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合集下载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从《匠心》节目探究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路

从《匠心》节目探究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路

一、《匠心》节目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建设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传统民间工艺开始跃上舞台,走进大众视野。

传统手工艺所形成的工匠文化因其独特的魅力以及文化特色,开始在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渠道快速地发酵、传播。

从2017年起,以记录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发展迅速,成为了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在此背景下,2021年1月,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节目中心也打造出一从《匠心》节目探究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路○杨眉【摘要】近些年,以记录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发展迅速,这既跟国家提出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的理念相契合,又符合当前社会对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追求。

由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节目中心打造的《匠心》节目,作为一档探究山西传统手工艺,宣传山西传统文化的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以专题兼具纪录片的方式,多角度展现了山西匠人匠心的故事,弘扬山西匠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匠心》;文化纪实;节目创新新闻的高度、深度、广度、生命力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愈是宏大命题,愈要化大为小、以小衬大;舆论场愈是纷纭喧嚣,愈要从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事件入手,见微知著、聚水成涓,最终汇成主旋律、正能量的大江大河。

■注释:[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张晓松,黄小希.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社:2018-8-22. /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 23.htm.[3]陈力丹,邵婷婷.从传播学角度看“自己人效应”[J].现代视听,2012(11):23-26.[4]人民小编.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的这篇作品到底好在哪儿(附精彩赏析)[EB/OL].新闻与写作:2020-7-9.https:///s/8AC5FQ1DGm -PGXVwLhSw-w.[5]张宇洲,王晓婕.党媒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小视角见证大变迁[EB/OL].传媒评论:2019-2-13. https:///s/1NteFJsn94UK4hxEp83SV A.(作者:北京日报社地区新闻部记者)责编:项贤勇新闻实务5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档全新的周播节目——《匠心》。

浅析融媒时代访谈节目创新

浅析融媒时代访谈节目创新

浅析融媒时代访谈节目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融媒时代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在这个时代,传统的访谈节目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融媒时代创新访谈节目,成为了媒体从业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析融媒时代访谈节目的创新。

一、多平台传播融媒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平台传播。

传统的访谈节目通常只在电视或广播上播出,而在融媒时代,访谈节目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传播。

这就要求访谈节目制作人员要有意识地进行多平台传播的设计和布局,并且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受众需求进行内容定制和推广。

访谈节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热点话题的讨论和互动,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可以通过视频网站、移动客户端等途径进行视频点播,方便受众随时随地观看;还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进行访谈节目的实时直播,增加互动性和网友参与感。

二、内容创意在融媒时代,内容创意是访谈节目创新的核心。

传统的访谈节目往往以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为主,而在融媒时代,访谈节目需要更多元化、更具创意的内容来吸引受众。

可以通过增加纪录片、真人秀、即时互动等元素来丰富访谈节目的形式和内容。

可以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深入挖掘某一主题,并邀请相关嘉宾进行访谈,以此丰富节目的内涵和深度;可以通过真人秀的形式让嘉宾在节目中完成一些特殊任务或挑战,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通过即时互动的形式让观众参与到访谈节目中来,例如通过投票、评论等方式影响节目的走向,增加互动性和受众参与感。

三、技术手段在融媒时代,访谈节目创新还需要依托现代科技和技术手段。

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提升访谈节目的观赏性和交互性。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逼真的虚拟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访谈的氛围;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访谈节目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嘉宾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和预测,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增加互动性和娱乐性。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故事里的中国》在守正中探索创新之路

《故事里的中国》在守正中探索创新之路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342摘 要: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优秀文艺作品为蓝本,《故事里的中国》用 “戏剧+影视+综艺”的全新模式,以话剧表演方式重新演绎经典文艺作品,邀请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同台讲述,再现经典中的真实瞬间,挖掘作品背后所反映出的故事和情感。

《故事里的中国》以向经典致敬的方式,用独特的表达和演绎的手段,创建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体美学”,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故事里中国;节目模式;经典再现;全新表达2019第四季度,电视荧屏上涌现了一批思想精深、制作精良、演绎精彩的优秀作品,吸引无数观众打开电视,守望每周上演的文化艺术饕餮盛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有一档大型季播节目,用镜头实现了舞台与电视的“破界”,用综艺形式将中国经典故事在舞台上进行了创新性复刻,得到各大媒体和受众的一致点赞,数次登上网络热搜话题。

官方微博发布#永不消逝的电波#纯享版视频播放量破1848万,节目官微发布节目相关视频,十三期累积播放量4320万次,全网节目视频播放量破2亿;节目共播出十三期,与节目相关阅读量破10w+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数量破100篇。

这个节目就是让经典照进现实,用故事感动你我的《故事里的中国》。

作为节目组,《故事里的中国》策划时最初的动机或者说主旨是怎样的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初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从哪些维度开辟出节目的守正创新之路?我觉得节目组从以下几方面,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子,建立新标准,进行新表达。

