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加减法的重难点突破预设方案
初中数学——有理数加法的重难点、突破
1.知识与技能(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重点难点:1.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2.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三.教学过程(一)问题与情境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
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
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4+(-2),黄队的净胜球为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情形: 我们可以列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4.互为相反数的两数两加得0。
教师备课必备教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备必备教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数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而在数学课程中,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一个重点难点知识点。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知识点有时候会让他们头疼不已。
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来设计教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教师备课必备教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技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加减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有理数的加减法是相当于数轴上的向左或向右移动若干个单位。
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我们需要根据加减的顺序和运算的规律来进行计算。
在计算时,要确定正数与负数的加减运算顺序,再把正数和负数拆开分别运算,进行加减。
2.加减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步骤和运算法则。
(1)进行括号内的加减法运算;(2)同类项的加减必须化为同样的正负形式;(3)累加或累减同类项系数;(4)把正数和负数分别列在同一横线上,计算得数的符号由它们的差决定;(5)去掉中间过程中所有括号和分数线,书写最终结果。
3.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例题。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通过问答、提问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智慧。
2.案例式教学法。
教师采用实际生活中相似的案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和认识。
3.自主式学习法。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探索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安排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五篇
《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五篇第一篇:《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有理数的加法与小学的加法大有不同,小学的加法不涉及到符号的问题,下面给大家分享《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难点: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课前复习:1、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什么?2、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是什么?教学过程:一、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要涉及到有理数的减法。
例如:某地某天的气温是―2至5C,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是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单位:C)。
显然,这天的温差是5―(―2)。
这里就用到了有理数的减法。
我们知道,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计算5―(―2),就是要求一个数,使之与(―2)的和得4,因为与―3相加得4,所以这个数应该是7,即:5―(―2)=7。
(1)另一方面,我们知道5+(+2)=7(2)由(1),(2)有5―(―2)=5+(+2)(3)从(3)式能看出减―2相当于加哪个数吗?用上面的方法考虑:0―(―2)=___,0+(+2)=___;1―(―2)=___,1+(+2)=____;―5―(―2)=___,―5+(+2)=___。
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2的结果相同吗?从(3)式能看出减―2相当于加哪个数吗?把5换成0,1,—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并看它们的结果相同吗?计算:10-8=___,10+(-8)=____;13-7=___,13+(-7)=____。
上述式子表明: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于是,得到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式子可以表示成ab=a+(b)例题解析:计算:(1)(-4)―(―5);(2)0-6;(3)7.1―(―4.9);解:(1)(-4)―(―5)=(-4)+5=1;(2))0-6=0+(-6)=-6;(3)7.1―(―4.9)=7.1+4.9=12;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通常也会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它写成只有加法运算的和的形式。
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教案
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有理数的加减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有理数的加减法概念,如:小华手中有十几个苹果,小明偷走了他的7个苹果,那么小华手中还剩下多少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基础知识的讲解(20分钟)在较为简单的数值计算上,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简单的数轴上的图示和实例进行解释。
3.例题引导和探究(30分钟)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例题1:计算:(-3)+5,(-7)-4例题2:计算:(-4)+(-6),(-8)-(-5)4.拓展知识讲解(10分钟)在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拓展知识,如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学习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
5.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如:问题1:小明从北京骑自行车到天津,用了2小时30分钟,骑车速度为每小时16公里。
问:小明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多少公里?问题2:小华去超市买牛奶,超市原价是每瓶9元,今天正在打折,每瓶打7折。
小华买了5瓶,他用了多少元?6.总结与讲评(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和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及时订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和运算方法。
有理数的加减法重难点突破案例
有理数的加减法重难点突破案例第一篇:有理数的加减法重难点突破案例有理数的加减法重难点突破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运算能力.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及应运.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回顾已学知识)1.有理数的俩个分类标准是什么?怎么分类?2.有理数的绝对值代数意义?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4与-9;|7|与|-7|;|-3|与0;-2与|+1|;-|+4|与|-3|.(二)引入新课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仍适应吗?(利用类比思想,降低学习难度)(三)新课教学有理数的加法。
