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顺欲成功”意义之辨析
《天问》赏析(一)_3000字作文素材
![《天问》赏析(一)_3000字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db100efc6529647d27285297.png)
《天问》赏析(一)_3000字《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
”又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
《天问》中,问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当时的现实意义。
因此,屈原所提出的问题不会是仅仅根据庙堂壁画。
而是有他主观上的选择并经他精心结撰的。
从全文的先后次序来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实,而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这里显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因此,这篇包含着作者深层思想结晶的《天问》,不可能是他“呵壁问天”的即兴之作。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
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
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
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
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
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
《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
”《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千古奇文:屈原《楚辞》中的《天问》
![千古奇文:屈原《楚辞》中的《天问》](https://img.taocdn.com/s3/m/4c20482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6.png)
千古奇文:屈原《楚辞》中的《天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一首诗,堪称千古第一奇文,全篇都由问句组成,一口气问了173个问题,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的所有人哑口无言。
《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楚辞》中的一篇,作于怀王末年,屈原遭谗被疏流于汉北之时。
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
该作品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在写法上,全诗纯以问句构成,构思新奇,形式独特,古今独步。
篇幅巨大,内容广博,感情激越,格调高古,气势磅礴,奇气逼人。
全诗基本为四言句式,或两句一问,或四句一问,虽然全用问语,但语句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因而不显板滞,仍然铿锵上口。
在思想上,诗人对夏商周三代历史传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命运遭遇等等天道人事提出疑问或责问,表现了对传统天道观念的怀疑,同时也蕴含着诗人的忧愤与不平。
同时,诗人对宇宙的初生、洪荒的开辟、天地的构造、日月星辰的运行、山岳河流的分布、奇花异木珍禽怪兽的特异等天象、物象、山形、地貌提出疑问,寻找解答,表现了在科学上大胆怀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下面对《天问》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曰遂(suì)古之初,谁传道之?l 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l 曰:试问。
遂(suì):通“邃”,指远。
谁:何人。
传:传述。
道:古人思想观念上的“天人之道”,具体指古人对天象、地物和社会人类行为的认知。
之:语助,犹“的”。
2.上下未形,何由考之?l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l 上下:“上”指天,“下”指地。
形:形成。
何由:由何,从何处。
考:考察。
3.冥昭瞢(méng)暗,谁能极之?l 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l 冥:幽暗,指夜。
昭:光明,指昼。
瞢(méng):目不明,模糊。
《楚辞·天问》的含义分析及其作者考证
![《楚辞·天问》的含义分析及其作者考证](https://img.taocdn.com/s3/m/c3c35ac2ee06eff9aef807ff.png)
《楚辞·天问》的含义分析及其作者考证作者:黄风义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11期摘要:过去两千年来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楚辞》收录的《天问》是屈原所作,清代学者刘献庭称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楚辞文献丛刊·离骚经讲录》)[1],近代郭沫若认为是“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屈原研究》)[2]。
本文通過对作品主体含义和屈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表达风格,探讨潜在证据说明《天问》作者除了屈原,更大可能是著名科学家、也是对某些传统社会意识提出系统质疑的思想家刘歆。
关键词:《天问》作者;屈原;独尊儒术;史学观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著名政治家。
《楚辞》相传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成集,收录了屈原《离骚》《九歌》等作品,并包含刘向的《九叹》及他人的少量作品,后世传本是在东汉王逸续编的《楚辞章句》基础上的重新修订。
刘向是著名经学家、古籍勘校家,他编撰的《别录》被儿子刘歆修订成《七略》,是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
刘向、刘歆共同修订《山海经》,其中记载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神话以及大禹治水的故事。
天问一词可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悲其志。
”此后学术界沿用王逸观点认为《天问》是屈原所作(《天问纂义》)[4]。
一、《天问》内容的概括分析(一)主体内容分析《天问》共374句,1500多字(《楚辞补注》)[5],其中第一部分是对宇宙起源、天地结构、地理、气候等自然现象的思考。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天问纂义》)[4]以上语句的大意:宇宙开始时是谁传述下来的(或谁传授的道理)?上下没有形成,如何能考证?天地旋转,在哪维系(在哪安放)?天地的柱子怎么支撑?东南大地为什么亏损(地势低,从而河水流向东南)?日、月、星辰在什么地方?(太阳)从明到暗行程多少?以上是对当时流传的天圆地方的天地结构询问深层次原因,并表达对某些传统理解的疑惑。
论《天问》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文化价值
![论《天问》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文化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37f9a5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6.png)
论《天问》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文化价值