一、多元维度 讲好故事“主流媒体”“信仰”“价值传递”,这些词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总是高高在上,但是在融媒体时代下,大众需要的精神食粮是能够普遍接受的、不令人反感的价值传递,所以《故事里的中国》兼顾了美学表达和历史表述,就是通过节目进行思想引导、“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新尝试。

谈话类节目的创新

谈话类节目的创新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责任创新——以《咏乐汇》的改革创新为例分析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请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平等民主气氛中展开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十分迅速,由于受众逐渐不再满足于电视媒介的信息的单方面传播,而希望即时了解社会事件的缘由和他人对事件的反应,对社会现实有一个自己的认知和思考。

从1996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开播以来,各个电视台相继推出各种谈话类节目,现已超过了200档,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话题庸俗、模式雷同等,节目缺少创新是谈话类节目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谈话类节目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及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求电视人对节目进行反思与创新随着谈话节目日益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在形式和内容上越来越丰富,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谈话节目,如《艺术人生》、《面对面》、《铿锵三人行》、《鲁豫有约》等,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收视率和观众群。

电视谈话节目在媒体传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增加受众参与感,抒发情感的娱乐功能,也具有引导观众形成正确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作用。

谈话节目为受众提供一个可以直接与主持人、嘉宾交流的平台,在相对自由的平台实现即时的信息反馈与传播。

电视谈话节目对于影响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电视节目的主流,谈话类节目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国民的整体素质,电视节目不应仅仅是生活中的娱乐工具,应该不断提高节目的内涵和深度,寓教于乐,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和自我修养。

由于资金、收视率等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谈话类节目以模仿为主,话题的选择过于娱乐化。

在我国,媒体是国家的喉舌,是引导舆论的主要工具,这也决定着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必须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创新改革迫在眉睫。

访谈类节目的热播使各级电视台争相模仿,大相径庭的节目模式和内容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创办了13 年的央视名牌栏目《实话实说》的停播也为我国的谈话类节目发展敲响警钟,创新是一档节目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所以媒体人必须认清现阶段谈话节目的缺点所在,结合观众需求,实现谈话节目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正面的舆论引导作用。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探析——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探析——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探析——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在制作文化类综艺节目时,节目内容的品质和深度尤为重要。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人们对历史、地域文化的热爱,文化类综艺节目愈发受到欢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让节目具有趣味性;同时也是传递文化信息、传承历史和提高观众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面对众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创新、如何破圈是现在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文化类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于2019年播出第一季,到2023年已经播出第三季。

《故事里的中国》通过演员表演与戏剧形式相结合,以人物故事为线索,通过演绎经典名篇、重现历史场景、讲述时代传奇等方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众呈现了一个有趣、有料、有情怀、有温度的节目。

该节目自播出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了一档备受欢迎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1.《故事里的中国》节目内容的创新策略1.1 立足文化经典,讲好中国故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故事里的中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故事中,把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传递给观众。

节目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呈现,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故事里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节目收视节节攀升。

每一季的每一期节目都有不同的主题内容,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故事里的中国》在制作中注重深入挖掘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和内涵,将历史和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角和风格。

在节目中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文物、建筑和传统绘画等元素的运用。

节目通过经典名篇、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等方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节目在演绎经典名篇时,通过演员的表演,将故事情节、历史人物等融入到经典名篇中,从而让观众感受到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

同时,节目通过重现历史场景,再现历史故事中的经典片段和历史人物,让观众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2中 2016年 第5期(总第523期)【探索带】 Exploration Area一、前言在电视节目领域中,电视谈话类节目是电视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电视节目类型,在电视节目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我国的电视节目行业发展历程中电视谈话节目占有的市场份额对比可以很明显看出电视谈话节目在行业内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该类型节目的研究不仅对于我国谈话类的电视节目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电视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电视谈话节目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现状我国的电视谈话类型节目的产生最早可以追述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实话实说》得开播开创了我国谈话类节目的开端。

在这之后我国电视节目领域在谈话类节目这一节目类型上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专家都认为《实说实说》是中国谈话节目的一面旗帜,它在很高的起点上创立了中国谈话节目的典型模式,并引发了第一轮谈话节目的创办热潮,之后谈话节目在我国遍地开花,但是真正能达到《实话实说》那样高品质的节目寥寥无几。

类似的节目还有《超级访问》和《艺术人生》,这些节目都从最初的发展,经过大浪淘沙,目前还存在于电视荧幕上并且受到大家喜爱和观看。

但是这两档节目在节目类型和主题设置上都存在单一化的特点。

2003年开播的《东方夜谭》节目把我国的谈话类节目向多类型进行了扩充和发展,但总的而言也只是把脱口秀和访谈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东方夜谭》在开播的短短两年里,引得了电视同行的极大关注,很多同类的节目相继出现,比如浙江卫视的《太可乐了》、江苏卫视的《哈拉孙国庆》、湖南卫视的《津津乐道》等等,虽然这些节目的影响力远不及《东方夜谭》,但是从这个基础上来看,也足以证明该栏目的成功。

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对传统电视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大电视台也迅速进行积极的应对,同样的随着真人秀节目迅速的占领市场,成为电视节目领域中的一大部分,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谈话类节目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创新之路观后感

