但是嫡子不为庶母服丧。 3.在丧服中明显地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因 此,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二)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俗称“上头”、 “上头礼”。笄,即簪子。加笄时并不给女子 取字。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 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三、婚姻礼仪
(一)纳采 (二)问名 (三)纳吉 (四)纳徵 (五)请期 (六)亲迎
古代婚姻礼俗中几个补充说明的问题
以雁为礼的问题 父母之命的问题 媒妁之言的问题
(3)吃元宵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 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吃元宵的习俗起源于宋末元初,其所以叫元宵,是因 为人们习惯于在元宵夜吃它,取元宵节宵食之意。这 一食品形色皆如天上满月,因 此又名“圆宵”,有的 地方称“圆子”、“汤圆”、“汤团”,总之离不开 团、圆二字,象征月圆人团圆。因为正月十五是一年 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谓“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 明月高悬,人间家家满座聚食状如圆月的元宵,是一 种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所以古诗有云:“明月当空晚 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合家团 圆、生活美满的愿望。
五、人生礼仪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对生命的强烈关注与关爱 (二)浓重的家族意识
第二节 岁时节日民俗
一、春节
1.春节的由来 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 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据古文献记载,这一概念大约出现在夏代,其具体 时日为夏历的一月一日,或称正月初一,这一时间 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最后确定的,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 也废除了夏历,中国开始采用公历。于是每年以公 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 人们就不再把农历新年称为元旦,而是把它称为 “春节”了。
贴门神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就演变成为贴年画。无论是 悬挂神荼、郁垒之桃符,还是张贴钟馗、秦琼、尉迟 恭的画像,原本只有驱邪逐鬼、趋吉避凶之意,后来,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唐宋以后出现大量印刷门神的 木版画,印出来的门神图画不仅被用来避凶祛邪,而 且越来越具有装饰观赏的价值,给节日增添了许多喜 庆的气氛。至少在宋代,由印门神而演化出印年画, 内容越来越丰富,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到了清代,我 国年画已经形成三大派别: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 花坞、山东的潍坊,它们都在中国的版画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据说贴春联习俗也是从贴门神习俗演变来的。最初人 们在桃符板上写门神、画门神,后来又用纸张印门神, 桃符板就失去了原来的用途,但挂桃符这一古老的习 俗并没有被废弃,人们开始在上面写一些吉利词语, 这种风俗大约形成于五代时期的后蜀。传说蜀后主孟 昶因为试众大臣的才学,命他们在桃符板上写对句。 众人写后,孟昶看了都不满意,于是自题“新年纳余 庆,佳节号长春”十个字,挂在自己的寝宫门口,这 就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2)百戏
元宵节在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摆脱 了祭祀神灵的宗教性特征,娱乐的成分越来越多。 隋炀帝时期,每到正月,凡来京朝贺者,都被留至 正月十五。这一天,在城中搭建戏台,办百戏歌舞, 文武百官搭台唱戏,直至正月三十日。各种民间戏 舞纷纷登台献艺,形成了多种元宵节传统节目,如 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等等。
2.主要节俗活动 (1)寒食禁火
寒食禁火大约在清明前的一两天,禁火时间一般是三天,唐代 此风盛行,规定丧乱之世禁火三日,太平之世禁火七日。人们 认为,如果禁火不严会有风雹之灾,所以人们非常重视这一节 俗活动。一些老弱病残者往往不能冷食,就到介公庙去卜乞小 火,占卜结果如果是吉利,就燃木炭但不可冒烟,如果不吉利, 则至死不敢动火。 由于寒食禁火,清明时节天下火种灭绝,所以到了清明这一天, 往往要重新钻木起火,谓之“新火”。由于取火较难,所以唐 代宫中往往举行皇帝赐火的仪式,以表明皇帝对臣子的关心和 宠爱。
第六章 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四种类型 物质实体形态的民俗现象 组织制度形态的民俗现象 行为方式形态的民俗现象 精神意识形态的民俗现象
第一节 人生礼仪民俗
一、诞生礼仪
(一)祈子 (二)胎教 (三)诞生 (四)三朝 (五)满月 (六)百日 (七)周岁
祈瓜得子 求神拜佛(如山东泰山:碧霞元君) 孟母 周成王的母亲
(2)龙舟竞渡
端午节一个重要的习俗活动就是龙舟竞渡, 这一习俗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它起源于古代吴地百 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后又有人经考证说龙舟竞 渡活动不仅越人有,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活动。 屈原投江 伍子胥 曹娥投江
(4)放爆竹
除夕夜半刚过,爆竹声四起,宣告新的一年的到来。 放爆竹习俗大约形成于汉代,其目的仍然是驱鬼避邪。 汉代没有火药,所以人们最初使用的是青竹,这也就 是“爆竹”一词的成因。直到宋代,人们普遍使用纸 包火药制成爆竹,这时才有了“爆仗”、“鞭炮”等 名称。
(5)吃饺子
明清以来,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和元 宵。饺子,取“更岁交子”之义,且饺子形状如元宝, 象征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制作饺子时必是一家人团团 围坐,共同合作,象征一家团圆美满。包饺子时包进 糖果、硬币等,谁能吃到这些,代表新的一年会生活 甜蜜、多多发财;吃“年糕”则取其谐音,为“年年 增高”之义。
(3)守岁
除夕“守岁”是人们过年时十分重视的一项活动,西 晋周处《风土记》中说: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风俗,无论宫廷民间,都 遵守这一习俗。因为它“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十分值得纪念和珍惜。所以除夕之夜,家家欢聚一堂, 明烛高悬,团团围坐,或宴饮,或歌舞,或叙旧话新, 寄希望于新的一年。这一风俗在魏晋时代就开始流行, 隋唐时代尤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