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理论相关论文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读书笔记——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92e2bcf7e21af45b207a815.png)
特尔菲法(Delphi)法,也称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P.71
专家咨询法是对市场法的一种模拟。它是将专家设定为市场潜在购买者,利用其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价格鉴证标的进行鉴证的一种方法。
34.
规划是通过可获得性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以达到开发目标的一种过程,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种解决城市现实问题、预测未来发展的行为。P.80
指土地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质、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土地对特定、持续的用途的固有适宜程度。P.102
③土地承载力(Land carrying capacity)是指土地在不损失或不降低其生态质量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即对人类活动的强度所能承受的限制。P.109
背景:工业文明引起近代城市本质的根本变化。自然环境被破坏,城乡之间旧的平衡被打破,建城实践活动表现为生态失落。工业革命结束了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那种田园诗式的时代。P.14-15
9.
美国马什(G.P.Marsh)提倡在美国城市开展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打破市区总是充满密集房屋的旧空间观念,从设置公园进而发展到用绿化系统分隔、“肢解”块状的市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概念。P.15
打破集中的城市市区,将其碎块化。
10.
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城市要不断更新和为全体居民服务的思想。P.16
11.
带形城市(Linear City):是一种沿交通线以带状向外延伸发展布置工业与人口的规划组织形式。P.16
12.
现代聚居的生态觉醒
光明城(Radiant City):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如通过高密度来解决城市拥挤问题。
自然资源中土地的重要性。所有事情的发生要依托土地。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6f1223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2.png)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探索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途径。
生态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
首先,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根据生态学原理,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例如,要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湿地,提供生态廊道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其次,生态城市要倡导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利用。
通过建立垃圾分类、废水处理和能源回收等系统,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最后,生态城市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推动城市的绿色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实践途径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公众参与等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明确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的目标和措施。
其次,建筑设计也是生态城市实践的关键环节。
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性,采用绿色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要建立绿色建筑评价和认证体系,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
最后,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实践的重要方式。
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培养,引导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组织志愿者活动和开展环境监督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生态城市的认识和参与度。
总之,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
通过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结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公众参与等实践途径,可以打造更加环保、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后代提供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0b495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7.png)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城市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其次,生态城市强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河流等,同时加强城市内部的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再者,生态城市注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提供公平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生态城市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鼓励居民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城市的生态建设。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一)生态学理论生态学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原理,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根据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原理,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强调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生态城市建设正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领域的具体实践,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三)系统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子系统。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整体优化。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案例(一)新加坡新加坡是全球公认的生态城市典范。
政府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动城市的绿化和环境保护。
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276be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a.png)
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生态城市理论应运而生,并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态城市理论的内涵、发展原则以及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展望。
生态城市理论的内涵在于以生态系统为核心,通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利用、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效率等手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生态城市侧重于构建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系统等各个层面上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城市的发展中,有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保留和改善城市绿地、湿地、自然河道等自然要素,实现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第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等。
第三,加强社区与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实现城市发展决策的透明化和公正性,同时加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推广绿色出行等方式,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生态城市的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资源限制。
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有效土地有限。
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构建生态城市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是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与落实。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政策和规划的支持,需要各级政府的行动和资源投入。