研究天问的历史价值有着天文学中国古代的起源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价值意义。
屈原的天问是一首长诗,阐述了地球形成的天文学过程也表达了天文学星空的变幻,对于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形势的影响。
说明了天文学在中国的社会人文历史中对于人们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意识上的微妙影响。
在社会政治经济上的时局变化都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同时强调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是天性自然的辩证表现形式并非是人所能够左右的自然法则,因此天问的历史价值是:1.只有中国本土古生代人类才能读懂的政治经济学在天文学中的影响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变化;
2.人的心理因素产生的意识形态完全笼罩在天文学的自然法则之下表现为天时、地利、人和;
3.它们都是天性自然规则的结果是对天理的辩证关系认知,天问指导着后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人世间的阶级和路线斗争永远存在着并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所消失或灭亡。
屈原天问最有名的一句
![屈原天问最有名的一句](https://img.taocdn.com/s3/m/96dcaea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f.png)
屈原天问最有名的一句《天问》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是:“问天地好在。
”这句话贯穿了整部《天问》的核心主题,也是屈原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体现之一。
以下将全面解析这句话背后的意义,配以详细的文献引证和对相关文本的解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屈原的智慧。
屈原在《天问》中以问题式的形式向天地提问,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道德伦理和政治权力的深刻思考。
其中最有名的问题就是“问天地好在”。
屈原借用天地的形象,象征着宇宙和万物的存在,以此引导人们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句话与其他问题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天问》思想的核心。
“问天地好在”的意义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存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
屈原以问天地为代表,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和真相,追问宇宙的起源和意义。
这种思考源自人类的自觉性和思辨能力,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在《天问·射奇》中,屈原问道:“何胡不惧非无辅强以任,散乎无有?何胡而不将员外教,月旦代?何胡不教春令无尽,定五星?”这些问题透露出屈原对人类命运和宇宙奥秘的关切,同时也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寄望。
其次,“问天地好在”让人们思考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屈原关注的不仅仅是宇宙的存在,还有人类在其中的行为和立场。
他认为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以取得与天地的和谐共生。
在《天问·抑》中,屈原反思人类的善恶之辩,问道:“何谓人物之善恶,恶在何适?何为天韬谟忌时抑,存足以商学?”正是通过反思人类的行为和道德选择,屈原才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最后,“问天地好在”在政治层面中体现出对权力以及社会秩序的思考。
屈原关注的是政治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的幸福安宁。
他以天地之问来批判朝廷腐败和统治者的不作为。
在《天问·哀时命》中,屈原哀叹当时政治乱局,问道:“夫明明天文,仰之弓扫,俚煦为霜雪;闻我无养,暴人转切仇飩,尊丘魏迷会。
”通过这些问题,屈原呼吁政府和统治者要清醒认识到天命重于个人欲望,以天问地答的方式来调整政策和治理国家。
楚辞天问原文与解析
![楚辞天问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fbb0e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8.png)
楚辞天问原文与解析楚辞《天问》原文与解析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杰作。
本文将为您呈现《天问》的原文及其解析。
《天问》原文:问天地之几时,曰:“言时元初。
”问皇恩之几多,曰:“言辽东土。
”问江河之几回,曰:“言回事无穷。
”问前世之得失,曰:“言莫知我荣辱。
”问古人之心许,曰:“言今人若是。
”问天地间万物,曰:“言不尽如斯。
”问人处世真伪,曰:“言可惜欺我。
”问山川何时平,曰:“言不敢犹存。
”问人生何时困,曰:“言夜与朝晨晡。
”问天地之穷尽,曰:“言不知何许。
”《天问》解析:《天问》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诗中运用象征和意境的手法,通过短小的诗句传达出深邃的哲理。
首先,诗人问天地之始,回答“时元初”,表达了宇宙的起源是无法把握的。
接着,问皇恩之多,则回答“辽东土”,意在表达皇恩的广袤无边。
然后,诗人问江河的回旋,回答“回事无穷”,含义是江河的流动是永恒不变的。
继而,问前世的得失,回答“莫知我荣辱”,表达了前世的成败是无从得知的。
接下来,诗人问古人的心境,回答“今人若是”,意在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在不同时代是相似的。
然后,诗人问万物之间的奥秘,回答“不尽如斯”,暗示宇宙之大无法完全理解。
继而,诗人问人们在世间的真伪,回答“可惜欺我”,表达了在人事纷扰的世界中,人们多是欺诈与虚伪的。
随后,诗人问山川何时平,回答“不敢犹存”,暗示山川的平静是不可预测的。
然后,诗人问人生何时困,回答“夜与朝晨晡”,象征了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时刻都会出现。
最后,诗人问天地的穷尽,回答“不知何许”,表示对宇宙的穷尽并没有答案。
通过这种问答的形式,诗人用简练而深刻的词句,表达了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宇宙的无穷奥秘。
同时,诗中运用了意境和表象的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可以产生共鸣和思考。
这也是楚辞文学的一大特色。
在总结《天问》时,可以说诗人以简练凝练的表达方式,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余光中《天问》赏析
![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余光中《天问》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c8683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6.png)
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余光中《天问》赏析以《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余光中《天问》赏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余光中《天问》赏析余光中,原名余冠立,1931年出生于台湾台南,是一位著名的台湾作家、诗人、编辑及学者。
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