创新之路观后感

创新之路观后感创新之路观后感1 1999年的一天,两个年轻人敲开了大学路165号这栋建筑的门,期待能够租到两间房子。

大学路165号离斯坦福大学不远,是硅谷的核心地带。

房东亚美迪是伊朗来美国的移民,做地毯生意起家,这两个年轻人所做的事情相对于传统行业而言,太过于新鲜和陌生,他更不可能料到,十多年后这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这两个年轻人就是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谷歌公司的创始人。

纪录片《创新之路》来到大学路165号,采访了房东拉西姆·亚美迪,他说起了第一次见到谷歌创始人时的情形:“当他们决定租下我们的房子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想到,他们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但我们彼此都清楚,他们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房东拉西姆·亚美迪)以当时谷歌的规模并不能承受价格高昂办公区的租金,但房东还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同意以较低的租金将办公室租给谷歌,但有一个条件,换取谷歌的少量股份。

吸引房东的,正是谷歌未来有可能的影响力。

几个月后,借着互联网兴起的东风,谷歌从两家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获得了两千多万美元的投资。

从两个创始人,发展到今天全球有五万五千名员工,谷歌成为21世纪初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而亚美迪不仅是谷歌创始人的房东,还是“安卓之父”安迪·鲁宾的房东,是贝宝(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的房东。

大学路165号,这幢被称为硅谷最幸运的建筑,就像是硅谷的一个缩影,和车库文化一样,其背后是平等自由的市场氛围。

正是市场的魅力,让一个又一个诞生于车库和大学路165号的梦想,转变为财富的神话。

硅谷,这片只有800平方公里的地方,它每年产生的GDP 超过很多主权国家。

今天硅谷已经成为全世界寻找创新的模版,各国政府都希望可以借鉴硅谷,塑造本国的硅谷。

然而,硅谷却不是政府计划的产物。

这里是一个企业自生自灭、自我生长、自我修复的地方,这里相信市场,尊重市场。

我们见到的所有创新,都是经历过市场筛选的。

从《圆桌派》看融媒体环境下谈话类节目的创新

从《圆桌派》看融媒体环境下谈话类节目的创新

谈话类节目作为我国节目类型之一,是以主持人为主导,在特定的情境中,与邀请的嘉宾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对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电视谈话类节目起源于电子媒介发端较快的美国Tal k Show。

互联网时代,谈话类节目不断探索出新模式。

由优酷视频出品的《圆桌派》,是一档“谈论+互动”的全新谈话类节目。

节目“不设剧本、即兴聊天、平等视角、智慧分享”,注重道具的使用和录制环境的选取,打造具有高度仪式感的话语互动空间,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节目播出后,深受观众喜爱,六季以来《圆桌派》好评高居不下,在豆瓣上的平均评分9.1分。

一、谈话类节目创新发展总体特征(一)真实场域搭建,延伸谈话可能性对于强调人际交流的访谈类节目而言,其独特的形式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很好地沟通与互动的环境。

传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通常在室内演播室录制,谈话场景构建较为固定,而网络谈话类节目则打破了这种模式,对话场景被扩展到了嘉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圆桌派》会根据录制地点的不同,在北京选取“自造社”为录制地点,在香港选取“紫苑”和“八分斋”为录制地点,选择在一个类似“茶室”一般的更加生活化的场景中构建,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日常交流情景,让嘉宾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度挖掘嘉宾的人生故事。

(二)多元话题构建,引发多方共鸣起初,我国传统谈话类节目大多为主流媒体制作并播出,所以在话题的选择上以社会性的公共话题为主,像《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民工荒’提升劳动者工资”等话题。

而网络谈话类节目,它的话题内容构建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更偏向小众边缘性话题。

如《圆桌派》节目中的话题设置类型丰富,甚至还关注到了“PU A”“996”等边缘性话题,引发公众情感共鸣。

(三)多版本多平台传播,满足受众不同需求“融媒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载体变得更加多元,而越来越多的受众基于移动终端的内容观看习惯正深刻地改变着内容本身的生产方式。

”在《圆桌派》,节目会在不同的平台上线不同的版本,在优酷视频中播放正片以及精编版,满足了受众“在场式”观看的需求;在看理想A PP中上线节目音频;每集的核心内容都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抖音等多平台呈现,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碎片化、垂直化观看习惯。

cctv2创新之路观后感

cctv2创新之路观后感

cctv2创新之路观后感《CCTV2创新之路》观后感《CCTV2创新之路》是一档具有深远意义的电视节目,该节目突出了CCTV2在媒体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展示了中国媒体的发展脉络以及推动中国传媒事业创新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本节目以新闻报道、纪录片和访谈等形式,让观众深入了解CCTV2在行业内的优秀表现和探索实践。

节目围绕“创新”这个核心主题,挖掘了CCTV2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以及这些举措背后的故事和经验。

通过观看这档节目,我不仅对CCTV2的创新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媒事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首先,节目向观众展示了CCTV2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创新实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要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不断追求创新。