然而,在现实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不确定因素,而规划也往往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再次是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但在很多地方,技术和资金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满足。
面对以上挑战,我们要保持乐观态度,因为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首先,生态城市理论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预见到对环境友好、能源高效的城市发展方式将得到更多的实践与推广。
对城市生态的感想和建议讲解学习
![对城市生态的感想和建议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4316044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a.png)
对城市生态的感想和建议讲解学习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感想和建议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密集程度非常高的国家,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充满了高楼大厦,很少的城市才会给城市留下一片绿色的空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噪音污染、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并且由于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水平仍比较低,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许多,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我国当前的绿化工作仍是有着非常多的不足,导致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落后。
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人们的眼界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于城市的绿化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绿化还可以逐渐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是城市绿化工作的核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面对这一情况,进行城市绿化工作已经使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
由于城市的绿地具有着自净功能,对于缓解城市中噪音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光污染等具有着非常有效地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通过进行绿化工作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然而,很多城市绿化没有抓住生态建设这一主题,从而降低了绿化的价值性。
城市绿化意在调节城市气候,提高空气质量,最后综合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努力在气味、样貌、色彩等方面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但是当前很多的城市绿化追求气派与名誉,花费大量金钱引进一些独特的东西,建设奇景,努力在城市中有个好的排名,这种追求丢失了初衷,失去了意义。
不根据实际情况的进行草坡铺设。
进行城市绿化并不仅仅就是铺草皮的工作,一个城市的绿化标准也不是草皮面积的比例。
我国现在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进行草皮铺设,认为这样就起到了城市的绿化作用,殊不知如果草皮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那么就会逐渐死亡,而且在死亡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化学药物,占用大量工人进行维护工作以及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这些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反而浪费了城市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是违反生物学原则的,与我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也是违背的。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3585f5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0.png)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证读书笔记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证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fc568ff0c22590103029d07.png)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证——王彦鑫》读书笔记一、内容简介:在国内外学者纷纷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应用于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结合国内外“天人合一”、“田园城市”等生态城市的思想渊源,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喜局面的同时,目前为止,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仍没有出现。
因此,不论是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还是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亟需加快进行。
本书在系统分析了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指出了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需进一步加强,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生态城市的系统模型;构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模型及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政治和文化等五个层面在内的生态城市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同时以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为例,进入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差距,并提出了下一步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和对策建议。
二、本书结构代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思考1.“文明”的含义是什么2.“社会”是什么3.“发展”是什么意思4.人类文明演替的原因与动力5.新文明建设的初步构想第1章序论1.1 研究背景1.1.1 城市化趋势与问题1.1.2 全球生态化运动的兴起1.1.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落实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1.2.2 研究意义1.3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1.3.1 研究方法1.3.2主要内容第2章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2.1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2.1.1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2.1.2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2.1.3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2.2 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综述2.2.1国外生态城市实践综述2.2.2国内生态城市实践综述2.2.3 生态城市实践总结第3章生态城市思想渊源探析及理论基础3.1 生态城市思想渊源探析3.1.1 国外生态城市思想渊源3.1.2 国内生态城市思想渊源3.2 生态城市理论基础3.2.1 生态城市学3.2.2 循环经济理论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章生态城市构架与理论模型4.1 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点4.1.1 生态城市的概念4.1.2 生态城市的特点4.2 生态城市的内涵4.2.1 哲学层面4.2.2 经济层面4.2.3 技术层面4.2.4 文化层面4.2.5 环境层面4.3 生态城市的构成及运行4.3.1 生态城市的构成4.3.1 生态城市的运行及规律4.4 生态城市的系统模型4.4.1 经济生态化4.4.2 政治生态化4.4.3 环境生态化4.4.4 社会生态化4.4.5 文化生态化4.5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4.4.1 生态政治标准——民主4.4.2 生态经济标准——高效4.4.3 生态社会标准——和谐4.4.4 生态环境标准——健康4.4.5 生态文化标准——创新第5章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5.1 动力机制概述5.2 传统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5.2.1 经济推动力5.2.2 政府的行政力5.2.3 科技的推动力5.2.4 人口推动力5.2.5 制度的调控力5.3 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机理及模型5.3.1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模式5.3.2 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机理5.3.3 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模型第6章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6.1 构建生态城市新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6.1.1 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6.1.2 评价体系单一,不能涵盖生态城市的所有内容6.1 构建生态城市新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6.2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功能6.2.1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意义6.2.2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功能6.3 构建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原则6.4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6.4.1 构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步骤6.4.