其中,《天问》是余光中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这一代作家里最具独特性格和深远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天问》是一部具有教化意义的诗集,它通过诗歌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价值观的理解,向读者传达着人生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必须正视人生的虚空,要学会接受各种无奈,接受人生的坎坷,才能抓住真正的人生价值。
《天问》共有四十四首诗歌,从“余光中的释怀”、“追忆的记忆”、“遗憾的终结”,再到“苦闷的愁思”,“乐趣的饮酒”,总能用他那独特的诗句,勾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思惑,产生认同感,并且传达到一种深刻的人生思想,这就是一种深刻而简练的自我拓宽,读者在拓宽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启发与感动。
首先,《天问》告诉我们,要正视生命的虚无性。
诗句“憔悴的痕迹,暗合苦无穷”,勾起读者心中对生命的苦痛,让读者体会到无常的人生虚空,唤醒读者不要因这种无常而停滞,要勇敢去正视它。
正如余光中在《天问》中所说,“成与败难免”,对于每一个经历失败的人来说,“败”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成长。
其次,《天问》诠释了接受现实的重要性。
诗句“苦苦无常,人生枉费”,凸显出人生的无常,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宿命,接受无奈的现实,把握住真实的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正如余光中在《天问》中所说,“把萤火虫才换来,一株月桂节节开”,要想获得最美好的春天,必须先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坚持不懈,才可以实现人生的辉煌。
《天问》中的这些诗句,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警示,要把握真实的人生,勇敢接受虚空的宿命,通过坚持,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
余光中的《天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激励自己的力量,激发我们不懈的奋斗精神,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真正的价值,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
屈原《天问》赏析
![屈原《天问》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74ab0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4.png)
屈原《天问》赏析屈原《天问》赏析《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
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
(《屈原研究》)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博。
可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
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此篇在篇幅上仅次于《离骚》。
作者借助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以提问求解的方式,通过对古代社会具有至尊意味的“天”的责难发问,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旷代未有的磅礴气势,将深湛的思考、大胆的怀疑和执著的探索指向生存世界的各个层面,融合他“参差历落,圆融活脱”文学运思,创作出令人千古称羡的华彩篇章。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怀疑精神与理性品质,以及具有明显批判性的历史意识,由此在艺术上获得了非常独特的感染效果。
同时,篇中所包含的大量神话、传说和史事,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上古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冥昭瞢闇,谁能极之?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冯翼惟像,何以识之?迷迷濛濛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明明闇闇,惟时何为?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天的体制传为九重。
有谁曾去环绕量度?惟兹何功,孰初作之?这是多么大的工程。
是谁开始把它建筑?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隅隈多有,谁知其数?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天何所沓?十二焉分?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天问》赏析
![《天问》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63a24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e.png)
《天问》赏析《天问》赏析《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
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作品里,《天问》是一篇非常独特的诗篇。
这是因为,该作品乃是一种空前绝后的文学形式,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作者或一句一问,或两句一问,或四句一问,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
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盘花歌》,布依族民间歌曲,通常以四季、十二月为序,青年男女以花寓情,内容以花为核心,相互盘问种花的过程和经验,涉及各种生产、生活知识,流行在贵州惠水一带。
苗族民间歌曲,借花盘问,或以花比喻对方,两句为一段,三段成一首,流行在贵州望谟一带。
那么,楚国庙堂里真的有壁画吗?答案是肯定的。
人类开始绘画的历史目前已经追溯到数万年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凡是能够画上图案的材质,当初人们都曾经尝试过,并由此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绘画品种。
例如人体画、服饰画、陶器画、木器画、石器画、金属器画、皮画、帛画、纸画(画面尺寸相对较小),以及岩画、地画和壁画(画面尺寸相对比较大)。
一般来说,古代绘画内容,一是为了宗教或巫术目的,二是为了记述历史,三是为了传播知识。
例如,我国畲族有一种古老的歌舞,名叫功德舞,亦称祭祖舞。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祭祖,每三年举族大祭祖,以及丧葬仪式,都要由年长者主持,请师公(巫师)和祭祖者(丧葬仪式为八人),在祖先画像前,唱祭祀歌,跳表现祖先功德的舞蹈,众人随之共舞。
祖先画像又称祖图,通常为长卷式,绘画内容为本民族起源与迁徙的传说。
我国岩画分布地域非常广,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桌子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以及西北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岩画、西南地区(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岩画和福建台湾岩画,此外牡丹江亦发现有岩画。
高考作文素材历史典故:《天问》赏析(一)_名人故事
![高考作文素材历史典故:《天问》赏析(一)_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2b08c7efe4733687e21aae4.png)
精心整理高考作文素材历史典故:《天问》赏析(一)_名人故事《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