在节目中,CCTV2采取了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和技术手段,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传递新闻信息。

比如,他们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使新闻报道更具沉浸感和现场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CCTV2还注重与时俱进,在新媒体时代发挥自身的优势。

他们积极拓展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账号,实现了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观众的需求,能够更及时地获取观众的反馈和意见,为新闻报道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节目还展示了CCTV2在纪录片制作上的创新探索。

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叙事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形式,纪录片在传递信息、反映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CCTV2注重创新,在不同的纪录片主题上下功夫,通过题材的丰富多样性来满足观众的需求。

在过去,纪录片的创作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CCTV2通过引入先进的拍摄设备、制作技术和后期制作手段,提高了制作效率,缩短了制作周期。

这样的创新不仅节约了资源,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CCTV2还注重纪录片的深度报道,通过真实的镜头和独特的视角,给观众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最后,我观看《CCTV2创新之路》后深感中国传媒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创新之路观后感

创新之路观后感

创新之路观后感创新之路观后感创新之路观后感1当《创新之路》摄制组来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的诺贝尔博物馆,抬头看到近八百幅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照片,悬挂于顶棚专门铺设的轨道上,被一页一页地循环传送,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

正是这些科学家的成就,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世界上伟大的创新大多数是建立科学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经济的发展也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科学、技术与创新,这三个词汇经常被联系在一起,但三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纪录片《创新之路》创作过程中试图要解读的问题。

科学是人类从对自然规律进行的观察中获取的知识。

有了知识,人们运用知识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就产生了技术,而创新则是科学与技术的联合,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形成一种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开拓一个新的供应来源,甚至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今天,科学已经成为了一套方法,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势力。

科学如何成为创新的基石?基于科学引发的创新,如何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科学精神如何推动创新的前行?纪录片《创新之路》第二集《科学基石》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人类历史与科学的交汇之处,奔赴欧洲、美洲、中东等地,去探索科学与创新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是因为找到科学,人类才不断开掘出创新的潜能。

当创新被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的时候,对科学的态度,决定着这条创新之路能走多远。

纪录片《创新之路》采访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希望通过分享他们的思想,向所有的科学家、所有的创新者表示敬意。

创新之路观后感26月26日,国家科技部录制的10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在成都菁蓉镇举行首发式。

在长达3年的拍摄过程中,旅美财经专栏作家、《创》总撰稿人赵岩与央视拍摄团队前往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访全球顶尖企业家、投资人及众多诺奖得主,力求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维度中,为转型中国提供创新发展的新启示。

“‘创新资本’(invovationcapital)这个概念就诞生于拍摄途中。

新媒体时代话题类访谈节目的创新路径——以《世界青年说》为例

新媒体时代话题类访谈节目的创新路径——以《世界青年说》为例

新媒体时代话题类访谈节目的创新路径——以《世界青年说》为例传统访谈节目式微,新兴网络自制访谈节目火爆,传统电视媒体在不断寻求对访谈节目的突破与创新。

如《鲁豫有约》融入真人秀元素,改版为《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等,但并未续写出前者的辉煌,传统人物访谈的节目生态突破步履艰难。

但以《世界青年说》为代表的话题类访谈节目在传统电视台访谈制播节目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创新的嘉宾阵容、全新的话题呈现以及革新的节目形式,给观众带来新的访谈+文化的全新节目视角,也为传统电视台的访谈制播节目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意义。

1.创新嘉宾阵容:世界青年们的文化榜样从1996年中国第一档大型谈话类栏目《实话实说》,到异军突起的新媒体类访谈节目《十三邀》,采访明星或名人嘉宾是访谈类节目的核心要义,这类采访群体自带话题流量和吸引力,为访谈节目的可看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世界青年说》作为一档话题类的访谈节目,与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等以名人领袖为访谈嘉宾的话题类访谈节目不同,在嘉宾阵容方面,做出了与节目调性和特色相一致的开拓创新。

1.1 嘉宾选择国际化,素人嘉宾榜样化《世界青年说》作为一档在新媒体时代浪潮下打造的访谈节目,为了符合网络社交媒体时代调性,确立了“以打造人物为先行”“划定年轻人的群体”的传播策略。

在“以打造人物为先行”的策略之下,主体嘉宾的选择则必须鲜明化、特色化。

从而在放弃了以往传统的明星或名人的嘉宾选择模式后,也能够赢得观众喜爱。

作为一档聚焦国际视野的国内话题类访谈节目,《世界青年说》节目组想要打造这样一个传媒窗口,能够让中国与世界有更多机会去打破文化壁垒,消除文化偏见,建立起一个更直接与深入的交流之窗。

因此在筹办之初,嘉宾的选择视野也聚焦在国际,致力于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青年文化榜样团队。

节目首次推出的TK11(关键11人)的嘉宾国籍涵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以及中国籍等12国飞行嘉宾。

真正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文化之窗,各国嘉宾就每期不同的社会话题,或交流或辩诘,在此过程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营造了一个多元平等的文化交流语境。

