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质灾害剖析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灾害的治理措施,当前,由于住房人口急剧增加,土地资源紧缺,住房开发渐向高层、超高层发展,由此桩基础的适用越来越频繁。
本文针对造成岩溶地区塌陷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结合桩基设计和基坑支护以及实际的施工勘察状况对地质灾害如何治理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措施1.前言随着经济地快速发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包括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等很多因素导致人们对住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地表出现了更多的高层住宅。
正是由于人类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大,地产商在地面上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人类的活动明显超过了地表的承受能力,地表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在最近几年,地面坍塌的事故也是时有发生。
所以,我们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稳定地站住脚,合理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降范围,常采用桩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形式千变万化,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所以研发经济可靠的适合的新型桩基设计是地基界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的工程工作经验,对岩溶地面塌陷区如何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及如何完成桩基设计做简要的论述。
2.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面塌陷状况最近这些年,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中越来越多,当然,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地质问题,很多高层建筑的建设场地都是岩溶地面的塌陷区,下面将简单介绍下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面塌陷状况,简要地分析了下地质灾害的成因以便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
其中比较有效果的就是桩基技术的引用,岩溶洞具有裂隙发育的特性,而桩基可以根据不同的裂入深度保持地基的安全。
2.1场地地质条件塌陷地常常距离水源或峡谷较近,这是由于板块的交界处常常形成河流山谷,这里也是地质活动较频繁的地区。
比如某塌陷区的岩土结构组成如下,浅层为粉粘性土构成,地表或多或少覆盖着耕土、填筑土及生活建筑垃圾;中部为软弱土层构成,在该层的中间段往下,岩土粉质会逐渐变密,在底部会出现少量的砂砾石、碎块石;基底为石灰岩,石灰岩中岩溶发育,常形成有带状溶洞、蜂窝状溶洞、溶孔及孔隙,成层性明显;在塌陷地区的地下水中会有少量的上层滞水、孔隙潜水。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及成因分析摘要:我国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地区约国土面积约1/3,且其具有显著地可溶性,在降雨及地下水活动强烈地区,易出现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给城镇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以某一典型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生后,通过钻探、辅以物探方法来查明岩溶分布特征、发育规律等,为该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可靠依据,并为类似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调查及成因分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地质雷达1前言南京汤山景区是江苏省内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区内汤山北麓某税务学校多次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学校连廊也多次出现塌方,虽经过修缮,但多次塌陷形成陷坑已经连为一体,塌陷范围仍在扩大。
2勘查区概述2.1气象水文工作区气候温暖湿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mm,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
汤山附近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工作区内无大河流,仅有汤水河一条排水河,及小型灌溉渠与地面积水池塘,雨季积水成塘,沟渠成河,干旱时池塘缺水,河渠断流。
2.2地形地貌调查区域内按成因类型及形态,可分为低山丘陵地貌单元(Ⅰ区)和侵蚀波状平原区(Ⅱ区)。
其中Ⅰ区山体主要由奥陶系灰岩组成,局部地区可见侵入的石英闪长斑岩;Ⅱ区包含岗地地貌和岗间坳地地貌。
2.3地层及构造工作区及附近出露的前第四纪地层有寒武系中上统(∈2-3)观音台群、奥陶系(O)、志留系(S)、白垩系上统(K2)浦口组、赤山组。
其中观音台群和奥陶系中下统均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在区内大面积分布。
区内汤山山体及羊山南坡为前第四纪地层出露,山前波状岗地平原及冲沟地带皆为第四纪松散堆积覆盖,溶洞中尚有洞穴堆积。
汤山位于宁镇弧形褶皱中部偏西地段,不同期次、性质各异、方向不同的褶皱、断裂十分发育。
3地质灾害发育特征3.1塌陷区的平面位置区内共发现6处地质灾害点,其中塌陷坑3处,地面变形3处,分别位于汤水河河床部位和汤水河两侧,属剥蚀低山丘陵地貌。
浅谈岩溶及采空区塌陷的地质灾害