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6.5 评价模型的构建6.5.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及模型6.5.2 生态城市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第7章太原市城市建设道路的选择——生态城市建设7.1 太原市城市建设现状7.1.1 太原市简介7.1.2 太原市发展现状7.2 太原市城市建设的生态制约7.2.1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太原市生态环境分析7.2.2 基于生态承载力理论的太原市生态承载力分析7.3 太原市城市生态氛围的调查第8章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8.1 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分析8.1.1 生态约束力8.1.2 驱动力8.1.3 政策力8.1.4 建设成果吸引力8.1.5 生态技术支撑力8.2 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8.2.1 太原市分年度纵向综合评价8.2.2 太原市与山西省与其他10个城市横向评价比较8.3 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差距分析8.3.1 生态政治差距分析8.3.2 生态经济差距分析8.3.3 生态社会差距分析8.3.4 生态环境差距分析8.3.5 生态文化差距分析第9章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9.1 建设民主的生态政治体系9.1.1 加快政治理念的转型9.1.2 加快政府决策方式的转变9.1.3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9.1.4 加快政府管理的生态化转型9.2 建设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9.2.1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9.2.2 发展低碳经济9.2.3 生态科技组推9.3 建设和谐的生态社会体系9.3.1 尽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9.3.2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9.3.3 加快教育、医疗、教育设施的建设9.3.4 加快城中村改造9.4 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9.4.1 推进太原市城市空间结构生态调控9.4.2 加快实施煤矿采区的生态恢复工程9.4.3 加快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9.5 建设创新的生态文化体系9.5.1 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9.5.2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9.5.3 构建绿色生活方式9.5.4 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三、读书感想作者王彦鑫曾在北京林业大学就读过博士,整部著作不是拘泥于技术层面而是多从管理层次出发,诠释了生态城市在管理层面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推荐5篇)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693fc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9.png)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推荐5篇)第一篇: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展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剧烈。
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加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越来越恶劣。
如何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思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城市的面积也在逐渐增大。
城市的增长以及工业的进步对于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恶劣的环境不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每年世界上都会有城市的居民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换上疾病甚至死亡。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城市生态成为了人类发展的当务之急。
1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以及世界人类居住聚集地,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全靠城市的发展。
但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困扰着人类的矛盾。
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物质来源,但是在人类进行工业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城市的建造以及交通道路的铺设对于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干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开始对城市的生态产生严重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的物质资源消耗量增大,逐渐造成资源匮乏的现象。
而人口的增加又造成了交通的拥堵,越来越多的汽车的投入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增大,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长此以往,不仅城市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制约,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应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以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支撑,城市也就谈不上发展,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意义。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2bc8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b.png)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因此应运而生,旨在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指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建立合理规划和管理体系的城市发展模式。
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相比,生态城市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废水处理等各个方面,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优势生态城市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能够优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2. 能够使城市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3. 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降低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
生态城市实践的案例下面介绍一些目前国内外建设的生态城市成功案例。
1. 新加坡——亚洲最佳生态城市新加坡是亚洲最佳生态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规划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建立创新的水循环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推广生态旅游等方式,从而使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 伦敦——全球第一人行优先城市伦敦是全球第一人行优先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限制交通、提供公共交通,并建立全球最大的城市自行车租赁系统,从而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城市的CO2排放。
3. 广州——中国最具实践性生态城市广州是中国最具实践性生态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规划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建立生态水系、推广低碳交通、治理城市垃圾等方式,从而使广州的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将是“智能化、高度自我更新、跨域合作、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的兴起”等方向,无论是新建城市还是老旧城市进行改造,在未来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引入新技术和新思想,加速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生态城市。
结语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帮助城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为未来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态都市主义读书笔记
![生态都市主义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531741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5.png)
生态都市主义读书笔记
《生态都市主义》一方面代表了、更确切地说是集中放映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思想和实践的革命,一场关于改变现行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模式与方法的革命,甚至是一场新生活方式的革命。