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

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

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作者:徐磊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4年第03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众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广播电视台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也需要变革和创新。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的发展,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已经从以前的以采访为主转变为跨媒介、交互式、多元化的采访形式。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广播电视台记者需要积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繁荣发展。

移动新闻采访利用大数据技术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工作与大数据技术息息相关,采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和新闻趋势,提高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广播电视台应该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采集、筛选、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广播电视台记者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取受众的数据信息,了解电视新闻播出的热点和趋势,及时调整新闻报道的角度,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广播电视台记者需要学习并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方法,快速地识别和解决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和难点,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获取新闻事件的关键点、热度、情感倾向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力等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广播电视台记者应该加强与大数据科技企业的合作,获取更多的专业数据分析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广播电视台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提高时效性和精准度。

与社交媒体结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交媒体采取创新策略进行移动新闻采访,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受众影响力,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广播电视台记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制定不同的新闻发布策略,以便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新闻内容。

例如,针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标签、图片、视频等方式增加消息的传播力;针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类平台,可以依靠生动的画面和独具特色的内容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

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合看电视谈话节目创新

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合看电视谈话节目创新

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合看电视谈话节目创新摘要:在电视谈话节目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创新成为节目脱颖而出,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本文以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品牌电视谈话节目《鲁豫有约》为例,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融合的角度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之道,拟为国内电视谈话节目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节目创新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51-02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及谈话参与者围绕一个共同话题,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展开平等交流,并通过电视媒体展示其交流过程的大众传播活动。

中国的电视谈话节日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谈话类节目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电视节目样式,并接连创下收视率的神话。

然而,随着节目队伍的扩大,形式、定位的雷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节目表面的多样与本质的单一,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创新,对于谈话节目来讲已迫在眉睫。

作为一种新颖的电视节目类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巧妙融合使得谈话节目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受众乐于接受并踊跃参与。

创新之路,理当从这一特色着手。

一、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它们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这些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而人际传播是以个体化信息为主的小范围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丰富而复杂,符号系统多样,方法手段灵活,传者和受者的参与程度高,反馈及时。

尽管在传播信息的覆盖面等方面,大众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人际传播在互动性等方面有自己的长处。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一种由媒体向大众的“单向传播”,是一种“点对众”的传播。

在“沙漏式”传播模式下,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记者、编辑等把关人决定着报道的内容,符合要求的新闻信息才能通过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之路初探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之路初探
】 立足 本 土 , 承 民 族 特 色 . 传

电视 娱 乐 节 目的 本 质
对于什么是电视娱乐节 目呢? 目前 尚未形 成清晰 的界定 , 多学 者 很
都 有 自 己的 观 点 : “ 谓 电视 娱 乐 节 目? 即通 过一 定 的 中介 形式 和 大众 参 与 , 相 互 交 何 在 流 中形 成 一 种 娱乐 氛 围 的 节 目形 态 。 ”
堑 堡堡
— —
— 一 —
中国 电视娱乐 节 目创新之路 初探
陈 攀
( 汉 大 学 新 闻 与传 播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武 40 0 ) 3 0 0
摘 要 :娱 乐节 目的诞 生给 电视 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在 中国, 本属 舶来品的电视娱 乐节 目获得 迅猛发展 , 随之而 来的是畸形发展 引 但 发的一系列问题 , 中较 为突 出的是 电视娱 乐节 目的同质化 现象严重, 其 创新娱 乐节 目任 重而道远 。本 文从对娱 乐节 目同质化现 象的分析入 手 , 中包括 中国“ 其 真人 秀” 目的现状考察 , 节 访谈类节 目的分析 阐述其原 因, 同时对创新 电视娱 乐节 目的形式和 内容提 出要 求和展 望。 关键词 :电视娱 乐节 目; 同质化 ; 新 创 中 图分 类 号 : 2 1 ( 2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0 9 2 1 0 0 0 17 9 2【 0 0)8— 0 9—0 1 在 电视娱乐节 目诞生之初 , 其活泼刺激 , 大胆新颖 的节 目形式 为广大

的音乐 , 都成为刺激观众泪腺 的催 泪弹。 当观众 对曝 光了无数 次的名人 隐 私 和 情 感 产 生 了 腻 烦 心 理 时 , 普 通 人 的 隐 私 为 话 题 的 情 感 类 访 谈 节 以 目开始 占据上风。为满足观众的窥私欲 , 吸引观众的眼球 , 这些情感访谈 节 目更多向观众展现人类阴暗丑 陋的心理 和畸形 的情感 , 偷情 、 乱伦 、 背 叛、 亲人 反 目等故事在情感访谈节 目中大行其道。 三 、突 出重 围 , 出创 新 之 路 走

探索创新的力量——解读纪录片《创新之路》

探索创新的力量——解读纪录片《创新之路》

荧屏广角Television Research“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

没有创新,人类恐怕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就更谈不上民族兴旺和国家富强。

纪录片《创新之路》以十集的篇幅围绕着“创新”这一核心命题,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华丽的解说词和详实的材料为观众讲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有关科学、人才、教育、法律、政府、市场、资本、创新者与未来的创新故事。