浅谈岩溶及采空区塌陷的地质灾害摘要:随着人们对矿采安全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开采方对岩溶及采空区塌陷等易发生的地质灾害问题加强了研究。
本文就将对我国矿采中存在的岩溶及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以此避免地质灾害给人们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形成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岩溶;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指的是那些由不良地质引起的事件,其对人类的身体安全、财产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伤,甚至会改变周围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工程建设层出不穷,且各类型的开采活动也持续进行着。
人类这些活动会给地质变化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
当前,我国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区塌陷这两种。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对这些地质灾害不予重视,极有可能导致人类活动受到阻碍,甚至会给人体安全与财产安全带来损伤。
地质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表塌陷,或者是由于地质的演化,促使岩溶地区会受到各种作用力的作用,进而发生塌陷。
而岩溶地区和采空区由于其地质结构较为脆弱,会比其他地区更容易、更频频的发生塌陷灾害,需要研究人员对此予以高度的关注。
一、岩溶及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可溶性岩层在经受到水体的侵蚀、溶解之后,会形成一定的裂缝,进而产生溶洞,最终造成岩溶地质。
岩溶地质具有地表结构脆弱、含水量高的特点,容易引起岩溶基岩层、上覆土层及下伏基岩一起发生塌陷现象。
二矿山采空区的塌陷,主要是因为矿山经过回采之后,没有支护的保护,从而引起空间顶部的崩塌,或者是由于人类活动(包括抽水、排水以及开采)等引起的地质塌陷。
由于采空区塌陷的形成原因不同,其会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而扩大危害范围及程度,也随着人类活动的规律来确定发生频率。
也就说,人类对矿区资源的索取速度越快,采空区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一)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关动力因素岩溶塌陷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仍未形成较为全面和科学的形成机理。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摘要:为使岩溶地区工程修建的安全性得到提升,本文进行分析在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岩溶地区容易出现地表塌陷、地面变形、土洞、岩洞等地质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建筑工程的建设,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促进当地建筑工程顺利开展。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岩溶主要是指可溶性岩石,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比如石灰岩、石膏等,其在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蚀之后,受到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在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形状,比如洞穴、石林、溶洞等。
这种地貌地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多存在于广西、贵州等地区。
岩溶地貌的出现与地下水对碳酸盐类岩石侵蚀息息相关,在水流的冲击下,岩石被溶蚀,从而形状不一的沟壑、峡谷等。
岩溶的出现导致地质更加脆弱,对于建设在岩溶地区的建筑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所以在岩溶地区开展建筑工程的时候,需要进行地质研究,了解当地岩溶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
1、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1.1岩溶地基不稳定在岩溶地区,在厚厚的地表覆盖层下有石芽溶沟,并且岩体也可能存在暗河、溶洞等地貌,因此建筑物的地基处于不够均匀的状态。
而且上覆土层由于下部岩溶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水侵蚀而产生塌陷,最终形成土洞。
而且土洞的塌陷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且土洞的出现地方多为地下岩溶发展区域。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压力作用直接到达地面10m以下。
所以建筑物的地基和上覆土层进行接触,甚至也会接触到下伏基岩。
岩溶地区的土层最显著的特点是土层厚度过高,土层空隙过多等。
所以地基非常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的地基出现倾斜,破坏甚至破坏。
1.2岩溶地表塌陷岩溶地表塌陷常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分布的区域,由于人为活动所导致岩溶地表出现塌陷的主要原因为施工过程中抽取地下水或者施工不慎导致地下水位明显提升,导致原本的岩溶水流向或者形态出现变化,进而导致土层承受能力下降,导致岩溶地表的脆弱程度加深,出现土体塌陷的现象。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8741/9/25.60
589/58/4.7 13808/127/67.12
58/58/ 1560/5/4.26 2131/107/20.2
岩 溶塌陷 成因类型
自然塌陷 矿坑排水
抽水
蓄水引水
3/3/
1/1/
52/52/
23/23/
286/6/
1/1/
2/2/
2/2/
2/2/
6/4/ 12/1/ 129/3/0.