显示课本上例题:例1 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该用加法.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有必要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分以下三种情况:1.号两数相加同(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5+3=8,用数轴表示如图(板书)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再举几个例子说明,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5)+(-3)=-8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归纳,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板书)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4)+(-5)=-(),…取相同的符号4+5=9……把绝对值相加∴(-4)+(-5)=-9. 2.异号两数相加(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5+(-5)=0 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就是 5+(-3)=2.(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就是 3+(-5)=-2.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归纳;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8>5(-8)+5=-()……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3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8)+5=-3.口答练习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4)+7=3(℃)3.一个数和零相加(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3)一个数和零相加.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四)例题解析,展示例1 计算(-3)+(-9).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解:(-3)+(-9)=-12.例2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五)巩固练习1.计算(1)5+(-22);(2)(-1.3)+(-8)(3)(-0.9)+1.5;(4)2.7+(-3.5)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样步步升入突破难点。
第一章 “有理数加减”重、难点
“有理数加减法”重、难点2009-10-3一、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加法法则正+正: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如:(+3+(+4=+(3+4=+7. 注:前面的正号“+”可以省略。
负+负: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如:(-3+(-4=-(3+4=-7. 注:-4一定要加括号;第一个负号可加括号,也可不加。
(-3+-4这种写法是错误的。
正+负:取绝对值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如:(+8+(-3=+(8-3=5,(-8+(+3=-(8-3=-5.注: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如:(+5+(-5=0.正+0=正,负+0=负,0+0=0.如:(+3+0=3, (-4+0=0, 0+0=0.2.有理数加法得出的若干结论正+正>0, 负+负<0, 正+0>0,负+0<0.“正+负”可能大于0,可能小于0,也可能等于0.难点:正+负:i. 若a>0,b<0,且|a|>|b|,则a+b>0.ii. 若a>0,b<0,且|a|<|b|,则a+b<0.3.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交换律:a+b=b+a. 如:(+3+(+4=(+4+(+3.结合律:(a+b+c=a+(b+c. 如:(3+4+(-2=3+[4+(-2].4. 加法运算律的运用计算:18.56+(-5.16+(-1.44+(+5.16+(-18.56.原式=[18.56+(-18.56]+[(-5.16 +(+5.16]+(-1.44=0+0+(-1.44=-1.44注: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以先加。
计算:(+26+(-14+(-16+(+18.原式=[(+26 +(+18]+[(-14+(-16]=44+(-30=14注: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加。
计算:.注:能凑整数的可以先加。
计算:注:同分母的分数可以先加。
5. 易错题错误:正确:错误一:错误二:错误三:.正确:错误:正确:6. 难题若m是有理数,则|m|+m的值是()A.不可能是正数B.一定是正数C.不可能是负数D.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答案:当m>0时,|m|+m=m+m=2m>0;当m=0时,|m|+m=0+0=0;当m<0时,|m|+m=-m+m=0.所以选C.计算:-1+2-3+4-5+6-…-99+100.答案:原式=(-1+2+(-3+4+(-5+6+…+(-99+100=1+1+1+…+1=50变换一:(+1+(-2+(+3+(-4+…+(+2007+(-2008=[(+1+(-2]+[(+3+(-4]+…+[(+2007+(-2008] =(-1+ (-1+…+(-1=-1004变换二:(-2+4+(-6+8+…+(-98+100=50 计算:答案:原式====.变换一:变换二:变换三:二、有理数的减法1. 有理数减法法则正-正=正+负;正-负=正=正;负-正=负+负;负-负=负+正。
有理数加减法教案
有理数加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加减法运算。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内容包括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例题及练习题。
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入有理数加减法运算。
3. 准备小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加减法运算,如温度变化、购物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教师利用PPT课件讲解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结合例题进行示范。
例1:解释加法运算:(-3) + 4 = 1例2:解释减法运算:7 (-2) = 9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练习1:计算下列各题:a. 5 + (-6) =b. 8 3 =c. (-2) + 7 =d. 4 (-5) =练习2:讨论下列问题:a. 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是什么?b. 如何快速判断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符号?4. 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进行解决。
问题1:小华买了3本书,又卖掉了2本,现在有多少本书?问题2:气温从-5℃上升了3℃,现在气温是多少?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进行拓展训练。
拓展1:解释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律。
拓展2:探讨有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之间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减法;2.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1.有理数的概念;2.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2. 教学过程2.1 学生自学教师先讲解有理数的概念,在讲解时要通过图形和实例来让学生理解。
学生可以先通过课本上的内容来自学和理解,然后在同伴间进行学习小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收获,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2 学生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锤炼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自己对有理数的理解,互相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和比较。
2.3 教师解析加减法运算法则在学生彻底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为他们讲解有理数加减法的方法。
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白板黑板来画图解释,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具体方法可以这样:首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数轴,横轴表示负数,纵轴表示正数,在这个坐标系内,画出两个有理数,并以箭头表示,表示大小和方向。