集中体现了基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日益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警示,整个学术界对当代城市及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颠覆性的思考。
另一方面,它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关于生态城市思潮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从绿色交通具的实验,到沙漠上的零碳城市;从绿色屋顶,到都市农业和湿地净化系统的设计;从建筑节能表皮,到智能手机技术,可谓包罗万象。
这些探索,共同构成了对"生态都市主义"的定义。
当然,关于现代城市的批判和生态城市的探索由来已久,诸如新城市主义、绿色城市主义、景观城市主义、农业城市主义、宜居城市、步行城市、公交优先、紧凑城市,等等。
各种主义和思想及实践的探索,都从各个不同侧面,为改变现代城市的各种病症开出了药方。
而《生态都市主义》与关于这些主义和理念的著作不同之处在于:它将城市看作一个系统,一个城市生态系统,试图从社会、经济、文化、规划设计和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绿色的、城市时代的人类栖居环境。
系统综合的途径、开放和多视角的探索,是本书的特点。
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表明了它并不试图给未来理想城市定义一个模式和一条途径,也绝不是一本生态城市建设的手册,而是为实现生态城市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参考。
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07a8cf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1.png)
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促成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与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和开发问题随着城市化进展,城市土地利用和开发的活动日益频繁。
过度利用和乱占土地导致城市绿地面积减少,绿色景观被破坏,城市水体受污染,自然资源严重浪费和破坏。
2、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噪声等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破坏生态环境。
3、城市污染问题城市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城市废气排放、噪声污染、化工污染等都会污染空气、水体、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资源。
4、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是由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的。
由于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管理缺陷,导致城市环境无法得到合理调控和管理。
二、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是一个既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也考虑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交叉学科。
城市生态学强调城市生态环境要与城市管理紧密结合,科学实践保障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以便建立城市良好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具备以下基本理念:1、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是以可持续性为前提的,因为长期而不断的城市发展可以有效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
2、生态效应原则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体现的生态效应原则也常重要。
不仅需要关注城市生态的纳米生态效应,也需要从更广泛的视角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等,以便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增加。
3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城市生态环境必须注意自然环境与人文美学融合的关系,使自然资源保护与城市环境美化密切结合,促进城市的宜居性,以便建立生态文明、加快可持续发展。
读《城市生态与环境》有感
![读《城市生态与环境》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0123462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6.png)
读《城市生态与环境》有感按照校区工作要求,我在寒假里读了《城市生态与环境》这本书,不仅知道了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还明白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换取得来的,但是使我感触最多的还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威胁和危害。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给人类带来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社会经济发展地位日益突出,但是它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的麻烦,城市环境问题丛生而令人困惑,书中例举了热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污水的排放和城市垃圾的处理等等。
环境的污染,让天空在呼号、森林在颤抖、动物在咆哮、海洋在呜咽,我们的地球妈妈受伤了,伤痕累累,而且还在加重,伤害她的不是其它,却是我们人类自己,曾经的地球妈妈是那么的美丽,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也被子孙们装扮的美丽优雅、楚楚动人,可是如今,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这唯一的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不堪重负的地球在哭泣。
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地球一旦无药可救了,我们将如何生存?地球就等于我们自己呀!书中谈到:环境问题既然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不正确态度所造成,也就只能依靠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来解决。
其中,最突出的联合国召开的两次大会: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
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保护环境必须成为全人类的一致行动。
这本书融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一体;涉及了科学知识和思想意识;既揭露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总结了教训,又论述了人类对这些问题进行的严肃思考的结论,阐明了解决问题、寻求光明前景的战略和措施。
我更明白了:山青水秀,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展,我国的环境污染也进一步加剧,并且严重威胁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安康,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合理开展。
城市生态及水环境保护笔记
![城市生态及水环境保护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0719c0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d.png)
城市生态及水环境保护笔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
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改善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安全防患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
我们能够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和企业成功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已经注意到了本位主义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最终恶果,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展的清洁生产运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项目,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认知和意识,足有收效。
安全地生产、清洁地生产,企业的获益包括:提高安全生产、环保能力,降低事故、员工受伤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以及改善与加强当地社区、工业、价值链、买方市场的综合效益,相关经验将作为成功案例,为中国企业的环保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1.6亿人在受到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每年约有230万男子和妇女与工作有关,包括近36万死亡事故,估计有195万宗与工作有关的疾病的疾病死亡。
对于生病的工人的保护,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就业 -不仅是劳工权利,而且是一项基本人权。
对于中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不危及后代人的利益,政府,地方政府和业界应制定和实施更加严厉的安全生产、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等法规和政策,以减少对中国本土、人类环境的污染。
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控制、自然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环境安全保护等,政策应当先行。
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7a7f0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3.png)