大事,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
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
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
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
《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
《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褒贬;?以及以上《天问》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说,文章富有变化,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如河海应龙二句或为错简,或有失误),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与上下文不属,杂乱而无章法。
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楚辞天问赏析之五课件
![楚辞天问赏析之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2f1f1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3.png)
《天问》中反应了古代哲学思想,如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对后世哲学 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5
《天问》的现代解读与启示
《天问》的现代解读
01
02
03
宇宙起源与演变
天问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提出了疑问,引发了人们 对宇宙本源和生命意义的 探索。
人类命运与前途
天问对人类命运和前途进 行了探索,提出了人类在 宇宙中的地位和未来走向 的问题。
的神灵、仙女等形象。
象征手法
03
屈原在楚辞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以香草美人喻君子,
以恶禽臭物喻小人等。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屈原的楚辞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中 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国精神
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化传承
屈原的作品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发扬。
01
02
诞生背景
屈原诞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从小 受到良好的教育。
03
流放生涯
由于政治迫害,屈原被流放到沅 、湘等地,期间创作了大量楚辞 作品。
04
屈原的思想与楚辞的关系
爱国情怀
01
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
国家的担忧。
神话传说
02
楚辞中运用了许多神话传说,如《九歌》、《离骚》等作品中
楚辞的特点
楚辞采用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楚辞内容多描写楚国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具有 丰富的想象力。
楚辞采用铺陈、排比等手法,形成特殊的艺术风 格。
楚辞的影响
01
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
《天问》词句注释
![《天问》词句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01747b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0.png)
《天问》词句注释1.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一句啊,就是在问远古开始的时候,是谁把这些事儿传下来的呢?就好比你听到一个古老的传说,你肯定会好奇,最开始是谁讲这个故事的呀?比如我们听到后羿射日的传说,就会想,在很久很久以前,是谁最先说起后羿这么厉害,能射下太阳的呢?2.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上下都还没有形状的时候,要怎么去考察它呢?这就像你要去了解一个完全没见过的东西,它都还没个样子,你怎么去探究它呢?拿一个新发现的星球来说,在还没搞清楚它的结构和组成之前,就像这种上下未形的状态,科学家们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研究呢。
3.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昏昏暗暗、模模糊糊的,谁能把它弄清楚呢?这就像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森林里,到处都是黑乎乎的,你根本看不清楚路,也不知道周围有什么,谁能知道这个森林到底有多大,里面都有些啥呢?就像我们探索宇宙中的暗物质,那也是冥昭瞢暗的状态,谁能真正搞明白它呢?4.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大气弥漫的那种状态,怎么去识别它呢?就像你看到一团烟雾,它到处飘着,你要怎么分辨出这团烟雾里都有啥呢?就像在化学实验中,有时候会产生一些烟雾状的东西,那也是冯翼惟象的感觉,科学家得想办法去识别这些物质啊。
5.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有时候明亮,有时候黑暗,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像白天和黑夜交替,你肯定会好奇,为啥会这样呢?就像在极地地区,有极昼和极夜,那明明暗暗的变化特别明显,人们就会想,这到底是啥原因造成的呢?6.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阴阳三者结合,哪个是根本,哪个是变化出来的呢?这就好比做饭,食材、调料和火候结合起来才能做出一道菜,那哪个是最基础的,哪个是因为其他因素而产生变化的呢?就像中医里讲阴阳平衡,身体里的阴阳三合,也得搞清楚何本何化才能治病呢。
7.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天有九重,是谁营造测量的呢?这就像你看到一座特别宏伟的建筑,有好多层,你就会想,是谁设计建造的呢?就像埃及的金字塔,那么复杂的结构,大家都会好奇是谁规划建造的,这天有九重也是一样的神秘啊。
《天问》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问》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b6f36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6.png)
《天问》原文、翻译及赏析天问先秦:屈原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请问:远古开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给后代?遂:往。
传道:传说。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上下:指天地。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够探究其中原因?冥昭:指昼夜。
瞢(méng)暗:昏暗不明的样子。
极:穷究。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大气一团迷蒙无物,凭什么将它识别认清?冯(píng)翼:大气鼓荡流动的样子。
象:本无实物存在的只可想象的形。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白天光明夜日屯黑暗,究竞它是如何安排?时:通“是”,这样。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阴阳参合而生万物,何为本源何为演变?三合:参错相合。
三,通“参”。