接着,实行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例如,要求学生计算-5 + 3,每个过程都要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看出规律,再尝试自己进行运算。
最后,再给学生提供一些加减法的练习题,并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
2.4 学生练习在学生已初步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既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让学生能更好地应用所学到的有理数加减法运算方法到实际的生活中。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来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四、教学评估和反思1.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例如,抽查学生的听课笔记以及上课过程中的思考质量和问题提出的质量,还可以利用小测验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测。
有理数加减法教案
有理数加减法教案第一篇:有理数加减法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3.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节重点是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
解有理数减法的计算题需严格掌握两个步骤:首先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然后依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确定所求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难点,突破的关键是转化,变减为加.学习中要注意体会:小学遇到的小数减大数不会减的问题解决了,小数减大数的差是负数,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以实施.(二)知识结构(三)教法建议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3.因为任何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规定几个带有减法的运算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4.注意引入负数后,小的数减去大的数就可以进行了,其差可用负数表示。
教学设计示例有理数的减法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2.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四)美育渗透点在小学算术里减法不能永远实施,学习了本节课知道减法在有理数范围内可以永远实施,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2.学生学法:探索新知→归纳结论→练习巩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以多种方式讨论解决.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计算(口答)(1);(2)-3+(-7);(3)-10+(+3);(4)+10+(-3).2.由实物投影显示课本第42页本章引言中的画面,这是北京冬季里的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10℃比-5℃高15℃.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生:10-(-5).师:如何计算呢?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教法说明】1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2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师:大家知道10-3=7.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生:(+10)-(+3)=+7.师:计算:(+10)+(-3)得多少呢?生:(+10)+(-3)=+7.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10)-(+3)=+10)+(-3).(1)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生:可以.师:是如何转化的呢?生:减去一个正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教法说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2.再看一题,计算(-10)-(-3).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生:-7即:(-7)+(-3)=-10,所以(-10)-(-3)=-7.教师给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生:(-10)+(+3)=-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10)-(-3)=(-10)+(+3).(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2)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教师总结:由(1)、(2)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减法运算难度较大,为面向全体,通过第二个题给予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机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师: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同学相到叙述,互相纠正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师:出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板书)教师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教法说明】结合引入新课中温度计的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合理性,同时向学生指出了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4.例题讲解:[出示投影1(例题1、2)]例1 计算(1)(-3)-(-5);(2)0-7;例2 计算(1)7.2-(-4.8);(2)()-.例1是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例2两题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讲评.【教法说明】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做示范,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例1(2)题是0减去一个数,学生在开始学时很容易出错,这里作为例题是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例2两题是简单的变式题目,意在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不但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分数、小数,即有理数.师:组织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回答.【教法说明】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拟有理数减法的题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怕学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出题,相互解答,互相纠正,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可以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回授.(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师:下面大家一起看一组题.[出示投影2(计算题1、2)]1.计算(口答)(1)6-9;(2)(+4)-(-7);(3)(-5)-(-8);(4)(-4)-9(5)0-(-5);(6)0-5.2.计算(1)(-2.5)-5.9;(2)1.9-(-0.6);第二篇:有理数加减法教案有理数的减法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2.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四)美育渗透点在小学算术里减法不能永远实施,学习了本节课知道减法在有理数范围内可以永远实施,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2.学生学法:探索新知→归纳结论→练习巩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以多种方式讨论解决.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计算(口答)(1);(2)-3+(-7);(3)-10+(+3);(4)+10+(-3).2.由实物投影显示课本第42页本章引言中的画面,这是北京冬季里的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10℃比-5℃高15℃.