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态城市理论应运而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概念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城市理论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发展现状,以及实践探索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第一部分:生态城市理论的基本概念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城市。
它强调的是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和自然的合理融合,使城市成为一个优美、健康、宜居的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理论的核心是“生态环境优先、节约资源、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些概念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实现:例如改善下水道系统、推广绿色能源、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推动生态产业等等。
生态城市理论认为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部分:生态城市的特征1. 环境友好。
生态城市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行绿色能源、减少污染和垃圾的排放等环保措施,实现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
2. 资源高效利用。
生态城市强调节约资源,采取高效、节能的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资源消耗。
3. 城市规划与设计。
生态城市从规划和设计入手,推进绿色建筑、低碳出行、自然景观等绿色发展模式,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 生态产业。
生态城市推广“产业绿色化”,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第三部分:生态城市的发展现状目前,全球已有许多城市在探索生态城市的理念与实践。
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大城市,已着手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这些城市通过增强城市绿化、推广生态交通和节能环保措施,实现了城市环境的较好改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际知名的城市,如新加坡、温哥华、柏林等,这些城市一直处于生态城市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实践。
一方面,生态城市建设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另一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第四部分:生态城市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1. 人口与城市化压力。
生态城市笔记
![生态城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8016e3dbd64783e09122bb2.png)
曹妃甸生态城市案例分析与思考赵玉龙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急剧膨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开发活动,不仅侵占了宝贵的良田,改变了局域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条件,导致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崩溃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风貌迅速消失;而且带来了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热岛等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规模的急剧扩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城市发展进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人类渴望能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城市。
关键字:生态城市曹妃甸循环体系一、生态城市概念“生态城市”与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
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所讲的纯自然生态,而已成为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的载体。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生态城市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二、案例分析----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一)基础条件分析1、地理位置曹妃甸不仅是唐山和河北发展的潜力所在,还是中国生产力战略布局的重要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是唐山“四点一带(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妃甸新区拥有北方深水大港、320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千万吨级的大油田和滨海湿地、沙滩、岛屿等多样性的资源,这些都是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后劲。
2、生态资源劣势:曹妃甸是典型的滩涂潮间带地貌,大面积土地被浅层海水覆盖,咸水基质早已形成,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地下水位高,地质相对稳定,地面沉降速度加快,植被退化现象严重,湿地退化加快。
城市生态学论文
![城市生态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e93859969eae009591bec78.png)
城市生态学论文生态学概论论文酸雨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
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酸雨形成原因防治措施正文:(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它是以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完全。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
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4b6f76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9.png)
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年来,生态城市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被认为是处理城市化进程中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
生态城市不仅仅是对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包含以人为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念和目标。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关问题。
一、生态城市的特征和目标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
首先,生态城市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
其次,生态城市要环保,推行绿色发展。
同时,还要遵循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平衡发展的原则。
因此,对于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和目标。
1.资源利用的高效性高效的资源利用是生态城市的核心。
这包括对城市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能源、水资源等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2.生态景观的构建生态城市应具有良好的景观规划,构建生态系统复合景观,保护并且修复生态环境。
3.城市交通的优化对于生态城市而言,交通网络的建设和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运输、交通管控、绿色交通等,以实现城市交通的高效化和低碳化。
4.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之平衡生态城市要遵循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平衡发展的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城市的经济模式,同时也要对人口进行有效控制,并引导人口分布均衡。
二、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生态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因此,对于生态城市的开发而言,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以下是几个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理论。
1.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是对于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等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
它的研究包括城市地表温度、城市农业、城市污染等方面。
通过城市生态学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城市的生态环境,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该理论强调了人类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平衡,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3.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理论在城市的土地使用、城市发展和改造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生态城市的建设也需要借鉴和应用城市规划理论,尤其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生态学的感悟收获
![城市生态学的感悟收获](https://img.taocdn.com/s3/m/cda190d4376baf1ffd4fad5c.png)