化:化生。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量度?圜(yuán):天体。
九重:九层。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如此规模巨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造?功: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斗柄的轴绳系在何处?天极遥远延伸到何方?斡(guǎn):转轴。
维:绳。
天极:天的顶端。
加:安放。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八个擎天之柱撑在哪里?大地为何低陷东南?八柱:古代传说有八座大山做支撑天空的柱子。
当:在。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的中央与八方四面,究竟在哪里依傍相连?九天:指天的中央和八方。
际:边界。
属:连接。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边边相交隅角众多,有谁能统计周全?隅:角落。
隈(wēi):弯曲的地方。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天在哪里与地交会?十二区域怎样划分?沓(tà):会合,指天地相合。
十二:指古天文学家把天划分的十二区,每区都有星宿做标记。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列陈究竟何如?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夜晚在蒙汜栖息。
蒙汜(sì):古代神话中太阳在晚上停住的地方。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明:天亮。
晦:夜晚。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然能够死而再重生?夜光:月亮。
2021《天问》的文本结构与创世神话范文3
![2021《天问》的文本结构与创世神话范文3](https://img.taocdn.com/s3/m/59f109be25c52cc58ad6be61.png)
2021《天问》的文本结构与创世神话范文 《天问》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是了解中国神话体系的重要文献,但由于《天问》文本的特殊性,对它的释读历来歧义丛生。
《天问》之难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者不了解《天问》产生和流传的语境,想当然地以其为屈原个人的文学创作,甚至将其中所涉的神话历史视为屈原个人境遇的曲折表达。
对《天问》语境的忽视,源自对先秦知识传统和体系的隔阂,也与学者对口头诗学的无知有关。
实际上,通过《天问》的文本分析,不难发现,《天问》全文呈现出逻辑清晰、结构严整的创世神话特征,可以断定它并非屈原的个人创作,而是源于集体性的口头知识传统,反映了先秦楚地长期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系统。
一、《天问》的文本结构与创世神话 对于史前时期的古代先民来说,天文历法、地理博物、部族谱系是其日常劳作、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天地万物和人间制度的来历,则是其历史叙事的逻辑原点,创世神话就是用来回答这些问题的。
《天问》的背后,其实就是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的创世神话知识,《天问》之问,就是针对的这些知识。
其开篇即对宇宙混沌进行发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最初的世界没有天地,一片混沌,万物都没有清晰的形体,明暗交替,不知道时间从哪里开始,那么这些古老的知识是谁传授给我们?万物的造化又是如何开始的?这是古人对于世界原始形态的想象,在先秦典籍中,宇宙的原始状态大都以这种鸿蒙昏暗的形象出现,如《淮南子·天文训》:“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浊浊,故曰大昭。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吾不知其名。
”《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 在先民的世界中,一切生活都与历法息息相关。
他们与昼夜一起生息,与四时一同寒暑,根据天象的变换,判断时令的流转,采撷渔猎,刀耕火种。
《天问》题旨释微
![《天问》题旨释微](https://img.taocdn.com/s3/m/b6604f690b1c59eef8c7b45d.png)
那么《 天问》 的题 旨, 究竟应如何解释呢?笔者 认 为上述 三种解 释 , 有道 理但 又有 失 片面性 。 都 首先 , 笔者认为这里的“ 是作 为具有普遍 意 天” 义 的 自然 界 , 盖世 间万物 , 涵 即宇 宙 的总称 。也 就是 文 中所 涉 及 到 的对 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史 的概括 。孙作 云 说 : 地 历 “ 假若像王逸所说 的那样 ‘ 天尊不可 问 ’那么屈原 , 在 问 ‘ ’ 分 内为什 么 问 了 十 四 章 呢 ?并 且 屈 原 天 部
不爽者 , 以问僭不畏明之庸 主具臣, 为‘ 是 问天 ’ 而 , 非天 问 。 这 就 是 说 , 不是 尊 贵 的 人 格 神 , 是 ” 天 而
无意 志 的 自然事 物 , 原 用 不 着 把这 个 动 宾 短语 倒 屈
收稿 日期 :00— 3— 5 2 1 0 2
汩鸿 , 师何以尚之?佥 日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假 ” 若鲧无 治水 之 能 , 么 众 人 为 何要 推 荐 他 ?众 人 都 那
者, 设难疑之。 【 郭沫若认为,天问》 是屈原把 自 ”4 《 “
己对 于 自然 和 历 史 的 批 判 , 用 问 难 的 方 式 提 采 出。 L这 就是说 提 出问题 , 问难 天 。 ”5 来
出只有对《 问》 旨 了清晰的理解, 天 题 有 才能正确把
握屈 原 思想 与《 问》 中心 主 旨。 天 的 关键词 : 屈原 ; 问 ; 旨 天 题
所说 的 ‘ ’ 绝 不是 局 限 于 自然 界 的 天 , 着 重 在 天 , 更
文 章 编 号 :0 98 7 (00)30 9-3 10 - 6 2 1 0 - 70 9 0 屈 原 的《 问》 一篇 奇 特 的长 诗 , 天 是 不仅 许 多 诗 句很 难确 解 , 就连 它 的题 意 , 界 也是 仁 者 见 仁 , 学 智 者见 智 , 对其 有不 同 的解 释 。归纳 起来 , 大体 有 以下
楚辞赏析 天问
![楚辞赏析 天问](https://img.taocdn.com/s3/m/b7bd1de1856a561252d36fa6.png)
屈原诗词天问楚辞《天问》,通篇是屈原关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出其强烈的探索精神。
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晨,一直问到动植珍坚、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沾乱兴衰,诗篇结构在自然和人事,人事的发问由远及近,次第有序。
人们推测,此篇当作于诗人流亡汉北时期,因此,不时迸发出诗人的一腔悲愤。
《天问》构思奇特,气势恢宏,光怪陆离;语言以四言为至,间以三言、五言及至七言,句式富于变化,诚为我国文学史上之杰作。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曰:发问之词。
遂古:远古。
遂,通邃,悠远。
初:始。
传道:传说。
上下:指天地。
未形:未形成,指天地未分,宇宙一片混沌之时。
何由:根据什么。
考:考记,考究。
冥昭:昏暗。
冥,昏暗;昭,明亮。
冥昭,偏指冥。
极:穷究。
冯翼:大气盛满无形无状的样子。
惟:是。
像:也作“象”,恍惚想象之意。
识:辨认。
明:指白天。
暗:指黑夜。
何为:为什么。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阴阳:哲学范畴的名词。
古代人把它看成是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种消长的物质势力。
三合:相互作用,三者结合,指阴阳与天结合。
本:本体,本源。
化:变化。
圜:同“圆”,指天。
则:乃,是。
九重:九层。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而且有九层。
孰:谁。