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生:10-(-5).师:如何计算呢?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教法说明】1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2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师:大家知道10-3=7.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生:(+10)-(+3)=+7.师:计算:(+10)+(-3)得多少呢?生:(+10)+(-3)=+7.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10)-(+3)=+10)+(-3).(1)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生:可以.师:是如何转化的呢?生:减去一个正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教法说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2.再看一题,计算(-10)-(-3).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生:-7即:(-7)+(-3)=-10,所以(-10)-(-3)=-7.教师给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生:(-10)+(+3)=-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10)-(-3)=(-10)+(+3).(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2)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教师总结:由(1)、(2)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减法运算难度较大,为面向全体,通过第二个题给予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机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师: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同学相到叙述,互相纠正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师:出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板书)教师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教法说明】结合引入新课中温度计的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合理性,同时向学生指出了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4.例题讲解:[出示投影1(例题1、2)]例1 计算(1)(-3)-(-5);(2)0-7;例2 计算(1)7.2-(-4.8);(2)()-.例1是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例2两题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讲评.【教法说明】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做示范,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例1(2)题是0减去一个数,学生在开始学时很容易出错,这里作为例题是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例2两题是简单的变式题目,意在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不但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分数、小数,即有理数.师:组织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回答.【教法说明】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拟有理数减法的题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怕学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出题,相互解答,互相纠正,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可以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回授.(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师:下面大家一起看一组题.[出示投影2(计算题1、2)]1.计算(口答)(1)6-9;(2)(+4)-(-7);(3)(-5)-(-8);(4)(-4)-9(5)0-(-5);(6)0-5.2.计算(1)(-2.5)-5.9;(2)1.9-(-0.6);(3)()-;(4)-().学生活动:1题找学生口答,2题找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法说明】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已经熟悉,学生在做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规律,而不要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减法化成加法,为以后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做准备.用实物投影显示课本第45页的画面.3.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生答:8848-(-392)=8848+392=9240.所以两地高度相差9240米.【教法说明】此题是实际问题,与新课引入中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贯彻《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用数学意识”的要求,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减法,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又用于实际.(四)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生答:略.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其计算.对于小学不能解决的2-5这类不够减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说,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能实施.八、随堂练习1.填空题(1)3-(-3)=____________;(2)(-11)-2=______________;(3)0-(-6)=____________;(4)(-7)-(+8)=____________;(5)-12-(-5)=____________;(6)3比5大____________;(7)-8比-2小___________;(8)-4-()=10;(9)如果,则的符号是___________;(10)用算式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__________.2.判断题(1)两数相减,差一定小于被减数.()(2)(-2)-(+3)=2+(-3).()(3)零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4)方程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5)若,,.()九、布置作业(一)必做题:课本第83页中2.偶数题,3.偶数题,4.偶数题.(二)选做题:课本第84页中5、8.第三篇:有理数加减法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3.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节重点是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
有理数加减法的重难点优秀教案
有理数加减法的重难点创新设计
学生常常对有理数加减法法则搞混淆,出错率很高,怎样把负数与负数相加减,正数与正数相加减,正数与负数相加减等感到困难,加减法混合时符号很多分不清楚,背书本的法则,难背,背了又忘记,大部分同学不理解法则,所以就不会写,做题时就乱蒙答案。
所以我想了一个生活中欠钱,有钱和还钱的方法去教这个知识点,他们就轻易学会了,但是前提是要会化简符号,即有“+”,“-”省略“+”;有“-”,“-”得“+”;有“+”,“+”省略一个“+”。
“+”表示自己有的钱,“-”表示欠人家的钱。
用欠人家多少钱,然后还了人家还剩多少钱的方式去解。
比如:-1-8=-9,即欠人家1块钱,又欠8块钱,一共欠9即-9。
-9+12=+3,即欠人家,9块钱,自己有12块钱,还了人家还剩3块即+3。
2-9=-7即自己有2块钱,欠人家9块钱,还了人家还欠7块即-7。
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如,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熟悉化,所以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学生对这个知识点都掌握得很好,每道题都能快速得出准确答案,原先的困难也就被分解了,变的容易克服了,这个方法很好用,对后面学习整式加减法也提供了很便捷的方法。