《城市生态学》的感悟收获一、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意义在步入21世纪以来,城市经济的飞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一现象就导致了城市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矛盾。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便开展了对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二、城市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优良的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曾经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美、英、日等XX城市的迁跃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最终人类也自食其果,很多人的生命在“八大公害事件”中丧生。
这就是自然环境给人类上的一堂课,使人们更加意识到了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但我国的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通过对XX的过度利用,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而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除了对健康和自然XX造成损失之外,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使城市的迈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人们必须平衡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的同时也要通过水XX的保护、固体垃圾的处理、控制空气污染、土地的合理利用等方面保护好城市的环境。
对于水XX,我们要进一步改进水质及卫生,促进节约用水,以及减少水污染;对于固体垃圾问题,要在城市中建好垃圾处理站,以及对垃圾进行分类管理;对于空气污染问题,我们要做到解决室内空气污染,进一步降低能源部门的排放,污染防治并且提倡节能,改善网络和提高车辆的效率,降低燃料消耗;针对土地问题,我们要做好对于城市土地的规划,并且保护土地XX不被破坏。
三、城市灾害与防治城市灾害是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它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灾害以及XX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城市的灾害同样也是威胁到城市的一大重要因素。
因为城市灾害会对城市的经济、环境与人类安全同时造成破坏,使城市的暂停,甚至倒退。
因此,我们要对自然灾害及时发出预报,并且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
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城市的稳步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理论相关论文读书笔记
——关于城市生态理论发展与实践一、论文题目和出处
读的论文题目为《芬兰生态城市》,出自2009年第3期《江苏城市规划》;《打造“深绿型”生态城市》;《浅谈生态城市理论》出自2007
年12期《广东农业科学》;《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生态城市思想源流》,出自《长沙大学学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对生态城市规划和
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出自《山西建筑》2009年3月第九期;《科学发
展观与生态城市理论的内涵相关性》,出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
年6月第3期;《生态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的方向与趋势》,出自《规划建
筑》2010年7月;《基于自然生态视角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二、论文研究主题内容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城市化也必然带来新的城市问题与环境问题, 激化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要阻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
恶化,必须改变以往的发展和思维模式,生态城市的概念就是基于人类
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几篇论文中《浅谈生态城市理
论》、《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生态城市思想渊源》、《生态城市理论研
究述评》等都着重介绍生态城市的概念,论述了生态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举例说明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分析当前城市规划中的不足,举出建设
生态城市的具体做法。
而《生态理论述评》、《生态城市源流》以及《国
内外生态城市理论》就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和建设与国外的理论实践都
进行了说明和比较。
通过《芬兰生态城市》对芬兰生态城市Vuores的介
绍,了解了生态城市的结构,同时举出了芬兰生态城市的生态构成要素,让我们对国外生态城市有个大体的了解。
《打造”深绿型”生态城市》则通
过吸取瑞典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概括出国内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
城指标战略规划,提出“共生城”的想法。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城市理论
的内涵相关性》则比其他论文更细致的剖析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城市理
论发展与实践的关系,另两篇研究生态城市结构与空间理论,把视角放
在了生态城市的空间趋势。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假设
论文的研究方法大多都是通过对生态城市理论或是空间等方面进行现状描述或概念理解,再通过过去和现阶段出现的问题的提出,用规划的
视角提出解决的办法,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最后做出总结。
论文《芬兰
生态城市》则是对整个生态芬兰城市的描述,特点概括。
《打造“深绿型”
生态城市》也是通过对瑞典经验的借鉴,引出对唐山曹妃甸生态城市建设
亮点的介绍。
四、论文的研究结论
思考》、《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城市理论的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综述》研究结论大体上都是说明了无论是国内外都有较完善的生态城市理论,国外生态城市理论更注重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环境和社会问题结合紧密,一般能很好解决规划建设中的问题。
国内的则整体性强,理论跟系统。
《浅谈生态城市理论》、《生态城市源流》结论,生态城市现在越来越热,要向建设好生态城市,则要首先了解生态城市理论,知道管理和规划中的不足。
《对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问题的涵相关性》告诉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关于城市空间的两篇论文,《基于自然生态视角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认为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是与自然演进协同。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方向与趋势》,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重要性。
《打造“深绿型”生态城市》认为中国生态建设的两大挑战:协同整合和规范创新。
同时生态城市建设也要相关规范部门配合。
五、给我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生态城市的提出,使生态城市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直到现在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的重要地位,无论是生态规划还是理论实践方面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飞跃发展。
现在国内真正实质性的生态城市还是很少,就理论方面而言,理论还是比较健全的,我国的生态理论很系统完整性强,但是对于创新实践与国外还是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就拿芬兰生态城市和唐山曹妃甸生态城市而言,唐山曹妃甸生态城吸取了瑞典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再来进行规划。
所以我国现在的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脱节,还需要一段时的发展,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要根据自国情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
研究生态城市,城市空间与生态是很有关系的,因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要加强源于自然生态视角方面,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生态视角分析,对城市生态研究的量化分析,对建设生态城市都会是很有帮助的。
无论是基于生态视角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还是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都会发觉生态关系以及城市的空间发展关系。
工业革命以后带来的各种问题得以解决,人们开始不停的研究空间结构理论为的就是使得趋于生态城市的发展,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也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和谐社会与生态城市如何相互协调,如何建设并规划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等都需要学术界和规划人更多的思考。
就科学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科学发展在生态城市中最主要的就是全面建设并可持续发展。
人们利用高科技开发新的各种新资源,已解决人类现阶段的环境资源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降低原材料,减少能耗,实现少投资,多收益,低污染的发展模式。
那么对于一座城市的规划,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生态城市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走可持续化的发展,推广生态城市建设,完善现有的生态城市实践经验的不足,是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一格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