40
1/1/ 1/1/ 7/7/ 4/4/
1993年的资料显示,我省岩溶 塌陷总数为107处,塌陷坑有 2131个,塌陷面积为20.2km2 。 主要分布在水城、六枝、安顺、 遵义、贵阳等地区。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第二节 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了解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 是让建设场地避开、预警和防 治岩溶塌陷的基础。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建筑之家
主要内容
1、岩溶塌陷概况 2、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建设中如何避开塌陷区 4、如何开展塌陷的群测群防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岩溶塌陷概况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岩溶地形的岩地溶塌陷面地质灾和害和其地防治下特征
第一节 岩溶塌陷概况
岩溶塌陷是我省除崩塌、滑坡、 泥石流之外的又一主要地质灾种。
1/1/
16/4/
159/4
196/9/
1/1/
2/2/
21/21/
233/32/ 682/13/1.82 449/22/11.72
5/5/
2/2/
247/12/1.72 31/8/0.11
500/500/
4/1/
萍乡地区岩溶、矿山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与成因分析
259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萍乡地区岩溶、矿山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与成因分析王清海(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0一地质大队,江西 萍乡 337000)摘 要:萍乡地区地处在萍(乡)乐(平)坳陷带,可溶性石灰岩分布较广,均呈隐伏型或半裸型,且岩溶发育中等~强烈,岩溶塌陷年年发生,其规模较小,而且煤系地层分布也较多,系江西主采煤地区,采煤历史上百年,形成较广的采空塌陷及地裂缝,故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是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特征。
关键词: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发育现状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0-0259-2收稿日期:2020-10作者简介:王清海,男,生于1982年,汉族,江西萍乡人,本科,研究方向:地质灾害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土地复垦等。
萍乡地区位于江西省西部;北邻湖南浏阳;东接江西宜春、安福;西依湖南礼陵、茶陵;南与江西永新接壤。
地理位置:东径113°35′~114°17′,北纬26°95′~28°01′,面积3827km 2。
萍乡为赣西低山丘陵地形,东高西低,地处萍(乡)乐(平)坳陷带西端。
隐伏型~半裸露型岩溶地貌占国土面积的15%~20%,其中上栗、莲花两县分布面积广,湘东区、芦溪县均有分布,安源区主要在西南部零星分布,三县一区主要为石灰岩岩溶,城区东部为砾岩~砂砾岩可溶岩溶蚀特征。
安源区高坑煤矿、王坑煤矿、湘东区巨源煤矿区等主要以采空塌陷、地裂缝为表现形式的矿山地质灾害特征,采煤矿山占国土面积10%~15%。
1 岩溶地质灾害与矿山地质灾害诱发现状1.1 岩溶地质灾害本区岩溶地质灾害存在多发性和易发性,但规模比较小,有人为因素诱发,也有自然因素诱发,及人为自然因素并发等特点。
上世纪末上栗县赤山宫江岩溶地段,因岩溶塌陷坠毁公路路基,陷深达30余米,直径15m ~20m,造成一辆吉普车在夜间行驶当中陷入坑内,车内4人,连人带车陷入坑内,其中两人自救,陷坑淤泥瞬间将两人一车淤埋,最后找不到车和人。
浅析岩溶地质危害及其勘察方法
浅析岩溶地质危害及其勘察方法
岩溶地质危害是指由于地下岩溶溶蚀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
岩溶地质危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源污染、地表水倒灌、地下水外溢、岩洞崩塌、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岩溶地质危害勘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下岩溶构造、地下水体、地下溶蚀地貌等情况,为相关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岩溶地质危害勘察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野外取样、室内分析等。
首先,现场调查是岩溶地质危害勘察的基础。
调查人员应仔细观察地表地貌特征,包括地表沉降、裂缝、岩溶坍塌等现象,以判断是否存在岩溶地质危害。
此外,还需查看地下水位、地下水流方向等信息,以评估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倒灌等危害情况。
其次,野外取样是了解地下岩溶构造、地下水体特征的重要手段。
勘察人员应按照现场调查的结果,在危险区域选择合适的取样点,采集地下水样品、岩层样品和土层样品,并标明采样点的位置、深度等信息。
野外取样后,可利用现场快速分析仪器进行初步分析,以获取有关地下水体成分、地下岩层类型的初步信息。
最后,室内分析是对野外取样进行进一步分析的重要环节。
将野外取样带回实验室后,勘察人员可利用化学分析、地质分析等方法,对地下水体的成分、含量进行详细研究。
同时,应对取样点的岩层进行剖析,了解岩层的构造、强度等性质,以评估岩溶地质危害的程度。
总之,岩溶地质危害勘察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不仅要了解地下岩溶构造、地下水体特征,还要评估危害的严重程度。
通过现场调查、野外取样
和室内分析等方法,可全面系统地了解岩溶地质危害的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介绍及分析本来前几天看过广东省岩溶塌陷的一个报道,就想起关注起岩溶塌陷。
本想以广东省一个省份为例进行分析,但是相关报道和资料也比较少,所以开始了全面的信息搜寻。
虽然针对性相对较弱了,但是也了解到了并自己切身分析我们国家岩溶塌陷灾害多发地的相关情况,主要就成因、分布、对环境的影响和防治几个角度来阐述。
其中穿插着几个报道,可以以实例的形式向我们更有代表性的说明几个常见因素。
在浏览了大量有关地质灾害网页之后,经过各方面归纳总结和借鉴,感觉收获确实很大。
也许真的自己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和分析的同时,才真的是知识的自我汲取和收获。