该片于2016年5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便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引起了大家对此话题的热议。

影片以“纪实”的风格客观地讲述了世界现代史上创新的发展历程,探索创新背后的制度、传承及影响,在价值传达上为中国的创新与繁荣提供思考的力量,在艺术表达上以恢弘的气势和故事化的讲述呈现了丰富的视听内容。

一纪录片《创新之路》的一个重要思想价值在于抓住了人类社会进步、国家繁盛的核心推动力——创新。

我们过去更多地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给社会进步带来的集合力量,而《创新之路》则把视角聚焦于世界创新格局,逐一探讨了科学、教育、法律、政府、市场、资本、人才等因素与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影片以曾经历创新和正在创新的国家为历史经验,探索创新的历史规律,发掘创新形成的原因、核心技术和重要人物等,为当下中国如何走创新之路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这便是《创新之路》带来的思想力量。

《创新之路》的官方推介是这样描述的:“本片是对当今世界创新格局的一次梳理和暸望,着眼于当下,以世界上几次重大的产业升级为线索,发掘其形成原因、核心技术、重要人物等等。

挖掘创新的生存土壤和背后的运行机制,找到创新之路上可供借鉴的标杆,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寻找他山之石”①。

该纪录片定位于近一年来最受关注的核心词汇—— 创新,客观记录了英国、美国、德国、瑞典、挪威、芬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创新发展历程,站在世界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创新之路,为中国的创新路径与未来改革提供参考。

创新之路的观后感_作文600字_观后感_

创新之路的观后感_作文600字_观后感_

创新之路的观后感中国科技部与央视2套合作,联合制作了10集记录评论电视片《创新之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创新之路的,欢迎大家阅读。

创新之路的观后感篇1本来,偶然从第六集《政府的作用》看到的。

然后在网上搜索,从头到尾基本上基本过了一遍。

感到这是一部做得不错的电视片。

当然,也存在一些硬伤,主要体现在对于创新的鉴赏力关注得不够。

第一集差不多是个序言;第二集讲述了近、现代科学发展背景(这是一个讲技术进步的记录与评论片,将科学视为基础,并不计划将科学当成创新的话题,按照中国的传统,将科学研究归入了“发现”范畴);第三集是“放飞好奇”,本节认为,讲述创新来源于好奇;其实,科学发现的基础来源于好奇,而技术创新并不完全源于好奇。

定位不是很对。

这一集还提到了熊.皮特的理论:经济发展并不只是原料,工时,价格(可能还包括剩余价值),而是具有原来不可预料的新元素(尚不明白中国社科院的朋友们如何协调这些这些新概念与《资本论》之中观念的差异);第四集是“大学的作用”,还没有细看。

第五集是专利制度的作用,第六集是讲政府的作用,这一集逻辑上不连贯,前面讲“创新是可遇而不可求”,后半集则说要守株待兔(在后面第九集,施一公更明确提出,创新重点在人,而不是项目,这个思路其实是与第六集前半部思路完全冲突);第七集与第八集则说市场与资本的作用,这其实已经是创新的延伸处理了;第九集是“一个人的力量”,再一次强调了创新的个人作用(从思路到推广),似乎没有非常照顾历史唯物主的脸面。

第十集是“未来”,还没有看,大概是预料未来的创新特点吧。

感到中国观念在进步。

该电视片其实关系到不少饶有兴致的课题,当然本文无意对于与社会理论(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的内容作深入探讨。