学生对通俗易懂的方法比较有兴趣,对理论的东西比较头疼,所以学生知识点联系生活实际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理数加减法教案
有理数加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2)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3)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规律;(2)利用数轴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加减法;(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有理数加法的法则;(2)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3)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有理数减法中的借位现象;(2)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2)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数和负数,它们之间是如何进行加减运算的呢?2. 自主探究:(1)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规律,总结加法法则;(2)利用数轴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加减法;(3)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总结减法法则。
3. 课堂讲解:(1)讲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举例说明;(2)讲解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注意借位现象的处理;(3)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长度测量等。
4. 练习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挑选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并给予评价;(3)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减法法则和运算方法;(2)强调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疑问。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举一反三,自主寻找生活中的加减法实例,并进行解答;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有理数乘除法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重难点突破
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重难点突破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具体过程如下:第一环节:自主学习1.叙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2. 叙述加法的运算律.3. 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4. 化简:+(+3); +(-3); -(+3); -(-3).5. 比较:40-30+11-15 与40+(-30)+11+(-15)的算法,=10+11-15 =10+11+(-15)=21-15 =21+(-15)=6 =6 你发现了什么?活动目的: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并打下基础。
2.学生通过对两种算法的比较,学生将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理解利用运算律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巩固练习活动内容1:例1、计算:(1)(- 13 )- 15 + (- 23 )(2) (-12)- (- 65 )+ (-8)- 710活动目的:让学生能进行包括小数、分数在内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本例(1)由学生自主完成,(2)由教师讲解。
活动内容2:练习:课本44页“随堂练习”。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进行包括小数、分数在内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由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笔记本上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让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逐步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并让学生互相评价,指出问题及时改正。
第三环节:课堂检测:1.说出-6+9-8-7+3两种读法.2.计算:(1)(-18)+12+(-15)+18+6+3(2) (-26.54)+(-6.4)-18.54+6.4(3)(-3.6)+(+2.7)+(-0.4)+(+1.3)(4) (-487)-(-521)+(-441)-381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与学习困难,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的同时,学会及时的反思和总结。
《有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000字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及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3.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授有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有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练习、实例分析和巩固课堂等各种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程(5分钟)
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式,简要介绍有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
2. 教授知识(20分钟)
解释有理数加减的定义,引导学生认识正数、负数的概念,并掌握
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课外习题练习(30分钟)
组织学生在教室内进行课外习题练习,督促大家熟练掌握有理数加
减法的运算规则。
教师到学生中间对于有问题的同学进行耐心帮助。
4.学生互动(20分钟)
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与分享自身的理解和经验。
在互动学习中的
各位同学针对自身掌握的情况,帮助阅读提高的同学。
5.巩固课堂(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算小讲,以检验学生们对于本堂课程掌握的情况,以此来达到巩固课堂的效果。
五、教学反思
本课程教师在教学上采用了多种方式,如讲解、训练、实例分析和巩固课堂等等以便于提高教学效果,但因本课数学考察较为繁琐,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建议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将难易程度逐标提升,让学生真正掌握思考和运用数学。
同时,建议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相学习,开拓思路,多学多问,达到互帮互助互进、共同进步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加减乘除
初中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法则。
2.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加减乘除法则,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引导学生观察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法则的正确性。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例题,教师辅导解答疑惑。
3.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类似地,引导学生观察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法则的正确性。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例题,教师辅导解答疑惑。
4.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观察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法则的正确性。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例题,教师辅导解答疑惑。
5.探究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引导学生观察有理数的除法法则,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法则的正确性。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例题,教师辅导解答疑惑。