报道一:益阳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为地下水位降低引发点击数:66次录入时间:2012/3/7 11:47:00 编辑:zhangwei19910302在经过一个多星期调查后,今年元月至2月24日发生在湖南省益阳市岳家桥镇的693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原因查明。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日前公布调查结果,当地特有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是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人为活动大量抽排地下水造成水位明显降低则是诱发灾害的直接原因。
(具体报道略)报道二:报道三:一.定义及成因1.定义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
2.成因细致分析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处理效果的反馈方式:监测、 检测、评估报告
处理效果的持续监测:定期检 查、长期观察
处理效果的改进建议:根据反 馈进行优化和调整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处理技术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研发更高效、环保的处理技术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处理效果 应用前景: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挑战: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处 理技术难度大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定义:岩溶塌陷 是指岩溶地区地 面塌陷的现象通 常是由于地下水 位下降或地下溶 洞发育所致。
原因:地下水位 的下降可能是由 于地下水开采、 降雨量减少等原 因引起的;地下 溶洞的发育是由 于地下水溶蚀石 灰岩等可溶性岩 石形成的。
影响:岩溶塌陷 会导致地面塌陷、 建筑物损坏、农 田淹没等危害严 重影响人们的生 命财产安全。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还包括其他一些问题如不良地质现象、地温异常等。
地面变形:岩溶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等。 地下水问题:岩溶地区地下水丰富且流动速度快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岩体稳定性问题:岩溶地区岩体结构复杂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洞穴与地下工程问题:岩溶地区存在大量洞穴和地下工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造成一定难度。
缺点:处理方法可 能受到地理环境、 技术条件等多种因 素的限制实施难度 较大成本较高。
案例分析:以某实 际工程为例说明处 理措施在解决岩溶 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
结论:处理措施的 优缺点应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最适合的处理 方法。
处理效果的评估标准:稳定性、 安全性、经济性
预防措施:对岩溶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溶洞、暗河等分布情况采取适当的桩基、地 基加固等措施预防建筑物沉降和塌陷。
岩溶地质灾害全解
岩溶突涌水
岩溶突涌水已成为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主 要地质灾害之一。岩溶隧道突水一直被认 为是世界性的难题,灾害一旦发生,轻则 淹没隧道、施工中断,重则造成重大的人 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有些工程被迫停 建或改线。
研究热点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超前预测预警模型 研究
岩溶地表塌陷机理与应对措施研究 岩溶山区石漠化问题研究 岩溶地下水污染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滨,李治广,董昕,陈立. 岩溶塌陷的致塌力学模型研究——以泰安市东羊娄岩溶塌陷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2011,04:119-125. [2]邓启江,李星宇,吕琼,李坚峰. 昆明市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和防治措施[J]. 中国岩溶,2009,01:23-29. [3]张丽芬,曾夏生,姚运生,廖武林. 我国岩溶塌陷研究综述[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03:126-130. [4]林传年,李利平,韩行瑞. 复杂岩溶地区隧道涌水预测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32(7): 1469-1476. [5]雷金山. 广州地铁隐伏型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及充填处理技术研究[D]. [出版地不详]: 中南大学, 2014. [6]赵文智,沈安江,潘文庆,等.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类型研究及对勘探的指导意义——以塔里木盆地岩溶储层为例[J]. 岩石学报, 2013,
塌陷机理
地下水位升降致塌 地表水下渗致塌 动荷载致塌
岩溶塌陷的形成多数情况下是多重因素复合叠加作用的结果;
防治措施
岩溶地表塌陷具有隐伏性、突发性的特点
(1)避让。当拟建工程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可能产 生 岩溶塌陷时,建筑物布置时应尽可能避开岩溶塌陷 易发区(段)。
岩溶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特点及探测方法浅析
岩溶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特点及探测方法浅析摘要: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无节制的过度开发,矿山开采之后也给人类留下了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问题。
为了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本次研究对岩溶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开展探测研究,为后续的有效治理提供有利依据,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岩溶地区;溶洞;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密度电法从古至今,金属矿都是人类使用重要的一种矿产资源,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但是人类的无节制过度开采对大自然环境产生了无法挽回的巨大灾难。