营度:环绕进行测量。
营,通“环”,围绕,环绕;度,测量。
惟:思。
兹:此,指九重天。
功:功绩。
初作:是说九重天的营造。
斡:车毂孔内插轴之处。
维:指绳子。
斡维,即指拴斡之绳,实指天体旋转得以维系的地方。
焉:何。
系:拴。
天极:指天的南北二极。
加:架。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八柱:八根柱子。
古代传说有八座大山作为支柱,支撑起天空。
当:在,坐落。
亏:缺陷,缺损。
古人认为,水向东流,因此“地不满东南”,有所亏损。
九天:指天的中央和八方,又称九野。
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余光中《天问》赏析
![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余光中《天问》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7ff82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a.png)
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余光中《天问》赏析中国著名散文家余光中的作品《天问》被誉为“天问诗”,其中蕴藏了睿智的思想。
余光中在《天问》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既包含了哲学思考,又有深沉的人生见解,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天问》以余氏潜心钻研哲学的真知灼见和智慧思维为基础,朴实而又不失哲理。
整首诗开头以比兴对天文地理的追求,就已经暗示了余氏对人类追求智慧的精神内涵。
散句清新,辞藻清雅,余光中把他的心灵探究融入诗句中,叙述自己的人生探索,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极尽哲理的思考,深刻体现出他对人生的追求。
诗中“应一切难回答的问题”,可以说是余光中最鲜明的思考。
对余氏而言,探讨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社会实践,而是探讨生活本身所包含的本质,以及他看到的人生道德价值。
此外,诗中“哪里有勇气,突破一切枷锁”,体现了他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永恒追求,他坚信,只有勇于突破枷锁,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余氏的诗歌思想并不单一,他强调的是创造性的思维,努力追求自我完善,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影响力的人,在多样性的社会中获得生活和意义。
在这一点上,余氏是一位有着当代哲学思想深度思考的文学家,他本身就是一面镜子,传达着人们审视自己的行为思考,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正如余氏所说:“把生活当做一项自我提升的理想,去思考它,或许能改变生活的历史,实现人类的未来。
”这句话概括了余氏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也是余氏作品的精神内核,它充满着睿智的理性思想,能够为人们提供思考人生的参考。
余氏著作《天问》,也深刻地刻画了他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永恒追求,令人发思古之恨浅,赞叹不绝。
此外,余氏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他的作品常以写实手法传达清新淡雅、自然且具有真实现实意味的文学叙事。
而余氏作品《天问》也属于这种叙事,他在文采中运用清新、浅白的文字,描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永恒追求,彰显出其哲理性思维,令人赏心悦目。
综上所述,余光中的作品《天问》代表着他对人生价值的永恒之思,他的作品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很高的价值,被读者广泛的接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问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问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90263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2.png)
天问原文翻译及赏析天问原文翻译及赏析《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天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天问》原文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灵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
屈原《天问》全文赏析
![屈原《天问》全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93c5e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3.png)
屈原《天问》全文赏析屈原《天问》全文赏析《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屈原《天问》的全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屈原《天问》全文赏析《天问》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
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
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
《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
每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小节。
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情况,“明明暗暗”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传媒 大学,北京 10 2 ) 0 04
[ 内容提要] 《 问》屈原作 品中的经典之 作。其中 “ 天 顺欲 成功 ,帝何刑焉 ”一句 中的 “ 顺欲”一词从古至 今有各种 不同的解释 。 本文在 罗列各家说法的基础上 , 图结合相关材料进行一一辨析 ,以期探究 《 问》中 “ 试 天 顺 欲 ”一词在 屈原笔下的真正含义 。 [ 关键词] 屈原 ;天 问:顺欲成 功;鲧禹治水 [ 中图分类号] 12 2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4 7( 02 60 5 -2 0 87 2 2 1 )0 -0 70
、
鲧 窃帝之 息壤 ,以堙 洪水,不待 帝命 。 帝令祝融杀鲧 于 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 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 山海经》注云 :“ 息壤者 ,言土 自长息无 限,故可 以塞 洪水也 。 ”由此可 见,鲧是 由于 “ 窃帝之 息壤 ,以堙洪水 , 不待帝命 ”才被斩杀 ,“ ”杀他 的原因一是 “ 帝 窃息壤 ” ,二 是先斩后奏 ,“ 不待帝命 ” ;这种说法 应该是 “ 禹治水 ”故 鲧 事 中较早 的记载 之一 。除此之外 ,《 尚书 ・ 洪范 》中所言 “ 鲧 禹治水 ”亦 为此 事较 早的记载 :
第3 2卷
第 6期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l f Be V i e st o r a Hu i o T Un v r i y
V 1 2 No 6 o . , . 3 Jn . 0 2 0 7 0 8 u e2 1, 5  ̄ 5
21 0 2年 6月
《 天问 》“ 顺欲成功”意义之辨析
5 8
湖 北广播 电视大 学学报
第 6期
周孟侯云 : 鲧障水法也 。 徐友云云: 意似言有 形如鸱鸟之 语 龟,曳尾衔物 ,以导之耳 。余按 山海经 》怪水、毫水 皆有 旋 ,龟鸟首虺 ,尾岭海异 ,闻海 龟鹰吻大者径丈。……顺欲 成功 ,言顺 鲧之 意未必无成功,帝何 为而刑之乎 ?
