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环境人类中心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文化表征。
惟有如此,才有人的世界的整体性利益与和解,才有主体间性维度的持久和平。
其二,由征服自然的天人对抗,走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天人相和。
这是面对现代性魔魇,人类对现代化中两极对立思维方式的文化检省,对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的省察。
惟有如此,才有人在生物世界系统链条中的合理存在,才有主客间性维度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解。
其三,由人的“单向度”发展走向人之为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针对现代社会中人被极端“物化”而作出的痛定之省。
惟有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能真正成为全称的主体。
这些,难道不恰与上述中国文化精神的菁华相契合吗?再次,今天,在国家独立并日益富强,在现代化全面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文明三个系统正日益协调进步的现实环境下,我们不再危机重叠,不再现代性积累孱弱。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开始更全面地中国化。
这些,也为我国的文化现代性重构,提供了坚实的实践与理论根基。
最后,世界史维度的文化虚无主义噩梦之后,我们也不再把西方近现代文化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文化,而是以开放的心灵对待之,以历史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扬弃之。
这,也为西方现代文化在中国真正的民族化转换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
第一版,第829页。
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2年版,第377页。
③ 转引自王继平:《论近代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湘潭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④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5年版,第59页。
⑤ 刘桂生,张步洲编:《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
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浅论环境人类中心主义
王 凤 珍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进入自然中心主义。
一、自然中心主义的困境
1.泛化的伦理观、价值观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以下简称自然中心主义)把人以外的自然界、生物人化,给它们赋予伦理、利益和价值。
“自然价值并不仅仅是对人的价值,还有其自身的价值,即以自然本身作为评价的价值”。
事实上,价值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
自然界、生物本身是否有价值,则完全取决于人的需要(需要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自然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无论有无人的需要,其自身都有价值,这实际上是把价值论等同于存在论,把价值论泛化。
而自然中心主义由于他们把自然界、生物人化,所以也给自然界、生物赋予伦理关系。
莱奥波尔德主张“伦理学的对象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展到大地(自然界)。
”“人类有可靠前途的生活要求我们必须修正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传统文化和科学。
我们的目标是超越工具主义的发展模式,寻求一种全球的伦理学,旧伦理学仅强调一个物种的福利,新伦理学必须关注构成地球进化着的几百万物种的福利。
”
“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以后,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道德体现的是个人与整体(氏族、民族、阶级、人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只有在社会中,在发生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的时候和地方,只有当人脱离了动物界并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
”由此可见,伦理道德只适用于人,而不适用于自然界,也就是说人对人、对社会有伦理关系,但人对自然就没有伦理关系,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关键是人的问题(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由人单方面沟通的)。
由于人与人的关系要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来,从这一点来说,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人类已经认识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对自然进行破坏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利益进行破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破坏,因此人对自然界并没有伦理关系,自然界本身就更没有伦理关系。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者力图通过证明自然界、生物本身有价值,人对自然界、生物有伦理关系来达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这实际上是把伦理观泛化,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
2.停止改造自然的悲观论
252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学术短文
“生态伦理学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
但它并不以人为归宿,两者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人类中心主义属于生态唯意志论,它的危害是必然导致自然生活中的人类沙文主义。
因此,应该坚决破除。
”自然中心主义指出旧伦理学只强调一个物种的福利,只关心人类及其环境,不顾其它生物生态环境,人类中心主义是个体论,而非整体论。
把他们的观点归结起来,不外乎是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反对传统人类中心论的伦理学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惟一尺度,把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
而坚持只从人出发,但又不以人为最终目的,然后把人类中心主义推向极端化。
其实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旧伦理学是把人和自然界中的生物看作是两个类,把人看成是哲学当中的人,即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
最终目的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前途和命运。
(而关注人类自身的前途和命运,首先就要保护自然、爱护自然,谋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
而自然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把哲学中所说人和生物学中所说的人看成是一类,因而得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个体论,而不是整体论的错误结论,“人与自然协调进化的概念,其根基在于自然属性,它是整体支配并决定部分的原理,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应用。
”如果按照自然中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生物学中的人,只研究人的自然属性这是符合生物学原理的,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生物学研究的是整个生物界,其中包括生物种的人。
自然中心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整个生物界的协同进化,当认识到环境危机是由人造成的时候,因此,就必须削弱人的力量,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进入自然中心主义,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的是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自然中心主义坚持只从人出发,但又不以人为最终目的,在理论上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人们似乎感觉到之所以产生环境危机,完全是由于人类改造自然所造成的,因此,要克服环境危机,就必须停止对自然界的进一步改造。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就必须限定人类开发自然的程度。
”,这实际上是想从现代文明倒退到原始时代的“因噎废食”的蠢举,正如英国生物学家E・戈德史密斯认为:“避免同自然对抗的根本办法就是回到原始生活中去。
”美国哲学家J・范伯格就认为“人是地球上生命界进一步演化所完全不必要的存在物,并得出结论说,如果人类以某种方式消灭自己,同时又不给其余的地球自然带来损害,那么这才不会破坏其它生命的权利。
”其实这就如同人生活,就要消费,而要消费就会产生环境污染,但人决不能为了避免环境污染,就停止消费,而等待自取灭亡。
由此可见,自然中心主义主张只有停止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解决环境危机,如果人类一旦停止继续进一步改造自然,一句话就是停止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就将渺茫,解决环境危机还有什么用呢?而解决环境危机的过程,实质就是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1997年江泽民主席对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作了重要批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人类还要继续进一步征服自然、改造生态环境”的伟大号召。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