当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小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问题,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因此在岩溶地区如何有效探测地质灾害并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并科学利用其地质环境,也是全国各地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可持续地利用与开发地质环境,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从社会的长远规划来讲,要把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有机结合起来,采用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与地质环境利用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地质灾害[2]。
目前,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探测及防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仍处于发展阶段,为减轻和预防由地下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打赢蓝天保卫战,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探索用物探方法探测地质灾害点的分布,为评价和治理提供依据是十分迫切和有实际意义的[3]。
1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特点造成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4],一方面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周围的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在暴雨或台风天气下,会形成泥石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矿山开采造成矿区有较多的沟壑,矿山开采出来的矿土、尾矿、碎石等物质如果没有妥善堆放,会在泥石流发生时增大泥石流的流速和破坏力;三是采空区塌陷,采空区塌陷与坍塌事故有明显的不同,该事故是由于地下矿区被开采殆尽而出现大面积空虚导致的,造成开采区塌陷的原因主要是开采时的开采技术使用不当和没有及时回填矿洞;四是崩塌滑坡事故,该灾害发生的范围较为广泛,无论是露天矿场还是地下矿山都有可能发生,露天矿场的崩塌滑坡主要表现为矿物带边坡滑落,地下矿山的崩塌滑坡表现为地表坍塌,造成该灾害的因素较多,如矿区的环境因素、人为活动剧烈等等。
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研究
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研究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危害地质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
在中国南方,尤其是广西、贵州等喀斯特地区,这类灾害十分常见。
对其进行研究对于预防和减轻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是一种以喀斯特为主要地质背景的重大地质灾害。
其特点是由于岩溶地质条件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地表和地下地质体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石漠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岩溶壁垮塌等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
这种灾害具有的特点是多样化、难以预测、灾害规模大、危害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在中国,特别是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喀斯特地区,这种灾害经常发生,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内容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规律,首先需要进行地质环境调查。
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包括地形条件、岩溶地貌、地下水位、地简构造、工程活动等,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环境调查,以便更好的研究该类灾害的传播规律和防治措施。
2、岩溶地质特征研究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地质条件是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产生的基础,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岩溶地质特征,对于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地质特征通常包括地貌形态、地下水、岩溶裂隙系统、岩溶岩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规律并制定防治措施。
3、动力机理研究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是一个复杂的动力机制过程。
研究其动力机制对于防止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其动力机理通常包括地下水位、地下空腔的崩塌、地下水力压力的影响、基础岩石的破裂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动力机理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产生过程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4、防治措施研究研究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是防止和减轻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影响的重要方面。
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分析及治理
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分析及治理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分析及治理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深埋复杂岩溶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这一地区的分析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和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深埋复杂岩溶区的灾害防治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质构造因素,包括断裂、断层、褶皱等造成的地层变形和岩石破碎;二是岩溶作用,指地下水在溶蚀过程中溶解岩石和矿石,使岩层发生空洞和溶洞。