有一点值得作简短说明,那就是《创新之路》对于“创新鉴赏力”关注不够。

“创新鉴赏力”其实非常重要。

鉴赏力不但关系到从事创新的人们选题、预判,直接关系到人们选题的取向,也关系到市场与投资人预判,准确的取向。

访谈节目的文化传播与创新模式——以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为例

访谈节目的文化传播与创新模式——以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为例
2021年第5期 NEW MEDIA RESEARCH
访谈节目的文化传播与创新模式
——以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为例
霍璐
摘 要 泛娱乐化现象是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人物访谈节
目《十三邀》,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辨性的节目内容在众多娱乐至上的谈话节目中突围 ,兼具社会功能与文
节目每期设立单独的话题 ,以 13 位嘉宾为切 片将目光聚焦到不同领域 ,将宏大的主题解构并具 象化处理 ,既追踪当下热度又回应节目主题。例如 , 在第五季第四期许知远对话王宝强时 ,节目运用大 量描述片场群演生活的镜头 ,以小人物的故事关照 社会中为生活、梦想奔波的群体。一方面 ,通过纪 录群演的生活让观众联想到王宝强的过往曾经 ,使 其努力坚韧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 ,传播 主体从个体转向群体 ,观察群演职业生涯的背后当 下年轻人追梦的心路历程。
在内容策划方面 ,节目重塑主持人与被访者的 身份 ,以许知远为主体带领观众进入嘉宾的生活进 行亲身体验。第五季中 ,许知远不断切换身份 ,以 群演身份在王宝强的片场体验演员的工作 ,以学生 的身份进入罗翔的课堂 ,以粉丝的身份观看五条人 的演唱会。许知远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 ,与嘉宾一 起成为被观察者。节目中还加入了对许知远进行访 谈的环节 ,让观众从许知远的视点切换回客观视点 , 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其进行理性思考。记 录体验过程的目的是为随后的人物访谈做铺垫 ,让 观众也带着疑问和思考去观看访谈 ,比起直接进行 访问而言 ,这种真实体验后的人物访谈变成了答疑 解惑的过程 ,让受众充分发挥认知能力寻找到叙事 逻辑以及话题的前因后果。 2.2 形式创新 :丰富视听语言 ,突破传统叙事 结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媒体资源和公众注意 力成为传媒产业内容生产的重要部分。网络平台自 制的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独树一帜 ,该节目依 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完成技术与内容的革新 ,体现出 精英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际传播的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大众传播当中,凡是能较准确把握人际传播特性的节目夜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媒介总是采用特定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构架内容,而以人际传播形式呈现可以更好地帮助受众提升参与性、亲切度,进一步消灭受众与媒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媒介的社会整合功能也由此可能重新伸发。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拥有自身特点即差异性的同时,二者又有了新的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了生活得各方各面,电视节目也不例外。

本文将重点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与融合趋势这方面分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大众传播人际传播访谈节目创新融合互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一,大众传播及其特点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大众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具有组织性。

它的传者通常是一个庞杂的机构,内部有精细的分工。

如以报纸传递信息的报社,即由采访、编辑、评论、广告、经理等许多部门组成。

②在传播内容上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

大众传播与密码、旗语、信鸽、书信等传播现象不同,它不带有保密的性质。

这就决定了各种社会制度下的政府部门,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传播内容加以审查和控制。

报纸刊登的消息,广播、电视播送的节目,通常只具有一次性阅读、视听的价值,除非受传者为了某种用途,以剪报、录音、录相等方式将信息贮存起来。

这就迫使传者必须注重信息传递的时效。

③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一是传播工具对受众有一定的选择;二是受众对传播工具有一定的选择,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个人兴趣等可以使受众分为不同的读者层、听众层或观众层而偏爱某种传播工具;三是受众对传播的内容可以任意选择;四是受众对参与大众传播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

受众的选择性表明,大众传播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的传播。

④受众具有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的特点。

传者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某些情况,但对具体的受传者往往是不熟悉的。

⑤在信息流通上具有单向性。

受众无法当面提问、要求解释,整个传播过程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

⑥具有快速性。

不断吸收最新科学技术,提高传播信息的速度,是大众传播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人际传播的主要特征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个人际传播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

在CI传播中,人际传播是通过某种人际关系运转起来的传播方式,同大众传播相比较,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1、感官参与度高。

在直接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由于是面对面的交往,人体全部感觉器官都可能参与进来,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

即使是间接性的人际传播活动,人体器官参与度也相对较高。

2、信息反馈的量大和速度快。

在面对面的CI信息传播中,我们可以迅速获悉对方的信息反馈,随时修正传播的偏差。

传播对象也会对你的情感所打动,主动提供反馈意见。

如果有了传播媒体的中介作用,信息反馈的数量和速度都将受到限制,因为冷冰冰的媒体可能会使传播对象不愿参与反馈意见。

3、信息传播的符号系统多。

人际传播可以使用语言和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姿势、语气、语调等等。

许多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获得的。

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非语言符号相对较少。

4、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互动融合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呈现出融合互动的趋势,人际传播大众化,大众传播人际化。

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亲和力强等优势,人际传播可以弥补大众传播的劣势。

大众传媒对人际传播的运用,不仅表现在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一种新的传播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将人际传播的相关原则贯穿于大众传媒活动的始终,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有互动关系的,今天的大众传播已经不是从前的大众传播,同样,今天的人际传播也早已不是过去的人际传播了。

它们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彼此有矛盾,有融合,甚至在它们中间还有组合。

这种组合怎么解释呢?就是大众传播可以和人际传播联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传播浪潮,比如,大众传播非常愿意自己传播的东西能够成为人际传播的话题,结果就是报刊报道的某些新闻很容易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这实际上也是媒体所希望的,尤其是小报就更是如此。

又比如,许多大众媒介都喜欢做点题采访,就是征集受众的愿望,这是人际传播延续到大众传播上的一种典型表现。

而在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的融合中,不得不提起网络,甚至可以说,是网络的发展将二者的融合加快了,网络是大众传播中速度最快的。

但是,它的人际传播特征也最为明显。

可能是它的人际传播状态阻止了它的大众传播状态的成长,所以,网络评论发展得非常快。

甚至可以说,网络是经过人际传播格式化的大众传播。

它的大众传播是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上的。

同时,它也有社区类型的小众传播,比如,讨论群体,反映出更多的人类传播的原始状态。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一,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现状分析在目前的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又被称为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及谈话参与者围绕一个共同话题,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展开平等交流,并通过电视媒体展示其交流过程的大众传播活动。

