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文化

摘要:陕北,泛指陕西当代行政区划中的榆林、延安两市与铜川市宜君县共计26县区辖属的区域。作为人为地理单元,应该是北括黄河大套,南至渭北北山,西至六盘山脉,东滨黄河秦晋大峡谷的黄土高原腹部广大地区。研究陕北古代历史文化,立足于大陕北应该更全面、更准确。陕北地处中国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既是各族相互征伐的战场,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据此而形成的陕北历史文化在礼仪、饮食习惯、服饰居所、民间艺术、方言、地名等方面都体现了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关键词:陕北历史文化民族多元性

开放兼容,华夏族和众多游牧民族长期广泛融合而成的文化。

历朝历代,华夏主体文化无时不刻地吸纳兼容着中华各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中华大地文化的形成,共同经历了“蕃汉杂居”、融合发展的历程,但陕北地区相容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时间更长,因而特点更突出。

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范围广而时间长。先秦时期,匈奴人占据着“河南地”,两汉、魏晋、南北朝800余年,先为匈奴、西羌降服入居今陕、甘、晋黄土高原,而后是“五胡”(南匈奴、西羌、羯、氐、鲜卑)入塞。西晋之际,“关中之人,戎狄居半”,“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自离石以西,安定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织,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蚕桑,多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殡葬与中华略同;妇人则多贯唇贝以为耳及颈饰。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然语类夷狄,因译乃通……虽分统郡县,列于编户,然轻其徭赋,有异齐民。山谷阻深者又未尽役属,而凶悍恃险,数为寇乱。”陕北现今许多地方名称,乃保留了其时居住部落的名称。

唐代300年,朝廷将附入塞的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等族,先后在关内道设29府90州(羁縻府州)予以安置,陕北主要安置在延河以北地区。党项分布地区广阔,平夏部在今横山、定边、靖边、盐池等县境,六府部在今绥德、子洲、清涧等县境,南山部在今安塞、志丹、宝塔、延川、延长、甘泉、富县、洛川、黄陵等县境,东山部在今甘肃庆阳等地。平夏部和东山部主要为拓跋氏族,六府部为野利族。

五代、北宋至西夏国亡,期间共320年,陕北延河上游和秀延河以北为党项拓跋(李)氏和麟府折氏统治的地方,其中拓跋族从唐玄宗时起入居陕北前后长达460余年。因此,陕北历史文化应该受党项文化影响最大,程度最高。元末明初,陕北党项族消失,融入了汉民族中。

明清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加快了陕北各民族融合的步伐。这种各民族间的战争、交流、通婚、混血同化在明清以及近代都还有发展。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更为陕北的革命注入了活力,也为陕北的历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之后大批的新近青年以及革命同事来到延安,更为陕北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至此陕北的历史文化完全形成。

北宋时期。陕北居住部分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族,他们相互征战但也有交流、融合。隋初地处陕北的党项族平原部,因有功其首领拓拔思恭被唐王朝封为定难节度使,进爵夏国公,并赐姓李。从此党项族便占据

陕北今天的米脂、绥德、横山、靖边、榆林一带大片土地,至宋初李元昊联合党项各部建立大夏国,长期以横山山脉与宋王朝对峙,时战时和。交流与融合从没间断。

陕北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同类型的文化整合的结果。在陕北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社会动荡、变迁,都为民族的交往,杂居提供了条件,也使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这种文化整合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少数民族文化被汉文化整合,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如陕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了鲜卑人、匈奴人的文化在宋以后又融入了契丹、女真、西夏、党项、蒙古等文化。

礼仪文化中的多元性特点,如北方少数民族的通行工具为马、驴、骆驼等,所以陕北迎亲很多地方就用马、驴、骡等牲畜驮,一切嫁妆都用来驮,包括新娘。在饮食文化中就更为明显了,受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陕北人也喜好食猪羊肉;受蒙古酒文化的影响,喝酒,一般用大杯或碗等。在服饰上面,由于靠近北方蒙古族,所以陕北人喜欢穿光板羊皮袄和白颜色的服饰,头包白羊肚手巾也成了陕北老汉的突出特征,这种衣饰尚白的习俗应与戎狄之俗是分不开的。如定边、吴起、横山、榆林、神木等县,由于受环境和伊斯兰教的影响。这一地区成年人以老人喜好戴白色平顶小白帽和回教回人的帽子非常相似,这与陕北人的白羊肚子手巾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民间艺术多元性讲,陕北民间同时也具有拜火意识。其应当来自西域的景教(即拜火教)以及萨满教都有崇拜火文化的习俗,在岁时民俗中表现最为明显:除夕年终日聚石炭作塔状,燃于院中。十五日元宵夜,街市遍张灯火朗如白昼。长少聚观,小儿骑竹马灯为乐,先夕至次夕三日,火场聚石炭如斗大者,累作幢塔状或狮象形,燃之通明竟夜。此外还有俗称“转九曲”、“送火蛐蛐”“燎百病”等民俗事项都是拜火意识的体现。

陕北历史文化的民俗多元性特点因陕北地理环境是其决定因素,又因陕北的发展历史使其具有必然的多元性,而历朝中央政府的管理政策对多元性的促成起到推动作用。这种多元性就体现在陕北居民的吃、穿、住、行之中。陕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下陕北的民俗在礼仪、饮食、服饰、居所、民间艺术、方言和地名、信仰等诸多方面的民族多元性体现了陕北的民族融合状况,也能表明陕北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