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的形成。
根据发生的位置和性质,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可分为滑坡、崩塌、塌陷和地面沉降等类型。
滑坡是指岩石或土地在坡面上发生滑动,造成离散物质下滑的现象。
崩塌是指在岩石或土壤层面上发生的剧烈破坏,形成大范围的滑坡。
塌陷是指地面或地下出现坍塌现象,由于溶洞或岩溶槽的形成,导致上覆的地质层发生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地表下沉的现象,一般由于水资源开采、地下开采、地下水抽取等引起。
以上这些地质灾害类型在深埋复杂岩溶区均有发生的可能性,对于该区域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治理措施方面,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工程等多个方面因素。
首先,应开展地质勘查和灾害评估工作,准确了解地下岩溶情况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采取技术手段进行预警和监测,通过安装传感器和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
再次,采取防灾减灾的技术措施,包括抢险、巩固、排水等,以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最后,加强科学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总之,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类型,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对于降低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能够为深埋复杂岩溶区的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一些参考,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及原因分析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及原因分析摘要: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是我国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之一,其对于工程建设和地质资源开发都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做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相关原因分析和防治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实例,针对岩溶塌陷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原因提出有效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防止其诱发的灾害规模持续扩大,为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原因分析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危塌陷区面积大约为53万平方公里,广泛分布在国内各个地区。
岩溶塌陷对于工程建设和地质资源开发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做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十分必要,制定防治措施前首先要了解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成因,以此来提升防治水平,构建合理的系统性方案,并对其进行改良和优化[1]。
1.岩溶塌陷特征及规律1.岩溶塌陷类型及特征1.自然塌陷自然塌陷是最常见的塌陷类型,即自然情况下产生的岩溶塌陷。
1.暴雨引发塌陷:暴雨会使土壤渗透能力提升,土体迅速充水,引发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出现正压冲爆现象,造成岩溶塌陷。
2.洪水引发塌陷:洪水会使岩溶地下水位和冲积层中潜水位发生波动,由于两个水位的渗透性不同,会在波动中产生附加水头,加快渗透潜蚀,产生正负压力,造成岩溶塌陷。
3.重力引发塌陷:在一些岩溶山区,岩溶在发育过程中,随着地下管道不断扩展,顶板盖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陷落,造成岩溶塌陷。
4.地震引发塌陷:发生地震时,覆盖层薄弱的区域会受地震影响,地震波包含的力量会破坏塌陷盖层的岩土体,造成岩溶塌陷。
1.人为塌陷人类活动诱发的塌陷是当下岩溶塌陷主要类型,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破坏了岩溶覆盖层和岩溶洞穴的稳定结构。
1.坑道排水或突水:即隧道、矿坑、人防等地下工程突水或排水时造成的塌陷,主要是矿坑排水和突水塌陷,从而引发基岩塌陷,基岩塌陷的规模通常较大,分布受断裂构造控制,多发于构造交汇破碎带区域[2]。
2.抽汲岩溶地下水:水井抽水引发土层塌陷。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害及原因分析
北 东 向 三 组 断裂
,
主要 位 于 塌 陷 区 北 部农 田 中
,
,
叠 系 下统南 陵 湖 组
、
东马 鞍山 组
铜 头 尖组
。
塌 陷 塌 陷 坑 基本沿 断裂 和 断 裂交 汇 部位分布
如 图 所示
1
。
【
收稿Βιβλιοθήκη 曰期】201 6
-
—
06
1
7
-
【
作 者 简介
】
蒋家龙
(
1 9 62 ) , , , ,
)
【
摘
、
要 难
】
安徽 省 沿 江
点
一
带 石 灰岩 分 布 广 泛
一
,
岩 溶发育
,
由 于 岩 溶溶 洞 和 土 洞 具 有 隐 伏 性 强
,
、
空 间 分布
规 律性 差
以 预测 等 特
,
定 条 件 下 岩 溶 区 常发 生 地 面 塌 陷 地 质 灾 害
,
给 人 民 群 众 生 命财 产 带 来 巨 大 损
,
隐 伏 岩 溶 和 土 洞 特 别 发育
。
在
一
三 叠 系 下 统 南 陵湖 组
,
T n ) 于 塌 陷 区西
位
部
、
,
常 发生 岩溶 塌 陷 地 质灾 害
自
1
铜 陵 市 狮子 主 要 为南陵 湖 组上 段
以 来 开 始 发 状 灰岩
4〇
。
岩性 为 薄
一
中 厚层 灰岩
2
瘤
山 区 西湖 镇朝 山 村
29
岩溶地质危害及其勘察方法分析
