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海外并购汇总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购背景
⏹光明集团的新三年战略规划:到2015年,光明集团将力争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食品产业集团,业务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光明集团主营业务收入618亿元,要在5年翻番,海外并购是其基本战略之一。
⏹国内经过多次产业整合,能被大企业看上的优质中小乳企已为数不多,另外,国内的优
质奶源也被瓜分殆尽,亟需拓展海外资源
案例
⏹CSR
2010年1月12日光明有意以最高15亿澳元(约合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西斯尔公司(CSR)旗下的糖和可再生能源公司的消息传出,标志光明正式迈出了海外并购步伐。
1月27日,CSR拒绝了光明食品提出对其糖业和可再生能源业务的收购要约,并称将继续推进糖业事业的分拆计划。
2月初澳大利亚联邦法院拒绝了CSR关于分拆其糖业部门的提议。
6月底,光明已经计划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界宣布这起并购。
7月5日形势突变,CSR宣布已与丰益国际达成了协议,新加坡丰益国际发布公告称,其全资持有的丰益国际澳大利亚公司已经与CSR就收购其糖业和可再生能源业务部门Sucrogen 达成协议,交易额为17.5亿澳元(约合14.7亿美元),包括13.47亿澳元的收购现金,另有4.03亿澳元的债务。
原因分析:
收购之前,丰益是亚洲最大的糖业企业。而一旦光明收购成功,则会超越丰益国际成为“亚洲糖王”。
在交易未达成前即公开价格,使得对手以高出一点的价格得手。
未能预料到丰益国际会加入竞争,藏在暗处的丰益最终获得了胜利。
忽略了CSR糖业资产的战略价值。
⏹-新西兰信联乳业
新西兰信联乳业(Synlait Milk)公司的收购可谓出乎意料的低调,在光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光明乳业发布收购公告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也是迄今为止光明唯一的海外并购成功经历。
⏹-英国联合饼干
在对联合饼干做过尽职调查后,光明发现英国养老金制度设计是其“无法承受之重”,即使收购成功,风险也相当大,于是选择了主动放弃
原因分析:
事先研究不够,对收购对象了解得不充分。
⏹-美国GNC
当光明还在对是否要并购GNC进行内部讨论的时候,急着退出GNC的基金,选择了以推动GNC上市的方式实现退出。
原因分析:
GNC的基金股东希望早点实现退出,因为担心光明的审批程序过长,最终选择了推动GNC 上市。
⏹-法国优诺
光明食品集团于2011年2月3日向卖方提出了首轮非约束性报价,对优诺公司100%的企业价值出价17.5亿欧元。这是所有竞标者中准备最充分、最有竞争力的报价。与光明一起进入第二轮竞标程序的还有通用磨坊、雀巢、拉克塔里斯。优诺股东索迪奥在谈判过程中突然打破之前光明51%/索迪奥49%的合作模式,而提出以50%/50%的股权结构代替。最终光明经过仔细考虑,决定接受该股权方案,但同时也提出光明对合资企业的CEO有任命权,对合资企业的经营计划和年度预算有一票决定权,以保证光明在合资企业中的决定权。尽管光明在各方报价中最具竞争力,但考虑到优诺与通用磨坊在30多年的特许合作中已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而且通过合作可以避免双方目前的诉讼风险,因此索迪奥最终选择了通用磨坊“最现实的方案”,其出价16亿欧元。通用磨坊的方案同意提高优诺的特许经营费,免除诉讼,并承诺将提高的特许经营费从1%提高到4.5%,并把提高部分的50%(近3000万欧元)以优先分配权的方式直接用现金分配给索迪奥的奶农股东。
原因分析:
光明内部报告中提到,在优诺并购案中,“在面对法国媒体和政府时,我们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政府的审批流程,尽管我们一再解释我们已获得政府的预批准,但法国各界仍有担心中国政府审批会耗时过长。”
法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食品企业存有偏见。
优诺怀疑中方是想窃取法国技术和品牌
总结
-影响
⏹“光明仍会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4月2日,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新闻发言人
葛俊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光明国际化的决心并未动摇,仍会围绕酒业、糖业、乳业、分销代理和综合食品制造业等主业进行并购。
⏹已经引起外界广泛关注却中途退出谈判,对一家刚开始走向国际化的企业而言,会给自
身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英国《金融时报》在收购联合饼干流产后评价光明时表示:“光明集团迄今在并购方面
表现拙劣,而且优柔寡断。”
-失败分析
⏹中国国有企业,在类似国际竞标项目中所存在软肋。
国有企业背景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政府审批流程问题受关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认为,光明食品集团屡次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的国企背景。西方国家对中国国企海外收购一直有排斥心理,很容易将收购与政府意图联系起来。
⏹国企海外并购有劣势也有优势:一方面,国企在中国市场上常常拥有许多其他企业不
具备的资源优势,有利于收购成功后在国内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国企资金充裕,并且信用状况较好,相对容易获得贷款。
⏹光明真正的软肋是光明国际化水平仍需提高。这不仅指业务的拓展,也是国际化人才的
积累。其国际化程度不高,缺乏与海外主动的沟通,难得到国外媒体,政府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康荣平认为,因在语言、背景和文化传统方面
存在的巨大矛盾和障碍,使得东亚非西方语系国家并购欧美企业,罕有成功案例;而中国与日韩更有所不同的是,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在管理水平、技术积累、企业文化甚至与卖方的历史渊源方面没有主导优势,在并购初期极易受挫。
光明的海外并购在战略上并无问题,主要在于缺乏实战经验,出现了诸多战术上的失误,与丰益国际、通用磨坊等国际巨头相比,光明的表现显得稚嫩。格局和竞争对手动态的分析不够充分。光明主要强调了新兴市场的机会,但在其他国际市场发展中,确实未能提出有力的发展规划。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研究员高诚认识,中国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缺陷是海外并购屡次失败更为深层的原因。“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海外并购经验不足,并购的主要动机之一是‘知识获取’或者广义上的资源获取,而被并购企业的知识一般居于主导地位。这样一来,谁整合谁,就成了问题,海外企业对谁是主体并不以谁钱多来衡量。”高诚认为,他们不光考虑要将企业卖个好价钱,他们更重视的是卖掉之后,企业是否仍然具有足够强大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靠的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工作规则和协同机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