如按 上文所 引蒋 骥之 说解释 , 则鲧之死可 以说是 由于帝 尧 的急于看到治水成果而 造成的—— 如顺鲧 之意则治水“ 未 必无成 功 ” ,但帝 尧却对其 加以刑罚 ,使其治水思想并未得 到 完整 的实施。游国恩先生的 《 问纂义》中认为 “ 天 此说虽 逆 水性 ,不得为善策,然使其 依意而行之,终有 成功之 日, 故 日顺欲成功也 ” ;此说另有 “ 顺欲 ”为 “禹顺从并继承鲧 之 遗愿 ”之解 ,如清王 闽运 《 楚辞释 》中则认为 “ 顺欲者 禹 也,禹修鲧之功 ,顺鲧欲而欲成其功也 ” ;此说亦释 “ 顺欲 ” 二字为 “ 顺鲧之欲 ” ,只是其 “ 顺欲 ”的主体并非鲧 自身而 是其子禹—— 即鲧治水的思想为来得及完全实行 便被处死 , 禹继 承 其 遗 志 ,最 终 平 治 水 患 。 4 顺欲 ”为 “ 鸱龟之欲”说 。此说最早见于朱熹 的 .“ 顺 《 辞集注 》 楚 : 鸱龟曳街,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 , 帝何刑焉 ?旧说谓鲧 死为鸱龟所食 , 鲧何 以听 而不争乎 ?特以意言之耳。详其文 势与下文应龙相类似谓。鲧听鸱 龟曳徜之 计 而败其事 ; 然若
之语 ” :
补 注》引山海经言鲧窃帝之息壤 ,以堙洪水 ,帝令祝 融殛之 羽郊 。 详其文意 , 所谓帝者 , 似指上帝 。 盖上帝欲 息
此壤 , 不欲使人干之 , 鲧窃之 而帝怒也 。 故 ……而此问之 言,
特 战 国俚 俗 相 传 之 语 。
从朱子在 “ 禹治水 ”故事的诸 多说法 中取 “ 鲧 鲧窃帝息 壤 ”之说为正看 ,则可见朱子亦 认为,鲧之死 的关键在于其 “ 帝息壤”而 “ 窃 触帝之怒 ” ,与其治水成功与否似无太大关
一
顺欲成功 , 帝何刑焉 ?帝 , 谓尧也。言鲧设 能顺众人之
欲 ,而成其功 ,尧 当为刑戮之乎 ? 后世如 明唐顺之所著 《 稗编》等书多沿袭此说,认 为鲧 之死在于其 “ 人谋 而过听 ” 顺 ;今人聂石樵先 生的 《 楚辞选 注》 、刘 永济先生 的 《 屈赋音注详释 》中亦认 为 “ 问鲧本 此 顺 民欲 ,可成 治水之 功,尧何 以降罪 ” ;聂石樵先 生在 《 楚 辞选注 》中亦认 为 “ 顺欲”为 “ 符合要求 ,指众人之欲 ” , 并指 出 “ 治水 并非丝毫 不见 功效 ,只是儒 家完全 否定其成 鲧 绩 ,其他各 家则 不尽 然” ,故 “ 顺欲成功 ,帝 何刑 焉”之意 应为 “ 鲧顺着众 人 的愿 望想制服洪 水,帝为什 么加刑于他 呢 ?”综上 所述 ,若将 “ 顺欲 ”按 “ 顺众人之欲”解释 ,则 鲧是 由于未 能 “ 顺众 人之欲 ” ,引起帝尧震怒 ,并最终招致 杀身之祸 。 2 顺欲 ”为 “ 帝尧或天帝之欲 ” 说 。此说 的最早 .“ 顺 论述见于洪兴祖 的 《 楚辞补注 》 : 补 日: 书》云 :“ 方命圮族” 国语》云:“ , 鲧违帝命” , 则所谓顺欲者 ,顺帝之欲也。 天对 》云 :盗堙 息壤 ,招帝
一
误。
且顺彼 之欲 , 未必不能成功 , 舜何 以遽刑之乎 ?然若此类无
稽 之 谈 , 亦无 足 答 矣
朱熹此论在驳斥 旧说的基础上提 出了鲧之死与其“ 听鸱 龟曳衔之计而败其事 ” 之说 , 是亦 认为此说 系“ 但 无稽之谈 ” ; 对于 “ 禹治水 ”的故事 ,朱子则 以 “ 鲧 鲧窃帝息壤 ”之说为 正 ,然其却 以 《 山海经》与 《 淮南子》之说有所抵触为 由, 认为 《 问》中 “ 天 顺欲成功 ,帝 何刑焉 ”一 问为 “ 俚俗相传
帝 。刑 :杀 。这 两句话 的意思是 问:鲧 由于 “ 鸱龟曳衔”的
若 按 以上 所 引材 料之言 ,鲧之 死应该 是与帝位 之争有 关 ,因其出言不逊 ,与 帝争位 ,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综 上所 述 ,对 于鲧 之治水及其遭殛之事 ,总结起来有 三种说法,一 为 由于窃帝息壤 以堙洪水 ,帝 怒其 “ 不待命 ”而 杀之;二为 治水无功或不得其法 ,帝怒其无功而杀之 ; 为与帝争位并 三 最 终失败 ,成为权利斗争 的牺牲 品。笔者 认为,理 清关于这
一
故事 的不 同记载 , 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屈原《 问》 天 中 “ 顺欲成功 ,帝何刑焉 ”一句 的历史背景,亦有 助于我们 更好得辨析此句在屈原笔下 的真正含义 。 二 、“ 欲成 功”一句的各种释义 顺 1 顺欲 ”为 “ .“ 顺众人之欲 ”说 。此 说应最早 见于 王逸 的 《 辞章句 》 楚 :
所食 ,鲧何 以听 而不争 , 大悖也 。夫既云鲧死,而又谁 与 此 之争乎 ?
