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
关键字:中国城市西方城市对比思想文化经济法则阶级影响
上帝制造了人类,就说明其已经厌倦了观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生存方式,她需要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来建设这个这个星球,为其漫长而无聊的生活添加一份乐趣。

而人类,在几千年的成长中,不断的开拓创新,从最原始的穴居,树居,发展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其间的艰难曲折无一不沾染着人类的血泪辛酸与智慧的沉淀。

纵观中外城市几千年的发展,细细体味其间的差异,就像是在读一本生动的小说,里面为我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主人公,我想,再没有什么东西更能让我如此深入的了解中西方的差别,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下面,让我来分享我学习中外城市建设史一个学期来的收获。

城市的产生:
城市产生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的筑城历史,在中国,至迟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2
世纪夏王朝的筑城作邑。

在中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城市的产生,
始终跑不出这么一条规律: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城市与单纯防御作用的城(濠)墙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城市是有着商业文化交换职能的聚居点。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文明来说是无比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它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

城市的产生图解
城市的发展:
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各部落之间展开了连年不断的战争,从而产生了设防的城市。

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

恩格斯这么说过:用石墙,城楼围绕着石造房屋的城市,已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中心,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参考《外国城市建设史》第3页)。

在之后的岁月中,很多城市都经历了战争的的破坏和战后的低迷期,如古罗马城,曾今繁荣如斯的城市在战争的破坏后低迷了很长一段岁月;亦或在政治或者经济需要而迎来的飞速的发展的时期,如中国的一些新建的都城如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元大都等都可以说是迅速的发展起来的。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小商品经济在封建经济夹缝中的扭曲成长,中西方早期城市的两大功能互相渗透,中国城市沿着先有城、后设市的道路发展,西方城市沿着先有市、后设城的方向发展,终于城市具有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的综合功能于封建社会中期在东西方的城市都具备了(参考城市的起源与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一文)。

中外城市的共同点:(部分参考《中国城市建设史》第251页)
不论是欧洲或中国,从奴隶社会出现城市后,在漫长的历史中,城市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起来的城市;另一种是由于区位,经济条件而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城市。

前者如罗马帝国时代的营寨城市,其模式是方形的或长方形的城墙,十字形街道,靠近交叉口有广场或露天剧场,中世纪时期纯粹属于防御要求的斯卡莫奇模式的城堡。

中国则有按照《周礼》城制营建的都城,宫城居中,每边三门。

府州城每边二门,井字形街道。

大量的一般县城,每边一门,方城十字街。

均以王宫或政府衙门为中心,基本形态为方形或长方形。

后者,多位于交通要道,海港,通航河道的交汇处,其形式多样而不规则,其生命力较强,经久不衰。

在欧洲,人为的规则性型城市在古代较多,中世纪后基本上都是自发形成的不规则城市。

而在中国,则是人为的规则形城市较多。

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其城市表面的发展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情况。

然而揪根结底,城市的性质还是一样的,要弄清其原因,就不得不回归到最初的法则论:联系自然与城市的中介——都是人,人类发展的最终形态是一样的。

中外城市发展的差异:
中国,早在周代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久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在之后的漫长的城市发展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大城市都有此条规则的影子。

如果说,中国的城市是在安稳的,一脉相承的环境下发展来的,那么,西方的城市就可看为是在剧烈的翻天覆地的环境下演变而来。

从充满着神话气息的古希腊城市到神权教堂占城市中最高统治位置的中世纪城市,再到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统治阶级,注定了西方城市发展风格上的巨大变化,因为城市很大一部分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西方不像中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的萌芽,其各时期相对中国来说都是短暂的,
其间统治阶级的变化给西方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而中国,却在封建社会这道坎上卡了足足两千多年,这段时期,城市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封建统治阶级,宗教也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宫殿,官府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礼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的规划思想。

不变的统治阶级,不变的思想,注定导致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发展的缓慢现象。

(部分参考《中国城市建设史》第249页)
以上主要是从思想和统治阶级方面分析中外城市发展的差异,接下来从另外几个方面分析:
我们把目光放到现今的遗迹上。

不难发现,在中国,我们很难找到在清朝以前的保留完整的城市,看到最多的也只有坚固的城墙。

而在西方则不同,那里有很多的古城保留至今,如庞贝城,古希腊城亦或古罗马城,虽然有的破坏很严重,但他们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延存至今,成为如今的亮丽风景。

我们从这里纠其根源,发现造成此状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由于建造城市的材料大不
相同,中国喜欢用木头,而西方则爱好砖石。

正好比中国是“木头的史书”而西方是“砖石的史书”。

那么从选材上我们看到了什
么呢?首先是我们看到的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理念及心性的差异。

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
合一”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表明人与自然的融合是天道,是顺应天意的表现。

简单的说就是西方认为“人定胜天”,中国则赞同“人不胜天”,我认为这就是根源所在。

再把目光放到中西城市的规划图纸上,我们发现中国的城市布局基本都是方方整整,由笔直的道路把建筑分得一块一块的,大的活动场所也比较少,正如前面《周礼.考工记》提到的,模式基本不变。

而西方城市的布局则比较自由化,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
他们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布置是越来越重视的,比如说广场,这往往成为一个城市活动与文化交流的中心。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思想在封建统治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显得比较保守,而西方人则崇尚自由,注重人权,敢于向更能满足人类精神要求的城市布局发起挑战。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比较信奉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如主要建筑物要朝南或朝东,不可朝西或朝北,城市背面往往不开城门,以免对“王气”不利……这些对规划思想的发展是具有很强的束缚力的。

西方城市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城市建设被强制性的植入大量的西方元素。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的布局有了西方城市的影子。

从抵制到接纳模仿,再到创新,纵观如今的中国城市,基本都融入了西方城市的精髓。

可以这么说,在城市的规划上,西方已经征服了这个东方古国。

我承认,过去的岁月中,西方城市的发展胜了中国一筹(至少西方城市的布局更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然而,进步是建立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的,学习西方,不应该感到不光彩,相反,我们应拿得起,放得下,西方城市建筑思潮中渗透的创造精神与反叛精神,正是当代中国城市建造所缺乏的,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创新,中国城市建造需要创新来改变当代建筑艺术的颓势,更应立足本土的城市理论体系的建构。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城市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参考书目:《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