6.混合运算引导学生观察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运算顺序的正确性。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例题,教师辅导解答疑惑。
7.练习与巩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辅导解答疑惑。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8.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复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法则在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整数的加法,那么有理数的加法会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拿出纸笔,尝试用两个有理数来验证一下你们心中的法则。
初中有理数加减法教案设计
初中有理数加减法教案设计教师工作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性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本文将结合初中有理数加减法教学的实际需求,设计一份高效的教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思路,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学会有理数加减法基本法则的运用;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技能;学生会判断有理数相加、相减的大小关系;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较好的应用所学知识,推导数学方法;学生能够组织材料,整理报告,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内容:有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有理数加减法的基本法则和运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有理数相加、相减的大小关系判断;实际问题运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1、启发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掌握的目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课堂设计一、引入1、引入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来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如:数轴上数的显示;什么是数对?如何用数对表示有理数?二、讲授1、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教学PPT介绍有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加减法的特点等等。
2、教学方法: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知识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有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和运算法则。
三、探究1、探究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探究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理数加减法教案
有理数加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理数加减法的概念;(2)掌握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3)能够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有理数加减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2. 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律;3. 有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2)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律。
2. 教学难点:(1)有理数加减法运算中符号的判断;(2)有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有理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与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算规律;5.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团队合作能力。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有理数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认同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选择一道实际问题,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进行解决,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案中的知识点是否全面,是否覆盖了有理数加减法的所有重要方面。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理数加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2.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加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难点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法则的意义,正确进行运算。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3.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4.归纳小结,形成知识系统。
(二)教学手段
1.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2.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解题能力和合作意
识。
(四)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通过归纳小结,形成知识系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
有理数的加减法重难点突破案例
有理数的加减法重难点突破案例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初中二年级学生,他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时遇到了困难。
在课堂上,他理解了同号和异号数的加减法规则,但是在做习题时常常出错。
尤其是在进行混合运算时,他经常忽略正负号的运算规则,导致答案错误。
解决方案:一、强化基础理解:首先,为了让小明更好地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例分析等方式来引导他思考问题。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小明提出以下问题:1.同号数相加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2.异号数相加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3.0与任何一个数相加的结果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可以让小明对有理数的加法规则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培养运算规则意识:小明在做习题时常常会忽略正负号的运算规则,为了帮助他养成运算规则意识,老师可以提出以下方法:1.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运算规则:加法满足交换律,减法可以看做加上相反数。
通过这些规则,可以帮助小明在进行混合运算时更准确地计算。
2.注意正负号的相互影响:同号相加为正,异号相加为负。
例如,5+(-3)=-3+5=2、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明在做题时更好地把握正负号的影响,并得出正确答案。
三、巩固练习:为了让小明能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练习题可以从易到难,逐渐增加难度,以帮助小明逐步掌握和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法。
四、提供实践机会: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小明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小明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他的运算能力。
五、及时纠正错误:在纠正小明做题错误时,老师可以向他解释错题的原因,并帮助他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小明积极思考和总结,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