Engineering Technology172《华东科技》岩溶地质危害及其勘察方法分析张忠燚,罗富恒(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 40002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创造更好的生产居住环境,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我国地大物博,地质环境复杂,若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会危害地表建筑或地下结构稳定性。
为此,本文就岩溶地质灾害及勘察方法进行探究,首先阐述了岩溶地质危害,其次论述了此类地质勘察要点,然后结合实例分析具体工程中岩溶地质勘察方法的应用及处理对策。
关键词:岩溶地质;危害;处理措施岩溶地区岩石强度的稳定性较差,若直接作为建筑基础,则不能为上层建筑物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为此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需做好地质勘察工作,了解岩溶发育规律,明确岩溶分布区域,综合应用勘察方法获取地质数据,分析地质的具体危害,为地质灾害防治及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1 岩溶地质危害分析 1.1 岩溶地表灾害 岩溶地质发育区域内,地表覆盖层分布有溶沟与石芽,岩层内部有溶洞、暗河等[1]。
所以,上部覆盖层多为基本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在工程建设时会破坏已有结构,易形成土洞。
通常工用、民用建筑物地面向下10m 均为影响范围。
由此可知建筑结构稳定与否和上层土体、下伏基岩相关,岩溶区土层呈厚度不一、孔隙率高特征,所以上部建筑物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塌陷。
1.2 岩溶隧道灾害 岩溶地质危害主要有隧道突水、突泥等,危害成因如下:隧道施工时形成了新的地下水排泄渠道,破坏地下水渗流通道,因隧道掌子面开挖面积大、渗流阻力小,易发生突水[2];当隧道开挖至地下暗河或岩溶管道,地下暗河逐渐枯竭,岩溶管道疏干,引发隧道涌水;若开挖破坏了隔水层,承压水瞬时喷涌,引发突水;隧道前方分布有软弱层,在水的作用下会发生突泥。
2 岩溶地质勘察要点 岩溶地区的基岩面复杂多变,不仅有溶蚀、溶洞等不良的地质条件,而且还具有复杂而特殊的地质条件。
岩溶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5. 土洞和塌陷的分布、形态和发育规律;6.土洞和塌陷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7. 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经验。
5.1.4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综合物探为主,勘探点的间距不应大于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岩溶发育地段应予加密。
测绘和物探发现的异常地段,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验证性钻孔。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表层岩溶发育带。
5.1.5详细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探线应沿建筑物轴线布置,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应布置勘探点;2. 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外,当基础底面下的土层厚度不符合本节第5.1.10条第1款的条件时,应有部分或全部勘探孔钻入基岩;3. 当预定深度内有洞体存在,且可能影响地基稳定时,应钻入洞底基岩面下不少于2m,必要时应圈定洞体范围;4. 对一柱一桩的基础,宜逐柱布置勘探孔;5. 在土洞和塌陷发育地段,可采用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小口径钻探等手段,详细查明其分布;6. 当需查明断层、岩组分界、洞隙和土洞形态、塌陷等情况时,应布置适当的探槽或探井;7. 物探应根据物性条件采用有效方法,对异常点应采用钻探验证,当发现或可能存在危害工程的洞体时,应加密勘探点;8. 凡人员可以进入的洞体,均应入洞勘查,人员不能进入的洞体,宜用井下电视等手段探测。
5.1.6施工勘察工作量应根据岩溶地基设计和施工要求布置。
在土洞、塌陷地段,可在已开挖的基槽内布置触探或钎探。
对重要或荷载较大的工程,可在槽底采用小口径钻探,进行检测。
对大直径嵌岩桩,勘探点应逐桩布置,勘探深度应不小于底面以下桩径的3倍并不小于5m,当相邻桩底的基岩面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加深。
5.1.7岩溶发育地区的下列部位宜查明土洞和土洞群的位置:1. 土层较薄、土中裂隙及其下岩体洞隙发育部位;2. 岩面张开裂隙发育,石芽或外露的岩体与土体交接部位;3. 两组构造裂隙交汇处和宽大裂隙带;4. 隐伏溶沟、溶槽、漏斗等,其上有软弱土分布的负岩面地段;5. 地下水强烈活动于岩土交界面的地段和大幅度人工降水地段;6. 低洼地段和地表水体近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前导洞素描法 地质素描法 正洞工作面素描法 地质分析法 地下地质构造与地表构造相关性分析法 地质作图法 地下水观测法 TSP 法 R24 浅层数字地震仪法 地震波法 负视速度法 TRT 法 多波工程地震仪法 波法 电磁波法:地质雷达法 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方法 HSP 法 声波法 物探法 CT 法 场法:红外线探水仪法 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 超前深孔钻探法(30~100m) 超前水平钻探法 超前浅孔钻探法(5~6m) 超前导洞法
岩溶突涌水
岩溶突涌水已成为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主 要地质灾害之一。岩溶隧道突水一直被认 为是世界性的难题,灾害一旦发生,轻则 淹没隧道、施工中断,重则造成重大的人 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有些工程被迫停 建或改线。
防治措施:预防为主
风险控制手段:
(模糊数学方法)
(1)勘察初期评估 (2)设计阶段预评估 (3)施工阶段动态评估
岩溶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科学与工程 程辉
1
岩溶的概述
2 岩溶地表塌陷 3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 4 岩溶灾害防治
5
参考文献
概述:
岩溶即喀斯特(KARST),是水对可溶性岩 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 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 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 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 地貌,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Hale Waihona Puke 程措施当区段内已发生岩溶塌陷或是存在岩溶塌陷隐患时, 可采取消除或改变形成岩溶塌陷条件、影响因素的工程 措施进行防治,主要包括防渗封闭、结构物跨越和地下 加固处理等。
