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晏列传
司马迁
教学时数:2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司马迁及管晏的精神品格、道德情操
2.了解学习《史记》的影响及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作家作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人。后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其父司马谈于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出任太史令,掌管文史星历,管理皇家图书。司马谈生前就有过编写古今通史的宏志,但因故未能如愿,他去世前要司马迁一定完成自己的愿望。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年),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得以阅读皇家所藏典籍,搜集史料,为撰写《史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品背景】
《管晏列传》抒发了司马迁强烈的人生感慨。“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这是对古人的仰慕,更是对黑暗世道的控诉!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晏子、鲍叔那样的知音!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此话可作为阅读本文的参考。
【讲解分析】
一、字词句释译
释字:
1.常:尝,曾。常与鲍叔牙游
2.贫、穷:贫,经济或物质上的缺衣少食。与“富”相对。《晏子春秋·内
篇问上》,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古之盛君”的行为准则时说:“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对贫苦农民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宋史·樊知古传》)。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一)。
穷,人生道路坎坷不得志。与“达”相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匡,正。一匡天下。
4.商、贾:行商坐贾。
5.骖: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旁边的叫“骖”。
6信:伸,实践诺言。“管仲因而信之”
句式:
被动句式: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意动用法: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也。
(翻译附后)
二、文学特征
1.感情真挚强烈。被人举荐的管仲、举荐他人的晏子。司马迁身处不幸,内心多么渴望能有这样的朋友啊!为管晏合传,司马迁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2.巧妙地借辞达意。语言通俗、简炼,句式灵活,富有感情和个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文中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读来无不感到简洁晓畅,抑扬顿挫,掷地有声。以文章最后两段为例,开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一句是叙述,句式由短而长,语气沉稳;继而“岂以为······哉”句是疑问语气,句式由长而短,猜测中带有肯定;后面的“语曰”句引用整齐错落,是陈述语气,读来敦实有力;最后由前面的引述提出“岂管仲之谓乎”,又是回味悠长的疑问语气。“方晏子……者邪?”一句是疑问猜测,接着后面“至其……者哉!”一句又是感叹,最后“假令……焉”一句是陈述句,三句都是赞叹晏子人品,而前后句式、语气等等绝不相同。两个段落前后,句式长短错落,语气变化贯通,抒情、议论色彩明显,且上下几乎不可增删一字,体现了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举例:
1)感叹句: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2)反问句:“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3)双重否定句:“见义不为无勇”。强调语气,突出说话人的强烈情感以及当事人的高尚品格。
3. 围绕“知贤善荐”的主题选材。管仲、晏婴是齐国历史上的名人,可写的东西很多,而本文围绕知贤善荐这一中心,只选取三件“逸事”表现人物,其间虚实结合,时述时议,时详时略,时分时合,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形散而神不散。如文章开头,只一句介绍管仲是“颍上人”;接着交待鲍叔和管仲的关系,作者只说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如何交往,没有具体写;“鲍叔知其贤”,怎么知道的,也不详述;管仲一生极有作为,文章仅用“管仲既用……”几句话概述;后面谈到管仲的著作,也“世多有之,是以不论”一笔带过了,因为这些都与作者要表达的“知贤善荐”主题关系不大。而“管仲曰”一段,因管仲自己道出了受知于鲍叔的情况和感慨,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思,所以作者不惜笔墨进行了详写:“吾始困时”以下用五个排比句,先述管仲的表现,后写鲍叔的分析,连用五个“知”字,极显鲍叔知人之明;又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样精辟而发自肺腑的语言赞美鲍叔的知贤荐贤,画龙点睛地表现了个人心声。
三、思想情感
这篇传记以称颂管仲、晏婴的治国才干为线索,突出歌颂了鲍管之间感人的友谊,和晏婴不拘一格赏拔人才的做法,表现了司马迁对鲍叔、管仲,以及齐桓公、越石夫等人的无比崇敬。文中,作者有意突出了朋友之间、君臣之间、上下之间的一些关系准则,正面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同时也是对汉代现实的一种鞭挞与批判,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身世和感慨。
附:翻译
管仲,名夷吾,颖上人。年轻时曾经和鲍叔牙一块经商,鲍叔牙知道他是个人才。管仲家里穷,在和鲍叔经商时常常沾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说他什么。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公子小白,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就被关起来了。鲍叔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后,执掌齐国政事。齐桓公因此而成就了霸业,多次会集诸侯,使天下混乱秩序得到整治,这一切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当初穷困的时候,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我常常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婪,知道这是家里穷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事办砸了,鲍叔不认为我笨,知道这是事成的时机不好;我曾经三次做官都被领导免职,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能,知道我是没有遇上好机会;我曾经三次打仗都败逃下来,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知道是因为我家里有老娘。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我却忍辱活下来,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是不拘小节,以功名不大显天下为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先生。”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自己甘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就十几代人,曾经出过著名的官。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而都称赞鲍叔牙能了解人。
管仲担任齐国国相后,认为小小的齐国地处海边,货物流通,财物丰富,国家富裕,军事强大,国家顺应百姓的思想愿望和风俗习惯。因此他宣称:“只有仓库充实了,人们才知道重视礼节,人吃饱穿暖了才顾得上廉耻脸面,国君的行为符合礼度了,那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自然就和睦稳固。”“文明礼貌得不到重视,国家就要灭亡。”“国家公布的政策法令,应当像水从高山流到平原一样,让百姓从心里愿意接受它。”所以管仲的主张浅显易行。百姓想的,他就给予肯定;百姓反对的,他就想法废除。他主持齐国政务,善于变不利为有利,反败为胜。重视发展经济,加强对度量衡的监管。齐桓公本来是生少姬的气而南下攻打蔡国,管仲却顺手对蔡国南面的楚国发动了战争,理由是楚国没向周天子进贡包茅。齐桓公原本是要征讨山戎(救援燕国),而管仲却就此责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策。在柯会谈时,齐桓公想背弃自己答应曹沫归还土地的条约,管仲却利用这个机会劝桓公守信履行条约,结果各诸侯国因此都来归附齐国。
所以(《管子》里)说:“认识到给予是为了获取,这是治国的宝贵经验。”
管仲的财富可与诸侯相比,整个齐国的工商业税收都归他家所有,他在家里会客享受国君一样的礼节,但齐国人不觉得管仲奢侈。管仲死后,齐国坚持他的政策,因而常比别国强大。一百多年后,齐国又出现了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他曾辅佐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以努力推行节俭受到齐国人的敬重。他做了齐国国相,吃饭只有一个荤菜,小妾身上连件丝绸衣服都没有。他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他就直言相告;国君说话不涉及他,他就按原则公正办事。国君圣明他就照令行事,国君昏庸他就斟酌权衡之后再执行。因此他在齐国(齐灵公、齐应公、齐景公)三朝为官,都名扬诸侯各国。
越石夫是个人才,被人捆绑押解着。晏子外出途中遇到了他,就把自己车子左面的马解下来为他赎身,并把他拉回家中。(后来)晏子没和越石夫告辞就自己进了内室,半天没出来,越石夫为此要与晏子断绝交情。晏子吃了一惊,赶紧整理衣冠(向越石夫)道歉,说:“我晏婴即使不好,但也把您从厄运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和我绝交呢?”越石夫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