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源性性传播性疾病对胎儿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源性性传播性疾病对胎儿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母源性性传播性疾病(std)对胎儿的影响,预防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方法通过对1000例死胎、死产、畸形儿跟综回访调查研究,找出影响胎儿出生健康的母源性std,通过统计学的方法std对胎儿出生的死亡率、畸形率、感染率的影响。结果母源性std传播率最高的区域是非洲地区;发病率最高是艾滋病、梅毒、淋病,因此非洲地区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死亡率及感染率均高于其他地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母源性疾病直接对胎儿出生健康状况造成影响,加强孕前健康教育及做好围产期感染预防。
【关键词】母源性传播性疾病;胎儿;出生缺陷率
母源性性传播性疾病(std)对胎儿影响造成死胎、围生儿死亡,缺陷,给国家和家庭造成经济负担,为预防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现将非洲1000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000例非洲死胎、死产、畸形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死胎为382例,死产260例,围生儿死亡358例,畸形儿80 例。
1.2 方法将患母源性std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的孕产妇进行化验检查监测,跟综回访调查研究并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查找相关的资料,对非洲孕产妇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并将相关数据与其他各大洲进行对比[1]。
2 结果
母源性std在世界不同地区其感染的概率不同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发病率最高是艾滋病、梅毒、淋病,其中艾滋病的感染率最为显著,因此非洲地区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死亡率及感染率均高于其他地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区域母源性std患者人数占该国总人口的比例滋艾病非洲 32.4% 亚洲7.2%美洲7.8%欧洲3.5%;梅毒非洲 7.8% 亚洲5.8%美洲1.9%欧洲4.2%;淋病非洲 8% 亚洲2.7%美洲0.25%欧洲0.75%非洲地区母源性std对胎儿的影响艾滋病死亡率62.5% 缺陷率78.9%感染率99.5%;梅毒,死亡率24.7% 缺陷率38.5%感染率78.2%;淋病死亡率17% 缺陷率21%感染率36%
3 讨论
3.1 母源性std是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也可经血液及医源性传染。孕妇感染std后未有效及时治疗,通过垂直传播使胎儿感染,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或新生儿感染,病毒的携带者,严重影响下一代健康。
3.1.1 艾滋病是母源性std中传播性最强、感染率及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人类感染hiv病毒后导致免疫缺陷,引起一系列感染导致机体因为免疫力缺失而罹患各种疾病,最终导致死亡。当孕妇感染艾滋病hiv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血液循环造成胎儿在宫内感染,分娩时胎儿接触产道分泌物、血液及母乳喂养后均会受到感染。新生儿感染率为99.5%,垂直传播90%,为降低风险,产后
不应哺母乳,对hiv感染合并妊娠者建议终止妊娠[2]。
3.1.2 淋病是奈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的std孕妇感染淋菌率8%,以20~30岁最多,妊娠早期可导致感染性流产,妊娠晚期导致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胎儿感染,发育迟缓死胎,早产发病率20%,胎儿幸存经阴道分娩,可发生淋菌结膜炎,未及时治疗可发生角膜穿孔,虹膜睫状体炎、全眼球炎导致失明,肺炎,淋菌败血症,围生儿死亡率17%。
3.1.3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多数是通过性传播,孕妇感染了病毒可通过胎盘血液循环传播给胎儿,胎儿感染梅毒病毒后可在出生2岁内发病,病情如未控制,可导致死亡。一、二期梅毒孕妇传染性最强传染100%传染给胎儿。早期潜伏期梅毒的孕妇感染胎儿80%有20%早产。未治疗晚期梅毒孕妇感染胎儿30% 晚期潜伏梅毒10% 先天梅毒儿占死胎30%,胎儿幸存早期皮疹大泡肝脾淋巴结肿大,晚期角膜炎、骨膜炎、神经性耳聋。
3.2 非洲是母源性std传播最高的地区,以艾滋病,梅毒,淋病感染最明显,这主要与非洲地区经济落后,生活环境较差、健康意识薄弱、男女性关系混乱等有关,医疗条件较差,感染std没有药物进行治疗,导致每年因艾滋病致死的患者日渐增多,尽管非洲总人口占全球十分之一,但其艾滋病感染率却占全球的32.4% [3],因此非洲地区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死亡率及感染率均高于其他地区导致非洲人口的出生质量下降。
综上所述,母源性std增加胎儿出生的缺陷率及死亡率,在非
洲落后的地区对新生儿的影响是严重的,加强对母源性疾病的防护及控制,普及健康卫生知识是控制母源性std传播的有效途径,从产前围产保健预防模式向孕前保健摸式转变,是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儿发生风险,改善孕妇生殖保健水平最经济,最有效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丁栋兴.抗艾滋病病毒植物源药物研究概况(综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6):51—54.
[2] 程垦华,等.艾滋病综合防治的效果调查与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5,6(2):158.
[3] 刘永艳,等. 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的社会支持及形成原因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