小结: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帮助小明突破有理数的加减法的重难点。
当然,这只是一个案例,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但总体来说,通过强化基础理解、培养运算规则意识、巩固练习和提供实践机会,结合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理数加减法的重难点突破预设方案
学情分析:
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都在问题情境(通过行程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关系、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关系,进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其基本的教学过程是:利用数轴给出一个向东走、向西走的模型(创设情境)-列出算式(具体问题数学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给出法则) -解释所发现的规律(分析加法法则的特点)-应用结果(学生尝试、教师示范相结合)-变式训练(花较多时间)-归纳小结(先“定号”后“计算绝对值的和或差”-纳入系统)。
应该说,这一程序的设计无论从知识的生长点来说,还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说,都符合学生学习知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但对于从未接触过“异号两数相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却增大了思维强度,尤其是需要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难点教学设计:
本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有理数的加法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利用数轴或直观图示而不借助绝对值的新路。
下面就《有理数的加法》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设计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行走,起点在点O 处,他第一次可以向东走,也可以向西走,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可以向东走,也可以向西走,如果向东走2 米记作(+2),那么向西走3 米,记作(-3)。
问题1:根据这个信息,请你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2 分钟,同学之间可以交流) 问题2:能否把小明二次走的可能情况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后相互交流,展示成果)
(2)非形式化理解,形成直觉问题3:你是怎样理解这些算式的?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通俗易懂的“相当于”解释法,如: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相当于”一条数轴,起点O“相当于”原点,规定向东方向为正方向,向西方向为负方向。
先向东走2 米,再向东走3 米,此时两次总共所走的路程“相当于”离起点向正方向走了5 米,即(+2)+(+3)=+5。
先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3 米,此时两次总共所走的路程“相当于”离起点向负方向走了5 米,即(-2)+(-3)=-5。
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2 米,此时两次总共所走的路程“相当于”离起点向东走了1 米,即(+3)+(-2)=+1。
先向东走2米,再向西走3 米,此时两次总共所走的路程“相当于”离起点向西走了1 米,即(+2)+(-3)=-1。
先向西走3 米,再
向东走3 米,此时回到原点,“相当于”没有走,即(-3)+(+3)=0。
给下列各式赋予不同的实际意义,并计算结果。
(-25)+(-7); (-13)+5; (-23)+0; 45+(-45); 45+(-23); (-12)+25。
这个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特点。
学生经历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来描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了有理数加法的模型,根据实际意义抽象成数学算式,感受了“数学化”的思想,特别是“相当于”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的,其优点是没有依赖于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绝对值概念,完全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形成直觉,感悟有理数加法运算,这样,实现了将学生从不易于接受的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形态
设计2: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媒体展示:足球比赛、象棋比赛、商场购物、学生互送礼品。
问题1:在我们与同学、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听到“扯平”的说法,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请举例。
这一问题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立即引起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生:昨天放学时我向同桌借了2 元钱,今天早上我还给他2 元钱,我们“扯平”了。
生:昨天班队课时我们(1)班和(2)班进行两次拔河比赛,第一次我们赢了,第二次我们输了,结果我们“扯平”
了。
生:全国足球甲A 联赛,上海申花队主场1:0 取胜,客场0:1 负于对手,结果双方“扯平”。
问题2:对于同学们所举的实例,我们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示“扯平”这一含意?
(2)抽象实例,理解算式
在刚才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我们选取其中一例:本赛季,凯旋足球队第一场比赛赢了1 个球,第二场比赛输了1 个球,该队在这两场比赛中与对方“扯平”了。
在这一问题中,该队这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是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赢1 个球记为“+1”,输1 个球记为“-1”,此时该队的净胜球数为(+1)+(-1)=0。
问题3:你能否用这种方法来解释第一个同学所说的“扯平”? 元钱为-2元,还给他2 元记为+2 元”,则(-2)+(+2)=0,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理解成: 如:一场足球比赛,甲队第一场赢了3个球,第二场输了2 个球,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是多少? 问题5:你能否用类似于上面的直观图和算式来描绘这一事件?(学生先独立尝试,后交流讨论,最后由一位同学展示自己的成功一例) 问题6:本例中,两场比赛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比分和结果?请你分别用直观图形和算式描绘出净胜球数。
(同学们分别画,教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情形) 问题7:你能将有理数加法分成几种情形?问题8:你能通过描绘直观图形的方式计算有理数加法吗? 问题9:你觉得有理数加法与小学
学过的算术中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问题10: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理解有理数加法? 以上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是渗透分类思想,培养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直观图形的描绘,也使学生感悟有理数加法中蕴含的“抵消”原理,感受有理数加法实际上自然数加法的自然扩展。
(3)应用、诠释,鼓励创新计算下列各式,并给它们赋予不同的实际意义:80+(-10); (-10)+(-1); 5+(-5); 0+(-2); (-28)+37; (-37)+28。
本设计方案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已有一种潜在的直观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扯平”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展开学生思维,从实际生活实例中提炼数学问题,并以具有相反定义的量为切入点,展开教学,使学生自然进入状态。
在异号两数相加这一难点教学中,通过“数值处理器”形象的描绘,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异号两数相加原理是“正负部分抵消”,虽然没有借助于绝对值概念,但学生已能心领神会。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设计“怎
么教”,更要设计“怎么学”,只有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生成规律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