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中心,这相对于自然中心主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人类中心主义由于存在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同自然中心主义一样把伦理观、价值观扩大到自然,陷入了人的误区,削弱了人的社会性;第二种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正处于个体本位的主导时代,因而又加剧了环境危机。
1.削弱人的社会性
第一种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解决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虽然坚持以人为中心,但也主张给自然界赋予伦理、价值关系。
美国植物学家墨迪认为:“完善人类中心主义,有必要揭示非人类生物的内在价值。
承认自然事物的内在价值却能为保护人的个性和人的物种属性的生物生态提供强有力的根基。
”如果承认自然界自身有内在价值或外在价值,那么,就等于承认自然界本身有价值。
承认自然界自身有价值就意味着人类要尽可能地不去作用于自然。
如果人不去作用于自然,那么人的特性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因而就必然要削弱人的特性。
因为人的特性都是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而表现出来的。
人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体现出了人的本质特性。
人的本质特性就是人不同于动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人的能动性又称之为社会性。
人类中心主义提出的哲学、伦理学当然还只是关于人的,却不能再只以人为中心,这实际上是自相矛盾,既然哲学和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就必须以人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就很容易混淆哲学的人与生物学的人,削弱人的社会性。
而且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者提出的要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又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殊途同归,又陷入了自然中心主义。
这样就使人类中心主义完全背离了人的本性,根本无法找到环境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
2.个体本位
支配人的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是不断发展的。
古代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客体性形而上学的本
352
浅论环境人类中心主义
体论化的思维方式,即古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过于惧怕自然,人类靠屈服于自然来获得生存,人成为依附顺应自然的忠实奴仆,人类尚处于群体本位的思想意识阶段,因此,不可能产生环境危机。
近代的以笛卡尔、康德等为代表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化的思维方式,即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完全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靠征服自然获得生存,把自然完全看作是由人类操纵的机器。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把它绝对化,并且推向了极端。
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被当作决定一切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类开始了向大自然的猛烈进攻,自然遭到了无情的戕害。
从而导致了环境危机。
实践证明,近代的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已严重地阻碍了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
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作为主体的人看作是一种类存在,人作为主体表现为类主体。
类本位和集体主义是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一切道德和价值行为以及对道德和价值的选择评价都通过类来实现等等。
如果人们都能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去从事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会产生环境危机。
那么,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的一百多年里,人类社会不但产生了环境危机,而且又加剧了环境危机呢?于是就有人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已经过时不能指导人们现在的实践活动的结论。
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
一个理论能否被人们所信服和接受,不能只靠理论本身的言传说教,必须把理论转化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有经过人们多次的反复实践,才能够被得以证实,人们才能得以信服。
而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恰恰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人正处于个体本位的发展阶段。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可能一下子从近代的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近代的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束缚人们的头脑,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难以自拔。
可以说,人类不经过一场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不会改变的(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时,人已经走完了三种基本形态之一,以族群为本位的阶段,人正处于三种基本形态的第二种形态,以个体为本位的时代。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仍然按照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去从事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把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思想推向了极端。
因而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危机。
因此说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环境危机,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又加剧了环境危机。
这一切已经充分表明,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已经不符合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历史趋势。
因此人类必须进行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重新建立人的思维方式即重新建立人类的理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
因为他们对环境危机只是从客体方面去考察,把人的行为结果作为出发点,而忽视人本身。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的行动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的,人的实践活动是由人的思维方式支配的。
因此解决环境危机必须深入挖掘环境危机产生背后的思想动因,“为了克服就旧式个人主义,建立新型个人主义,单单把少数人对私利的追逐扩大为多数人的追逐,或者进一步倡导慷慨、善意和利他主义都无济于事,重要的是要‘改造社会,促进造就新型的个人。
’”近代的唯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是导致环境危机的最重要的思想根源,因此解决环境危机必须实现由个体本位向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
参考文献
莱奥波尔德:《野生的歌》,《森林书房》,1986年版。
HOL EMCROL STON.III.ONBEHAL FOFBIOEX2 UBERANCE.G ARBEN,II.
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刘湘容:《生态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叶平:《生态伦理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期。
叶平:《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
范习新译:《哲学・生态学・宇航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江泽民:《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年8月5日。
转引叶平:《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杜威,孙有中等译:《新旧个人主义》,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2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学术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