《 管城硕记》 中之所 以提 出所谓 “ 负命毁族 ”之 说, 鲧 显然是受到 了 《 史记 ・ 夏本 纪》的影响;今人著作 中如林庚 先生亦持此论 , 与洪兴祖所论的不同之 处在 于林庚先 生认 但 为这里 的 “ ”并不 是指 “ 帝 帝尧 ”而是指 “ 天帝 ” :
《 问》屈原作 品中的经典之作 。其 中 “ 天 顺欲成功 ,帝 何刑焉 ” 一句中的 “ 顺欲 ” 一词从古至今有各种 不同的解释; 而 由于各家对 “ 顺欲 ”二词的解释不 同,故对 “ 顺欲成功 , 帝何刑焉 ”一句究竟 该如何理解,亦存在着差异 。本文在罗 列各家说法 的基础上 ,试 图结合相关材料 进行一一辨析 ,以 期探究 《 问》中 “ 欲”一词在屈 原笔 下的真正含义 ,并 天 顺 求教于方家 。 关 于 “ 禹治水 ”故事的各种记 载 鲧 笔者认 为,要想理清这一 问题 ,首先应该关注 的是这句 话所涉及到 的 “ 禹治水”的故事。这 一故事在先秦典籍 中 鲧 多有记载 ,如据 《 山海经 ・ 内经 》记载 : 海
[ 收稿 日期]0 20 -8 2 1.30
启发 , 如何便采 用 了筑堤 治水的方法, 因窃用天帝的息壤 并 以行事 而遭到刑罚 。
综上所述可 知, 此说之核心意义在于鲧之死是 由于未能 “ 顺帝欲而为之 ” ,与其治水是否成功无关。 3 顺欲 ”为 “ .“ 顺鲧之欲 ”说。此说 的最早论述见于清 蒋骥 的 《 山带阁注楚辞》 : 鸱龟曳衔 , 鲧何听焉?顺欲成功 , 帝何刑焉?鸱龟曳衔 ,
联。 5 顺欲 ”为 “ .“ 顺水流 、水性之欲”说 。此说如 明末学 者黄文焕 、王夫之 皆持此说 ,黄 、王二人说法虽略有不同 ,
但其大意 皆认为鲧治水之所 以失败 , 因就在于其未能 “ 原 顺 水流 ( 或水性 )之欲 ” ,进而导致治水不成或无功 ,帝怒而 加刑 。 后世学者 中与其持相 同观点者较少 , 而游 国恩先 生在 《 问纂义 》中亦 以为其说 “ 天 皆不合 ( 屈原本意 ) ”而加 以批
皆日鲧可 。尧 日-“ 鲧为人 负命毁族 ,不可。 四岳 目:“ ” 等 之 未有 贤于鲧者 ,愿帝试之 。 于是 尧听四岳 ,用 鲧治 水。 ” 九年 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 帝尧乃求人 , 更得 舜。舜登
用 ,摄行 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 鲧之 治水无状 ,乃殛 鲧于羽 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 由此可 见, 如按 以上所 引 《 尚书 ・ 洪范》中的记载及 《 史 记 ・ 夏本 纪》中所言, 之所 以为帝所 杀, 因其治水无功 , 鲧 或 或 因其 出力 虽 多 却 不 得 要 领 ,故 帝 怒 而 杀之 。 除以上 两种 记载外 ,稍后 的 《 吕氏春秋 ・ 行论篇 》中亦 记载鲧 的故事,且 《 吕氏春 秋》中对 鲧的死因却有着和 以上 二者完全不 同的记载 : 尧 以天下让舜 ,鲧为诸侯 ,怒 于尧 日:“ 得天之道者 为
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
彝伦攸敦 。鲧则殛 死。 支持这 一说法最有力的旁证 当属 《 史记 ・ 夏本 纪》中的 相关记载 : 当帝尧之 时,鸿水滔天,……尧求能治水者 ,群 臣四岳
震怒 ,赋刑在 下,投 弃于羽。《 山海 经》云_ /鲧窃帝之 息壤
以堙洪水 ,帝命祝 融杀鲧于羽 郊。 后世相关著作 中如 《 管城硕记 》中亦沿袭洪兴祖之说 , 认为鲧之死 因在于其未 能 “ 顺帝之欲 ” : “ 欲成功,帝何刑焉”言鲧所 以致此者 ,负命毁族耳。 顺 若 能顺帝之欲 而成功 , 帝又何 刑之乎 ?至旧说谓 鲧死为鸱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