它缘起于西方,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历经近十年的发展,一方面赢得了受众且创收视新高,另一方面又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期。

在中国,说到谈话节目,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

1996年推出后,堪称国内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宠儿”。

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于2002年元旦开播,也创下过煌历史。

开播时每周一期,每期采访一位嘉宾。

开播仅一年后,即被网友评为“凤凰卫视十大最受欢迎节目”之一。

但一时间,为什么这些被认为具有显著个性,并且已拥有固定受众群体,深受观众喜爱的品牌节目,却变得渐趋冷却,甚至走出了电视屏幕。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存在以下的问题:(一)“克隆”现象极其严重,缺少节目个性。

随着电视技术的更新和各电视台电视节目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谁有什么新点子都极易被模仿复制,以致业内人士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刚策划制作出一档受欢迎的栏目,“克隆”品便到处“怒放”。

中央电视台作为全国性的媒体,节目往往成为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借鉴的样板。

如《实话实说》、《对话》、《讲述》、《艺术人生》等谈话节目,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模仿者。

仿照央视谈话的节目形式,催生相同的节目,这样就造成节目往往缺少个性,没有特色,没有味道。

虽然有时候感觉各种类型的谈话节目很多,但仔细观察不难看出这些节目的构成元素都是基本相同的。

首先主持人作为谈话节目的核心人物参与谈话的全过程,嘉宾往往是谈话节目争夺观众眼球的焦点人物,现场观众则是众多潜在受众的代言人。

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场环节设置已经被总结出相对固定的“套路”:大屏幕的运用——外采短片补充信息接入关键人物电话或神秘嘉宾登场——给嘉宾与观众意外的惊喜或感动典型物件的呈现——让大家共同“怀旧”或“大开眼界”现场即兴表演——零距离接触,感受“真人秀”的魅力观众短信或网上提问——实现谈话场外观众的参与和“即时性”反馈现场游戏——活跃谈话气氛,多方位地展现嘉宾风采现场观众中设置按键和题板——增强现场互动。

(二)趋众媚俗,煽情过度。

由于受商品经济法则的影响,一些电视人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表现出的趋众和媚俗的倾向尤为突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他们盲目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这些庸俗的内容,节目格调不高,不仅导致节目质量的下降,而且也使得受众的欣赏口味日渐下降。

我们说,电视台不光要做节目,也要培养受众。

比如近期湖南台播出的《背后的故事》节目现场,有一对青年男女以节目中模范夫妻巩汉林和金珠为偶像,希望也能像他们的婚姻那么美满,于是那位青年男子在现场马上就对身边的女友求婚,将情话大声说,把个人的爱情当作一个公开的表演的爱情速配节目;还有一些将家庭生活里鸡毛蒜皮的事小事搬上荧幕,把节目现场当作菜市场一样叫骂,比如贵州卫视《人生》节目,其庸俗程度几乎令人不忍卒睹;另外还有一些专门炒作明星隐私,过分刺激人的窥视欲导致的是人格的某些变异。

这与电视台片面追求收视率和节目话题选择的价值取向有关,一味趋众,迎合部分人猎奇、窥私的心理有关。

(三)平民意识贫弱,缺少人文关怀。

大众传播学者施拉姆说过,“最佳的传播效果是由受众参与而最终完成的”。

这种参与是一种思想与心灵的参与,即对节目所设的话题以及嘉宾和观众的发言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判断,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不断更正自己的看法。

优秀的谈话节目必须拉近同普通观众的距离,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与收视群体保持交流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每个阶层的观众都能从谈话节目中那些不同身份的人身上找到自己心里呼应的位置,从而引发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人生感悟。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些谈话节目观众参与程度很低,显得平民意识贫弱。

现在我们看到充斥在荧屏上的谈话节目大都是“明星访谈”,而且有大量重复性的内容。

所述内容无非就是谈明星的发家史新动向,还有很多节目,无论话题是什么,都邀请明星嘉宾,但很多明星自身素质并不高,于是就造成整个节目水平下降。

有时普通百姓即使参加了节目,通常也只能扮演群众角色,为明星做绿叶,凑数而已,有人曾戏称现场观众是看客、是“托儿”、是“捧爷”、传声筒,他们很难有自己的声音,很少能真正参与到节目中去。

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名人效应作祟;二是电视人平民意识贫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愈来愈强,人的个性发挥也愈来愈受重视。

他们渴望能够得到电视传媒的关注,渴望在现代化的电视传播媒介中寻找到一个表达自我的位置。

湖南卫视的两档访谈节目,一是自制剧由张丹丹主持的《背后的故事》,另一个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落户到湖南卫视,名为《说出你的故事》,节目中嘉宾席上多是大大小小的明星,关心的是明星的私生活,甚至是他们的宠物,电视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功能变弱,对观众缺乏建设性引导。

大大小小的明星们刚下这个节目又上那个节目,内容相似、问题雷同,浪费了电视资源和观众的时间,对热点问题不加思考和审视、一哄而上在猎奇和追星的热度退却,以后这种谈话节目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