(1)防渗封闭。包括地面回填、夯实、排水、水泥土 封闭、隔水土工布封闭、氯丁橡胶板防水等方法。 (2)结构物跨越。从结构形式来看,跨越可分为桥跨、 梁跨、板跨、拱跨等。 (3)地下加固处理。方法有压浆、强夯、旋喷、锚杆、 锚桩、换填碎石、桩基、钻孔充气等多种方法,可根 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形态特征
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圆形、椭 园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 与下伏岩溶洞隙的开口形状及其上 复岩、土体的性质在乎面上分布的 均一性有关。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 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 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粘性土层 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 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 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 状。
岩溶地表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 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 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 圆锥形塌陷坑。
地表塌陷成因
1、岩溶地表塌陷机理—地下水位变化形 成动水压力,在土层中产生潜蚀,下伏 溶洞提供运移空间,潜蚀形成土洞,成 拱隐伏于地下(或直接塌至地表),后 期水动力条件变化引起塌陷。 2、土洞形成条件—下伏基岩中垂直(开 口)岩溶发育(运移);上覆土层较松 散有一定厚度(成拱);水动力条件变 化大(动因)。
研究热点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超前预测预警模型 研究 岩溶地表塌陷机理与应对措施研究
岩溶山区石漠化问题研究
岩溶地下水污染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滨,李治广,董昕,陈立. 岩溶塌陷的致塌力学模型研究——以泰安市东羊娄岩溶塌陷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2011,04:119-125. [2]邓启江,李星宇,吕琼,李坚峰. 昆明市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和防治措施[J]. 中国岩溶,2009,01:23-29. [3]张丽芬,曾夏生,姚运生,廖武林. 我国岩溶塌陷研究综述[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03:126-130. [4]林传年,李利平,韩行瑞. 复杂岩溶地区隧道涌水预测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32(7): 1469-1476. [5]雷金山. 广州地铁隐伏型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及充填处理技术研究[D]. [出版地不详]: 中南大学, 2014. [6]赵文智,沈安江,潘文庆,等.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类型研究及对勘探的指导意义——以塔里木盆地岩溶储层为例[J]. 岩石学报, 2013, 32(9): 3213-3222. [7]周宗青,李术才,李利平,等. 岩溶隧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 岩土力学, 2013, 32(3): 818-826. [8]卢平. 风险岩溶隧道地质灾害评价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 [出版地不详]: 成都理工大学, 2014. [9]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010, 32(4): 355-362.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
施工期:(施工揭露的岩溶影响)
(1)充填物(水、泥、沙)突涌 (2)隧道顶板塌陷
长期:(隐伏溶洞的影响)
(1)引起隧道围岩弱化
(2)支护结构变形、开裂甚至失稳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
(1)溶洞的存在使地基承载力减小,增加了围岩的不稳定因 素,降低了结构的安全可靠度,溶洞顶板坍塌会造成盾构 的沉陷,带来严重后果: (2)隧道顶部溶隙与地面漏斗、地表水系相连通,贯通坍塌 可上延至地面,使地表产生较大沉降。 (3)隧洞切穿岩溶有压管流通道或暗河出现突水,涌水将洞 内堆积物携出造成突泥、淹井等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4)地下洞体的存在使隧洞部分悬空,隧道底部溶洞充填物 厚度大且松软,暗河水流给隧道基底处理造成困难。 (5)洞穴堆积物松软易拥塌下沉,使洞穴周边地层产生应力 量分布,应力变化对隧道结构受力不利。 (6)富含可溶性物质的岩溶水在隧道周边流动,可侵蚀隧道 及支护结构,影响隧道的使用寿命。
塌陷机理
地下水位升降致塌 地表水下渗致塌 动荷载致塌
岩溶塌陷的形成多数情况下是多重因素复合叠加作用的结果;
防治措施
岩溶地表塌陷具有隐伏性、突发性的特点
(1)避让。当拟建工程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可能产 生 岩溶塌陷时,建筑物布置时应尽可能避开岩溶塌陷 易发区(段)。 (2)合理布置地下水开采工程,调控地下水位。对于 需开采地下水的地段,要解决供水与岩溶塌陷的矛盾, 可在合理布井、分层取水、强化统一管理等方面寻 找出路。对于已出现地下水超采的地段,地下水水位 下降过快,自然补给不足以恢复地下水位时,可采用 人工回灌措施。 (3)采取措施减少地表水的下渗 。①应注意雨季前 疏通地表排水沟渠,降雨季节时刻提高警惕,加强 防范意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躲避;②加强地下输 水管线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③做好地表和 地下排水系统的防水工作,特别应加强居民厨房下 水道的防水。
地貌特征
大的地貌形态:峰丛;峰林;孤峰;溶蚀平原;干谷 石林、石笋、峰林、孤峰
地表形态
溶沟、落水洞、漏斗
地下形态:溶洞、溶隙、暗河
岩溶形成基本条件:
具有可溶性的岩石; 具有溶蚀能力的水; 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
水循环交替条件是其中最活跃
的因素。
岩溶地质灾害
岩溶地表塌陷 岩溶隧道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